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四川省广安市武胜烈面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四川省广安市武胜烈面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广安市武胜烈面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图为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示意图,以下选项是关于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的说明,其中最为适当的是 A. 周天子为晋国大宗,晋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 B. 齐国国君是齐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 C. 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各封国的大宗,燕国国君则是燕国内部诸国的大宗 D. 周天子为一族,燕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 ‎【答案】C ‎【解析】周天子是嫡长子,为天下诸侯的大宗;燕国国君也是嫡长子,在燕国内部是卿大夫的大宗。C项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项。晋国内部再分封以晋国国君为大宗,排除A项;周天子是齐国国君的大宗,排除B项;周天子和燕国国君均为姬姓家族,周天子是燕国国君的大宗,排除D项。‎ ‎2.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材料中所提的政权结构的表现形式是指 A. 中央集权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宗法制 ‎【答案】D ‎【解析】部落联盟是指原始社会后期,此后中国历史进入夏商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一方面扩大疆域,另一方面统治者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有相对的独立性。ABC都不对,宗法制是强调血缘关系,郡县制、中央集权制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非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故选D。 3.《荀子·富国》载:“故天子朱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封建礼制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这段话的意思是:天子穿戴赤色画龙的衮衣和冠冕,诸侯穿戴黑中带红的衮衣和冠冕,卿大夫朝觐或祭祀时穿戴裨衣礼冠,位次于大夫的士则穿皮弁之衣。材料体现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不同的等级序列,反映了分封制的特点,故选分封制,A正确。‎ ‎4.“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可能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继承者。”这套“制度”包括 ‎①行省制度 ②皇帝制度 ③郡县制度 ④三公九卿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依据材料“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继承者”结合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相关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这套制度包括秦朝时期开始实行的皇帝制度、郡县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分析选项可知②③④项正确,①项错误,元朝时期创立实行行省制度,因此正确答案为B选项。‎ ‎5.电视剧《大宋提刑官》讲述的是南宋人宋慈判案的传奇故事。历史上确有宋慈其人,据宋慈墓志铭记载,他先后做过“提点广东、江西、湖南刑狱”。历史上与宋慈的“提刑官”职能较为类似的有 ‎①刺史 ②都察院 ③御史台 ④参知政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宋代的提刑官是中央派遣到地方负责监察刑狱的官员,具有监察职能,和刺史、都察院、御史台职能相近,选项A正确;参知政事负责行政,因此④错误,选项B、C、D排除。‎ ‎6.‎ ‎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的人回答“金榜题名”,有的人回答“功成名就”,有的人回答“子孙满堂”。明太祖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明太祖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主要原因是 A. 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B. 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C. 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 D. 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朝政治制度的相关特征。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D两项明显错误,关键点不是大臣的回答是否矛盾和背离主题,而是没有回答到皇帝的心中(没有揣摩到皇帝的心思),排除;B项说明了皇帝的想法,属于本质问题,即服务于加强皇权专制,正确;C项说法属于表象,明显错误,排除。故选B。‎ ‎7.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这一制度是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是科举制,以考试才学的方式录取官员,故D正确;世官制就是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排除A;察举制是汉朝的选管制,与材料的考试无关,排除B;九品中正制看重门第出身,与材料的考试无关,排除C。‎ ‎8.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文臣、通判、转运使的设置,反映了 A. 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D. 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体现了皇权和中央权力的逐渐强化,相权和地方权力的逐渐削弱,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因此C选项正确;中央政治制度一直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未发生根本变化,A选项错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并非民主化,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权力逐渐增强,地方权力逐渐削弱,D选项错误。故选C。‎ ‎9.史书记载:“成祖简翰林官直(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其时章书直达御前,多出宸(帝王)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可见,当时内阁阁臣的职责是 A. 参与机务,批答章书 B. 参与决策,传达公文 C. 参与政务,充当顾问 D. 参与政事,主管文教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参预机务”“备顾问而已”可知当时内阁阁臣的职责是参与政务,充当顾问。再者结合所学知识,内阁在明朝主要是皇帝的顾问咨询机构,故选C。A中的“批答章疏”属于皇帝,B错在参与决策,D中的主管文教不符合内阁特点。‎ ‎10.小麦同学很喜欢看穿越小说,自己也构思了几个穿越故事。下列故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回到明朝当承宣布政使,管理一个地方的行政事务 B. 回到唐朝参加科举考试,中一回状元 C. 回到宋朝当个枢密使,掌管财政大权 D. 回到汉朝当个侍从,替汉武帝出谋划策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枢密使掌管军事权,三司使掌管财政权,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明朝设立承宣布政使主管地方民政、唐朝设立科举制度,进士第一称状元、汉武帝时期设立由其亲信近臣构成的内廷作为实际决策机构,因此其它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指:‎ A. 积极发展农业经济 B. 