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之人物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之人物学案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 小说阅读之人物 学案 学习目标:①明确关于“人物”的命题方向,熟知命题规律;②了解小说在描写人物中所运用的技法。‎ 自主学习 小说中的人物,又称典型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采用“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艺术手法创作出来的。对比生活中的原型,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更具有代表性。‎ 小说人物的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外在特征是指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是指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 把握小说人物的形象特征是小说阅读的中心任务,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环境和他人的关系等间接描写的内容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考向一 概括人物形象类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等等。因此概括小说的人物形象要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从分析情节,从人物间的关系,从分析小说的主题等几个方面入手。‎ ‎[设问方式]‎ ‎(1)×××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2)×××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文本分析。‎ ‎(3)文中某人的性格特征怎样?请简要概括。‎ ‎(4)文中画线句子对×××人物的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5)×××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表现了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6)概括××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 且做且思QIEZUOQIESI 例1[2015·安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蓑衣 张炜 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遗留在田埂上。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 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小格细心地揪掉青青的草叶,整齐地堆放在一块儿。她觉得这么嫩的草叶,扔掉怪可惜的,留着回家喂小兔子吧。那些蚂蚱碰到她手上,她就把它们逮住了;很肥大的,用一根草棒串了,别在衣襟上。‎ 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 小格往一边看了看,达子的脚上穿了一双又结实又漂亮的胶鞋,鞋帮上好像还印了一只鹰!她瞥了一眼,禁不住又瞥了一眼。这个达子和她在小学一块读过书的,现在正用一辆轻骑贩卖葡萄,听人说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千元……一个大灰蚂蚱用生了刺的双腿猛劲儿蹬了她一下,她的手背上立刻渗出了小血珠。她使劲摔了它一下,说:“一变肥,你就浑!”‎ 达子蹲下来,说:“歇歇吧,又逮植物又逮动物,这个活儿太累。”‎ 小格干脆仰起了脸,看着笑吟吟的达子。她已经不歇气地在地里忙了三天。父亲病了,这么多的活儿全是她一个人做的。她不光有些累,还有些烦呢。她觉得达子在看她的笑话。‎ 达子和她对看着,一瞬间神情严肃起来。他看到她那双从来都很美丽的眉毛,这时候微微皱着——她好像有些恼怒……他眨了眨眼睛,把目光移开,仰脸看天了:“天快下雨了,嗯……快下雨了!”他咕哝着。‎ ‎“下吧!”她的眼睛盯着他,赌气似的说道。‎ 达子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穿着“鹰鞋”的脚,说:“我是说,下了雨,你的地也快整好了,我明天雇来一辆小拖拉机,咱们一块儿耕地吧。”‎ ‎①小格的心里一热。但她还是垂下眼睫,有些执拗地说:“不,不。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 达子笑了笑,走开了。‎ 停了一会儿,天真的下雨了。田野里的人们都跑回去拿雨具了,小格踌躇了一会儿,也跑回家了。‎ 她回到田里来时,披了一件蓑衣。这件蓑衣很旧了,可是还能遮雨。别人都穿了塑料雨衣,戴了斗笠。那雨衣有蓝的、红的,还有淡黄的,迷茫的雨雾里望去,多么好看啊。邻地的达子穿得更高级一点:军用雨衣。‎ 小格有些不好意思了。‎ 她蹲在田埂上做活,一低头就能看见蓑衣襟上粗粗的草绳儿结。她在心里恨起自己来:怎么就穿了它来!可是她心里明明知道:家里没有雨衣,只有一把塑料雨伞……‎ 达子向这边望着,好长时间也没动一下。‎ 他看到千万条雨丝洒向她的蓑衣,蓑衣的毛儿拄着,在雨丝中轻轻弹动着。有时候小格站起来,那球成一团的蓑衣立刻放展开来,似一件草做的漂亮的披风。蓑衣毛儿又多又规整,都朝一个方向斜着……她在田埂上走着,像个穿着斗篷的将军,挺拔而洒脱。他禁不住喊了一声:‎ ‎“小格——”‎ 小格重新蹲下去,像是逮一个蚂蚱,身子向前一伏一伏的。达子好像看到她那被蓑衣遮住一边的脸庞变得通红通红,就像石榴花的颜色。‎ 天暗下来,雨也变得小多了。田野里的人们开始收工了。‎ 小格将草叶捆到一起,提起来往回走去。田头小路上的人很多,各种雨衣摩擦着,发出声音。人们高声地谈笑着,议论庄稼,也议论人。小格默默地往前走去,一次也没有回头。‎ 可是有几个老头子谈论起她的蓑衣了:“蓑衣这东西好!我过去夜里看秋、雨天排涝,都穿蓑衣!蓑衣比塑料雨衣可好,它又能遮雨又能当草荐子铺,穿到身上人也暖和。”“哎哎,一时一兴,自从兴了塑料雨衣这洋玩意儿,蓑衣你贵贱也买不着了……蓑衣好!蓑衣好!”‎ 第二天早晨,小格很早就来到了自己的田里。‎ ‎②这片土地变得漂亮了,耕过,耙过,就像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一样——达子的头发倒变得蓬乱了,正在他的地上忙着。‎ 小格知道这是达子的小拖拉机耕的。她问:“达子,你一夜都守在这地里吗?”‎ ‎“一夜刚好耕完。”‎ ‎“啊……达子!”‎ 小格想:这土地要让我一个人用锨翻,不知要多少天呢!她心里感激达子,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她很想说,雇拖拉机的钱两家一起拿吧!但她就是说不出口。她怕达子笑话她小气,达子有钱呢——雇拖拉机这点钱,在他看来算不了一回事。‎ 她在靠近他的地边上做着活儿。‎ 达子忙了一会儿,伸着懒腰走过来。她注意地瞥了瞥他的鞋子:老鹰上沾了稀泥。他说:“趁着土湿,今天就把种播上吧……嘿嘿!明天地里就没活儿了,真棒!”‎ 小格问:“没活了再做什么?”‎ ‎“驾上我的轻骑!”‎ 小格不作声了。‎ ‎“你做什么?”‎ ‎“我……”小格轻轻咳了一声,“不做什么。”‎ ‎“你编蓑衣吧!”‎ 小格恼恨地看了他一眼。‎ 达子的脸有些红,微皱着眉头说:“我可不是跟你开玩笑,真的!你没听老人们说到处买不到蓑衣吗?你编吧,会赚钱的,芦青河湾那儿一片一片蓑衣草……”‎ ‎“哼,鬼主意……”小格将身子转向一边。‎ 达子失望地看了她一眼,接着嘴角挂上了一丝笑容:“你不懂——‘信息’……明白了吗?明年我准备好好研究一下‘信息’……”‎ 小格笑了。‎ 夜晚,月亮很早就升起来了。小格在里屋坐了一会儿,听到院子里有露水滴落的声音,就走了出来。‎ 大地朦朦胧胧,一片白色。她觉得心上不知怎么热乎乎的,很想往远处走一走……走着走着,她的脚步急了起来;再后来她听到河水的声音了。