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诗词五首模板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七年级下册诗词五首模板

诗词五首 饮酒 次北固山下 登幽州台歌 雁门太守行 天净沙 秋思 饮酒 陶渊明 陶渊明( 365 ~ 427 ),名 潜 ,字 元亮 ,谥号靖节,人称 靖节先生 ,自称 五柳先生 。东晋文学家。他开创了 山水田园派 ,并将其推向高峰。 《 饮酒 》 诗都是陶渊明在酒后写的,共 20 首。课文所选的是其中的第 5 首。这首诗大约写于作者归田后 12 年( 417 年),诗人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 “ 心远地自偏 ” 的道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 恬适之情 和丰富的 精神生活 。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田园诗 ) 陶渊明 结庐 在 人境,而无 车马 喧。 问君 何 能尔,心远 地 自偏。 采菊 东篱 下,悠然 见 南山。 山气 日夕 佳,飞鸟 相与 还。 此中 有 真意,欲辨 已 忘言。 结庐 在 人境 ,而无车马喧。 1 、结庐:盖房子。 2 、人境:人世间。 译: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而没有世俗往来的纷扰。 问君何能 尔 ?心远地自 偏 。 1 、尔:这样。 2 、偏:偏僻。 译:请问先生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自己的精神超凡脱俗,地方也就变得偏僻安静了。 采菊东篱下, 悠然 见 南山 。 1 、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 2 、南山:课文指庐山。 译:在东边篱笆下采摘菊花,无意中看见了庐山。 山 气日夕 佳,飞鸟 相与 还。 1 、气:气象,景色。 2 、日夕:接近黄昏的时候。 译: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一起回巢。 3 、相与:一起。 此中有真 意 ,欲 辨 已忘言。 1 、意:意趣。 2 、辨:辨别,说明。 译:这里边有隐居生活的真正意趣,想说出来,却早就忘了该怎样用语言表达。 1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 “ 而无车马喧 ” 呢 ? 明确:“车马喧”是指世俗往来的纷扰,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车马喧闹的声音。所以,当诗人“心远”时,也就是说诗人精神超脱凡俗时,自然也就不热衷于世俗的往来,因而即使身居闹市,也就像居住在偏远安静的地方。开头的四句诗,表达了诗人 鄙弃追名逐利之心 的人生态度。 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领会到“真意”,却忘了该怎样表达,诗中的“真意”是指什么 ? 明确:这里的“真意”是指 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乐趣。 明确:不能改。“见”写出了诗人在东篱旁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郁郁葱葱的南山时,心中的那种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而“望”是眼睛盯着看的意见,用这个字,诗句就变得平淡无味了。 3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不能改为“望” ? 为什么 ? 明确: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 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生活的乐趣 。 4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第一层,从哲理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第二层,写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次北固山下 王湾 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人。 《 全唐诗 》 仅录存诗 10 首。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长江。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 五言律诗 ) 王湾 客路 青山 外,行舟 绿水 前。 潮平 两岸 阔,风正 一帆 悬。 海日 生 残夜,江春 入 旧年。 乡书 何处 达?归雁 洛阳 边。 客路 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1 、客路:旅途。 译: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船。 潮平两岸 阔 , 风正 一帆悬。 1 、阔:宽阔。 2 、风正:顺风。 译: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海日生 残夜 ,江春入 旧年 。 1 、残夜:夜将尽之时。 2 、旧年:一年将要结束的时候。 译: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乡书 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乡书:家信。 译: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1 、 《 次北固山下 》 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 第四句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 其他三句属于写景 。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 情景交融 写作手法。 首联:写青山与绿水掩盖不住旅途 忧郁的情怀; 颔联:写江水浩渺、视野开阔的景色; 颈联:写景致的缺憾 - 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尾联:抒写思乡之情。 明确:这一句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 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 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 。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 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 2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一句写景好在哪里? 明确:①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 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 ②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 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 ③诗人 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 ,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④诗人 借物言志 :“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 3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生”和“入”好在哪里? 明确:描写了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博大的胸襟。 4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陈子昂( 659 ~ 700 ),字 伯玉 ,梓州射洪人。