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1)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 高二(12月)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 参与有氧呼吸的酶、H2O B. O2、血浆蛋白 C. Ca2+、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D. Na+、淀粉 ‎【答案】B ‎【解析】‎ ‎【详解】A、参与有氧呼吸的酶存在于细胞中,不是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O2是内环境的成分,B正确;‎ C、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淀粉在消化道被分解,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故选B。‎ ‎2.人体内环境中的蛋白质不具有的功能是( )‎ A. 调节机体生命活动 B. 维持内环境渗透压 C. 抗击入侵的病原体 D. 作为氧运输的载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组织液中的胰岛素可降低血糖浓度,体现了蛋白质的调节功能,A正确;‎ B、血浆中的血浆蛋白可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相对平衡,体现了蛋白质维持渗透压稳定的功能,B正确;‎ C、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组织液中的抗体可抵御病菌和病毒的侵害,体现了蛋白质的免疫功能,C正确;‎ D、血红蛋白是氧运输的载体,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存在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D。‎ ‎3.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 ‎②发烧时采用加盖棉被,增加排汗通来辅助降低体温 ‎③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 ‎④人体内环境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A. 一项 B. 二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于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间隙中存在组织液,①正确;‎ ‎②对高烧病人,可以采取辅助措施降低体温,但不能加棉被,否则会使散热渠道不畅,导致体温的上升,②错误;‎ ‎③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代谢产物增多,所以组织液增加,组织液回流形成淋巴,淋巴增加,③正确;‎ ‎④人体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④错误;‎ 故选B。‎ ‎4.下列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B. 酵母菌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C.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D. 在剧烈运动时,人的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答案】A ‎【解析】‎ ‎【详解】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A正确。‎ B、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与外界直接进行物质交换,B错误;‎ C、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代谢的场所是细胞质,C错误;‎ D、剧烈运动时,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使内环境维持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A。‎ ‎5.下图为反射弧示意简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因为 A. 在②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B. 在③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C. 在④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D. 以上说法都对 ‎【答案】B ‎【解析】‎ ‎【详解】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②是传入神经,所以在②中兴奋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A错误; B、③是突触结构,兴奋在突触间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B正确;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④是传出神经,所以在④中兴奋传导可以是双向的,C错误; D、由于AC错误,D错误。 故选B。‎ ‎6.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与图示不相符的是( )‎ A. 图中弧线箭头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B. 图中兴奋部位是A C. 图中兴奋传导方向是 D. 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答案】C ‎【解析】‎ ‎【详解】A、正电荷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因此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A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兴奋部位是A,B正确;‎ C、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因此兴奋传导的方向为A→C、A→B,C错误;‎ D、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D正确。‎ 故选C。‎ ‎7.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 B. 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C. 使离子通道打开的适当刺激有可能是神经递质 D. 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A、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的,A正确;‎ B、神经递质合成后,暂时储存于突触小泡内,B正确;‎ C、兴奋传导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C正确;‎ D、当兴奋传递到轴突时,会引起突触小体内合成并释放神经递质,所以神经递质是突触前膜兴奋时释放,D错误。‎ 故选D。‎ ‎8.某人腰椎部受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分可能是在( )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 ②④ B. ①④ C. ①② D. ②⑤‎ ‎【答案】A ‎【解析】‎ ‎【详解】“有感觉”说明感受器和传入神经没问题。