‎ 她来到芦青河湾了。‎ 月光下,河湾的浅水处一片油绿。那柔软细长的草叶儿像人工整出的一般齐,一般好,茂盛极了。‎ ‎ “啊!蓑衣草……多么好的蓑衣草啊!”她在心里说。‎ ‎1984年11月 ‎(选自《张炜中篇小说年编·采树鳔》,有删改)‎ 请依据小说相关内容,概括达子形象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新型的农村青年形象:勤劳善良,乐于助人,头脑灵活,新潮时尚,善于接受新知,能敏捷捕捉商机。‎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离不开小说的情节,离不开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离不开人物的语言、肖像、动作、心理和细节描写。因此,要找出描写达子的相关语段加以概括。由“达子的脚上穿了一双又结实又漂亮的胶鞋,鞋帮上好像还印了一只鹰”“达子穿的更高级一点:军用雨衣”可以概括出达子新潮时尚的个性特点。由“用一辆轻骑贩卖葡萄,听人说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千元”可以概括出达子善于接受新知,有商业头脑,勤劳致富。由他熬夜帮助小格家翻地,可概括出他“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性格特征。达子关注信息,听老人说贵贱也买不着蓑衣,让小格编蓑衣赚钱,体现了达子能敏锐捕捉商机的能力。‎ 例2[2015·浙江高考]阅读下列文字,完成问题。‎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花卷、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挨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正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了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爱吃什么要点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注]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提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啮。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他可不在乎这个),自言自语:“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能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 ‎(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二卷)‎ ‎[注] 挑费,京津冀方言,指家庭日常生活开支。‎ 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老丑;②邋遢;③怪异。‎ ‎[解析] 本题也是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题干中有三个重要信息:是概括而不是分析,是第三段而不是全文,是形象特点而不是思想感情、主旨之类。分析文段,文段主要写了捡烂纸的老头的外貌和言行。从外貌可以概括出“老丑”和“邋遢”,从言行可以概括出“怪异”的特点。‎ 技法探究JIFATANJIU 概括人物形象“五抓手”‎ ‎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 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形象(性格)。如上题《蓑衣》中,达子是一个农民,又是正面形象,从农民本身具有的特点就可以概括出一点;《捡烂纸的老头》中,老头是一个捡破烂的,邋遢的特点一般可以看出来。‎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 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形象特征。这是概括分析人物时最需要关注的一点。如《蓑衣》中通过“达子的脚上穿了一双又结实又漂亮的胶鞋,鞋帮上好像还印了一只鹰”“达子穿的更高级一点:军用雨衣”这些描写,可以概括出达子新潮时尚的个性特点。‎ ‎3.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 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因此引起了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如《蓑衣》中由达子熬夜帮助小格家翻地的情节,可概括出他“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性格特征。由达子关注信息,听老人说贵贱也买不着蓑衣,让小格编蓑衣赚钱的情节,体现了达子能敏锐捕捉商机的能力。‎ ‎4.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原因 首先,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其次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这样才能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如《祝福》开头的环境描写,把故事发生的背景、时代、社会关系做了明确的交代,祥林嫂的性格特点也就有了基础,有了依托。‎ ‎5.从人物之间的关系、作者的议论(评价)、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的评论或其他人物的评价,更是人物性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如《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对王熙凤的评价“泼皮破落户”“凤辣子”,就揭示了王熙凤心狠手辣的性格特征。‎ 答题模板 题干若问“某某是一位怎样的人”,常用的一般模板为“×××是一个……(思想性格特征)+……(身份地位)的人”。题干若问某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就需“×××的性格特点:(1)……(2)……”。(分条作答)人物形象题要针对试题设题的角度具体灵活作答,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 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感恩 大漠飞雪 山路蜿蜒,景致似曾熟悉,小车上他感慨万千,多年的努力成就了今天的衣锦还乡。他感念乡亲的恩,当年,乡亲对他的恩情历历在目。他同时也想起了继母,不知她见了今天的他会作何感想?一抹轻蔑的笑从他脸上掠过。‎ 继母进门一年,父亲去世。父亲下葬后不久,继母一改往日的温柔,倘若犯了错,继母会拿最恶毒的语言咒骂他。逃学事件后,继母对他更是百般责难了。‎ 因为迟到,他逃学了,班主任告上了门,继母不问原因就狠狠地揍了他。“你那死鬼爹蹬腿了,你跟我没有关系了。你要是不听话,就别想在这个家呆下去!”继母规定除上学外,他还得洗衣做饭、周末下地干活。‎ 洗衣做饭,对一个才十岁的孩子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他最害怕衣服上的污渍,他力气小,一遍遍搓洗也难洗干净。冬天时,他的手裂了口子,洗衣服时钻心地疼,继母扔给他一双胶皮手套。他个子矮,站在小板凳上才能切菜煮饭。最初,他常常手忙脚乱,有时不小心伤到手,有时煮糊了饭。继母喋喋不休地数落他,特别生气时还会拧他的耳朵,“煮个饭都不会,你还能干什么,等着饿死好了!”他觉出继母的狠毒,他常常想他死去的妈妈。夜里,他躲在被子里诅咒继母,坏心肠的臭女人,吃饭闪舌头,走路遭狗咬。‎ 继母的大嗓门常招来邻居二叔,每次二叔都将他牵回自己的家,处理伤口,还特地给他煮荷包蛋。