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第 1页 共 18页 ◎ 第 2页 共 18页 2019-2020 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 符合题目的要求,请将正确选项的标号选出,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多选、错选或不选的均不得分) 1. 下列单位中,长度的主单位的是( ) A.米 B.千米 C.厘米 D.毫米 2. 如图是用刻度尺测长度的实验,所记录的测量结果正确的是( ) A.5.3cm B.5.25cm C.3.25cm D.3.3cm 3. 如图所示,漂流时橡皮艇顺水而下,出没浪端谷底,游客吓的都不敢动,惊险刺激。这里说“游客吓得不 敢动”,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两岸的树 B.橡皮艇 C.游动的鱼 D.岸上拍照的人 4. 下列图象中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的是( ) A. B. C. D. 5. 端午节期间,我省多地举行了赛龙舟活动,比赛中队员们喊着号子,和着鼓点,有节奏地同时用力向前 划桨,场面非常热闹.下列有关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鼓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鼓声属于超声波 D.岸上观众是通过音调分辨出鼓声和号子声的 6. 央视 2019 春晚,岳云鹏、孙越的相声广受欢迎。每次小岳岳一开口,台下观众不用看也知道是他,都笑 得乐不拢嘴,还引发现场大合唱。观众能够分辨出是小岳岳在说话,依据乐音的特性是( ) A.音色 B.响度 C.音调 D.频率 7.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太空中,两名宇航员不能直接对话,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B.拉二胡时手指不断地在弦上移动,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C.市区“禁鸣喇叭”,这是在噪声的产生环节减弱噪声的 D.受蝙蝠利用超声波定位导航的启示,科学家制成了声呐 8. 阳光灿烂的日子,行走在绿树成荫的街道上,常常见到地面上有一些圆形的光斑,这些光斑是( ) A.树叶的实像 B.树叶的虚像 C.太阳的实像 D.太阳的虚像 9. 下列光现象,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 小孔成像 B. 鹦鹉照镜子 第 3页 共 18页 ◎ 第 4页 共 18页 C. 手影游戏 D. 放大镜 10. 在体育测试过程中,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A.跳远测试时,必须选用分度值为 1mm 的刻度尺进行测量 B.小明在 50m 测试中看到旁边的看台向后运动,选取的参照物是跑道 C.小明 50m 测试的成绩是 7s,则他的平均速度为 6.25m/s D.1000m 测试小明的平均速度为 5m/s、小亮的成绩是 240s,小明更快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符 合题目的要求,部分选对得 3 分,错选和不选不得分) 对下列各物理量的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 1s B.成人正常行走的步长约 50mm C.普通中学生步行速度约为 1.1m/s D.中学生 100m 短跑成绩约为 7s 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的港珠澳大桥(如图)由“水上桥面”和“海底隧道”两部分组成,其中海底隧道长 5.7km,设计时速 100km/h,隧道洞壁采用了让人视觉舒适的新型装饰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面海浪发出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B.桥面上行驶的汽车相对灯杆静止 C.通过海底隧道最少需要 0.057h D.光在装饰材料上发生漫反射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人就能听见声音 B.教室内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靠空气传播的 C.分辨出合奏中的各种乐器主要是依据音调的不同 D.剧院内墙的吸音材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关于光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手影游戏--手挡住了光直线传播的路径 B.从不同角度能看见黑板上的字--光发生镜面反射 C.海市蜃楼--光发生了折射 D.小明通过平面镜看到小猫,同时小猫通过平面镜也看到小明--反射时光路可逆 关于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光屏用来验证像的虚实 B.玻璃板可以与纸面不垂直 C.蜡烛离玻璃板越近像越大 D.做多组数据可以减小实验误差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50 分) (1)两个物理量相乘除时,它们的________和________分别相乘除。 (2)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色光,这是光的________现象,白光能被三棱镜分解成七种色光, 原因是三棱镜对七种色光的________不同。 (3)“西塞山前白遗飞,桃花流水级鱼肥。”是唐代张志和描写湖州境内西苕溪美景的词句。如图所示的是一 只白鹭平行于水面飞行的画面。若以白鹭为参照物,它在水中的倒影是__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白鹭的倒影是由于________而形成的。 根据《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交管部门规定自 2019 年 5 月 1 日起未申领临时标识的“非标”电动自行 车不得上路行驶。如图是小明家新购买的电动自行车。小明爸爸载着小明以 18km/h 的速度匀速骑行 9km 的 路程,然后小明载着爸爸以 8m/s 的速度又匀速行驶了 30min。求: 第 5页 共 18页 ◎ 第 6页 共 18页 (1)小明爸爸骑行所用时间。 (2)小明骑行的路程。 (3)小明爸爸和小明本次总行程的平均速度。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 (1)实验室提供茶色玻璃板、透明玻璃板、两支相同的蜡烛和两只相同的棋子,应选________玻璃板作为 平面镜。