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2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13
2018届二轮复习 诗歌鉴赏 训练(全国)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采樵作 孟浩然 采樵入深山,山深树重叠。 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 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衣。 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 (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上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世俗,以隐士终老。《采樵作》一诗也正反映了这样的思想。 B.首联“采樵入深山,山深树重叠”运用顶针、连带的手法描写了樵夫深山采樵的情景,山高林密,“山深”也体现了山的古老幽深。 C.第二联“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进一步描写了山路险阻难行,作者采用景物描写的手法,通过“桥崩”“卧槎”“路险”“垂藤”的细节描写,展现了樵夫劳动的艰辛。 D. “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衣”傍晚时分,太阳落山了,相伴的人越来越少,山风吹动樵夫身上的衣服,表现了樵夫自然洒脱的情态。 E.最后两句,樵夫采樵一天,没有感到劳累,傍晚眺望村落里生气的袅袅炊烟,一路长歌,满载而归。 (2)颈联和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B项,没有连带的修辞手法。C项,“桥崩”“卧槎”“路险”“垂藤”不是细节描写。(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答案] (1)BC 选B给2分,选C给3分。 (2)抒发了获得劳动果实之后的轻松愉快之情。(3分)太阳落山了,采樵的同伴渐渐变得稀少,山风吹拂,采樵人拄着手杖,放声歌唱,向着炊烟袅袅的村落满载而归,获得劳动成果之后的愉快心情溢于言表。(3分) [诗歌鉴赏] 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世俗,以隐士终老。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孟浩然的诗歌风格在这首诗中也有明显的体现。本诗写深山观采樵所见,含蓄地表达了隐居的幽趣。首联上句“采樵入深山”写的是采樵人,意思是说,樵夫打柴进入深山。下句采用顶针手法,“山深”连接上句的“深山”。“山深”以下三句写山林的古老幽深,道路的险阻难行。作者捕捉“桥崩”“卧槎”“垂藤”等生动形象入诗,写得很传神。通过对山深、树重、桥崩、路险的描写,表现了采樵劳动的艰辛。后四句写日暮时拄着手杖唱歌返回,渲染了萧然旷远的意境。太阳落山了,采樵的同伴渐渐变得稀少,山风吹拂,采樵人拄着手杖,放声歌唱,向着炊烟袅袅的村落满载而归,获得劳动成果之后的愉快心情溢于言表。 [原味翻译] 采樵人为了打柴进入深山,只见山林幽深,树木重重叠叠。桥梁崩塌了,只能靠横卧的树杈来支撑,勉强可以通行。道路艰难险阻,山崖上垂下的长藤互相缠绕着,连接在一起,采樵人就攀着长藤通过险要之地。夕阳西下,采樵的同伴渐渐稀少,山风吹拂着身上的萝衣。采樵人拄着轻便的手杖,放声歌唱,望着平野的炊烟款款而归。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田家 陈师道 鸡鸣人当行,犬鸣人当归。 秋来公事急,出处不待时。 昨夜三尺雨,灶下已生泥。 人言田家乐,尔苦人得知。 (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鸡鸣人当行,犬鸣人当归” 作者把田家比作鸡和犬,生动形象的描写出田家早出晚归的情景。 B.“秋来公事急,出处不待时”描写了秋收时节,各种公事纷至而来,田家没有时间处理田里的农事,以致耽误了农时。 C.“昨夜三尺雨,灶下已生泥”田家除了农事以外,家中生活也很贫困,大雨屋漏,灶下生泥。 D.“人言田家乐,尔苦人得知”结尾两句说明田家没有真正的快乐,只有各种各样的苦,这两句暗含了对统治者不知农民疾苦,而妄言“田家乐”的不满。 E.整首诗的语言写的很直白,没有渲染烘托,明白如话,感情真挚,风格质朴苍劲。 (2)诗歌从哪些方面表现了田家之苦?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A项,作者没有把田家比作鸡犬。B项,“秋来公事急,出处不待时”描写的是秋天到来,差役、赋税增多,起居失常。(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答案] (1)AB 选A给2分,选B给3分。 (2)从劳作、纳赋、生活三方面表现田家之苦:早出晚归的繁重劳动之苦,负担沉重的赋税之苦,骤雨夜至、灶下生泥的生活之苦。(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诗歌鉴赏] 此诗咏叹田家苦。前四句言农民作息无时。首二句说早出晚归是人之常情。三、四句言农民无法过上正常人的生活,鸡未报晓,早已出门,天黑狗吠,仍未归家,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公事急”。所谓“公事”,即官府的差役。农民为应付差役,起居失常,可见差役的繁重、农民的辛苦。