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考能升格专项练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考能升格专项练作业

‎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考能升格专项练 作业 高考必考重点内容——“细胞代谢”年年考 专训一 “热点题型技巧化”系列——坐标图解类 ‎[解题模板] 坐标图中,多以时间、位置、温度等易测量的因素为横坐标,以事物的某种性质为纵坐标,以曲线图或直方图表示事物变化及性质间的相互关系,常用来分析生命现象,从而揭示生物体结构、代谢、生命活动及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等方面的本质特性。‎ ‎[解题技巧] ‎ ‎(1)曲线坐标:‎ ‎ ‎ ‎(2)直方坐标:‎ ‎ 为研究棉花去棉铃(果实)后对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者选取至少具有10个棉铃的植株,去除不同比例棉铃,3 d后测定叶片的CO2固定速率以及蔗糖和淀粉含量。结果如下图:‎ ‎(1)光合作用碳(暗)反应利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和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中将CO2转化为三碳糖,进而形成淀粉和蔗糖。‎ ‎(2)由图1可知,随着去除棉铃百分率的提高,叶片光合速率________。本实验中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植株的CO2固定速率相对值是________。‎ ‎(3)由图2可知,去除棉铃后,植株叶片中________增加。已知叶片光合产物会被运到棉铃等器官并被利用,因此去除棉铃后,叶片光合产物利用量减少,________降低,进而在叶片中积累。‎ ‎(4)综合上述结果可推测,叶片中光合产物的积累会__________光合作用。‎ ‎(5)一种验证上述推测的方法为:去除植株上的棉铃并对部分叶片遮光处理,使遮光叶片成为需要光合产物输入的器官,检测________________叶片的光合产物含量和光合速率。与只去除棉铃植株的叶片相比,若检测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支持上述推测。‎ 思维流程 请完善本题思维图 ‎ 解析:(1)光合作用光反应可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并在叶绿体基质中将CO2转化为三碳化合物,进而形成淀粉和蔗糖。(2)由图1信息知,随去除棉铃百分率的提高,叶片固定CO2能力明显降低;对照组(未摘除棉铃)植株CO2固定速率的相对值应为“去除棉铃百分率为0”时的CO2固定值,即28。(3)由图2可知,去除棉铃后,植株叶片中淀粉和蔗糖含量增加;由题干信息知叶片光合产物“被运到棉铃中被利用”,故除去棉铃后,叶片光合产物输出量降低,从而导致相应产物在叶片中积累。(4)综合图1、图2相关信息可知,由于叶片中光合产物积累导致CO2固定速率明显降低,即叶片中光合产物的积累会抑制光合作用。(5)该验证实验中去除植株上的棉铃,使“遮光叶片成为需要光合产物输入的器官”,则未遮光叶片光合作用产物会不断转运至遮光叶片中,从而导致未遮光叶片中蔗糖和淀粉含量下降,进而解除产物积累对光合作用的抑制,因此,通过检测未遮光叶片的光合产物含量和光合速率即可,倘若与只去除棉铃植株的叶片相比,检测结果为光合产物(淀粉、蔗糖)含量降低,CO2固定速率相对值增大,则可支持相关推测。‎ 答案:(1)[H] 叶绿体基质 ‎(2)逐渐下降 28‎ ‎(3)淀粉和蔗糖含量 输出量 ‎ ‎(4)抑制 ‎(5)未遮光的 光合产物(淀粉、蔗糖)含量降低,光合速率(CO2固定速率相对值)增大 ‎1.下图1是对酶的某种特性的解释模型,图2~7是用某种酶进行有关实验的结果,据图判断下列说法:‎ ‎(1)图1和图7都说明酶作用的专一性,其中b为麦芽糖。(×)‎ ‎(2)图5说明该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其基本单位为氨基酸。(√)‎ ‎(3)图2说明酶具有高效性,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4)图3、图4说明了反应溶液中温度/pH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pH/最适温度,其中A点的pH为7,B点的温度为35 ℃。