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鲁科版氮及其化合物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鲁科版氮及其化合物作业

氮及其化合物 ‎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NH3的喷泉实验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 B.NH3遇到挥发性强酸就能产生白烟 C.硝酸应放在棕色的细口瓶中保存 D.NO和NH3均可用排空气法收集 解析:NO的密度和空气接近,且NO和O2反应生成NO2,所以NO应采用排水集气法收集,D项错误。‎ 答案:D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盐酸、硫酸、硝酸都是强氧化性酸 B.雷雨天气可以产生硝酸,不会给作物带来危害 C.向装有Fe(NO3)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稀硫酸,在管口观察到红棕色气体,原因是HNO3分解生成了NO2‎ D.因为浓硝酸有酸性,所以浓硝酸不可用铁制容器盛放 解析:盐酸、稀硫酸不属于强氧化性酸,A选项错误;C选项,发生3Fe2++NO+4H+===3Fe3++NO↑+2H2O,NO遇空气生成红棕色NO2,C项错误;D选项,浓硝酸使铁、铝发生钝化,可以用铁制容器盛放,D项错误。‎ 答案:B ‎3.已知氨气极易溶于水,而难溶于有机溶剂CCl4。下列装置中不适宜做氨气尾气吸收的是(  )‎ 解析:A项,水的密度比四氯化碳小,浮在四氯化碳的上面,四氯化碳不能和氨气反应,也不溶解氨气,该装置既能够吸收易溶于水的气体,又能够防止倒吸,A正确;B项,吸收装置中的导管下连漏斗,漏斗的边缘紧靠液面,易吸收易溶于水的气体,能防止倒吸,B正确;C项,吸收装置中的导气管插入到液面以下,吸收易溶于水的气体时产生倒吸,C错误;D项吸收装置可吸收易溶于水的气体,能防止倒吸,D正确。‎ 答案:C ‎4.关于氮的变化关系图如下: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路线①②③是工业生产硝酸的主要途径 B.路线Ⅰ、Ⅱ、Ⅲ是雷电固氮生成硝酸的主要途径 C.上述所有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D.上述反应中只有③属于氮的固定 解析:工业上生产硝酸的流程:氮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氨气,氨气与氧气反应生成NO,NO再与氧气反应生成NO2,最后将NO2溶于水得到硝酸,A正确。路线Ⅰ:在放电条件下,氮气和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NO;路线Ⅱ:NO不稳定,易被氧气氧化为NO2;路线Ⅲ:NO2溶于水生成硝酸,B正确。N元素化合价变化:N2(0价)→NH3(-3)价→NO(+2价),N2(0价)→NO(+2价)→NO2(+4价)→HNO3(+5价),都是氧化还原反应,C正确。③是氮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不是氮的固定,D错误。‎ 答案:D ‎5.如图所示,相同条件下,两个容积相同的试管分别装满NO2和NO气体,分别倒置于水槽中,然后通过导管缓慢通入氧气,边通边慢慢摇动试管,直到两个试管内充满液体。假设试管内的溶质不向水槽中扩散,则(1)和(2)两个试管内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 A.1∶1         B.4∶3‎ C.5∶7 D.7∶5‎ 解析:设试管的体积为‎1 L,水充满整个试管,溶液的体积是‎1 L,无论是NO2还是NO都转变成了HNO3,根据氮元素守恒,生成的HNO3的物质的量相等,即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答案选A。‎ 答案:A ‎6.某实验过程如图所示,则图③的试管中的现象是(  )‎ A.无明显现象,因稀H2SO4不与铜反应 B.铜片溶解,产生无色气体,该气体遇到空气不变色 C.铜片溶解,放出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铜片溶解,产生无色气体,该气体在试管口变为红棕色 解析:生成的Cu(NO3)2在H2SO4的酸性条件下相当于又有了HNO3,铜片会继续溶解生成NO。‎ 答案:D ‎7.无色的混合气体甲可能含有NO、CO2、NO2、NH3、N2中的某几种。将100 mL甲气体经过如图实验的处理,结果得到酸性溶液,而几乎无气体剩余。