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西周时期,受封诸侯对周天子的主要义务是 ①享有封国的世袭统治权 ②兼制其他诸侯国 ③提供军赋和力役 ④定期朝贡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受分封的诸侯必须向天子提供军赋和力役,并定期朝觐述职,③④正确;在诸侯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属于诸侯权力,①错误;兼制其他诸侯国指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活动,不是诸侯对于天子的义务,②错误,选择B符合题意。 2.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认为:“(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创制”主要指实行王位世袭制和分封制 ②西周政治以血缘为纽带,保留贵族色彩 ③“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④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拥有较大的独立性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夏朝开始实行王位世袭制,不是“西周的创制”,排除①;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划分政治等级,族权与政权合二为一,带有浓厚的贵族色彩,②正确;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容易导致诸侯割据混战,③错误,④正确;②④正确,故选C;①③错误,排除ABD。 3.史学家钱穆曾说:“从前封建时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现在则不然了。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这一变化 A. 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B. 利于“民本”思想的形成 C. 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答案】D 【解析】“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说明官僚政治建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D正确;A是分封制时期特点;B和C材料没有体现。 4.西汉后期,丞相制开始向三公制变迁,到东汉初年,太尉、司徒、司空等三公成了宰相。这一变化有利于 A. 提高行政效率 B. 中央管理地方 C. 废除丞相制度 D. 君主大权独揽 【答案】D 【解析】“太尉、司徒、司空”属于下级官员的提升,属于皇帝身边人物掌握大权,是对丞相权力的制约,这种变化主要是加强皇权的独尊,D正确;材料目的是加强皇权,不一定提高行政效率,A错误;材料是加强皇权,不是针对地方,B错误;C是明朝时期实行,排除。 5.清朝张德坚在评述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时说:“无虑布衣、绅士、倡优、隶卒,取中者即状元、翰林诸科。”这说明太平天国的科考 A. 改变了传统科考的方式 B. 赢得了知识分子的支持 C. 注重对知识人才的选拔 D. 体现了社会平等的理念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太平天国科举考试考生来源广泛,涉及不同社会阶层来看,太平天国的科考体现了社会平等的理念。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涉及考试方式的变化,排除A项;B、C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6.《礼记·大传》记载:“别子(嫡长子以外的嫡子、庶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亡父)为小宗。”这表 ①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大宗”与“小宗”是绝对的 ③宗法制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④西周政权与族权密切结合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别子为祖,继承别子的就为宗,别子的其他后代就是小宗,说明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所以①符合题意;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所以②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根据“继别为宗,继祢(亡父)为小宗”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诸子宗法地位的不同,分享的政治权力也不同,说明宗法制和分封制密切相关,西周政权和族权密切结合,所以③④符合题意。故排除A、B、D项,故选C项。 7.宋仁宗年间,“刘保衡鬻卖房产案”曾给嘉佑政坛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三司使张方平因贱买了商人刘保衡的房产,遭御史中丞包拯弹劾而罢免外放。继任三司使宋祁因与宰相宋庠为兄弟,又遭包拯弹劾而离职改任。这表明宋代 A. 回避制度能够有效杜绝官员的腐败 B. 官场争斗十分激烈 C. 注重通过监察制度来防范官员贪腐 D. 文臣注重道德操守 【答案】C 【解析】从材料来看,“刘保衡鬻卖房产案”反映出的是宋代官员任免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遭到谈何,而弹劾的官员是有监察职责的,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在“杜绝”二字上;B、D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 8.汉武帝时,刺史巡察郡国以“六条问事”考查郡县长吏。第一条是诏问“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另外五条分别是打击地方豪强“侵渔百姓,聚敛为奸”、“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等行为。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在于 A.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B.限制土地兼并,削弱豪强势力 C. 阻止农民破产,增加政府收入 D. 防范官员腐败,稳定社会秩序 【答案】A 【解析】西汉时期刺史主要是监察地方高官和王侯,材料中刺史的职责是查问豪强土地、住宅违规、违法乱纪、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目的都是从政治上、经济上限制豪强、打击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故A项正确;材料中举措主要目的不是限制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增加政府收入”不是刺史的主要职责,故C项错误;“防范官员腐败”属于刺史职责直接目的,并不是根本目的,故D项错误。 9.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一共开放了16个通商口岸,下列表述属于其布局特点的是 ①由南到北,并且深入长江流域 ②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开放的5个主要在东南沿海 ③由沿海深入到中国内地 ④通商口岸遍布中国各地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一共开放了16个通商口岸,鸦片战争开放的5个通商口岸是东南沿海,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包括北方通商口岸,长江口岸最西是汉口,故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故排除ACD,选B。 