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8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8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作业】

第28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选择题 ‎1.(2019·衡水模拟)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列宁探索建立新社会的尝试,它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一样凝聚了一代人的记忆。二者遭遇挫折的共同原因在于(  )‎ A.都以支持军事斗争为中心 B.都强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 C.都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D.都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答案 D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非常时期(战争背景下)”实行的“非常政策”,以集中一切力量赢得战争,由于超越了苏俄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战争结束后即遭到国内工农力量的反对,随即为新经济政策所取代;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违背中国生产力水平和基本国情的情况下盲目变革生产关系的重大失误,因而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困难,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说法错误。‎ ‎2.(2018·昆明模拟)1919年2月14日,俄共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关于社会主义土地整理和过渡到社会主义农业的措施”的决定,之后大力宣传成立公社和协作社。许多地方当局通过决定,规定在1919年春过渡到集体耕种土地。这些决定(  )‎ A.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持续发展 B.直接导致苏俄经济政策发生根本变化 C.体现牺牲农业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导向 D.反映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迫切心态 答案 D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与材料中“‘过渡到社会主义农业的措施的’决定,之后大力宣传……规定在1919年春过渡到集体耕种土地”相符,故D项正确。‎ ‎3.(2018·新余市模拟)“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该材料所描述苏(俄)联的一项经济政策是(  )‎ A.余粮收集制 B.实行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义务交售制 答案 B 解析 ‎ 农民在交纳固定的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符合“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故B项正确。‎ ‎4.(2018·衡水四月大联考,34)1923年秋苏联发生了“销售危机”:工业品积压、农产品收购困难。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认为危机的产生是由于“经济中的无计划性”,指出出路是加强经济中的计划原则来同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作斗争。这一主张(  )‎ A.适应国内外时局的需要 B.倡导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C.怀疑与否定新经济政策 D.有利于促进工业化进程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危机的产生是由于‘经济中的无计划性’,指出出路是加强经济中的计划原则来同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作斗争”结合时间“1923年”可知,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对新经济政策产生怀疑,故C项正确。‎ ‎5.(2019·郑州市质量检测)“商业正是我们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我们居于领导地位的共产党‘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否则就‘建不成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据此,苏维埃俄国决定(  )‎ A.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 B.推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发挥客观作用 C.推行集体农庄制度,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D.全力发展重工业,抵制法西斯德国侵略 答案 B 解析 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市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与题中“商业正是”“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否则就建不成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相符,故B项正确;集体农庄是斯大林时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重工业发展的内容,故D项错误。‎ ‎6.(2018·濮阳二模,34)下图为苏联经济阶段年平均增长率示意图。该图说明苏联(  )‎ A.新经济政策推动了工业化实现 B.农业集体化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 C.经济发展与政策调整密切相关 D.经济体制改革减缓了经济增长速度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目中柱形图的变化得出:从20年代到30年代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上升,从30年代到50年代年平均增长率下降,A项表述不全面,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不全面,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20到30年代经济增长是因为新经济政策,30到50年代经济增长率下降是因为斯大林模式,故C项正确;D项表述不全面,故D项错误。‎ ‎7.(2018·赣州适应性考试,34)下表为1927年前后,苏联集体农庄与个体小农数据对比,由此可知(  )‎ 播种机 收割机 牲畜 集体农庄 ‎2.2 台/100俄亩 ‎2.07 台/俄亩 ‎13.8 头/俄亩 个体小农 ‎0.3 台/100俄亩 ‎0.6 台/俄亩 ‎17头/俄亩 A.为农业集体化创造了条件 B.农业机械化基本完成 C.农业集体化运动效果显著 D.集体农庄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1927年前后,集体农庄的机械化增强,说明集体农庄得到了发展,为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创造了条件,故A项正确。‎ ‎8.(2018·衡水金卷模拟五,34)有史学工作者收集了下列主题的相关史料,该学者要论述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序号 主题 史料1‎ 俄国具有长期高度集权的沙皇专制传统 史料2‎ 十月革命没能完全割裂俄国历史传统 史料3‎ 蒙古人统治留下的东方专制制度方式对俄罗斯权力阶级的影响 史料4‎ ‎1921年列宁主持下俄共(布)十大通过了《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 A.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B.苏维埃代表会议的出现 C.新经济政策的制定 D.赫鲁晓夫改革的必然性 答案 A 解析 “俄国具有长期高度集权的沙皇专制传统”与“苏维埃代表会议”没有必然的联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最后的截止时间为“1921年”,与“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关联,故D项错误。