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新高考专版第一单元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作业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 时空定位 【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从远古时代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是早期国家产生、完善及社会大变革时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政治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确立、发展及逐步瓦解 从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代替公天下;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主要实行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度,分封制、宗法制最为重要,其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巩固王权为目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相对松散;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政局动荡,各国变法图强 经济 农业、手工业及商业不断发展,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土地制度经历了由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演变;手工业由“工商食官”到“工商食官”被打破及重农抑商政策;古代以农立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又受到农业的制约 思想文化 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变化带来了思想界的空前活跃,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纷纷登场,提出各种各样的治国方案。与之相适应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也得到了很大发展,这些都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考情探究】 5年考情 备考策略 考题分布 考查角度 考情综述 全国 课标 Ⅰ卷 2019,24,4分 商周时期的王位继承 近几年高考对本单元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主干知识点上。考题以新情境、新视角出现,侧重对事件前因后果的考查,角度细致入微,且试题难度较大,考查学生的各项能力。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本单元内容在高考中地位非常重要,在未来高考的考查中仍是重点内容 (1)抓住这一单元的主干知识点,比如分封制、宗法制、中央集权雏形、农业、手工业、商业、科技、思想等,既要注意知识的细节,又要注意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2)要把本单元的知识点适当地同当今的时政热点相结合,如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等 (3)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8,24,4分 战国时期的科技 2017,24,4分 西周分封制的积极影响 全国 课标 Ⅱ卷 2019,24,4分 秦国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的积极影响 2018,24,4分 商汤灭夏体现的时政热点——以德治国 2017,24,4分 春秋战国时期影响商业贸易发展的因素 【考点集训】 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据史料记载,商王断定大事,要综合考虑五个方面的意见,即王本身、卿士、庶民(人)、卜(龟)和筮。如王、卿士和庶民一致同意,而卜筮反对,则以不动为好,动则不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商朝( ) A.商王垄断决策权 B.政治带有迷信色彩 C.王权受制于族权 D.已孕育早期民主制 答案 B 2.周天子分封时,既规定了受封诸侯“以供王职”“法则周公”等,同时又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并载之文告,公布于世。周王室这些规定( ) A.旨在传播周王朝先进的文化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C.凸显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 D.规范了诸侯的日常生活行为 答案 C 3.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然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乃传子法之精髓,当时虽未必有此语,固已用此意矣。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任天者定,任人者争。”这表明( ) A.宗法传子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B.贵族统治有利于政治垄断 C.立嫡以长加强了对地方控制 D.宗法制有利于选拔优秀官员 答案 A 4.《左传》载:“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礼记》中说:“礼乐刑政,其极一也。”这两则材料反映了“礼”主要的社会功能是( ) A.端正民心的工具 B.凝聚家族的手段 C.维系等级的方式 D.齐家治国的方式 答案 D 5.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打破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 C 考点二 先秦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6.周王灭商以后,在授土授民的同时,还把殷商遗民中从事手工业的一些族氏封赐给诸侯。如将条氏(编织工)等六族赐给鲁公,将陶氏(陶工)等七族赐给康叔。这一举措( ) A.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B.保证了官府手工业技术力量 C.笼络了门阀贵族阶层 D.巩固了士农工商的社会体系 答案 B 7.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1300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 ) A.贵族权重,世袭制巩固 B.田地交换,井田制动摇 C.田地买卖,私有制确立 D.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答案 B 8.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把一部分公田赏赐给立了军功的贵族和出身平民的士兵作私田;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向私田征税。这主要说明( ) A.土地私有制逐步得到认可 B.争霸战争是经济改革的根本因素 C.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 D.经济改革是加强王权的主要手段 答案 A 9.公元前627年秦国袭郑,路遇行商弦高。凡袭人之国多选僻远小径,而秦军还能路遇行商。从中可推知( ) A.井田制的瓦解是行商发展的必然结果 B.秦国袭郑的战略部署存在着严重问题 C.行商盛行是小农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D.行商积极参与着春秋征伐的物资补给 答案 C 10.春秋时期,建立国储粮制度的齐国对鲁国发动了商战,连续多年大量进口鲁国的丝织品,鲁国民众基本放弃了其他生产。然后齐国阻断其粮食进口通道,迫使其屈服,这说明( ) A.农业具有战略价值 B.商战决定争霸成效 C.自然经济保障国家安全 D.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 答案 A 11.从铁农具出土的分布范围看,春秋早期仅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中晚期已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这说明此时期( ) A.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 B.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 C.冶铸技术取得巨大进步 D.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 答案 A 12.先秦思想家对地租与土地税两个概念没有区分,将两者视为一体。