则甲气体的组成为(  )‎ A.NH3、NO、CO2 B.NH3、NO2、N2‎ C.NH3、NO2、CO2 D.NO、CO2、N2‎ 解析:NO2是红棕色的气体,所以一定不存在NO2;甲气体经过足量的浓硫酸后剩余气体体积为80 mL,说明一定有NH3存在;二氧化碳可以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无色的NO气体与氧气反应变为红棕色的NO2,通过足量的过氧化钠后气体显红棕色,说明有NO、CO2;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几乎无气体剩余,说明没有N2,所以一定含有的气体为NH3、NO、CO2,一定不含有NO2、N2,故选A。‎ 答案:A ‎8.“封管试验”具有简易、方便、节约、绿色等优点。观察下列四个“封管试验”(夹持装置未画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热时,a上部聚集了固体NH4Cl,说明NH4Cl的热稳定性比较好 B.加热时,发现b中I2变为紫色蒸气,在上部又聚集为紫黑色的固体 C.加热时,c中溶液红色变深,冷却后又变浅 D.水浴时,d内气体颜色变浅,e内气体颜色加深 解析:A选项,NH4Cl受热分解生成的NH3、HCl,在上部化合生成固体NH4Cl,A选项错误;B选项,I2易升华,正确;C选项,氨气易挥发,加热时,氨水浓度减小,碱性减弱,溶液红色变浅,C选项错误;2NO2N2O4为放热反应,所以d内气体颜色变深,D选项错误。‎ 答案:B ‎9.足量铜与一定量浓硝酸反应,得到硝酸铜溶液和NO2、N2O4、NO的混合气体,这些气体与‎1.68 L O2(标准状况)混合后通入水中,所有气体完全被水吸收生成硝酸。若向所得硝酸铜溶液中加入5 mol/L NaOH溶液至Cu2+恰好完全沉淀,则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是(  )‎ A.60 mL B.45 mL C.30 mL D.15 mL 解析:由电子守恒和电荷守恒可知O2得电子数等于Cu2+结合的OH-数,故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为=‎0.06 L=60 mL。‎ 答案:A ‎10.某稀硫酸和稀硝酸的混合溶液200 mL,平均分成两份。向其中一份中逐渐加入铜粉,最多能溶解‎9.6 g Cu。向另一份中逐渐加入铁粉,产生气体的量随铁粉质量增加的变化如图所示(已知硝酸只被还原为NO气体)。下列分析或结果错误的是(  )‎ A.原混合酸中NO的物质的量为0.1 mol B.OA段产生的是NO,AB段的反应为Fe+2Fe3+===3Fe2+,BC段产生的是氢气 C.第二份溶液中的最终溶质为FeSO4‎ D.稀H2SO4浓度为2.5 mol·L-1‎ 解析:铁粉既能与硝酸反应也能与硫酸反应,从题干图看出OA段产生的是NO,AB段的反应为Fe+2Fe3+===3Fe2+,BC段产生的是氢气,反应为Fe+2H+===‎ Fe2++H2↑,可知NO反应完了,第二份溶液中NO应为×3÷3=0.1 mol,溶液中最终溶质为FeSO4,此时反应的铁的质量是‎14 g,即0.25 mol,故原混合酸中H2SO4浓度为=2.5 mol·L-1,NO物质的量为0.2 mol。‎ 答案:A ‎11.某研究小组要快速制取干燥的氨气,提供的药品有:浓氨水、氯化铵固体、氢氧化钠固体、蒸馏水、碱石灰,提供的仪器如图所示(必要的塞子、玻璃导管、橡胶管、固定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略去)。‎ ‎(1)需选择的药品是______________,该小组将选择的药品混合后快速放出氨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的仪器________(填序号)。‎ ‎(2)若用如图装置收集NH3,如何判断烧瓶中已收集满NH3?_______________。‎ 解析:(1)要快速制备NH3可选用浓氨水和NaOH固体,原因是NaOH固体溶解时放热加快NH3逸出,且[OH-]增大,使NH3+H2ONH3·H2O+OH-平衡左移,有利于NH3放出。选用①③⑥或①③⑦。‎ ‎(2)由于氨气易溶于水NH3+H2ONH3·H2O,呈碱性,使滴有酚酞的水变红,据此可判断。‎ 答案:(1)浓氨水、氢氧化钠固体 NaOH溶于水放热,促使氨水分解放出氨气,且[OH-]增大,使NH3+H2ONH3·H2O+OH-平衡左移,有利于NH3放出 ①③⑥或①③⑦‎ ‎(2)漏斗下端边沿与水面接触处溶液颜色变为浅红色 ‎12.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可以验证NH3和HCl的有关性质。实验前a、b、c活塞均关闭。