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1届高三开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2021届高三开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山东省2021届高三开学质量检测 生物 一、选择题:‎ ‎1. 研究发现,细胞可以通过回收机制使细胞器的驻留蛋白质返回到正常驻留部位。驻留在内质网的可溶性蛋白的羧基端有一段特殊的氨基酸序列称为KDEL序列,如果该蛋白被意外地包装进入转运膜泡,就会从内质网逃逸到高尔基体,此时高尔基体顺面膜囊区的KDEL受体就会识别并结合KDEL序列将他们回收到内质网,KDEL信号序列和受体的亲和力受pH高低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COPⅠ、COPⅡ和高尔基体的顺面膜囊上均有识别与结合KDEL信号序列的受体 B. 低pH能促进KDEL序列与受体蛋白的结合,高pH有利于其从受体蛋白上释放 C. 如果内质网的某一蛋白质缺乏KDEL序列,那么该蛋白质将不能返回内质网,而有可能被分泌到细胞外 D. 内质网驻留蛋白质的合成、运输都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COPⅡ膜泡介导从内质网到高尔基体顺面膜囊的物质运输,COPⅠ膜泡负责从高尔基体顺面网状区到内质网的膜泡运输,回收内质网驻留膜蛋白和内质网逃逸蛋白返回内质网。‎ ‎【详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COPⅠ、COPⅡ和高尔基体的顺面膜囊上均有识别与结合KDEL信号序列的受体,A正确;‎ B、根据图文可知,KDEL序列与受体的亲和力受到pH高低的影响,低pH促进结合,高pH有利于释放,B正确;‎ - 27 -‎ C、蛋白质在细胞中的最终定位是由蛋白质本身所具有的特定氨基酸序列决定的,如果内质网的某一蛋白质缺乏KDEL序列,那么该蛋白质将不能返回内质网,而有可能被分泌到细胞外,C正确;‎ D、内质网驻留蛋白不需要高尔基体加工,D错误。‎ 故选D。‎ ‎2. 细胞分化需要多种调控蛋白的共同调控,MyoD是一种在成肌细胞分化为骨骼肌细胞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调控蛋白。如果将MyoD蛋白基因转入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中表达,结果使来自皮肤结缔组织的成纤维细胞表现出骨骼肌细胞的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表现出骨骼肌细胞的特征,是因为有功能的MyoD蛋白基因取代了失活的MyoD蛋白基因 B. 因为MyoD蛋白基因无法复制、表达,以人体内的成纤维细胞,表现不出骨骼肌细胞的特征 C. 调控蛋白基因的表达是细胞分化的标志 D. 表现出骨骼肌细胞特征的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膜上可能含有神经递质的受体和对电信号敏感的离子通道蛋白 ‎【答案】D ‎【解析】‎ ‎【分析】‎ 将目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技术,此方法的受体细胞多是受精卵。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原核生物作为受体细胞的原因是繁殖快、多为单细胞、遗传物质相对较少,最常用的原核细胞是大肠杆菌,其转化方法是:先用 Ca2+处理细胞,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再将重组表达载体DNA分子溶于缓冲液中与感受态细胞混合,在一定的温度下促进感受态细胞吸收DNA分子,完成转化过程。人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而来,因此正常情况下,体细胞中的基因相同;而不同的细胞中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从而导致细胞分化。‎ ‎【详解】A、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表现出骨骼肌细胞的特征,是因为有MyoD蛋白基因转入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中表达,进而调控了了骨骼肌细胞中相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错误;‎ B、根据体验可知,MyoD蛋白基因导入人体内的成纤维细胞后,成纤维细胞表现不出骨骼肌细胞的特征,B错误 C、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是细胞分化的标志,C错误;‎ - 27 -‎ D、骨骼肌细胞能接受传出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而神经递质需要与突触后膜(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的特异性识别,据此可推测骨骼肌细胞特征的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膜上可能含有神经递质的受体和对电信号敏感的离子通道蛋白,D正确。‎ 故选D。‎ ‎3. 菠菜是常见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片浓绿,富含多种营养素,分布广泛。下列与其有关的生物学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新鲜菠菜和放置数天的菠菜进行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溶解度最大的色素的种类不同 B. 利用菠菜叶肉细胞进行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时,至少要用低倍镜观察3次 C. 用高倍镜观察菠菜的叶绿体时,最好选下表皮细胞制作临时装片 D. 新鲜菠菜的叶肉细胞含大量叶绿体,不易观察到染色后的染色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使用放置数天的菠菜进行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叶绿素被分解,色素含量减少,导致色素带颜色较浅。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过程中,涉及三次显微镜观察,第一次是正常的细胞,第二次是质壁分离的细胞,第三次是质壁分离复原的细胞。‎ ‎【详解】A、由分析可知,用新鲜菠菜和放置数天的菠菜进行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溶解度最大的色素的种类相同,A错误;‎ B、进行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时,至少要用低倍镜观察3次,依次是观察正常细胞、观察质壁分离的细胞、观察质壁分离复原的细胞,B正确;‎ C、菠菜叶片下表皮细胞没有叶绿体,要选取菠菜叶稍带叶肉的下表皮作为观察叶绿体的材料,因为叶肉细胞叶绿体数量少且体积大,C错误;‎ D、叶肉细胞是成熟的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因此不能观察到染色体,D错误。‎ 故选B。‎ ‎4. DNA复制不完成,细胞周期便不能向下一个阶段转化。在DNA合成期即S期内发生DNA损伤时,S期内部检验点便被激活,从而抑制复制起始点的启动,同时激活DNA修复和复制叉的恢复等机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27 -‎ A. S期内部检验点能使DNA复制速度减慢,导致S期延长,甚至将细胞停滞在S期 B. 紫外线、X射线及其他辐射能导致S期内部检验点被激活,若最终不能完成修复,细胞可能走向死亡 C. S期内部检验点可以通过影响解旋酶的活性、RNA聚合酶与位点的识别和结合以及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对细胞周期起调控作用 D. 原癌基因、抑癌基因的表达产物对细胞周期也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S期内部检验点便被激活,从而抑制复制起始点的启动,同时激活DNA修复和复制叉的恢复等机制”可知,S期内部检验点能使DNA复制速度减慢,导致S期延长;若DNA最终不能完成修复,DNA复制无法进行,细胞周期将不能向下一个阶段转化而停滞在S期。