“下肢运动障碍”,说明效应器是下肢肌肉,而伤在腰部,下肢肌肉未损伤,说明效应器没损伤。冲动从传入神经进入神经中枢后,先进入白质,再传到大脑,这样就会有感觉,然后经信号处理后经灰质传出到达效应器,如果受伤的地方在灰质,则会出现有感觉无效应的现象,说明神经中枢可能受伤。因此,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可能是在反射弧的传出神经或神经中枢。 故选:A。‎ ‎9.下列概念图中,a、b、c、d、e、f所代表的生物学概念正确的是( )‎ A. 具膜细胞器、双层膜细胞器、单层膜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完成有氧呼吸 B. 生物、细胞结构生物、非细胞结构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青霉菌 C. 跨膜运输、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红细胞吸收氧 D. 神经元、突起、细胞体、轴突、树突、突触小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A、e如果代表线粒体,它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A正确;‎ B、e如果表示真核生物,代表生物除了青霉菌外,还包括其它真菌、动物、植物,B错误;‎ C、e如果代表协助扩散,氧气进红细胞是自由扩散,C错误;‎ D、e如果代表树突,突触小体是由轴突末端膨大形成的,D错误。‎ 故选A。‎ ‎10.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 B. 大脑皮层具有躯体感觉区而没有运动区 C. 若某人能看、听,但不能写和说,则说明W和S区受损 D. 下丘脑参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答案】B ‎【解析】‎ ‎【详解】A、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因此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A正确;‎ B、大脑皮层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嗅觉中枢、语言中枢、触觉中枢和味觉中枢等中枢,B错误;‎ C、某患者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讲话,也能看书看报,其受伤的中枢是S区,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伤后,患者会得运动性失语症,C正确;‎ D、下丘脑是是体温调节中枢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下丘脑活动还会受到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B。‎ ‎11.当环境温度从 0℃改变为 23℃,某人体温基本不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此过程中机体进行的调节是减小产热,增大散热 B. 若在23℃环境下他没有出汗,则没有通过蒸发途径散热 C. 进入 23℃环境后他的实际产热和散热量都减小了,且基本相等 D. 进入0℃环境后,皮肤毛细血管会收缩,血流量减少 ‎【答案】B ‎【解析】‎ ‎【详解】A、环境温度从0℃改变为23℃,机体进行的调节是减小产热,增大散热,A正确;‎ B、若在23℃环境下他没有出汗,但有无感排汗,因此存在通过蒸发途径散热,B错误;‎ C、进入23℃环境后他的实际产热和散热量都减小了,且基本相等,C正确;‎ D、进入0℃环境后机体通过调节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使皮肤散热减少,D正确。‎ 故选B。‎ ‎12.下列关于人体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静息时,神经细胞内K+浓度高于膜外,而Na+浓度低于膜外 B. 神经纤维上兴奋部位与末兴奋部位之间,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兴奋 C. 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小泡会释放神经递质 D.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主要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理解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特点,是正确解题的关键。静息时,神经细胞内K+浓度高于膜外,而Na+浓度低于膜外,A正确;神经纤维上兴奋部位与末兴奋部位之间,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兴奋,B正确;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小泡会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C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主要以神经递质所含的化学信号形式进行传递,D错误。‎ ‎13.下列关于正常人体内部分内分泌腺的活动过程描述正确的是( )‎ A. 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激素有拮抗作用 B. 用蛋白酶处理甲状腺激素会使其失活 C. 促甲状腺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 D.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器官是甲状腺 ‎【答案】C ‎【解析】‎ ‎【详解】A、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相反作用;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作用于不同的生理效应,故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激素不存在拮抗作用,A错误;‎ B、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成分是含碘的氨基酸,用蛋白酶处理甲状腺激素不会使其失活,B错误;‎ C、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影响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使甲状腺激素的含量维持相对稳定,C正确;‎ D、促甲状腺激素由垂体合成释放,作用于甲状腺,D错误。‎ 故选C。‎ ‎14.人参皂苷与促性腺激素的作用相似,当人参皂苷进入人体后 A. 能作用于下丘脑的性激素受体 B. 引起促性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加 C. 会抑制性腺的分泌活动 D. 引起性激素的分泌量增加 ‎【答案】D ‎【解析】‎ ‎【详解】人参皂苷与促性腺激素的作用相似,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所以人参皂苷能作用于性腺的受体,A错误;促性腺激素会促进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故人参皂苷会引起性激素分泌量增加,而不会引起促性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加,B错误;人参皂苷与促性腺激素的作用相似,会促进性腺的分泌活动,C错误;促性腺激素会引起性激素分泌量增加,故D正确;故选D。‎ ‎15.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分泌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方式是胞吐 B. 