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押题热点(七)过渡时期的社会转型【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押题热点(七)过渡时期的社会转型【作业】

热点押题(七)‎ 一、选择题 ‎1.(2018·临沂期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了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但没有把社会主义前途明确写进条文。这主要是基于(  )‎ A.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现实需要 B.建立爱国统一战线的政治目标 C.鼓舞全国人民继续争取独立民主 D.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仍然艰巨 解析:选A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过渡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共同纲领》明确了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但没有把社会主义前途明确写进条文,主要是基于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现实需要,故A项正确。‎ ‎2.(2018·上饶二模)1950年11月,陈云在第二次全国财经会议上提出财政工作的部署:“战争第一,这是毫无疑问的。第二应该是维持市场,求得金融物价不要太乱。第三才是其他各种带投资性的经济和文化支出。”这一精神的贯彻(  )‎ A.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 B.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需要 C.深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D.奠定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格局 解析:选D 由材料“第三才是其他各种带投资性的经济和文化支出”推知这一部署是国家建设的发展需求而非单纯的经济恢复发展,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在1956年左右建立的,故B项错误;中国确立斯大林模式是在“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故C项错误;由材料“才是其他各种带投资性的经济和文化支出”可推知国家准备学习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故D项正确。‎ ‎3.(2019届高三·大连八中质检)1945年8月,中苏两国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有效期为30年。1950年2月,经过谈判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表明(  )‎ A.中国努力建立新型平等外交关系 B.美苏冷战对中苏关系变化影响有限 C.对苏外交成为中国政府外交核心 D.两国政府坚持务实灵活的外交原则 解析:选A ‎ 新中国成立后,没有承认国民党政府与苏联签署的协议,而是以新的身份与苏联谈判,重新签订新的条约,表明新中国努力建立新型平等外交关系,故A项正确;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下,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故B项错误;新中国外交的核心是维护国家利益,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中苏签订条约的历程,未体现务实灵活的原则,故D项错误。‎ ‎4.下图(新华社照片)为1952年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一生产合作社的妇女识字小组在上课的情形。图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A.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改造的完成 B.新中国大众教育成绩显著 C.新中国对公民人权的重视 D.新中国义务教育逐渐开展 解析:选C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是在1956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新中国初期扫盲教育运动,B项是直接反映,排除;由材料中“妇女识字小组”“侧面反映”可知新中国对公民人权的重视,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成年人的教育而非义务教育,故D项错误。‎ ‎5.1953年2月,中共中央指出:“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材料表明把农民“组织起来”主要是为了(  )‎ A.满足工业化的需要   B.克服分散经营困难 C.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D.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解析:选A “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表明组织起来是为了工业化,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6.(2018·厦门期末)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现在主要有下列各种: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这表明当时中国(  )‎ A.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 B.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C.公有制尚未占据主导地位 D.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解析:选B 材料无法体现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允许存在的经济成分有国家所有制、合作社所有、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四种所有制的比重问题,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在1956年,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7.(2018·河南八市测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前期,政府未设立专门的救灾机构,沿袭了中国古代户部管理救荒的做法,救灾官员是临时差遣,不是专职。清末,官制改革中设立民政部,其执掌包括地方行政、自治、户口、风教、荒政等事项。民政部下设保息科,掌管官绅所办慈善事业、各地水旱灾、善后赈济。晚清时期,清政府财政状况不断恶化,限制了救济资金的投入,政府社会救济资金的来源呈现出对社会筹资渠道的依赖。‎ ‎——摘编自李俊岭《晚清社会救济进步与王朝灭亡的一致性》‎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我国失业率为23.6%,灾害性弱势群体统计数字大约4 000万,占当时人口的16%。因此,在救济灾民时,民政、财政、农业、水利、林业、卫生、气象等部门以及人民救济团体、科学研究机关都参与其中;在改造和救济妓女时,公安、民政、司法、卫生、劳动等系统和妇女组织协同作战;在救济资金的筹集上,有财政拨款,也有社会各界群众、团体和单位自愿捐赠。新中国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救助,要达到既助困又救人的目的,依靠政治、经济、文化等手段调控,既要采取发放急赈、以工代赈、安置就业等经济措施,也要让弱势群体学习文化、参加政治活动,如妓女要参加固定的政治学习、文化学习;乞丐每天要有8个半小时的学习和讨论时间。‎ ‎——摘编自高冬梅《新中国建立初期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救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前期和晚期社会救济措施的差异以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政府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救济措施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清朝前期”“清末”“晚清时期”分别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沿袭了中国古代户部管理救荒的做法”可以归纳出清前期,沿袭古代传统管理救荒做法;根据材料一“晚清时期,清政府财政状况不断恶化,限制了救济资金的投入”可以归纳清政府财政状况恶化,结合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所学知识以及出处《晚清社会救济进步与王朝灭亡的一致性》,可以推导出西方民政救济制度传入,挽救濒临灭亡的统治。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后两句话分别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及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从政治、经济、社会方面得出答案。‎ 答案:(1)差异:清前期,未设立专门救济机构,临时差遣;清末,设立专职救济机构;晚清时期,依赖社会筹资。‎ 原因:清前期,沿袭古代传统管理救荒做法。晚期,西方民政救济制度传入;清政府财政状况的恶化;挽救濒临灭亡的统治。‎ ‎(2)特点:救助主体和资金多元化;经济救助与政治、文化结合;国家、集体和个人相结合。‎ 意义:增强了弱势群体对新中国的认同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基础;促进了社会稳定。‎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