这是因为在先秦时期( ) A.思想家大多主张重农抑商 B.农业采取精耕细作的技术 C.统治者同时也是土地所有者 D.地租与土地税都以实物方式缴交 答案 C 考点三 “百家争鸣”及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 13.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为人孝悌,就很少会犯上作乱,孝悌乃为人之本;孟子也强调“孝悌”是“仁义”的最根本的体现。儒家强调“孝悌”是为了( ) A.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 B.反对暴政 C.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 D.强调民本 答案 C 14.春秋战国时代,贵族教育的内容,如六艺之学,通过孔子这样的士人,传递到一般社会。“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让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贵族文化的下移( ) A.反映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彻底结束 B.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 D.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答案 D 15.在湖北郭店楚墓中发现的战国儒家文献中,“德”被看作是“率民向方”的有效途径,“德”被具体化为以礼乐教化百姓,“先人以德,则民进善焉”。这表明了当时的儒家( ) A.以关注社会秩序为重要内容 B.把克己复礼作为封建统治主要手段 C.符合了普通百姓的实际需求 D.促使教育对象朝着平民化方向发展 答案 A 16.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信息的是( ) A.孟子在儒家思想中提出了革命的合理性 B.孟子将仁义规定为君主的义务 C.孟子的这种思想在古代一直受儒家代表的诟病 D.武王推翻商周的统治是正确的,推翻暴政是顺天应人的合理之举 答案 C 【应用集训】 1.以下相关史料的比对研究,最符合“二重证据法”的是( ) A.姜寨遗址与《回忆姜寨遗址的发掘》 B.远古炎黄传说与汉代画像砖上的黄帝像 C.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D.殷墟甲骨卜辞与《史记·殷本纪》 答案 D 2.《尚书》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据下表可知当时( )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周书·酒诰》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周书·泰誓上》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周书·泰誓中》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周书·梓材》 A.出现了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 B.神权色彩异常浓厚 C.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 D.儒家思想已经形成 答案 C 3.下表为不同史籍有关周朝“分封制”的记载。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 《吕氏春秋·观世》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史记·周本纪》 “周武王崩,武庚与管叔、蔡叔作乱,成王命周公诛之,而立微子于宋,以续殷后焉” 《史记·殷本纪》 A.王室子弟是周初分封的主体部分 B.周朝只在初期进行了分封 C.分封制有效地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D.周王朝的分封制相当发达 答案 D 4.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答案 D 【五年高考】 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2019课标Ⅰ,24,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答案 B 2.(2019课标Ⅲ,24,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答案 A 3.(2019课标Ⅱ,24,4分)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 D 4.(2018课标Ⅱ,24,4分)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答案 A 5.(2017课标Ⅰ,24,4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 A 6.(2017江苏单科,1,3分)《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 答案 B 7.(2016课标Ⅲ,24,4分)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答案 B 8.(2016江苏单科,1,3分)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答案 D 9.(2015江苏单科,1,3分)《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答案 A 10.(2015浙江文综,14,4分)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答案 D 11.(2015上海单科,32,3分)“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据此,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 A.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C.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D.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 答案 A 12.(2017北京文综,37,10分)(节选)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 材料一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中国古代儿童称谓简表 年龄段 称谓 称谓由来(摘自《礼记》等) 1—3岁 孩提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10岁以前 孺子 孺子早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 满10岁 幼学 人生十年曰幼,学 13—15岁(男) 舞勺 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一种文舞) 15岁左右(男) 束发 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5岁(女) 及笄 十有五年而笄(笄礼) 15—20岁(男) 舞象 成童,舞《象》(一种武舞),学射、御 满20岁(男) 弱冠 二十曰弱,冠(冠礼) (1)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社会的重要基础。表中能够反映礼乐制度对儿童要求的称谓有哪些?简析在先秦社会礼乐制度是如何渗透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10分) 答案 参考答案要点: (1)称谓:幼学、舞勺、束发、及笄、舞象、弱冠。 简析:先秦有严格的礼乐制度;贵族根据礼乐制度培养子弟;依据儿童年龄划分学习阶段;男女要求不同;学习礼乐目的在于更好地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稳定统治秩序。 考点二 先秦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13.(2019天津文综,24,4分)中国很多地区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图片中的两件青铜器出土于同一地点,该地点位于地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14.(2019江苏单科,24,3分)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 答案 A 15.(2019北京文综,24,4分)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答案 A 16.(2018课标Ⅲ,24,4分)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答案 D 17.(2018江苏单科,1,3分)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答案 D 18.