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2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西藏拉萨那曲第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西藏拉萨那曲第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材料分析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考号填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卷时,选出每一小题答案后,用2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卡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朝有同姓贵族之间不得联姻的规定,故周王室主要与异姓诸侯联姻,这些诸侯国被称为“甥舅之国”。“甥舅之国”的出现 A. 说明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基础 B. 强化了部落血缘贵族统治 C. 进一步扩大了周代宗法体系 D. 加速了周王室统治的衰落 【答案】C 【解析】 西周通过异姓联姻的方式使得异姓诸侯成为”甥舅之国”,形成了新的血缘纽带,扩大了周朝宗法体系,选项C正确;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选项A排除;异姓诸侯和周天子没有血缘关系,选项B排除;“甥舅”关系的形成加强了异姓诸侯国的和周天子的关系,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排除D。 2.下面是关于古希腊官员任职资格审查案例。由此可知,古代雅典 案例1 被告因曾在三十僭主的骑兵队中服役,没有出任议员的资格 案例2 被告被指控在三十僭主时期参与了颠覆民主政体的活动,不能出任执政官 案例3 被告在三十僭主乱政时逃离了雅典,没有和雅典民众一起抵制僭主的暴力,没有出任议事会议员的资格 A. 强化民众责任意识 B. 重视官员政治立场 C. 培育官员权利观念 D. 民主主体范围狭小 【答案】B 【解析】 据表中“曾在三十僭主的骑兵队中服役”“参与了颠覆民主政体的活动”“乱政时逃离了雅典”可知,上述三个案例都是参与了三十僭主时期的不当活动而被取消任职资格的,这说明古代雅典重视审核官员的政治立场,故选B;任职资格审查是针对官员的,其目的是要求官员积极维护民主政体,强调官员的责任意识,而不是民众的责任意识,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官员权利的相关规定,排除C;雅典民主范围狭小是指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能参与雅典民主政治,材料反映的是官员任职资格审查,与民主范围狭小无关,排除D。 3.布赖斯勋爵在评价《十二铜表法》时说:“不存在任何法学问题它没有涉及;罕有一个政治科学的角落,它的光芒未曾照临。”布赖斯勋爵做出上述判断的依据是,《十二铜表法》 A. 调和社会矛盾,维系了帝国统治 B. 涉及领域众多,贵族权力受限 C. 条文明晰,公民权益得到了保护 D. 重塑罗马政治秩序,影响深远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布赖斯勋爵认为《十二铜表法》内容广泛,影响深远,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该法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利益,体现了对罗马政治秩序的重塑,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十二铜表法》颁布于罗马共和国时期,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才建立;B选项错误,“涉及领域众多,贵族权力受限”是对当时罗马社会的影响,只体现了布赖斯勋爵关于该法评价的部分信息;C选项错误,贵族和平民都属于罗马公民,而《十二铜表法》主要是调和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所以不能笼统地说“公民权益得到保护”。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4.咸丰年间,清廷默许统兵大员和各省疆臣便宜行事,地方督抚不但获得了原先中央所有的筹饷权、募兵权,即连设立藩司之外财政机构的事实也得到清廷默许。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 外来侵略威胁清廷统治 B. 清政府君主专制面临危机 C 内外危机影响权力结构 D. 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咸丰年间,地方督抚获得筹饷权和募兵权,使得地方督抚的自主性增强,这主要跟当时西方列强侵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有关,反映出当时的内外部危机影响了晚清的政局和权力结构,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表述不全面,并未体现内部危机对清廷统治的威胁;B选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清政府中央集权的削弱,并不是君主专制面临危机;D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地方权力的扩大,但并不表明当时地方势力就能与朝廷分庭抗礼。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5.1895年,英国《曼彻斯特卫报》在评述意大利公众舆论强烈反对俄德法三国施压日本时,简明扼要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日本在最近的战争中为文明而战,打倒了野蛮,所有的文明国家都会从中受益。”这一观点说明 A. 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 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 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D. 西方媒体试图掩盖日本侵略罪行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媒体将日本对华的侵略,称之为文明对野蛮的战争,这表明西方媒体试图掩盖日本的侵华罪行,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中“左右”一词表述过于绝对,错误;B选项错误,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过程中并未试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选项错误,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6.