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验收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验收考试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开学验收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雇工“无资充個而佣力自活”,“计岁而受直者曰长工,计时而受直者曰短工,计日而受直者曰忙工”。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只单纯出卖劳动力。这一现象表明 A. 农村中雇佣关系普遍存在 B. 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C. 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 D.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答案】D ‎【解析】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说明地主对农民的控制较为松弛,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故D正确;材料反映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无法体现“普遍存在”雇佣关系,排除A;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但经营方式仍然是铁犁牛耕的小农经济,B项“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表述错误,排除;材料没有北方农业的情况作对比,无法得出“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排除C。‎ ‎2.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A.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B. 自耕农经济盛行 C. 均田制破坏严重 D.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答案】B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20—130亩占有比例最大,说明自耕农经济盛行,B正确;而131—300亩和300亩以上的占有比例不足百分之十,说明土地集中现象并不突出,A错误;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经崩溃,C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农业生产效率,D错误。‎ ‎3.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答案】B ‎【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 ‎4.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下诏州郡“度田”,触及了豪强地主的利益,引起了叛乱,东汉政府只能与之妥协。自此西汉中期以来的土地私有制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趋势。此事造成东汉时期 A. 田庄经济逐步形成 B. 地方割据势力产生 C. 小农经济极度衰退 D. 流民问题不断出现 ‎【答案】A ‎【解析】西汉时期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导致东汉时期田庄经济的逐渐形成,故A正确;地方割据早已形成,故B错误;田庄经济和小农经济没有直接关系,故C错误;D中流民不符合材料主旨。‎ ‎5.宋代南方种麦和北方种稻都已比较普通,曾有南方的农民被请到北方传授种稻经验,而南方种麦后广泛实行了冬麦、晚稻两熟制。这有利于 A. 耕作技术的革命 B. 抑制土地兼并 C. 农业产量的增加 D. 瓦解小农经济 ‎【答案】C ‎【解析】两熟制属于耕作技术的进步,不属于耕作技术的革命,A错误;B与材料无关;“曾有南方的农民被请到北方传授种稻经验”“南方种麦后广泛实行了冬麦、晚稻两熟制”有利于农业产量的增加,故C正确;材料与小农经济瓦解无关,排除D。‎ ‎6.白居易在《秦中吟·重赋》中说:“厚地植桑麻,所用济生民。”这反映出 A. 桑麻纺织对家庭收入的补充 B. 桑麻衣物较丝织服装更保暖 C. 唐代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D.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 ‎【答案】A ‎【解析】“厚地植桑麻,所用济生民”表明桑麻纺织补充家庭收入,故A正确;B、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7.《礼记・月令》针对酿酒业提出“林稻必齐,曲蘗必时……毋有差贷”。《秦律・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必等”。这说明当时的政府 A. 扼杀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 B. 重视手工业产品质量的管理 C. 维护森严的行业等级制度 D. 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答案】B ‎【解析】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毋有差贷”“大小、短长、广夹(狭)必等”,说明官府对酿酒业以及制作度量衡器,要求标准统一,重视手工业产品质量的管理,因此B项正确;材料表明政府严格要求产品质量,与“扼杀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无关,A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体现等级制度,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D项错误。‎ ‎8.据记载,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之前,私营治铁工业生产的铁器,质量精良且价格不高。而实行盐铁官营制度以后“铁器苦恶,贾贵,或强令民卖买之”。材料表明 A. 盐铁官营影响了百姓的日常生计 B. 官营经济任用的工匠技术水平低下 C. 适度的竞争有利于经济的良性运行 D. 建立官营经济是重农抑商的重要手段 ‎【答案】C ‎【解析】根据“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之前,私营治铁工业生产的铁器,质量精良且价格不高”表明盐铁私营有利于经济发展,C正确;材料“实行盐铁官营制度以后‘铁器苦恶,贾贵,或强令民卖买之’”表明盐铁官营对治铁工业的影响,无法体现“影响了百姓的日常生计”,排除A;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9.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A. 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 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 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 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新疆地区出土了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制品,由此可判断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故选A项;材料中不能反映出,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带有西域特征的说法也无从得出,故排除B项;没有交往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东周时期楚国和西域地区的交流,但并不能说明生活方式趋同,故排除D项 ‎10.明朝后期史书有这样的记载:“中州沃土,半植木棉,乃棉花尽归商贩,民间衣服,率从贸易”。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快 C. 棉花已经广泛种植 D. 