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实验班)上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实验班)上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实验班)上学期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题,共60分)‎ 读某区域经纬网图(图中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回答下列各题。‎ ‎1. ②地的地理坐标是 A. (40°N,20°W) B. (40°S,20°E)‎ C. (40°S,20°W) D. (40°N,20°E)‎ ‎2. 关于图中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地位于中纬度 B. ③地位于东半球 C. ①地位于④地的东北方 D. ①②线段的实际长度大于②③线段的实际长度 ‎3. 关于图中各点的地球自转的速度,说法正确的是 A. ①地的线速度等于②地 B. ②地的线速度大于③地 C. ③地的角速度等于④地 D. ④地的角速度大于⑤地 ‎【答案】1. A 2. D 3. C ‎【解析】考查经纬网和地球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 ‎【1题详解】‎ 结合地球自转方向可知该图示为北半球纬度,经度为西经度。所以②地的地理坐标是(40°N,20°W),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①地位于20°N,属于低纬度,A错误;③地位于40°W,属于西半球,B 错误;①地位于④地的东南方向,C错误;①②线段的实际长度约为2220Km,②③线段的实际长度约为2220×os40°Km,①②线段的实际长度大于②③线段的实际长度,D正确。故选D。‎ ‎【3题详解】‎ 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零。因此①地的线速度大于②地,A错误;②地的线速度等于③地,B错误。地球角速度除极点为零外均为15°/小时,所以图中各点角速度均相等,C正确,D错误。故选C。‎ 读剖面略图,回答下面小题。‎ ‎4. 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5. 根据图中化石,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A. 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 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 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 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6. 若在甲、乙两地钻孔找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甲地找到煤层 B. 在乙地找到煤层 C. 甲、乙两地都找不到煤层 D. 甲、乙两地都可以找到煤层 ‎【答案】4. A 5. B 6. B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地质历史时期与生物的对应关系。三叶虫是一种海生无脊椎动物,生活在古生代早期,①正确;鱼类繁盛于泥盆纪,即古生代中期,②正确;恐龙生活在中生代,③错误;裸子植物出现在二叠纪,即古生代末期,繁盛于三叠纪和侏罗纪,即中生代,不完全在古生代,主要时期在中生代,④错误。故选A。‎ ‎【5题详解】‎ ‎“在这一时期”从图例中可看出是古生代到中生代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动物由低等向高等演化的情况是:海生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自鱼类开始为脊椎动物,即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题详解】‎ 了解成煤时期为古生代末期;古生代前期为海生藻类植物时代,不是成煤时期;古生代末期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蕨类植物繁盛,是形成煤的重要时期。而三叶虫出现在古生代早期,因此甲地找不到煤层,A、D错误;乙地为中生代,当时裸子植物繁盛,是另一个重要的成煤时期,B正确,C错误。故选B。‎ 读下面甲、乙两图,回答下列各题。 ‎ ‎7. 甲、乙两湖所处的自然带分别是 ‎ ‎①温带荒漠带 ‎ ‎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 ‎③热带荒漠带 ‎ ‎④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8. 关于造成两湖泊面积都在缩小的主要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跨流域调水造成甲湖面积缩小 B. 围湖造田造成乙湖面积缩小 C. 沙漠侵吞造成甲湖面积缩小 D. 周围大面积引水灌溉造成乙湖面积缩小 ‎【答案】7. A 8. B ‎【解析】‎ ‎【7题详解】‎ 甲湖为咸海,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所处的自然带是温带荒漠带,乙湖为洞庭湖,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所处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①②对,故选A。‎ ‎【8题详解】‎ A.造成甲湖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是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水量减少,而不是跨流域调水,A错;‎ B. 洞庭湖平原人口压力大,耕地紧张,长期进行的大规模围湖造田造成乙湖面积缩小,B对; ‎ C.造成甲湖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是入湖水量减少,而不是沙漠侵吞,C错;‎ D.造成乙湖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是围湖造田,而不是周围大面积引水灌溉,D错;故选B。‎ 读下面四种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月份分配图,回答下列各题。‎ ‎9. 按顺序依次写出气候类型的名称 A. 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B. 地中海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C. 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D. 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10. 