小华选择两支蜡烛,小明选择两只棋子,请针对其中一位同学,说出他选择的理由:________。 (2)如图所示,蜡烛放在画有方格的平板上,像的位置在________(选填“A”“B”“C”或“D”),在该位置放一 光屏,屏上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____像。 如图所示为“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 (1)小强在用该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时,除了要用到铁架台、可折转光屏和量角器外,还要用到________和 ________。 (2)小强用到的实验器材中,可折转光屏可以非常方便地绕轴线 ON 向前或向后折转。这个实验中,小强选 用可折转光屏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是否在________所决定的平面内。 (3)小强通过实验测得的数据如表一。 表一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30.0 29.8 2 50.0 50.0 3 70.0 70.3 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光反射时,________。 (4)通过实验,小刚测得的数据如表二。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30.0 28.8 2 50.0 49.0 3 70.0 69.2 据此他得出了“反射角小于入射角”的结论。 进行交流时,发现他的结论与其他组的结论不同,小刚又反复进行了多次测量,确定自己从读数到分析论证 得出的结论都没有问题。 导致小刚得出“反射角小于入射角”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量小车的由静止开始运动 60cm 路程的平均速度,主要器材包括长木板、垫块、 小车、机械秒表、刻度尺等。 (1)在设计实验时,小明想到两个方案: 方案一:让小车从斜面顶端自由滑下,同时开始通过秒表计时,2 秒钟后记录小车到达的位置,测量出小车 运动的距离,计算其速度。 方案二:从斜面上适当位置量取 60cm,并做上标记,作为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让小车从起点自由落下, 同时通过秒表计时,记录小车到达终点的时间,计算其速度。你认为两个方案中,更便于操作的是? ________, 你的理由:________。 (2)小明决定先采用方案二尝试一下,为了测量更准确。小明请同桌小吴、小李也同时分别用秒表计时, 他们三人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第 7页 共 18页 ◎ 第 8页 共 18页 测量者 小车运动的距离 s/ m 小车运动的时间 t/s 小车的速度 v/m ⋅ s−1 小艾 0.6 1.3 0.46 小吴 0.6 1.1 0.54 小李 0.6 1.2 0.5 他们发现,三人所测时间有一定的差异,你认为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________,最后他们测 量的速度最后结果应该是________m/s。 (3)完成了测量后,小艾又提出:小车下滑的速度会不会与小车的质量有关呢?于是他们向老师要了若干 砝码,你认为他们接下来应该怎样进行试验?________。 第 9页 共 18页 ◎ 第 10页 共 18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19-2020 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 符合题目的要求,请将正确选项的标号选出,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多选、错选或不选的均不得分) 1. 【答案】 A 【考点】 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解析】 长度的国际主单位是米,符号是 m。 【解答】 长度的国际主单位是米,符号是 m。 故 BCD 错误,A 正确; 2. 【答案】 C 【考点】 长度的测量 【解析】 (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 (2)刻度尺上最小的一格代表的长度是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 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 解: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 由图知,在 1cm 之间有 10 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 1mm,即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mm. 测量时起始端没从 0 开始,把 2.00cm 处当作“0”刻度,右侧示数为 5.25cm,减去 2.00cm 即为物体长度,物 体的长度为 5.25cm − 2.00cm = 3.25cm. 故选:C. 3. 【答案】 B 【考点】 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 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 游客和橡皮艇一起顺流而下,游客和橡皮艇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以橡皮艇为参照物,游客是静止的; 4. 【答案】 C 【考点】 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 物体静止时,速度为零,根据 s − t 图象和 v − t 图象分析物体速度的变化,从而得出正确选项。 【解答】 A、根据图象可知,s 与 t 成正比,因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 A 不符合题意; B、根据图象可知,v 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因此物体做加速运动,故 B 不符合题意; C、根据图象可知,当时间增加时,物体通过的路程不变,因此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 C 符合题意; D、根据图象可知,v 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物体做变速运动,故 D 不符合题意。 5. 