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2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理二轮复习:选择题考点过关练(六)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作业
选择题考点过关练(六)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 A级——基础提速练 (2018·潍坊统考)据统计,最近三十多年来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2 mm/年,不同省份、不同季节海平面升降状况存在差异。导致海平面变化的因素十分复杂,海平面上升会给沿海地区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如图示意天津市沿海2015年、2016年与常年同期海平面逐月变化。读图完成1~3题。 1.与常年同期相比,2016年天津市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最大的月份是( ) A.4月 B.7月 C.9月 D.11月 2.与2015年相比,2016年天津市沿海海平面变化带来的影响可能是( ) A.河口发生咸潮的次数减少 B.陆地面积增大 C.海水入侵造成的危害减弱 D.海岸侵蚀程度加大 3.影响天津市沿海常年同期海平面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变暖 B.热带气旋 C.入海径流量 D.盛行风 解析:1.A 2.D 3.D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与常年同期相比,2016年4月海平面上升了超过190 mm,是四个选项所示月份中上升幅度最大的,A正确。与常年同期相比,2016年7月海平面上升了50 mm左右,9月、11月海平面上升了160 mm左右,均没有4月上升幅度大,B、C、D错误。第2题,海平面上升,海水侵蚀作用增强,对海岸的侵蚀程度加大,D正确。海平面上升,更容易出现海水倒灌,河口发生咸潮的次数增加,海水入侵造成的危害增强,A、C错误;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陆地面积减小,B错误。第3题,根据图中海平面变化可知,与常年平均海平面相比,天津市沿海常年同期海平面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夏季高,冬季低,最主要是因为夏季东南季风(迎岸风)推动导致海平面上升,冬季西北季风为离岸风,导致海平面相对较低。D正确。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升高,不会有季节变化,A错误;热带气旋和入海径流不一定会导致海平面升高,B、C错误。 (2018·山东省实验中学诊断)2017年9月29日兰渝铁路全线通车。乘车从兰州出发,向南经甘肃、陇南,沿川陕边界进入四川,然后到达重庆,沿途可看到植被景观变化明显。如图为兰渝铁路沿线示意图,读图完成4~6题。 4.从兰州到重庆,穿越秦岭时,可以明显感受到南北两侧自然植被类型的差异明显。造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土壤 C.水分 D.热量 5.兰渝铁路建设中主要克服的困难和障碍有( ) ①跨越长江、黄河水系,翻越秦岭,地质灾害多 ②重庆境内地下水渗漏严重,溶洞较多 ③风沙威胁,需铺设草方格沙障 ④冻土广布,需采用先进的热棒技术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6.兰渝铁路修建的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完善了我国路网,是连接中国西南、西北之间最便捷、快速的通道 ②有利于开发沿线各种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③加快老、少、边、穷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带动了沿线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加强了西部地区同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唐地区的联系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 4.D 5.C 6.D 第4题,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是南北方分界线、亚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常绿林和阔叶林的分界线等。因此从兰州到重庆,穿越秦岭时,随着纬度不同导致热量差异可以明显感受到南北两侧自然植被类型的差异明显。故选D。