‎ ‎【详解】A、由题意可知,S期内部检验点被激活,会抑制复制起始点的启动,从而使DNA复制速度减慢,导致S期延长,甚至将细胞停滞在S期,A正确;‎ B、紫外线、X射线及其他辐射能导致S期内部检验点被激活,若最终不能完成修复,则DNA的复制不能完成,细胞将停滞在S期,细胞可能走向死亡,B正确;‎ C、S期内部检验点可以通过影响解旋酶的活性、DNA聚合酶与位点的识别和结合以及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对细胞周期起调控作用,C错误;‎ D、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与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故原癌基因、抑癌基因的表达产物对细胞周期也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D正确。‎ 故选C。‎ ‎【点睛】识记参与DNA复制的酶和癌变的原因,结合题干进行分析准确判断各个选项便可。‎ ‎5.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下列有关阐述,不合理的是( )‎ A. 人与黑猩猩的DNA序列一致性比猕猴高,说明人与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比猕猴近 - 27 -‎ B. 通过化石可以了解已灭绝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 C. 种群间互有迁入和迁出,会引起种群间遗传差异减少和种群内变异量的增大 D.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3、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一般来说,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自然选择中占有优势,有利变异的基因频率会逐渐增大。‎ ‎【详解】A.人与黑猩猩的DNA序列一致性比猕猴高,说明人与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比猕猴近,A正确;‎ B.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底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因此通过化石可以了解已经绝灭的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的证据,B正确;‎ C.不同种群之间相互迁入和迁出,加强了基因交流,因此种群间遗传差异会减少,种群内变异量的增大,C正确;‎ D.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现代进化理论认为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D错误。‎ 故选D。‎ ‎6. 在一个蜂群中,少数幼虫一直取食蜂王浆而发育成蜂王,而大多数幼虫以花粉和花蜜为食将发育成工蜂。DNMT3蛋白是DNMT3基因表达的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能使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如下图所示)。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这与取食蜂王浆有相同的效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27 -‎ A. 被甲基化的DNA片段中遗传信息发生改变,从而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 B. 蜂群中蜜蜂幼虫发育成蜂王可能与体内重要基因是否甲基化有关 C. DNA甲基化后可能干扰了RNA聚合酶等对DNA部分区域的识别和结合 D. 胞嘧啶和5'甲基胞嘧啶在DNA分子中都可以与鸟嘌呤配对 ‎【答案】A ‎【解析】‎ ‎【分析】‎ 少数幼虫一直取食蜂王浆而发育成蜂王,而大多数幼虫以花粉和花蜜为食将发育成工蜂。这说明蜂王和工蜂的差别并不是由遗传物质不同造成的,而是由食物的差异造成的,是环境对表型的影响。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这与取食蜂王浆有相同的效果。说明这个基因的表达产物与环境因素类似,也能改变蜜蜂的表型。‎ ‎【详解】A、从图中可知,被甲基化的DNA片段中遗传信息未发生改变,A错误;‎ B、DNMT3蛋白是DNMT3基因表达的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这说明蜂群中蜜蜂幼虫发育成蜂王可能与体内重要基因是否甲基化有关,B正确;‎ C、DNA甲基化后能使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可能干扰了RNA聚合酶等对DNA部分区域的识别和结合,C正确;‎ D、胞嘧啶和5′甲基胞嘧啶在DNA分子中都可以与鸟嘌呤配对,D正确。‎ 故选A。‎ ‎7. TCR为T细胞表面抗原受体,能识别肿瘤抗原。TCR识别并结合抗原后,致T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复合物CD3磷酸化,并最终活化T细胞,使其“击杀”体内肿瘤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TCR是T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产物 B. CD3基因突变可能会降低个体的免疫能力 C. 活化后的T细胞“击杀”肿瘤细胞属于细胞免疫过程 - 27 -‎ D. 被“击杀”的肿瘤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坏死 ‎【答案】D ‎【解析】‎ ‎【分析】‎ TCR与肿瘤抗原特异性结合,使CD3磷酸化,进而激活T细胞,完成细胞免疫。‎ ‎【详解】A、TCR是T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产物,只在T细胞内表达,A正确;‎ B、CD3基因突变可能导致T细胞无法被活化,可能会降低个体的免疫能力,B正确;‎ C、活化后的T细胞“击杀”肿瘤细胞属于细胞免疫过程,C正确;‎ D、被“击杀”的肿瘤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D错误;‎ 故选D。‎ ‎8. 黑暗环境中,脊椎动物视杆细胞膜上的Na+、K+通道开放,Na+内流,K+外流。受到光照后,细胞内的cGMP浓度降低,Na+通道关闭,K+通道仍然开放。视杆细胞通过这种电位变化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最终将光信息传导出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黑暗环境中,视杆细胞内的cGMP浓度较高可能是使Na+通道开放的原因 B. 视杆细胞内的Na+浓度低于细胞间隙 C. 受到光照后,视杆细胞能形成动作电位 D. 黑暗环境中,Na+内流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答案】C ‎【解析】‎ ‎【分析】‎ 黑暗环境中,脊椎动物视杆细胞膜上的Na+、K+通道开放,Na+内流,K+外流,膜两侧电位无明显变化;受到光照后,细胞内的cGMP浓度降低,Na+通道关闭,K+通道仍然开放,膜外电位升高。‎ ‎【详解】A、受到光照后,细胞内的cGMP浓度降低,Na+通道关闭,推测黑暗环境中,视杆细胞内的cGMP浓度较高可能是使Na+通道开放的原因,A正确;‎ B、视杆细胞内的Na+浓度低于细胞间隙,B正确;‎ C、受到光照后,视杆细胞膜内外侧电位无明显变化,C错误;‎ D、黑暗环境中,Na+通过通道蛋白进入细胞,内流的方式为协助扩散,D正确。‎ 故选C。‎ ‎9. 体温调定点学说认为,位于下丘脑的PO/AH - 27 -‎ 区的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相等时设定了一个调定点,如37℃,体温整合中枢就是按照这个调定点来调节体温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 B. 若体温维持在调定点,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 C. 细菌感染引起发热,体温调定点会升高 D. 