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2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四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及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学案
专题四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及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考点 考试内容及要求 命题规律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①鸦片战争的背景(b);②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b);③《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c);④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c) (1)本专题时间跨度大,考查频率高,主要集中在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等考点,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也在材料题出现 (2)本专题对现实的反映主要集中在对国情的认识;对辛亥革命则更多体现在多元史观;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史要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成长、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等角度考查;对抗日战争要从史学发展的新进展和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地位角度拓展联系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①黄海海战(b);②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b);③左宗棠收复新疆(b) 伟大的抗日战争 ①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b);②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b);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c);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b);⑤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c) 辛亥革命 ①中国同盟会的成立(b);②武昌起义的爆发(b);③中华民国的建立(b);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⑤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c) 新民主主义革命 ①五四运动(c);②中国共产党“一大”(b);③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b);④国民革命(b);⑤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b);⑥八七会议的召开和会议内容(b);⑦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及其意义(b);⑧红军长征及其意义(b);⑨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c);⑩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b);⑪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c)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一、鸦片战争的背景 1.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亚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国成为列强的理想目标。 2.当时的中国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处在巨变的前夜。 二、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 (1)时间:1840—1842年。 (2)发动国家:英国。 (3)战争的主要结果及其影响 ①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②英国首先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1856—1860年。 (2)发动国家:英国、法国。 (3)战争的主要结果及其影响:战争期间及战后,英、法攫取了更多的在华利益,俄国侵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3.中法战争 (1)时间:1883—1885年。 (2)发动国家:法国。 (3)战争的主要结果及其影响: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 4.中日甲午战争 (1)时间:1894—1895年。 (2)发动国家:日本。 (3)战争的主要结果及其影响 ①签订《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后因俄国等干涉未能得逞)、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②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时间:1900—1901年。 (2)发动国家:英、德、法、俄、美、日、意、奥。 (3)战争的主要结果及其影响 ①签订《辛丑条约》: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共计本息9.8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②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 (1)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生存权,疯狂地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2)在政治上,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领土、领海、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 (3)在经济上,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同时还通过政治贷款、勒索赔款,在中国设厂筑路,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2.在列强的枪炮下,中国国门洞开,一个原本主权独立的国家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对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的认识 1.从原因来看,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列强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结果,实质上体现了它们以资本主义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西方列强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决 定的。当然,中国的落后和政治的腐败,也是列强敢于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原因之一。 2.从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来看,两次鸦片战争主要是以战争为手段,以打开和扩大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则是以侵吞中国边疆地区,扩大资本输出为目的,反映出资本主义各国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分割世界的要求;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和瓜分中国为主要目的,是资本输出导致领土瓜分的必然反映;至于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则是20世纪30年代日本法西斯主义妄图独占中国、征服世界的称霸战争,是帝国主义阵营分化的结果,也是东西方帝国主义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 3.从发动者来看,侵华国家经历了由一国到多国,再由多国到一国的变化。先是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列强,接着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加入,最后是美、日两国在中国进行激烈的争夺。 4.从规模来看,战争的规模一次比一次大,涉及地区一次比一次广,危害程度一次比一次深。 5.从结果和影响来看,除了30年代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以日本的失败告终外,其他历次侵略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宣告结束。