‎ ‎(1)若要在烧瓶Ⅱ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Ⅰ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若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在烧瓶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挤压胶头滴管和控制活塞的开关,在烧瓶Ⅰ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Ⅱ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要在该装置中产生双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打开a、b活塞,再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Ⅱ中,由于NH3极易溶于水,使烧瓶内气体压强迅速减小,烧杯中的水迅速进入烧瓶Ⅱ中,形成喷泉。(2)先打开a、c活塞,再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Ⅱ中,烧瓶Ⅱ中的气压迅速减小,烧瓶Ⅰ中的HCl气体会流向烧瓶Ⅱ中,且与NH3化合生成NH4Cl而产生白烟。(3)在(2)基础上,若关闭a活塞,打开b活塞,烧杯中的水会迅速进入烧瓶Ⅰ中,形成喷泉;若打开b活塞,不关闭a活塞,烧瓶中的水便会同时进入烧瓶Ⅰ和Ⅱ中,形成双喷泉。‎ 答案:(1)先打开a、b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a、b活塞)‎ ‎(2)烧瓶Ⅱ中导管口处产生白烟 ‎(3)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打开a活塞,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c活塞),片刻后,关闭a活塞,然后打开b活塞 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打开a活塞,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c活塞),片刻后,打开b活塞 ‎13.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盛有足量水的水槽里放两个烧杯,小烧杯里放有适量铜片和过量浓硝酸,小烧杯外面倒扣一大烧杯,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该装置做铜与浓硝酸反应的实验,最突出的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要验证最终得到的气体生成物,最简便的操作及现象是____________。‎ 答案:(1)①铜片表面产生气泡,铜片慢慢溶解并逐渐消失 ‎②小烧杯中溶液的颜色逐渐变成蓝色 ‎③大烧杯中有红棕色气体生成,后来慢慢变成无色 ‎④大烧杯内液面上升,水槽中液面下降 ‎(2)反应体系封闭,无氮氧化合物逸出,不污染环境 ‎(3)轻轻掀起倒扣的大烧杯,通入适量的空气,若有红棕色气体生成,则证明最终气体生成物为NO气体 ‎14.利用石灰乳和硝酸工业的尾气(含NO、NO2)反应,既能净化尾气,又能获得应用广泛的Ca(NO2)2,其部分工艺流程如下:‎ ‎(1)上述工艺中采用气—液逆流接触吸收(尾气从吸收塔底进入,石灰乳从吸收塔顶喷淋),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滤渣可循环使用,滤渣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填化学式)。‎ ‎(2)该工艺需控制NO和NO2物质的量之比接近1∶1。若n(NO)∶n(NO2)>1∶1,则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n(NO)∶n(NO2)<1∶1,则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产中溶液需保持弱碱性,在酸性溶液中Ca(NO2)2会发生分解,产物之一是NO,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工艺中采用气—液逆流接触吸收,其目的是增大NO、NO2气体与石灰乳的接触面积,增强吸收效果。硝酸工业的尾气用石灰乳吸收,吸收过滤后的滤渣可循环使用,则滤渣中主要含有未反应的Ca(OH)2。‎ ‎(2)控制NO和NO2物质的量之比接近1∶1,与石灰乳发生反应:Ca(OH)2+NO+NO2===Ca(NO2)2+H2O。若n(NO)∶n(NO2)>1∶1,混合气体发生上述反应后,NO有剩余,且不能被石灰乳吸收,导致排放的气体中NO含量升高。若n(NO)∶n(NO2)<1∶1,混合气体发生上述反应后,NO2有剩余,NO2可与Ca(OH)2发生反应生成Ca(NO3)2,导致产品中Ca(NO3)2含量升高。‎ ‎(3)酸性溶液中Ca(NO2)2会发生分解,产物之一是NO,据得失电子守恒,可写出离子方程式:3NO+2H+===NO+2NO↑+H2O。‎ 答案:(1)使尾气中的NO、NO2被充分吸收 Ca(OH)2‎ ‎(2)排放气体中NO含量升高 产品中Ca(NO3)2含量升高 ‎(3)3NO+2H+===NO+2NO↑+H2O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