五、六句写农家生活的贫困,大雨屋漏,灶下生泥,境况极为悲惨,这是农家苦的另一方面。而这又正是由于“公事急”农民无法自顾的后果,这就暗示了农家苦的根源。结尾两句申言农家没有“乐”,只有深深的“苦”。两句也暗含对统治者不知农民疾苦,而妄言“田家乐”的不满。这首诗明白如话,感情真挚,风格质朴苍劲。 [原味翻译] 清晨鸡叫时农人应当出门劳作,傍晚狗叫时农人应当回家休息。可是秋天一到,公家的差役催得急,鸡未报晓农人早已出门,天黑狗吠仍未归家。昨天晚上下了场大雨,农家屋漏墙敝,锅灶下全是漏雨造成的泥泞。人们都说田园生活多乐趣,农家的辛劳困苦外人哪里知晓!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行香子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①,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注:①《庄子·知北游》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古人将日影喻为白驹,意为人生像日影移过墙壁缝隙一样短暂。 (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词的上片写景。“清夜无尘,月色如银”描绘了一幅月明星稀,月色无限美好的情景。 B.“酒斟时、须满十分”表现了诗人的豪迈豁达之情,“满十分”语用夸张,把诗人在美好的月色下,开怀畅饮的形象表现的十分到位。 C.“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三句形象的写出了时间过得飞快,而诗人自己在仕途上屡次遭受排挤,毫无建树,内心感到十分焦急。 D.“且陶陶、乐尽天真”表现了诗人的豁达之情,既然有才不能施展,那就不如暂且享受世间的快乐,忘记烦恼。 E.词的最后,作者为自己设想了未来的生活“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这是多么的豁达开朗,做个闲人,享受美好生活。 (2)“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来看,词人真的想归隐吗?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B项中“满十分”不是夸张的手法。C项中“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三句形象的写出了时间过得飞快,而没有表现出“诗人自己在仕途上屡次遭受排挤,毫无建树,内心感到十分焦急”。(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答案] (1)BC 选B给2分,选C给3分。 (2)示例一:词句的意思是:我虽然身负旷世才华,但无人赏识理解。(2分)从词的这两句来看,词人并非真的想要归隐。(2分)上片的饮酒赏月,看淡名利,不过是词人的自我解脱而已;下片的“归去”“作个闲人”不过是他怀才不遇、无法施展抱负后的牢骚之语。(2分) 示例二:词句的意思是:我虽然身负旷世才华,但无人赏识理解。(2分)从词的这两句来看,词人真的想要归隐。(2分)上片写放着良辰美景不去享受,却要劳神费力,追名逐利,太不值得了;人生苦短,稍纵即逝,不及时行乐就来不及了;下片写怀才却不遇,才华又有何用?还不如归隐以保全天真,顺应性情。(2分) [诗歌鉴赏] 上片开头三句,写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词人独自一人,对月饮酒。后五句,写人们追求名利是徒然劳神费力的,人的一生只不过如“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样须臾即逝。下片开头,以感叹的语气补足关于人生虚无的认识。开头两句,是古代士人“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第三句,是其现实享乐的方式。接下来五句,写最好的解脱方法是远离官场,归隐田园。全词在抒情中插入议论。人生很短暂,能做的不多,回首一看,一切都是虚无,就像偶尔掠过墙缝的阳光,又像燧石取火闪过的火花,或者是黄粱一梦中一段不切实际的经历,都是稍纵即逝、无法真正拥有的。与其浪费生命去追求名利,不如放下一切做个闲人,对一张琴,倒一壶酒,听溪水潺潺,看白云飘飘,享受当下的美好自在。 [原味翻译] 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杯中斟满美酒,仰望夜空,遐想无穷。想这世间之人追求名利,不过都是徒然劳神费力。人的一生只不过如白驹过隙,像燧石之火一闪即灭,像梦境一样短暂。 虽有文才,却无赏识之人。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烦恼。不知何时才能远离官场,归隐田园,作个闲人,每日弹琴、饮酒、赏玩山水、吟风弄月。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州宅堂前荷花 范成大① 凌波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①范成大(1126~1193),今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1)下列对本诗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首联“凌波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描写了荷花的外貌和香味。 B.