上图中四种气候,形成原因相同的气候类型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11. 上图中四种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9. B 10. C 11. A ‎【解析】‎ ‎【9题详解】‎ ‎ ①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为地中海气候。②全年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③‎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雨热同期,最低气温低于0℃,为温带季风气候。④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雨热同期,最低温在0℃以上,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10题详解】‎ ‎①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②热带雨林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③温带季风气候,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④亚热带季风气候,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综上所述,本题应选择③④,正确答案为C。‎ ‎【11题详解】‎ 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对应地中海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气候①为冬雨型,为地中海气候。 故选A。‎ ‎2017年8月11日,浙江省决定撤销县级临安市,设立杭州市临安区,左图为调整后的杭州政区图。临安西天目山风景优美,右图为西天目山南坡自然带分布图。每年4月份,某校高一年级都在此参加登山活动,其路线为:禅源寺—开山老殿。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2. 临安撤市改区带来的影响是 A. 提升杭州城市等级 B. 扩大临安服务范围 C. 缓解临安空间不足 D. 推动临安地价上涨 ‎13. 从禅源寺到开山老殿一路看到的景观变化可能是 A. 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 B. 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 C. 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D. 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14. 图中禅源寺年均温约为16.5℃,年降水量约为1350mm,则甲地气候指标最可能是 A. 年均温14℃,降水量1200mm B. 年均温8℃,降水量1600mm C. 年均温14℃,降水量1500mm D. 年均温12℃,降水量1000mm ‎【答案】12. D 13. A 14. C ‎【解析】‎ ‎【12题详解】‎ 临安撤市改区,可以提高临安地价,D正确;但不会扩大其服务范围,城市等级不变,对缓解空间不足作用不大,ABC错误。故选D。‎ ‎【13题详解】‎ 浙江地处我国亚热带地区,地表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据右图可知,开山老殿之上为落叶阔叶林,可判断从禅源寺到开山老殿一路看到的景观变化可能是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4题详解】‎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据此可判断甲地年均温约14℃,BD错误;且西天目山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且降水最多的海拔有一定高度,所以甲地年降水量可能比禅源寺多,C正确,A错误。故选C。‎ 当地时间(西五区)9 月 19 日 13 时 14 分,墨西哥中南部莫雷洛斯州发生 7.1 级地震,该次地震导致了波波卡特佩特火山喷发。下图示意墨西哥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该次地震发生时北京时间是 A. 19 日 0 时 14 分 B. 19 日 2 时 14 分 C. 20 日 2 时 14 分 D. 19 日 10 时 14 分 ‎16. 墨西哥地壳活跃是因为其 A. 位于板块消亡边界 B. 位于板块生长边界 C. 位于板块的内部 D. 大陆板块向东运动 ‎17. 受该次火山喷发影响最小的圈层是 A. 大气圈 B. 水圈 C. 地壳 D. 地核 ‎【答案】15. C 16. A 17. D ‎【解析】‎ ‎【15题详解】‎ 由题意可知当地时间(西五区)9 月 19 日 13 时 14 分发生地震,北京时间(东八区)‎ 比西五区早13小时,则北京时间=13:14+13=26:14,所以当地时间应为9月20日2:14,所以本题C正确。‎ ‎【16题详解】‎ 墨西哥地壳活跃因为墨西哥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板块交界处(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因此该地多火山地震活动。所以本题A选项正确。‎ ‎【17题详解】‎ 火山喷发,发生在岩石圈内,而岩石圈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部分;火山喷发的火山物质会进入了大气圈,大部分火山灰会降落地表进入水圈当中,影响生物的生存。因此火山活动影响最小的地球圈层是地球的地核,所以本题D选项正确。‎ 据联合国最新统计: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淡水不足,其中26个国家约3亿人口极度缺水。据此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8. 位于赤道附近新加坡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其原因主要是 A. 新加坡的年降水总量十分稀少 B. 工业高度发达,水污染严重 C. 新加坡年降水总量丰富,但季节分配不均 D. 新加坡年降水总量丰富,但缺少河湖蓄水 ‎19. 华北地区缺水的自然原因有 ‎①河川径流季节变化大 ‎②降水稀少,蒸发量大 ‎③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小 ‎④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20.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主要措施是 A. 加大水利建设投入 B. 控制城市规模 ‎ C.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D. 