同时,每一次侵华战争,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1. (2018·11月浙江选考,T9)有学者指出:“今日没有人会替一手持枪、一手兜售毒品的恶霸行为辩护;但这一众所认同的观点,依旧未把毒品本身当作问题的关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们不应忘记,近代历史上,以维护可耻的毒品贸易为目的发动的两次侵略战争发生在( ) A.1840年、1856年 B.1840年、1883年 C.1860年、1894年 D.1860年、1900年 解析:选A。根据题干信息“一手持枪、一手兜售毒品”“以维护可耻的毒品贸易为目的发动的两次侵略战争”即可判断这“两次侵略战争”指两次鸦片战争,故选A。 2. (2018·4月浙江选考,T8)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 ) A.领事裁判权 B.开放通商口岸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居住及租地权 解析:选A。由材料信息可知法国攫取了领事裁判权。 3. (2017·4月浙江选考,T8)有学者痛陈:“当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经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下列项中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 ①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 ②北京东交民巷被侵华列强划为“使馆界” ③美国商品借资本输出完全垄断中国市场 ④侵华列强丧心病狂地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入20世纪初,列强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占领北京城后,毁坏了中华文明的遗产,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彻底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②④符合题意,故选C项;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是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美国在当时并未完全垄断中国市场,故①③不符合题意。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黄海海战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黄海海战 (1)爆发原因 ①根本原因:列强侵略。 ②直接原因:日舰偷袭。 (2)失败原因:实力悬殊;清政府腐败。 (3)意义: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北洋舰队表现出维护国家主权、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 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爆发原因 ①根本原因:列强侵略。 ②直接原因:《马关条约》割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失败原因:实力悬殊;清政府腐败。 (3)意义:显示了台湾人民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爱国精神。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 1.背景:1865年,中亚地区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率军侵占新疆的喀什噶尔,两年后攻占南疆各城,成立“哲得沙尔汗国”,自立为“汗”。1870年,阿古柏又侵占吐鲁番和乌鲁木齐等地,将侵略势力扩张到北疆。 2.过程: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西征,他根据新疆北可控南的地形,确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仅用半年多的时间,就收复了北疆大部分领土。1877年,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清军消灭了阿古柏的主力。 3.结果:1881年,中俄签订《改订条约》等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俄国割占了中国西部约七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884年,清政府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根据左宗棠的建议,在新疆设立行省。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人民群众的斗争 (1)1851-1864年,洪秀全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 (2)1899-1900年,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3)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 (1)禁烟运动: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起点。 (2)鸦片战争:关天培在虎门,英勇牺牲。 (3)边疆地区危机: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 (4)中日甲午战争:黄海战役中,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战斗。 1.考向: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黄海海战) (2015·10月浙江选考,T8)新材料的发现始终是史学研究的动力。“丹东一号”沉船经水下考古调查与研究,极有可能是黄海海战中爱国将领邓世昌率领官兵与日军激战的战舰。它是( ) A.“致远”舰 B.“定远”舰 C.“靖远”舰 D.“经远”舰 解析:选A。在黄海海战中,爱国将领邓世昌率领官兵与日军激战的战舰是“致远”舰。 2.考向: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019·4月浙江选考,T9)在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前仆后继,可歌可泣。甲午战争后,大陆和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的重要人物是( ) ①邱逢甲 ②徐骧 ③刘永褔 ④丁日昌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邱逢甲、徐骧、刘永福是反割台斗争中的重要人物,丁日昌是黄海海战中的代表人物,故选C项。 3.考向: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 从维护国家统一角度讲,左宗棠在历史上最杰出的贡献是( ) A.主张向西方学习 B.编练新式军队 C.率兵收复新疆 D.兴办洋务企业 解析:选C。抓住本题的关键信息“从维护国家统一角度讲”,1876年,左宗棠确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北疆大部分领土,随后收复新疆。 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1.发动侵华事变 (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2)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华开始。 (3)八一三事变: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11月,上海失守,日军进攻南京。 2.惨无人道的罪行:南京大屠杀、细菌战、毒气战等。 3.残暴的殖民统治:在占领区实行“以华制华”政策,扶植傀儡政权、实行殖民统治、进行经济掠夺、推行奴化教育。 二、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1.全民族抗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国民党组织正面战场抗战 ①淞沪会战(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②太原会战(1937年):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③徐州会战(1938年春):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④枣宜会战(1940年5月):国民党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壮烈殉国,中国军队英勇抗战,沉重打击了日军。 (3)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 ①中共洛川会议:1937年8月,制定了动员全民族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 ②陕甘宁边区政府:1937年9月成立,延安为首府,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③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由彭德怀指挥,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2.