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加强 ‎【答案】A ‎【解析】“中州沃土, 半植半棉”体现棉花已经种植较广, 但不是本质问题, 排除C;棉花属于经济作物而非农产品, 故B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市场的信息,排除D;由 “尽归商贩”、“ 率从贸易”体现农产品以及生活用品与商业联系,故选A。‎ ‎11.有学者对明清时期的商帮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 A. 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B. 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 C. 商业经营理念落后 D. 没有植根于生产领域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说明中国的商帮没有固定的根进行稳定发展,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商帮的经营主要在商业和金融领域,很少在生产领域,致使他们没有坚实的根基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D正确。明清商帮的发展规模很大,A错误。明清商帮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官府的支持,B错误。商帮的经营以诚信为本,并积极扩展经营规模和领域,观念并不落后,C错误。‎ ‎12.1074年,宋神宗规定:外国商人的货物到达港口后,先到税务部门领取允许贩卖的凭证,才允许前往别处进行贩卖,如果没有相关的政府凭证,则允许他人告发,按照偷税的有关规定进行依法处罚。这表明当时 A. 政府规范外商贸易行为 B. 政府厉行抑商政策 C. 外国商人偷税现象严重 D. 商税成为主要收入 ‎【答案】A ‎【解析】宋神宗规定:外国商人的货物到达港口后,先到税务部门领取允许贩卖的凭证,才允许前往别处进行贩卖,反映了宋朝对外商贸易行为的规范和管理,故A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宋朝政府对外商贸易行为的管理,无法体现厉行抑商政策,排除B;材料信息只是说明外商要领取允许贩卖的凭证,否则要按照偷税的有关规定进行依法处罚,无法体现外国商人偷税现象严重,排除C;材料只是宋朝政府规范外商贸易行为的措施,无法体现商税成为主要收入,排除D。‎ ‎13.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东罗马帝国金币及仿制品计40多枚。这些金币跨越两个世纪(408~610年),其中新疆出土5枚、宁夏4枚、青海2枚、内蒙古2枚、甘肃1枚、陕西8枚。这说明当时 A.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有一定优势 B. 政治动乱并未完全阻隔陆路贸易 C. 黄金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货币 D. 西北地区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 ‎【答案】B ‎【解析】从材料的描述上来看,中国与东罗马帝国的交往很频繁,且时间跨度很大。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双方的优劣势;B选项正确,408~610年无论是中国还是罗马帝国都有很多战乱出现,但是并没有影响双方的交流;C选项无法从材料得出;D选项错误,无法从材料中确定。‎ ‎14.宋真宗在位期间(997—1022年),土地兼并严重,但农作物产量倍增,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这一现象说明 A. 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B. 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贫富分化严重 C. 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D. 土地兼并的现象并不影响社会和谐 ‎【答案】A ‎【解析】材料“土地兼并严重,但农作物产量倍增,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反映了宋代土地兼并导致租佃关系形成,租佃经营方式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贫富分化严重的问题,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社会阶层的固化,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社会和谐的问题,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材料关键信息“土地兼并严重,但农作物产量倍增,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租佃经营方式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5.唐代的“市”由“市令”专管或地方官兼职掌控,并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宋代“凡州县皆置务,关镇或有焉”。“务”成为各级地方市场管理和税收机构。这反映出 A. 地方分裂势力增强 B. 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 政府市场观念变化 D. 坊市制度日益完善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唐朝“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规定非州县不得设市并以市令来管理市,在宋代“凡州县皆置务,关镇或有焉”,规定设务来管理地方市场,说明市的管理有所变化,表明政府市场观念发生变化,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唐到宋,政府对市的管理方面的变化,无法体现地方分裂势力增强,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一直贯彻重农抑商政策,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宋代时期,坊市制度打破了时空限制,而不是坊市制度日益完善,故D选项错误。‎ ‎16.《史记)记载: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卫国经商有方,成为著名的大商人,遂携束帛重礼去拜访诸侯。所到之处,诸侯与之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出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 宗法分封制逐渐趋向瓦解 B. 工商食官的局面逐步改变 C. 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壮大 D. 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推崇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诸侯与之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来看,子贡是以私人身份经商,不是官办工商业中的官员,说明私人从事商业开始出现,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地主阶级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推崇是在西汉时期,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7.通过对比《东汉十四州示意图》与《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我们可推知 ‎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A. 汉唐间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B. 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 C. 唐中央对吐蕃实施了有效管理 D. 汉唐间中央开始直接管理地方 ‎【答案】A ‎【解析】从示意图可以看出,汉朝时期南方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州的数量较少,而唐朝时期南方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道的数量大有增长,说明汉唐间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政府对南方的重视程度增强。