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天津市和平区耀华中学2020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天津市和平区耀华中学2020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天津市和平区耀华中学2020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 一、(1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那位看守敦煌莫高富的道士总是惊惶不安,认为自己做了错事。那些洋人一次一次地来,说着不着边际的大话,在拱手作揖间,用看似正当的理由把经卷运走了,__________,肯定会露马脚,出大乱子。他把祖宗的家产给卖了,觉得自己是________子孙,壁画上那些普度众生的菩萨也在一直盯着他。他决定报官,就算被朝廷抓了去,也认罪________,哪怕是杀头的罪名。他不想继续被这些物件拖累了,要尽早上报,于是给当地官府呈上了拜帖,上报了实情。他庆幸自己的秘密尚未走漏,可以全身而退。经过许多的繁文缛节,朝廷用两个月的工夫将这些经卷运走了。以后的日子,他时常登上土山瞭望,沙漠一直_________到遥远的天边,仿佛有两条深深地车辙。‎ ‎1. 文中加点字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惊惶( huáng)不安 不着(zháo)边际 作(zuò)揖 B. 正当(dāng) 露(lòu)马脚 拖累(lěi)‎ C. 尽(jǐn)早 拜帖(tiě) 走漏(lòu)‎ D. 繁文缛(rù)节 工(gōng)夫 瞭(liáo)望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长此以往 不肖 服法 漫延 B. 久而久之 不肖 伏法 蔓延 C. 长此以往 不孝 伏法 漫延 D. 久而久之 不孝 服法 蔓延 ‎【答案】1. C 2. A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熟能生巧,形成语感,读准字音,写准字形,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A项,“不着(zháo)边际”应读“zhuó”;‎ B项,“正当(dāng)” 应读“dàng”;‎ D项,“瞭(liáo)望” 应读“liào”;‎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平时多积累词语成语,多练习辨析近义词和成语。辨析时从适用对象、褒贬情感、结构搭配、语意轻重、范围大小等角度进行判定。‎ ‎“长此以往”,指时间久了会有不好的结果。“久而久之”, 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中性词。句中指时间依旧就会露出马脚,显然是不好的方面,故用“长此以往”,故排除BD;‎ ‎“不肖”,一般是称不孝之子为不肖;也指不才,不正派;品行不好,没有出息等;在旧时也是被男子用来表示自谦的词。“不孝”,不孝敬父母。古代罪名之一;旧时父母丧事中用于自称。句中指把祖宗的家产给卖了,觉得自己是品行不好的美出席的子孙,故用“不肖”更好,故排除CD;‎ ‎“服法”,罪犯认罪,依法受刑,服从判决。是主观上承认、接受法律的裁决。“伏法”,指罪犯被执行死刑。句中指他决定就算被朝廷抓了定罪,他也接受判决,故用“服法”才合适,故排除BC;‎ ‎“漫延”,连绵不断的平面式的扩展;“蔓延”,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属于立体式的扩展。句中指沙漠平面式地扩展到天边,故用“漫延”更好,故排除BD。‎ 故选A。‎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通过仪器来观察世界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由此也改变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B. 他们一向致力于救助校园留守儿童的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 C. 白鳍豚与拉河豚,恒河豚是当今世界上仅存的淡水豚类,又是数量最少的一种,我们一定要对白鳍豚加以保护。‎ D. 抱着成为优秀舞蹈演员的想法,我们的歌舞剧也成型了,所以,在青春时期,我们至少要有一两个梦想。‎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病句题一般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B项,“一向致力于救助校园留守儿童的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错误,句式杂糅,可删掉“一向致力于”;‎ C项,偷换主语,“又是数量最少的一种”指的是“白鳍豚”,故在“又是数量最少的一种”前加上“而白海豚”;‎ D项,“至少要有一两个梦想”错误,表意不准确,应改“至少要有一个梦想”、或改为“最好要有一两个梦想”。‎ 故选A。‎ ‎4.《庄子》一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为历代文人所喜爱和援引,请选出下列哪一组诗文和成语中所运用的典故皆出于《庄子》。‎ ‎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②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③处涸辙以犹欢(《滕王阁序》)‎ ‎④五十步笑百步(成语)‎ ‎⑤不落言筌(成语)‎ ‎⑥游刃有余(成语)‎ A. ①⑤⑥ B. ①②⑤ C. ②③④ D. ③④⑥‎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如文学体裁、作家作品、成语典故等,考生在平时就要对一些经典文学常识知识做好积累,以便准确解题。‎ ‎①“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语出《庄子·德充符》:“以死生为一条”,又《庄子·大宗师》“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为友矣。”