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通史版第二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繁荣——魏晋、隋唐、宋元课件(81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通史版第二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繁荣——魏晋、隋唐、宋元课件(81张)

第二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繁荣 ——魏晋、隋唐、宋元 总纲目录 考点一 唐宋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点二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 考点三 唐宋元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 考点四 唐宋思想、科技文化   魏晋、隋唐、宋元时期(220年曹丕代汉至1368年元朝灭亡)是中国古代 农耕文明从初步发展到全面繁荣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 的分裂和民族大交融时期,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宋元时期是 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此时中国处于世界 领先的位置。 总体特征 中国农耕文明从初步发展到 全面繁荣 政治 从魏晋时期国家分裂到隋唐时期第二个大一统局面形成,从宋代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元代实现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隋唐时期得到发展和完善,在宋元时期进一步加强,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经济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得到全面开发。 隋唐和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中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海 路和陆路的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文化 思想上,在社会的剧变中,儒学完成复兴,建立了全新的理学体系;科技 上,火药、活字印刷术等发明的应用使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到一个新的 高度;文艺上,商品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使文艺 逐渐平民化和大众化 链接点 从魏晋至宋元是中华文明持续发展并达到高峰的时期。这一时期,各 民族共同推动了中华文明全面发展。政治上,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 制、行省制、科举制的建立和发展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走向成 熟;政治制度的成熟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 展推动了理学的产生,理学对儒学思想的改造使儒学哲学化、思辨化, 更加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1.政治 (1)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九品中正制使世家大族子弟依靠 门第 即可步入仕途,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3)北魏孝文帝通过改革,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 知识拓展    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门阀士族萌发于两汉,形成发展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东晋末年逐渐衰落。 (1)兴起原因 a.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b.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的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c.制度保障:九品中正制。 (2)特点 a.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职位。 b.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c.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d.文化上:崇尚清谈。 2.经济 (1)农业:北魏实行 均田制 ,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受田的农民必须交 租、调和服役,土地性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士族 庄园经济 和寺院经济占重要 地位。 (2)手工业:出现灌钢法,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3)商业: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 3.思想文化 (1)思想: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东汉时道教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盛 行,冲击了传统儒学,使儒学面临危机。 (2)农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 作。 (3)书法和绘画艺术:书法发展为 自觉 的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顾恺之 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突出。 二、隋唐时期(581—907年) 1.政治 (1)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该制度确立并得以完善,分割了相权,加强了 皇权 ,提 高了行政效率。 知识拓展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的区别 二者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本质却不同。前者的目的在于强化 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后者的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政 治的产物。 (2) 科举制 : 隋朝创立 , 唐朝继承并完善。通过 考试 选官取代了按门第选官的 制度 , 扩大了统治基础。 (3)地方行政区划:由州(郡)、县二级制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唐朝后期地方 设置节度使,导致了“ 藩镇割据 ”的局面。 2.经济 (1)农业: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将中国的耕作技术推向成熟;出现了筒车。 (2)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商业: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草市)发展,柜坊和飞钱问世。 3.文化 (1)思想:佛道盛行,形成“ 三教合一 ”的局面。 知识拓展    隋唐时期的“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只是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统治地位发 生动摇,但并未失去。 (2)隋唐时期,出现了佛、道、儒三教合流的局面,“三教合一”的主张并不 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 的理论。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2)科技:隋唐之际出现雕版印刷术; 唐朝 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唐代医学家 孙思邈编写《千金方》。 (3)文学艺术 ①诗歌:诗体完备,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为杰出代表;唐 朝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 ②绘画: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的《送子天王 图》。 ③书法:风格多样,楷书和草书最为盛行。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等;草书——张旭、怀素等。 三、宋元时期(960—1368年) 1.政治 (1)宋代:中央增设 参知政事 、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 财权;地方设置知州、通判、 转运使 ,分割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加强了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强化了中央集权。造成 “三冗”“两积”的局面。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 的局面,但最终失败。 (2)元代:中央以 中书省 为最高行政机构并直辖河北、山西、山东等地;设宣 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 行省 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 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经济 (1)农业:宋代 不抑制土地兼并 ,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 展,自耕小农进一步衰退。 (2)手工业:宋代制瓷业发展,出现五大瓷窑;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 术。 (3)商业:城市商业突破 时间 和 空间 限制,坊市制度被打破,出现繁荣局面;出现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兴盛,出现了许多大港口。 (4)经济重心南移: 南宋 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浙地区成为我国的经 济重心。 3.思想文化 (1)思想:理学逐渐发展为官方哲学。 ①程朱理学:以二程和朱熹为代表,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主张“存天理, 灭人欲”“ 格物致知 ”;重视人的伦理道德修养。 ②陆九渊心学: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 心即理也 ”“发明本 心”,进一步完善了封建伦理体系。 (2)科技 ①宋代: 活字印刷术 、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进一步完善并西传。 ②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编制《授时历》;王祯的《农书》是古代四大农书之一。 (3)文艺 ①文学:宋代文学成就主要是宋词,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 元杂剧 兴起,表明中 国古代戏曲走向成熟。 ②书法: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 ③绘画:文人山水画兴起;风俗画描绘市井生活,代表作是《 清明上河图 》。 考点一 唐宋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2019课标Ⅲ,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 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  A  )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答案     A 本题考查宋代募兵制,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 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 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念。 材料“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反映军队规模庞大,庞大的军队开支必然 会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A项正确;北宋实行“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的 政策,军队战斗力较弱,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军队兵员数量多,与弱化对地 方控制、加剧社会贫富分化无关,C、D两项错误。 2.(2018课标Ⅰ,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 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D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对唐代后期中央集权统治特点和影响的理解。观 察表格,从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类型、数量、官员任免、赋 税供纳、兵额与功能等基本情况看,除河朔型藩镇公开与唐中央对抗外,其他 几类藩镇至少在表面上仍服从唐中央的政令,说明唐朝“安史之乱”后,虽然 藩镇割据林立,但唐朝的政治统治并未结束,这表明唐后期的藩镇割据延续了 唐朝的政治统治,故选D项。从材料看,不上供或少上供的藩镇占大多数,但并 不能据此得出这一时期的藩镇控制朝廷财政收入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体 现藩镇之间的争战,B项错误;藩镇割据削弱了唐朝中央集权统治,C项错误。 3.(2018课标Ⅱ,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 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 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C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答案     C 隋唐时期,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分宰相权,但任职 宰相却有品级限制,一般是三品以上。武则天时期,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 章事”头衔的方式,让低于三品的官员都可以担任宰相,其实质是限制了传统 的高品级官员的权力,有利于实现君权对朝政的全面控制,故C项正确。武则 天的这一做法仅是增加了低品级官员获得担任宰相的机会,并没有扩大中 书、门下二省的职权,故A项错误。朝廷通过设立“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 方式,虽然让部分低品级的官员能够担任宰相,但并没有“为官员提供迅速晋 升的机会”,故B项错误。宰相数量增加,并没有强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故 D项错误。 4.(2016课标Ⅰ,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 王可容易行事耶 …… 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A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答案     A 材料中“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体现出重史传统 对君主个人行为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史书是否真实,B项错误;材 料体现的是史官记录君主过失对君主的影响,未体现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 矛盾,C项错误;宋太祖并不排斥史书记录他良好的真实言行,D项错误。 