机体发热使体温维持在39℃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正常情况下A、B曲线的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温度,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大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当体温高于正常值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小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 ‎【详解】A、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大脑皮层产生冷觉和热觉,A正确;‎ B、人体维持体温恒定的原理是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正确;‎ C、由图可知,细菌感染能引起人体产生致热源而引起体温调定点升高进而导致发烧,C正确;‎ D、机体发热使体温维持在39℃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错误。‎ - 27 -‎ 故选D。‎ ‎10. 当果实成熟到一定程度时,呼吸速率突然升高,然后又下降,果实便进入完全成熟。这个呼吸高峰,便称为呼吸骤变,此时果实内还原糖含量明显提高。香蕉成熟过程中的相关变化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香蕉呼吸骤变可能是果实内产生乙烯(C2H4)的结果 B. 呼吸骤变的出现标志着果实成熟到了可食用的程度 C. 生产实践中利用乙烯催熟香蕉,可能是因为乙烯能刺激呼吸骤变提前发生而加速果实成熟 D. 乙烯是一种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可以从合成部位极性运输到果实发挥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香蕉在成熟之后,乙烯含量剧增,乙烯含量剧增影响呼吸作用,产生呼吸跃变现象,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据此解答。‎ ‎【详解】A、右图可知,乙烯含量剧增影响呼吸作用,产生呼吸跃变现象,因此可推测香蕉呼吸骤变可能是果实内产生乙烯(C2H4)的结果,A正确;‎ B、当果实成熟到一定程度时,呼吸速率突然升高,然后又下降,果实便进入完全成熟,因此呼吸骤变的出现标志着果实成熟到了可食用的程度,B正确;‎ C、由分析可知,乙烯催熟香蕉可能原因是乙烯能刺激呼吸骤变提前发生而加速果实成熟,C正确;‎ D、乙烯是气体类激素,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D错误。‎ 故选D。‎ ‎11. ‎ - 27 -‎ 某农田弃耕一年后,出现了飞蓬占优势的植物群落;第二年,飞蓬的优势让位于紫菀;第三年,须芒草取代紫菀在群落中占据优势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牧草、灌木和针叶林逐步形成。100多年后,形成栎—山核桃群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过程是一种次生演替,人类的活动可能会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B. 在形成栎—山核桃群落的过程中,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增大 C. 该演替过程中群落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提高 D. 栎—山核桃群落阶段,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增大,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答案】D ‎【解析】‎ ‎【分析】‎ 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在弃耕的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 B、在形成栎—山核桃群落的过程中,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增大,抵抗力稳定性逐渐高,B正确;‎ C、该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越明显,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提高,C正确;‎ 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D错误。‎ 故选D。‎ ‎12. 高原雪兔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常见动物,常穴居于低矮草地中,天敌有赤狐等研究人员通过调查绘制了高原雪兔种群数量Nt+1/Nt比值与时间(t)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当t为c~e时,高原雪兔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 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高原雪兔的种群密度 C. 高原雪兔感受到赤狐粪、尿的气味后会立即躲入洞穴,周围的雪兔见此情景也会紧跟着跑入洞穴躲避,这个过程中传递的信息有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D.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与热带雨林相比,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低 ‎【答案】A - 27 -‎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a-b时, Nt+1/Nt比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b- c段时,Nt+1/Nt比值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 e点后,Nt+1/Nt比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 ‎【详解】A、当t为c~e时,Nt+1/Nt比值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在这个时间段内是增加的,故高原雪兔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错误;‎ B、高原雪兔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故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正确;‎ C、高原雪兔感受到赤狐粪、尿的气味后会立即躲入洞穴,周围的雪兔见此情景,也会紧跟跑入洞穴躲避,这个过程中粪、尿的气味属于化学信息,高原雪兔躲避敌害属于行为信息,C正确;‎ D、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与热带雨林相比,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故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低,D正确。‎ 故选A。‎ ‎13. 我国利用不同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制作食品,历史悠久,在多种文献中均有记载:‎ ‎①《齐民要术》中记载:“作盐水,令极咸,于盐水中洗菜,即内雍中。”‎ ‎②《北山酒经》中记载:“每坛加蜡三钱,竹叶五片,隔水煮开,乘热灌封坛口。”‎ ‎③《齐民要术》中记载了二十三种利用谷物酿制食醋的工艺。其经历的三个主要发酵过程为:糖化→酒化→醋化。‎ ‎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述:“豆腐又名菽乳,豆腐腌过酒糟或酱制者,味咸甘心。”‎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介绍的是泡菜制作技术,配制的盐水要煮沸冷却后使用 B. ②中加热杀菌保存酒液的原理和方法,与酿酒中普遍使用的巴氏杀菌法基本相同 C. ③中食醋的酿制过程:淀粉先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再在酵母菌的作用下分解成酒精,最后醋酸菌在氧气充足时将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氧气时将乙醇变为醋酸 D. ④从微生物培养的角度看,豆腐是固体培养基,接种时不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灭菌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用谷物酿制食醋经历的三个主要发酵过程为:糖化→酒化→‎ - 27 -‎ 醋化。