- 2021-05-22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重庆市南岸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调研抽测试题(解析版)
重庆市南岸区 2019-2020 学年高一上学期 期末学业质量调研抽测试题 一、单选题 1.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匠籍”。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工匠 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乾隆帝说:“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小民实授价 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这一变化 A. 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 B. 促进了民营手工业发展 C. 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清初匠籍制度被废除,国家对手工业者的控制减弱,这有利于私营 手工业的发展,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 据主导地位,在清初这一变化出现之前官营手工业已不占据垄断地位;C 选项错误,私营手 工业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 选项错误,手工业地位的提高与小农经济的发展 没有直接关系。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2. 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 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 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 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 B. 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C. 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D. 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雅典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公职人员行使职权必须接受公民大会的监督,失职者皆受惩处,这反映出古希腊民主体制对 预防行政专制制度性设计,答案选 D,A B 两项含义材料并未直接体现,C 项说法错误,公 职人员对公民大会没有制约作用。 3.1979 年 4 月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赴京直谏中央:“中国这么大,各省有各省的特点,有些 应根据省的特点来搞。……希望中央给点权,让广东先行一步,放手干。”习仲勋的建议得到 了邓小平的肯定和支持。广东“先行一步”的表现是 A. 率先实行农业改革 B. 开辟经济特区 C. 设立沿海经济开发区 D. 成为沿海开放城市 【答案】B 【解析】 率先实行农业改革的是安徽省凤阳县和四川省广汉县,故 A 项错误;1979 年中国开设了广 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为经济特区,故 B 项正确;设立沿海经济开发区是 在开放经济特区之后的 1985 年,并非广东省的“先行一步”,故 C 项错误;开放沿海开放城 市是在经济特区之后的 1984 年,故 D 项错误。 4.“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 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为此, 新中国政府 A.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D. 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由材料中文字“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民族大家庭需 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等信息可知,新中国实行的这一制度必定与民族关系有关, 据此可知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由此选择 A。B 是根本政治制度;C 是国家统一问题;D 是 政党政治。 5.某学校的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二战后的国际关系课题时,要给“柏林墙”、“古巴导弹危机”、 “越南战争”、“朝鲜战争”这些材料冠一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A. 美苏冷战 B. 和平与动荡并存 C.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D. 多极化趋势加强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柏林墙是美苏在欧洲冷战的体现,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美苏在 亚洲冷战中的热战的体现,古巴导弹危机也是美苏对峙的体现,故主题应是冷战阴影下的国 际关系,C 项正确。美苏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其 中“越南战争”、“朝鲜战争”属于热战,排除 A。材料反映的主题都是与动荡有关,没有涉及 和平的信息,故不是和平与动荡并存,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多个中心力量的崛起,无法体 现多极化趋势加强,排除 D。 6.有人认为,从 1933 年开始的“新政”,并没有使美国走出“大萧条”,美国人勒紧裤腰带又苦 熬了七八年。美国真正的救星是二战,战时的军需充分吸收了美国剩余的劳动力,大量美军 的出征又使美国从一半劳动力闲置走向劳动力短缺,乃至待在家里的妇女都被鼓励出来工作。 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①“新政”的作用是有限的 ②二战的爆发完全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③二战对美国经济的恢复起着重要作用 ④二战使美国人口锐减,劳动力严重不足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罗斯福新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没有完全消除经济危机,其作用是有限的,①正确;二战 的爆发使军工企业生产所需劳动力增加,刺激了生产和就业,使美国经济迅速发展,但并没 有完全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②错误,③正确;“二战使美国人口锐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也不符合史实,排除④;①③正确,故选 D,ABC 不符合题意,排除。 7.1927 年 8 月,毛泽东在《湖南民众组织更需要武装》中提出:“要在湘南形成一师的武装, 占据五六县,形成一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 由此可知,毛泽东 A. 已预知了秋收起义的失败 B. 最早提出了关于土地革命的主张 C. 意识到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D. 