一、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 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 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 1.原因 (1)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 (2)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针。 (3)科举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打破了门第限制,增加了寒门士人仕进的机会,使科举考试向整个社会敞开了大门。 (4)宋代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表现 宋初最高统治者将兵权、行政权、财权集于中央。各路监司、各州的长官, 大多重用文人;以文人掌兵权,根除藩镇跋扈之祸;提倡文教,复兴儒学,扭转五 代颓风,激励士大夫的忠义节气;“兴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奖励儒术” 是宋代基本国策。 3.评价 (1)积极: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从此基本上退出了封建 中国的历史舞台;宋代文官制度使权力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宋代文官 制度使书院兴起,学者辈出,经学、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均甚发达。 (2)局限: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冗费增多,财政拮据;容易形成党争;头重尾轻,地 方凋敝。 二、唐朝和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异同 1.相同点: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宋 朝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 的行政权。 2.不同点 (1)三省设置:唐朝加强了三省的职能;宋朝三省有名无实,相权被进一步分割, 枢密使、三司使、参知政事分割了宰相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 (2)最高行政机构: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朝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 政机构。 特别补充    古代中国中枢权力体制的异化 (1)外戚干政:外戚指君主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亲或妻妾娘家的人。 (2)宦官专权:宦官专权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伴生物,对中国古代政治 产生了重要影响。 (3)权臣专政:权臣,指有权势之臣,他们的权力往往超过其他的大臣,达到臣子 的最高峰,甚至凌驾于帝王之上。 (4)思考:无论是外戚还是宦官以及权臣,其权力均依托于专制皇权,是专制皇 权的延伸和变异,均不同程度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的伴生物,都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宦官专权是皇权旁落、 皇权与相权、皇帝与朝臣、中央与地方矛盾斗争的结果,其实质乃是封建皇 权的变形和延伸。宦官又多是统治阶级中最腐朽、最反动的代表,其专权则 极易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政治更加黑暗,最终致使王朝覆亡。 1.(2019湖北武汉模拟)宋代实行差遣制度,无论地方或中央官员,他们的官名 和所任职务大都分离。当时有所谓“官”“职”“差遣”的区别。“官” 成了一种等级待遇,“职”是一种加官,“差遣”是实际职务。这一举措   (  A  ) A.便于皇帝驾驭群臣 B.结束了武人专横跋扈局面 C.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D.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     A 从材料信息看,宋代官名和所任职务大都分离,有“官”“职” “差遣”的区别,这一做法导致权力的分散,便于皇帝对群臣的驾驭,故选A 项。这一举措不局限于武人,且结束了武人专横跋扈局面夸大了这一举措的 作用,故排除B项;这一做法导致官员剧增,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这 一举措不仅仅是针对地方官员的,排除D项。 2.(2019河南洛阳一模)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 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以 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其主要 目的是       (  B  )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避免出现权臣专权 D.使三省六部间相互牵制 答案     B 根据材料“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 共议国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举的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B项符 合题意。权力的分化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政府的行政效率,A项排除。材料 和权臣专权无关,C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三省六部制之外的机构而非三省 六部间相互牵制,D项排除。 3.(2019河北衡水模拟)唐初,中书省负责诏敕的制定;安史之乱后,唐德宗以翰 林学士(被天子视为“私人”)负责起草任免将相大臣、宣布大赦、号令征 伐等,中书省则负责草拟日常政令。这种变化   (  B  ) A.使三省职责更加清晰  B.是皇权对相权的侵夺 C.表明中央集权的减弱  D.旨在提升行政办事效率 答案     B 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六部体制下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书,而唐德宗以 翰林学士负责起草任免将相大臣、宣布大赦、号令征伐,这是在削弱相权,反 映了皇权对相权的侵夺,故B项符合题意。题干现象打破了三省六部制度的 运行规则,排除A项。题干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题干现象主旨在于强 调皇权的加强,而非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D项。 考点二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 1.(2018课标Ⅲ,25)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B  )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出身于官员家庭的宰相人数减少,出自无官职记录 家庭担任宰相的人数增加,说明社会阶层流动加强,故选B项。从材料信息看, 出身于高级官员家庭的宰相人数明显减少,说明世家大族影响力下降,排除A 项;材料无法说明宰相权力的变化,排除C项;许多寒门子弟是通过科举制选拔 出来担任高官的,因此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的表述错误,排除D项。 2.(2016课标Ⅱ,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 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D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答案     D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两汉察举制采用地方推荐、朝廷考试任 用的方式选拔官吏,具有范围小、任人唯亲的缺陷,魏晋九品中正制以门第高 低为选用标准,会导致官员素质良莠不齐,隋唐“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 举制既可以扩大选官范围,又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鼓励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 士人从政,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由此可见科举制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 平,故选D项。