分别是淀粉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水解成葡萄糖,葡萄糖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乙醇和二氧化碳(在无氧的条件下),乙醇被微生物在有氧的环境下氧化成乙酸。‎ ‎2、在制作泡菜时所配制的泡菜盐水要煮沸,以杀灭盐水中的微生物,防止杂菌污染。泡菜制作过程中,温度过高、食盐用量过低、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3、采用较低温度(一般在60~82℃),在规定的时间内,对食品进行加热处理,达到杀死微生物营养体的目的,是一种既能达到消毒目的又不损害食品品质的方法。由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明而得名。巴氏杀菌热处理程度比较低,一般在低于水沸点温度下进行加热,加热的介质为热水 。《北山酒经》中记载:“每坛加蜡三钱,竹叶五片,隔水煮开,乘热灌封坛口。”这种用加热杀菌保存酒液的原理和方法,与酿酒中普遍使用的巴氏杀菌法基本相同。‎ ‎4、腐乳发酵过程中,豆腐就是毛霉的固体培养基;现代腐乳生产是在严格无菌条件下将优良的毛霉菌种接种在豆腐上;味咸是因为加了盐,加盐的目的除了调味外,还有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腐败变质以及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变硬的作用,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目的是抑制微生物生长,同时使腐乳具有独特的香味。‎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①介绍的是泡菜制作技术,配制的盐水要煮沸冷却后使用,以杀灭盐水中的微生物,防止杂菌污染,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②中加热杀菌保存酒液的原理和方法,与酿酒中普遍使用的巴氏杀菌法基本相同,都是采用了低温加热处理的方法,B正确;‎ C.传统酿醋工艺先是淀粉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再在酒化酶的作用下反应生成乙醇,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乙醇再被氧化生成乙酸,C错误;‎ D.从微生物培养的角度看,豆腐是固体培养基,接种时不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灭菌,D正确。‎ 故选C。‎ ‎14. 下列关于现代生物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植物体细胞杂交中,可采用质壁分离实验检测制备的原生质体的活性情况 B. 在生产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不需要考虑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之间的免疫排斥 C. 利用动物体细胞核移植的方法克隆动物是培育新物种的一种方式 D. 在同一DNA分子中,限制酶的识别序列越长,酶切位点出现的概率越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 27 -‎ 植物原生质体获得的方法:在较高渗透压下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混合液处理根尖、叶片、愈伤组织或悬浮培养细胞,将细胞壁消化除去,获得球形的原生质体。‎ ‎【详解】A、原生质体没有细胞壁,无法发生质壁分离,故不能采用质壁分离实验检测原生质体的活性情况,A错误;‎ B、免疫排斥是机体对移植的细胞、组织、器官等通过特异性免疫应答使其破坏的过程。因此在生产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不需要考虑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之间的免疫排斥,B正确;‎ C、利用动物体细胞核移植的方法克隆动物属于无性繁殖,无法培育出新物种,C错误;‎ D、在同一DNA分子中,限制酶的识别序列越长,酶切位点出现的概率越小,D错误。‎ 故选B。‎ ‎【点睛】掌握原生质体的制备方法、动物克隆的方法、基因工程的工具以及免疫排斥的概念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 Leigh氏综合征患者中20%~25%是由线粒体基因突变导致。一位母亲约有1/4的线粒体携带有这种线粒体突变基因,她的前两个孩子因患有该病而亡。她的第三个孩子因为接受了另一名女性捐赠的健康基因而成为全球首个拥有“三个父母”的男婴。下图为男婴的孕育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示过程中代表该母亲卵母细胞的是卵母细胞B B. 该健康男婴孕育过程中依次使用了核移植、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 C. 进行早期胚胎的体外培养时,培养液中除了添加必需营养成分外,还需要添加血清 D. 体外受精获得的早期胚胎,可培养至原肠胚阶段进行胚胎移植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1)无菌、无毒的环境:①消毒、灭菌;②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③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代谢废物;(2)营养物质: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还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物质;(3)温度和PH:36.5℃±0.5℃;适宜的pH:7.2~7.4;(4)气体环境:95%空气(细胞代谢必需的)和5%的CO2(维持培养液的PH)。‎ - 27 -‎ ‎2。发育培养基的成分:无机盐和有机盐,还需添加维生素、激素、氨基酸、核苷酸等营养成分,以及血清等物质.‎ ‎【详解】A、由于该母亲的线粒体基因异常,但其核基因是正常的,因此只需要另外母亲A提供细胞质,因此,图示过程中代表该母亲卵母细胞的是卵母细胞B,A正确;‎ B、根据图示可知,该健康男婴孕育过程中依次使用了核移植、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B正确;‎ C、进行早期胚胎的体外培养时,培养液中除了添加必需营养成分外,还需要添加血清,C正确;‎ D、体外受精获得的早期胚胎,通常可培养至桑椹胚或囊胚阶段进行胚胎移植,对于人来讲可在8~16个细胞阶段进行移植,D错误。‎ 故选D。‎ ‎【点睛】‎ 二、选择题:‎ ‎16. 如果将植物培养在只含一种盐分的溶液中,植物不久将会呈现不正常状态,最后死亡,这种现象即为单盐毒害。下表是利用0.12mol/L NaCl、0.12mol/L CaCl2、0.12mol/L KCl溶液进行实验时,小麦根的生长情况:‎ 溶液 NaCl CaCl2‎ NaCl+CaCl2‎ NaCl+CaCl2+KCl 根的总长度/cm ‎59‎ ‎70‎ ‎254‎ ‎324‎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单盐毒害现象发生在含有非必需元素的盐溶液中 B. 单盐毒害现象可能与外界盐溶液浓度太高导致植物细胞渗透失水有关 C. 据图分析,在发生单盐毒害的溶液中加入含其他盐分的溶液时,会减弱或消除毒害现象 D. 将海藻放在和海水NaCl浓度相同的NaCl溶液中,不会发生单盐毒害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植物的生长需要各种矿质元素如钙钠钾等,从题干分析,如果将植物培养在只含一种盐分的溶液中,植物不久将会呈现不正常状态,最后死亡,这种现象即为单盐毒害。