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Word版含解析

- 1 - 专题一|文言文阅读 | 专 题 导 读 | 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在坚持立德树人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综合考查语文 核心素养。2019 年全国卷文言文阅读 3 篇文章展现了贾谊、商鞅、吴起 3 位古代 改革家的事迹,他们锐意进取、敢于改革的精神对中国古代特定历史时期产生过 较大影响。高考命题模式基本稳定,断句与古代文化常识是常考题型,文言实词、 虚词、句式在翻译中考查。 微课 3 史传类文本的读文技巧 一、史传类文本的特点 1.选文特点 高考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文本一般多为四五百字的浅易文言文,命题人对 一些疑难生僻的字句都有恰当的处理,或加注释。一般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 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这些人的品格,不外乎“忠、孝、仁、义、礼、智、 信、勇”。选文以叙事为主,含有一定的议论抒情。虽然经过了命题人的删减调 整,但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2.内容特点 传记一般有下面几部分内容:(1)人物的基本情况;(2)人物的主要事迹;(3)人 物的性格作风。人物的性格作风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三种情况,多 出现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 具体到高考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文本,一般都包含下列内容:传主的姓名、 字号、朝代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 传主的主要政绩、成就、特长、特点,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 3.形式特点 - 2 - (1)结构与线索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选人物传记类文本开头部分都很简短,主要是对传主的姓 名、字号、籍贯等的介绍,有些还有祖上的简单情况。中间部分是传记的主体部 分,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传主的生平履历及主要事迹,二是交代人物或事 件的结局。结尾部分是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包括对传主的功绩、性格、人品等几 方面的评价。其结构形式如下: (2)用语 传记的语言通常凝练概括,间有传神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对传主的评价,或 用“春秋笔法”,或用最概括的几个字词点到为止。这些特点告诉我们要细读文 本,不放过每一个字。 传记中惯常出现的词语有国名、朝代名、人名、地名、官职名、庙号、谥号 及重要的典籍名称。对于这些词语,一方面要平时多积累一些常用语,尤其是官 职方面的;另一方面,在阅读时这些文字一般都是“死字”,可以不必理会,更不 必拆开硬译。 二、史传类文本阅读“4 步骤” 新课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选材较为稳定,均为《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作 品。阅读人物传记类文言文,要根据写人记事的特点,建立模板意识,采用分步 骤、分层次的阅读方式。阅读时,可以从以下四个步骤入手: 第一步:关注开头,了解人物的基本信息 人物传记一般在开头段落都要总体介绍人物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字号、籍 贯、家庭背景、学识、性情、任职情况等,阅读的第一步就是要掌握这些基本信 息,对所考查的人物有个大概的了解。 第二步:抓时间、地点、官职和事件,把握人物经历 人物传记大多以时间为线索来记述人物在某地所任官职、所做的事情,因此, - 3 - 可以抓住时间、地点和官职等词语,把握文章结构层次,了解人物经历及事件。 (1)时间。要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代。古代文献中的纪年主要有年号纪年 法和干支纪年法两种。正史中一般使用年号纪年法。 (2)地点。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哪里做官。除明确介绍的地点外, 还要注意“知、守、除、迁、贬、改”等词语后面所带的地点,如“知江夏”就 是“做江夏知府”,“除新安”就是“担任新安的地方长官”。 (3)官职。主要注意担任什么官职,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如“右拾遗”是 谏官,那就要注意他向皇帝进谏方面的事,因为事情与职权密切相关。 (4)人物。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在人物传记中,因为人物多是朝廷官员, 所以,他们涉及的关系主要有:①与皇帝及上级之间的关系;②与事件涉及的人 物之间的关系;③与下属之间的关系;④与百姓之间的关系。 (5)事件。特别要注意是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 处理事件的方式、态度、观点,处理后的反应与效果,得到的评价等。 第三步:抓结尾,了解人物或事件结局 传记的中间或结尾部分,常常交代事件的结局,或补叙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 才能喜好,或主人公的影响,这些内容都是分析人物形象的重要信息。 第四步:标注褒贬评价,概括人物品质 依据人物经历,联系具体事件对人物进行恰当评价。对于文中人物品质及评 价,有的是作者通过议论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是借其他人物的褒贬表达作 者的看法,更多的是蕴含在人物事迹的介绍中。 |读 文 示 范| [读文关注点] (2019 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19 分)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 年十八 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 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 ,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 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 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 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 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 - 4 - 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 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 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 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 