故答案为A项。南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完成,隋唐时期还没有完成,排除B项;唐朝时期吐蕃与内地的联系增强,不是“实施了有效管理”,排除C项;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中央开始直接管理地方,排除D项。‎ ‎18.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 A. 适应了经济格局的变化 B. 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 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 D. 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唐朝以前,经济中心基本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政治中心在西北,所以漕运基本是东西方向;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而元、明、清三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漕运方向为南北方向,这种变化说明了经济格局的变化影响了漕运方向的改变,故A正确;据上分析可知,B只是一个时期反映,B片面;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C错误;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与对外贸易联系不大,D错误。‎ ‎19.《隋书·食货志》云:“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北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州郡县。”如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侨立南徐州。侨州郡县设立的主要影响是 A. 促进了长江流域的开发 B. 提高了地方行政的效率 C. 实现了北人还乡的愿望 D. 维护了江南士族的特权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材料中东晋元帝时期将北方南迁的民众称之为侨人,并且旧地的名称设立侨州郡县。可见侨州郡县的设立起到招徕民众、稳定人心的作用,其主要影响是促进了长江流域的开发,故A项正确。B、D项 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侨州郡县仅满足北人还乡的心愿,但不能实现其愿望,故 C项 错误。‎ ‎20.西周晚期的一些青铜器的铭文中出现土地交换和土地买卖的记录,甚至还列出了在场作证的王室官员的名字,以作凭据。这说明了西周晚期 A. 土地出现私有化的趋向 B. 宗法分封制严重破坏 C. 青铜铸造工艺日渐成熟 D. 井田制得到发展和完善 ‎【答案】A ‎【解析】从题目材料“西周晚期”“出现土地交换和土地买卖的记录”可知,西周晚期出现土地私有化现象,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土地私有现象的出现 ,反映了对井田制的破坏,而不是完善。且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宗法制的信息。故BD项错误。题目材料未体现青铜铸造工艺,故C项错误。所以选A。‎ ‎21.唐玄宗曾下诏:“马牛驴皆能任重致远,济人使用,先有处分,不令宰杀”,并派出御史专门“纠察”。这反映了唐代 A. 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强化 B. 对地方事务管理相当严格 C. 刑罚严苛且涉及领域广泛 D. 统治者对社会生产的重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重农政策。由“能任重致远,济人使用……不令宰杀”信息可知唐玄宗严禁宰杀对社会生产、生活有重要贡献的马牛驴等牲畜,结合当时背景分析,这从侧面反映了唐朝重视畜力(主要是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故选D项。材料可体现“重农”,未涉及“抑商”,A项排除;材料并未体现政府对地方事务管理相当严格,故B项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刑罚严苛且涉及领域广泛,故C排除。‎ ‎22.据历史记载,唐初令文中多次重申“士”“农”“工”“商”四民分业的规定,但中唐到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或消弭,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抑商政策的松动 B. 生产方式的革新 C. 田庄经济的兴起 D. 社会经济的转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的 松动。结合所学可知,唐宋时期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变,作为等级职业制度的士农工商差别逐渐淡化,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商人也可以通过科举成功改变身份成为士人,不论是地主还是佃农都不一定专营农业,大多数还从事家庭手工业和商业贩运等,甚至进入城市成为专门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工商业者通过经营积累货币,也可以购买土地成为地主或自耕农,也可以通过科举甚至买官进仕。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正是抑商政策的松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此时期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仍是铁犁牛耕,并未出现创新;C选项错误,田庄经济兴起于汉代,不是唐宋时期;D选项错误,此时期中国社会的经济形态仍然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并未出现转型。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3.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唯一的对外通商出口城市——广州的关税达到185万两白银。嘉庆五年(1800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全国每年出口的棉布达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英国人的青睐。这种状况表明 A. 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B. 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 C. 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 D. 中国开辟了广阔的外贸市场 ‎【答案】A ‎【解析】鸦片战争前作为唯一口岸,广州的大额关税收入和来自包括杭州在内的各地的手工业产品有关,即长途贩运促进了关税收入的增长,故A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鸦片战争以后,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对比两地经济实力,无法得出“北方”落后“岭南”,故C项错误;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开辟了广阔的外贸市场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24. 《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A. 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 格奉行 B. 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 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 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答案】D ‎【解析】题中信息表明,从周天子及王后,历代皇帝及皇后,不断举行“籍田”、“亲蚕”仪式,说明了历代统治的“重农”思想,这也是农业(种植业和蚕桑业)是中国古代经济主体的体现。