“齐彭殇”,把高寿的彭祖和短命的殇子等量齐观,语出《庄子·齐物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③“涸辙之鲋”,出自《 庄子·外物》:“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⑤“不落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语出《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⑥“游刃有余”,出自《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①③⑤⑥符合题意,故只有A项合适,故选A。‎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前,各高校及其学子们纷纷开启了“秀”通知书模式。‎ 比如,有的大学通知书是一座手工拼插的微型3D版校门,经过激光雕刻、裁剪、拼插组装等多个步骤纯手工制作而成;有的大学通知书启用了法版印刷这门古老工艺;有的大学通知书更像是一个大礼包,套装包括了录取通知书、入学指南、种子袋(信封)、种子本(便笺)等四个部分;还有的大学在录取通知书中嵌入了基于AR技术的虚拟校园平台。收到通知书的新生,只需下我特定APP,扫描通知书正反面,就能查看校情校史介绍、学科特色展示等主题内容……‎ 这些通知书,从设计到工艺制作,从外形到内在意蕴,可谓用心十足,拼颜值、拼创意、拼情怀,各有各的亮点。一时间,各家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比拼,成了一个关注度颇高的热点话题。‎ 无论是之于大学还是新生,录取通知书都是一个具有仪式感的东西。大学在这方面倾注心力,或借此展现大学文化、办学理念,或凸显大学价值与精神追求,抑或传递对新生的希冀,都是在仪式感上做加法。既能体现对新生的欢迎和期许,也是大学形象的一种自我营销和构建。‎ 当人们感叹如今大学的“千篇一律”时,林林总总、风格各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也成为大学个性展示的一道缩影。工科类大学,往往主打枝术、创意牌,而文科类大学则意在凸显文化积淀与情怀。作为给新生准备的第一份见面礼,它最能反映出一所大学的自我定位,亦为外界窥视大学精神提供了一个窗口。而在讲究创新和个性的时代,大学能够突破成规,在细节上下功夫,本身也是一种开放文化的表达与实践。‎ 当然,大学精神和气质的展示,也不能全依赖于一份录取通知书。当人们为精美的录取通知书献上掌声的同时,也未尝不是在希望,由录取通知书设计这个细节上所表达的大学文化底蕴、创新活力、自由风格等,也能够在日常性的大学管理、文化氛围层面有更多的体现。换言之,大学录取通知书所营造出的“好感”应该只是一种开始,或者说它应是大学内部人文生态的真实反映。‎ 较之于大学录取通知书所传递的视觉冲击,人们评价一所大学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或更看重一些更具体而务实的东西。就最近的热点问题来看,大学的学生会是否能够摆脱行政化的窠臼,不是学校行政框架的延伸,而是真正的学生组织?大学如何保护学生免受性骚扰,又如何对待已经发生的性骚扰事件?大学鼓励创新和个性,能否对多元文化有更多的包容?解决好这些问题,大学录取通知书才能在“好看”的基础上增添更多的厚重感。‎ 除此之外,大学录取通知书设计追求个性化,无可厚非,但也得警惕过度和不必要的“创新”。一方面,不管如何创新、如何注重设计,录取通知书的“原始功能”依然没有改变。而纵观一些录取通知书,过多的“炫技”,过度的“展示”,往往有过犹不及和喧宾夺主之嫌。另一方面,越是在看“颜值”、注重“秀”的时代,肩负社会“精神高地”担当的大学,能够坚持本色,守得住孤独和沉静,也未尝不是一种更显稀缺和珍贵的个性。‎ ‎(摘编自朱昌俊《展现大学精神气质,通知书只是个开始》)‎ ‎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学录取通知书的设计比拼,实际体现了高校在自身形象自我营销和构建上的较量。‎ B. 录取通知书具有仪式感,设计新颖些,对大学和新生来说,都是在仪式感上做加法。‎ C. 录取通知书能反映一所大学的自我定位,外界也可以通过这个窗口,领略一下大学精神。‎ D. 相比于录取通知书给人的视觉冲击,人们更看重的是这背后所反映的大学的厚重感。‎ ‎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借当前“秀通知书”的话题,作者提出了“大学通知书能反映大学梢神气质”的观点。‎ B. 文章列举了许多大学通知书的样式,意在说明大学通知书正在成为具有仪式感的东西。‎ C. 作者运用辩证法,既肯定了大学在通知书设计上创新的可货,又提醒人们不要喧宾夺主。‎ D. 作者通过讲道理指出,人是务实的,比起设计激亮的通知书,坚持本色的通知书更珍贵。‎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前“秀通知书”模式的出现,折射出大家对传统大学“千篇一律”风格的不赞同。‎ B. 通知书的变脸,是大学突破常规,追求创新和个性表达的体现。反映了大学的开放精神。‎ C. 作者认为录取通知书“只是个开始”,是因为它还不是大学内部人文生态的真实反映。‎ D. 个性总是相对的。当社会大多数人追求某个极端时,与它相对的就变成了个性化东西。‎ ‎【答案】5. B 6. C 7. C ‎【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录取通知书……设计新颖些,对大学和新生来说,都是在仪式感上做加法”错误,从文中来看,第四段说的是“大学在这方面倾注心力,或借此展现大学文化、办学理念,或凸显大学价值与精神追求,抑或传递对新生的希冀,都是在仪式感上做加法”,由此可知,“做加法”只是大学的行为,并非是“录取通知书”,选项偷换概念。‎ ‎【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项,“作者提出了‘大学通知书能反映大学精神气质’的观点”错误,“大学通知书能反映大学精神气质”不是文章的观点,文章标题是“展现大学精神气质,通知书只是个开始”,这篇文章的中心话题应是“大学的精神气质”。B项,“意在说明大学通知书正在成为具有仪式感的东西”错,应该是“意在说明大学通知书各有各的亮点”。D项,“比起设计漂亮的通知书,坚持本色的通知书更珍贵”错,根据原文,作者意思是:当全社会都在比拼通知书外观设计创新时,坚持本色“也未尝不是一种更显稀缺和珍贵的个性”。