(×)‎ ‎(5)图3和图4中温度和pH对酶的影响机理是完全一样的。(×)‎ ‎(6)图3中,温度由30 ℃→37 ℃变化过程中,酶的活性先升高后降低。(√)‎ ‎(7)图4中,温度从O→B变化过程中,酶的活性逐渐降低。(×)‎ ‎(8)图6能说明Cl-是该酶的激活剂,而Cu2+是该酶的抑制剂。(√)‎ ‎(9)若在图6中的D点时增加酶的浓度,则反应速率不变。(×)‎ ‎2.细胞内糖的分解代谢过程如下图,判断下列叙述:‎ ‎(1)植物细胞能进行过程①和③或过程①和④。(√)‎ ‎(2)真核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能进行过程①和②。(×)‎ ‎(3)动物细胞内,过程②比过程①释放的能量多。(√)‎ ‎(4)乳酸菌细胞内,过程①产生[H],过程③消耗[H],所以在无氧呼吸过程中无[H]积累。(√)‎ ‎(5)真核细胞中过程①产生的[H]可在线粒体基质中与氧结合生成水。(×)‎ ‎(6)在酵母菌的无氧呼吸过程中发生了图示过程①和④,被分解的葡萄糖中的能量一部分转移至ATP,其余的存留在酒精中,因为酒精是不彻底的氧化产物。(×)‎ ‎(7)叶肉细胞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而不进行图示中①②。(×)‎ ‎3.下图表示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氧浓度为甲、乙、丙、丁时,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判断下列相关叙述:‎ ‎(1)甲浓度下,细胞呼吸的产物除CO2外,还有乳酸。(×)‎ ‎(2)甲浓度下最适于贮藏该器官。(×)‎ ‎(3)乙浓度下,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 ‎(4)丙浓度下,细胞呼吸产生的ATP最少。(×)‎ ‎(5)丁浓度下,细胞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产物中的CO2全部来自线粒体。(√)‎ ‎(6)丁浓度下,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强度相等。(×)‎ ‎(7)丁浓度后,细胞呼吸强度不随氧分压变化而变化。(×)‎ ‎4.下图1表示某高等植物的叶肉细胞的甲、乙两个重要生理过程中C、H、O的变化,图2表示在光照等适宜条件下,将培养在CO2浓度为1%的环境中的某植物迅速转移到CO2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该叶肉细胞暗反应中C3和C5化合物相对浓度的变化趋势。请判断下列相关叙述:‎ ‎(1)图1甲中水在类囊体薄膜上被消耗,乙中水的消耗与产生都在线粒体内膜。(×)‎ ‎(2)图1甲中可发生CO2→C3→C6H12O6,在乙中则会发生C6H12O6→丙酮酸→CO2。(√)‎ ‎(3)图1甲、乙均能发生能量转换,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发生在甲中,化学能转变成光能发生在乙中。(×)‎ ‎(4)图2中A、B物质的动态变化发生的场所和图1甲生理过程所发生的场所相同。(√)‎ ‎(5)图2中物质A为C5化合物,B为C3化合物。(×)‎ ‎(6)图2中将CO2浓度从1%迅速降低到0.003%后,物质B浓度升高的原因是当CO2浓度突然降低时,C5化合物的合成速率不变,消耗速率却减慢,导致C5化合物积累。(√)‎ ‎(7)若使该植物继续处于CO2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暗反应中C3和C5化合物浓度达到稳定时,物质A的浓度将比B的低。(×)‎ ‎(8)CO2浓度为0.003%时,该植物光合速率最大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比CO2浓度为1%时的低。(√)‎ ‎5.将一植物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置于室外进行培养,假定玻璃罩内植物的生理状态与自然环境中相同。获得实验结果如下图,请判断相关叙述:‎ ‎(1)图甲中的b点对应图乙中的B点,此时细胞内的气体交换状态对应图丁中的①。(√)‎ ‎(2)到达图甲中的d点时,玻璃罩内CO2浓度最高,对应图乙中的D点,而此时细胞内气体交换状态对应图丁中的④。(×)‎ ‎(3)图乙中的H点对应图甲中的g点,此时细胞内的气体交换状态对应图丁中的④。