巴黎公社共选出的86名委员中,有资产阶级自由派分子21人(4月初,这些人退出了公社),蒲鲁东主义者20人,布朗基主义者22人,新雅各宾主义者13人,无党派人士10人。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巴黎公社 A. 实行包容式的协商民主 B. 消除了意识形态的影响 C. 实现了社会各阶级联合 D. 努力构建服务型的政府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巴黎公社选出的委员中,有很多种不同的思想信仰,这反映出巴黎公社实行包容式的协商民主,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中的“消除了”表述太过绝对,不符合史实;C选项中的“各阶级联合”不符合史实,错误;D选项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不出服务型政府的信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7.1956年10月,毛泽东说道:“台湾和平统一,‘一切可以照旧’,台湾现在可以实行三民主义,可以同大陆通商,但是不要派特务来破坏,我们也不派‘红色特务’去破坏他们,谈好了可以订个协议公布。”材料反映出当时 A. 和平统一祖国方针已确立 B. 中国所处国际背景有所改善 C. 中国完成国家统一的新思考 D. 海峡两岸关系出现缓和趋势 【答案】C 【解析】 毛泽东主张和平统一台湾,并且接受和维持台湾现状,体现了中国完成国家统一的新思考,故选C;“方针已确立”的说法有误,排除A;1956年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没有明显改善,当时海峡两岸关系依然紧张,排除BD。故选C。 8.薛君度在《中国外交新论》一书中写道:“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没有实现彻底的中立和不结盟的资本,因为自立的前提是自强。”这可以用来解释新中国成立初期 A. 外交方针与具体国情不符 B. 推行“一边倒”政策是势之必然 C. 急需改变和调整外交政策 D. 中立更能维护新生的人民政权 【答案】B 【解析】 本题关键信息是“自立的前提是自强”。由材料“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没有实现彻底的中立和不结盟的资本”,为了经济建设有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选择“一边倒”政策,,B符合题意;“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A不符题意;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题干不能体现“改变和调整”的相关信息,C不符合题意;由材料“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没有实现彻底的中立和不结盟的资本”,可知D不符合题意。故选B。 9.1982年3月,勃列日涅夫在中亚重镇塔什干发表讲话,称苏联“过去和现在都没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任何威胁”,并肯定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勃列日涅夫的主要意图是 A. 巩固中苏同盟,应对美国霸权主义 B. 缓和中苏关系,改善苏联外部环境 C. 借鉴中国经验,深化苏联改革步伐 D. 调整对华政策,壮大社会主义阵营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中“苏联‘过去和现在都没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任何威胁’,并肯定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对台湾的主权”信息可知,这表明苏联领导人关于赞扬中国发展的言论有助于缓和两国关系,结合所学可知,此时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成效不显著且在与美争霸中居于守势,勃列日涅夫的此番讲话主要是为了改善苏联日益严峻的外部环境,未应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攻势,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中苏同盟关系就已破裂;C选项错误,此时中国改革刚起步,“借鉴中国经验”明显与史实不符,此外勃列日涅夫改革只是对传统经济体制的修补,不可能深化苏联改革步伐;D选项错误,苏联意在缓和中苏关系,而非壮大社会主义阵营。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0.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不结盟运动等呼吁倡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美苏阵营内不少国家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自主倾向,阵营主导国家的凝聚力、影响力不断下降。至20世纪90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据此可知 A. 世界多极化是长期而复杂的历史进程 B. 美苏是世界多极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C. 亚非拉地区区域化得到较快发展 D. 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已基本形成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过程,各种政治势力的较量与变化,国际局势的变迁体现出多极化进程的长期性与复杂性,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美苏两国企图称霸世界,反对多极化趋势;C选项错误,材料表明多极化趋势是由各种力量推动的,不能体现“亚非拉地区区域化发展较快”;D选项错误,至今为止,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已基本形成”明显与史实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1.雍正五年(1727年),浙江巡抚李卫奏道:浙省居民稠密,户口繁多,而杭、嘉、湖三府,本地又多种桑麻,是以产米不敷民食,向借湖广、江西等省外贩之米接济。