看着碗里的荷包蛋,他扑在二叔怀里痛痛快快地哭,“二叔,呜呜呜……”二叔拍着他的后背,他在二叔的安抚下停止抽泣。‎ 他不敢逃学,因为她说过,要是逃学就让他退学,他想她是能说到做到的,她怎么会愿意为他尽义务呢?父亲去世后,他的学费是村长大伯、二叔、三婆几家轮流给的。村长大伯说,“春娃子,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他真想跪着给村长大伯叩头说一声谢谢。“读书”、“有出息”,像一条无形的鞭子鞭策着他,从父亲去世的第二年起,他年年都是三好学生。‎ 每逢春节,三婆都会给他做新衣。“三婆,你对我真好!”三婆摸着他的头,“春娃子,快快长大。”是啊,他要快快长大。这样,三婆就不用为他操心了。‎ 他在乡亲的关怀中长大,他跟继母较着劲,他学会了洗衣做饭。他要证明给那个女人看,让她惭愧。高中三年,他是学校的尖子生。‎ 大学通知书送达的时候,乡亲们前来贺喜。继母捧着通知书,他想继母即使不当众夸他,态度也一定会有所改变。然而,他失望了。继母脸上的表情很复杂,唯独看不出喜悦。继母放下通知书,嗫嚅了半晌,淡淡说了句:“我供不起。”开学前,乡亲们给他凑够了学费。临行前,他给送行的乡亲深深鞠了一躬,“谢谢,谢谢!”报恩的念头在心里扎下了根。‎ 寒暑假的时候,他也偶尔回家,继母看上去比过去老迈,对他却依旧很冷淡。“读大学没啥好稀奇的,能养活自己才最重要。”笑话,他一个堂堂的大学生,怎么就不能养活自己了?已经成年的他,再也不能忍受继母的轻视了。‎ 小车开进了小山村,小山村沸腾了。“春娃子回来了,春娃子回来了!”村长大伯、二叔、三婆都迎了出来。“大伯、二叔、三婆,你们好!”“好好!”他吩咐司机从后备箱里拿出礼物送到几位老人的家。“你说你客气个啥?”“应该的!我吃过你们的饭,穿过你们的衣,花过你们的钱。没有你们,就没有我春娃子的今天,表点心意还不应该吗?”‎ ‎“春娃子,你真正要感谢的人是你妈,这些年她太不容易了!”三婆抹着泪。‎ 他轻轻一笑,“她有什么不容易的?”他跟她不是血缘至亲,记忆里,父亲去世后,她就没认真地管过他。‎ ‎“春娃子,你要这么说你妈,我们可不答应。”二叔说。“你妈是天底下最好的妈,为了你,她遭了多少罪,受了多少委屈。”‎ 三婆给他讲了继母的秘密,父亲去世后,娘家人接她回去,她拒绝了,她说你娘死得早,你又没有了爹,再不能没有她了。有男人上门求亲,她拒绝了,她说当娘的不能委屈自己的儿子。她担心你怕吃苦不好好读书,就狠心逼你。你上大学前的学费都是你妈出的,乡亲们凑的大学学费,你妈也都给还上了。好几次我都想告诉你,可你妈她不让,她说只要春娃子好我就满足了。‎ 听完三婆的讲述,他愕然。‎ ‎(选自“江山文学网”)‎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以白描的手法叙述了“他”对乡亲的深情回忆,感恩乡亲的主题贯穿全文。‎ B.小说通过“他”对继母“诅咒-轻蔑-愕然”这一心路历程的描写,塑造了继母的形象,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C.小说通过正面描写继母的语言、神态和动作,刻画出继母这一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D.小时候,冬天“他”洗衣服时,手裂了口子,继母扔给“他”一双胶皮手套,是为了让“他”洗更多的衣服,做更多的家务。‎ E.小说以双线结构的形式,在强烈的对比反差中,表现了母爱的深沉和无私。‎ 答案 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C给1分;答A、D不给分。‎ 解析 此题考查对这篇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思考时,可从小说结构、情节、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选项是否正确,A项表现的应该是歌颂母爱的深沉、伟大、无私以及人性的善良。C项,“正面描写”错,本文是通过“他”的 回忆和三婆的叙述侧面刻画继母这一形象的。D项,母亲扔胶皮手套给“他”是心疼“他”、爱护“他”,而不是要“他”做更多的家务。所以选EB。‎ ‎2.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继母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塑造了一个善良、有责任心,对子女教育要求严格,甚至有些粗暴,不善言辞的农村继母形象。①善良、有责任心。②对子女的教育严格,甚至有些粗暴。③不善言辞。(概括出性格特点的一个方面,并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例如,“继母会拿最恶毒的语言咒骂他。逃学事件后,继母对他更是百般责难了”塑造出了继母对子女的教育严格,甚至有些粗暴。以此类推即可。‎ ‎3.小说的结尾很有特点,这个特点是什么?试结合文本分析其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特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答欧·亨利式的结尾也可)。这样写的妙处是①增加了小说的魅力,牢牢吸引住了读者;②充分调动了读者的能动性,启迪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们该怎样感恩?我们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等等。从而收到“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以上各点,意思对即可,不必拘泥) ‎ 解析 结尾三婆的叙述解开了继母真实的形象特点,联系小说前面的情节内容,可知,结尾采用了欧·亨利式的结尾方式,即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分析妙处,可从小说主题、人物形象、读者的角度来分析作答。‎ ‎4.小说描写了一位继母对儿子的独特的教育方式,对于这种方式,你赞同还是反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赞同。严师出高徒,对成长中的孩子严格要求,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一味的溺爱对孩子是一种害;小说中“他”犯了错,继母会拿最恶毒的语言咒骂他。因为迟到,他逃学了,班主任告上了门,继母狠狠地揍了他,是为了让他深刻意识到逃学的严重后果,这是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继母规定除上学外,他还得洗衣做饭、周末下地干活,是为了让他尽早懂得生活的艰辛,学会自立自强。后来“他”学会了洗衣做饭,高中三年,他是学校的尖子生,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大学,并取得了成就,衣锦还乡,他要感念乡亲的恩,这些都证明继母教育方式的成功。‎ ‎(示例二)反对。这种教育方式过于沉重,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了消极的体验,小说中他多年诅咒轻蔑误解继母就是明证;这种教育方式单一粗暴,会给孩子的性格带来暴力倾向;这种教育方式结果不确定,有可能诱发其他不良后果,小说中要不是三婆的一番话,他可能一辈子都会沉浸在对继母的厌恨误解的消极情绪中,继母的好心不一定有好报。‎ 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有关教育方式的探究题,解答此题,可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即是否赞同继母这种教育方式,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对教育方式的理解与看法,例如,严师出高徒、粗暴教育的弊端等,只要能自圆其说,切实可行,言之有理即可。‎ 考向二 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而小说中的人物又可以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包括物象)。