第5题,根据区域定位可知,兰渝铁路跨越了长江水系、黄河水系,穿过秦岭,地质灾害多,重庆境内地下水渗漏严重,溶洞较多;没有经过沙漠地区和高寒冻土地带,因此不用铺设草方格沙障,也不需采用热棒技术。故选C。第6题,据图可知,兰渝铁路经过了重庆、四川、甘肃等省区,是连接中国西南、西北之间最便捷、快速的通道;兰渝铁路既有货运也有客运,有利于开发沿线各种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兰渝铁路沿线有很多老、少、边、穷地区,铁路的修建,会加快其脱贫致富步伐,带动了沿线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据图可知,兰渝铁路没有直接联系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唐地区,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故选D。 (2018·湖北八校联考)2017年,我国首次在青海省共和盆地3 705 m深处钻获200 ℃以上的大规模可利用干热岩资源。干热岩是指地层深处不含水或蒸汽的致密不透的热岩体,其主要用于发电,发电成本仅为风力发电的一半,为太阳能发电的十分之一。读干热岩发电原理示意图,完成7~9题。 7.干热岩属于( ) A.沉积岩 B.化石能源 C.玄武岩 D.地热资源 8.与风能发电相比,干热岩发电( ) A.不占用土地资源 B.不受气象制约 C.生产技术要求低 D.清洁无污染 9.若青海省共和盆地的干热岩大规模开发利用,最可能导致当地( ) A.地下水位明显下降 B.地表温度升高 C.太阳能开发会减少 D.地壳运动活跃 解析:7.D 8.B 9.C 第7题,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具有层理结构和含有化石为其典型特征;化石能源主要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玄武岩为喷出岩,由岩浆喷出地表所致,多气孔。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干热岩为沉积岩、化石能源、玄武岩的依据,A、B、C错误。地热资源是指贮存在地球内部的可再生热能,起源于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根据材料“3 705 m深处钻获200 ℃ 以上的大规模可利用干热岩资源”和“干热岩是指地层深处不含水或蒸汽的致密不透的热岩体,其主要用于发电” 等信息,可知其属于地热资源。第8题,风能与气象条件(风)直接相关,干热岩发电过程主要在地下进行,不受气象制约,故选B。由图可知,干热岩发电需要地面配套设施,A错误;干热岩发电过程复杂,需要技术支持,C错误;风能也是清洁能源,D错误。第9题,根据材料干热岩发电成本仅为风力发电的一半,为太阳能发电的十分之一,可知最可能导致当地太阳能开发减少,C正确。据图,干热岩发电利用的温水又通过注入井回灌,A错误;干热岩发电中,热水导出地表被用来发电,并不会导致地表温度升高,B错误;从图中看,干热岩发电过程中水量保持循环,地下水文环境稳定,不会导致地壳运动活跃,D错误。 (2019届高三·莆田联考)根据遭受极端气候的频率、对灾害的敏感度(与贫困程度、人口数、国内稳定程度和对农业依赖程度有关)、对灾害的应对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一个国家的气候变化脆弱性指数。下列表示部分国家气候变化脆弱性指数排名情况(171个国家参与排名)。据此回答10~11题。 国家 孟加拉国 印度 马达加斯加 尼泊尔 莫桑比克 气候变化脆弱性指数排名 1 2 3 4 5 国家 瑞典 爱尔兰 冰岛 芬兰 挪威 气候变化脆弱性指数排名 167 168 169 170 171 10.从表中可知,印度的气候变化脆弱性指数排名靠前。这与印度遭受极端气候的频率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极端天气在印度出现频率最高的可能是( ) A.台风天气 B.暴雪天气 C.干热天气 D.寒潮天气 11.瑞典、爱尔兰、冰岛、芬兰、挪威气候变化脆弱性指数排名靠后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和技术较发达,对灾害的应对能力较强 B.纬度较高,气温变化较小 C.人口稀疏和经济落后,对灾害的敏感度较低 D.都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极端天气较少 解析:10.C 11.A 第10题,台风天气主要发生在西北太平洋洋面,印度受印度洋影响,不受太平洋影响,没有台风天气,A错。印度北部有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冬季的暴雪、寒潮天气基本影响不到这里,B、D错。印度纬度低,气温高,容易受到干热天气的影响,C对。故选C。第11题,瑞典、爱尔兰、冰岛、芬兰、挪威都是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和技术较发达,对灾害的应对能力较强,A对。