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C. 中国的闭关锁国 D. 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自18世纪60年代始,西方国家相继进行了工业革命。鸦片战争正是先进工业文明对落后农业文明的一次冲击,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是当时的世界“大势”,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是传统文明,排除;C选项与开放的世界市场相悖,排除;西方列强扩展的根源在于工业文明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D选项错误。故选B。‎ ‎12.近代史前期,面对列强发动的一次次侵华战争,中国军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顽强抵抗,但最终均告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 A. 社会制度落后 B. 政府奉行妥协投降政策 C. 战略战术失误 D. 西方列强船坚炮利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列强发动的一次次侵华战争,中国军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顽强抵抗,最终均告失败,根本原因是中国封建制度落后,故选A;BCD都不属于根本原因,排除。‎ ‎13.周恩来指出义和团的英勇斗争是50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对此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A. 义和团运动直接促使了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 B. 赞扬了农民群众的反帝和斗争精神 C. 抗日战争的胜利完全继承了义和团运动的斗争精神 D. 新中国的建立有赖于义和团的英勇斗争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周恩来指出义和团的英勇斗争是50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可知周恩来赞扬了农民群众的反帝和斗争精神,B选项符合题意。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是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结果,A选项排除。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结果,C选项排除。新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胜利的结果,D选项排除。‎ ‎14.《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认为:“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对“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理解最准确的 A. 争取工农群众的支持 B. 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 C. 以正面战场为主要战场 D. 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说明中国共产党号召全民族的一切力量抵抗日本的侵略。故答案为B项。全民族的力量并非只是工农群众,排除A项;国民政府以正面战场为主要战场,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15.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副漫画(注:1941年12月日本发起太平洋战争)。符合其主题的是 A. 日本企图从海上封锁中国 B. 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C. 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 D. 日本实行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 ‎【答案】C ‎【解析】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的目的并不是企图从海上封锁中国,故A错误;1938年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漫画反映了日军陷入中国战场,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故C正确;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D错误。‎ ‎16.“在激进的理想主义背后,隐藏着狭隘的农民意识;在基督上帝的外衣下,其实质反映的却是小农的现实需要与儒家的大同理想。”这段话评论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辛亥革命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从“激进的理想主义”“农民意识”、“基督上帝的外衣”、“小农的现实需要与儒家的大同理想”等信息,可以判断材料考查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指出了太平天国运动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可能取得反侵略反封建斗争的胜利。故选A。BD项与狭隘的农民意识不符;C项并非披着宗教的外衣。‎ ‎17.《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芝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此规定 A. 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B. 满足了农民的愿望 C. 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D. 实现了社会的公正 ‎【答案】C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实行圣库制度,显然没有消灭私有制,并不是农民所想要的结果,严重挫伤农民的积极性,C正确;该制度违背历史潮流,A错误;B与材料主旨相反;D公平公正说法绝对。‎ ‎18.“百折不回,十七次铁血精神,始有去年今日;一笔勾尽,四千年帝王历史,才成民主共和。”这一对联反映了 A. 三元里抗英胜利 B. 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 C. 国共合作推动北伐战争 D. 民主革命任务最终完成 ‎【答案】B ‎【解析】根据“勾尽”帝王历史,成就“民主共和”等信息可知,这一对联反映的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B项正确;三元里抗英胜利是反抗英国殖民侵略的斗争,与结束帝制的资产阶级革命无关,A项错误; 国共合作推动北伐战争是在帝制终结之后,C项错误;民主革命任务最终完成的标志是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D项不符合题意。‎ ‎19.“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材料不能体现的原则是 A. 人民主权 B. 天赋人权 C. 分权制衡 D. 人人平等 ‎【答案】C ‎【解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否定了君主专制,主张主权在民,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故A符合材料,但不符合题意,排除;“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体现了天赋人权原则,故B符合材料,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分权制衡原则,故C不符合材料,但符合题意,故选C;“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体现了人人平等原则,故D符合材料,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20.1919年5月4日下午,以北大学生为首的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向天安门进发,青年学生们一路高呼:“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这成为那个时代我们民族的最强音。这反映出五四精神的核心内涵是 A. 科学民主 B. 爱国主义 C. 自由平等 D. 思想启蒙 ‎【答案】B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精神的理解和认识。