【答案】 A 【考点】 音色 超声波与次声波 声速 声音的产生 【解析】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一切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传递声音,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大,气体中传播速度最小; (3)人耳不能听到超声波和次声波; (4)音色是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 【解答】 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故 A 正确; B.鼓声主要是靠空气传入人耳的,鼓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故 B 错误; C.鼓声能听到,故不属于超声波,故 C 错误; D.观众能分辨出鼓声和号子声,是因为鼓声和号子的发声材料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 D 错误. 故选 A. 6. 【答案】 A 【考点】 音色 【解析】 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的大 小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是辨别 不同声音的依据。 【解答】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观众能够分辨出是小岳岳在说话,依据乐音的特性 是音色。 7. 【答案】 B 【考点】 第 11页 共 18页 ◎ 第 12页 共 18页 超声波与次声波 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防治噪声的途径 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音色 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3)防治噪声的途径,从三方面考虑:①在声源处;②在传播过程中;③在接收处; (4)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解答】 A、太空中没有空气(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太空中两名宇航员不能直接对话,故 A 正确; B、拉二胡时手指不断地在弦上移动,弦的振动频率发生变化,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故 B 错误; C、市区“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 C 正确; D、蝙蝠飞行过程中能够发出超声波,利用超声波确定目标的位置,这是回声定位,科学家根据蝙蝠的回声 定位制成了声呐,故 D 正确。 8. 【答案】 C 【考点】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解析】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解答】 解:树荫下的地面上出现的圆形光斑,是太阳光通过浓密的树叶中的小孔所成的太阳的像,是实像,是由光 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 C 正确. 故选 C. 9. 【答案】 D 【考点】 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解析】 (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 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 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 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 解:A.小孔成像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 A 错误; B.鹦鹉照镜子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反射形成的,故 B 错误; C.手影游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故 C 错误; D.放大镜成像,属于凸透镜成像,利用了光的折射,故 D 正确; 故选 D. 10. 【答案】 D 【考点】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解析】 (1)测量时根据精确程度要求的不同,选择分度值适当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2)判定物体的运动状态时,要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 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3)根据速度的公式求出速度; (4)根据速度的公式求出速度,然后进行对比。 【解答】 解:A.测跳远的成绩时精确到 1cm 就可以了,所以测量时选用分度值为 1cm 的刻度尺,故 A 错误; B.小明在 50m 测试中看到旁边的看台向后运动,这说明看台与小明间有位置的变化,所以选取的参照物是 小明自己,故 B 错误; C.小明 50m 测试的成绩是,则他的平均速度为 v = s t = 50m 7s ≈ 7.14m/s,故 C 错误; D.1000m 测试小明的平均速度为 5m/s,则小明所用的时间为:t = s v = 1000m 5m/s = 200s,而小亮的成绩是 240s, 因通过的路程相同,小明用时更短,则小明跑得更快,故 D 正确. 故选 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符 合题目的要求,部分选对得 3 分,错选和不选不得分) 【答案】 A,C 【考点】 长度的估测 时间的估测 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 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 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 A、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 1s,符合实际; B、成人正常行走的步长约 0.5m,即 50cm,故 B 不合实际; C、中学生步行速度约为 1.1m/s,符合实际; D、中学生 100m 短跑成绩约为 15s 左右,故 D 不合实际。 