这些国家纬度高,山脉少,对极地冷气团、海洋湿润气团的阻挡作用小,气温变化较大,B错。是世界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之一,C错。纬度高,深受大西洋影响,常有暴雪天气发生,极端天气较多,D错。故选A。 B级——重难提分练 (2018·济南针对性训练) 内蒙古某校地理兴趣小组,为了研究不同厚度的积雪融化后对牧草生长量的影响,在当地选了一块试验地。根据积雪厚度,设计了同面积的两块样地和一块对照样地。样地A积雪厚度30 cm,样地B积雪厚度10 cm,对照样地为无积雪区。下面为一段时期的实验结果对比图。据此完成1~2题。 1.根据实验可以得出( ) A.积雪地的牧草生长快于无积雪地 B.各样地牧草的生长速度前后一致 C.积雪越厚则牧草生长的速度越快 D.积雪利于增加牧草地上生物量 2.根据实验推测,在牧草发育期,积雪有利于土壤( ) A.保温 B.保土 C.增肥 D.增湿 解析:1.D 2.D 第1题,由图可知,4月30日有积雪的A地牧草没有生长出来,而无积雪地生物量已经比较大了,所以不能说积雪地牧草生长快于无积雪地;从图中不同日期的生物量变化可以看出,各样地牧草生长速度前后不一致;积雪厚的样地前期牧草生长速度慢,后期快,并不是积雪越厚牧草生长速度越快;从图示时间段牧草的整体生长情况看,有积雪地牧草生物量高于无积雪地,故可以判断积雪利于增加牧草地上生物量,所以D正确。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早期样地A的生物量少,而样地A积雪厚,保温效果好,所以在牧草发育期积雪对土壤的保温作用对牧草发育作用不大;积雪在牧草发育期可以增加土壤湿度;积雪中基本没有营养成分;积雪保土作用不大。所以D正确。 “资源诅咒”多指与矿业资源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祝福,大多数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比那些资源稀缺的国家增长的更慢。经济学家将原因归结为贸易条件的恶化、荷兰病(北海石油依赖症)或人力资本的投资不足等,主要由对某种相对丰富的资源的过分依赖导致。在全球经济增速低速和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巴西、南非、沙特等资源型国家仍在艰难地探索转型道路,以破解资源依赖引发的国内经济社会问题。回答3~4题。 3.推断巴西、南非、沙特“资源诅咒”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资源过度开采加剧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 B.经济结构缺陷导致发展动力不足 C.有足够资金投资于人力资源和技术 D.资源开发成本较高,国际竞争力弱 4.破解“资源诅咒”最合理的措施是( ) A.进行产业转型,加大教育投入 B.扩大资源生产规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C.优化生态环境建设,防止污染 D.保护本国资源,从国外进口 解析:3.B 4.A 第3题,“资源诅咒”多指与矿业资源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主要由对某种相对丰富的资源的过分依赖导致。巴西、南非、沙特“资源诅咒”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经济结构缺陷导致发展动力不足,B对。资源过度开采加剧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不能体现过度依赖,A错。投资于人力资源的资金不足,C错。资源开发成本不能体现过度依赖资源,D错。第4题,破解“资源诅咒”最合理的措施是进行产业转型,加大教育投入,A合理。扩大资源生产规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会加重相关问题,B不合理。优化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本国资源,从国外进口,不能改变对资源的依赖特点,C、D不合理。 (2018·湖南湘东五校联考)滴灌是利用塑料管道将水通过直径约10 mm毛管上的孔口或滴头送到作物根部进行局部灌溉,它是目前现代农田最节水的灌溉施肥技术之一,在世界各地得到大力推广。如图是我国某地滴灌技术及施肥系统示意图。读图回答5~7题。 5.图中针式滴头的主要作用( ) A.提高植物根系的吸收率 B.有效控制土壤的滴水量 C.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 D.阻止污染物渗入土壤 6.滴灌技术的优点( ) ①调节田间气候 ②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③增加地下水含量 ④减少无效蒸发 ⑤适宜全年灌溉 ⑥保持土壤结构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④⑤⑥ 7.