分泌细胞的分泌物通过体液定向运输到靶细胞 C. 激素在人体内含量很少,但有高效作用 D. 靶细胞也有可能是分泌细胞 ‎【答案】B ‎【解析】‎ ‎【详解】A、胰岛素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通过胞吐方式排出细胞外发挥调节作用,A正确;‎ B、分泌细胞的分泌物通过体液输送,到达身体各处,B错误;‎ C、激素通过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在机体含量很少,过多过少均会导致内环境失调,C正确;‎ D、垂体接受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调节作用后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D正确。‎ 故选B.‎ ‎16.如图是血糖调节模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曲线ab段与ef段血糖浓度上升的原因相同 B. 曲线bc段与de段血液中胰岛素变化趋势相同 C. 当血糖偏低时,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水解以提高血糖浓度 D. fg段血糖维持相对稳定是神经—激素调节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详解】A、在ab段由于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使得血糖浓度较高,而ef段是体内肝糖原水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引起的,A错误;‎ B、曲线bc段是胰岛素分泌增多导致,而de段运动导致代谢增强,血糖浓度降低,则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B错误;‎ C、当血糖浓度偏低时,胰高血糖素只促进肝糖原水解和非糖物质转化,肌糖原不能水解,C错误;‎ D、在血糖平衡调节中有体液调节、神经-体液调节,D正确。‎ 故选D。‎ ‎17.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4个实验,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 ‎②稀盐酸→静脉血液→胰液不分泌 ‎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制成提取液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A. ①与②组成的对照实验中,自变量是稀盐酸刺激的部位 B. ①与③对比说明没有小肠神经结构的参与时胰腺仍可以分泌胰液 C. 上述实验说明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可以通过血液运输来调节胰液的分泌 D. 从以上:四个实验中可以推测出胰液中含有人们发现的促胰液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A、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A正确;‎ B、①与③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通向小肠的神经,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可以不通过神经调节产生,B正确;‎ C、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来调节,C正确;‎ D、促胰液素是由小肠粘膜分泌的,不是由胰腺分泌的,D错误。‎ 故选D。‎ ‎18.进行长跑运动时,人体内发生了多种生理变化。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体温逐渐高于正常,这一过程的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B. 运动过程中心跳加快,其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C. 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通过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进行调节 D. 适量补充水分可消除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渴觉 ‎【答案】C ‎【解析】‎ ‎【详解】A、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A正确;‎ B、运动过程中心跳加快,其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B正确;‎ C、大量流汗失水过多,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机体通过调节使饮水增加,排水减少来维持渗透压稳定,C错误;‎ D、适量补充水分可消除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渴觉,D正确。‎ 故选C。‎ ‎19.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能够识别特定抗原的细胞有(     )‎ ‎①巨噬细胞 ②T细胞 ③B细胞 ④记忆细胞 ⑤浆细胞 ⑥效应T细胞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④⑤⑥ D. ②③④⑥‎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大多数病原体被巨噬细胞摄取和处理,但是其并不识别特定的某种抗原,①错误;②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②正确;③B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③正确;④记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④正确;⑤浆细胞的功能是产生抗体,不具有识别功能,⑤错误;⑥效应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⑥正确;故选D。‎ ‎20.适时接种HPV(人乳头瘤病毒)疫苗,能有效预防宫颈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接种的HPV疫苗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 B. HPV疫苗具有与相应病原体相同的抗原 C. 在接种后侵入人体的相应病菌由抗体将其清除掉 D. 天然HPV即可作为HPV疫苗 ‎【答案】B ‎【解析】‎ ‎【详解】A、接种的HPV疫苗是灭活的人乳头瘤病毒,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属于抗原,A错误;‎ B、接种HPV疫苗属于人工免疫,其免疫特性需与相应病原体相同,B正确;‎ C、HPV疫苗能引起特异性免疫,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将其清除,C错误;‎ D、作为HPV疫苗的必须是灭活的不具有毒性的病毒,D错误。‎ 故选B。‎ ‎21.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Allison和Honjo两位科学家,Allison在T细胞的表面发现了一种名为CTLA-4的蛋白能作为T细胞制动器, Allison开发了一种特殊抗体,能够抑制CTLA-4分子并且释放机体免疫系统的抗肿瘤T细胞活性,从而成功治疗了癌症小鼠。根据以上资料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CTLA-4的合成需要经过高尔基体加工 B. 效应T细胞攻击肿瘤细胞属于细胞免疫 C. 效应T细胞攻击肿瘤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D. 