‎ - 27 -‎ ‎【详解】A、单盐毒害现象发生在在只含一种盐分的溶液中,而不是发生在含有非必需元素的盐溶液中,A错误;‎ B、据图分析,将植物培养在浓度不变的氯化钠、氯化钙、和氯化钾的混合溶液中时,单盐毒害现象减弱,说明单盐毒害现象与外界盐溶液浓度太高导致植物渗透失水无关,B错误;‎ C、据图分析,在发生单盐毒害的溶液中加入含其他盐分的溶液时,根的总长度变长,所以会减弱或消除毒害现象,C正确;‎ D、将海藻放在和海水氯化钠浓度相同的氯化钠溶液中,由于海水中有很多种盐,而氯化钠溶液只有一种盐氯化钠,所以放在氯化钠溶液中仍会发生单盐毒害,D错误。‎ 故选ABD。‎ ‎17. 神经性耳聋、腓骨肌萎缩症是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分别由B.b和D.d基因控制。下图1为某家族相关的遗传系谱图,其中已死亡个体无法知道其性状,经检测Ⅳ21不携带致病基因。为了确定腓骨肌萎缩症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科研人员对Ⅲ9~Ⅲ13个体含相关基因的DNA片段扩增后用某种限制酶处理,并进行电泳分析,结果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神经性耳聋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腓骨肌萎缩症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显性 B. Ⅳ19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于Ⅱ5或者Ⅱ6‎ C. Ⅲ13的基因型为BbXDXd或BBXDXd D. V22与V23婚配,他们后代中出现不患病女孩的概率是7/16‎ ‎【答案】A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Ⅲ9和Ⅲ10不患神经性耳聋,而剩下一患耳聋女孩Ⅳ16,说明神经性耳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Ⅳ20和Ⅳ21生下一患病女孩,而且Ⅳ21不携带致病基因,说明腓骨肌萎缩症为显性病;再通过电泳结果比较Ⅲ10和Ⅲ12‎ - 27 -‎ 比较男女患者致病基因型不同,说明致病基因应在X染色体上,如果在常染色体上Ⅲ10和Ⅲ12电泳结果应该相同,所以腓骨肌萎缩症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详解】A、神经性耳聋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腓骨肌萎缩症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显性,A正确;‎ B、Ⅳ19患神经性耳聋,相关基因型为bb,其致病基因来自Ⅲ9和Ⅲ10各一个,所以也会来自于Ⅱ3或Ⅱ4,B错误;‎ C、由图可知,Ⅱ5和Ⅱ6有关腓骨肌萎缩症的基因型是XDXd、XdY,所以Ⅲ13的基因型是XDXd;因为Ⅳ18两病皆患,所以Ⅲ10耳聋相关基因为Bb,Ⅱ5和Ⅱ6中携带耳聋致病基因,所以Ⅲ13有关耳聋的基因型可能是BB或Bb,所以Ⅲ13的基因型为BbXDXd或BBXDXd,C正确;‎ D、由图可知,V22的基因型为BbXdY,V23的基因型为二分之一的BBXDXd,二分之一的BbXDXd,所以他们后代中出现不患病女孩的概率是八分之七(不患神经性耳聋概率)乘以四分之一(不患腓骨肌萎缩症的女孩概率)等于三十二分之七,D错误。‎ 故选AC。‎ ‎18. 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B. 新冠病毒入侵人体后,直接刺激T细胞形成效应T细胞 C.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能抑制下一个神经元 D. 体液调节缓慢,作用范围局限,作用时间持久 ‎【答案】BD ‎【解析】‎ ‎【分析】‎ 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神经调节起到主导作用。‎ ‎【详解】A、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的调节有利于维持体内二氧化碳平衡,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A正确;‎ B、新冠病毒入侵人体后,先刺激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呈递信息刺激T细胞形成效应T细胞,B错误;‎ C、神经递质可能为抑制性或促进性,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能抑制下一个神经元,C正确;‎ D、体液调节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持久,D错误。‎ 故选BD。‎ - 27 -‎ ‎19.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荷塘美景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欣赏,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 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昆虫的种类数量 C. 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D. 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1、群落的垂直结构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许多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光照变化等造成群落中各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使用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等。‎ ‎(2)间接使用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衡,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作用等等。‎ ‎(3)潜在价值,今天还未被利用的哪些物种在将来会有利用的价值,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究竟能提供多少对农林业发展有用的遗传材料,是不可估量的。‎ ‎【详解】A.荷塘美景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欣赏,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错误;‎ B.五点取样法只能估算生物种类数,B错误;‎ 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和沉水水草体现了池塘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 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D错误。‎ 故选ABD。‎ ‎20. 为了检验某城市自来水中的大肠杆菌含量,甲、乙、丙三个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先将5L水样浓缩至5mL,再取水样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进行接种,最后计算菌落数。其中甲组每次取浓缩水样1mL,乙组每次取浓缩水样0.1mL,丙组每次取浓缩水样0.01mL结果如下表:‎ - 27 -‎ 菌落数 第一次取样 第二次取样 第三次取样 甲组 ‎1000‎ ‎1150‎ ‎1200‎ 乙组 ‎110‎ ‎100‎ ‎120‎ 丙组 ‎13‎ ‎15‎ ‎14‎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验过程要设置空白对照组,若空白对照组上长出了菌落,需要在实验组数据基础上减去空白对照组的菌落数 B. 原水样中大肠杆菌的数目,要取三个小组三次取样所得菌落数的平均值 C. 该过程最常用的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二者都会稀释分散菌种,实现目的菌的分离、纯化 D. 每0.1mL浓缩水样中的活菌数通常比乙组的统计结果偏大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本道题考查的是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技术,其中平板划线分离法如果划线适宜的话,微生物能一一分散,经培养后,可在平板表面得到单菌落,稀释平板计数是根据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所形成的单个菌落,即是由一个单细胞繁殖而成这一培养特征设计的计数方法,即一个菌落代表一个单细胞,统计菌落数目,即可计算出样品中的含菌数。