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1)抗日战争的胜利 ①国际背景: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推动: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击溃日本精锐部队关东军;美英等国在太平洋集结重兵,准备登陆日本。 ②国内形势:1945年中共七大制定了党的任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为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举行反攻。 (2)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①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 ②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民族的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③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民党正面战场与中共敌后战场的比较 国民党正面战场 中共敌后战场 领导 阶级 蒋介石集团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无产阶级 阶级 利益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战场 范围 国民党统治区 敌后根据地 路线 只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 依靠人民的全面抗战路线 作战 方式 以阵地防御战为主的正规战 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战略 地位 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主战场 抗战初期配合正面战场,抗战后期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联系 两个战场是相互依存、互相协同、互相配合的关系,都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为中华民族的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不应该割裂与对立起来 1. (2018·11月浙江选考,T16)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早在1937年8月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所作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使“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这次会议是( ) 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洛川会议 D.中共七大 解析:选C。根据题干信息“1937年8月”和“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可以判断这次会议为洛川会议,故选C。 2. (2019·4月浙江选考,T13)抗战时期, 某次战役的亲历者感慨地说:“这次打仗……我们千万不能忘记鲁南的老百姓……冒着敌人的炮火,日夜奔走在战场上抬运伤兵……胜利的取得,应当归功于鲁南民众有力的支援。”这场“仗”指的是( ) A.太原会战 B.百团大战 C.枣宜会战 D.台儿庄战役 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儿庄大捷,又称台儿庄战役、鲁南会战。战役从1938年3月16日开始至4月15日结束。战役由滕县战斗、临沂附近战斗、台儿庄战斗和日军的溃退、中国军队的追击作战等部分组成。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根据材料关键词“抗战时期”“鲁南”“胜利”可判断出是台儿庄战役,D项符合题意。 3. (2016·4月浙江选考,T1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史实的角度对此进行论证说明,需要从下列哪几个方面着手( ) ①中国在抗战中付出的民族牺牲 ②中国战场对欧洲战场的战略支援 ③中国战区牵制日本军力的占比 ④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对日作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A。题干强调的是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④说的是美国的对日作战,与题干限制相悖,排除含有④的选项B、C、D项,答案选A项。 辛亥革命 一、酝酿和爆发 1.酝酿:1905年,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 2.爆发: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领导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 (3)主体力量: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4)结果: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二、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以中华民国纪年,以五色旗为国旗。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2.性质: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3.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 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四、辛亥革命的性质及意义 1.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意义: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运用多元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革命 史观 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现 代 化 史 观 政治 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 经济 提高了资产阶级政治地位,颁布了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思想 促进了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社会 史观 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 文明 史观 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表现尤为突出,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 (2018·11月浙江选考,T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 ) A.君主立宪制 B.总统制 C.责任内阁制 D.君主制 解析:选C。据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可以判断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责任内阁制,故选C。 2.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解析:选A。据材料中从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到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结合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背景分析,目的是防止袁世凯的独裁,可见立法服从于政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行政服从于司法的主张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可见并未实现从人治走向法治,故C项错误;这时民主共和政体刚刚确立,因此“臻于完善”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3. (2019·衢州高三质检)辛亥革命后,有人如此议论,“民国不过几年,早已天怒人怨,国朝二百多年深仁厚泽,人心思清,终必天与人归”。这一古论反映他( ) A.认识到帝制的危害 B.留恋传统君主制 C.肯定民主共和观念 D.拥护责任内阁制 解析:选B。从材料“民国不过几年,早已天怒人怨”“人心思清,终必天与人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材料反映了民国建立后,有人还留恋传统君主制,故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国朝二百多年深仁厚泽”说明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君主制,而不是责任内阁制,故D项错误。