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 ,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 , 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 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 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 ,怀王骑,堕马而死, 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读文全流程] 第一步:关注开头,了解人物的基本信息 传主:贾谊 籍贯:洛阳 第二步:抓时间、地点、官职和事件,把握人物经历 ①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 ②孝文皇帝初立→召以为博士/ 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以贾生为长沙王太 傅 ③博士任上→每诏令议下,贾生尽为之对 ④太中大夫任上→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⑤长沙王太傅任上→为赋以吊屈原 ⑥后岁余→贾生征见/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⑦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⑧梁怀王太傅任上→贾生数上疏 ⑨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哭泣岁余,亦死 - 5 - 第三步:抓结尾,了解人物或事件结局 选文结尾主要介绍了贾谊做了梁怀王太傅以后的情况,最关键的是提到怀王 因骑马失足而死,梁怀王没有后代,这种情况下,贾谊深感愧疚,抑郁寡欢,最 后哭泣岁余而死。传记以悲剧而告终。 第四步:标注褒贬评价,概括人物品质 ①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由此可见,贾谊初入仕途,就展现出非凡才能,得到文帝的认可,并让他担 任了博士的官职。 ②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 字里行间表露出对贾谊才华的高度赞扬,也正因为此,孝文帝破格提拔,让 其做了太中大夫。 ③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从孝文帝的评价来强调贾谊的才学出众,从此他再次得到重用,并做了梁怀 王太傅。 - 6 - |真 题 试 做|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 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 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 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 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解析:选 C “于郡中”是介词结构,前面有谓语动词“闻”,“闻于郡中” 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 D 项。“吴廷尉”是“为河南守”的主 语,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 A 项。“门下”是状语,应为“置(于)门下”,中间 不可断开,“甚幸爱”的主语是“吴廷尉”,而非“门下”,故“甚幸爱”前应 断开,排除 B 项。所以选 C 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 为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 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以兴礼乐为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 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 管理。 解析:选 A “道、法、农三家影响最为深远”错,在诸子百家中,影响较 大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 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 - 7 - 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 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 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解析:选 C “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 比不上贾谊”错,事件顺序颠倒,从原文来看,是孝文帝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 谊,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5 分)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5 分) 解析:(1)“短”“擅权”“纷乱”各 1 分,句意 2 分。“短”翻译为“说坏 话、诽谤”,“擅权”翻译为“独揽权力”,“纷乱”翻译为“使……复杂混乱”。 (2)“数(第一个)”“稍”“削”各 1 分,句意 2 分。“数”翻译为“多次、屡次”, “稍”翻译为“逐渐、渐渐”,“削”翻译为“削减”。 答案:(1)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 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2)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 其封地。 [参考译文] 贾生名为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在郡中 闻名。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来置于自己门下, 非常器重他。孝文帝刚即位,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治下政治清明,为全国第一,(吴 公)以前和李斯是同乡,又经常向李斯学习做事,于是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 说贾谊虽年轻,却很精通诸子百家的典籍。孝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 职。此时贾谊年纪才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孝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 论一些问题,那些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他说出 了自己想说的话。诸生因此都认为才能比不 - 8 - 上贾谊。孝文帝也非常高兴,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贾谊认 为,从西汉建立到孝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 易服色、 订立制度、设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初步制定了所有这些事项 的礼仪法度,崇尚黄色,官印数字用五,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制。