‎ 分析小说人物的作用,要挖掘其典型性,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历史的内涵,明确其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 ‎[设问方式]‎ ‎(1)小说中塑造某某人物对小说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2)你认为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3)请简要分析某一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 ‎(4)本文的主人公是×××,那么另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小说中的×××形象对塑造主要人物有什么作用?‎ ‎(6)小说中×××(事物)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且做且思QIEZUOQIESI 例3 [2015·浙江高考]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原文见学案二考向一[且做且思]例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作者刻画这个“老头”,意在揭示: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 ‎②作者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呼唤人们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同情、理解和尊重。‎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实际上就是考查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和价值的分析,即对人物形象作用的分析。本题要注意老头身份、性格的与众不同,同时要将文中人物对老头的态度和作者对老头的态度区分开来进行分析。通读文章不难发现,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塑造看似微贱却也有丰富内心世界的小人物,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关注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表达人文关怀。‎ 技法探究JIFATANJIU 从三个方面考虑主要人物的作用 ‎1.考虑对情节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考虑其对情节的推动作用。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 ‎2.考虑对主题的作用 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考虑对文章主题的作用,也就是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寄托的情感。如上题中小说描写了一个微不足道的老头,但是这样的老头也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也有自己的尊严。‎ ‎3.考虑对社会的作用 也就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如上题中,作者是借助老头的形象,呼唤人们能关注底层的、处于社会边缘的小人物。这也是写作的真正意图。‎ 答题模板 这类试题一般需要如下答案:(1)×××人物起到了×××情节的作用;(2)突出了×××主题;(3)体现了作者×××的价值观。‎ 且做且思QIEZUOQIESI 例4[2013·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未婚妻 ‎[法]奥杜 度过了几天假期之后,我要回巴黎了。‎ 当我走进车站,火车已挤满了旅客。我发现靠近车门坐着的旅客旁边,有一个空座位,但上面放着两个大篮子,里面的鸡和鸭把头伸在篮子外面。‎ 我犹豫了好一会之后,决定走进车厢。我说,很对不起了,让我来把篮子移开。可是一位穿着工作服的农民对我说:“小姐,请等一等,我就把它们从这里拿开。”当我把放在农民膝上的水果篮子提在手中时,他轻轻地把两篮家禽塞在凳子下面。‎ 我坐下以后,坐在对面的旅客问农民是不是把家禽带到市场上去卖。农民回答说:“先生,不是的。后天,我的儿子就要结婚,我把鸡鸭带来送给儿子。”‎ 他脸上显出幸福愉快的神情。他看了看周围的人,仿佛要向所有的人表达自己的快乐。另外的旅客都留心倾听,他们听了之后都感到很高兴。只有一个老媪是例外,她占了两个人的座位,枕着三个枕头,正在叱骂拥塞在车厢中的农民。‎ 火车开动了。刚才说话的旅客开始阅读报纸,这时农民对他说:“我的儿子在巴黎,他是一家商店的职员,将和一位小姐结婚,她也是一家商店的职员。”‎ 这个旅客把已经打开的报纸放在膝上,问道:“未婚妻美丽吗?”‎ 农民说:“不知道,我还没有见过她。”‎ 这个旅客有些惊讶,又说:“真的吗?假如她长得丑,使你不喜欢,将怎么办?”‎ 农民回答:“这种事情可能发生,但我相信,她会使我们喜欢,因为我们的儿子很爱我们,他不会娶一个难看的妻子。”‎ 农民的妻子又补上一句:“再说,既然她使我们的儿子腓力普喜欢,她也会使我们喜欢的。”‎ 农民的妻子转过身来向着我,我看到她一双柔和的眼睛中充满着微笑。‎ 她想知道我是否也去巴黎,当我回答说也是去巴黎时,这个旅客就开玩笑了。他说:“我打赌,这位小姐就是未婚妻,她是来迎接她的公公婆婆而没有介绍自己使他们认识。”‎ 所有的眼睛都向我注视,我羞得面红耳赤,这时农民夫妇同声说:“嗳!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将非常高兴。”‎ 我向他们说明这完全是误会。可是这个旅客提醒他们,说我曾沿着火车走过两次,好像我是尽力找认什么人;又说我在登上车厢前是多么犹豫迟疑。‎ 所有的人都笑起来,我在困窘中解释说,这个座位是我能够找到的唯一的座位。‎ ‎ 农民的妻子说:“这没有什么关系,你非常使我喜欢。假如我们的媳妇能像你那样,我将多么高兴。”‎ 农民接着说:“是啊,我们的媳妇最好能像你。”‎ 这个旅客对于他自己的这番笑话感到得意,他带着开玩笑的样子看了我一眼,对农民夫妇说:“你们相信我没有弄错。当你们到达巴黎时,你们的儿子会对你们说:‘这位就是我的未婚妻。’”‎ 他说完后,放声大笑一阵,便开始专心读他的报纸了。‎ 过了一会儿,农民的妻子完全转身向着我。她在她带来的篮子底层找寻一会儿,拿出了一块煎饼。她一面请我吃煎饼,一面对我说,这煎饼是她今天早晨亲手做的。‎ 我辞谢了她的好意。接着,她又请我吃一串葡萄,我不得不接受了。‎ 当火车在一个站停下时,我很难阻止农民下车为我购买一杯热的饮料。‎ 我看到这一对好人一心爱着他们儿子所选中的未婚妻时,自己因不是他们的媳妇而感到遗憾。他们的爱情使自己觉得多么温暖。我是孤女,从未见过父母的慈容,而和我一起生活的人,谁都对我漠不关心。‎ 我惊异地看到他们的眼光时时注视在我身上,好像他们是在爱抚我那样。‎ 到达巴黎时,我帮助他们把篮子从车上搬下来,并领他们向出口处走去。‎ 我看到一个身材高高的青年向他们扑过来,用双臂抱着他们,我就稍稍离开他们远一些。他热情地吻着他父亲,又吻着他母亲。‎ 他们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 他像他父亲,一双眼睛鲜明快乐,笑声爽快而响亮。‎ 外面,天几乎全黑了。我撑起大衣的领子。我落在他们后面,稍离开他们几步路。这时,他们的儿子去雇一辆车子。‎ ‎_农民爱抚着一只美丽的花母鸡的头,对他妻子说:“假如我早知道她不是我们的媳妇,那么我早就把这只花母鸡送给她了。”‎ ‎“是啊!假如我早知道……”‎ 农民的妻子向着已走出车站的长长人群做手势,眼睛望着远处说:“她已随人群走了。”‎ 正在这时,他们的儿子已雇到一辆车子回来了。他看起来长得身强力壮,性情温和,我想他的未婚妻一定是很幸福的。‎ 他们的车子消失在黑暗中,于是我沿着每一条街道慢吞吞地走去。孤零零的我不由自主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我已二十岁了,还没有一个人来向我谈过爱情。‎ ‎(选自《世界名人散文精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0年版。