(×)‎ ‎(4)有机物开始合成至合成终止分别对应图甲中的d→h段、图乙中的D→H段,图丙中的B′→I′段。(×)‎ ‎(5)图丙中的A′B′段C3含量较高,其主要原因是无光照,不能进行光反应,不能产生[H]和ATP,C3不能还原成C5。(√)‎ ‎(6)图丙中的G′点与F′点相比,叶绿体中[H]的含量较高。(√)‎ ‎(7)图丙中的C′D′段出现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上午该地区天气暂时由晴转阴。(√)‎ ‎(8)F′G′段C3化合物含量下降的原因是气孔闭合程度加大,缺少CO2,CO2固定受阻,而原有C3化合物不断被消耗。(√)‎ ‎(9)经过这一昼夜之后,该植物体的有机物含量会减少。(×)‎ ‎6.下图甲表示在光照充足、CO2浓度适宜的条件下,温度对某植物真正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的影响。其中实线表示真正光合作用速率,虚线表示呼吸作用速率。图乙为该植物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随光照强度变化示意图。图丙表示该植物叶肉细胞的部分结构(图中M和N代表两种气体的体积),请判断下列相关叙述:‎ ‎(1)由甲图可知,在温度为30 ℃条件下,植物生长状况达到最佳。(√)‎ ‎(2)由甲图可知,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对高温更为敏感,温度只会影响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 ‎(3)若已知乙图是在30 ℃条件下绘制而成的曲线,如果温度改变为45 ℃,图中a点上移,b点右移,c点左移,d点上移。(√)‎ ‎(4)乙图中当缺O2时a点下降;缺Mg时b点右移;如果从c点开始增加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则d点向下方移动。(√)‎ ‎(5)乙图中b点时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细胞器有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和线粒体。(×)‎ ‎(6)乙图中c点之后,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可能是CO2和温度等,可以通过适当增加CO2浓度来提高光合作用强度。(√)‎ ‎(7)乙图中的纵坐标数值即为丙图中的m4。(×)‎ ‎(8)在乙图中a、b、e、f任意一点,丙图中都有m1=n1>0,m2=n2>0。(×)‎ ‎(9)在图甲中的40 ℃和图乙中的b点时,丙图中有m1=n1=m4=n4。(√)‎ 专训二 “规律方法专题化”系列——数据计算类 ‎[解题模板] 计算题的考查核心在于通过定量计算考查学生对相关概念、原理和生理过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定量计算题的取材主要涉及酶促反应速率、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总光合速率和净光合速率等方面的内容。‎ ‎[解题技巧] ‎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明确知识体系,找准原理依据。‎ 理顺数理关系,确定计算方法。‎ 准确计算,回归要求,注意单位。‎ ‎ 将生长状况相同的某种植物的叶片分成4等份,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暗处理1 h,再光照1 h(光照强度相同),测其重量变化,得到如下数据。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组别 一 二 三 四 温度(℃)‎ ‎27‎ ‎28‎ ‎29‎ ‎30‎ 暗处理后重量变化(mg)‎ ‎-1‎ ‎-2‎ ‎-3‎ ‎-1‎ 光照后与暗处理前重量变化(mg)‎ ‎+3‎ ‎+3‎ ‎+3‎ ‎+1‎ 注:净光合速率=实际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A.该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是27 ℃‎ B.