从材料中的“中国的土地……不可以断送……中国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等处可以体现出爱国主义精神,故B项说法符合题意,正确;材料中的言论并未体现出民主和科学,故A项不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国家民族主权层面的问题,不是所谓的自由平等问题,故C项说法不合题意,排除;思想启蒙指的是思想层面的解放,而材料中并未体现出思想方面的进步性,故D项说法不合题意,排除。‎ ‎21.民国十五年,有一支军队势如破竹,同年席卷湖南,进入湖北,占领武汉,又沿长江东下,攻占江西首府南昌。这正是当年洪秀全的太平军通过的路线,而该军速度是太平军的数倍。材料中涉及的“军队”和事件指的是 A. 湖北新军和武昌起义 B. 国民革命军和北伐 C. 工农红军和土地革命 D. 八路军和抗日战争 ‎【答案】B ‎【解析】民国十五年是1926年,“进入湖北,占领武汉”,结合所学,1926年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势如破竹,1927年1月占领武汉,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故B正确;1911年武昌起义,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1928年创建工农红军,1937年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C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22.井冈山精神的内涵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其中“敢闯新路”主要体现在 A. 打土豪,分田地 B. 工农武装割据 C. 纠正“左”倾错误 D. 开展武装斗争 ‎【答案】B ‎【解析】根据“井冈山精神”可知,时间是井冈山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答案为B项。A项,体现的是依靠群众,排除。C项,纠正“左”错误的会议最早为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在长征路上所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与井冈山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开展武装斗争与“敢闯新路”不符,排除。‎ ‎23.据统计,1965年西藏自治区的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仅7600余人,到2006年底,西藏全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达62 211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69.36%。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 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 B. 推动了民族平等的实现 C. 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共同繁荣 D. 促进了祖国统一的大业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从1965-2006年西藏的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数量有了大幅度增加,这说明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故A项正确;B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D项是一国两制。‎ ‎24.2018年3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次宪法修改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可见,我国宪法修订具有 A. 革命性 B. 和平性 C. 曲折性 D. 时代性 ‎【答案】D ‎【解析】根据“这次宪法修改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可知,我国宪法修订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宪法修订革命性的特点,排除A;“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体现的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时代性,无法体现和平性,排除B;“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体现的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时代性,无法体现曲折性,排除C。‎ ‎25.“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政策保障是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一国两制”‎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九二共识”‎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99年12月澳门回归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一国两制”是实现港澳回归的政策保障,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解决的是民族问题,与港澳回归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选项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与港澳回归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选项涉及台湾,与港澳无关,排除。故选B。‎ ‎26. 邓小平在1988年谈到如何处理国际关系时说,它虽然是亚洲的产物,也适用于全世界,能够为不同制度的国家服务,能够为发达程度不同的国家服务,能够为左邻右舍服务。“它”是指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不结盟政策 C. “一国两制”的方针 D. “一边倒”的方针 ‎【答案】A ‎【解析】A项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虽然是中国和缅甸、印度等亚洲国家首倡,“是亚洲的产物”,但后来成为了世界各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正确;B项不结盟政策不只是“亚洲的产物”,埃及、南斯拉夫等非洲、欧洲国家也是首倡者,且“北约”、“华约”、“欧盟”等组织说明,不结盟政策并非“适用于全世界”,排除;CD两项政策是中国特色的政策,更与“适用于全世界”不符,均排除。故选A。‎ ‎27.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A. 与尼克松会面时 B. 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C. 出席万隆会议时 D. 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周恩来总理的这段话包含着求同存异的方针,故应该是在 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所以正确选项是C项;ABD三项未有“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因此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8.有人总结说,中国外交是20世纪50年代“一边倒”,20世纪60年代“反两霸”,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20世纪80年代后 “全方位”。这体现了中国外交 A.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 以联合国为中心 C. 以非集团化为特点 D. 以意识形态为指导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因此A选项正确;B、C都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特点,排除;D选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外交方针的特征。故选A。‎ ‎29. 中国加入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数量从1977年的21个增加到1996年的51个,几乎加入了联合国体系中的所有重要的政府间组织。从中可以看出 A. 中国开始以主动姿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B. 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 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不结盟 D. 