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分层检测:(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夯实基础)
第一单元测试 (夯实基础) 1、《中国文化概论》中说:“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 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 人才的渴求,更大为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上述材料认为, “百家争鸣”出现的最重要条 件是( ) A.独立的士阶层破壳而出 B.礼乐制度逐渐瓦解 C.诸侯争霸对人才的需求 D.社会大裂变对文化的破坏 2、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別主张“天人合一”“制 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 ) A.唯物思想初步形成 B.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 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D.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 3、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 抨击 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开创法家;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 A.顺应变革潮流厚古薄今 B.铲除周制弊端加强集权 C.辅佐各国诸侯富同强兵 D.出谋划策改善君王统治 4、有学者指出:“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者所能泯灭的, 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 以估量的现时价值。”这说明( ) A.历代以诸子百家思想为官方思想 B.“百家争鸣”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C.诸子百家思想符合现实社会需要 D.历代君主企图扼杀各家思想 5、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的形成 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④ D.①② ③ 6、西汉前期,政府把士兵大量复员从事农业生产,并且一再降低赋税,甚至实行三十税一,这 种做法集中体现了( ) A.黄老之学 B.儒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7、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的争论,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 )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了思想上的统一B.董仲舒的学说不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 C.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D.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8、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但 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即( ) A.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 B.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专制 C.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D.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发展的空间 9、“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下列选项与上述观点相似的是( ) A.存天理.灭人欲 B.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 C.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D.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 10、历史学家钱穆曾说:若从现代观念言,朱子言格物,其精神所在,可谓既是属于伦理的, 亦可谓属于科学的,其“科学”主要表现在( ) A. 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 B. 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 C. 用伦理纲常维护统治 D. 强调人具有正当私欲 11、宋明理学家“批判佛教的形式,却把其精髓纳入到儒学内部”,“捍卫的是正统儒学的尊严, 却利用了佛教的哲学思辨的智慧”。这表明,在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 ) A.佛教曾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儒佛思想在互补中出现融合 C.佛教能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D.儒学正统地位一度出现动摇 12、美国某历史学家曾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 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 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 力’。”这表明该学者认为理学 ( ) A. 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 B. 存在进步之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C. 使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 推动了四大发明及其他科技的迅速发展 13、“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 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 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 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14、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 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15、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 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16、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作 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 材料所说的“新思想系统”( ) A.和程朱理学完全背道而驰 B.能够体现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17、下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下列对 a、b、c、d 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不 正确的是( ) A.a 处:秦朝“焚书坑儒” B.b 处: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c 处:魏晋南北朝、隋唐“三教合一” D.d 处:明朝思想批判的推动 18、吕思勉先生说:“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 如此。”如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 爱”。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 ) A.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 B.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 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 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 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 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三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 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 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材料一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 争鸣”的局面。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作者推崇墨家的哪一主张?又认为 法家的主张中存在着怎样的不足? 3.据材料三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自汉代起,儒家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材料一 为他们的政权合法性寻找某种原则,对于他们是至关重要的。……汉朝皇帝的高招 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他们最大成就是,使这个从未 亲身经历封建时代的新文人阶层相信,孔子的学说能够应用于新的政治体制……中央集权国 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 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材料二 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 《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儒学为支持中央集权提供的理论主张。这些理 论主张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 社会条件。 21、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随着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一批思想家逐渐跳出宋明理学的思 想藩清.转持批评的立场。以顾炎武等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在对宋明理学加以反思、总结 的基拙上,开始批利宋明理学的弊端,形成一股以讲究经世致用,注重现实,注重科技为特 征的新思潮。“经世致用”成为早期启蒙精神的思想特点,实现了由王阳明所提倡的个人良 知理性向东林党所提倡的社会政治理性的转化;在东西方丈化的交流中,初步的科学理性逐 渐从中国传统以道德理性为主的、笼统的理性概念中分化出来。理性精神的独立与强化,是 世界各文明体系中的启萦思想的共同特征。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士大夫在“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扰足以维持一二,至于清议亡,而千 戈至矣”。提出思考必须结合“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圣人之道如之何?曰‘博 学于丈’,曰‘行己有肚”’。“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皮 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 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二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成阳之郊所坑者非但 四百六十余人也”。 ----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思想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顾炎武思想的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1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产生的背景。根据“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 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及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重要背景是士阶层的兴 起.故 A 项正确;B、C 项不是最重要条件排除;D 项表述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现象相反. 排除。 2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题干中的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都没 有提及唯物主义,相反孟子、荀子、墨子还提到了“天命”,故 A 项错误;百家争鸣的出现 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材料未表明是“开始出现”,故 B 项错误;通过题干中孔子的“重人事”, 孟子、荀子的“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墨子的“人定胜天”可以看出他们都重视人 的作用,即人的主体作用被重视,故 C 项正确;儒家、法家、墨家在“人的主体作用”方面 有相似的观点,但这不等于其思想逐渐合流而趋一,故 D 项错误。 