已经萌发“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答案】D 【解析】 “占据五六县,形成一定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 说明毛泽东已经萌发建立农村根据地的思想,D 正确;材料中是假设,并不是已经预知,A 错误;此时的思想并不是土地革命思想,B 错误;武装斗争不符合材料主旨,C 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上山”“土地革命”以及 1927 年时间,可知当时产生“割据”思想。 8.有学者评论古代某思想家:“孔子论政,以仁为主。……承其教而发为‘仁心’‘仁政’之论……以 为仁、义、礼、智四德,皆由人类天赋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申发展而成。故‘人 皆可以为尧舜’,而仁心乃人类所共有。”该思想家应是 A. 孟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王阳明 【答案】A 【解析】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并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 识,这与题干材料中“承其教而发为‘仁心’‘仁政’之论”以及“以为仁、义、礼、智四德,皆由 人类天赋侧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伸发展而成”相对应,因而该思想家为孟子。故 A 项正确。董仲舒的儒学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而非“仁政”学说。故 B 项错误。朱熹的思 想主张为“理学”而非“仁政”学说。故 C 项错误。王阳明的思想主张为“心学”。故 D 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A。 9.“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反对真理的相对 性,他认为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在教育方法上,他反对 死记硬背,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他”主张的是 A. 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 B. 教育使人认识美德 C. 人非达到目的工具 D. 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答案】B 【解析】 根据“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等信息可知, “他”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认为教育可以是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 美德,故 B 项正确;普罗泰戈拉主张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故 A 项错误;康德提出人就是 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故 C 项错误;孟德斯鸠主张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故 D 项 错误。 10.下表中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 A 闭关锁国 清朝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与 世隔绝,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 重农抑商 自战国以来的一种经济指导思想,其主要内容是政府鼓励和奖励 发展农业生产,禁止百姓从事商业活动 C 朝贡贸易 自秦以来中外贸易的唯一形式,其主要特征是外国朝贡与中外贸 易相伴进行,中国人大量输出商品换取巨额税 D 铁犁牛耕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在 汉代走向成熟 【答案】D 【解析】 闭关锁国政策是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并不禁绝海外贸易,只在广州一处,设十三行进行 贸易,排除 A;重农抑商政策不仅仅针对百姓,排除 B;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 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C 项中的“唯一”说法错误,排除;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是我国古代 农业的最主要生产方式,汉代发明犁壁,牛耕推广,D 正确。 11.马克思在分析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时指出:“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 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这一历史现象在西欧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 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B. 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C. 促使商路及商业中心转移 D.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反映的事件是价格革命, A B D 三项都是价格革命的影响;C 项与商业革命有关。故选 C 项。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开辟文明交往的新航线·文明的链接 12.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提到:“北京同那些最富饶的省份的联系被切断时,当地士绅 的头面人物就不得不就地筹款招兵来平定叛乱。在士绅领导下的这种地方军事化,是以前从 未有过的新事物。”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国民大革命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当地士绅的头面人物就不得不就地筹款招兵来平定叛乱。在士绅领导下的这种地 方军事化”就可知道是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曾国藩创办湘军、李鸿章创办淮军,来镇压太 平天国运动,从此以后,地方汉族地主掌握军事,这在以前,从未有过,故 A 项正确,故 选 A。BCD 与“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新事物”不符合。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过程 13.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这一制度,主要体现一种精英参政,区别于自下而 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它是对中国政体的一种补充体制。这一制度是( ) A. 村民自治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一种精英参政……它是对中国政体的一种补充体制”可知,这一制度指的是新中国成 立初期建立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对应的恰好就是 材料中的“精英参政”,故选 B 项。