有删改)‎ ‎“看报纸的旅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他的“玩笑”引起农民夫妇对“我”身份的误会,从而推动情节发展;②从人物关系的角度看,他是一个穿针引线式的人物,把“我”与农民夫妇、“未婚妻”联系起来。‎ ‎[解析]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从文中看,“看报纸的旅客”是文中的一个次要人物,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一般起串联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揭示主题的作用,或是作为见证者的作用。分析作品中“看报纸的旅客”这一形象时,要从人物本身的作用、与主要人物的关系、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等方面作答,既要用术语,又要结合文本。‎ 技法探究JIFATANJIU 解答次要人物作用的四个方面 ‎1.牵线搭桥,关联情节 在一些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到一起,推动情节发展。他们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起到一定的叙事作用。如《祝福》中的“我”就是这样的作用。如上题中通过他的“玩笑”引起农民夫妇对“我”身份的误会,从而推动情节发展。‎ ‎2.侧面衬托,个性鲜明 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从而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也就是说,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显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如上题中“他”是一个关联人物,从而把“我”与农民夫妇、未婚妻联系起来。‎ ‎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很多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 ‎4.揭示主题,增添魅力 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不只和主要人物息息相关,也和作品的主题思想血肉相连,也就是说,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设置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力量,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如《祝福》中的“我”就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具有现代意识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新旧历史交替时期精神上的种种矛盾。‎ 且做且思QIEZUOQIESI 例5[2014·湖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六指猴 墨中白 侯六是新来为东家赶马车的,右手六指,护院的都笑称他六指猴。‎ 侯六也不恼,伸出手问:“像六指猴吗?”‎ ‎“六指猴是江洋大盗,你是给东家赶马车的。”说完,大伙善意地笑了。‎ 东家江大佬有钱,有钱的东家不住在泗州城。东家喜欢住在五里城的凤凰墩。凤凰墩背靠九座梅花山,西临拦山河,东边一条大道直通南边的泗州城。‎ 东家爱去泗州城听戏。‎ 东家听完泗州戏,侯六就陪他去梅岭茶馆。‎ 东家和众玩家边品茶,边玩赏古玉。‎ 众玩家要看东家腰上的玉。‎ 东家掏出洁白的手帕,用嘴吹吹,才解下玉放在上面。只见手帕上的蟠螭,圆眼怒睁,细眉飞扬,脚爪上翘,胛骨尽显,活泼有趣。‎ 众人夸:“好玉。”‎ 侯六却在旁边大碗喝着茶,喝完,就到泗州大街上逛。‎ 东家品足了茶,侯六准时套好马车等他。坎坷道,马车如履平地。东家喜欢坐在车上眯着双眼哼着泗州戏,回味着茶馆玩玉时的惬意。‎ 到家,东家拎起长衫下车,侯六就看到他腰带上那只活泼的蟠螭。‎ 东家有钱,可有钱的东家人不坏。东家喜欢拿出白花花的银子救济乡邻。侯六常听人夸,东家是善人。‎ 侯六拴好马,路过东家房时,就听东家和老婆说:“侯六人不小了,是该成家了……”‎ 侯六听后心一热,父母去世,无人再关心自己。‎ 泗州大街,仁义当铺。‎ 黑衣人闪身进屋。‎ 老板贾仁义低声问:“玉呢?大人催要。”‎ 黑衣人说:“盗不来。”‎ ‎“没有你偷不来的宝贝,否则告知官府,丢的不仅是玉,还有多人的性命!”‎ 黑衣人不回答,抛下酬金,飞跃离去,眨眼钻进黑夜里。‎ 天亮,府衙有人投案,声称自己是大盗六指猴。师爷马皮金一看是马夫侯六,笑说:“你手长六手指,就是六指猴?”‎ ‎“我是六指猴,为东家赶车,实是想偷他的玉。”‎ 马皮金只好向吴知府禀报。‎ 吴知府听后,说:“通知江大佬,让他看着办吧。”‎ 马皮金把知府的话转告给东家,临别小声叮嘱:“大人的嘴,大着呢!”‎ 东家忙带上金银赶到府衙。‎ 看着满眼的金银,吴知府叹道:“你有钱心善,好人呀,可好人如何会让飞贼赶车呢,要追究……”吴知府眯着小眼盯着东家的腰间。‎ 东家取下玉佩递过去,说:“一个赶马的怎会是大盗哟?”马皮金忙上前接玉,旁边的吴知府就怪怨说:“好好马车不赶,非说是飞贼,自己的命贱,也不为主人着想,再说,他真是六指猴,怎敢自己找上门来?这些下人呀,醉酒后,全是醉话!”‎ 东家忙谢过知府,刚把侯六带走,贾仁义就求见吴知府说:“真是六指猴呀。”‎ 吴知府笑道:“抓了六指猴,还会有七指猴八指猴,那么多飞贼抓得完吗?要的是玉!”看着吴知府把玩着圆眼怒睁的蟠螭,贾仁义连赞:“大人高明!”‎ 侯六得知东家用古玉救他,跪谢说:“我不配。”东家伸手拉起他说:“玉是宝,可活人更是宝哩!”‎ 侯六说:“不能再为您赶马了。”转身欲去。‎ 东家也不挽留,说:“走正道吧!路平整,好走!”‎ 六指猴点头,飞身上了大路。‎ 平原大道,晨光如金。‎ 东家坐着马车去泗州城,路遇一老者,停车,让其坐。‎ 老者摘去胡须,是侯六。‎ 侯六感慨地说:“东家的善心无处不在呀。”双手递来一玉。‎ 东家见是那块活泼有趣的蟠螭,摇头叹说:“何必呢!”‎ 候六说:“东家放心,他们无可奈何,日后还会尊敬您呢!”看着东家一脸莫名,侯六笑着跃到马后,接过马鞭说:“再为您赶一趟吧。”望着飞舞马鞭的侯六,东家仿佛看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侯六走了,东家再也没有他的消息。‎ 东家不明白,古玉被盗,官府也不追问,吴知府对他尊敬如宾,像是他偷了自己的古玉。东家进城时还爱听泗州戏,去梅岭茶馆。东家品茶时,听茶客们说,江湖上有一飞侠,专盗贪官金银救济穷人,飞侠盗金银,还拿他们记录贪污的私账簿儿……‎ 听着,听着,东家会猛喝一口茶,他希望飞侠是六指猴,却又为侯六捏着把汗。‎ ‎(本文有改动)‎ 小说中那块活泼有趣的玉蟠螭在情节安排与人物塑造方面有何作用?请分别做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在情节安排方面,它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东家有宝玉,侯六来盗玉,侯六被东家感化自首,东家舍玉相救,侯六窃玉以报东家。②在人物塑造方面,它可以衬托人物的品格。例如东家爱玉,衬托其风雅;知府爱玉,表现其贪婪。‎ ‎[解析] 本题的题干指向清晰,文本中某物在情节方面的作用:线索,串起全文;推动情节发展;照应相关内容等。而在人物塑造方面往往是以物来衬托人物的性格品质,要注意的是该物往往不只对一个人物有衬托的作用,解答要全面。这类题型一定要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来分析。‎ 技法探究JIFATANJIU ‎“物象”作用归纳 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件,其基本作用不外乎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等。有时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 ‎[2016·南阳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隐瞒 石磊 中午时分,忽然,一辆宝马名车停在我的铺门口,下来一位四十多岁的贵妇人。