“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紧接上联,拟人化的写出了荷花高傲的性格,绽放和收敛都没有媚俗,表达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志向。 C.“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此联开始,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荷藕和荷叶,“无染”“自香”表达了诗人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节操,虽然仕途不顺,绝不同流合污。 D.最后一句“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呼应题目,宅堂前荷花盛开,宅堂外的荷花开得更好,一片荷花已经把自己的官船都遮挡了。 E.全诗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宅堂的荷花,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诗人借花喻人,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和节操。 (2)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B项中“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不是拟人的手法。C项中没有写仕途不顺,绝不同流合污。D项中此句写的是诗人想象家乡湖里的荷花盛开的景象。(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情感的能力。 [答案] (1)AE 选A给2分,选E给3分。 (2)相同点:两诗都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并且借花喻人,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3分) 不同点:本诗尾联,诗人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到自己家乡石湖的荷花以及往来穿梭的游船画舫,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心。(3分) [诗歌鉴赏] 诗歌首联,描写了荷花的外貌、香味等。这一联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荷花的鲜红颜色以及在幽静的环境中散发幽香等。颔联,写不同时间荷花的神态。这一联使用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有意”“无情”使用对比手法,晓露中盛开的荷花体现出荷的风姿;傍晚收起花瓣的荷花显示出荷的冷艳庄重。颈联,描写荷藕、荷叶。上句写荷藕的洁白无染,下句写荷叶的青翠、淡香。尾联,用想象的手法,描写石湖景色:因为荷花开得正盛,想必石湖到处是画船在水面荡漾。 [原味翻译] 荷花就如凌波仙子一样,在静谧的水面散发幽香。仔细观赏荷花,它们的花瓣就像微醉的人的脸庞一样红艳。早晨,荷花带着晶莹的露珠尽情绽放;傍晚,荷花在落日中收起花瓣。荷藕本是生长在泥中,但通体雪白没有污染;微风吹拂荷叶也传来阵阵清香。想到石湖此时已经是荷花满池,应该有许许多多的画船在水面荡漾。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蝶恋花 赵令畤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 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 (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这首词开篇写“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描写的是春寒料峭,乍暖还寒,主人公珠帘未卷,心情起伏不定。 B.“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心绪不安,不卷珠帘,“深深处”更加体现了主人公内心忧闷之深,难以排遣,人生难测,壮志难酬,渲染了一种沉重,孤寂的氛围。 C.“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清明之雨打落了多少枝头红杏花,主人公虽身处家中也知道杏花的命运,诗人用疑问的语气,写出了主人公的愁闷心情。 D.下片“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主人公的愁闷无法排遣,终日对着袅袅香烟出神,于是借酒消愁。 E.最后一句“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为全诗做了解答,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飞燕没有把远方人的信件带回来,小屏风挡住了可以远远看去的西江之路。 (2)本词上片结尾两句和《琵琶行》中的“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的描写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B项,“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心绪不安,不卷珠帘,“深深处”没有体现了主人公人生难测,壮志难酬的心情。