村民自治制度建立于改革开放之后,与材料的时间描述不 符,排除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反映的就是自上而下的广泛的公民参政,故 C 项与材料背离, 排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保证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其并 不能体现“精英参政”的特点,排除 D 项。 14. 某一宣言称:承认三民主义为今日中国之必需,取消“苏维埃政府”,将红军改编为国民 革命军。该宣言发表于 A. 辛亥革命时期 B. 北伐战争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期间 【答案】C 【解析】 苏维埃政府成立于 20 世纪 30 年代武装反抗国民党时期,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是在建立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共同抗日,取消“苏维埃政府”,陕甘宁边区作为特区而存在,故选 C,排除 ABD。 考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5.京津塘高速公路是第一条经国务院批准并部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跨省、市高速公 路,1987 年 12 月动工。这条高速公路的修建能够得到世界银行贷款,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 后我国 A.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B. 将天津设为沿海开放城市 C. 恢复世界银行席位 D. 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C 【解析】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91 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与题中时间信息不符合,故 A 项排除;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84 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 14 个沿海开放港口城 市,但是这与中国得到世界银行的贷款没有必然联系,故 B 项排除;世界银行的宗旨是提供 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中国“得到世界银行贷款”的前提是 中国必须是世界银行的成员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 年,我国正式恢复了在世界银行 中的成员国席位,为利用外资搞建设开辟了新途,故 C 项正确;2001 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 贸易组织,与题中时间信息不符合,故 D 项排除。 16.19 世纪末,义和团面对侵略喊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二十一条”签订后,上海企业家 穆藕初号召勿忘“五九国耻”得到积极响应: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打出了“外争国权,内惩 国贼”的旗号。这一系列变化主要反映了 A. 反帝反封建斗争成为民众共识 B. 反帝斗争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C. 近代国家观念逐渐形成 D.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 【答案】C 【解析】 由“扶清灭洋”到“五九国耻”再到“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反映了随着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 民族矛盾不断激化,中国人不断觉醒,爱国思想不断深入发展,国家观念不断形成,故 C 项 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反侵略,而没有体现反封建,故 A 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到民族工 业的发展状况,排除 B 项;当时的社会矛盾没有发生变化,仍旧是中华民族与西方列强之间 的矛盾,且材料也看不出来矛盾变化,故 D 项错误。 17.鸦片战争后,社会普遍把洋货视之为“奇技淫巧”,认为这是导致财富外溢的原因;19 世 纪 70 年代有些人士认为仿制洋货,大兴工商,以自制洋货取代外来洋货以此来占领洋货消 费市场,在朝野上下产生了广泛影响。这种变化表明 A.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 B. 传统手工业品市场日渐萎缩 C. 依循市场规则与西方展开竞争 D. 追逐西方时尚成为社会主流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但是在近 代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 A 项排除;材料中没有阐释传统手工业市场的发展情况,故 B 项排除;鸦片战争后,国人依然 仇视外洋事物,还没有完全从“天朝大国”中解放出来,所以会出现“奇技淫巧”的认识,而 19 世纪 70 年代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及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应该依循市场规则与西方 展开竞争,故 C 项正确;“追逐西方时尚”与材料主旨不合,故 D 项排除。 18.有学者认为,北京政府(1912—1928)无力干预经济,市场近似于一个自由市场,民营 工业有了中国工业史上的所谓“黄金时期”。这一时期 A. 政府开始放宽设厂限制 B. 纺织和面粉业发展最为迅速 C. 欧美、日本均无暇东顾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得以开展 【答案】B 【解析】 北京政府(1912—1928 年)统治下民营工业的“黄金时期”,指的是民国初期,当时民族工业 出现短暂春天,纺织和面粉业发展最为迅速,B 项正确;政府放宽设厂限制是在 19 世纪末, A 项错误;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美国和日本乘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 项 错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的时间是 1935 年到 1937 年,故 D 项错误。 19.董仲舒说“夫长使多出于郎中、中郎”,又有郎官多出自“任子”(指二千石以上官员任职满 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或“赀选”(非有市籍的商人,家资满十万,文帝时减为四万,可 任郎官)为解决上述现象所反映的问题,汉武帝 A. 实行察举制 B. 颁布推恩令 C. 设刺史监察 D. 建“内外朝”制度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二千石以上官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可 知,过去官员出自世袭,为解决世袭这一问题,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从地方上推举有才能的 人,故 A 项正确;推恩令是针对地方诸侯,材料没有提到,故 B 项错误;刺史是属于监察 官,专门监察地方高官和诸侯王,材料中没有提到,故 C 项错误;“内外朝”制度是针对中央 中相权过大的问题,材料中没有提到,故 D 项错误。 