10.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因此,《南京条约》 A. 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 B. 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 C. 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 D. 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 【答案】B 【解析】由材料“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分析得知,英国是主张在中国贸易自由化,反对中国政府的干预,故B项正确;由材料“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它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分析得知,当时中国并没有完全失去关税自主权,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有关司法主权的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缺乏当时中英贸易情况的数据对比,不能断定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故D项错误。 11.下图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由参议院制定 B. 按照三权分立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C. 规定实行君主立宪制 D. 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答案】C 【解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1912年3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按照三权分立原则构建政治体制,故AB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而非君主立宪制,故C表述错误,但不符合题意,故选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故D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12.秦创立并推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当时的积极作用有 A. 加剧了社会矛盾,无益于社会发展 B. 避免国家分裂,有助于政局稳定 C. 缓解了社会矛盾,有助于长治久安 D. 造成君主独裁,导致政治黑暗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秦创立并推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多民族封建专制国家的建立,避免国家分裂,有助于政局稳定,B项正确;A项是消极作用,且表述片面和绝对化,排除A;秦朝的统治只二世而亡,C项不符合题意;D项不是积极作用,排除。故选B。 13.“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对近代中国这一文件解读正确的是 A. 它颁布于中华民国成立前 B. 它预示着中国帝制时代的结束 C. 它为共和政体提供了法律保障 D. 它反映了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多倾向共和”“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是宣统帝逊位诏书,预示着中国帝制时代的结束。故答案为B项。A项,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清帝1912年2月12日退位,排除;C项,为共和政体提供法律保障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排除;D项,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的意义,排除。 14.辛亥革命三十周年的时候,革命前辈林伯渠说:“对于许多未做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这反映出林伯渠强调了辛亥革命 A.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B.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 对青年人的思想影响有限 D. 旨在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可见作者强调的是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即推翻君主专制统治,故A正确。材料强调辛亥革命带来政体的变化,强调政治意义,民主共和观念是思想意义,B错误。从材料看对青年人的思想影响有限不是作者的观点,C错误。旨在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是辛亥革命的目的之一,而不是意义,也不是作者强调的重点,D错误。 15.1894年《申报》写到: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我正宜乘机惩戒日本,规覆琉球,乃可一劳永逸。该认识 A. 正确分析了这场战争爆发时的形势 B. 有利于坚定抗日信心 C. 高度肯定了洋务运动的作用 D. 反映了中国舆论界盲目自大的心态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日本已经完成明治维新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强国;从材料“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可知,可以体现出当时国人盲目自大的心态,故D项正确,A项错误;B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D。 二、综合题 16. 古代中国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创设了若干制度。这些制度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十六年……遂并天下……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王)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相攻击如仇雠(仇敌),诸侯更相诛伐(混战),周天子弗(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甚足易制(容易控制)。……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1)秦王赢政即位那一年(即秦王赢政元年)是公元前246年,那么材料中“二十六年”指哪一年?李斯主张建立郡县制,根据材料,指出他的理由是什么? 材料二: 汉武帝创始了一条新的法制,即派遣中级人员(六百石俸禄)巡行郡国,察考大吏(二千石俸禄)的成绩和罪恶,随时向中央快速汇报,这种官职叫“刺史”。 注:“石”为粮食重量单位,品级高的官员俸禄高,汉代俸禄折算成粮食。 ——赵俪生《赵俪生文集·第三卷》 材料三: (西汉)成帝末,翟方进、何武乃言:“《春秋》之义,用贵治贱,不以卑临尊。刺史位下大夫,而临二千石,轻重不相准。请罢刺史,……”而朱博以汉家故事(指汉代的传统制度),置部刺史,秩卑而赏厚,咸劝功乐进(指为获皇帝赏识,积极性高)。……”于是……复置刺史。 ——顾炎武《日知录·卷九》 (2)请将材料二和材料三进行对比阅读,然后用材料二中的信息解释材料三中“以卑临尊”的含义。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解释刺史“秩卑”有什么积极作用? 材料四:古代战争水平不高,崇山峻岭、长河大川都是天然的防守工事。