孝 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各项法令的修改审定,以及诸侯全都到自己 的封地上去,这些主张都是贾谊提出的。于是孝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 谊担任公卿之职。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于是说贾谊坏话 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 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于是,孝文帝后来也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而 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贾谊向孝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等到渡湘水的时候,写 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贾谊担任长沙王太傅三年。一年多之后,贾谊被召回京 城拜见皇帝。当时孝文帝刚刚接受过神的降福保佑,坐在宣室(接见贾谊)。孝文帝 因为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趁机周详地讲述了所 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孝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 在座席上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孝文帝说:“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 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孝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是孝文帝的小儿子,受孝文帝宠爱,又喜欢 读书,因此让贾谊当他的老师。孝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 劝谏,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 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孝文帝没有听从。过了几年,梁怀王骑马时从马 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 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 考点一 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近几年全国卷不再单独设题考查实词,但对文言文文意的把握、文言断句的 考查、语句翻译的考查,都是基于对实词含义的理解;没有对实词含义的正确理 解,就无法正确解答这些题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一词 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偏义复词等相关方面的知识。 一、一词多义 - 9 -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义项,即一个 词具有多种含义。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 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等。 |相关知识| 1.词的本义 词的本义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就词的来源来说,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意义, 如“本”的本义是“草木的茎或根”;另一种是就词的应用来说,把词的最常用的 意义当作本义,也叫“基本义”,如“道”的基本义是“路,道路”。 2.词的引申义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的引 申义为“方法、道理、主张”;“本”的引申义为“根本、本来、原本、基本”。 3.词的比喻义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的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 “鸟兽的爪子和牙齿”,古代比喻义是“武臣、重臣”,现在比喻“坏人的党羽、 亲信”;“草菅人命”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 物”。 |方法思路| ★一词多义推断“5 法” 1.语境代入推断法 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可以借助句内语境来推断;有些句子的实词词义需要 借助句外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文贯通。语境代入推断法是最主要的推断方法。 2.成语联想推断法 不少成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考生可以借助自己比较熟悉的成语中有关 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3.联系教材推断法 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实词,其含义都能在所学课文中找到印证,因此,我们要 善于联系课内所学实词的含义,推断试题中的实词含义。 4.语法成分推断法 除倒装句外,文言文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 - 10 - 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 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所处的语法位置,可以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 它的词义。 5.句式结构推断法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 般词性相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推 测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对点演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有相同意思的一组是( ) A. ①单于使卫律召武(苏武)受辞. ②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③我从去年辞.帝京 ④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B. ①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②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③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④彼且奚适.