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古代诗歌的综合选择和比较鉴赏 Word版含解析
- 1 -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一) 古代诗歌的综合选择和比较 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2 题。 经鲁祭孔子而叹之① 李隆基 夫子何为者,栖栖②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③。 叹凤嗟身否④,伤麟怨道穷⑤。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⑥。 【注】 ①开元十三年(725)冬,一向崇儒的唐玄宗到泰山封禅,路过孔子故 里,亲自祭祀,写了这首诗,对孔子一生的坎坷际遇感叹不已。②栖栖:忙碌不 安,指孔子周游列国。③汉代刘余封鲁王,拆了孔子故宅,改为鲁王宫。④《论 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⑤《史记·孔子世家》:“及 西狩见麟,(孔子)曰:吾道穷矣!”⑥《礼记·檀弓上》:“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 两楹之间。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用了反问,既有对孔子的同情,又隐含着对其不合时宜做法的质 疑。 B.“地犹”两句照应诗题,点出现在经过的这里就是孔子的出生地邹邑,感 叹孔子的后人竟连他的故居也不能保住。 C.尾联说孔子被后世隆重祭奠,他希望死后能够留名和得到重视的梦想如今 已然实现。 D.这首诗虽然用典很多,但都紧合孔子身世,故读起来也不觉其多。 解析:选 A A 项“对其不合时宜做法的质疑”与诗意不符。 2.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欣慰之情。诗歌尾联的意思是:如今我来祭奠,看见两楹之间的奠 仪如此隆重,应当就是孔子当年梦见的那样,他的梦想今天终于变成了现实,该 多么高兴啊!表达了作者的欣慰之情。②敬仰之情。尾联写眼前隆重的祭奠仪式, 表达出人们也包括作者对孔子的崇敬和敬仰。③自得之意。尾联也隐含着作者以 - 2 - 明王自居的意思,觉得现在天下已经大治,实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理想,“天 下其孰能宗予”的“孰”正是自己,不无自得之意。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3~4 题。 和子由记园中草木①(其四) 苏 轼 萱草②虽微花,孤秀自能拔。亭亭乱叶中,一一劳心插。 牵牛独何畏,诘曲自芽蘖。走寻荆与榛,如有夙昔约。 南斋读书处,乱翠晓如泼。偏工贮秋雨,岁岁坏篱落。 【注】 ①此诗写于苏轼在任凤翔签判期间,时苏辙留京侍父,这是兄弟俩 第一次远别。三年多里,诗赋往还,唱和甚多。②萱草,又名忘忧草,俗称黄花 菜。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亭亭”写萱草高高挺立的秀美姿态,突出其孤秀自拔的精神丰姿。 B.“芽蘖”“走寻”写牵牛生长蔓延的生命姿态,是其“独何畏”的具体表 现。 C.“南斋读书”暗点园中主人的生活,“乱翠”“如泼”视听结合,突出景 物特点。 D.全诗运用拟人、比喻等多种手法描绘景物,形象鲜明,既具情趣,又兼理 趣。 解析:选 C C 项,“视听结合”错误,没有听觉。 4.诗人借萱草、牵牛寄寓怎样的情感哲思?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①萱草之花虽“微”,却能孤拔秀丽,优异突出,诗人借以表达超拔 自取、卓然独立的人格追求,暗含对弟弟自信人格的赞美。②牵牛花隐忍屈曲, 奔走追求于荆榛之中,无所畏惧,诗人借以表达于逆境中乐观进取、勇于追求的 人生态度,暗含对弟弟乐观人生的激励。③萱草、牵牛,如泼乱翠,在一年一度 的秋雨中凋零衰败,自然也会在一年一度的春风中再度蓬勃、满目泼翠,这何尝 不是一种生命的考验,诗人借以表达一种超然达观的生命态度,这既是对弟弟淡 然自取的人生态度的肯定,也是自我勉励。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5~6 题。 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 - 3 - 朱 熹 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斑。 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 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 一笑支郎【注】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 【注】 支郎:本是三国时期高僧支谦的称号,后世尊称僧人为支郎,这里 代指溥公。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写重阳之日,诗人重游频现梦中的故地,与久别的好友重逢,已 是鬓发斑白了。 B.颔联写梁间又添新燕,溪山如迎故人,亲切如旧的景物,让诗人内心充满 重逢的喜悦。 C.颈联写诗人与老友重逢后漫谈人生哲理,言涉佛教的三生、万法的由来宗 旨。 D.此诗前半部分抒情,后半部分说理,情理交融,体现了宋诗重视理趣的特 点。 解析:选 C “言涉佛教的三生、万法的由来宗旨”错误,原句着重在“漫说 终无据”“由来本自闲”,在作者看来,“三生”是无据的。所谓万法归根,实 皆本于寂静。并不是在探讨“由来宗旨”。 6.诗人和溥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友情?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 答案:诗人和溥公之间是“君子之交,和而不同”。两人在人生哲学上虽见 解不同,甚至在交谈中还会因为争执而恼怒,但这丝毫不影响两人的友情,诗人 仍然要写表达重逢喜悦的诗篇。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7~8 题。 汉水伤稼 许 浑 西北楼开四望通,残霞成绮月悬弓。 江村夜涨浮天水,泽国秋生动地风。 高下绿苗千顷尽,新陈红粟万廒空。 才微分薄忧何益,却欲回心学钓翁。 - 4 -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残霞成绮月悬弓”一句将霞比罗绮,月比弯弓,呈现的是一幅美丽的夜 晚画面。 B.三四句写夜间秋风大作,水灾骤至,“浮天水”三字写出了江村顿成泽国 的境况。 C.第五、六两句描述的内容,与李绅《悯农》展示的境况基本相同,情感也 很相近。 D.全诗从登楼四望落笔,由所见写至所思,情感起伏跌宕,委婉曲折,却脉 络清晰。 解析:选 C C 项“与李绅《悯农》展示的境况基本相同”错误,本诗第五、 六两句描述的内容是:山上山下千顷庄稼顷刻间付诸东流,仓里新收与旧存的粮 食都被洗劫一空。反映了封建社会水利失修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而李绅《悯农》 通过写农民种田多么辛苦,来告诉人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所以两者展示的 境况不同。 8.简析本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颈联两句写灾后绿苗尽毁、粮仓皆空的凄惨境况,表明作者心系农 事民生,对农民深切同情,也为水灾重创国计民生深深忧虑。