20.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民用企业布置在东北地区的有 50 个,中部地区有 32 个,军用 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 35 个,但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均是空白.这反映了 A. 便于苏联就近对中国援助 B. 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 C. 东南地区的工业体系完善 D. 加强中国工业实力的要求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的建设,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学生解答此题结 合五十年代我国的国际环境,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包围封锁,中国周边战争不断,将民用企业 和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东北地区是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符合题意的是 B 项,一 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化建设刚开始,不可能工业体系完善,排除 ACD 项。 21.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 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 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 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B.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 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D. 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答案】C 【解析】 材料强调军机处对皇权有所约束,没有涉及“高效政府”,排除 A;B 与材料“从‘直接的帝国 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不符,排除 B;由材料“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 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可知,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 立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故选 C;近代中国开始借鉴西方民主政治是在戊戌变法期间,排除 D。注意美国汉学家的观点有别于主流史学观点,不可拿教材主流观点来作答此题。。 22.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 20 多只雀和猴, 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 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A. 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 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 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 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答案】B 【解析】 古代“雀” “爵” 相通,“猴”“侯”同音,“射爵射侯”就是追求封爵、封侯,因此这类画像石刻体 现了人们希望加官进爵甚至封侯,即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故 B 项正确;抑制王侯势力 是在西汉(推恩令大大削弱了王国势力),东汉时期的王侯势力已经对中央够不成威胁,故 A 项错误;射雀、射猴和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相违背,故 C 项错误;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 气是对画像石的误读,不符合材料关键信息“射爵射侯”的真实含义,故 D 项错误。 23.西汉以前,以室中西南隅为族中尊长所居,故皇(王)宫多设在都城西南隅,坐西(南) 朝东为尊;东汉以后,天子定在都城南郊祭天,表明“承天”而治理天下,故皇宫位于都城正 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宗法族群观念受到重视 B. 君臣政治关系得到强化 C. 统治疆域由东向南扩展 D. 帝王宫殿模式基本定型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西汉以前……东汉以后,天子定在都城南郊祭天,表明‘承天’而治理天下,故皇宫位 于都城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可知东汉以前,家族关系影响政治关系,东汉以后,宗法 族群观念的影响逐渐削弱,君臣政治关系得到强化,故排除 A,选 B。材料只反映了西汉时 期皇帝居所的朝向位置发生变化,没有涉及统治疆域,故 C 错误。 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皇 帝居所的朝向位置发生变化,没有提到宫殿模式,故 D 错误。 24.《共产党宣言》有 7 篇序言,均是根据历史的发展不断做的修改补充。如 1872 年序言: “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 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 了。”这体现出,马克思和恩格斯 A. 主张从历史条件出发研究问题 B. 具有自我批判与革新的精神 C. 始终关注科学社会主义运动 D. 将理论运用与历史发展相结合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共产党宣言》有 7 篇序言,均是根据历史的发展不断做的修改补充”、“这些原 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可知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已经提出 的结论还要求结合时代发展的情况进行深刻的思考,对已经不符合时代背景的观点进行修改, 并提出与时俱进的新观点,因此其具有自我批评与革新的精神。故 B 选项正确。材料主要体 现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中的革新精神,A 选项并未完整概括材料信息,错误;马克思主 义原理不只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还有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等,C 选项偷换概念,错误;材 料主要体现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中的革新精神,D 选项并未完整概括材料信息,错误。 故正确选项为 B 选项。 