一个人是否会患癌症以及癌症治疗的效果如何都与人体免疫力有关 ‎【答案】C ‎【解析】‎ ‎【详解】CTLA-4是一种膜蛋白,合成场所是核糖体,需要经过高尔基体加工,A正确;效应T细胞攻击肿瘤细胞导致肿瘤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免疫,该过程属于细胞凋亡,B正确;效应T细胞攻击肿瘤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清除功能,C错误;免疫力强的人患癌症的几率较小,治疗效果相对较好,D正确。故选C。‎ ‎22.下列关于人体免疫描述,其中错误的是( )‎ A. 胃液中的胃酸能杀菌,这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B. 吞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病菌吞入并消化,属于体液免疫 C. 器官移植发生排斥反应,此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免疫 D. 体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中和其毒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A、胃液对病原体的抵抗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 B、吞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病菌吞入并消化,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器官移植发生排斥反应,此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免疫,C正确;‎ D、体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是抗体,其与白喉杆菌毒素(抗原)反应,中和其毒性,D正确。‎ 故选B。‎ ‎23.下列有关生长素发现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达尔文的实验证明单侧光照使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影响并运输到伸长区,使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而出现向光弯曲。‎ B. 詹森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C. 拜尔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D. 温特借助琼脂块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影响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 ‎【答案】A ‎【解析】‎ ‎【详解】A、达尔文提出单侧光照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并传到伸长区,并没有阐述向光性的原因,A错误;‎ B、鲍森•詹森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某种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正确;‎ C、拜尔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正确;‎ D、温特借助琼脂块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影响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D正确。‎ 故选A。‎ ‎24.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番茄的花就能得到无籽番茄 B. 对于南瓜,在扬花期因大风袭击而造成的损失,可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来避免减产 C. 植物的向光性现象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D.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促进根生长的效果不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番茄的未开放、未授粉的花,还需要套袋才能得到无子番茄,A错误;‎ B、南瓜收获的是果实,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以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B正确;‎ C、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侧,背光侧长得快,两侧都是促进效应,不能体现两重性,C错误;‎ D、位于最适生长素浓度两侧的两种生长素浓度,促进效果可能相同,D错误。‎ 故选B。‎ ‎25.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某植物茎生长的影响,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P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是该植物茎生长的最适浓度 B. 当生长素浓度高于P小于M时,茎的生长并未受到抑制 C. 曲线表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D. 用浓度大于M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插条不生根 ‎【答案】D ‎【解析】‎ ‎【详解】A、P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该植物的促进作用最高,所以是该植物茎生长的最适浓度,A正确;‎ B、生长素浓度只要小于M浓度就会促进该植物茎的生长,故生长素浓度高于P小于M时,茎生长仍被促进,B正确;‎ C、小于M浓度促进该植物生长,大于M点浓度则抑制该植物的生长,这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C正确;‎ D、当生长素浓度高于M点所对应的浓度时,应为该植物的茎生长开始受到抑制,根的生长受到抑制,不一定不生根,D错误。‎ 故选D。‎ ‎26.下列农业生产措施中,哪一项与生长素无关?( )‎ A. 果树的修芽剪枝 B. 移栽花卉时剪去部分叶片 C. 人工培育无籽番茄 D. 为提高棉花产量而打顶摘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果树整枝修剪是打破生长素对腋芽的抑制作用,A不符合题意;移栽植物常去掉部分叶片是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消耗,与激素无关,B符合题意;无籽番茄的培育是利用生长素刺激子房壁发育为果实,C不符合题意;摘心打顶是解除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对侧芽的抑制作用,使侧芽萌发成侧枝,D不符合题意。‎ ‎27.下列关于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错误的是( )‎ A. 赤霉素能促进α-淀粉酶合成,进而促进种子萌发 B. 较高浓度2,4-D可用于双子叶作物农田的除草 C. 无土栽培时,根出现背光弯曲的现象与生长素的两重性有关 D. 用乙烯利催熟凤梨,可做到有计划地上市 ‎【答案】B ‎【解析】‎ ‎【详解】A、赤霉素能促进α-淀粉酶合成,进而促进种子萌发,A正确;‎ B、较高浓度2,4-D可用于杀死单子叶作物农田的双子叶杂草,B错误;‎ C、根出现背光弯曲的现象与生长素的两重性有关,C正确;‎ D、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所以利用乙烯利催熟凤梨,可做到有计划地上市,D正确。