这人我认识,住在我的楼上,叫尚海英。海英一进来就对我说:“老王,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好的牙多少钱?差的又是多少?”‎ ‎“海英,好的牙有五千多,也有六千多的,那差的一两百元。”我回答海英说。‎ ‎“老王,你看这样行吗?我想给我妈镶一两百元的,你当她的面说是五千多元的。”海英对我说。‎ 我看了看海英,非常不解地问:“海英,你家有的是钱,干吗这样做?”‎ ‎“老王,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妈已六十多岁,镶那么好的牙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 海英后面的话没有说出来,但我知道她后面想说的是什么话。我用有点鄙视的眼光看了她一眼,很不情愿地说:“好……好吧!”‎ ‎“老王,就这么说,咱们是好邻居,你可得替我隐瞒。下午,我带她来做牙模。”海英说完就走了。‎ 海英走了不久,住在我楼下的夏玉莹骑着一辆单车来了。玉莹笑着问我说:“王医生,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我妈这人真是的,怎么叫她,她都不来。好的牙多少钱?最差的又多少钱?”‎ 我看了看玉莹心想,你也和海英一样?但我转念一想,玉莹一家不容易,夫妻都是小学教师,两个儿子都在读大学。于是,我还是很和气地说:“夏老师,好的有五千多元,差的有一百来元。”‎ ‎“王医生,妈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每次看到她吃东西,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你帮我镶一口最好的牙给她吧,我妈很心疼钱,但你得跟她说是一百来元的,要不,她肯定不镶。”玉莹十分认真地对我说。‎ 我听到玉莹这话,内心很是感动,但故意用海英的话对她说:“夏老师,你妈不都七十多岁了吗,镶那么好的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 玉莹用惊讶的目光看着我,不满地说:“王医生,你怎么说这话?”‎ 我知道我说错了,歉意地对她说:“夏老师,我是跟你开玩笑的。”‎ 玉莹走时,又郑重对我说:“王医生,这事就拜托你了,千万别让我妈知道。要是知道了,她是不会来的。”‎ 真是无巧不成书。几天后,尚海英带着妈妈来了,夏玉莹也带着妈妈来了。尚海英的妈妈叫她尚妈妈,夏玉莹的妈妈叫她夏妈妈。因为是同一栋楼,彼此都认识。尚妈妈问夏妈妈:“大姐,你镶多少钱的牙?”‎ ‎“我……我……我……本来不想镶牙,都七十多了,还镶什么牙,可玉莹就是不肯。”夏妈妈回答说。‎ ‎“我是问你镶多少钱的?”尚妈妈又问了她一句。‎ ‎“一……一百多块的就行了,都这把年纪了。”夏妈妈有点不好意思地回答说,她不是钱少不好意思,是怕媳妇在他们的面前没有面子。‎ ‎“什么?一百多块的?一百多块的还不跟纸糊的一样,我的儿媳妇就给我镶五千多的!”尚妈妈颇为得意地说。‎ 海英用有点质问的口气,对玉莹说:“夏老师,你怎么给夏妈妈镶这种牙,你要是没钱,跟我说一声。老王,你说是不是?”‎ 海英的话,我装着没有听见。玉莹理了理刘海,有点尴尬地说:“将、将就一下吧。”‎ 我自言自语说了一句:“真作假时假作真。”‎ 海英婆媳走了,夏妈妈却安慰儿媳说:“莹,她们的话,你别往心里去。她家有的是钱,咱们一百元要相当她们的五十万元。”‎ 我想了很久,也不知道对她们婆媳说什么好。我精神十分集中,想把这口牙镶好,不然,我就对不起玉莹的那份孝心。‎ 一个星期后的中午,天下着雨,我在房里休息。尚妈妈和夏妈妈到我家来跟我的妈妈聊天。聊来聊去,她们聊起了牙。尚妈妈问夏妈妈说:“大姐,你的牙好使吗?”‎ ‎“哎呀,我的牙好得很,跟年轻时的牙齿一样。”夏妈妈喜形于色地说。‎ ‎“这就怪了,你一百多块的牙那么好,我五千多元的牙却差得很。会不会给小王搞错了?”尚妈妈有点怀疑地说。‎ ‎“让我给你看一看就知道了。”妈妈对尚妈妈说。‎ 妈妈一看到尚妈妈那口牙,就肯定地说:“错了,这牙是便宜的牙。”妈妈说完又对夏妈妈说:“你的牙,我也看一下吧。”妈妈一看到夏妈妈的牙又说:“你这口牙可是好牙,搞错了,搞错了。”‎ 妈妈走进我的房里,把我叫了出来,当着她们的面质问我:“她们的牙是怎么回事,会不会搞错了?”‎ 我本想为她们继续隐瞒,现在看来,不说出实情不行了。于是,我只好把真相告诉她们。‎ 三位老人听后,都十分吃惊……‎ ‎(选自2014年第3期《北京文学》)‎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以朴实的语言叙述了两个儿媳妇各为自己的婆婆镶牙的故事,表现了儿媳妇对婆婆的孝心,反映了当前的一些社会风尚。‎ B.小说善于通过人物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虽然海英和玉莹的言语有些地方是相似的,但表达的内心情感却完全不同。‎ C.说“真作假时假作真”这句话,是因为“我”实在看不惯海英和玉莹的做法,包含着“我”对海英的强烈不满和对玉莹的无限同情。‎ D.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印证了“真是无巧不成书”这句话,文中的几次巧合,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真实性,使故事情节顺理成章。‎ E.“我”本想替海英和玉莹永久地保存秘密的,但妈妈当着两位老人的面质问“我”原因,“我”只好违背着自己的良心说出了真相。‎ 答案 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 解析 C项说“实在看不惯海英和玉莹的做法”“对海英的强烈不满和对玉莹的无限同情”错,从文中看,“我”对玉莹的做法不是看不惯,而是赞赏的;“我”对玉莹也没有无限同情。E项说“‘我’本想替海英和玉莹永久地保存秘密的”是无中生有,说“只好违背着自己的良心说出了真相”错,从文章看,说出真相并没有“违背着自己的良心”。A项说法不准确,因为海英的做法有一定的孝心,但她真实的心理又是令人厌恶的,算不上一种社会风尚。‎ ‎2.小说中的“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小说中的“我”是小说的叙述者与情节的连接者,是小说的线索人物。②推动情节发展。小说都是从“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而展开的。③有助于展示人物性格特点。“我”的心理和语言能揭示人物心理,揭开事情的真相。‎ 解析 线索人物就是这个人贯穿整个故事始终,可以引出故事或者主要人物。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分析“我”的作用,可以从情节入手,看看这一人物对情节、主人公的作用。‎ ‎3.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并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海英和玉莹出场的对比。海英是开着宝马来的,玉莹是骑着单车来的。②海英和玉莹做法的对比。海英有钱而给婆婆镶便宜的牙,玉莹没钱却给婆婆镶贵的牙。③海英和玉莹心灵的对比。海英让“我”帮忙隐瞒真相是想骗婆婆高兴,是自私的表现;而玉莹让“我”帮忙隐瞒真相是想让婆婆愿意镶牙,是孝心的表现。(答其他方面意思对也可。)‎ 解析 小说全篇都是围绕着海英和玉莹的言行而展开对比的,分析时要抓住她们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来分析,再进行概括。‎ ‎4.本文标题为“隐瞒”,有人认为也能以“真相大白”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以“隐瞒”为题好。①小说主要通过海英和玉莹的言行,展示二人对待老人的不同内心世界,借以表现要真诚对待老人的主题。②设置悬念,能吸引读者去追问“隐瞒”什么,从而引起阅读的兴趣。③“隐瞒”贯穿小说的大部分情节,以“‎ 隐瞒”为标题,可与内容更吻合。如果改为“真相大白”就显得太直白,也没有上述优点了。‎ 观点二:以“真相大白”为题好。①“真相大白”这个标题能激起读者的兴趣,从而引起阅读的欲望。②小说的情节都是为“真相大白”做铺垫的,用“真相大白”做标题,更切题。