优先发展工业 ‎【答案】18. D 19. B 20. C ‎【解析】‎ ‎【分析】‎ 本题组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灵活应用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新加坡和我国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分析,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措施,需要结合到基础知识分析答题。‎ ‎【18题详解】‎ 位于赤道附近新加坡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其原因主要是新加坡陆地面积小,缺少河湖蓄水,D正确。新加坡年降水总量丰富,A错误。与水污染严重无关,B错误。新加坡年降水总量丰富,且季节分配较均匀,C错误。‎ ‎【19题详解】‎ 华北地区缺水的自然原因有位于季风气候区,河川径流季节变化大,①对。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少,不是稀少,②错。华北地区年降水量较小,蒸发量大,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小,③对。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不是自然原因,④错。B正确,A、C、D错误。‎ ‎【20题详解】‎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主要措施是发展科技,提高水资源利用率,C正确。加大水利建设投入、控制城市规模、优先发展工业不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不是主要节水措施,A、B、D错误。‎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21. 图中①、②对应的板块是 A. ①亚欧板块,②印度洋板块 B. ①亚欧板块,②非洲板块 C. ①印度洋板块,②非洲板块 D. ①印度洋板块,②太平洋板块 ‎22. 雅鲁藏布大峡谷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 风力侵蚀作用 B. 流水堆积作用 C. 流水侵蚀作用 D. 冰川侵蚀作用 ‎23. 珠穆朗玛峰的外形酷似尖尖的金字塔,形成这种山峰外形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 板块碰撞 B. 风力作用 C. 流水作用 D. 冰川作用 ‎【答案】21. A 22. C 23. D ‎【解析】‎ 本题组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图文信息的获取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板块的分布,塑造地表形态的外力作用,需要结合到基础知识分析答题。‎ ‎【21题详解】‎ 图中①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北侧是亚欧板块,②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南则是印度洋板块, B正确。‎ ‎【22题详解】‎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 D正确。‎ ‎【23题详解】‎ 珠穆朗玛峰山顶海拔高,主要以冰川作用为主,形成金字塔塔尖的作用为冰川作用,故选D 野外进行登岛求生训练,在沙滩上利用水循环原理获取淡水,如下面左图所示,右图为当日塑料薄膜上下气温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24. 左图获取淡水过程中,末体现出的水循环环节是 A. 蒸发 B. 降水 ‎ C. 水汽输送 D. 径流 ‎25. 当日,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是 A. 日出前后 B. 中午前后 ‎ C. 日落前后 D. 午夜前后 ‎【答案】24. C 25. B ‎【解析】‎ 考查水循环的环节和原理,需要结合到基础知识,抓住图中关键信息分析答题。‎ ‎【24题详解】‎ 图中薄膜内部沙滩上有水体蒸发,体现了蒸发环节;蒸发的水汽遇薄膜冷却凝结成水滴,然后沿薄膜流到中间,降落收集器中,体现了降水环节;取水管获取淡水过程,体现了水循环的径流环节,ABD不合题意;水汽输送是通过大气运动进行的,图中显然无法体现,C符合题意。故选C。‎ ‎【25题详解】‎ 获取淡水最大时期是薄膜上气温与薄膜下气温相差最大的时段,温差最大,降温幅度最大,读图可知,薄膜上下温差最大时段是正午前后。此时薄膜下气温高,蒸发旺盛,水汽上升遇到较冷的薄膜,产生大量水汽凝结,故中午前后是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在全球变暖条件下两个不同年份的相同月份均温等温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6. 图示区域描述的是 A. 南半球 7月 B. 南半球 1月 C. 北半球 7月 D. 北半球 1月 ‎27. 树木年轮稀疏反映着冷暖、干湿气候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因而地理学上常常通过对树木年轮的分析,来研究历史时期气候的变化。一般说来,在选择树木时,不选择寺庙、宫殿里的树木作标本,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寺庙、宫殿里的树木 A. 受人为影响大 B. 生长速度过慢 ‎ C. 光照条件较差 D. 热量条件较好 ‎【答案】26. D 27. A ‎【解析】‎ ‎【2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图中全球变暖条件下两个年份的相同月份的月均温为2℃的等温线,向北移动,说明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根据纬度可知,为32°N,月均温为2℃,则可能为1月份。‎ ‎【27题详解】‎ 寺庙、宫殿里的树木受人类影响较大,生长条件较好,如热量热量条件较好,生长速度较快,而长在自然界的树木更能反映出冷暖、干湿气候条件下的生长状况。‎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28. 目前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环节是 A. 降水 B. 地表径流 C. 地下径流 D. 水汽输送 ‎29. 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的基本特点是 A. 冬春多 B. 春夏多 C. 夏秋多 D. 秋冬多 ‎30. 针对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特点,应采取的措施是 A. 修建水库 B. 节约用水 ‎ C. 跨流域调水 D. 