‎ ‎25.据民间契约文献记载,清末南方地区田会模式作为集体土地所有制已相当普遍。田会由发起人邀请有意向的村民,集资购买某宗土地,订立契约,建立田会。会员是股东,不直接拥有土地,但可自由抵押转让所拥有的土地股份。材料反映了 A. 清末土地兼并得到有效遏制 B. 流民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 C. 民间经济诉求下的探索创新 D. 集体土地所有制正式建立 ‎【答案】C ‎【解析】尽管材料提到清末南方地区田会模式作为集体土地所有制已相当普遍,但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清末土地兼并不可能有效遏制,排除A;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容易破产,流民问题不可能真正解决,排除B;由材料“田会模式作为集体土地所有制已相当普遍”,体现了民间经济诉求下的探索创新,故选C。清末依然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排除D。‎ ‎26.下面是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时间 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 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 宝钞23、银1、布1‎ 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 宝钞4、银27、布42、稻谷4‎ 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 银52、稻谷1‎ 该表反映了 A. 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B. 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 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 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答案】D ‎【解析】A与材料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 宝钞23、银1、布1反映的现象相悖,B项是无关项,C项是错误项,表格中的数据随着时间的推后,宝钞在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已经不能再执行支付的职能,所以答案选择D项。‎ ‎27. 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 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 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 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 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理解能力。B项明显错误,材料反映出的商业纠纷是在交子使用之后出现的。CD两项为无关项,所以排除这两项。材料中的“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表明交子的出现是民间的行为,其中最有力的证明就是“私为券”。‎ ‎28.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B. 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C. 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D. 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甘蔗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作,需要大量劳动力,而且劳动条件恶劣。结合所学可知,欧洲人在征服美洲后建立了大批甘蔗种植园,为降低劳动力成本,适应恶劣条件下的劳动强度,大量使用从非洲贩运来的黑奴进行甘蔗种植,使得甘蔗的生产成本下降,产量提高,蔗糖不再是奢侈品逐渐普及,因此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的兴盛,答案为B。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提升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消费能力,但广大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有限,不是蔗糖普及的主要原因,A 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蔗糖逐渐普及主要是生产环节成本下降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导致东西方贸易便捷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C错误。欧洲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与蔗糖价格下降无关,D错误。‎ ‎29.斯温·贝克特在《棉花帝国》中认为,欧洲人的棉纺织品贸易,把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串成一张复杂的商业网。过去四千年的棉花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这样跨全球的体系。过去也从来没有过,拿印度织布工的产品当做支付工具,到非洲购买奴隶,让这些奴隶到美洲农场耕作,生产农业产品供应欧洲消费者使用。可见,作者认为欧洲人的棉纺织贸易 A. 加速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进程 B. 促进了欧洲生产方式巨大变革 C. 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落后 D. 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欧洲人拿印度织布工的产品当做支付工具,到非洲购买奴隶,让这些奴隶到美洲农场耕作,生产农业产品供应欧洲消费者使用,体现了世界市场在国际贸易推动下逐步形成,选项D正确;材料的主旨是欧洲棉纺贸易推动了整个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类似于连锁反应,其落脚地也侧重欧洲消费,而非资本原始积累,选项A排除;选项B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体现了欧洲人通过棉编织品贸易将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串成一张复杂的商业网,但没有强调此商业网造成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落后,排除C项。‎ ‎30.有学者指出,在西方多党选举制度下,由于不同政党的存在,整个国家的政治人才被政党切割成几个部分,并随政党共进退。一党获胜,哪怕原来的政务官再有能力,也需统统大换血。这揭示出西方政党政治 A. 导致了政治人才的匮乏 B. 实现了政治理念的多元化 C. 影响了国家治理的质量 D. 扩大了政治人才的空间 ‎【答案】C ‎【解析】材料显示,西方多党制选举造成政治人才的政党化和闲置,这不利于政治人才的整合和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国家治理的质量,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多党选举制度下政党对政治人才的争夺和政治人才的闲置,不是缺乏政治人才,A项错误;多党制下,不同党派秉承不同的政治理念,体现出政治理念的多元性,但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不同政党的政治人才随政党共进退,在野党政治人才无法参与国家管理,缩小了政治人才的空间,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选举”的本义是选贤任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具体指称对象发生变化。