③“真相大白”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通过“我”的揭示,小说的疑团才得以揭开,小说的主题才得以彰显。而用“隐瞒”做标题就没有上述优点了。‎ 解析 这是一道关于小说标题艺术的探究题。答案并不唯一,但要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要做到有理有据。一般的答题模式是:①这个题目的优点(是否有助于突出××形象、主题,是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概括主要内容,或制造悬念,或讽刺,或双关等);②替代的题目有××缺点。‎ 课后对点集训 一、[2016·绵阳一诊]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瞄准 孙道荣 他躬着腰,低着头,蹑手蹑脚,向芦苇深处走去。‎ 风从江边吹来,干枯的芦苇沙沙作响。虽然已是隆冬了,但是阳光还是将大地烘得暖融融的。气候变暖了,连南迁的候鸟,不知道从哪年开始,飞到这儿也停下了,不再往南飞。而以前,这里只是他们迁徙过程中的一个休息站。现在,这片湿地,成了众多从北方飞来的鸟儿的越冬地。‎ 除了轻微的风声,空气中四处都是翅膀的振动声。他熟悉这些声音,清脆,干净,温暖,像丝绸从指间划过的声音。他是这一带有名的猎手,空中的鸟儿,即使飞得再高,也难逃他锐利的眼睛,以及百发百中的猎枪。子弹呼啸而出,天空中旋即有一只黑影,孤独地应声而落。从无意外。‎ 他找到一块稍高一点的干地,蹲伏下来。‎ 望过去,不远处就是江涂,鸟儿们此刻都在那儿戏水,觅食,打盹,或者互相梳理羽毛。午后的阳光,将江涂之上的鸟儿们,晒得暖洋洋。‎ 他的目光,在鸟堆里逡巡。‎ 最多的是野鸭,好看的绿头鸭,调皮的翘鼻麻鸭,贪吃的斑嘴鸭,还有叫声响亮的瑟嘴鸭,他认得他们,就像熟悉的邻居。此外,还有几只大雁,悠闲地踱着方步,甚至还有几只色彩斑斓的黄鹂鸟。他的目光从他们身上掠过。这些,都不是他今天的目标。‎ 他继续在江涂上搜寻。它们应该就在这儿啊。‎ 突然,他的眼睛一亮。在一撮芦苇边,他看到了几个细细高高的身影,没错,就是它们。热血一下子涌了上来。他揉揉眼睛,确认就是它们。一二三,四,对,果然是四只,他们告诉他,总共四只。它们埋头在江涂上觅食,对他浑然不觉。他一只只看过去,真是太美了,身上是白色的羽毛,翅膀却是黑色的,展开来,就像一幅黑白水墨画,而细长的脚,则像高挑的舞者,性感,美艳。没错,就是它们,东方白鹳,整个地球上不足3千只,它们比白金还珍贵啊。‎ 他将目光,缓缓地从它们身上收回。熟练地从背上卸下猎枪,擦擦枪管,推上子弹,然后,装上消音器。他以前从不用消音器,为了这次行动,他特地请朋友订做的。‎ 他端起猎枪,瞄准。‎ 十字准星,从江涂上划过。一只鸟,又一只鸟。准星所及,无不打了个寒战,似乎它们能够感受到来自芦苇丛中的枪管冷冰冰的力量。‎ 枪口在那群东方白鹳的身上,停了下来。‎ 一只东方白鹳,又一只东方白鹳。他犹豫着,不知道瞄准哪一只。最后,他的目光和枪口,同时落在了最后一只东方白鹳身上,它一会低头觅食,一会警觉地抬起头,它看起来比另外几只东方白鹳显得紧张。‎ 他把枪口向空中抬抬,直指蓝天,那将是鸟儿振翅飞起来时的高度。这也是被他瞄准的鸟儿,最后能够飞起的高度。‎ 做好了这一切,他长吸一口气,然后,拣起一块土疙瘩,向江涂上扔去。‎ 鸟儿都惊恐地飞了起来。‎ 东方白鹳也都惊恐地飞向空中。那只他瞄准的东方白鹳,也拼命地煽动翅膀,向前奔跑,企图飞起来。它细长的腿上,缀着一件东西。这使它奔跑起来,很别扭,也很困难。他看清楚了,那是一只金属鸟夹。它的生命力可真强啊,被鸟夹夹上后,它竟然能够拖着鸟夹,逃开了。‎ 在其他鸟儿惊慌的呼叫声中,它终于也飞了起来。高空,那才是它们自由的家园。他沉着地、缓缓地抬起枪,枪管移动的速度,与它向上升腾的速度,完美地一致。‎ 另外三只东方白鹳在空中盘旋,等待着他们的伙伴。它吃力地飞向它们。‎ 他再一次瞄准,然后,右手食指轻轻地、冷冷地扣动了扳机。‎ ‎“砰——”消音器掩盖下的枪声,像一粒豆子,在炒锅里炸响。子弹划破空气,如丝绸破裂。‎ 突然,它一个趔趄。‎ 打中了!‎ 一个黑影,从半空坠落。正是那只金属鸟夹。子弹将鸟夹与东方白鹳的脚的连线,击断了。‎ 东方白鹳,鸣叫着,向天空飞去。它的细长的双腿,有力振动的翅膀,在空中,划出优美的曲线。‎ 他收起枪,仰视天空。多么蓝的天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第三段交代猎人枪法神准,为下文做铺垫,点明他最终选择打掉金属夹,是故意要放走那只东方白鹳的。‎ B.“瞄准”这个标题,简洁利索,读者的眼睛一触及,好像立时感到冷冰冰的枪口直接冲人而来,点明主旨。‎ C.作者巧妙运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带读者经历了这次特别的狩猎之旅,把一个优秀猎人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 D.故事情节可谓一波三折,江边各种鸟儿的悠闲让人忧心,猎人充分的射杀准备让人担心,扣动扳机的一瞬更让人伤心。‎ E.小说通过动作描写及精彩的环境描写,在成功刻画猎人形象的同时,更加充分地展示了猎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案 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E给1分;答B、D不给分。‎ 解析 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B项未直接点明主旨,D项“一波三折”不当,E项心理变化展示并不充分。‎ ‎2.小说中的猎人是怎样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枪法出众,是这一带有名的猎手,百发百中。②冷静干练。③自私贪婪。④会被感动,有仁慈心。(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回答此题,要根据文本对猎人这个形象所作的行为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等描写以及其他相关叙述性语言进行分析。比如,小说写他打枪百发百中,可见他枪法出众。小说通过对他在前进时、埋伏时、瞄准时的动作描写,刻画出他冷静干练的特点。从猎人猎鸟无数,且目标越来越集中在珍稀鸟类上这点可看出他自私贪婪。此外,从小说的结尾还可看出猎人有仁慈心。‎ ‎3.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①他认得他们,就像熟悉的邻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他收起枪,仰视天空。多么蓝的天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句话表现了猎人对鸟的熟悉程度。只是这些熟识并不是建立在人类对鸟类自然亲近的基础上,而是用温暖的话语冷酷地揭示出猎人大量残害鸟类的事实,这也是猎人枪法出众的一个原因。②这是一处环境描写,衬托出猎人让这只东方白鹳重获自由后轻松愉快的心情。放弃猎杀,拯救生命,其实更是拯救了自己。这是对人性自我救赎行为的赞美。‎ 解析 回答此题,要从这两句的意思出发,结合作品的主题和人物性格进行分析。第①句话表现了猎人对鸟的熟悉程度,用温暖的话语冷酷地揭示出猎人大量残害鸟类的事实。第②句是环境描写,衬托出猎人让这只东方白鹳重获自由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4.小说结尾,猎人打掉东方白鹳脚上的金属夹。这样设计结尾,有人说合乎情理,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过于牵强,故意拔高。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这样写合乎情理,让人感动。主人公改变瞄准目标的原因之一是他被东方白鹳的强大生命力所震撼,东方白鹳被鸟夹夹上以后,竟然能够拖着鸟夹奔跑。二是他被东方白鹳吃力地拖着鸟夹飞向高空、回归自由家园的壮举所感动。三是他看到来自东方白鹳的群体的关爱之情——三只白鹳在空中盘旋着等待这只被夹的白鹳,不忍心射杀。观点二:这样写过于牵强,故意拔高。一是他此次行动就是为了猎杀珍稀鸟类东方白鹳而来。二是他已经做出了充分的准备,选择目标,准备武器,开枪射击,整个过程没有迟疑,没有犹豫。三是从惊起白鹳,到开枪射击,时间很短,缺少心理转变的时间。