初唐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有 《 陈伯玉集 》 。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 登幽州台歌( 古体诗 ) 陈子昂 前 不见 古人, 后 不见 来者。 念 天地 之 悠悠, 独 怆然 而 涕下 ! 前不见 古人 ,后不见 来者 。 译:往前看不到往古的人,往后看不见来世的人。 1 、古人:往古的人,特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2 、来者:后世的人,特指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天地之 悠悠 ,独 怆然 而 涕 下 ! 1 、悠悠:辽阔,遥远。 2 、怆然:悲伤的样子。 译:想到天空、大地辽阔苍茫,独自悲伤地流下眼泪 ! 3 、涕:眼泪。 1 、归纳本诗主旨。 明确: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流露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情绪。 雁门太守行 李贺 李贺 (790—816) ,字 长吉 ,福昌人。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李贺少年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 27 岁时因病逝世,有 《 李长吉歌诗 》 传世,人称为“ 诗鬼 ”。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 乐府旧题 ) 李贺 黑云 压城 城 欲摧,甲光 向日 金鳞 开。 角声 满天 秋色 里,塞土 燕脂 凝夜 紫。 半卷 红旗 临 易水,霜重 鼓寒 声 不起。 报君 黄金 台上 意,提携 玉龙 为君 死。 黑云 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 金鳞 开。 1 、黑云:比喻敌军。 2 、金鳞:鳞片状的铠甲。 译:敌军像乌云压境,像是要把城楼压垮,鳞片状的铠甲在日光照射下金光闪闪。 角 声满天秋色里,塞土 燕脂 凝夜紫。 1 、角:号角。 2 、燕脂:即 “ 胭脂 ” 。 译: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夜色中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浓艳得近似紫色。 半卷红旗 临 易水,霜重鼓寒 声不起 。 1 、临:动词,抵达。 2 、声不起:指鼓声低沉。 译: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 报君 黄金台 上意,提携 玉龙 为君死。 1 、黄金台:燕昭王招纳贤士筑的台。 2 、玉龙:宝剑的代称。 译: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执宝剑甘愿为他血战到死!  全诗以时间为序,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战斗场面;后四句写援军的活动。 描绘一场边关战争,歌颂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 首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 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诗人抓住“红旗半卷”这一军中特有的标志描写进军的速度 —— 快。 “半卷”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位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红旗“半卷”是为乘夜偷袭敌营。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明确:赞颂了戍边将士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元曲 “曲”分类 剧曲:用于演出的戏剧作品 散曲 散套:是同一宫调(一种曲调模式)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 小令:体制短小,大多数为只曲,每首各自为韵,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首短词。 作者:马致远 ● 马致远 : 字 千里 ,号 东篱 ,大都 ( 今北京市 ) 人,元代 杂剧作家 、 散曲家 。有“ 曲状元 ”之称,与 关汉卿、白朴、郑光祖 并称 “元曲四大家 ”,杂剧以 《 汉宫秋 》 最著名,散曲存 《 东篱乐府 》 一卷。 ● 写作背景 :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平,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 《 天净沙 · 秋思 》 。 ● 马致远的 小令 《 天净沙 · 秋思 》 被誉为 “秋思之祖 ”,天净沙是 曲牌名 ,秋思是 题目 。 天净沙 ·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 · 秋思( 小令 ) 马致远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 西下, 断肠人 在 天涯。 枯藤 老树 昏鸦 , 1 、枯藤:枯萎的枝蔓。 2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译: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流水 人家 , 1 、人家:农家。 译: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呈现几户人家。 古道西风 瘦马。 1 、古道:古老的驿道。 2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译: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西下, 断肠人 在天涯。 1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译:夕阳已经从西边落下,我这个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枯藤老树昏鸦 秋末之景 小桥流水人家 旅途所见之 实在景象 内心向往之 精神家园 小桥流水人家 柳暗花明又一村 恬静之景 古道 西风 瘦马 西风,指秋风。 道,象征人生之路。 古,破旧之意。 古道西风 瘦 马 瘦,实际上写人,表现了旅途生活的艰辛。 古道西风瘦马 凄苦之景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点睛之笔,点明全文的感情基调。 本首小令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这样的写法一般被称之为 或 。 寄情于景 情景交融 ●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 ●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情景再现 枯 藤 老 树 昏 鸦 小 桥 流 水 人 家 古 道 西 风 瘦 马 天净沙 · 秋思 写景 抒情 凄凉之情 游子之悲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 在天涯 羁旅之思 归纳这首小令的主旨。 明确:这首小令抒发了游子思乡的凄苦愁楚之情。 1 . 《 天净沙 · 秋思 》 是一首散曲中的 。天净沙是 秋思是散曲的 。 当堂检测 2 . 《 天净沙 · 秋思 》 作者 ,是元代著名 、 。他与 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的 《 天净沙 · 秋思 》 被称为“ ”。 3 .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 , 最能触发旅人 ( 游子 ) 思乡之情的景物是: 。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 : 。 小令 曲牌名 题目 马致远 杂剧作家 散曲家 关汉卿、郑光祖、白朴 秋思之祖 枯藤、老树、西风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