‎ ‎【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C项,“是因为它还不是大学内部人文生态的真实反映”错,文章第六段说的是“大学录取通知书所营造出的‘好感’应该只是一种开始,或者说它应是大学内部人文生态的真实反映”。‎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孙志康墓铭 ‎【宋】苏过 熙宁初,先君通守钱塘,孙君介夫使其子志康贽所业以见,愿留授经于门下,时年未弱冠也。先君嘉之,使与余长兄游。既卒业归,自是走四方,为文章士。以宣和二年九月十二日卒终于淮宁之私第。其子虬泣血以告曰:“虬先人寡所合,仕才至尚书郎,自少至老,受国士知者莫如东坡公,不得公铭其墓,得公子铭之,亦庶几矣。敢以外祖黄才叔所状行事来请。”过惟志康父子于余家为世契,自龆龀辱与之游,曩又同宦于并门,知之最详,其敢以辞力不能为解?乃为泣而书之。‎ 公讳勰,志康其字也,世为虔州感化人。曾大父长孺,故任太子中舍,知浔州,祖父师房,故不仕;父立节即介夫也,终于桂州节度判官,赠朝散郎。公赐进士第,授奉宁军节度推官,历冀州幕、郓州州学教授,用荐者改宣德郎,知舒州太和县;八宝恩及,累迁至朝散郎,赐五品服。自湖外官满,从辟高阳、太原两路安抚司机宜文字,除知岳州,请宫祠,除提点崇福宫,归于陈。公有田在陈,遂为终焉计。明年乞骸骨,又明年乃以疾不起,享年七十。‎ 公以文章名世,而循循然加不出诸口,未尝恃己以陵物。贤愚少长,待之如一,称其善而掩其过。在边之久,虽武夫悍卒,皆心服其诚而为之尽最。后守岳阳,政亦可观。岳阳尝经火灾,谯门两砚鞠为灰烬。公至之数月,登城叹曰:“昔岳阳楼观以伟丽闻天下,今乃没于丘墟草棘间,不能复前人之迹,守臣罪也。”父老闻之,欣然有请曰:“岳人怀此久矣,非我贤守,谁当任之?有无惟所命。”公得朝廷所赐度牒,与虞人所献山林巨植,聚集工匠而鼎新之,不逾年,壮峙如昔。州人扶老携幼来观,有自数百里至者,皆叹曰:“孙公不扰吾民,不鞭一人而所立如斯,召父之甘棠不在是耶?”故去郡之日,人挽留之不得出郊,又维其舟,使不得去者累日。‎ 平生无嗜好,老不废书,如饥渴然。善作古篆,秦汉而下不取也。娶黄氏。公晚得痹疾,黄夫人躬治药石,相其饮食卧起,经纪家事,不以毫发累其胸中者二年。公没,安葬之事,皆夫人自任之,有古烈妇之风。公文集若干卷传于世。鸣呼,风俗之不振也久矣!自义不胜利天下之士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有终身为县吏妻子至于寒饿而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风俗安得不薄乎?而士气安得不卑也?此贤人君子所甚惧者。先君尝作《刚说》一篇,为介夫而发,叹天下无其人也。介夫流落不遇,至死不悔;志康又不偶于世,抱才无所施,介夫真有子哉!‎ 以某年月日葬于某地,子一人,曰虬,事亲有立,能克其家。‎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与余长兄游 游:交往 B. 敢以外祖黄才叔所状行事来请 状:描绘 C. 相其饮食卧起 相:互相,一起 D. 志康又不偶于世 偶:迎合,投合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宣和二年九月十二日卒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B. 遂为终焉计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C. 今乃没于丘墟草棘间 衡乃诡对而出 D. 风俗之不振也久矣 及其所之既倦 ‎10.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中“龆龀”是孩童垂髫换齿之时,“弱冠”则指20岁,王勃有“等终军之弱冠”,化用汉代终军请缨报国典故。‎ B. 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近义词还有“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 C. 文中提及的岳阳楼,为古代名胜,文人墨客多有登岳阳楼的佳作,如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D. 文中说孙志康“善作古篆”,“古篆”是汉字的一种书体,包括大篆、小篆,秦统一六国后,大篆成为通行全国的文字,西汉则通行小篆。‎ ‎1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自义不胜利/天下之士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有终身为县吏/妻子至于寒饿/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 B. 自义不胜/利天下之士/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有终身为县吏妻子/至于寒饿/而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 C. 自义不胜利/天下之士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有终/身为县吏/妻子至于寒饿而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 D. 自义不胜/利天下之士/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有终/身为县吏妻子/至于寒饿而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先交待了为孙志康写墓志铭的缘起,因为孙志康是苏轼的学生,世代与苏家交好,所以作者为其写墓志也是义不容辞的。‎ B. 墓铭中涉及孙志康的生平政绩,特别是重新修缮岳阳的环境,深得民心,百姓将其比作古之先贤。‎ C. 文中除介绍孙志康的生平外,还写到了他的父亲孙介夫,介夫为人受到苏轼赞许,又写到志康的妻子黄氏,为人贤惠。‎ D. 在墓志后半部分,作者指出孙介夫孙志康父子由于正直贤明,使当时的风俗为之一振,成为天下士人的表率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愚少长,待之如一,称其善而掩其过。‎ ‎(2)岳人怀此久矣,非我贤守,谁当任之?‎ ‎(3)又维其舟,使不得去者累日。‎ ‎【答案】8. C 9. B 10. D 11. A 12. D ‎ ‎13. (1)无论贤明的还是愚笨的,年少的还是年长的,他都平等对待,称赞别人的优点而掩饰别人的过错 ‎(2)岳人有这种想法已经很久了,除了我们贤明的太守,谁还能担当这个任务呢?