所以,结尾显得突兀牵强。‎ 解析 这是一道答案并不唯一的探究题。回答此题时,若选择“合乎情理,让人感动”的观点,可从猎人改变瞄准目标的原因加以分析。若选择“过于牵强,故意拔高”的观点,可从猎人这次行动的目的、准备、开枪过程及结果进行分析。‎ 二、[2016·西安八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午餐 ‎[法国]毛姆 ‎“哎呀,从第一次见面到现在已经好多年了。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吗?你请我吃了午餐。”我能不记得吗?‎ 二十年前,我住在巴黎拉丁区的一套小公寓里。那里是无名艺术家、穷学生、流浪汉的栖身之地。我当时挣的钱刚够养活自己。她曾看过我的一本书,并给我来过信。我回信谢了她,但很快又收到她的一封信,她说要经过巴黎,想和我谈一谈;并问我愿不愿意在福伊约餐厅请她吃点午饭。福伊约餐厅是法国议员们用餐的地方,就我来说那儿是高不可攀的。但我想,一顿简单的午餐不会超过十五法郎,如果之后两个星期不喝咖啡,完全可以对付过去。‎ 她是一位四十岁左右的女人,很健谈。她那一口为数众多、超过了实际需要的牙齿,又白又大又平整,给我印象颇深。‎ 当菜单拿上来时,我心中一惊,价格远高过预料。但她的话使我放下心来。‎ ‎“我午餐从来不吃什么东西。”她说。“嗨,别那么说!”我慷慨地答道。“我向来只吃一道菜,或许可以吃点鱼,不知有没有鲑鱼。”还没到吃鲑鱼的季节,菜单上也无这道菜,但我还是问了侍者。“有的,刚进了一条很好的鲑鱼!”我点了这条鱼。侍者又问她是否再吃点什么?“不,我向来只吃一道菜。”她答道,“除非你们有鱼子酱。”‎ 我的心微微一沉,我告诉侍者赶快拿鱼子酱来。之后,我为自己点了菜单上最便宜的羊排。“我认为吃肉是很欠考虑的,”她说,“我不知道你吃了这种油腻的东西后怎么工作。我不喜欢把胃撑得过饱。”接下来是饮料的问题。‎ ‎“你想要点什么?”我问道,口气很客气,但不十分热情。她对我粲然一笑,露出雪白的牙齿。“我的医生只让我喝香槟。”‎ 我想我有点面色苍白了。我要了半瓶香槟酒。‎ 吃了鱼子酱,又吃了鲑鱼,她愉快地谈论着艺术、文学和音乐。这时侍者又拿着菜单走过来,我便说:“我是打算只吃一道菜。”‎ 她轻轻递了一个手势,让侍者站在一边。‎ ‎“不,不,我午餐决不多吃,我吃那点东西只是借此谈谈话。我恐怕吃不下任何东西了,除非他们有那种大芦笋。吃不到芦笋就离开巴黎我会很遗憾的。”‎ 我的心一沉。我在商店见到过芦笋,我知道价格贵得吓人。‎ ‎“这位女士想知道你们有没有那种大芦笋。”我问侍者。‎ ‎“我一点都不饿,”我的客人叹道,“但如果你坚持的话,我不介意吃点芦笋。”‎ 我陷入了恐慌,我很清楚我身上有多少钱。如果账单超过了这个数目,我打定主意把手伸到口袋里,然后戏剧性地大叫一声,说是钱包被偷了。当然,如果她的钱也不够付账就更难堪了。这样一来那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把我的表留下来……‎ 芦笋上来了,水灵灵的,令人垂涎。我一面看着这可恶的女人贪婪地吞咽着芦笋,一面彬彬有礼地谈论着巴尔干半岛的戏剧状况。她终于吃完了。‎ ‎“喝咖啡吗?”我问。‎ ‎“好的,就来一份冰淇淋和咖啡吧。”她答道。‎ ‎“你知道,我很信奉这样一个原则,”她边吃冰淇淋边说,“当你离开餐桌时,总有一种还能再吃一点的感觉才好。”‎ ‎“你还饿吗?”我有气无力地问道。“噢,不,我不饿了。”‎ 就在等着上咖啡的时候,那个侍者,提着一只大篮子向我们走来,篮子里装满了硕大的桃子。我的客人,边说着话,边心不在焉地拿起一个来。‎ ‎“你看,你吃了那么多肉把肚子撑饱了。”(我那一块小得可怜的羊排!)‎ ‎“你再也吃不下东西了。而我只是随便吃了一点,我还可以再品尝一只桃子。”‎ 付完账后,我的钱已不够付像样的小费。她的目光在我留给侍者的三法郎上停了一小会儿,我知道她是觉得我很吝啬。‎ ‎“学我的样子,”当我们握手道别时她说,“午餐顶多吃一道菜。”‎ ‎“我会做得比那更好,”我回敬道,“我今天晚餐什么都不吃了。”‎ ‎“幽默家!”她高兴地叫着,跳上一辆马车,“你是真正的幽默家!”‎ 但我终于报了仇,我相信我不是一个爱报复的人,但当永恒的上帝插手管这件事时,我心满意足地看着这个结局也是可以原谅的。现在她的体重已达二百三十四磅。‎ ‎(选自《毛姆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善于运用人物言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侍者的言行为情节的展开、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B.心理刻画是这篇小说的突出特点,“我”在“她”用餐时的“一惊”“微微一沉”“心一沉”“面色苍白”“陷入恐慌”等心理描写,揭露了“我”的自私、吝啬。‎ C.小说写“她”吃名贵佳肴,喝香槟酒,并劝“我”不要吃羊排这种油腻的食物,是为了表现她很懂养生之道。‎ D.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故事,运用调侃的对话方式,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心理,塑造了人物形象,凸显了主题,并使作品获得了讽刺幽默的艺术效果。‎ E.小说中“她”多次提到“我只吃一道菜”,这是一种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她”对生活的要求很简单。‎ 答案 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E给1分;答B、C不给分。‎ 解析 B项,“揭露我的自私、吝啬”错。C项,“表现她很懂养生之道”错。E项,小说中“她”多次提到“我只吃一道菜”,这是一种反复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突出表现她对生活的要求很简单”错。‎ ‎6.第三段中“她那一口为数众多、超过了实际需要的牙齿,又白又大又平整,给我印象颇深”,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用夸张的笔法,勾画了人物形象的显著特征;②为后文写她善吃、能吃、贪吃,健谈作铺垫;③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在纵览全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人物,很显然第三段中的这句话用夸张的笔法,从结构上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为下文的内容作铺垫。从内容上,突出人物的特征。‎ ‎7.小说刻画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健谈、圆滑世故。②贪婪、自私。③故作姿态、虚伪、爱面子。(意思对即可)‎ 解析 在整体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准确根据人物的言行概括人物形象。如:她多次说到“除非你们有……”“但如果你坚持的话,我不介意吃……”看出她故作姿态、虚伪、爱面子,巧言令色、圆滑世故。行为上“我一面看着这可恶的女人贪婪地吞咽着芦笋”写出了她贪婪、自私。‎ ‎8.有人认为小说中的主人公是“我”,有人认为小说中的主人公是“她”。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主人公是“我”。①故事发生的地点在“我”一方,“我”是主人,“她”是客人。②小说是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组织小说情节的。③对“她”的精彩描写是为了有力地烘托“我”这一核心人物形象。④对“我”的描写,凸显了小说的主旨——对人性弱点的讽刺和批判。(表明观点,理由说出三点即可)‎ ‎(示例二)主人公是“她”。①小说最先出场的是“她”,整个故事是由“她”的话引出的。②“她”的言行推动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③对“我”心理变化的描写,是为了侧面烘托“她”这一核心形象。④对“她”形象的描写,凸显了小说的主旨——对人性弱点的讽刺和批判。(表明观点,理由说出三点即可)‎ 解析 作此类题必须先表明看法,然后从地点、人物、情节、主旨等角度进行分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