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清朝中叶江南地区 A. 民间手工业发展繁荣 B. 经济实力下滑严重 C. 农业生产力日益下降 D. 雇佣关系已经出现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清中叶,随着江南地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繁荣,原先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纷纷转向获利更高的手工业部门,造成农产品产量下降,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清朝中叶江南地区经济实力并未严重下滑;C选项错误,农业产量下降并不意味着农业生产力下降,当时江南地区越来越多居民种植桑麻等经济作物;D选项错误,虽然当时已经出现雇佣关系,但材料信息并未反映。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2.18世纪,英国社会围绕奢侈消费与社会道德、奢侈消费与经济发展、奢侈消费与健康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重新定义了奢侈消费,认为奢侈品能够满足人们追求快乐的心理需要,是社会进步的力量。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 社会观念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B. 工业革命推动社会财富增长 C. 奢侈消费已摆脱了道德约束 D. 贫富差距拉大激化社会矛盾 【答案】A 【解析】 18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由此对奢侈消费、道德观念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义,认为奢侈品能够满足人们追求快乐的心理需要,是社会进步的力量,这种观念符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A正确;1765年英国发生工业革命,与题干中18世纪不完全相符,排除B;题干中对奢侈消费和社会道德进行了辩论,说明奢侈消费依然受到道德约束,排除C;题干未体现出贫富差距,排除D。 13.19世纪中叶以后,欧洲大宗商品如香料、茶叶、咖啡等贸易比重下降,纺织品的比重上升,此外粮食、煤炭、钢铁、农业原料、运输材料等商品的贸易也有了较大的增长。影响国际贸易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欧洲工业革命加速 B. 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C. 西欧农业快速发展 D. 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纺织品、煤炭、钢铁、农业原料、运输材料”等商品的贸易增长均是两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这体现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但与贸易商品内容的变化无直接关系;C选项错误,西欧农业的快速发展无法体现“煤炭、钢铁”等商品贸易的增长,该表述不准确;D选项错误,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于新航路开辟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4.1932年年底,国民政府国防委员会开始对粤汉铁路沿线的湖南湖北地区、津浦路沿线、胶济铁路沿线等地进行调查,内容涉及煤矿的地点、交通设施、矿山公司的历史、组织、资本、工厂设备等诸多方面。国民政府制定上述建设计划的主要原因是 A.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蓬勃发展 B. 革命武装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 C. 改变工业布局不合理的考量 D. 日本侵华致使民族危机加深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中“1932年”“国防委员会”及调查中国重要的铁路线和矿产资源等信息可知,随着日本侵华和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国民政府着手抗日准备工作,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始于1935年,不是上述措施的原因;B选项错误,国民政府的上述措施主要是应对外患,并非基于中共武装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的考量;C选项错误,国民政府设立专门机构,调查交通设施和主要矿产资源,与当时中国面临的严峻的外部危机密切相关,并不是出于对改变传统工业布局不合理的考量。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党的十九大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继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改革,并对上市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五证合一”。上述党的举措有助于 A. 深化依法治国方略 B.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C. 释放社会创新活力 D.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 从十一届三中全后到十九大再次对农村、农业政策做出调整,都是通过调整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以释放社会的创新活力,故选C;材料没有反映深化依法治国方略的信息,排除A;材料反映的只是农村、农业领域的政策调整,无法体现产业结构调整,排除B;直到21世纪初,中国才初步建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 16.民国时期,有些中国媒体对罗斯福新政予以批评,把新政看作区别于社会主义苏联和希特勒德国而走使资本主义得以苟延残喘的一条“最滑稽,似乎最愚蠢的”路子。这一评价反映出 A. 社会主义思想日益传播 B. 意识形态影响史实评价 C. 国民政府反对新政政策 D.