‎ ‎(3)百姓们又系住他的船,使他好几天都不能离去。‎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题要得分,考生必须平时多积累,多读多记,考试时再联系语境,利用上下文的语意和逻辑关系推测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词语在文中的释义,最后综合使用排除法得出最佳答案。‎ C项,“相:互相,一起”错误,依据“公晚得痹疾,黄夫人躬治药石,相其饮食卧起”可知,指黄夫人照顾孙志康饮食起居,故“相”意为:帮助、照顾。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本题既考意义,又考用法。要考生先依据文本推出选项中一个句子中的虚词,再将句意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来判定:虚实意识、结构意识、句位意识、呼应意识、语气意识。‎ A项,以:介词,在/介词,因为;‎ B项,焉:语气词,可不译/语气词,可不译;‎ C项,乃:副词,竟然,居然/连词,于是、就;‎ D项,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无实义/动词,达到。‎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考查包括人的称谓、古代职官、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等方面。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已学知识,联系文本内容,对选项做出判断。‎ D项,“大篆成为通行全国的文字”错误,秦统一六国后通行全国的文字是小篆。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题,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对应前句的“风俗之不振也久矣”,“义”不胜(战胜)的对象是“利(利益)”,故“义不胜利”应该断在一句,故排除BD;接着写当时“天下之士”的特点,抓住“以”和“为”的固定搭配,容易发现此处句式相同,故断句为“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故排除CD。‎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正确解答这类题,需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仔细进行对照,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主要注意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问题。‎ D项,“使当时的风俗为之一振,成为天下士人的表率”错误,依据第四段“妻子至于寒饿,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风俗安得不薄乎?而士气安得不卑也?”可知,父子两的正直贤明没有改变社会风气,人们反而以他们为戒,追求利益。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逐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倒装句式要调整,典故和比喻处通常意译。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贤愚少长:无论贤明的还是愚笨的,年少的还是年长的;待之如一:状语后置句,平等对待他们;称:称赞;掩:掩饰;过:过错。‎ ‎(2)怀此:想这样;非:要不是、除了;任:担任。‎ ‎(3)维:系、捆住;使:省略了宾语,让(他);去:离开;累日:几日、多日。‎ ‎【参考译文】‎ 熙宁初年,先父在钱塘任通守,孙介夫让他的儿子孙志康拿着所操持的作为礼物所业来见,希望留下来在先父的门下学习经书,孙志康当时年龄还没到二十岁。先父嘉许他,让他跟我的兄长交往。完成学业之后,从此走四方,做了写文章的人。在宣和二年九月十二日死在淮宁的私宅里。他的儿子孙虬泣血痛哭着告诉我说:“虬的先人很少有相合的人,做官只做到尚书郎,从年少到年老,知道的受国士没有比得上东坡公的,没得到东坡公为父亲的墓碑作铭文,得到公子你给他的铭文,也差不多啊。冒昧地用外祖黄才叔所描绘的行事方式来请你。”过去只志康父子与我家是世交,自孩童时就和他游玩,先前又在并门一同当官,最了解他,怎么敢以文辞的功力不足来推脱呢??于是为他悲戚并写下这篇文章。‎ 孙志康讳名是勰,志康是他的字,世代是虔州感化的人。曾祖父是德高望重的孺士,曾经任太子中舍,浔州知府,祖父师房,没有当官;父亲孙立节就是孙介夫也,做官做到桂州节度判官,赠朝散郎。孙志康被赐进士第,授予奉宁军节度推官,历任冀州幕、郓州州学教授,因为被推荐者改任宣德郎,舒州太和县知县;八宝恩及,多次升迁到朝散郎,被赐五品服。自从湖外官任期满,接着被任命担任高阳、太原两路安抚司的机宜文字一职,被授职岳州知府,请宫祠,担任提点崇福宫,回到陈地。公在陈地有田地,于是为终身打算。第二年上书请求退职还乡,第三段因为疾病卧床不起,享年七十岁。‎ 志康公凭借文章闻名于世,但是嘴巴不能很有次序地表达,从来没有依仗才学而看不起他人。无论贤明的还是愚笨的,年少的还是年长的,他都平等对待,称赞别人的优点而掩饰别人的过错。在他身边久了,即使武夫悍兵,都对他的赤诚而心悦诚服心服其诚并为他尽力效力。后把守岳阳,政绩也非常好。岳阳楼曾经遭遇火灾,谯门两砚被稍微灰烬。公到那里几个月,登城感叹说:“曾经岳阳楼观因为伟丽闻名于天下,今竟然埋没在丘墟草棘之间,不能恢复前人之痕迹,这是守臣我的罪过啊。”父老相亲听闻,高兴地请求说:“岳阳的人们有这种想法已经很久了,除了我们贤明的太守,谁还能担当这个任务呢?一切听从你的命令”。公得到朝廷所赐于的度牒,和虞人献的山林大树,聚集工匠来新建,不到一年,岳阳楼像以前一样壮丽耸峙了。州人带着老人孩子来观看,有从几百里远来的,都感叹说:“孙公不劳扰我们百姓,不劳累一民而所建的像这样好,历史上召父的甘棠不在这里在哪里?”所以志康公离开郡的日子,人们挽留他,是他不能出郊,百姓们又系住他的船,使他好几天都不能离去。‎ 平生没有嗜好,老了不放下书,如饥似渴的样子。善于作古篆,古篆自秦汉以后就不被用了的。娶了黄氏。