人工降水 ‎【答案】28. B 29. C 30. C ‎【解析】‎ ‎【28题详解】‎ 结合水循环的过程可知,图中A-H分别表示蒸发、降水、水汽输送、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等环节,其中最易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是地表径流,即F环节。‎ ‎【29题详解】‎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因此季风气候显著。受夏季风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多,因此夏秋季节河流径流量和地下净流量丰富,水资源丰富。‎ ‎【30题详解】‎ 我国水资源分布大致具有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征,针对这种空间分布不均的现象,应采用跨流域调水的方式将水资源丰富地区的水资源调入短缺地区。‎ 二、综合题(三大题,共40分)‎ ‎31.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讲述了英国公爵根据漂流瓶提供的不完整信息,乘坐“邓肯号”,率领探险队沿着南纬37度一带,援救格兰特船长的故事。‎ ‎(1) “邓肯号”于1864年8月25日离开英国格拉斯哥,经过加多天航行,绕过麦哲伦海峡于10月6日到达智利西海岸的甲地。甲地的气候类型是 气候,所属的自然带是 带。‎ ‎(2)探险队在南美大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搜救活动,途经甲、乙、丙和丁四地,遭遇不同的自然灾害。其中受到高山冰雪冻害威胁的是 地;途中遇到干涸盐湖,经受缺水煎熬的是 地。‎ ‎(3)在图上甲、乙、丙、丁四地区中,垂直地带性最明显的是 地,丙地所处的自然带是 带,丁地所处的自然带是 带。从丁地到丙地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反映了 的地带性差异。‎ ‎(4)造成四地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有 、 。‎ ‎【答案】(1)地中海;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2) 乙,丙 (3) 乙;湿带荒漠;温带草原;从沿海到内陆 (4)地形;海陆位置 ‎32.分析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来自青海省卫星遥感中心的卫星遥感监测显示,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的水体面积及水位已连续6年呈递增趋势。监测显示的青海湖水体面积为4 321.07平方千米,水位为3 193.8米。与2005年相比,青海湖水体面积扩大了70.82平方千米,水位上升了0.35米。专家分析指出,在中国政府和群众努力之下,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呈现了持续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 材料二 青海湖流域图。‎ ‎(1)青海湖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______,试分析布塔河的水文特征。‎ ‎(2)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分析青海湖湖水高盐度的原因。‎ ‎(3)试分析青海湖的水体面积及水位已连续6年呈递增趋势的可能原因。‎ ‎【答案】(1)陆地内循环 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流量较小,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有结冰期 ‎(2)青海湖流域地处内陆,气候干旱少雨,湖水补给量少,但蒸发旺盛;青海湖为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 ‎(3)全球气候变暖使冰川加速融化,造成冰川退缩、入湖水量增加;流域内实施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措施(如保护植被,植树种草)‎ ‎【解析】‎ ‎【详解】(1))青海湖地处内流区,参与内陆循环;布塔河为内流河,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降水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2)可从水循环的降水、蒸发、径流三个环节入手分析青海湖湖水盐度高的原因。青海湖流域地处内陆青藏高原上,海洋水汽难以到达,使得气候干旱少雨,雨水补给湖水量少,但光照充足,蒸发旺盛,又由于青海湖为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所以青海湖盐度高。‎ ‎(3)青海湖水体面积扩大与冰川加速融化,入湖水量增加及湖区生态环境改善有关,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使冰川加速融化,入湖水量增加,同时我国在流域内实施的生态保护措施,植树种草,湖区植被恢复,涵养水源能力增加,地下水位上升。‎ ‎33.下图中左图为局部黄河冲积扇分布图,右图为左图中“洛阳北至商丘”一线冲积扇剖面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黄河冲积扇的形成过程。‎ ‎(2)描述从洛阳北至商丘黄河冲积扇沉积颗粒和沉积厚度的分布特征,并说明原因。‎ ‎(3)该区域古城多分布在冲积平原上。分析河流冲积平原为古城分布提供的有利条件。‎ ‎【答案】(1)在山区,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沉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冲积扇。‎ ‎(2)自西向东沉积物颗粒越来越小,沉积厚度逐渐变薄。 ‎ 原因:黄河冲出山口后,流速逐渐降低,搬运能力逐渐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且沉积较多,颗粒小的后沉积且沉积较少。越往冲积扇外缘,沉积物质逐渐减少。‎ ‎(3)河流可以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河流作为交通运输通道,可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或农业发达),可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解析】‎ ‎【详解】(1)在山区,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形成冲积扇。‎ ‎(2)从洛阳北至商丘黄河冲积扇沉积颗粒自西向东沉积物颗粒越来越小,沉积厚度逐渐变薄,原因可以从沉积物颗粒等方面回答。‎ ‎(3)河流可以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河流作为交通运输通道,可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