此法所计算的菌数是培养基上长出来的菌落数,故又称活菌计数。一般用于某些成品检定(如杀虫菌剂等)、生物制品检验、土壤含菌量测定及食品、水源的污染程度的检验。‎ ‎【详解】A、如果空白对照组产生了菌落,说明实验材料受到污染,需要重新制作培养基,重新取样做实验,A错误;‎ B、因为每组的浓缩水样含量不同,每组单独取其平均值就可以,不能用三组的平均值,B错误;‎ C、该实验由于需要统计菌落的数目,因此只能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而不能用平板划线法,平板划线法不能用于统计菌落数目,C错误;‎ - 27 -‎ D、有些活菌在培养过程中死亡,另外有些菌落是有多个活菌共同形成的,所以按形成的菌落数目来计算活菌数目的话,结果往往会少于活菌实际数目,D正确。‎ 故选ABC。‎ ‎【点睛】清楚微生物的实验培养相关操作及方法要点是解决本道题的关键。‎ 三、非选择题: ‎ ‎21. 科研人员向离体叶绿体悬浮液中加入适量 NaHCO3溶液和必要物质,在适宜条件下进行闪光实验。结果如下图:‎ ‎(1)叶绿体悬浮液中加入的必要物质有NADP+、______,这是为了产生两种高能物质。只要供给了这两种高能物质,即使在黑暗中,叶绿体也可将CO2转变为糖。‎ ‎(2)该实验直接测量出来的是______光合作用速率,阴影部分的面积可用来表示一个光周期的光照时间内[H]和ATP的______,出现阴影部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据图推测,光能量、光照总时间和实验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闪光照射的光合效率要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连续光照下的光合效率,这是因为光合作用时的光反应和暗反应会有物质和能量上的联系,闪光照射时______。‎ ‎(4)为了进一步研究叶绿体中ATP的合成机理,科研人员将类囊体悬浮液的pH调整为4,使其内外部在这种酸性条件下平衡,然后将悬浮液的pH快速调整为8,结果合成了大量ATP.该实验除了提供必要的物质外,还要在______条件下进行,实验现象说明______。‎ ‎【答案】 (1). 无机磷(Pi、磷酸)、ADP (2). 真正(或:总) (3). 积累量 (4). 光反应速率大于暗反应速率 (5). 大于 (6). 暗反应更能充分利用光反应提供的[H]和ATP (7). 黑暗 (8). ATP的合成与H+浓度梯度有关 ‎【解析】‎ ‎【分析】‎ - 27 -‎ 在光合作用中产生的高能物质分别是ATP与NADPH,本实验考查对光合作用中净光合与总光合的理解,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以及光合作用产生能量的机理。‎ ‎【详解】(1)两种高能物质分别是NADPH、ATP,合成的原料分别是NADP+与ADP和游离的Pi ,故填写无机磷(Pi、磷酸)、ADP。‎ ‎(2)由于该实验中只存在离体的叶绿体,所以测出O2的释放速率全为光合作用的效果,不存在呼吸作用,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故测量出来的是真正光合速率;‎ 由于氧气的释放速率代表光反应,能产生ATP与[H],暗反应固定二氧化碳,消耗ATP与[H],所以阴影部分应该表示光反应产生量与暗反应消耗量的差值,故可表示一个光周期的光照时间内[H]和ATP的积累量;‎ 阴影部分表示光反应产生量与暗反应消耗量的差值,氧气的释放速率大于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所以出现阴影部分的原因是光反应速率大于暗反应速率。‎ ‎(3) 光合作用的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过程, 两者在不同的酶的催化作用下独立进行,一般情况下, 光反应的速度比暗反应快, 光反应的产物 ATP 和[H]不能被暗反应及时消耗掉,原因是暗反应中酶的催化效率和数量都是有限的。光照和黑暗间隔处理实际上是延长了光合作用的暗反应时间,因为在光照的同时,光反应在进行,暗反应也在进行,如果间隔处理,光照5秒然后黑暗5秒,暗反应等于进行了10秒,而连续光照5秒则光反应也只进行了五秒,光能量、光照总时间和实验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闪光照射的光合效率要大于连续光照下的光合效率,闪光照射时暗反应更能充分利用光反应提供的[H]和ATP。‎ ‎(4)叶绿体浸泡在pH=4的溶液中,基质从中摄取了H+,并将摄取的H+泵入类囊体的腔,使类囊体空腔中的pH为4。将此叶绿体转移到pH=8的溶液中,类囊体膜两侧建立了质子电化学梯度,驱使ADP磷酸化产生ATP。本实验为了控制无关变量,所以需要在黑暗的条件中进行,该实验的自变量只有酸碱度,故说明了ATP的合成与H+浓度梯度有关。‎ ‎【点睛】熟悉光合作用的作用途径,产生物质以及相应的过程是解答本道题的关键。‎ ‎22. 胰岛B细胞对血糖变化十分敏感,血糖水平是调节胰岛素分泌最重要的因素。请回答相关问题:‎ ‎(1)在持续高血糖刺激下,胰岛素的分泌过程可分为快速分泌和慢速分泌阶段(图1)。在血糖急剧升高后的20分钟内,胰岛素的分泌量迅速增高后又快速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 27 -‎ ‎(2)研究发现葡萄糖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与ATP/ADP相关。当血糖浓度增加时,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能引起胰岛B细胞的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图2所示。‎ ‎①据图可知,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后,首先使细胞内的______过程加强,导致ATP/ADP的比值上升,进而影响图示ATP敏感的K+通道和Ca2+通道的开闭状态,此时胰岛B细胞的细胞膜两侧的电位为______。‎ ‎②胰岛B细胞内ATP/ADP的比值上升,最终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此过程中需要细胞膜上K+通道和Ca2+通道的协调,Ca2+进入胰岛B细胞的方式是______;Ca2+促进囊泡的形成运输和分泌若血浆中Ca2+浓度降低,胰岛素的分泌量将______(填“增多”“减少”或“不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A.胰岛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 B.人体内胰岛素的含量很少,但作用非常高效 C.抑制线粒体的功能,胰岛素的分泌量将减少 D.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涉及膜的流动性,不需要消耗ATP ‎(4)研究发现,胰岛A细胞的分泌物也能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请利用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验证该结论,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及用具:低糖培养液,正常糖培养液,胰岛A细胞,胰岛B细胞,过滤装置,胰岛素定量检测仪器等。‎ ‎①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 ‎②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血糖急剧升高后,胰岛B - 27 -‎ 细胞快速将储存的胰岛素释放入血液,胰岛素的分泌量迅速增高;但由于胰岛B细胞储存的胰岛素量不大,快速分泌5~10分钟后又快速下降 (2). 有氧呼吸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细胞呼吸) (3). 内正外负 (4). 协助扩散 (5). 减少 (6). ABC (7). 用低糖培养液(实验组)和正常糖培养液(对照组)分别培养胰岛A细胞,一段时间后过滤得到细胞和滤液用两组含滤液的培养液分别培养胰岛B细胞,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胰岛素的含量 (8). 低糖培养液组(实验组)的胰岛素含量高于正常糖培养液组(对照组)‎ ‎【解析】‎ ‎【分析】‎ 血糖平衡调节主要由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完成。