最优秀的官吏未必能够由科举制选拔出来,A项错误;官员道德 水平并不能通过科举考试得到鉴别,排除B项;科举制向社会开放,世家子弟可 以通过科考入仕,C项错误。 一、古代选官制度变化规律 1.被选人的身份、等级层面、选择范围、选择方式的变化 (1)由贵族世爵的身份性选任到非身份性的演变。 (2)选官层面由高级阶层向社会阶层发展变化。 (3)选官范围也更加精细化,唐宋科举制使普通的布衣都可以参与科举,而到 了明清时期,童试合格的方能入官学读书,取得生员资格,这就提高了科举考 试的门槛,为科举考试筛滤人才。 (4)选择方式更加多样化,存在很多方式共存的现象。 2.官员自选属官权力的削弱、取消 在古代社会初期,官员有自选属官的权力,以后削弱,最后取消,完全经由中央 吏部。 3. 选官权力由选官者向皇权转移这一变化主要体现在察举制到科举制演变的过程 , 察举制时选官者拥有选择官吏的权力 , 而到了科举制度时这一权力被剥夺 , 皇权进一步渗入到官吏的选择。 二、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 选官制度 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依据 世袭(血缘) 从才能、品德到门第 考试成绩 特点 下层民众一般没有参政机会 体现封闭的特征,以官举士,百姓不得参与 相对公平、公开、客观 发展 趋势 (1)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发展到公开考试 (2)人才选拔逐步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了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3)早期积极作用明显,但后期随着科举考试内容和形式的僵化,消极作用日益明显 特别补充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从总体趋势看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 品中正制、科举制的变化,但不是绝对的完全取代的关系。 2.考试方式不是科举制特有的,而是由原来选官制度下的辅助功能变为科举 制下的主要功能。 1.(2019贵州遵义模拟)《宋史·选举志一》记载:“士有亲戚仕本州,或为发解 官,及侍亲远宦,距本州二千里,令转运司类试,以十率之,取三人。于是诸路始 有别头试。”“别头试”的出现   (  C  ) A.丰富了科举考试的内容 B.减少了人才选拔来源 C.有利于保证考试的公正 D.杜绝了考场舞弊现象 答案     C 材料没有涉及考试内容的问题,排除A;别头试是为特殊人员规定 的特殊考试方案,并没有减少人才选拔来源,排除B;别头试只是为避嫌而另设 的考场进行考试,有利于保证考试的公正,故选C;杜绝了考场舞弊现象的表述 过于绝对,排除D。 2.(2019河南郑州模拟)宋真宗曾作《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 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 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 读。”这表明宋代科举   (  D  ) A.推动了八股取士的形成 B.完善了中央集权体制 C.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 D.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 答案     D 材料“书中自有千钟粟 …… 书中自有黄金屋 …… 书中车马多如 簇 …… 书中有女颜如玉”反映了宋代科举对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故D正 确。八股取士形成于明清时期,故A排除;材料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故B排除; “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的说法过于夸大,故C排除。 考点三 唐宋元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 1.(2018课标Ⅰ,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 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 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 出当时       (  A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经济的发展。据题干可知,北宋前中期,四川地 区采取新制盐技术,井主雇佣大量外地的工匠,且受雇工匠对工作条件和待遇 有要求,不然就另谋高就,这折射出该时期民营手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技术工 匠,故选A项。仅从雇佣工匠的待遇要求无法全面说明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出制盐业的雇佣工匠现象,并不能说明雇佣劳动的普及, 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现象与盐业专卖制度无关,排除D项。 2.(2017课标Ⅱ,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 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 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C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答案     C 本题以北方人生活方式的变迁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正确解释 历史现象的能力。喝茶是民间的一种生活习惯,但这一习惯背后隐藏着深层 次的经济和文化问题。近年来,这种小切口深分析型的历史选择题不断出现 在高考命题中。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经济重心不断向南方转移,南方 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也随之上升,这必然会影响到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 念。本题中北方人从嘲笑南方人喝茶到自己也开始喝茶,这种现象本身就是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的一种体现,据此分析C项正确。南茶并不是唐中 期时才开始北运的,故A项错误。饮茶不等于饮食,当时南北方饮食习惯不可 能趋于一致,故B项错误。直到南宋时南方经济水平才超越北方,故D项错误。 3.(2017课标Ⅲ,26) 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答案     A 本题以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 提取有效信息、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表格数据显示,该地占有 130亩以下土地(包括130亩)的户数占总数的90%以上,说明当地盛行以家庭 为生产生活单位、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故A项正确。表格数据显示,占有 130亩以上土地的户数不足10%,说明该地土地集中的现象并不突出,B项错 误;均田制在唐代中期就已瓦解,C项排除;表格显示的是土地占有情况,不能 体现农业生产效率是否提高,D项错误。 4.(2016课标Ⅱ,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 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B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答案     B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 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更为激烈,因而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出现了题干中 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租种土地的“客户” 的现象,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坊市制度崩溃是城市商业发展 的表现,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D项表述本身错误。 