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深远 【答案】B 【解析】 认为新政是使资本主义得以苟延残喘的一条“最滑稽,似乎最愚蠢的”路子,显然这一观点对资本主义抱有敌视,这是受到意识形态影响的结果,B正确;题干未体现出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排除A;国民政府是资产阶级政府,并不敌视新政,排除C;D与题无关,排除。 17.下表反映了1950~1998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失业和通货膨胀情况。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 50年代凯恩斯主义在发达国家已失去影响力 B. 7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作用被极大削弱 C. 8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反通货膨胀政策取得成效 D. 90年代发达国家失业率水平普遍下降 【答案】C 【解析】 20世纪70年代失业率较高,而8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失业率下降,消费价格指数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发达国家为解决滞胀危机采取一些列措施,80年代后期的反通胀政策取得了效果,C正确;5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多采用凯恩斯主义,排除A;70年代由于石油输出国组织提高油价引发了经济危机,说明其作用较大,排除B;90年代日本的失业率上升,排除D。 18.1920年11月,苏俄政府颁布租让法令,并成立了租让总管理委员会,决定在苏维埃政权的监督下,将一些暂时无力经营的矿山、农场、森林、油田以至铁路,按一定条件租让给外国资本家。这一政策出台的背景是 A. 苏俄政权开始利用市场和商品关系 B. 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了承认 C.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难局面 D. 政府推行的战争政策造成了经济困难 【答案】C 【解析】 1920年苏联租让法令属于新经济政策内容,这一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是当时苏维埃政权面临政治、经济危机,C正确;A是新经济政策的特征,而非背景,排除;租让法令中未提及私营经济的地位,排除B;1920年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当时政府并未推行战争政策,排除D。 19.1960年,美国的短期外债达到210亿美元,远远超过其黄金储备量,引发市场对美元信心的怀疑,大量投机资本开始外逃,出现了第一次美元危机。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A. 布雷顿森林体系具有不稳定性 B.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贸易矛盾 C. 政治多极化导致金融市场动荡 D. 美国经济实力影响国际资本走向 【答案】A 【解析】 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美国的外债超过了黄金储备,出现了美元危机,这就体现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具有不稳定性,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贸易的内容,排除B;材料与政治多极化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美国的经济实力的影响,排除D。 20.下面是一幅关于21世纪初亚太经合组织的漫画。其寓意是 A. 经济区域集团化排他性趋势明显 B. 区域集团内部密切合作应对外部挑战 C. 内部成员难以实现利益均衡发展 D. 区域集团化趋势抑制经济全球化进程 【答案】B 【解析】 依据漫画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漫画中“乌云”“降雨”“海浪”代表亚太经合组织面临严峻的外部挑战,撑起“雨伞”的寓意是成员国齐心协力,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外部挑战,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不同区域集团之间的冲突,无法体现“排他性趋势明显”;C、D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共同应对外部挑战,而非内部矛盾激化,也不是抑制经济全球化进程。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第Ⅱ卷 材料分析题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请根据题目要求完成各小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为了恢复本国经济,纷纷推出贸易保护政策,受贸易保护政策影响,1920年美国出口总额约为80多亿美元,到了1929年已经下降至50亿美元左右。此外,美国贸易顺差也不断减小从1920年的近30多亿美元一路下降,虽然之后有所回升,但是基本持在10亿美元以下。这激起了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情,于是在1928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宣扬贸易保护的胡佛当选。随后,美国于1930年6月签署了《斯穆特—霍利美税法》。该法案修改了一千多种商品的进口税,使美国平均总体税率从之前的15%左右提升至接近20%的水平,美国实行高关税的措范遭到了欧洲多国的强烈反对和回应。例如德国和英国的总体关税税率由1930年的10%左右上升至1932年25%的高位,而整个全球贺易整体的总体税率也从10%左右上升到20%。由此,美国进出口跌幅进一步扩大,尤其出口跌得更多,基本都保持在负20%左右,失业率则从5%一路攀升到了25%以上。受贸易战影响,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的出口同比增长从1930年开始均转为负增长,全球进出口贸易额在1930年到1934年期间持续萎缩,跌幅一度高达40%。 材料二 1970年之前,美国贸易一直保持顺差。但随着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制造业实力持续增强,美国贸易逐渐转向逆差。1977年开始,美国的贸易逆差从310亿美元持续扩大到1987年的1595亿美元。面对国内日益糟糕的经济和不断扩大的贸易逆差,美国在20世纪70—80年代先后出台了多项贸易保护措施,其中包括著名的301条款。但是,实际上美国在70—80年代发动的贸易战并没有解决美国贸易逆差扩大的问题。