志康公晚年得痹疾,黄夫人亲自治药石,照顾他饮食起居,料理家事,不用任何事情来让志康公心中劳累。二年。公死,安葬的事,都是夫人亲自办理的,有古烈妇的遗风。公有若干卷文集传世。哎呀,风俗不振已经很久了!自然正义无法战胜利益。天下的士人善于曲意逢迎,取悦讨好,认为品行端正端方是愚拙。有县吏有终身为官,而妻子孩子却受寒挨饿。但是天下的人指着这些事叹息,然后又私下相互引以为戒。风俗怎么会不浅薄呢?士气怎么会不低落呢?这是贤人君子非常惧怕的啊。先父曾经写《刚说》一篇,是介夫所感叹的,感叹天下没有坚持品格的人啊。介夫流离落魄怀才不遇,至死都不后悔;志康又不迎合时俗,怀抱才能却无处施展,介夫真有这样的好儿子啊!‎ 在某年月日葬在某地,有儿子一人,叫孙虬,侍奉亲人有所树立,能胜任家事。‎ 第Ⅱ卷 四、(23分)‎ ‎14.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客感 郁达夫 百岁常怀千载忧,干戈扰攘我西游。叨陪宾主东南美,却爱园林草木秋。‎ 去国羁臣伤独乐,梳瓴病鹤望全瘳。穷来欲问朝中贵,亦识流亡疾苦否。‎ ‎【注】原诗有序无题,1940年秋日作于新加坡,友人宴请并“赐以佳章”,郁达夫“依韵奉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一文里,闲适中透露着些许悲凉,而这首写秋的七律诗歌里,忧伤之情则更加浓烈。‎ B.此诗首句化用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一句,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C.“梳瓴病鹤望全瘳”一句,谓病鹤以喙梳理自己的羽毛,诗人此处是以鹤自喻。‎ D.全诗最后一句意在表明自己远离祖国寓居南洋的处境,用一问句,表现了对祖国亲友的思念。‎ ‎(2)赏析颔联。‎ ‎(3)试分析首句“百岁常怀千载忧”的“忧”都有哪些内涵?‎ ‎【答案】(1)D ‎(2)用典,化用《滕王阁序》的语句称赞宴会之盛:借景抒情,借草木入秋的萧瑟之景抒发沉痛的心情:对比,将宴会的美好与秋景的萧瑟形成对比 ‎(3)草木秋,悲秋之情;“千戈扰攘”,忧伤国难;“去国”,漂泊之苦,思念家国:感伤身体多病;对执政者的不满。‎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学生在看标题、看作者、看注解、看意象、看情感关键字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词内容、情感、手法和语言特色,然后逐个选项浏览,比对原文,看是否有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感情概括不准等错误。‎ D项,“表现了对祖国亲友的思念”错误,“穷来欲问朝中贵,亦识流亡疾苦否”表现的是对“朝中贵”的诘问,问执政者了解流亡的疾苦不,表现了对执政者的不满。故选D。‎ ‎(2)本题综合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句妙处的能力。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注意抓住表示人、事、景、物等特征的关键词语理解诗句的内容,进而把握诗句的手法、结构及情感作用。‎ 颔联“叨陪宾主东南美”化用《滕王阁序》的“宾主尽东南之美”,表现宴席的美好、嘉宾的美好;“却爱园林草木秋”作者用自己喜欢秋景,用“却”字与上句形成对比,引出颈联内容,抒发了“去国羁臣”的沉痛。‎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人象、物象、景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感。具体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依据“干戈扰攘我西游”,在干戈扰攘中,我往西流亡到了这里,表现了对国家时局的忧伤;依据“却爱园林草木秋” ,却爱秋天园林中的草木,表现了对秋天的悲叹之情;‎ 依据“伤去国羁臣”,作为离国的羁臣,我为国感伤,表达了漂泊之苦,思念家国;‎ 依据“梳瓴病鹤望全瘳”,作者写病鹤以喙梳理自己的羽毛,以鹤自喻,写自己的身体病痛;‎ 依据“穷来欲问朝中贵,亦识流亡疾苦否”,作者诘问朝中权贵是否知道流亡的疾苦,表达了对执政者的不满。‎ ‎15.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而人之所罕至焉,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4)遥岑远目,献愁供恨,____________。(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下“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指出修仙成神是没有希望的。‎ ‎(6)________________,二十三丝动紫皇。(李贺《李凭箜篌引》)‎ ‎【答案】 (1)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艰难苦恨繁霜鬓 (4)玉簪螺髻 (5)帝乡不可期 (6)十二门前融冷光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要认真做到以下几点:(1)领悟名句和关键字词含义;(2)圈点强记名句中的易混字、易错字;(3)边诵边写;(4)规范书写,做到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5)看清默写要求和句中提示的关键词。句(5)依据“一句指出修仙成神是没有希望的”,容易推知答案。易错字:峥、嵘、稠、鬓、簪。‎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草原上的马鞍 艾平 呼伦贝尔一代鞍具大师,我哥哥巴特尔,他一直坐在那个黢黑发亮的砧子跟前,“咔——咔——咔——”地打錾鞍具,金银铜铁,在他的凿子下熠熠闪光,慢慢绽放出海棠卷草和吉祥八宝的图案。当暴风雪肆虐的夜晚,这声音汇入骏马的嘶鸣;当第一棵灰绿色的牧草钻出地面,这声音追赶着激荡的春雷。我哥哥巴特尔把一生的梦想,錾入了沧桑的岁月里。‎ 五十年前,我哥哥巴特尔虽然还是个年轻人,但他那驯马的本领,已经像一首诗那样传遍了草原。他牧放的马,跑起来比苍鹰飞得快;他调教的马,懂得岔开四条腿,用身子给主人挡风雨;他饲养的马,蹄子就像成吉思汗拋出的石块,踢死过一头凶猛的狼王。好马需要好鞍,我哥哥也是一样。