一、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和影响 朝代 原因 表现 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 北方战乱,五胡内迁,北民南迁 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推动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发展,促进海上贸易的发展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人口的增加和民族交融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促进文化重心南移,促进南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江南的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唐以后 安史之乱,北民南迁 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 两宋之际 金灭北宋,北民南迁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二、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带来的影响 1.因素 (1)社会经济因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2)社会环境因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3)国家政策因素。(赋役征银、统一货币) (4)交通环境因素。(水陆交通便利) (5)民族关系、中外关系。(民族交融、中外联系紧密) (6)思想观念因素。(开明、开放) 2.影响 (1)改变社会经济结构、人口流动。 (2)影响国家政策调整。 (3)改变思想观念。 (4)推动文化转型发展。 (5)加强中外联系。 特别补充    宋元时期和16世纪的西方“商业革命”的表现、特点与影响 宋元时期 16世纪的西方 表现 商业的时间、空间均不再受限制;“草市”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纸币出现并大量使用;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出现;海外贸易发达 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模式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出现;贸易中心由 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特点 发展水平 没有突破农耕经济的范畴,没有进一步推动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 量的产生 加速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促进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力量的成长 市场范围 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对外贸易仍以官方贸易为主,官营手工业仍 然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市场狭小 已形成区域性贸易市场,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影响 没有推动封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 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迈进 使西欧封建制度瓦解;推动了资本 主义的发展 1.(2019河北衡水模拟)宋代私家藏书数量多,涉及领域广,甚至有官藏无法达 到的质量和利用价值;私人藏书家多爱书如命,注重借抄、整编书籍和刻书。 这反映出宋代   (  D  ) A.活字印刷取代雕版印刷 B.世家大族的势力进一步增长 C.书院兴起动摇官学地位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文化繁荣 答案     D 据材料“宋代私家藏书数量多,涉及领域广”“私人藏书家多爱 书如命,注重借抄、整编书籍和刻书”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宋代商品经济发 展,商人财富聚集,促进了私人藏书的发展,说明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繁 荣,故D正确。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活字印刷术取代雕版印刷 术还需要一个过程,A说法不准确,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收藏书籍的为世家大 族,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官学地位动摇,C不正确。 2.(2019福建南平质检)下表是西汉到唐宋时期的人口统计数据。这说明   (  D  ) A.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 B.藩镇割据造成唐宋人口的急剧减少 C.王朝更替导致古代中国人口的变动 D.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移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万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万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1 19.8 998.6 80.2 唐朝 392 43.2 514.9 56.8 北宋 1122.5 62.9 662.4 37.1 答案     D 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北方多战乱,北民南迁,魏晋南北朝时期, 江南经济开发为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南宋时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 移,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发现,南方人口占 全国户口数比例逐渐增加,符合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移。故答案 为D项。根据所学可知,“文景之治”是在西汉,不能说明唐朝、北宋南方人 口占全国户口数比例增加的史实,排除A项;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唐、北宋时 期北方人口相对于西汉时期是减少的,但是南方人口是持续增加的,排除B项; 根据所学可知,王朝更替不是引起古代中国人口变动的主要因素,排除C项。 3.(2019安徽“江南十校”联考)两宋时期,人口迅速增长,土地使用程度有了 很大提高,加剧了土地用养的矛盾。对养地投入需求的增加推动了长期租佃 制的逐渐盛行。南宋时期,农民逐渐拥有了土地的永佃权,且可将租佃权在土 地市场上交换转让。土地租佃制的发展   (  A  ) A.减少了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 B.消除了土地用养的矛盾 C.强化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 D.加剧了地主和农民矛盾 答案     A 租佃制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从长佃到永佃的发展,可以使农民更好 地去协调用地和养地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实行短期 契约的分租制带来的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故A项正确。