E项,最后一句“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为全诗做了解答,但是不是拟人的手法,飞燕也是不会带信的,西江路是室内屏风上的画。(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案] (1)BE 选B给2分,选E给3分。 (2)《琵琶行》中的这两句诗主要是从听觉角度来描写,用了拟声词来描述;(2分)而本词这两句则主要是从视觉的角度来描写,(2分)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带着雨痕的红杏残花以人的情感,实际是以花暗比伤春的思妇。(2分) [诗歌鉴赏] 这首词描写春日闺中怀人。首句描写闺中女子的心绪,春寒料峭,乍暖还寒,女子的心情也起伏无常。“深深处”点出女子忧闷之深,渲染出一种深重、孤寂的氛围。“不卷珠帘”的原因,可能是女子愁绪萦怀而懒得卷起帘子;也可能是她害怕卷起珠帘之后,望见满目春色,更添愁绪。她为什么发愁呢?直接原因可能是清明时节这场连绵的春雨了。这场雨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雨打花枝,落红无数。“红杏枝头花几许?”,不消问,她也料到娇艳的杏花的命运了!那冷酷无情的春雨真让人憎恨呀!下片首句写闺中情景,女主人公终日对着一缕缕袅袅香烟出神,心中苦闷至极。她的愁闷无法排遣,唯有借酒浇愁。“恼破春情绪”径直说出她的愁。结尾两句让我们知道了女主人公愁思重重的真正原因:原来她是盼望着春燕给她带来远人的信息,而它们却又令人失望。一个“又”字,点明了失望之久。这里不说所惦记着的人没有捎信回来,却怪燕子忘了带信,构思巧妙。于是她只好空对屏风怅望,画屏上烟水茫茫,那条蜿蜒的水路,不正是当初心爱的人远去时所走的西江之路吗? [原味翻译] 想要减掉罗衣,可是寒气还没有退去。珠帘也无心卷起,一个人在深闺中闲居。红杏枝头的花不知还剩多少?她们美丽的面庞尚有啼痕,只恨被这清明时节的细雨打落。 终日无聊闷坐,看着沉香的轻烟一缕缕飘散。昨夜喝闷酒而大醉,今早醒来得太迟。为惜春的情怀所困,心中充满了愁绪,飞回的燕子又耽误了带来回信,我泪眼凄迷,呆呆地望着小巧的屏风,那上面画的蜿蜒水路,正是当初心爱的人远去时所走的西江水路。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 水亭偶成 朱瞻基 临流亭馆净无尘,落涧流泉处处闻。 半湿半干花上露,飞来飞去岭头云。 翠迷洞口松千个,白占林梢鹤一群。 此地清幽人不到,惟留风月与平分。 (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临流亭馆净无尘,落涧流泉处处闻”写出了水亭所处的位置和环境,视听结合,临流亭洁净无尘,身处其间还可以听到潺潺的流水声。 B.“半湿半干花上露,飞来飞去岭头云”上句描写了诗人俯视所见,花上露水似有若无,下句写仰视,描写了岭上的白云飘来飘去。 C.“翠迷洞口松千个,白占林梢鹤一群”继续描写亭上所见,通过苍松和白鹤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临流亭环境的喜爱。 D.尾联“此地清幽人不到,惟留风月与平分”一句作者直接抒发情感,“此地清幽”只有风月,没有人世间的纷纷扰扰,表现了诗人对这里的喜爱之情。 E.整首诗感情真挚,作者面对美丽的大自然,心胸开阔,文字间流露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忘记世俗烦扰,归隐山林之意。 (2)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结合全诗作具体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C项,苍松和白鹤不是对比写法。E项中诗人没有流露出归隐山林之意。(2)本题考查炼字及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 [答案] (1)CE 选C给2分,选E给3分。 (2)①清幽。②首联写亭馆临近水流,干净无尘,用泉水流入深涧之声清晰可闻来反衬环境的宁静;颔联以露湿花草、白云缭绕写山中景色的清新、淡雅和素净;颈联写群栖的白鹤、茂密的松林和神秘的洞穴,古朴而幽静;尾联直接点出此地清幽,人迹罕至。③整首诗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水亭周围环境的清幽秀丽,表达诗人对自然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诗歌鉴赏] 诗歌首联,上句描写临流亭的洁净无尘,下句描写身处其间能够听到潺潺的流水声。首联表现了水亭的清幽,以此引出下文对景色的描写。颔联,上句描写俯视所见,花上露水似有若无;下句,写仰视所见,描写岭上飘浮的白云。颔联动静结合,以花、露、云入诗,描写了水亭周围美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以及闲适恬淡的情感。颈联,继续描写登上水亭所见,上句描写翠迷洞附近的苍松,下句写林梢栖息的白鹤。颈联通过松鹤表现水亭周围景色的美丽和幽静。尾联,直接用“清幽”总结上文的描写,用“惟留风月”来表现水亭周围景色的幽静等,表现诗人对此处景色的极度喜爱之情。 [原味翻译] 水亭这个地方十分干净,泉水流入深涧,无论身处水亭的何处都能够听到流水的淙淙声。花上的露水似有若无,岭上的白云飘来飘去。翠迷洞口有上千棵松树,树顶上栖息着一群白鹤。这个地方十分清幽,人迹罕至,只有清风明月分享这美丽的景色。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