‎ 有一次,我哥哥巴特尔的马蹄踏过幽幽的山谷,一副隐于枯草中的旧鞍鞯,显现在他的眼前。这片草原历史上是鲜卑先祖迁徙的驿站,是成吉思汗子孙征战的沙场,也是蒙古人百代千年的游牧地,不知道掩埋着多少英雄的诗篇。岁月像鸿雁那样飞远了,天上没有痕迹;骏马的躯体慢慢融化成泥土,大地保留着这静默的马鞍。哥哥慢慢拿起那架鞍子,鞍桥、鞍座和残存的鞘皮,瞬间噗簌簌地散落成粉末,他手里剩下的,只有几根景泰蓝,那原本是鞍子的镶边,此刻,筋骨一般勾勒出鞍子的轮廓。虽然是风雨剥蚀,那景泰蓝锈而不腐,上面古老的缠枝花叶竟栩栩如生,可谓鬼斧神工。‎ 不知问了多少人,我哥哥才知道在草原的更深处,有一位叫达拉嘎的老人能修复古老的马鞍。当他把马鞍的骨架放到老人面前时,老人跪倒在地,浊泪纵横,唱起了古老的蒙古史诗。‎ 半年后,当达拉嘠把修复好的马鞍拿到我哥哥巴特尔面前的时候,我哥哥感到眼前陡然一亮,心里热血沸腾,一种纵马飞驰的冲动几乎不可遏止。谁的双手如此神奇、神妙?这架镶嵌着老景泰蓝的新鞍子,黑桦木的鞍座,湘竹的鞍桥,配以月光般的银饰,翡翠色的玛瑙石片,捧起来轻盈玲珑,放下去敦厚结实。我哥哥巴特尔把这个鞍子鞴在自己的铁青马马背上,伸出一个拳头,探探马背和鞍座之间的距离,也是恰到好处。他不由飞身上马,如一面旌旗猎猎展开,驰骋向远。这个马背上长大的少年,明白了自己满心的喜悦来自骏马的敏悟,而那非凡的骏马,靠的是一副贴心的鞍子。鞍子是草原人的心。哥哥被这个马鞍折服了,也被这门手艺折服了。于是,他拜达拉嘎为师,造起了鞍具。‎ 我哥哥巴特尔终日坐在师傅留下的砧子跟前,打錾紫铜和白钢,琢磨玉石,修整鞍具的木构件,很久才会抬起头来,轻轻抿一口奶茶,复又埋头于手里的活计。我哥哥学徒的第一课,是使用斧子和凿子,练习斧凿马鞍的木头底座。这个惯于在草原上四处飞跑的年轻人,完全不适应如此单调乏味的营生,他玩心太盛,不时走神,每每戳伤了手,然后就开始大呼小叫。每当这时,师傅就会让他过来陪自己坐着,望着呼伦贝尔远处的山包,一言不发。后来,我哥哥终于完成了基本功训练,把斧子和凿子变成了无所不能的魔术棒,掌握了金、银、铜、铁、木、皮、竹、漆全套手艺。‎ 他们师徒最喜欢做的事,依然是静静地望着草原远处的山包。几年后,师傅去世了。我哥哥巴特尔就这样成了师傅的继承人。‎ 记不得那是哪一年,草原上改变了游牧的传统,家家圈在包产到户的小草场里放牧,远方和天边的概念消失了,摩托车的轮子替代了骏马的四蹄。由于生意清淡,鞍具社倒闭,师傅的徒弟们也散了。只有我哥哥巴特尔,还在做鞍子。他每天用狼油揩拭师傅传给他的铁砧子,揩着揣着就回到了以往的日子里,嫂子不喊他,他就忘记了吃饭的事儿。他卖掉了家里的羊群,去买制作鞍具的原材料;他让嫂子辞了工作,帮他绣鞘皮的花纹。有人说,这个老头儿吃了醉马草,醒不过来了。我的哥哥巴特尔,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做他的鞍子。他做的鞍子摆满了一屋地,一架比一架更带劲儿,既有来自师傅的神韵,又添以时尚的华彩。虽然那些赞叹我哥哥巴特尔手艺的人没有减少,却没有谁愿意买走他做的马鞍;虽然女儿结婚时家里的存折上仅仅剩下五十元钱,我哥哥巴特尔一点儿都不慌乱,他相信只要草原和天空不分离,蒙古人还在马背上,长调和史诗就还在蒙古人的血液里,自己做的鞍子就会有人要。‎ 只有一件事儿,让我哥哥巴特尔惦记很久了。终于有一天,他雇来汽车,把一架架漂亮的鞍子往一个个学校送。他说老师们,你们让咱们的孩子看看鞍子,他们就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了。学校的老师很感动,连连说传承民族文化是必须的。我哥哥巴特尔把这事儿办妥了,便心满意足地回了家。他做的鞍子放在学校的陈列室里,上面小心翼翼地覆盖着塑料布,有人按时去擦塑料布上的灰尘,却没有人触动那鞍子。我哥哥巴特尔没有看到这一幕,他坐在铁砧子跟前等待着,他觉得学校应该请他去给孩子们讲一讲马鞍的故事……‎ 到底是大自然唤醒了草原上的畜牧业,牧民之家纷纷剪断了阻挡马蹄的铁丝网,开始互助游牧。辽阔的草原回来了,无垠的大地回来了,再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们飞奔的心!马群如云从天而落,牧马人的唿哨随夙传送,四面八方的客人相约草原,马鞍不仅恢复了它的实用功能,还作为一种光荣的象征,矗立在每一个有蒙古包的地方。一代鞍具大师我哥哥巴特尔,他忙极了,每天都有人眼盯着他手里的凿子和身前的铁砧子,渴盼着脱颖而出的新鞍子。有人一掷万金,有人开来宝马豪车,只为获得一副大师的杰作。‎ 我哥哥巴特尔,草原上的一代鞍具大师,他无动于衷,不言不语,脸上的微笑像湖水一般宁静,将手中的凿子徐徐举起,徐徐放下,在他面前,呼伦贝尔大草原,微风吹过,像一匹青骢宝马正在慢幔苏醒,而远处那一座山包,两头微微翘起,中间凹陷,稳稳地架在草原之上……‎ ‎(原文有删改)‎ ‎16.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A. 文中的“马鞍”贯穿全文,把草原独特的风俗文化和哥哥巴特尔的故事有机串连,是全文的线索。‎ B. 哥哥巴特尔的一生有几次转折,在山谷发现马鞍是一次,见到达拉嘎修复的马鞍是另一次,随后与师傅学艺,使他得到了重新的塑造。‎ C. 文中用“我哥哥”的称呼,给人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也时时流露出“我”对哥哥的赞美,渴望加入哥哥的事业中去。‎ D. 文中提到哥哥送给学校的马鞍,“有人按时去擦塑料布上的灰尘”,这一处细节描写表明草原人对马鞍的无比热爱。‎ E. 作者在记叙哥哥巴特尔的一生时,也反映了草原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新时代给草原带来的新希望。‎ ‎17. 文中的达拉嘎师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巴特尔有什么影响。‎ ‎18. 当草原改变传统,人们不再需要马鞍时,哥哥巴特尔为什么仍然“觉得学校应该请他去给孩子们讲一讲马鞍的故事”?‎ ‎19. 赏析文章结尾画线的句子。‎ ‎20. 文章标题中的“马鞍”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答案】16. CD 17. (1) 达拉嘎师傅:热爱马鞍和蒙古文化、沉默寡言、心思缜密、教徒有方、技术高超、无私授艺;(2)达拉嘎师傅是巴特尔手艺的传授者、思想的引导者,侧面交代了巴特尔手艺、精神的原因,暗暗展现蒙古文化的传承。 ‎ ‎18. 哥哥认为马鞍是蒙古族人的精神象征(蒙古人就应该在马背上,文化应该在蒙古人的血液里),这种文化需要传承,需要被孩子知道,所以要去讲马鞍的故事,表现了哥哥巴特尔对民族文化、马鞍的热爱。 ‎ ‎19. 