‎ 材料一 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也叫“选举”。汉代察举制度,严格地说是从文帝开始,他下诏要求各郡国“举贤良方正”,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其后,各种科目不断充实,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在上述科目中,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此外还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度”,这一制度实行了1300年之久,成为中国重要的选官制度。‎ ‎——王申《中国古代的察举制度》‎ 材料二 ‎ ‎ 晚清以来,西方近代选举概念起初主要是通过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刊印的各种报刊、书籍,其中一些介绍西方人文风情、政治选举或者民主制度的资料逐渐被一些士大夫们整理引用,构成了《海国图志》等著作中的西方民主政治知识主要来源。随着西方选举概念的输入,"选举"逐渐脱离中文传统涵义,转变成与英文"elect"对应的概念。这一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它蕴含深刻的文化喻义,与近代中西、中日间文化权势转移的大趋势相关联。‎ ‎——摘自刘斌《近代“选举”概念的演化及其文化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汉代选举制度的特点以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选举”概念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答案】(1)特点:自下而上的推举人才(乡举里选),受儒家思想影响,制度完备。‎ 作用:选才标准和考试制度的贯彻实行,有利于选出真正的人才,使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有利于巩固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对科举制度产生深远影响;察举制在后来逐渐成为地方世家大族控制选官的途径之一。‎ ‎(2)原因:近代欧美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在民族危机加深的形势下,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西方民主政治文化在中国的不断传播。‎ 影响: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有利于解放思想;推动了国人从制度方面向西方学习,有利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可知,汉代选管制是自下而上的推举人才的制度;根据材料“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可知,察举制是一个制度完备的选管制。作用,根据材料“下诏要求各郡国‘举贤良方正’,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等信息可知,察举制的推行一定程度有利于选拔人才,自下而上的推举人才特点有利于使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根据材料“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视人们的孝廉,有利于巩固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根据材料“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度’”可知,对科举制度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察举制也有局限性,以官举士的选官方式易被地方世家大族控制选官的途径。‎ ‎(2)原因,根据材料“西方近代选举概念……逐渐被一些士大夫们整理引用”“随着西方选举概念的输入”等信息可知,近代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西方思想逐渐在中国传播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西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也是近代中国“选举”概念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有识之士为了救亡图存而进行一系列探索的影响。影响,随着近代中国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影响,“选举”概念逐渐变化有利于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推动中国选官制度的转变,开拓中国人民的视野,促进西方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同时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32.宋代把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称为海商或船商,海外贸易繁荣是宋代经济发展极具特色的表现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宋时期,有明确记载的宋商赴日本贸易达70次。从1012~1192年,宋海商往高丽贸易117次,共计4548人,前往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各国的人数更多、规模更大。海商之中人数最多的是沿海农户和渔户,他们或为生计所迫,或为利益驱使出海逐利,加之宋对出海贸易的鼓励,沿海居民中经营海上贸易日益普遍。宋政府为了便于控制,对这些船户另编户籍,发放公凭,方可出海,禁止私贩,也有如“温州巨商张愿,世为海贾”“建康巨商杨二郎,本以牙侩起家”,转而为海商者,涉足海外贸易的宗族、官吏、军将在海商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材料二 宋商每年冬季在东南亚国家“住冬”,目的是在这里“博买苏木、白锡、常日藤”,“次年再发船”,转贩到阿拉伯地区。宋……积极招徕外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宋政府需要的外国特产也常常托海商代购。……有些海商船只搭载外国使者来宋。密州商人平简因“三往高丽通国信”而被授予“三班差使”。……福建海商徐戬“先受高丽钱物,于杭州雕造《夹注华严经》,费用浩瀚,印板既成,公然于海船载去交纳”。交趾国不能造纸笔,求之省地,主要仰给商人从宋朝贸易。‎ ‎——以上摘编自黄纯艳《宋朝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商的特征并分析海商群体发展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海商在中外关系中发挥的作用。‎ ‎【答案】(1)特征:贸易次数频繁,范围广;为数众多,出身不同阶层;海商贸易为民间性质,受政府严格控制。‎ 原因: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东南地区经济崛起(经济重心南移);重农抑商政策淡化;政府鼓励;造船技术、航海技术进步。‎ ‎(2)作用:促进中外经济贸易交流,拉近中外人民距离;充当使者,传递中外信息,加强国家之间的政治交往;传播中外文化科技,推动西欧社会转型。‎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宋代海商的特征及海商群体发展的原因。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贸易117次,共计4548人……人数更多、规模更大……最多的是沿海农户和渔户……政府为了便于控制”等信息归纳作答即可。第二小问,从社会经济发展、国家经济政策以及科学技术等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宋代海商的作用。依据材料二中“积极招徕外商来华贸易……不能造纸笔”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对外贸易的知识从政治、经济、外交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等角度概括作答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