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 时间 中心 主力 第一阶段 1919年5月4日 北京 青年学生 第二阶段 1919年6月初 上海 工人阶级 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二、中共一大召开 1.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浙江嘉兴南湖。 2.内容 党的名称 中国共产党 奋斗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中心工作 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中央机构 成立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3.意义: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三、中共二大 1.内容:规定党的最高纲领就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意义: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 1.国民革命(1924-1927年) 兴起: 第一 次国 共合 作的 实现 条件 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国民党在当时各政党中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共产国际的指导 标志 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合作方式 党内合作 高潮: 北伐 战争 目的 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派势力 进程 势如破竹,歼灭吴佩孚、孙传芳部队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 失败 原因 (1)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勾结、破坏 (2)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标志 蒋介石和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 功绩 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教训 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2.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由周恩来、贺龙等领导,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后,改向井冈山地区进军。 3.八七会议 (1)背景: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国民大革命失败。同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内容: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秘密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3)意义: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意义:这对推动革命斗争的进程、鼓舞革命群众的斗志有着积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各革命根据地和各路红军的统一指挥。 5.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原因 博古、李德等人坚持“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经过 (1)长征开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军开始长征 (2)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长征胜利: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意义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6.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 攻占锦州,解放长春,攻下沈阳,东北全境解放 淮海战役 以徐州为中心,先后歼灭黄百韬、黄维和杜聿明兵团 平津战役 攻克张家口、天津,北平和平解放 7.渡江战役 (1)北平谈判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南京国民政府拒绝签字。 (2)4月21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顷刻土崩瓦解。 (3)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8.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1)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 (2)意义:经过一年多的斗争,解放区一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9.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3)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民主革命时期国共关系演变的特征 及影响演变的主要因素 1.特征 (1)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合作至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对峙。 (2)抗日战争时期的合作至解放战争时期的对抗。 2.影响国共两党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 (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就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就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1. (2018·4月浙江选考,T10)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如一声春雷,震醒了原来冰封的大地。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于( ) A.北京 B.南京 C.上海 D.武汉 解析:选C。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 2. (2019·4月浙江选考,T11)1922年,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向导》周报的创刊号写道:“现在大多数人民所要求的是什么?我们敢说是要统一与和平……为了要和平要统一而推倒为和平统一之障碍的军阀,乃是中国大多数人的真正民意。”下列项中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湖北新军起义 B.护国运动 C.“二次革命” D.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6—1927年北伐战争的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军阀的统治,D项符合题意。湖北新军起义是在1911年10月10日,A项排除。护国运动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运动,B项排除。“二次革命”是孙中山等国民党人于1913年在中国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的武装革命,C项排除。 3. (2017·11月浙江选考,T13)1949年,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诗人用“时间开始了”讴歌新时代的开篇。这场革命的意义是( ) ①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扫清障碍 ②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③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④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根据所学可知,①②③④均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课后作业(四)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1840年7月2日,当英军舰队开到定海海面布下阵势时,当地水师总兵还以为是被海风吹来的外国船只,最后竟然是临时“雇民船十余为军艇,借米肆口袋为战篷”。这说明鸦片战争清军失利的直接原因是( ) A.“天朝上国”的观念 B.情报体制缺失 C.清军缺乏战斗意志 D.英军船坚炮利 解析:选B。根据“当英军舰队开到定海海面布下阵势时,当地水师总兵还以为是被海风吹来的外国船只”可知,中国对英国侵略中国的情况一无所知,情报体制缺失是鸦片战争清军失利的直接原因,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反映中国和英军战斗的信息,无法体现清军缺乏战斗意志,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英交战的情况,无法体现英军船坚炮利,排除D项。 2.(2019·衢州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四、浙江省杭州府。”