用外貌、动作描写和比喻手法,写哥哥的沉稳和宁静,展示哥哥巴特尔对蒙古文化和马鞍的传承。呼伦贝尔大草原“像一匹青骢宝马正在慢幔苏醒”和山包“稳稳地架在草原之上”,比喻和景物描写,以景结情,表现哥哥巴特尔对马鞍的坚持使蒙古族文化复苏并稳稳地传承,耐人寻味。 ‎ ‎20. 马鞍是蒙古辉煌历史和昂扬精神的体现;马鞍是一代手工艺人的技术和专注品格的体现;马鞍是蒙古传统文化的符号和体现。‎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审准题干,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内容、手法、主题、效果等角度分析,判定出符合题干的答案。‎ C项,“渴望加入哥哥的事业中去”,无中生有,于文无据;‎ D项,“表明草原人对马鞍的无比热爱”错误,依据第九段“却没有人触动那鞍子”可知,擦灰尘只是例行公事,但是并不热爱马鞍。‎ 故选C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特点和作用能力。分析人物形象是读懂文本的关键。解答此题,考生要了解作者常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像来正面描写人物,也会用景物烘托、他人烘托及评价等侧面描写人物。同时注意思考人物之间的衬托作用。‎ 达拉嘎师傅的特点,考生可以从第四段“老人跪倒在地,浊泪纵横,唱起了古老的蒙古史诗”可看出热爱传统文化和马鞍;依据第六段,每当巴特尔玩心太盛或大呼小叫时,“师傅就会让他过来陪自己坐着,望着呼伦贝尔远处的山包,一言不发”,可看出沉默寡言、心思缜密、教徒有方的特点;精益求精;依据“我哥哥终于完成了基本功训练……掌握了金、银、铜、铁、木、皮、竹、漆全套手艺”可侧面看出,达拉嘎师傅技术高超、无私授艺。‎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鉴赏重要句子的丰富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可从内容上理解原文意思,联系上下文语境,适度考虑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等,思考关键词句的深层内涵和情感。‎ 依据段中“你们让咱们的孩子看看鞍子,他们就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了。学校的老师……连连说传承民族文化是必须的”可知,哥哥巴特尔觉得马鞍是蒙古族人历史和精神的承载者,孩子们应该马鞍的故事和蒙古族的精神,表现了哥哥巴特尔对马鞍和民族文化的热爱。‎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重要句子的丰富内涵和艺术妙处的能力。考生可从内容和语言魅力两方面去分析。内容上思考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和特点;语言魅力上思考艺术手法、语言风格、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考生要抓住“脸上的微笑像湖水一般宁静,将手中的凿子徐徐举起,徐徐放下”这样的神态、动作描写,还有比喻手法,分析哥哥巴特尔一代鞍具大师对马鞍和传统文化的执着坚守;呼伦贝尔大草原“像一匹青骢宝马正在慢幔苏醒”,比喻,赋予呼伦贝尔草原以活力,写出马鞍所代表的蒙古精神又在大地上复活起来,表现了对蒙古文化得以传承的喜悦之情。‎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标题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往往先分析标题表层义,写了什么人物、时间、地点、环境,然后思考题中有没有含有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引申义的词语,分析其内涵,最后从标题的艺术手法、语言效果、思想情感上思考作用。‎ 依据第三段,哥哥巴特尔在山谷发现枯草中的旧鞍鞯,“这片草原历史上……成吉思汗子孙征战的沙场,也是蒙古人百代千年的游牧地,不知道掩埋着多少英雄的诗篇”可见,马鞍是蒙古辉煌历史和昂扬征战精神的体现;‎ 依据第一段“哥哥巴特尔把一生的梦想,錾入了沧桑的岁月里”、第五段“鞍子是草原人的心。哥哥被这个马鞍折服了,也被这门手艺折服了”、第七段“我哥哥巴特尔就这样成了师傅的继承人”可知,马鞍是一代手工艺人的技术、梦想和传承精神的体现;‎ 依据第五段“鞍子是草原人的心”、第九段“你们让咱们的孩子看看鞍子,他们就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了”、第十段“马鞍不仅恢复了它的实用功能,还作为一种光荣的象征,矗立在每一个有蒙古包的地方”可知,马鞍是蒙古传统文化的符号的体现。‎ 六、(10分)‎ ‎2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2019年11月份的一个周日,天津海河边狮子林桥下聚集着一些放生人士,他们抬着几个大塑料箱准备放生,打开箱子,里面满是草鱼、锦鯉、北美雀鳝、巴西龟和一些不曾见过的水生生物。他们不顾管理员的劝阻,将一箱箱生物倒入河中 材料二:任何组织和个人将野生动物放生至野外环境,应当选择适合放生地野外生存的当地物种,不得干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生产,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随意放生野生动物,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或者危害生态系统的,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三章第三十八条)‎ ‎(1)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用一句话对材料一中的放生行为做一个评判。‎ ‎(2)为避免材料一中的事件再次发生,海河景区计划在河边立一块标语牌作为提示,请拟写一条标语,不超过20字,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1)这次将外来鱼类擅自放生的行为是违法行为。‎ ‎(2)参考示例一:莫让无序放生惊扰了湖水的美梦 参考示例二:生态需呵护,放生须依法。‎ ‎【解析】 (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得体的能力。