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它一方面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氧化分解并促进血糖转变成脂肪等非糖物质,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通过这两个方面的作用,使血糖含量降低。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原分解进入血液,促进脂肪酸和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最终使血糖含量升高。两种激素表现为相互拮抗。‎ 分泌蛋白的分泌的实质是胞吐,胞吐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但需要消耗能量。‎ 激素调节的特点有:微量和高效 ;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 ‎【详解】⑴血糖急剧升高后,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B细胞快速将储存的胰岛素释放入血液,胰岛素的分泌量迅速增高;但由于胰岛B细胞储存的胰岛素量不大,快速分泌5~10分钟后又快速下降。‎ ‎⑵①由图可知,葡萄糖进入细胞以后被分解为丙酮酸然后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说明葡萄糖参与的是有氧呼吸过程;图示中ATP敏感钾通道关闭而L型钙通道开放,故此时细胞膜处处于动作电位即内正外负。‎ ‎②Ca2+进入细胞依赖通道蛋白的协助,故属于协助扩散方式;由图可知Ca2+促进囊泡的形成运输和分泌,进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所以血浆中Ca2+浓度降低会导致胰岛素的分泌减少。‎ ‎⑶A、胰岛素属于蛋白质类激素,激素只起调节作用,不构成细胞也不提供能量,A正确;‎ B、胰岛素属于蛋白质类激素,激素由微量高效的特点,B正确;‎ C、胰岛素分泌属于胞吐,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线粒体功能受到抑制胰岛素的分泌量将减少。C正确;‎ D、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属于胞吐方式,胞吐依赖膜的流动性同时也会消耗能量。D错误。‎ - 27 -‎ ‎ 故选ABC。‎ ‎⑷用低糖培养液(实验组)和正常糖培养液(对照组)分别培养胰岛A细胞,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的量实验组>对照组;一段时间后过滤得到细胞和滤液用两组含滤液的培养液分别培养胰岛B细胞,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胰岛素的含量,因胰岛A细胞的分泌物也能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测定结果应为胰岛素的量实验组>对照组。‎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能够识图并应用,另外血糖平衡调节、分泌蛋白的分泌、激素调节的特点和实验设计基本原则等的掌握是本题解题的基础。‎ ‎23. 萤火虫(二倍体,XY型)的体色有红色、黄色、棕色三种,受常染色体上的基因E/e、X染色体上的基因F/f控制。已知含有F基因的个体体色均为红色,含E但不含F的个体均为黄色,其余情况体色均为棕色。请回答下列问题:‎ ‎(1)红色萤火虫的基因型有______种,棕色萤火虫的基因型为______。‎ ‎(2)现有一只红色个体与黄色个体交配,子代1/16为棕色雄性个体。亲本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F1雌性中出现黄色个体的概率为______。‎ ‎(3)EeXFXf×EeXFY的杂交后代个体的表现型及其比例是______。若杂交后代出现一只三体棕色果蝇(XXY),在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4)科研人员将红色和绿色荧光蛋白的基因导入果蝇的受精卵中,筛选出荧光蛋白基因成功整合到常染色体上的转基因果蝇。经检测某雌蝇的体细胞中含有两种荧光蛋白基因(假定荧光蛋白基因均能正常表达)。‎ ‎①两种荧光蛋白基因只存在于一条染色体上(不发生任何变异),此雌蝇与正常雄蝇交配,则后代中能产生荧光的个体所占比值是______。‎ ‎②两种荧光蛋白基因存在于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此雌蝇与正常雄蝇交配,则后代中能产生荧光的个体所占比值是______。‎ ‎【答案】 (1). 9 (2). eeXfY和eexXfXf (3). EeXFXf (4). 3/8 (5). 红色雌性:红色雄性:黄色雄性:色雄性=8:4:3:1 (6). 雌性亲本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产生了一个XfXf异常的卵细胞 (7). 1:2 (8). 3:4‎ ‎【解析】‎ ‎【分析】‎ 红色个体基因型为_ _XFX-、_ _XFY;黄色个体基因型为E_XfXf、E_XfY;棕色基因型为eeXfXf、eeXfY。又因为的基因E/e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F/f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在遗传过程中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 27 -‎ ‎【详解】(1)据上分析可知,红色雌性萤火虫的基因型为_ _XFX-,共有3×2=6种,红色雄性萤火虫的基因型_ _XFY有3种,红色萤火虫基因型:6+3=9种;‎ 红色个体基因型为_ _XFX-、_ _XFY;黄色个体基因型为E_XfXf、E_XfY;棕色基因型为eeXfXf、eeXfY,故棕色萤火虫的基因型为eeXfXf、eeXfY。‎ ‎(2)一只红色个体与黄色个体交配,子代中为棕色雄虫个体eeXfY占1/16=1/4×1/4,故亲本雌雄性个体的基因型分别为EeXFXf,EeXfY;黄色个体基因型为E_XfXf、E_XfY,F1中出现黄色个体的概率=3/4×1/2=3/8。‎ ‎(3)EeXFXf×EeXFY杂交后代个体的表现型中棕色个体(eeXfY)的概率是1/4×1/4=1/16,黄色(E_XfY)的概率为1/4×3/4=3/16,红色个体中雄性EEXFY占1/16,EeXFY占2/16, eeXfY占1/16,则红色雄性个体占4/16,红色雌性个体占1-3/16-1/16-4/16=9/16,故红色雌性:红色雄性:黄色雄性:棕色雄性=8:4:3:1。出现一只三体棕色萤火虫的基因型为XfXfY,由于亲本中只有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中拥有Xf,并且如果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时同源染色体不分离,会出现XFXf的配子,不符合题意,故原因是雌性亲本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产生了一个XfXf异常的卵细胞。‎ ‎(4)①两种荧光蛋白基因只存在于一条染色体上(假设用A和B基因表示),此雌蝇(AB/ab)与正常雄蝇(ab/ab)交配,则后代中能产生荧光的个体所占比值是1:2; ‎ ‎②两种荧光蛋白基因存在于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此雌蝇(AaBb)与正常雄蝇(aabb)交配,则后代中能产生荧光的个体(含A或B)所占比值是3:4。 ‎ ‎【点睛】熟悉自由组合定律以及减数分裂的知识是解答本道题的关键。‎ ‎24. 2020年年初爆发的沙漠蝗虫灾害持续数月,席卷了从西非、东非、西亚至南亚的20多个国家,这轮蝗灾的主角沙漠蝗虫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迁徙性害虫,严重威胁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计。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沙漠蝗虫幼体跳蝻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2)从种群特征的角度分析,沙漠蝗虫迁徙到新环境后种群密度短期内迅速增加的直接原因是______;若要预测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需要调查蝗虫种群的____________。