‎ ‎9.(2018·郑州模拟)1951年,第比利斯地铁获准开建,国内上百家国有企业参与其中:‎ 莫斯科提供列车、车站电子钟、通风系统、盾构机,列宁格勒生产扶梯,变压器来自基辅,哈尔科夫制造配电器、通讯基站……这说明当时苏联(  )‎ A.经济体系日趋完备 B.工程技术实现自给 C.易于凝聚全国力量 D.商品市场基本畅通 答案 C 解析 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发展不平衡,故A项错误;由题干地铁的开建,上百家企业参与其中并不能说明工程技术实现自给,故B项错误;1951年苏联是计划经济体制,上百家企业参与其中这是计划的力量,故C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下商品市场流通不畅,故D项错误。‎ ‎10.(2018·济南模拟)1930年3月,苏联农业集体化比例由1929年12月的20%猛增到58%,苏共中央对此现象进行了批评,随后集体农庄数量开始减少,1 000万户农民退出农庄,据此可知(  )‎ A.苏共部分修正农业集体化进程 B.苏联农业公有化方向发生变化 C.世界性危机影响苏联农业决策 D.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 答案 A 解析 根据“苏共中央对此现象进行了批评,随后集体农庄数量开始减少”可知苏共部分修正农业集体化进程,故A项正确。‎ ‎11.(2018·怀化模拟)苏联自1928年起大规模进口机器设备,1932年苏联购买了世界出口机器总额的一半。但到1937年,苏联的机器进口量大幅减少,仅占机器需要量的0.9%。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 A.西方开始对苏联实施技术封锁 B.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工业 C.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D.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答案 C 解析  “1928年起大规模进口机器设备,1932年苏联购买了世界出口机器总额的一半。但到1937年,苏联的机器进口量大幅减少,仅占机器需要量的0.9%”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化成就显著,主要机械已经完全自给,故C项正确。‎ ‎12.(2018·安徽A10联盟最后一卷,34)有专家认为:“苏联经济增长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是靠出口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国际价格上涨(1973年中东战争以后石油价格提高了15倍)维持的,如果只靠企业内部积累,恐怕3%的增长率也难以保障。‎ 材料反映了苏联(  )‎ A.原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B.逐渐转变为外向型的经济 C.仍然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 D.经济发展取决于外部环境 答案 A 解析 题干“如果只靠企业内部积累,恐怕3%的增长率也难以保障”,说明苏联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即斯大林模式难以维持其经济增长,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8·开封高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农村存在农奴制的严重残余,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十月革命后,根据土地社会化原则所进行的土地改革,造成了遍及全国的占有小块土地的农民。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计划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重工业并不以农村为直接销售市场。相反,为了保证工业发展的高速度,保证国家能最大限度地集中资金,就要求压缩农村市场,紧缩农民消费水平。因此,苏联国家工业化道路就不像资本主义工业化那样,把农村改造成工业品的销售市场……优先发展重工业所能吸收的农村劳动力也很有限,要由国家严格控制城市人口的增长,不像资本主义工业化由轻工业遍地开花那样吸收自由雇佣劳动者。‎ ‎——改编自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 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够重视现代经济的关键部门(如信息、电子和通信)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这妨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俄罗斯经济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 ‎——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国家工业化道路”形成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式的经济”是什么?给苏联发展带来的严重问题有哪些?‎ 答案 (1)原因:小农经济占优势;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加强国防的需要;为了迅速改变国家工业落后的面貌。‎ ‎(2)“苏联式的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压制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妨碍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影响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14.(2018·石家庄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2008年我国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现代以来中美苏经济建设方面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二、探索与失误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二、经济体制改革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17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第18课 罗斯福新政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21课 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目录主题内容,以时序为基本标准修改并说明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 主题:苏、美、中三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修改:第1课 十月革命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2课 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第3课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 第4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5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成就 第6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7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理由:以时序为基本标准,十月革命以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内容在前;其次为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延续发展罗斯福新政中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此同时20世纪50年代苏联进行经济改革;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49年,而且社会主义建设深受苏联的影响,故排在最后。‎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