‎ 故选B。‎ ‎28.下列实验操作中,计算所得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得到的结果偏大的是( )‎ A.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误将重捕个体中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 B.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先充分震荡 C. 在调查人群中红绿色盲的发病率实验中,只调查人群中的男性个体 D. 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误将重捕个体中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大,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小,A错误;‎ B、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计数时,将试管中的培养液震荡摇匀,会使计算所得值更加准确,B错误;‎ C、红绿色盲在人群中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若只调查男性会导致结果偏大,C正确;‎ D、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会使计算所得值偏小,D错误。‎ 故选C。‎ ‎29.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农田的存在,减少了松鼠的活动空间 B. 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 C. 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 D. 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A、松鼠适宜生存的环境是森林,因此农田的存在不利于松鼠的活动,缩小了其活动空间,正确;‎ B、生态通道有利于松鼠从农田进入适宜其生存的森林中去,因此利于保护该种松鼠的遗传多样性,正确;‎ 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地理隔离,正确;‎ 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不一定相同,错误。‎ 故选D。‎ ‎30.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曲线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种群以曲线甲增长,则增长率将随时间的延长一直增加 B. 若曲线乙表示某害虫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则在B点前进行防治,成本最低 C. 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会大于K值 D. 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甲增长为J型增长,增长率将随时间的延长不变,A错误;‎ B、若乙表示某害虫种群增长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 B 点前(潜伏期)防治,防治成本最低,B正确;‎ C、合理密植,种群数量不会超过K值,C错误;‎ D、图中C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但环境阻力比之前增加,D错误。‎ 故选B。‎ ‎3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 B. 种群是生物生存、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C. 两个不同的种群,种群密度大的种群数量也一定大 D. 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一定会增长 ‎【答案】B ‎【解析】‎ ‎【详解】A、种群密度是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种A错误;‎ B、种群是同一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种群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B正确;‎ C、种群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同种生物生物全部个体,两个不同的种群,种群密度大的种群,数量不一定也大,C错误;‎ D、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因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不一定该种群数量上升,D错误。‎ 故选B。‎ ‎32.科学工作者采用标志重捕法对田鼠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调查的—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为1.5%‎ B. 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 若持续调查下去,将观察到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增加 D. 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因此λ为1+0.015=l.015,A错误;‎ B、最初一个月内,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田鼠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正确;‎ C、在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会成S型曲线增长,增长速率会减慢,C错误;‎ 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不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有害动物的防治越早越好,D错误。‎ 故选B。‎ ‎33.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 ‎①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每天在相同时间取样计数,连续 7 天 ‎②静置一段时间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 ‎③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④用滤纸吸去血细胞计数板边缘多余的培养液 ‎⑤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其中正确的操作有()‎ A. 1 项 B. 2 项 C. 3 项 D. 4 项 ‎【答案】C ‎【解析】‎ ‎【详解】将适量干酵母菌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能进行有氧呼吸并大量繁殖,每天在相同时间取样计数,连续7天,进行前后对照,①正确;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②错误;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③错误;用滤纸吸除血球计数板边缘多余培养液,④正确;血球计数板加样后,需静置片刻再使用显微镜计数,这是因为计数室中的菌悬液有一定的高度(0.1mm),需要让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的网格线中,避免细胞分布在不同液层深度,导致计数时被遗漏,⑤正确。