该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胶澳租界条约》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内容的认知。“立为通商口岸……四、浙江省杭州府”,即开杭州为商埠,据此可以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马关条约》,故选B项。教材中涉及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有《南京条约》(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马关条约》(重庆、沙市、杭州、苏州)。 3.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没有直接从山海关向北平发动进攻,而是选择从北平西南的宛平城开始攻打北平。这可能与下列哪一条约的签订有着一定的关系(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二十一条》 解析:选C。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此后日本根据该条约直接在北平一带驻军,故选C项。 4.某同学想做一个有关“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这一课题的研究,下列有关该课题的内容说法错误的是( ) A.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5年,清政府根据左宗棠建议,在新疆设立行省 B.黄海海战是中国近代清军第一次大规模使用现代武器与侵略者交战的战斗 C.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是一次自发的反抗日本侵占台湾的斗争 D.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合作抵抗日军侵略 解析:选A。新疆行省设立时间为1884年,时间错误,A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企业生产的军备武装以及组建的海军舰队在黄海海战中第一次大规模使用,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是爱国志士自发的维护祖国领土的斗争,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与史实相符,不符合题意。 5.梁启超在辛亥革命十周年的演讲中指出,“我觉得这十年间的中华民国,除了政治一项外,没有哪一样事情不是可以乐观的……乐观的总根源,还是刚才所说那句老话:‘国民自觉心之发现。’因为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会自动,自然会自立”。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 A.造成当时中国政局动荡不安 B.造就国人积极乐观的精神 C.推动了社会风俗习惯的变化 D.使自主自立思想深入人心 解析:选D。该题考查对材料的解读能力。从题干材料有效信息“国民自觉心之发现”“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会自动,自然会自立”可以得出D项符合题意。A、C两项材料没有涉及,B项积极乐观精神也无法从材料中得出。 6.(2019·浙江省高三“五校联考”考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总纲第四条规定:“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在上述四大权力构成中,学界认为其中之一是“因人设法”,是专门为限制特殊人物的野心而增设,这一增设指的是( ) A.参议院 B.临时大总统 C.国务员 D.法院 解析:选C。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关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和各部部长,国务总理为国务员首领,国务总理是为限制袁世凯独裁而增设的,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7.1936年“双十节”(中华民国的国庆节),《济南晨报》发表文章,指出“国难,国难,多难未必兴邦;国庆,国庆,请问何庆之有”。导致“国难”的事件包括( ) ①九一八事变 ②华北事变 ③西安事变 ④八一三事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A。抓住题干时间“1936年‘双十节’”,结合所学可知,导致“国难”的事件有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5年华北事变,故①②正确,选择A项。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而且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故③在时间和内容上均不符合题意;八一三事变发生在193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④错误。 8.(2019·浙江台州选考教学质量评估)张自忠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战死的最高将领,下列关于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时中国战场形势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中国战区最高统帅部已成立 B.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C.中国政府已正式对日本宣战 D.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已宣告破产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抗战不同阶段整个战局形势的理解和把握。据材料“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时中国战场形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是在1940年5月枣宜会战中,中国战区最高统帅部成立是在1942年,故A项错误;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8-12月,故B项错误;中国政府正式对日本宣战是在1941年12月9日,故C项错误;1937年8-11月淞沪会战使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宣告破产,故D项正确。 9.“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战线里奋斗的目标是:①消灭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②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③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中共二大宣言》1922年7月)该纲领表明中共( ) A.第一次确定了自己的社会主义革命纲领 B.找到了十月革命的正确道路 C.对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有了正确的认识 D.是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 解析:选C。社会主义革命是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A项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十月革命也属于社会主义革命,与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中共二大确定的民主革命纲领目标是反帝反封建,体现出中共认识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故C项正确;中共走向成熟的标志是遵义会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0.“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转以提倡过激派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也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以生,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这段摘自民国时期教育部的条陈描述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 A.一二·九运动 B.五四运动 C.抵制日货运动 D.新文化运动 解析:选B。一二·九运动是1935年12月9日,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与材料中“过激派伪说”“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不符,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北京大学”“罢学风潮”“提倡过激派伪说”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五四运动,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学生因政治问题而罢课,并非抵制日货,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学生没有罢课,故D项错误。 