本题是点评类语言运用题,解答此题,考生要做到“四要”,一要读懂材料,为点评打下基础;二要评在点子上,选准角度,一语中的;三要评得有理,事理清晰,以理服人;四要评得生动,言简意赅。‎ 依据材料二,考生可以筛选出关于评判的关键词句“应当选择适合放生地野外生存的当地物种”“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等,对应材料一的“里面满是草鱼、锦鯉、北美雀鳝、巴西龟和一些不曾见过的水生生物”“不顾管理员的劝阻,将一箱箱生物倒入河中”的内容,考生评判要素应该如下:放生的有外来鱼;这次放生都是不顾劝阻、擅自进行的;这次放生是违反《中华人们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生动的能力。解答标语题,要考生依据题干审准标语的使用场合和作用,紧扣主题,妙用修辞,起到宣传、号召、激励作用。常用号召式、突出特点或方法式、设问式、夸大式、巧嵌主题一语双关式、对比式六种方法。‎ 题干中,“为避免材料一中的事件再次发生”提示我们,此标语表达劝阻的意思,劝阻擅自放生外来鱼的行为、劝阻违反《中华人们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行为、劝阻破坏生态的行为,注意运用修辞手法,字数要符合要求。‎ ‎22.《三国演义》与《红楼梦》都是中国古典名著,其中塑造了很多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也成为读者品评的焦点,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读者品评的态度恰恰能反映出读者自身的立场与观念。下面请试想,贾宝玉如果读了《三国演义》之后,将在林黛玉面前如何评价“曹操”这个人物呢?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要求评论充实,符合人物特点,100字左右。 ‎ ‎【答案】都说《三国演义》中曹操是奸诈、残暴、嫉忌、善于权谋应变的奸雄。可我却不这么看。林妹妹你看,年轻时的曹操就胸怀大志,敢作敢当,与腐朽的东汉政权相抗衡而又为之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政治空气。难能可贵的是,他面对当权宦官蹇硕的叔叔时,能够不避权贵,有胆识有魄力。‎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和微写作能力。微写作题型分为抒情类、描写类、观点类和想象类。解答此类题,考生一要全面审清题意,把握材料表层义和“题外话”,立意又准又高;二内容要观点明确、条理清晰,点面详略得当;三要注意题材特征:描写要精彩传神、说明要清晰有条理;议论要有理有据;构思要结构完整。写作时,微写作一定要突出“我”的感受和思考。‎ 本题解答的切入点是题干中的“读者品评的态度恰恰能反映出读者自身的立场与观念”,故宝玉向黛玉点评曹操,其实应该体现贾宝玉的思想和观点,考生要联系《三国演义》的内容和情节,体现曹操特点和贾宝玉的特点,可以从叛逆、蔑视权贵、重情有意等角度点评。注意第一人称和字数限制。‎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古代谚语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 网。——北岛“一字诗”《生活》‎ 网络使我们彼此之间越来越近,但有时也越来越远。——任正非 请分析上述语句中关于“网”的含义及引申义,任选其中的一句或几句,以“网”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范文:‎ 有网,挺好 网————北岛《生活》。没有见过比这首诗更简洁的文章了,仅仅一个字就概括了生活的全部意义,深刻而富有哲理。‎ 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那只可以让老人卖上很高价钱的鱼儿,虽经过了生死的搏击,但最终还是被老人用网给捕住了性命。它是那样的痛苦,可它终究还是没能摆脱那张网。正如生活中的我们,虽然拼死挣扎可却还是被禁锢在一张张大网中。‎ 张爱玲,一位在文学上有着伟大成就的女子,写下了那么感人的文章。她的《茉莉香片》让我颇为喜爱。记得其中有这么一段话“她是一只绣在屏风上的鸟,抑郁的紫色缎子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她怎么也飞不下屏风去,时间久了,羽毛暗淡了,让虫蛀了,死也死在屏风上……”生活的大网让女主角失去了喜爱的人,她虽向往爱情,但却被生活中的各种封建道德紧紧地网住,想爱,却不敢去爱,最终嫁给了一个让他讨厌的男人,生子,死去。她是死去了,但却留下了她的孩子仍就被深深地网罗在其中。所以“屏风上又多了一只鸟,打死它,它也不能飞下屏风去”‎ 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我们就进入了一张张大网中,我们被网给紧紧的包围,按照织网人编织好的路线一步步前进,我们长大后就必须开始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枯燥而有乏味,我们没有人有力气或者愿意去挣破那张网,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那样的生活。‎ 韩寒,他大胆地喊了出来,被人称为“另类”或“疯子”。虽然有不少人赞同他,但我却不喜欢,因为我知道我们摆脱不了,到最后只会遍体鳞伤。‎ 到底有谁能摆脱这张网呢?刘兰芝没有,张爱玲没有,韩寒也没有。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不仅仅学习中有应试教育网,我们生活的人际关系也是网,地球与宇宙的联系也是网。网并不一定都是不好的,我们被张张大网网住。我们彼此离得更近了,我们的心也贴的更近了。没有了网,我们也许感觉不到亲情、友情与爱情。因为我们离的很远。‎ 虽然网是被事先编织好的,它有它固有的模式,但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走法。我们依旧可以秀出自己。‎ ‎“天空中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泰戈尔的这句话是我的最爱,在社会生活的大网中,我们也许不能作的最好,最出色,但我们问心无愧,对得起人世这一遭。‎ 有网,其实挺好。‎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