(2017课标Ⅱ,24,4分)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答案 A 19.(2015课标Ⅰ,24,4分)《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答案 C 考点三 “百家争鸣”及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 20.(2019海南单科,1,2分)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答案 B 21.(2018北京文综,12,4分)“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答案 C 22.(2018课标Ⅰ,24,4分)《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 C 23.(2017课标Ⅲ,24,4分)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答案 A 24.(2016北京文综,12,4分)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下图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 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 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答案 A 25.(2015课标Ⅱ,24,4分)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 C 26.(2015安徽文综,12,4分)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答案 A 27.(2015山东文综,13,4分)《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答案 C 28.(2015四川文综,1,4分)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答案 B 29.(2019江苏单科,21,5分)(节选)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影响巨大而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青铜器作为文字的载体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面积太小,无法刻写太多的文字,而且铸造工艺也比较复杂……严格地说,轻便而实用的竹简、木牍才是中国文献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书籍”……缣帛成本较高,产量有限,这就使得帛书的使用范围不能像简册那样广泛,只有朝廷和贵族之家才有条件使用。 ——王恩全《论中国汉字的载体演变及其文化功能》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简牍在文字载体中一度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5分) 答案 (1)原因:面积较大,写字较多;制作工艺简单;轻便实用;成本低;产量高。 30.(2019天津文综,12,15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8分)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7分) 答案 (1)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 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 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 (2)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 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 教师专用题组 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2014课标Ⅱ,24,4分)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答案 C 2.(2014广东文综,12,4分)“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 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 答案 A 3.(2013广东文综,12,4分)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答案 B 4.(2013浙江文综,14,4分)以下为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D 5.(2013海南单科,2,2分)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答案 B 6.(2013山东文综,9,4分)《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答案 B 7.(2012浙江文综,13,4分)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C 考点二 先秦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8.(2013江苏单科,1,3分)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答案 B 9.(2012海南单科,1,2分)《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答案 D 10.(2012广东文综,12,4分)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答案 D 11.(2012江苏单科,2,3分)《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答案 C 考点三 “百家争鸣”及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 12.(2014山东文综,13,4分)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答案 A 13.(2014重庆文综,1,4分)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该作品是( ) A.《诗经》 B.《老子》 C.《庄子》 D.《离骚》 答案 D 14.(2013课标Ⅱ,24,4分)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答案 B 15.(2013江苏单科,2,3分)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 观察下面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 楷体汉字 执 王 臣 劓 甲骨文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答案 D 16.(2012山东文综,9,4分)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C.墨家 D.法家 答案 D 【三年模拟】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72分) 1.(2020届河北唐山摸底,1)有学者认为,西周作为一代王朝,虽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然是其最本质特点。形成这一特点的重要原因是( ) A.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B.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C.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D.中央集权不断弱化 答案 C 2.(2020届湖北名师联盟调研,1)据《左传》记载,鲁成公与晋侯朝拜周简王,会同刘康公、成肃公准备共同伐秦的时候,刘康公对成肃公在社庙接受祭品时失礼不敬的行为强烈不满,他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由此推断当时的情况是( )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君主直接控制地方 C.分封制已彻底瓦解 D.宗法制受到了挑战 答案 D 3.(2020届湖北新起点联考,1)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发现的一处东周时期平民墓葬群,普遍出土了只有西周贵族才能享用的随葬仿铜礼器。这反映了东周时期( ) A.宗法分封制已瓦解 B.洛阳率先进行变革 C.礼乐秩序遭到冲击 D.贵族政治体制颠覆 答案 C 4.