该植物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是29 ℃‎ C.27~29 ℃的净光合速率相等 D.30 ℃下实际光合速率为2 mg·h-1‎ 思维流程 ‎ 明体系·找原理 ‎(1)暗处理时进行的生理过程:细胞呼吸;光照时可进行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 ‎(2)表中第三行变化数据是相对于暗处理后的变化,而第四行的变化数据是相对于暗处理前的变化。‎ ‎(3)净光合速率=实际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理关系·定方法 ‎(1)表中第三行变化数据的绝对值反映细胞呼吸强度。‎ ‎(2)第四行的变化数据的绝对值能(填“能”或“不能”)反映净光合作用强度。‎ ‎(3)若暗处理前、暗处理后和光照处理后叶片重量相对值分别用如下柱状图表示,则请在图中标绘出暗处理后重量变化量和光照后与暗处理前重量变化。‎ 答案:如图所示 准计算·归要求 ‎(1)27 ℃、28 ℃、29 ℃和30 ℃时的细胞呼吸速率分别为1_mg/h,2_mg/h、3_mg/h和1_mg/h。(2)27 ℃、28 ℃、29 ℃和30 ℃时的总光合速率分别为5_mg/h、7_mg/h、9_mg/h和3_mg/h。‎ ‎(3)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大约都是29_℃,27~29 ℃下的净光合速率是不相等的。‎ ‎ 解析:从表中分析,暗处理1小时,光照1小时,则在27 ℃时总光合量是3+1+1=5 (mg/h);28 ℃时总光合量是3+2+2=7 (mg/h);29 ℃时总光合量是3+3+3=9 (mg/h);30 ℃‎ 时总光合量是1+1+1=3 (mg/h)。由此可知,该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约是29 ℃,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也约为29 ℃。再分析净光合速率(即在光下的净光合速率):27 ℃时应为5-1=4 (mg/h);28 ℃时应为7-2=5 (mg/h);29 ℃时应为9-3=6 (mg/h),27~29 ℃下的净光合速率是不相等的。30 ℃下的实际光合速率(即在光下总光合速率)为3 mg/h。‎ 答案:B ‎1.将某种绿色植物的叶片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研究其在10 ℃、20 ℃的温度条件下,分别置于5 klx、10 klx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结果如图。据图所做的推测中,正确的是(  )‎ A.该叶片在20 ℃、10 klx的光照强度下,每小时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为8.25 mg B.该叶片在5 klx光照强度下,10 ℃时积累的有机物比20 ℃时的少 C.该叶片在10 ℃、5 klx的光照强度下,每小时光合作用所产生的O2量是3 mg D.通过实验可知,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与温度和光照强度均成正比 解析:叶片在20 ℃、10 klx时,每小时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是(10+2)/2×(44/32)=8.25 (mg),A正确;据图可推知,在5 klx光照强度下,10 ℃时积累的有机物比20 ℃时的多,B错误;在10 ℃、5 klx的光照强度下,每小时光合作用所产生的O2量是(6+1)/2=3.5 (mg),C错误;净光合速率可用光照下O2的释放速率表示,5 klx光照强度下,10 ℃时该绿色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为6/2=3 (mg/h),20 ℃时的为4/2=2 (mg/h), 由此可知,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与温度不成正比,D错误。‎ 答案:A ‎2.用等体积的三个玻璃瓶甲、乙、丙,同时从某池塘水深0.5 m处的同一位置取满水样,立即测定甲瓶中的氧气含量,并将乙、丙瓶密封后沉回原处。一昼夜后取出玻璃瓶,分别测定两瓶中的氧气含量,结果如下(不考虑化能合成作用)。有关分析合理的是(  )‎ 透光玻璃瓶甲 透光玻璃瓶乙 不透光玻璃瓶丙 ‎4.9 mg ‎5.6 mg ‎3.8 mg A.丙瓶中浮游植物的细胞产生[H]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 B.