也 C. ①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②低眉信.手续续弹 ③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④信.可乐也 D. ①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②控蛮荆而引.瓯越 ③引.赵使者蔺相如 ④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 解析:选 C C 项,①使者,指媒人;②随意,随便;③④的确,实在。A 项, ①口供,引申为“审讯”;②辞谢;③辞别,离开;④应酬的言辞。B 项,①出嫁; ②适合、依照;③享用,享受;④到。D 项,①后退;②连接;③延请;④自杀。 二、古今异义 汉语的词义是发展变化的。我们今天阅读古书的一个难点,是词义差异带来 的理解上的障碍。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和掌握古今词义演变的知识。 |相关知识| 古今词义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词的义项的变化。在大方面可分为以下几种 情况: 变化情况 示 例 词义 扩大 范围扩大 色(古:脸色;今:颜色);皮(古:兽皮;今:皮肤); 病(古:重病;今:病) - 11 - 义项增多 劝(古:劝勉;今:劝勉,规劝);假(古:凭借、利 用;今:凭借、利用,不真) 词义 缩小 范围缩小 臭(古:气味;今:难闻的气味);子(古:孩子总称; 今:儿子) 义项减少 让(古:责备,谦让;今:谦让);怜(古:爱,怜悯; 今:怜悯) 词义转移 涕(古:眼泪;今:鼻涕);偷(古:苟且;今:偷窃); 狱(古:案件;今:监狱) 感情色彩变化 讽(古:委婉地劝告;今:讽刺);爪牙(古:武臣; 今:坏人的党羽);恨(古:遗憾;今:仇恨) |方法思路| ★古今异义词辨析技巧 辨析古今异义词,首先,要清楚古今异义词的 6 种类型;其次,要看有没有 将古代汉语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 古代汉语中两个相连的单音节词,有时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写法上完全 一样,但二者的词义并不相同。此时考生可以看其能否拆开理解来验证它是不是 古今异义词。如“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荆轲刺秦王》)中的“偏袒”并不是指 现代汉语中的“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它是古代汉语单音节词“偏”加“袒”, 即“偏/袒扼腕而进”,“偏袒”应理解为“袒露一只臂膀”。 |对点演练|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取诸怀抱.. 怀抱:胸怀抱负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走投无路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博学:学问广博精深 D.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其次:它的旁边 解析:选 C C 项,博学:广泛地学习。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12 - A.行李..之往来 B.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解析:选 B B 项,古今异义相同,都解释为“劳累辛苦”。A 项,古义:出 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C 项,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 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D 项,古义: 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4.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 今义: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 今义: (4)璧有瑕,请指示..王 古义: 今义: (5)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今义: 答案:(1)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古义: 安身 今义:①托付;②把希望、理想、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3)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①属性词,异乎寻常的,特殊的;②副词,十分,极 (4)古义:指出来给……看 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 (5)古义: 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三、词类活用 - 13 -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新的语法功 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 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等。 |相关知识| ★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中 的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凡谓语前面的名词如果不是主语, 则必然活用作了状语。如:朝.济而夕.设版焉。 名词“朝”“夕”,分别充当谓语动词“济”“设”的状语,表时间,翻译 为“在早上”“到黄昏”。 2.名词作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 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活用作了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了相应的动词。 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名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翻译为相应恰当、得体的动词,“水”译为“游泳”。 3.名词的使动(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 成了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名词用作意动词,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 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翻译为“……使(让)……(怎么样)”。“王”译为“让……为王”。 再如:粪土..当年万户侯。 翻译为“……认为……(怎么样)”或“……把……当成(什么)”。“粪土”译 为“把……看成粪土”。 ★动词的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一个动词的用法,使其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 这一用法,就叫动词用作名词。