中国积极推动和开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答案】B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多边外交的理解。根据所学,多边外交涉及多个国家,要求参与各方求同存异,控制相互间的矛盾冲突,做出相应的妥协和让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行共同利益。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是中国多边外交的重要体现,多边外交使中国更好地融入了国际社会,增进了国际合作,一方面推动了本国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为促进国际和平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因此答案为B。‎ ‎30. 2014年9月,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召开前夕,中国驻乌兹别斯坦大使孙立杰撰写道:“中国与其他成员国贸易额现在已超过1200亿美元,较2001年增长了10多倍……成员国连续多年举行“和平使命”武装力量联合反恐军事演习,有效震慑了‘三股势力’的器张势头。”从中可以看出,上海合作组织 A. 以经济和安全合作为主 B. 以中俄两国为主导力量 C. 促进了东亚地区的发展 D. 成为军事政治同盟组织 ‎【答案】A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国与其他成员国贸易额大幅度的增长”说明上海合作组织以经济合作为主,而“和平使命”武装力量联合反恐军事演习,有效震慑了“三股势力”的器张势头又说明上海合作组织还以安全合作为主,综合起来本题的答案只能A。‎ 二、主观题 ‎31.在人类文明史上,以制度为重要内容的政治文明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隋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材料二: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材料三: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四:“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 ——(明)于慎行《读史漫录》‎ 明成祖“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隋唐政治制度“大变动”各自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唐制的主要特点,并根据其运作程序概括这一制度的作用。‎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中朝、明代阁臣、清朝军机大臣有何相似之处?又有何差异?其职权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答案】(1)秦汉:开创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①确立皇帝制度、②中央政权实行三公九卿制、③地方推行郡县制;隋唐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创立科举制。‎ ‎(2)特点:相权三分、集体议政、职责分明、互相制约。‎ 作用:①三省相互牵制、相权被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②三省分工明确又密切配合,提高了办事效率;③宰相集体议政、皇权受到一定制约,有利于防止决策失误;④形成完备而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 ‎(3)相似点:主要官员都是皇帝的亲信近臣、都是皇帝的辅政机构。‎ 职权:汉代中朝协助皇帝议决军国大事、有决策权;明代阁臣只是帮助皇帝处理杂务、提供顾问,仅有建议权;清朝军机大臣则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只负责记录并传达圣意。‎ 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皇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 ‎【解析】(1)主要考查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解题时紧扣“秦汉和隋唐”“政治制度”“大变动”,即指的是秦汉和隋唐时期政治制度方面的重大创举,联系所学知识可结合中央集权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郡国并存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可以结合材料中“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等信息分析归纳,第二小问的解答可以联系所学知识,从加强君主专制的角度分析归纳即可。‎ ‎(3)问,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的相似点可以结合中朝、内阁、军机大臣与皇帝的关系的角度分析即可;第二小问可以联系所学知识归纳,据所学可知中朝具有决策权,而内阁阁臣与军机大臣均没有决策权;第三小问的解答可以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角度分析归纳即可。‎ ‎32.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近代化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 材料二 从l840年到l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三 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四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二以上者为当选。‎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最严重影响是什么?。 ‎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层为反抗外敌入侵进行了哪些抗争?‎ ‎(3)针对材料三美国人莫里斯迈斯纳所说的“它(新中国)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4)材料四内容出自哪一部法律文献?它有何重要历史意义?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 ‎【答案】(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3)成就:①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4)法律文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意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意义;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开创了中国以法治国的先河(任意两点即可)。主旋律:反侵略,求民主。‎ ‎【解析】(1)影响:依据材料一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带来的最严重影响是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剧变。‎ ‎(2)抗争:依据材料二中信息结合所学可从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抗争、农民阶级掀起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等方面说明抗争的表现。‎ ‎(3)成就:结合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相关所学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方面列举成就。‎ ‎(4)文献:依据材料四中“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该法律文献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意义: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关所学可从其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性质、反封建君主专制的意义、促进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开创中国以法治国的先河等方面说明该法律文献的意义。主旋律:综上可知,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反侵略,求民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