11.观察下图,对于图中所示的军事行动,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B.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战略转移的重要实践 C.是中共党史上著名起义之一,是中国革命史新的起点 D.点燃了“星星之火”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能力以及对秋收起义的认知。从图片的“井冈山根据地”“湖南长沙”等信息可以判断是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是南昌起义,A项错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战略转移的重要实践指的是长征,B项错误;点燃了“星星之火”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D项错误。故选C项。 12.1947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蓐食宵衣,兢兢业业,未敢或懈,自省俯仰无愧,信道益笃,成败利钝,一惟听天命而已。”这篇日记可以用来研究、佐证( ) A.解放战争的战场态势 B.国民政府对抗日战争前景的悲观 C.蒋介石国民党政权的腐败 D.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前政局的混乱 解析:选A。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相关史实。解题时抓住题干关键信息“1947年”“蒋介石”“忧患”即可判断出蒋介石忧虑的是解放战争中战场形势的恶化,A项正确。B、D两项的时间均与“1947年”不符;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C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上半期国内外大事记(部分) 1915年 新文化运动兴起 1917年 中国参加一战 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919年 中国新注册工厂数335家,其中棉纺织企业年增长数接近20% 战胜的协约国召开巴黎和会 中国爆发五四运动 1920年 印度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7年 毛泽东领导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40年 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 1945年 日本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材料二 在中国,事情非常明白,谁能领导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谁就能取得人民的信仰,因为人民的死敌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所以,无论如何,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这些阶级,或者已经觉悟,或者正在觉悟起来,他们必然要成为中华民主共和国的国家构成和政权构成的基本部分,而无产阶级则是领导的力量。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请从“经济影响政治,思想引领行动,道路决定出路”的路径,简述近代中国是如何走上这一道路的。 (2)结合材料二,指出毛泽东认为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有何特点。用一句话概括毛泽东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的重要作用。 解析 (1)由材料信息可知,一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迎来短暂春天,为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新文化运动兴起及马克思主义传播,为无产阶级提供了思想基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指出了一条新的道路;中国爆发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2)第一小问,由材料“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可知,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的特点有无产阶级领导、实现了反帝反封建即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人民民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思想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政治和思想基础。 答案 (1)经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思想: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 提供了思想基础;道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纪元;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2)特点:无产阶级领导;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人民民主;民族独立。 作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政治和思想基础。 14.(2019·浙江“超级全能生”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作为现代国家的兴起,日本人至少是从1895年开始,就把政治软弱和四分五裂的中国看成是扩张自己利益的场所,在这一点上,日本人和欧洲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他们离现场更近一些罢了。 ——据帕尔默《现代世界史·1870年起》等整理 材料二 尽管传统的看法是纳粹德国首先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实际上日本军队的行动更早。1937年下半年,日本从傀儡国满洲调集了大批军队准备入侵中国。……中国军队在一些地区的抵抗十分顽强,日本士兵采取了惨绝人寰的报复手段对付中国的士兵和平民。……早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及1941年晚期夺取西方在整个东南亚的殖民地之前,日本和中国就已经陷入了大规模的战争,誓死争夺着对整个东亚的控制权。……在珍珠港事件之后,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日本军队深陷中国战场。 ——摘自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指出“日本人至少是从1895年开始”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以及这一事件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 (2)指出材料二中“1937年下半年”所指的事件和“日本士兵采取惨绝人寰的报复手段”所指的事件,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解析 (1)根据“日本人至少是从1895年开始”,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故历史事件是:中日甲午战争。联系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回答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即可。(2)由“1937年下半年,日本从傀儡国满洲调集了大批军队准备入侵中国”可知,“1937年下半年”所指的事件是日本全面侵华的七七事变,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日本士兵采取惨绝人寰的报复手段”所指的事件是“南京大屠杀”;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即可,应分别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回答。 答案 (1)历史事件:中日甲午战争。 影响:政治上,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或中国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 经济上,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开始进入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或中国的近代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2)事件: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1937年12月的“南京大屠杀”。 意义:①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②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 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③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