作为70—80年代美国贸易战的主要对象,日本经济也在90年代付出了巨大代价。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姜超:《历史上美国如何打贸易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美国实施贸易保护政策的背景与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实施贸易保护政策的原因,从现代美国历史上发起的这两次贸易战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1)背景:一战后,欧洲国家为恢复经济纷纷实施贸易保护政策;美国出口贸易锐减,贸易顺差不断缩小;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影响:加剧了美国对外贸易及国内经济形势的恶化;激化了国际矛盾,导致欧洲及世界贸易的萎缩;加剧了经济危机的破坏性。 (2)原因:二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崛起冲击了美国外贸的优势地位;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经济进入“滞胀”阶段。 启示:贸易战没有贏家,只会伤人损己;贸易保护违背世界经济发展潮流;贸易争端需要通过对话和磋商来解决。 【解析】 (1)背景: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为了恢复本国经济,纷纷推出贸易保护政策”可知,一战后,欧洲国家为恢复经济纷纷实施贸易保护政策;根据材料“美国贸易顺差也不断减小从1920年的近30多亿美元一路下降,虽然之后有所回升,但是基本持在10亿美元以下”可知,美国出口贸易锐减,贸易顺差不断缩小;根据材料“美国于1930年6月签署了《斯穆特—霍利美税法》。……美国实行高关税的措范遭到了欧洲多国的强烈反对和回应”可知,1930年正值经济危机时期,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使得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影响:根据材料“美国进出口跌幅进一步扩大,尤其出口跌得更多,基本都保持在负20%左右,失业率则从5%一路攀升到了25%以上”可知,贸易战加剧了美国对外贸易及国内经济形势的恶化;根据材料“受贸易战影响,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的出口同比增长从1930年开始均转为负增长,全球进出口贸易额在1930年到1934年期间持续萎缩,跌幅一度高达40%”可知,贸易战激化了国际矛盾,导致欧洲及世界贸易的萎缩;从对经济危机的影响来看,贸易战加剧了经济危机的破坏性。 (2)原因:根据材料“但随着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制造业实力持续增强,美国贸易逐渐转向逆差”可知,二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崛起冲击了美国外贸的优势地位;根据材料“面对国内日益糟糕的经济和不断扩大的贸易逆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经济进入“滞胀”阶段,促使美国实行贸易保护政策。 启示:根据两则材料可以看出,贸易保护政策损人不利己,最终两败俱伤,贸易战没有贏家,只会伤人损己;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来看,贸易保护违背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从解决贸易争端途经来看,贸易争端需要通过对话和磋商来解决。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时期汉口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明代中期至汉口开埠,它是传统商业市镇的兴起与鼎盛时期;二是汉口开埠至张之洞督鄂,它是早期现代化的萌动时期;三是张之洞督鄂至清朝灭亡,它是早期现代化的发展时期。这三个阶段的历史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不论是从城市史的角度,还是从早期现代化的角度,都值得加以总结。 ——摘编自《明清时期汉口的发展历程》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商品经济发展和早期现代化的角度,以汉口在明清时期三个重要发展阶段中的任何一个阶段为例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论述。 【答案】示例一:第一阶段。主题:明清时期是汉口传统商业市镇的兴起与鼎盛时期。论述:汉口是长江中游最大的市镇;是当时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之一;是当时内陆特大型的市镇和全国性的商品市场;是粮食、食盐等大额贸易的转运站等。这些反映出明清时期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和城镇商业的繁荣。 示例二:第二阶段。主题:洋务运动时期是汉口早期现代化的萌动时期。论述:张之洞创办了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筹办了芦汉铁路、电报局、电话局等;汉阳铁厂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大规模的钢铁工业,也是亚洲首创的最大的钢铁厂。这些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示例三:第三阶段。主题:辛亥革命时期是汉口早期现代化的发展时期。论述: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端;成立了湖北军政府;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这些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重大成果,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首先,明确三个时期,“明代中期至汉口开埠”是指明清时期,“汉口开埠至张之洞督鄂”是指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督鄂至清朝灭亡”是指辛亥革命时期;然后从三个时期中选择一个时期得出观点;最后结合所选时期的相关知识来具体分析即可。 请考生在第23、24、25三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请在答题卡上涂上相应的题号。 