二、材料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大禹治水起,历代屡兴河役,形成了筑堤、改道、分疏、束水攻沙等治河理论, 以及挑水坝、木龙、石堤、放淤等治河技术。宋元两代在黄河设行(外)都水监专事河防; 明清两代设河道总督职掌河政。清前中期,治河一直是国之大计,河工每年的正常支出大约 数十万两,如遇决堤则“所费带金不下数千万两”,然而“半数是中饱在贪吏的私囊”。 ——摘编自岑仲勉《黄河变迁通史》 材料二 1855 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改道入海。“值军务未平,怕粉不继”, 清廷遂撒手河务,“着直隶、河南、山东各省督抚伤令地方官吏疏浚积潦”、“晓谕钟民等量 力捐资”,由此拉开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的序幕。新河道两岸的地方官绅筹措资金,断续维 系治河工程。1870 年,长江大涝,两大水灾形成共振效应,重灾区扩展到四川、湖北等地。 1900 年,直隶总督李鸿章派员前往黄河考察并得出结论:“束河于一条河道”违背自然规律; 地方官吏贪污、玩忽职守、各自为政是“形势糟糕的根源”。1901 年,对黄河治理的进一步 研究随李鸿章的病故而中断,而此时的中国,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摘编自贾国静、王凤青《选择的无奈: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探析》 材料三 1952 年,毛泽东首次出京就到黄河视察,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1953 年,治黄工作“由修防转入治本”,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大批技术干部,分赴 20 多条支流进 行水土查勘,收集第一手资料,在“兴利除害,分步治理”的指导思想下,制定了一个全流域、 多目标的综合治理规划。1954 年 3 月,黄河下游春季修堤工程全面开工,实行“以工代贩”、 “按劳记工”等办法,许多包工队积极改进工具,推行先进工作方法,工效逐步提高。建国初 的黄河治理,不仅顺利地度过了八次大汛,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与国家建设,而且开辟了利 用黄河水灌溉华北平原的道路。 ——摘编自郭书林、王瑞芳《从治标到治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黄河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黄河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河治理取得成效的原因。综合上 述材料,谈谈对黄河治理的认识。 【答案】(1)特点:治河历史悠久,形成一定的治河理论与治河技术,历代政府重视,设有 专门机构负责;治河效果有限。 (2)原因:内忧外患,中央政府无暇顾及;灾害频仍,治河经费不足;地方督抚势力上升。 影响:治河效果不彰;加重地方和人民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加速清朝灭亡。 (3)原因:人民政权的建立,领导人的重视;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综合规划,科学治理; 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热情。) 认识:黄河治理具有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黄河治理、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必须认识 和掌握自然规律;人民政权是黄河治理从治标到治本的根本保障。 【解析】(1)特点:“自大禹治水起”知其久;“历代屡兴河役”知其重;“形成了……治河理论, 以及……等治河技术”得其智;宋元“设行(外)都水监专事河防;明清两代设河道总督职掌 河政”知其管;“半数是中饱在贪吏的私囊”解其果,一一陈述即可。 (2)原因:“ 1855 年”、“值军务未平”“清廷遂撒手河务”知其国内外的形势与背景;黄河决 口“夺大清河改道入海”,“着……各省督抚伤令地方官吏疏浚积潦”、“晓谕钟民等量力捐资”可 知当时地方管理河政的必要性和条件。影响:利用“形势糟糕”、“1901 年,对黄河治理的进 一步研究随李鸿章的病故而中断”,此时的中国,“山雨欲来”等信息,结合所学从具体问题 到结果,从地方捐款到国家政治、形势发展等方面分析。 (3)原因:从“1952 年”结合所学,可知具体的时代背景和政治前提;从“毛泽东……到黄河 视察”,“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了解国家和政府的态度、政策;由“制定了一个全流 域、多目标的综合治理规划”可得当时的优势和保障;“许多包工队积极改进工具,推行先进 工作方法,工效逐步提高”等可知社会基础和条件。认识:从“古代黄河治理的特点”,“晚清 黄河治理的教训”,“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河治理取得成效”等方面找到启发和规律。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史上,西方各国逐步建立起了代议制民主制度。因国情差异,各国的政治制度呈现出多 样化的特点。 材料一首先是《权利法案》(1689),规定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停止实施任何法律和征收 任何新税……第三是“三年法案”(1694),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的任期不 得超过三年……英国的王权还从来没有被套上这么多的“紧箍咒”。这个以往一直自以为只受 制于上帝的权威,如今已完全受制于议会了,其神圣的光环已荡然无存。至此,国王的专权 在英国已无可能。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政府有能力控制 被统治者;其次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材料三国会是立法机构,由参、众两院组成……按人口比例选举产生。行政权赋予总统,总 统是行政首脑,国家元首,武装部队总司令。……司法权赋予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经 参议院同意后任命,除非渎职,任职终身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7 年)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权利法案》使英国的王权发生了什么变化?18 世纪中叶, 英国王权是如何被进一步架空的?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 1787 年宪法是如何“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 统治者”和“强制政府控制自己”的。并分析宪法的实施对美国有何积极作用 【答案】(1)王权受到法律和议会的制约。形成责任内阁制,名义对国王负责,其实对议会 负责 (2)实行联邦制原则和三权分立原则。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制 度;为美国的长期繁荣和发展打下了基础,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1)变化:根据“英国的王权还从来没有被套上这么多的‘紧箍咒’。这个以往一直自 以为只受制于上帝的权威,如今已完全受制于议会了”得出王权受到法律和议会的制约。架 空:结合所学,18 世纪,英国形成责任内阁制,名义对国王负责,其实对议会负责,英国 王权被进一步架空。 (2)如何:根据所学,通过联邦制原则实现“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通过三权分立 原则实现“强制政府控制自己”。