3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内涵。A 项属于法家主张,与儒家孔子主张不符,故 A 项错误;B 项属于法家主张,与儒家孔子主张不符,故 B 项错误;C 项属于法家主张,与儒家孔子主张不符, 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思想家共同的出发点是恢复社会秩序,为改善君王统治出谋划策,故 D 项正确。 4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 现时价值”可知,“百家争鸣”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故 B 项正确;“历代以诸子百家思想 为官方思想”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 A 项错误;C 项说法不准确,排除;D 项说法不符合史 实,如秦始皇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故排除。 5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要结合“独尊儒术”的原因和影响做出正确分析,另外儒学之外的其他各学派 地位虽然受到冲击,但是“独尊儒术”并非消灭其他各家。 6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黄老之学在西汉前期的体现。黄老之学的基础是早期的道家思想, 它主张清静无为,反映在政策上就是休养生息。故选 A。儒家思想是在西汉中期实行的政策, 因此 B 项错误;C 项错误,法家思想在汉代不作为主流的思想,但是被儒家思想所吸收;D 项思 想在战国时期是显学,汉代退出了主流的地位。 7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汉初,随着郡国并行制的推行,国家面临封国危 机,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即强调思想的统一,这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正是因为如此,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主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8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秦代焚书坑儒旨在消除法家以外的各家学说,统一人民的思想以便维护自己的统治, 汉代独尊儒术也是希望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其二者的做法都是出于政治 上的需求,所以答案选 C。 9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陆九渊的思想。据材可以料判断出这是南宋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存天理. 灭人欲”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思想.故 A 项错误;“先发明人之衣心.然后使之博览"是陆九 渊的心学思想.故 B 项正确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为北宋理学思想家程颢的格 物致知思想.故 C 项错误,“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是明末清初王夫之的朴 素唯物主义思想.故 D 項错误。 10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格物致知”强调通过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B 符合题意;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范畴,A 不正确;C 是属于“伦理”方面的范畴; 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D 不正确。 11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在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理学家们在批判中接受了佛教的价值观念, 儒佛互补,直至佛教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B 项正确。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本土化趋向 虽明显,但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A 项错误;C 项材料不能体现;儒学正统 地位在这一时期并未发生动摇,D 项错误。 12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理学的评价。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内在生命与 动力”可知,该学者强调 的是理学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其本身具有进步性和科学性,故 B 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作者 并不是强调理学在维护专制统治方面的作用,排除 A 项,C 项与该学者观点无关,排除;理 学对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极其有限,排除 D 项。 13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程朱理学强调人的气节,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性格形成了积极的影响。故选 D。A 项明显与材料相左;B 项材料无法体现;C 项是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而材料说的是积极方 面。 14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由“怪异服装”“收女弟子”可知,李贽的行为与传统观念格格不人,所以 C 项正确 A 项是 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当时妇女的地位并未发生变化,B 项错误;D 项材料未体现, 排除 15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査黄宗義、顾炎武、王夫之思想主张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黄宗義、顾 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的主张,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 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故选 A 项。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使儒学正统 地位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在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B 项错误;明清时期君主 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并达到了顶峰,C 项错误;黄宗羲、顾炎武、 王夫之等人开创了儒家思想 活跃的新局面,没有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D 项错误。 16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明清之际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出现的背景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体 现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故 C 项符合题意;ABD 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结合“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对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 判”可知是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代表人有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 本题实际考查明清之际儒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和对教材 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17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宋明儒家学说的上升原因是宋明理学的出现,以及被统治阶级重视和利用。宋明理学 是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发展,对儒家学说批判出现在明末清初。代表人物有黄宗羲等。因此 d 处分析不正确。 18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提到,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重大变革,百家争鸣,这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 代价之间的矛盾,故 B 正确。先秦诸子思想不是开历史倒车,故 A 排除。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 的潮流,没有突出社会进步的代价,故 C 排除。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本质上反映了 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故 D 排除。 19 答案及解析: 答案:1.含义: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社会阶级关系的剧变;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经济的 发展;私学兴起,“士”阶层的崛起。 2.认识:儒学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维护君臣、长幼秩序)。 推崇: 墨家的“强本节用”思想。 不足:法家“严而少恩”。 3.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 解析:1.“诸子”根据“百家争鸣”直接回答即可; “原因”应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 状况三个方面回答。 2.要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句进行回答. 3.据材料中信息提炼概括即可,注意用历史学科语言做答, 20 答案及解析: 答案:1.主张:君主受命于天(君权神授),大一统思想。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中国的 “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儒学地位上升,汉王朝开 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2.努力:重新解释经典,注重道德规范教育,使理学生活化、普及化。条件:印刷术的发明和运 用;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私学的发展。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要注意联系董 仲舒的主张,即君权神授、大一统;第二问从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及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对于后 世历史的影响方面回答,可从政治、思想、教育及民族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学 生获取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可从材料二中“用理学思想重新解 释”“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等信息中得出;第二小问,应结合科技、经济、 教育与思想发展的关系进行回答。 21 答案及解析: 答案:1.背景:明末统治口益腐败,朝政混乱;明清之际的社会转型,需要摆脱宋明理学的思想 桎梏,进行思想启蒙、引领;顾炎武注重从现实中探索挽救国家危亡的途径。特点:“经世致 用”思想向社会政治理性转化;科学理性精神逐渐觉醒、独立。 2.简评:顾炎武将“清议”兴衰看成社会变革的表征,在古代专制政体下视“清议”为国家 体制屮的民主功能,娃对中国古代政治传统中民主精神的弘扬经世致用”思想具有强烈的时 代感,注重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和政治问题,是对空洞和僵化的宋明理学的批判;重视学术与道 德相结合,以此缔造新的学风,为清代学术奠定基础。 解析:1.第(1)问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及所学,从明末清初政治、 经济、思想及頋炎武的个 人抱负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从顾炎武的思想主张的角度分析特点。 2.简评,从頋炎武的主张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角度评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