土地租佃制的发展 并不能消除土地用养矛盾,故B项错误;农民长期甚至永久租种土地,并且可以 转让租佃权,会使农民对土地的使用自主性增强,有利于弱化农民的人身依附 关系,也有利于缓解地主和农民的矛盾,故C、D两项错误。 考点四 唐宋思想、科技文化 1.(2019课标Ⅰ,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 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 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 …… 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 可知,在唐代   (  C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答案     C 本题考查唐代社会风尚,旨在考查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 的能力。试题以唐代“拔河”风俗为切入点,考查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关 注身心健康。 从材料信息看,唐代“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中的诗句描绘 了拔河时人们的英勇气概和争胜精神,据此分析可知,在唐代阳刚与力量受到 推崇,故选C项。唐玄宗时期,北方是经济重心也是文化中心,江南文化并未成 为主流,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战”,无法体现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 心,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民间风俗而非宫廷生活,故D项错误。 2.(2019课标Ⅱ,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 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 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  B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答案     B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 力。试题以程颢诗句为背景材料,考查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引导学生了 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为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的诗句体现的主旨是天地万物都蕴含道理,人 与万事万物皆同理,故选B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 料信息无法体现张扬自我和无为而治,排除C、D两项。 3.(2019课标Ⅲ,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 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 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D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答案     D 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 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佛教造像的表情、服饰变化为背 景材料,考查历史解释素养,旨在引导学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确认识 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礼义廉耻。佛教造像由早期的衣衫单薄、面部表 情生动到后来的服饰整齐、表情庄严,表明后来的佛教文化受到儒家思想的 影响,D项正确。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权力干预不会直接引起佛教造像面部 表情和服饰的变化,A、C两项错误;材料中佛教造像风格的变化与绘画技术 进步无关,B项错误。 一、程朱理学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继承:强调儒家伦理道德、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 2.发展 (1)高——把儒家伦理提高到天理的高度。 (2)深——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深处。 (3)广——把追求圣贤推广到广大民众。 程朱理学使儒学哲学化、思辨化并世俗化,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约束力,更服 务于政治统治的需要。 二、宋元时期思想、科技、文化的高度成熟 1.思想:理学的出现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 需要。 2.科技:三大发明的广泛使用并外传,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说明当时 中国科技领先世界。 3.文化:宋词、元曲兴盛,一方面反映了当时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分裂,民族矛 盾和社会矛盾尖锐;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宋元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适 应市民生活需要的文学形式成为时代所需。 1.(2019安徽六安模拟)《唐律疏议·户婚律》规定“诸违律为婚,虽有媒聘,而 恐吓娶者,加本罪一等;强娶者,又加一等”,对男女双方的婚前欺骗行为,男子 处罚要比女子罪加一等。这反映出当时   (  D  ) A.法律彰显男女平等  B.女性法律地位显著提高 C.婚姻自由成为风尚  D.妇女权益受到一定重视 答案     D 材料中“恐吓娶者,加本罪一等 …… 又加一等”“男子处罚要比 女子罪加一等”足以体现出法律对妇女权益的保护,故D项正确。从材料信 息无法得出女子地位提升的结论,B项错误。A、C两项不符合时代特征,传统 社会中无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一说。 2.(2019福建厦门双十中学热身考试)宋明家具设计扬弃了隋唐壮美华丽的审 美走向,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体现出一种工整而规范的美。宋明 家具设计的价值取向折射出当时   (  B  ) 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理学已渗入日常生活 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天理观念已深入人心 答案     B 宋明理学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宋明家具设计“崇尚简约内敛, 讲求秩序和稳定”体现了理学这一特征,折射出当时理学已渗入日常生活,B 项符合题意。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是在明清,A项排除。材料主旨与商品经济 发展无关,C项排除。材料无法得出天理观念已深入人心的结论,D项排除。 3.(2019黑龙江哈尔滨模拟)淳熙二年,朱熹与陆九渊兄弟有“鹅湖之会”。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 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据此可知,二者的主要分歧在于   (  B  ) A.世界本原之争  B.治学方法之争 C.理气关系之争  D.道统思想之争 答案     B 根据材料中的“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与“欲先发明人 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可知,二者讨论的是治学方法的不同,朱熹主张“格 物致知”,陆九渊主张“发明本心”。故答案为B项。材料未涉及世界本原 之争,排除A项;材料信息未涉及理气关系之争,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道统思想 之争无关,排除D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