因此如岭南山地,如四川盆地,如山西高原,都是地理条件极佳的割据区域。……元代的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一一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一一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周振鹤《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历史上行政区域划界的两大原则》 (3)根据材料,判断元代行省划界的原则是什么?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采用这种划界原则的原因。 (4)根据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控制演变的特点。 【答案】(1)公元前221年。(1分) 分封制下诸侯混战,天子失势;(1分)郡县制有利于集权。(1分) (2)“以卑临尊”指用六百石监察二千石。(1分) 秩卑的官员积极性高;(1分)便于控制。(1分) (3)犬牙相入。(2分) 使地方割据缺乏好的地理条件(1分);加强中央集权。(1分) (4)中央对地方进行多层级管理(地方行政区划)(1分);中央对地方官员进行多渠道控制;(1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1分)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可知是公元前221年。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攻击如仇雠(仇敌),诸侯更相诛伐(混战),周天子弗(不)能禁止”可知答案。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刺史位下大夫,而临二千石”可知六百石监察二千石。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秩卑的官员积极性高以及便于控制。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可知犬牙相入;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使地方割据缺乏好的地理条件以及加强中央集权。 (4)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中央对地方进行多层级管理以及中央对地方官员进行多渠道控制。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丛书书名 从“协和万邦”到“海内一统”—先秦的政治文明 黄土与青铜—先秦的物质文明 奠基与经典—先秦的精神文明 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恢宏与古朴—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物质文明 经世与玄思—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精神文明 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辉煌与成熟—隋唐至明中叶的物质文明 鼎盛与革新—隋唐至明中叶的精神文明 倾覆与再造—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政治文明 传承与新变—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物质文明 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历史著作的书名往往可以勾勒出历史的发展面貌和基本线索。请在材料中任意选择一本著作,结合史实对其书名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书名: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阐述:波峰是指秦汉时期的政治。秦完成统一,虽二世而亡,但之后的两汉疆域得到拓展,对边疆加强了管理,维持了近四百年的稳定和统一。同时,秦以皇帝制度为核心,废除分封制,推广郡县制,设立三公九卿,建立一整套的官吏选拔、考核、监察制度,正式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汉承秦制,不断加以完善。创立中朝,削弱三公,加强皇权。实行推恩令,派遺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实行察举和征辟制,大量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完善官僚制度。总之,秦汉是中国古代国家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第一个高峰。 波谷是指魏晋南北朝的政治。魏晋时期,国家分裂,战乱不断,人民流离失所。在政治制度上,门阀士族崛起,九品中正制强化了士族对权力的世袭支配,贵族政治回潮。儒学低落,玄学、佛教、道教流行,在此背景下,星权的独尊和神圣被淡化。由此可见,魏晋时期,国家政治状况掉入低估。 综上所述,波峰与波谷的书名非常准确地描述了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状况。 示例二:书名: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阐述:集成指明清时期的文化总结。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文化领域出现了诸多集大成者的成就。思想上,基于对儒家思想的总结及反思,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等伟大思想家。他们反对君主专制,重视商业、提倡经世致用。这既是对传统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也是对程朱理学的批判,对后世影响深远。在科技领域,出现了一大批总结性的科技巨著,如医药学著作《本草纲目》、农学著作《农政全书》等。文学艺术上,古典小说达到高峰,《红楼梦》等文学巨著问世,融各派所长的京剧产生。总之,明清时期的文化集往昔之大成,出现了文化的高潮。 转型是主要指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的思想变革。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向西方学习成为救亡图存之道。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魏源成为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他们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科技。60年代的洋务派在此基础上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潮,引领了洋务运动。90年代随首甲午战争的惨败,维新派打着传统思想的旗号,认为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才是救亡之遭。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终結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由此可见,近代以来,中国思想经历了巨大的转型,传统思想越来越受质疑,向西方学习成为主流,推动了社会的转型。 综上所述,该书用集成来描述明清的文化,用转型来概括近代的思想状况符合时代特征。 【解析】本题是小论文试题,考查学生提取获取信息、提出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材料提供了一组丛书的书名,设问提示了书名的作用:勾勒历史的发展面貌和基本线索。试题要求学生用史实阐述书名的内涵,即根据书名提示的某一阶段的历史特征,用史实加以说明。解题过程中,要准确理解书名的含义、所属知识模块(政治、经济、文化)及时间阶段。小结要对书名及阶段特征进行提升,史实运用要准确无误,阐述要有逻辑。评分说明:任选一书名对其两个词阐述,小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