积极作用:结合所学,回答美国 1787 年宪法的积极影响即 可,可分别从政治、经济方面总结。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 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 2 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甚足易制。……”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 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 3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 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东南所至不下汉、 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 (1)材料 1 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原因是什么?并依据材料指出分封的主要对象。 (2)材料 2 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3)据材料 3 概括元朝疆域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意 义?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答案】(1)原因:西周疆域广大、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对象:姬姓王族、功 臣、先代贵族。 (2)制度:郡县制。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巩固统一。 (3)特点:疆域辽阔。制度:行省制度。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 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特征: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中央集权。(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或中央 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解析】(1)原因:由材料“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 统治东方各族人民”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是因为疆域广大、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 族。 对象:由材料“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可知,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姬姓王族、 功臣、先代贵族。 (2)制度:由材料“廷尉议是”的描述可知,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实行了郡县制。 作用:结合所学可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局面的角度进行分析。 (3)特点:由材料“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可知,元朝的疆域非常辽阔。 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管理广阔的疆域,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意义:结合所学可从当时和后世进行分析。对当时来说,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 民族国家的统一;对后世来说,行省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省制,地方的权力被不断削弱, 而中央的权力则被不断加强。 三、开放性试题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类别 西方 中国 天文 1615 年左右发现太阳黑子。 1848 年,瑞士天文学家沃尔夫首次提 出用黑子相对数来表示日面可见半球 黑子的多寡。 公元前 18 年以来便系统记录了太阳黑 子,比欧洲人早了 1500 年。 数学 法国数学家霍纳于 1819 年建立了解高 次方程的霍纳法 宋代数学家秦九韶在 1247 年提出的方 法实际上与霍纳法一致,却早于霍纳 572 年。 医学 18 世纪中国种痘法经土耳其传到英国。 19 世纪初,爱德华·真纳发现了牛痘苗 可安全预防天花,后来发展成为接种牛 痘的免疫学。 公元 4 世纪的葛洪最早记载了这种疾 病,中国人在 11 世纪已发明天花预防 接种,16 世纪中医已公开著书介绍这 种疗法。 植物学 欧洲直到 18 世纪布雷安特才开始注意 到野生植物的食用价值,比中国晚四百 年。西方第一部印刷的植物图出现于 明代朱棣于 1406 年刊行的《救荒本草》 列举可供救荒食用的野生植物 414 种, 对其生态特征、地理分布和处理方法都 1475 年德国人康拉德的《自然志》中, 但比《救荒本草》晚了六十九年。 作了说明,并附有精美的植物插图。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根据表中中外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其他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 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实用,西方近代科学倾向于理论研究。 中国古代的科技研究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北宋科学家沈括创制的十二气历,把天文历 法与二十四节气相结合,便利了农时的掌握与安排,对于指导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是 一种很有科学价值和实用意义的历法。 西方科学家注重于实验和理论的探究,更有利于推动科学的深远发展。1687 年英国科学家 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两百年间都被视作真理的三大运动定律, 达到的理论高度是前所未有的,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和哲学等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由此可见,中外科学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促使中西方科学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出现了重大 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科学的发展历程。 【解析】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材料所示为东西方科技比较,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从东西方科技的不同点方面理论即可,如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实用,西方近代科技注重理论研 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