②尾联写自己面对 灾情,“才微分薄”,只能徒忧而无力拯救、心生归隐以求解脱的无奈。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9~10 题。 观田家① 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②,饮犊西涧水。 饥劬③不自苦,膏泽④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注】 ①德宗兴元元年(784 年),诗人任滁州刺史期间,看到春耕时节田家 辛勤劳作的场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②晏:迟,晚。③劬:过分劳苦。 - 5 - ④膏泽:谓贵如油的春雨。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两句点明时令,正值惊蛰节气,一声雷鸣,一场微雨,使得万物 复苏,草木一新。 B.第三句至第八句写春忙景象,农人少有闲暇,耕种田野,整理场圃,回家 很晚。笔法朴实,不加夸饰。 C.诗歌不仅写农人辛苦劳作,还写他们的心理活动,再饥再累不觉苦,只盼 春雨润土地。可谓勤劳质朴。 D.农人如此辛苦,却家无余粮,还要承担无尽的徭役。他们不堪重负,对诗 人道出心中怨叹,令诗人无限同情。 解析:选 D D 项,百姓“不堪重负,对诗人道出心中怨叹”有误,是作者 的感触,而非农人言说。 10.比较韦应物《观田家》与白居易《观刈麦》,说一说两诗在内容及风格上 的相同之处。 答案:(1)内容上:①都写了百姓的勤劳质朴,劳作的艰辛、繁忙。②都写了 赋税徭役给百姓带来的苦难。③都表达对农人的无限同情,对宦游食禄生活的自 责、惭愧和反省。(2)风格上:语言都浅近平实,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笔法都朴 实自然,不加夸饰。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1~12 题。 杜鹃花得红字① 真山民②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③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 ①得红字:指诗人和朋友分韵赋诗,分到的是“红”字,亦即需押 此韵。②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自称山民。③锦水: 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1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 - 6 - 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 感基调。 B.颔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 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 动魄。 C.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罩下显 得朦胧静美;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 心魄。 D.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 然贯穿,层层相扣。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 永无绝期。 解析:选 C “动静结合”不当,应为“虚实结合”,后句的意思是杜鹃的精 魂早已乘着东风飞回到朝思暮想的锦水之滨。 12.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都写到杜鹃鸟,它们在诗中的作用有什么 不同?请具体说明。 答案:①本诗在抒情上托物言志,借“望帝啼鹃”的典故,作者抒发了自己 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在结构上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杜 鹃啼血不仅给杜鹃花染上了红色,更抹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②《琵琶行》 中“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诗句,以杜鹃悲凄的啼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 衬托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3~14 题。 汉寿城春望① 刘禹锡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②,陌上行人看石麟③。 华表④半空经霹雳,碑文才⑤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⑥,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 ①本诗是诗人贬任偏远地区的朗州司马时所作。汉寿城,朗州古城。 ②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③石麟:贵族墓前的石兽。④华表:指路 - 7 - 的路牌。⑤才:隐约。⑥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东瀛,东海。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因不见人烟,所以由“对”字组合起来的荒祠、古墓、荆棘、榛莽之 类愈多,愈显出古城的荒凉。 B.颔联写“牧竖”“行人”,极大增添了景中的生气。颈联写华表、石碑表 现出古城昔盛今衰的景象。 C.在尾联兴和废的慨叹中,诗人阐明了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 强化了全诗的消极思想。 D.本诗主要寄托诗人贬谪到偏远地区后的凄凉之感、对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 和对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 解析:选 A B 项颔联虽有“牧竖”和“行人”出现,但也没有增添任何生气。 牧竖烧刍狗于田中,说明坟山冷落,祭扫无人,田地荒芜,可牧牛羊。行人看石 麟于陌上,是因为荆榛莽莽,别无可以观赏的景物,唯古墓前石兽群尚可注目而 已。C 项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使全 诗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D 项“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错误,应是诗人不甘沉 沦的乐观进取精神。 14.本诗作于杜甫《春望》后约 40 年。两诗都运用意象,从各自的角度反映 了“安史之乱”的影响。请依据诗歌,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 简要分析。 答案:相同点:遥望春景的荒芜、破败、凄凉。 不同点:①《春望》描写战乱中的场景,《汉寿城春望》描写战乱后的遗迹; ②《春望》描写国都景象,《汉寿城春望》描写地方景象;③《春望》描写景物和 诗人形象,《汉寿城春望》全诗写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