【答案】 A,C,D 【考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声音的产生 第 13页 共 18页 ◎ 第 14页 共 18页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漫反射 【解析】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看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是否发生了位置的改变。 (3)知道路程和速度,根据速度公式计算时间。 (4)人看物体不刺眼比较舒服是因为物体发生漫反射。 【解答】 A、水面海浪发出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故 A 正确; B、汽车行驶时,汽车和灯杆之间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以灯杆为参照物,汽车是运动的,故 B 错误; C、由 v = s t 得,通过海底隧道所需最少时间 t = s v = 5.7km 100km/h = 0.057h,故 C 正确; D、隧道洞壁采用了让人视觉舒适的新型装饰材料,说明人看隧道壁不会刺眼,所以光在装饰材料上发生漫 反射,故 D 正确。 【答案】 A,C,D 【考点】 防治噪声的途径 人耳的构成及听到声音的条件 音色 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 (1)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 20Hz ∼ 20000Hz,不在这个范围内的声音是人耳听不到;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4)防治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解答】 A、物体振动能够产生声音,但是产生的声音不一定被人听到,只有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的声音才能被人 耳听到,故 A 错误; B、教室内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靠空气传播的,故 B 正确; C、分辨出合奏中的各种乐器主要是依据音色的不同,故 C 错误; D、剧院内墙用吸音材料装饰,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 D 错误。 【答案】 A,C,D 【考点】 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光反射的可逆性 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 漫反射 【解析】 自然界中的光现象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 月食等; (2)漫反射时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所以我们能从各个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 池底变浅、筷子变弯、光的色散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4)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解答】 A、墙上出现手影是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了不透明的手,在手后面光照不到 的区域形成手影,故 A 正确。 B、从不同角度能看见黑板上的字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故 B 错误; C、海市蜃楼是由于不均匀的大气使光发生了折射,故 C 正确; D、光在反射时光路可逆的,如果小明通过平面镜看到小猫,则小猫通过平面镜也看到小明,故 D 正确。 【答案】 B,C,D 【考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解析】 (1)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2)玻璃板要与纸面垂直。 (3)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像的大小只跟物体大小有关,跟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平面镜的大小都没有关 系; (4)多次测量,能得到普遍的规律。 【解答】 A、光屏能承接实像,虚像不能承接在光屏上,使用光屏是为了验证平面镜所成像的虚实,故 A 正确; B、为了使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玻璃板要与纸面垂直,故 B 错误; C、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关,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故 C 错误。 D、做多次实验获得多组数据是为了得到普遍的规律,故 D 错误;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50 分) 【答案】 数值,单位 色散,折射程度 静止,光的反射 【考点】 光的色散 光的反射 【解析】 (1)物理量包含数据和单位; (2)由于不同颜色的光的波长不同,通过三棱镜的折射程度不同,所以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 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说明太阳光有这七种颜色组成,这种现象说明白光不是单色光。 (3)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 发生变化,则静止。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 距离相等; 【解答】 物理量包含数据和单位,相乘除时,它们的数值和单位分别相乘除; 太阳光是复色光,由于各种颜色的光的折射程度不同,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红、橙、黄、绿、蓝、 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第 15页 共 18页 ◎ 第 16页 共 18页 一个白鹭正平行于水面飞行,白鹭所成的像相对于水面是对称的,若以白鹭为参照物,像与白鹭间没有位置 的变化,故是静止的; 看到白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反射形成的虚像。 