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一)证明平行与垂直学案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一)证明平行与垂直 【考点梳理】 1.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 (1)直线的方向向量:如果表示非零向量a的有向线段所在直线与直线l平行或重合,则称此向量a为直线l的方向向量. (2)平面的法向量:直线l⊥α,取直线l的方向向量a,则向量a叫做平面α的法向量. 2.空间位置关系的向量表示 位置关系 向量表示 直线l1,l2的方向向量分别为n1,n2 l1∥l2 n1∥n2⇔n1=λn2 l1⊥l2 n1⊥n2⇔n1·n2=0 直线l的方向向量为n,平面α的法向量为m l∥α n⊥m⇔n·m=0 l⊥α n∥m⇔n=λm 平面α,β的法向量分别为n,m α∥β n∥m⇔n=λm α⊥β n⊥m⇔n·m=0 【考点突破】 考点一、利用空间向量证明平行问题 【例1】如图,在四面体A-BCD中,AD⊥平面BCD,BC⊥CD,AD=2,BD=2,M是AD的中点,P是BM的中点,点Q在线段AC上,且AQ=3QC. 证明:PQ∥平面BCD. [解析] 法一 如图,取BD的中点O,以O为原点,OD,OP所在射线分别为y, 轴的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 . 由题意知,A(0,,2),B(0,-,0),D(0,,0). 设点C的坐标为(x0,y0,0). 因为=3, 所以Q. 因为M为AD的中点,故M(0,,1). 又P为BM的中点,故P, 所以=. 又平面BCD的一个法向量为a=(0,0,1),故·a=0. 又PQ⊄平面BCD, 所以PQ∥平面BCD. 法二 在线段CD上取点F,使得DF=3FC,连接OF,同法一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写出点A,B,C的坐标,设点C坐标为(x0,y0,0). ∵=,设点F坐标为(x,y,0),则 (x-x0,y-y0,0)=(-x0,-y0,0), ∴∴= 又由法一知=, ∴=,∴PQ∥OF. 又PQ⊄平面BCD,OF⊂平面BCD, ∴PQ∥平面BCD. 【类题通法】 1.恰当建立坐标系,准确表示各点与相关向量的坐标,是运用向量法证明平行和垂直的关键. 2.证明直线与平面平行,只须证明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的数量积为零,或证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内的不共线的两个向量共面,或证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内某直线的方向向量平行,然后说明直线在平面外即可.这样就把几何的证明问题转化为向量运算. 【对点训练】 如图所示,平面PAD⊥平面ABCD,ABCD为正方形,△PAD是直角三角形,且PA=AD=2,E,F,G分别是线段PA,PD,CD的中点.求证:PB∥平面EFG. [解析] ∵平面PAD⊥平面ABCD,且ABCD为正方形, ∴AB,AP,AD两两垂直. 以A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Axy ,则A(0,0,0),B(2,0,0),C(2,2,0),D(0,2,0),P(0,0,2),E(0,0,1),F(0,1,1),G(1,2,0). 法一 ∴=(0,1,0),=(1,2,-1), 设平面EFG的法向量为n=(x,y, ), 则即 令 =1,则n=(1,0,1)为平面EFG的一个法向量, ∵=(2,0,-2), ∴·n=0,∴n⊥, ∵PB⊄面EFG, ∴PB∥平面EFG. 法二 =(2,0,-2),=(0,-1,0), =(1,1,-1).设=s+t, 即(2,0,-2)=s(0,-1,0)+t(1,1,-1), ∴解得s=t=2. ∴=2+2, 又∵与不共线, ∴,与共面. ∵PB⊄平面EFG, ∴PB∥平面EFG. 考点二、利用空间向量证明垂直问题 【例2】如图所示,已知四棱锥P-ABCD的底面是直角梯形,∠ABC=∠BCD=90°,AB=BC=PB=PC=2CD,侧面PBC⊥底面ABCD.证明: (1)PA⊥BD; (2)平面PAD⊥平面PAB. [解析] (1)取BC的中点O,连接PO, ∵平面PBC⊥底面ABCD,△PBC为等边三角形, ∴PO⊥底面ABCD. 以BC的中点O为坐标原点,以BC所在直线为x轴,过点O与AB平行的直线为y轴,OP所在直线为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不妨设CD=1,则AB=BC=2,PO=. ∴A(1,-2,0),B(1,0,0),D(-1,-1,0),P(0,0,). ∴=(-2,-1,0),=(1,-2,-). ∵·=(-2)×1+(-1)×(-2)+0×(-)=0, ∴⊥,∴PA⊥BD. (2)取PA的中点M,连接DM,则M. ∵=,=(1,0,-), ∴·=×1+0×0+×(-)=0, ∴⊥,即DM⊥PB. ∵·=×1+0×(-2)+×(-)=0, ∴⊥,即DM⊥PA. 又∵PA∩PB=P,∴DM⊥平面PAB. ∵DM⊂平面PAD,∴平面PAD⊥平面PAB. 【类题通法】 1.利用已知的线面垂直关系构建空间直角坐标系,准确写出相关点的坐标,从而将几何证明转化为向量运算.其中灵活建系是解题的关键. 2.