在一昼夜内,丙瓶生物细胞呼吸消耗的氧气量约为1.1 mg C.在一昼夜后,乙瓶水样的pH比丙瓶的低 D.在一昼夜内,乙瓶中生产者实际光合作用制造的氧气量约为0.7 mg 解析:由于丙瓶为不透光的玻璃瓶,里面的浮游植物只能进行有氧呼吸,产生[H]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故A错误;由于丙瓶中生物只进行呼吸作用,经过一昼夜后,丙瓶中的氧气减少了4.9-3.8=1.1 mg,故B正确;一昼夜后,乙瓶中的氧气浓度增加,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水中的pH比丙瓶中的高,故C错误;由于丙瓶中氧气减少了1.1 mg为呼吸量,而乙瓶中氧气增加了5.6—4.9=0.7(mg)为净光合量,实际上光合作用制造的氧气量为:净光合量+呼吸量=0.7+1.1=1.8(mg),故D错误。‎ 答案:B ‎3.下图是探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实验示意图,装置中的碳酸氢钠溶液可维持瓶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该装置置于20 ℃环境中。实验开始时,针筒的读数是0.2 mL,毛细管内的水滴在位置X处。30 min后,针筒的容量需要调至0.6 mL的读数,才能使水滴仍维持在位置X处。请判断:‎ ‎(1)若以释放出的氧气量来代表净光合作用速率,该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速率为0.8 mL/h。(√)‎ ‎(2)若将图中的碳酸氢钠溶液换成等量清水,重复上述实验,30 min后,要使水滴维持在位置X处,针筒的容量需向左调节。(×)‎ ‎(3)若将图中的碳酸氢钠溶液换成等量浓氢氧化钠溶液,在20 ℃、无光条件下,30 min后,针筒的容量需要调至0.1 mL的读数,才能使水滴仍维持在X处。则在有光条件下该植物的实际光合作用速率是0.5 mL/h。(×)‎ ‎(4)假若在该植物的叶片上涂上一层凡士林,光合作用的速率会大幅度下降,这一做法主要限制了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 ‎(5)如果在原实验中只增加光照强度,则针筒容量仍维持在0.6 mL读数处。在另一相同实验装置中,若只将温度提升至30 ℃,针筒容量需要调至0.8 mL的读数,才能使水滴维持在X的位置上。比较两个实验可说明:在上述条件下,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因素不是光照而是温度。(√)‎ ‎4.某研究小组进行某植物的栽培试验,图1表示在适宜的光照、CO2浓度等条件下测得的光合、呼吸曲线;图2为在恒温密闭玻璃温室中,连续48 h测定温室内CO2浓度及植物CO2吸收速率变化曲线;图3为适宜CO2浓度条件下,温度和光照强度对该植物CO2吸收速率的影响曲线。请结合图像判断下列说法:‎ ‎(1)图1中的虚线表示呼吸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当温度达到55 ℃时,植物不再进行光合作用。(√)‎ ‎(2)图1中,因40 ℃与60 ℃时,CO2的吸收量均为0,所以二者的生理代谢状态相同,图2中与图1的F点生理状态相同的点有4 个。(×)‎ ‎(3)图1中在温度为30 ℃时,叶肉细胞内的[H]用于与O2结合形成水和还原三碳化合物。(√)‎ ‎(4)图2中实验开始3 h内和在6 h时叶肉细胞产生ATP的场所相同。(×)‎ ‎(5)图2中在18 h时叶肉细胞中CO2的移动方向为由线粒体到叶绿体,在30 h时叶绿体内的ATP的移动方向是由类囊体薄膜到叶绿体基质。(√)‎ ‎(6)图2中由12时到18时叶绿体内C3含量变化是增加。(√)‎ ‎(7)图2中叶绿体利用CO2速率最大的时刻是36 h时,前24小时平均光照强度小于后24小时的平均光照强度。(√)‎ ‎(8)图2中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时刻在42 h时。经过连续48 h的培养,与0 h相比48 h时该植物的有机物量是增加。(√)‎ ‎(9)图3中E点时,25 ℃条件下产生的氧气量等于15 ℃条件下产生的氧气量。(×)‎ ‎(10)依据图3分析,若图2所示实验温度为15 ℃,现若将温度调整为25 ℃条件下保持恒温,其他条件不变,则图2中6 h时的光照强度为2 klx。(√)‎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