2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宋代继承唐代“两税法”的“以资产为宗”的税收制度,规定了以土地为主的资产作为法定的征税对象,从税制上较以前更为明确地承认和界定了土地私人占有的产权。宋代赋税制度的变迁,提供了进一步发挥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潜力的激励机制。宋代的社会经济,在私有产权制度的确立这一前提下,为数众多的经济元在进行经济选择、经济决策时,都毫无例外地遵循着一个相同的基本规则:这就是在各种现存的制度制约条件下寻求最大的产权收益,从而使各经济元在从事经营和生产时,主观上以追求达到更高的生产效益及个人所得的边际效益为目的,而在客观上却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与赋税制度变迁的激励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摘编自王棣《宋代赋税制度变迁》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赋税制度变迁的特点及实质。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赋税制度变迁的历史意义。 【答案】(1)特点:以土地资产为征税标准,承认土地私有制。 实质:调整利益分配,增加财政收入。 (2)意义:激励了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发挥;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对后世赋税制度变革有重要影响。(原则上答出4个要点可给,言之有理即可酌情赋分) 【解析】 (1)本题依据材料“以土地为主的资财作为法定的征税对象,从税制上较以前更为明确地承认和界定了土地私人占有的产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以土地资产为征税标准、承认土地私有制等方面概述宋代赋税制度变迁的特点。再从调整利益分配、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回答其实质。 (2)本题依据材料“进一步发挥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潜力的激励机制……在客观上却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与赋税制度变迁的激励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发挥、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后世赋税制度变革等方面分析宋代赋税制度变迁的历史意义。 24.材料 朝鲜战争刚一爆发,华盛顿当局马上从美苏争霸的角度出发,推测共产党集团在朝鲜半岛扩张,如果不予以遏制,那么势必将扩大到远东其他地方,威胁所谓的“美国治下的和平”。正因为如此,美国政府一直坚持干涉朝鲜战争是基于对共产党扩张的判断。由于在朝鲜半岛基本维持了战前状态,使美国领导人误以为这个错误的推测是正确的,误以为在阻遏共产党集团扩张的同时确保了美国的霸权利益。于是,这个错误的判断导致后来美国深陷越南泥沼而不能自拔,并对美国在战后世界的地位及其国民心态等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摘编自邓峰《朝鲜战争:美国冷战战略得以实现的关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干涉朝鲜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造成的消极影响。 【答案】(1)原因: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两大阵营的冷战与对抗;遏制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美苏争霸的需要;确保美国霸权利益。(答出4个要点即可) (2)影响:造成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埋下了朝韩危机的隐患;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滋长了霸权主义情绪;恶化了国民心态。(原则上答出3个要点) 【解析】 (1)依据材料“从美苏争霸的角度出发”可知是争霸战争的需要;依据“推测共产党集团在朝鲜半岛扩张,如果不予以遏制,那么势必将扩大到远东其他地方”可知是遏制苏联的需要;依据“阻遏共产党集团扩张的同时确保了美国的霸权利益”的信息可知确保美国的利益,结合所学从两极格局形成以及两大阵营的对抗回答。 (2)依据材料“美国在战后世界的地位及其国民心态等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和所学从造成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埋下了朝韩危机的隐患、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滋长了霸权主义情绪以及恶化了国民心态等回答。 25.材料 在保留足够数量人口方面,耶律楚材主要改变蒙古军队对反抗者进行屠城的老习俗。在速不台即将攻下汴梁时,向窝阔台报告准备屠城。耶律楚材上奏说:“得地无民,将焉用之?”于是窝阔台下令免屠,保住了147万人的性命。汴梁的例子一开,此后许多抗击的城市都免于一屠。人口的保存使得中原没有出现千里无人烟的惨境,中原经济发展的潜能得以保留。耶律楚材其间又不得不采取措施编收流民,就地安置或遣送原籍;重整赋税征收制度,加强对地方征收赋税官员及各位王公大臣在投下征役的监督。 ——摘编自陈曦《成吉思汗都为之钦佩的一代英才:耶律楚材》 (1)根据材料,概述耶律楚材在解决人口问题方面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耶律楚材上述措施的意义。 【答案】参考答案 (1)措施:改变蒙古军队屠城的习俗;收编流民;制定新赋税制度。 (2)意义: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和阶级矛盾;保留了中原地区的劳动力;促进了元朝统一和政权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生产发展。 【解析】 (1)依据材料“改变蒙古军队对反抗者进行屠城的老习俗”可知改变蒙古军队屠城的习俗;依据材料“不得不采取措施编收流民”可知是收编流民;依据材料“重整赋税征收制度”可知制定新赋税制度。 (2)依据材料“人口的保存使得中原没有出现千里无人烟的惨境”可知保留了中原地区的劳动力;依据“中原经济发展的潜能得以保留”可知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生产发展;结合所学从缓和社会矛盾以及稳定社会安定和生产发展回答其他答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