如: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翻译为“语境动词+相应的名词”。“继”译为“后继人”或“继承人”。 2.动词用作使动 - 14 - 即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简而言之,就是 “主语使宾语动”。如: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序八州而朝.同列;烛之武退.秦师。 翻译为“……使(让)……(怎么样)”的兼语式,或“及物动词+形容词”或不 及物动词的后补式动词。“闻”译为“使……听到,传到”,“朝”译为“使…… 朝拜”,“退”译为“使……后退”。 3.动词用作为动 动词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宾语或对宾语施行某一动作。即:主语 为宾语(而产生这个动作)。如:等死,死.国可乎;庐陵欧阳修自序.其诗;帝感.其诚。 翻译为“为……(怎么样),对……(怎么样),被……(怎么样)”等。“死”译 为“为……而死”,“序”译为“为……作序”,“感”译为“被……感动”。 ★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当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这个形容词就用作了名词。如:与苍梧太 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翻译为“语境形容词+(补出的相应的)中心词(名词)”。“旧”译为“旧交情”, “远”译为“远方的国家”。 2.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 一般动词。如: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翻译为相关的动词,有词语关系的,要把词语关系体现出来。“善”译为 “跟……交好”。 3.形容词用作使动 即主语使宾语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必 先苦.其心志;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翻译为“……使(让)……(怎么样)”的兼语式,或“后补式动词”。 “苦”译 为“使……痛苦”,“弱”译为“使……弱,削弱”。 4.形容词用作意动 即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翻译为“……认为(觉得)……(怎么样)”。“耻”译为“……认为……是耻辱 - 15 - (的事情)”,“美”译为“……认为……美”。 |方法思路| ★名词活用判断与翻译 判断方法:首先判定这个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然后再看它是否具有使(认为) 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使宾语怎么样”是使动,“认为宾语怎么样”是意动。 翻译方法:①使动——主语把(使)宾语当成(变成)[名词];②意动——主语认 为宾语是[名词]。 ★使动与意动的区分 有些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较难区分,必须紧扣上下文,研究句子本身所表达 的意思,方能确定其是何种用法,试看以下两组例句: 小 ①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zhuó砍)而小.之, 则王怒。 ②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例①中的“小”是“使之小”,即“使它小了”。 例②中的“小”是“以之为小”,即“认为鲁地小了”,“认为天下变小 了”。 由以上两例不难看出,使动侧重于客观行为;而意动侧重于主观感受,是个 人的看法,事实未见得如此,如“小天下”,其实天下并未变小,变小只是孔子 的一种主观感受。 |对点演练|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形容词的词义。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3)火尚足以明.也 (4)素善.留侯张良 (5)大王必欲急.臣 (6)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7)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8)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 16 - 答案:(1)缺少的东西。(2)贤能的人;年龄小的人,年长的人。(3)照明。(4) 与……交好。(5)使……急。(6)使……弱。(7)以……为奇。(8)以……为羞(认为…… 羞耻)。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名词的词义。 (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4)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6)籍.吏民,封府库 (7)徐孺下.陈蕃之榻 (8)既东封.郑 答案:(1)像翅膀一样。(2)向上;向下。(3)在朝廷上。(4)做标记。(5)游泳。(6) 登记。(7)使……放下。(8)使……成为边境。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动词的词义。 (1)追亡.逐北. (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5)引以为流.觞曲水 (6)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7)等死,死.国可乎 (8)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答案:(1)逃亡者;败北者。(2)到达的人。(3)恩惠。(4)使……退却。(5)使…… 漂浮。(6)使……迁移。(7)为……而死。(8)为……哀叹。 四、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中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通用。因为古代汉字的数量 少,语言里有这个词,但是没有记录这个词的字,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 |相关知识| 通假,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常见的通假的情况如下: - 17 - 解 说 举 例 通假 字 有本字而不用,借用一个音同 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借用 的字叫通假字 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 通“早”)《鸿门宴》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 通“背”)《鸿门宴》 古今 字 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 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 (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 几个意义 ①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 壁下。(“莫”通“暮”)《石钟山记》 ② 师 者 , 所 以 传 道 受 业 解 惑 也 。 (“受”通“授”)《师说》 异体 字 音同义同,形不同 小惠 未徧, 民弗 从也。