因此,以上说法中正确的有①④⑤,故选C。‎ ‎34.下列关于某池塘的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该池塘内所有鲢鱼和植物及微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B. 该鱼塘内鲢鱼数量将呈“S”型增长 C. 流经该池塘的总能量是池塘接受到的太阳能 D. 再放养适量青鱼、草鱼和鳙鱼将增大鲢鱼的生存压力,不利于水体资源的利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生物群落包括该鱼塘内指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A错误;‎ C、池塘空间和资源有限,种群数量会以“S”型曲线增长,B正确;‎ C、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C错误;‎ D、再放养适量青鱼、草鱼和鳙鱼可充分利用水体资源,D错误。‎ 故选B。‎ ‎35.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黄河中下游地区不同树上高度不同的喜鹊巢,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B. 调查瓢虫的种群密度宜采用样方法,瓢虫的集群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C. 一只猫头鹰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猫头鹰,这两只猫头鹰之间属于捕食关系 D. 群落的演替反映了种群的数量动态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A、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属于群落,所以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 B、瓢虫活动能力不强范围小,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在空间结构上,属于集群型,B正确;‎ C、一只猫头鹰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猫头鹰,都是为了争夺食物鼠,所以这两只猫头鹰属于竞争关系,C错误;‎ D、群落演替反应的是群落优势物种的变化,D错误。‎ 故选B。‎ ‎36.下列现象与图示不相符合的是 A. 一片稳定的森林中兔子的数量变化 B. 健康人肠道中大肠杆菌的数量变化 C. 健康人血浆中K+浓度变化 D. 健康人一生中酪氨酸酶活性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一片稳定的森林中,兔子的数量先增加,后因为食物的减少导致兔子的数量降低,当兔子的数量降低到一定的程度后草的数量又不断增加,则兔子的数量也随之增加,A正确;健康人肠道中的大肠杆菌的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之中,B正确;健康人血浆中K+浓度处于相对平衡状态,C正确;健康人一生中酪氨酸酶活性先增加后降低,不会出现周期性的变化,D错误。‎ ‎37.下列关于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食物链、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B. 一片农田中,玉米长势参差不齐,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C. 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的聚集在一起的 D. 高山上,山脚、山腰、山顶生物种类有所不同,这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B ‎【解析】‎ ‎【详解】A、群落是指所有生物的集合,包括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A正确;‎ B、一片农田的玉米不属于群落,B错误;‎ C、群落中的生物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以种群为单位进化和繁殖的,C正确;‎ D、一座高山从山脚向山顶依次分布着不同的群落,这是由于海拔变化导致的温度、水分差异决定的,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故选B。‎ ‎38.如果进行菜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 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土壤小动物的采集与调查 B. 可能用到解剖针、放大镜或实体显微镜等实验用具 C. 可依据土壤小动物趋光、趋热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 D. 可用记名计算法来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A、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土壤小动物的采集与调查,A正确;‎ B、土壤小动物比较小,可能用到解剖针、放大镜或实体显微镜等实验用具,B正确;‎ C、可依据土壤小动物避光、趋湿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C错误;‎ D、可采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来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D正确。‎ 故选C。‎ ‎39.2018年2月16日四川雅江爆发森林大火,失火面积超过100公顷。下列不正确的是( )‎ A. 群落演替过程中,区分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 B. 火灾过后演替为森林阶段的过程中,稳定性增强 C. 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 D. 群落演替是一个物种被另一个物种代替的过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A、群落演替过程是物种组成和优势物种的变化过程,A正确;‎ B、火灾过后,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变简单,其恢复力稳定性增强,B正确;‎ C、群落演替中最先出现的是植物,所以动物以植物为食,最先出现的是植食性动物,C正确;‎ D、群落演替是优势物种的替换,D错误。‎ 故选D。‎ ‎4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B. 生态系统除了自然生态系统以外,还有人工生态系统 C. 食物链和食物网反映的都是各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 D. 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物质,不可能被绿色植物利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A、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正确;‎ B、按照来源来划分,生态系统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B正确;‎ C、食物链和食物网反应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食物联系,C正确;‎ D、分解者分解的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供生产者光合作用使用,D错误。