‎ ‎(3)群居型成熟的沙漠蝗雄成虫会释放出挥发性化合物苯乙腈,驱避同种其他雄虫,以减少求偶竞争,提高交配效率。该化合物属于一种______信息,上述实例体现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 ‎(4)可以利用创造不利于蝗虫生活的生态条件控制蝗灾,例如修筑堤坝、疏浚河道、挖排水沟等方法,这是从根本上降低其种群的______。采用化学农药防治和生物防治等防治措施可快速有效地控制蝗灾,和前者相比,生物防治的优势是______。生物防治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 - 27 -‎ ‎(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 (1). 样方法 (2).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3). 年龄组成 (4). 化学 (5). 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6). 环境容纳量 (7). 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 (8). 引入该生物的捕食者、寄生者和引入有利于人们的该生物的竞争者 ‎【解析】‎ ‎【分析】‎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调查活动范围小的昆虫的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最大种群数量。‎ ‎【详解】(1)调查沙漠蝗虫幼体跳蝻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 ‎(2)从种群特征的角度分析,沙漠蝗虫迁徙到新环境后种群密度短期内迅速增加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迁入率大于迁出率;若要预测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需要调查蝗虫种群的年龄组成。‎ ‎(3)沙漠蝗雄虫释放出化合物苯乙腈,驱避同种其他雄虫,以减少求偶竞争,提高交配效率,该化合物属于一种化学信息,体现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是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4)疏浚河道、挖排水沟等方法,这是从根本上降低蝗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和化学防治比,生物防治的优势是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生物防治可采取的措施是引入该生物的捕食者、寄生者和引入有利于人们的该生物的竞争者。‎ ‎【点睛】本题主要考察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应用,了解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及功能,和降低害虫环境容纳量的方法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25. 新冠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常用“荧光RT—PCR技术”进行检测,方法是取检测者的mRNA逆转录出cDNA,并大量扩增,时,用荧光标记的新冠病毒核酸探针来检测PCR产物中是否含有新冠病毒的cDNA.请回答下列问题:‎ ‎(1)“荧光RT—PCR技术”所用的试剂盒中通常都应该含有:______、______、荧光标记的核酸探针、引物、dNTP、缓冲体系。‎ ‎(2)如果要同时扩增两种基因,则试剂盒中的引物应该有______种。下图为新冠病毒的“ORFlab基因”对应的cDNA片段结构示意图,则与之对应的引物结合的部位应该是图中的______(子链延伸方向为其自身的5′→3′,用图中数字作答)。若已知该基因的引物I,能否依据其碱基序列设计出另一种引物Ⅱ?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7 -‎ ‎(3)在检测过程中,随着PCR的进行,反应产物不断累积,“杂交双链”荧光信号的强度也等比例增加。可通过荧光强度的变化监测产物量的变化从而得到一条荧光扩增曲线图(如下图)。‎ ‎①“平台期”出现的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理论上,在检测过程中,有荧光标记的“杂交双链”出现,则说明检测结果呈______(填“阴”或“阳”)性,但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一般要达到或超过阈值时才确诊。现有两个待检样本,检测时都出现了上述形态的曲线,但甲的a点比乙的a点明显左移。请给这种结果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试剂盒合格且正常,操作过程规范且准确):______。‎ ‎【答案】 (1). 逆转录酶 (2). 热稳定性DNA聚合酶(Taq酶) (3). 4 (4). 4、1 (5). 不能 (6). 两段引物的碱基序列没有相关性(既不相同,也不互补) (7). 试剂盒中的原料、引物和探针数量一定,超出一定的循环数后,荧光标记的“杂交双链”不再增加 (8). 阳 (9). 甲样本中的新冠病毒含量更高达到阈值所需的循环数更少 ‎【解析】‎ ‎【分析】‎ ‎1、PCR又称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过程可看作是生物体外的特殊DNA复制,PCR的最大特点,是能将微量的DNA大幅增加。PCR的三个步骤分别是:(1)高温变性:利用DNA在体外高温时变性会变成单链;(2)低温退火:低温时引物与单链按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结合;(3)中温延伸:当调温度至DNA聚合酶最适反应温度,DNA聚合酶沿着磷酸到五碳糖(5'-3')的方向合成互补链。‎ ‎2、根据题意可知,RT-PCR原理与PCR一样,先提取病毒基因组RNA,通过反转录变成互补DNA(cDNA)。然后再用病原体特异性的引物,以cDNA - 27 -‎ 作为模板扩增病原体核酸序列。因为扩增的过程中荧光染料能同步整合在产物上,所以研究者可以通过荧光信号的强弱,进行实时检测。RT-PCR检测的步骤与方法为提取检测者的RNA,反转录成cDNA,体外用带有荧光标记的引物对cDNA进行扩增,如果有扩增后有荧光信号证明感染病毒。‎ ‎【详解】(1)根据题目信息可知,荧光PCR法基本原理是:将新冠病毒RNA逆转录为DNA,通过采用多重荧光RT-PCR技术,因此荧光PCR法所用的试剂盒中通常都应该含有:逆转录酶、热稳定性DNA聚合酶(Taq酶)、引物、四种脱氧核苷酸、缓冲体系。‎ ‎(2)根据PCR技术的原理,在扩增DNA分子时每一条链均需与相应的引物结合才能进行扩增,因此如果要成功将上述两个独立基因分别扩增出来,则在试剂盒中的引物应该有4种;在利用PCR技术扩增DNA分子过程中,DNA聚合酶只能从引物的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又由于DNA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所以引物与DNA分子单链的3'端(一OH)相结合即图示中的1和4所示部位。由于两段引物的碱基序列没有相关性,既不相同,也不互补,因此不能根据该基因的引物I的碱基序列设计出另一种引物Ⅱ。‎ ‎(3)①分析荧光扩增曲线图,图中曲线通过荧光强度变化反映产物量的变化,因此曲线中“平台期”出现的最可能原因是试剂盒中的原料和探针数量一定,超出一定的循环数后,荧光标记的杂交双链不再增加。‎ ‎②理论上,在检测过程中,有荧光标记的“杂交双链”出现,则说明检测结果呈阳性,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一般要达到或超过阈值时才确诊。先检测结果甲的a点比乙的a点明显左移,说明甲样本中的新冠病毒含量更高达到阈值所需的循环数更少。‎ ‎【点睛】本题考查了PCR扩增技术的相关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PCR扩增技术的过程以及注意事项,理解引物与模板之间的关系和需要引物的种类,能够结合题意理解荧光RT—PCR技术检测依据的原理和操作流程,能够正确识图判断曲线的变化特点和原因,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 2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