【答案】 小明爸爸骑行所用时间为 0.5h; 小明骑行的路程为 14.4km; 小明爸爸和小明本次总行程的平均速度为 23.4km/h。 【考点】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 (1)已知小明爸爸骑行的速度和路程,利用 v = s t 的变形公式求出骑行的时间; (2)已知小明骑行时的速度和时间,直接根据速度的变形公式即可求出小明骑行的路程; (3)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据此求出本次总行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 由题知,小明爸爸载着小明以 18km/h 的速度匀速骑行 9km 的路程, 则由 v = s t 可得,小明爸爸骑行所用时间: t = s v = 9km 18km/h = 0.5h; 已知小明载着爸爸以 8m/s 的速度又匀速行驶了 30min, 由 v = s t 可得,小明骑行的路程: s′=v′t′=8m/s × 30 × 60s=14400m=14.4km; 小明爸爸和小明本次总行程的平均速度: v″$= frac{s"}{t"} = frac{9{km} + 14.4{km}}{0.5h + 0.5h} = 23.4{km/h}$。 【答案】 茶色,小华选两只蜡烛,理由是点燃的蜡烛成像更清晰 B,不能,虚 【考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解析】 (1)茶色玻璃比较暗,使茶色玻璃板后面的环境对实验的影响比较小,成像更清晰。成像的特点要明亮一 些,可使成像更清晰;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像到平面镜 的距离相等。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的,不是实际光线会聚的,是虚像。 【解答】 透明玻璃板比较透明,透过的光多,反射的光少,蜡烛成像不够清晰; 茶色玻璃比较暗,透过的光少,反射的光多,蜡烛成像更清晰。所以应选茶色玻璃板。 小华选两只蜡烛,理由是点燃的蜡烛成像更清晰。 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根据原图可知,像的位置在 B 点; 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故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 【答案】 光源,平面镜 入射光线和法线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折转光屏的轴线与镜面不垂直,且偏离入射光线一侧 【考点】 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 (1)根据实验目的确定这个实验还需要的重要器材; (2)在光的反射中,三线在同一平面上,是通过光屏展现在我们眼前的; (3)根据表一中的测量数据分析即可; (4)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时,可折转光屏应与镜面垂直。 【解答】 因为实验时为了验证光的反射定律,所以必须有光源和平面镜; 将光屏的左半部分向前后翻折,就不会看到反射光线,只有当整个光屏为一平面时,才能够看到反射光线, 因此此光屏在弯折时:可以探究反射光线是否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 分析表一中反射角和入射角的数据可知: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时,可折转光屏应与镜面垂直,实验时小刚得出“反射角小于入射角”的原因可能是: 可折转光屏的轴线与镜面不垂直,且偏离入射光线一侧。 【答案】 方案二,方案一中,测试者的眼睛要同时关注秒表计时和小车运动情况,且当眼睛看到时间截止时,再通过肉 眼观察记录小车瞬时所处的位置,误差较大。方案二中,人眼只需要关注小车是否从起点出发和是否达到终 点,同时手按秒表计时即可,更便于操作 三人对小车是否从起点出发、是否到达终点的判断有差异;三人的眼、脑、手配合情况、反应速度有一定差 异,0.5 保持其它条件不变(保持斜面坡度和小车运动距离不变),在小车中加不同质量的砝码进行实验 【考点】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解析】 (1)通过比较在两个方案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优缺点分析解答; (2)可以从三人的反应,人的眼、脑、手的配合情况,以及对小车是否从起点出发、是否到达终点的判断 等方面寻找原因;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设计探究小车下滑的速度会不会与小车的质量有关的实验步骤; 观察图示,得出由乙图的研究过渡到甲图自由落体所需要进行的实验步骤。 【解答】 两个方案中,更便于操作的是方案二; 因为在方案一中,测试者的眼睛要同时关注秒表计时和小车运动情况,且当眼睛看到时间截止时,再通过肉 眼观察记录小车瞬时所处的位置,误差较大; 而在方案二中,人眼只需要关注小车是否从起点出发和是否到达终点,同时手按秒表计时即可,便于操作。 有表中数据可知,三人所测时间有一定的差异,产生这种差异可能的原因是: ①三人对小车是否从起点出发、是否到达终点的判断有差异; ②是三人的眼、脑、手的配合情况; ③三人的反应速度有一定的差异; 第 17页 共 18页 ◎ 第 18页 共 18页 三人测量的路程均为 s=0.6m,时间 t = 1.3s+1.1s+1.2s 3 = 1.2s,则平均速度 v = s t = 0.6m 1.2s = 0.5m/s, 所以,最后他们测量的速度最后结果应该是 0.5m/s; 探究小车下滑的速度会不会与小车的质量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应该控制斜面的坡度、下滑的高度 等其它条件不变,改变小车的质量,所以接下来应该保持斜面的坡度、下滑的高度等其它条件不变,在小车 中加不同质量的砝码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1)方案二;因为在方案一中,测试者的眼睛要同时关注秒表计时和小车运动情况,且当眼睛看 到时间截止时,再通过肉眼观察记录小车瞬时所处的位置,误差较大;而在方案二中,人眼只需要关注小车 是否从起点出发和是否到达终点,同时手按秒表计时即可,便于操作。(2)三人对小车是否从起点出发、是 否到达终点的判断有差异;0.5;(3)保持斜面的坡度、下滑的高度等其它条件不变,在小车中加不同质量的 砝码进行实验;逐渐增大斜面的坡度,对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时的运动规律进行研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