(2020届河北衡水中学一联,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礼,主张“为国以礼”;道家“非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家否定礼治,提倡法治。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 A.私学兴起,民间思想异常活跃 B.礼崩乐坏,需要重建社会秩序 C.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D.诸侯争霸,分封秩序开始瓦解 答案 B 5.(2020届福建三明一中月考,8)1978年,湖北随县一座战国时期大型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特别是有象征天子权威的全套青铜编钟和九鼎八簋(ɡuǐ)。经考证,墓主是曾国国君乙,故称“曾侯乙墓”。战国时期的其他诸侯墓葬中,也发现过编钟或九鼎。这些考古发现突出说明当时( ) A.经济大发展使贵族陪葬品更加丰富 B.物质的富足刺激了精神生活的需求 C.青铜是当时财富和权势的主要象征 D.森严的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答案 D 6.(2020届湖北名师联盟调研,2)战国考古史记载,河北西家庄的赵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这个遗址出土的全部农具的65%;河北兴隆燕国冶铁遗址发现农具铁范28副51件;辽宁抚顺的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全部出土工具的85%。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铁农具推动农业发展 B.中原出现最早的铁农具 C.铁农具应用较为普遍 D.政府很重视推广铁农具 答案 C 7.(2020届湖北新起点联考,3)墨家在自然科学方面建树极大,如《墨子》中对小孔成像、杠杆原理、力与运动关系的研究并不是从单纯的科学兴趣出发,而是要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去。这反映出《墨子》( ) A.吸收了各家学派的思想精华 B.奠定了古代中国的科学基础 C.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需求 D.符合上层统治者的价值取向 答案 C 8.(2019河北唐山一模,24)商周青铜器的制作中,逐渐形成了规矩,按规矩制作出来的范就是规范,即当今“规范”一词的原型及原意。这种按规矩操作的工艺思想,一直被延续至今,并体现在当今的各行各业之中。这说明( ) A.规矩贯通着整个中国历史 B.标准化生产始于古代中国 C.商周青铜文化影响极深远 D.工艺思想渗透着人文精神 答案 C 9.(2019湖北武汉5月模拟,24)《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化体现了( ) 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 B.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 C.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 D.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 答案 B 10.(2019天津河西区二模,1)“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出自《论语·尧曰》。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 A.鲁 B.齐 C.燕 D.宋 答案 D 11.(2019天津十二校二模,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从根本上体现了( ) A.民本思想的盛行 B.儒墨法思想融合 C.诸侯争霸的需要 D.小农经济的影响 答案 D 12.(2019天津南开区二模,2)“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中的记载:“华夏蛮貊,罔不率俾(顺从)。”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在 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此时期,经过不断的斗争和融合发展,内迁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据此判断,“ ”处应填写( ) A.夏商 B.春秋战国 C.秦汉 D.唐朝 答案 B 13.(2019辽宁辽河油田二中三模,30)下图是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图。春秋战国时期,孙叔敖治楚,西门豹治邺,颇有成效;秦“渠就……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水利兴修影响地方治理 B.区域位置决定经济水平 C.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 D.争霸战争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 A 14.(2019百校联盟一联,24)在湖南等地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种被称为“蜻蜓眼”的琉璃珠,与古代西亚同类产品如出一辙。在同一时期的朝鲜、日本墓葬和遗址中,都曾多次出土过我国制造的铜镜、铜剑和燕国的明刀币。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已称中国为“塞勒斯”(丝国)。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 A.手工业制造水平已领先世界 B.手工业产品成为重要的商品来源 C.政府大力支持对外贸易往来 D.人们已具有强烈的商业开拓意识 答案 B 15.(2019河北唐山二模,27)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稷下学宫( ) A.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 B.繁荣了春秋时期的文化教育 C.成为当时战乱动荡的一个缩影 D.成为荀子法家思想的发源地 答案 A 16.(2019辽宁葫芦岛二模,24)美国者认为,美国大学百年来的方法体现着美国精神:机会平等(不因出身、财富等不同而被歧视)、贤能主义(众人皆因自身的才能和成就而获得地位和声望,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看,这种“美国精神”最接近先秦的( ) 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 答案 A 17.(2019河北石家庄一中七模,24)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答案 B 18.(2019湖北荆州沙市中学十测,25)在中国封建社会,小农善于经营,可以“累其赢余,益市田数亩”,上升为自耕农或小地主,小地主经营得法,也能上升为大地主。……不善经营,大地主也会下降为小地主,小地主破产为自耕农,乃至佃农,及身无立锥之地。这说明( ) A.封建经济发展缺乏稳定性 B.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的顽疾 C.自耕农是封建经济的主体 D.封建经济内隐存竞争因素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18分) 19.(2018天津六校期中,33)(节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出土青铜器克罍(léi),其内壁铸有铭文,如图,铭文大意为:周王对太保[周王室官职名,这里指任此职的召公奭(shì)]说,你用盟誓和清酒来供奉你的君王。我非常满意你的供享,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管理和使用羌族、驭族、微族等六族。克到达燕地,接收了土地和管理机构。为纪念此事铸造了这件宝贵的器物。 (1)阅读材料一,从中可以看出西周分封制的哪些信息?(6分) 答案 (1)西周分封了燕国,授土授民;诸侯要对周王宣誓效忠和贡献财物,镇守疆土并进行管理;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20.(2018重庆东溪中学一诊,40)(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对价格管理较为规范。西周市场价格评定工作由政府专门委任的“贾师”担任,商品价格由他评定后才能出售。……西周还把市场的价格动向与民风好坏相联系,例如喜欢价昂之奢侈品意味着“志淫”者多,风气就坏,如一般生活用品价格稳定,表示民风质朴。 ——摘编自曹蕊《先秦两汉价格思想研究》 (1)材料一中西周是如何干预经济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进行评价。(12分) 答案 (1)统一对商品价格进行规范管理;把市场的价格动向与民风好坏相联系。(4分) 评价:有利于稳定市场,净化民风,巩固统治秩序;但把市场价格与民风相联系的这种伦理价格观违背了市场规律,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价格的本质还缺乏了解。(8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