用向量证明垂直的方法 ①线线垂直:证明两直线所在的方向向量互相垂直,即证它们的数量积为零. ②线面垂直:证明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共线,或将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用向量表示. ③面面垂直:证明两个平面的法向量垂直,或将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用向量表示. 【对点训练】 如图所示,正三棱柱(底面为正三角形的直三棱柱)ABC-A1B1C1的所有棱长都为2,D为CC1的中点.求证:AB1⊥平面A1BD. [解析] 法一 设平面A1BD内的任意一条直线m的方向向量为m.由共面向量定理,则存在实数λ,μ,使m=λ+μ. 令=a,=b,=c,显然它们不共面,并且|a|=|b|=|c|=2,a·b=a·c=0,b·c=2,以它们为空间的一个基底, 则=a+c,=a+b,=a-c, m=λ+μ=a+μb+λc, ·m=(a-c)· =4-2μ-4λ=0.故⊥m,结论得证. 法二 如图所示,取BC的中点O,连接AO. 因为△ABC为正三角形, 所以AO⊥BC. 因为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平面ABC⊥平面BCC1B1, 所以AO⊥平面BCC1B1. 取B1C1的中点O1,以O为原点,分别以,,所在直线为x轴,y轴,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B(1,0,0),D(-1,1,0),A1(0,2,),A(0,0,),B1(1,2,0). 设平面A1BD的法向量为n=(x,y, ),=(-1,2,),=(-2,1,0). 因为n⊥,n⊥, 故⇒ 令x=1,则y=2, =-, 故n=(1,2,-)为平面A1BD的一个法向量, 而=(1,2,-),所以=n,所以∥n, 故AB1⊥平面A1BD. 考点三、利用空间向量解决探索性问题 【例3】如图,棱柱ABCD-A1B1C1D1的所有棱长都等于2,∠ABC和∠A1AC 均为60°,平面AA1C1C⊥平面ABCD. (1)求证:BD⊥AA1; (2)在直线CC1上是否存在点P,使BP∥平面DA1C1?若存在,求出点P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 (1)设BD与AC交于点O,则BD⊥AC,连接A1O,在△AA1O中,AA1=2,AO=1,∠A1AO=60°, ∴A1O2=AA+AO2-2AA1·AOcos 60°=3, ∴AO2+A1O2=AA,∴A1O⊥AO. 由于平面AA1C1C⊥平面ABCD, 平面AA1C1C∩平面ABCD=AC, A1O⊂平面AA1C1C, ∴A1O⊥平面ABCD, 以OB,OC,OA1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0,-1,0),B(,0,0),C(0,1,0),D(-,0,0),A1(0,0,),C1(0,2,). 由于=(-2,0,0),=(0,1,), ·=0×(-2)+1×0+×0=0, ∴⊥,即BD⊥AA1. (2)假设在直线CC1上存在点P,使BP∥平面DA1C1,设=λ,P(x,y, ),则( x,y-1, )=λ(0,1,). 从而有P(0,1+λ,λ),=(-,1+λ,λ). 设n3⊥平面DA1C1,则 又=(0,2,0),=(,0,), 设n3=(x3,y3, 3), 取n3=(1,0,-1),因为BP∥平面DA1C1, 则n3⊥,即n3·=--λ=0,得λ=-1, 即点P在C1C的延长线上,且C1C=CP. 【类题通法】 向量法解决与垂直、平行有关的探索性问题 1.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和观察猜想,找出点或线的位置,并用向量表示出来,然后再加以证明,得出结论. 2.假设所求的点或参数存在,并用相关参数表示相关点,根据线、面满足的垂直、平行关系,构建方程(组)求解,若能求出参数的值且符合该限定的范围,则存在,否则不存在. 【对点训练】 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M,N分别是棱AB,AD,A1B1,A1D1的中点,点P,Q分别在棱DD1,BB1上移动,且DP=BQ=λ(0<λ<2). (1)当λ=1时,证明:直线BC1∥平面EFPQ; (2)是否存在λ,使平面EFPQ⊥平面PQMN?若存在,求出实数λ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析] (1)以D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由已知得B(2,2,0),C1(0,2,2),E(2,1,0),F(1,0,0),P(0,0,λ),M(2,1,2),N(1,0,2),=(-2,0,2),=(-1,0,λ),=(1,1,0),=(-1,-1,0),=(-1,0,λ-2). 当λ=1时,=(-1,0,1), 因为=(-2,0,2), 所以=2, 即BC1∥FP. 而FP⊂平面EFPQ, 且BC1⊄平面EFPQ, 故直线BC1∥平面EFPQ. (2)设平面EFPQ的一个法向量为n=(x,y, ), 则由可得于是可取n=(λ,-λ,1). 同理可得平面PQMN的一个法向量为m=(λ-2,2-λ,1). 则m·n=(λ-2,2-λ,1)·(λ,-λ,1)=0, 即λ(λ-2)-λ(2-λ)+1=0,解得λ=1±. 故存在λ=1±,使平面EFPQ⊥平面PQMN.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