目前,影响滴灌技术在我国西北地区推广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 A.劳动力不足 B.农业科技落后 C.水资源不足 D.经济成本较高 解析: 5.B 6.C 7.D 第5题,针式滴头不能改变植物根系的吸收率,A错;针式滴头滴入土壤中的水较少,可有效控制土壤的滴水量,B对;不能改变土壤中水分的蒸发,C错;滴灌不能阻止污染物渗入土壤,D错。第6题,滴灌技术土壤中水分少,不能调节田间气候,①错;土壤中水分少,生物少,减少病虫害的发生,②对;增加地下水量很少,③错;土壤中没有多余的水分,减少无效蒸发,④对;滴灌不是全年灌溉,⑤错;很少的水分不会破坏土壤结构,可以保持土壤结构,⑥对。选择C。第7题,滴灌技术投资大,目前,影响滴灌技术在我国西北地区推广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经济成本较高,D对;与劳动力多少关系不大,A错;本身需要农业技术不高,西北地区完全有这个农业科技,B错;水资源不足不是滴灌的限制因素,而是采用滴灌的原因,C错。 (2019届高三·长沙联考)下表为各洲1985年实际和2025年预测的用水情形,其中D代表生活、工业和农业用水的总需求量,Q代表河流径流量,两者的比率为D/Q。而Δ(D/Q)是2025年减去1985年D/Q的差值。其中模式一代表只考虑气候变迁,用水需求维持不变;模式二代表只考虑用水需求的变化,气候维持不变;模式三代表气候与用水需求均改变。读表回答8~9题。 大洲 1985年D/Q(%) 预测Δ(D/Q)(%) 模式一 模式二 模式三 非洲 3.2 10 73 92 亚洲 12.9 2.3 60 66 大洋洲 2.5 2.0 30 44 欧洲 15.4 -1.9 30 31 北美洲 10.5 -4.4 23 28 南美洲 0.9 12 93 121 全球 7.8 4.1 50 61 8.根据上表,1985年缺水压力最小的大洲是( ) A.欧洲 B.非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 9.根据表中三种不同预测模式的结果,下列推论成立的是( ) A.依据模式一,用水需求维持不变时,2025年南美洲缺水压力最大 B.依据模式二,气候条件不变时,大洋洲用水需求量将增加最少 C.依据模式三,气候与用水需求均改变,南美洲用水需求量将增加最多 D.依据三个模式,气候变迁比用水需求增加更加剧缺水危机 解析:8.D 9.C 第8题,依据材料可知,D/Q值越小,缺水压力越小,故D正确。第9题,若气候与用水需求均改变,但短时间内降水不会有太大变化,因此Δ(D/Q)的巨变应该是用水需求变化更大,模式三中南美洲变化最突出,用水需求量将增加最多,故C正确。依据材料可知,模式一中2025年D /Q的值最大为亚洲,因此用水需求维持不变时,亚洲缺水压力最大,故A错误;模式二中气候条件不变时,Δ(D/Q)北美洲最小,因此北美洲用水需求量将增加最少,故B错误;结合模式一、模式二和模式三可知,用水需求增加比气候变迁更加剧缺水危机。故D错误。 (2018·贵阳检测)台湾岛是我国最大的海岛,全岛海拔百米以下的平原低地约占30%,其余为山地和丘陵,海拔超过3 000 m的高山不下百座,故台湾岛亦被称为“高山岛”。读图完成10~11题。 10.关于甲、乙所在地自然灾害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多发泥石流 B.甲地多发洪涝灾害 C.乙地多发滑坡 D.乙地多发低温冻害 11.台湾岛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主要是( ) ①地处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消亡边界,地壳活跃 ②地处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生长边界,地壳活跃 ③东部山区地势陡峭,岩石破碎 ④西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发洪涝灾害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10.A 11.A 第10题,由图可知,甲地位于台湾山脉东侧,处在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易引发泥石流。甲地地势较高,不易发生洪涝灾害。乙地地处台湾岛西部沿海平原,地势平坦,且处在台湾山脉雨影区,降水相对较少,不易发生滑坡灾害。乙地所处纬度较低,气温相对较高,不会遭受低温冻害。第11题,台湾岛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消亡边界,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东部山区地势陡峭,岩石破碎,易发滑坡、泥石流。西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但降水较少,且河流较短小,不易出现洪涝灾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