(“徧”通 “遍”)《曹刿论战》 |方法思路| ★辨识通假字技巧 1.在语音中辨识 有一部分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上相似,这是辨识通假字的途径之一。如“河 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通“无”,这是双声通假;“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中的“从”,通“纵”,这是叠韵通假。 2.在字形中把握 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旁,考生可以用增加、更换、取消形旁的方法 去辨识通假字,找出本字,从而正确理解该通假字的意思。(1)可增加形旁,找出 本字。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共”,通“供”,意 思是“供给”。(2)更换形旁,找出本字。如“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中的“振”, 通“震”,意思是“惧怕”。(3)取消形旁,找出本字。如“使臣奉璧,拜送书于 庭”中的“庭”,通“廷”,意思是“朝廷”。 3.在词义中理解 通假字与本字在字义上一般没有关系,如果将 A 的词义放入句子中解释不通, 而换成 B 来解释时句子意思通顺,那么考生就可以考虑“A”通“B”。如“距关,毋 内诸侯”中的“内”,理解为“内部”说不通,所以可以考虑这是一个通假字。 “内”通“纳”,接纳。 - 18 - |对点演练| 8.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失其所与,不知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之二虫又何知 解析:选 D A 项,“知”通“智”,明智;B 项,“冯”通“凭”,乘;C 项,“颁”通“斑”,头发花白。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 “属”通“嘱”,劝人饮酒 B.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区别 C.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 D.夙遭闵.凶 “闵”通“悯”,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 解析:选 C C 项,“直”不是通假字。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 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指出下列各句中所含的通假字并解释。 (1)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 “ ”通“ ”, (2)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 “ ”通“ ”, (3)女忘会稽之耻邪 “ ”通“ ”, (4)厚遇宾客,振贫吊死 “ ”通“ ”, 答案:(1)反 返 返回 (2)坐 座 座位 (3)女 汝 你 (4)振 赈 救济 [参考译文] 吴王赦免越王后,越王勾践返回越国,就忧心苦思,把苦胆挂在座位上,坐 处、卧处抬头就能看到苦胆,吃饭也尝苦胆。自语:“你忘了会稽的耻辱了吗?”(他) - 19 - 亲自去耕种,其妻子亲自织布,不吃肉食,不穿有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降低身 份礼待贤士,厚待宾客,救济贫苦的人家,悼念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 五、偏义复词 在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 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文中的偏义复词现象。 如“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 并序》)中的“去来”,只有“去”的意义,没 有“来”的意义,“去来”是偏义复词。 |相关知识| 虽然偏义复词在古汉语中很少,但如果不了解、掌握它,就会成为阅读的障 碍。如何掌握呢?一要弄清两个语素的构成方式——意义上相近或相对,二要结 合语境加以揣摩、判断。偏义复词有两种类型: 类 型 例 句 语义相对的 偏义复词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存亡:偏义复词,此处只有“亡”的 意义,“存”为衬字。) 语义相近的 偏义复词 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圃:偏义复词,“园圃”是 相近词,分别是“种树的、种菜的地方”,此处只取“园” 之意。) |方法思路| 1.格外关注同义、反义连用词。遇到这种情况,必须依据上下文确定取哪个 语素的意义,哪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然后正确解释。 2.联系其前后的连带成分。如《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中的“勤作息”, 解释成“勤劳地工作”是讲得通的,解释成“勤劳地工作、休息”就讲不通了, 由此可知“息”在此处只做陪衬而无实义。因此,也就可以认定“作息”是偏义 复词。 3.从全句的意思上去理解。如《出师表》中的“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 臧否,不宜异同”意为“不管是皇宫中的人员,还是朝廷中的人员,都是一样的, 奖惩功过、好坏时,不应该有所不同”,可见句中的“异同”为“不同”的意思, 那么“异同”一词只取“异”的意义,而“同”就只做陪衬了。 |对点演练| - 20 -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C.行李之往来.. D.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解析:选 C C 项,往来:(使者)去的和来的。A 项,偏义复词,偏义在“入”, “出”是衬字。B 项,偏义复词,偏义在“姥”,“公”是衬字。D 项,偏义复词, 偏义在“巷”,“陌”是衬字。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B.风吹草低见牛羊.. C.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D.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解析:选 D D 项,偏义复词,偏义在“长”,“少”是衬字;A、B、C 三项 都是并列结构,在语境中具有实在意义。 13.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偏义复词并作解释。 (1)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①偏义复词: 解释: ②偏义复词: 解释: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偏义复词: 解释: (3)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偏义复词: 解释: (4)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偏义复词: 解释: 答案:(1)①父母 偏义在“母”,“父”是衬字 ②弟兄 偏义在“兄”, “弟”是衬字 (2)车骑 偏义在“骑”,“车”是衬字 (3)国家 偏义在“国”, “家”是衬字 (4)远近偏义在“远”,“近”是衬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