‎ 故选D。‎ ‎41.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逐年引入一定数量的三种生物A、B、C,这三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种间关系,其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物种A、B之间是捕食关系 B. 物种B、C之间是竞争关系 C. 增大物种C的种群密度会增加物种B的环境容纳量 D. 物种A的种群密度减小会使物种C的种群密度间接增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曲线图可以判断A物种与B物种之间为捕食关系,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A正确;‎ B、根据曲线图可以判断物种B、C之间是竞争关系,B正确;‎ C、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增大物种A、C的种群密度不会增加物种B的环境容纳量,C错误;‎ D、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则物种A的种群密度减小会使物种B的种群密度减小,物种B、C之间是竞争关系,故可导致物种C的种群密度间接增大,D正确。‎ 故选C。‎ ‎42. 如下图所示。将4株相同的蚕豆幼苗分别放在4个暗箱中一段时间,其中2号和4号暗箱分别在顶部和右侧开孔,使光线能射入。如果要研究光与茎生长的关系,可选择的装置是( )‎ A. ②和④ B. ③和④ C. ①和② D. ①和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 由题目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照射单侧光,重力等其他影响茎生长的因素均为无关变量,为了排除重力对幼苗生长方向的影响,所以蚕豆幼苗应该竖直放置。故选B.‎ ‎43.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只能在幼嫩的芽、根和发育的种子中产生 B. 生长素都是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C.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既不构成细胞结构,也不参与细胞代谢反应 D. 在植物体成熟部位,生长素可以通过形成层进行非极性运输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A错误;‎ B、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在单侧光或者重力作用下,生长素也可以横向运输,B错误;‎ C、生长素属于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只起调节作用,C正确;‎ D、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D错误。‎ 故选C。‎ ‎44.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取大小相同、长势相似、直立生长的燕麦胚芽鞘若干,甲组:把不含生长素的两小块琼脂放在燕麦胚芽鞘下端;乙组:把含10-4mol/L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把不含生长素的另两小块琼脂放在下端;丙组:把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倒转过来,其它均与乙组相同,三组实验都以单侧光照射,胚芽鞘正中间插入云母片,如下图所示,充分培养一段时间后。下列预测理论上错误的是( )‎ A. 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有⑤⑥‎ B. ③和④中生长素含量之和等于⑤和⑥中生长素生长素含量之和 C. ④比⑤含有的生长素量多 D. ①比②含有的生长素量多,③和④比⑤和⑥含有的生长素量多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于生长素不能由形态学下端向形态学上端运输,所以⑤和⑥‎ 都不含生长素,A正确;‎ C、由于含生长素琼脂小块能将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③④中有生长素,⑤⑥中无生长素,所③④生长素含量之和比⑤⑥中的要多,B错误;‎ D、④含有生长素,而⑤不含有生长素,所以④比⑤含有的生长素量多,C正确;‎ D、由于单侧光照射胚芽鞘的尖端,所以①含生长素比②多;③和④一样多,⑤⑥不含生长素,所以③④中生长素含量之和比⑤⑥中的要多,D正确。‎ 故选B。‎ ‎45.某研究学习小组利用药物阻断K+通道,神经纤维上膜电位的变化情况是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图中虚线的峰值降低,说明处理后可能是Na+内流量减少造成的,A错误;‎ B、图中虚线没有波动,说明处理后可能是Na+内流受阻造成的,B错误;‎ C、图中虚线表示形成动作电位后无法恢复为静息电位,说明处理后可能是K+外流受阻造成的,C正确;‎ D、图中虚线表示膜两侧的电位差进一步变大,分析处理后可能是Cl—内流造成的,D错误。‎ 二、非选择题 ‎46.根据所学知识及图示回答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问题。‎ ‎(1)图为人体内肝细胞及其内环境示意图.箭头所示方向为血流方向.请用图中字母和箭头表示组成人体内环境各成分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的a、b、c 处CO2浓度大小的关系是_____。‎ ‎(2)表为人体内几种不同体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则①②③④中与甲图中a和c相对应的序号分别是_____,做出此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分(mmol/L)‎ Na+‎ K+‎ Ca+‎ Mg+‎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马拉松长跑是一项超强体育运动:‎ ‎(3)使马拉松运动员出发后心跳加快的激素主要是_____。出发后体温逐渐升高,一段时间后体温在较高水平维持相对稳定,这是_____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写出此时体内温度调节的主要反射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 a>b>c (3). ④② (4). 人体细胞内液中的阳离子主要是K+,细胞外液中的阳离子主要是Na+ 细胞内液中蛋白质比血浆高,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比组织液中多 (5). 肾上腺素 (6). 产热量和散热量 (7). 体内(内脏)温度感受器→传入神→下丘脑体温调节中→传出神→汗腺 ‎【解析】‎ ‎【详解】‎ ‎(1)血浆和组织液之间交流是双向的,淋巴从组织液中收集液体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具体图见答案。二氧化碳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从二氧化碳浓度高的地方向二氧化碳浓度低的地方运输,所以浓度最高的是a细胞内液,然后扩散到b组织液,最后进入c血浆。‎ ‎(2)a是细胞内液,对应序号④、c是血浆,对应序号②,这是由于人体细胞内液中的阳离子主要是K+,细胞外液中的阳离子主要是Na+,所以a是细胞内液;细胞内液中蛋白质比血浆高,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比组织液中多。‎ ‎(3)肾上腺素是应激激素,使马拉松运动员出发后心跳加快的激素主要是肾上腺素;体温在较高水平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产热等于散热;反射弧包括五部分,所以体内温度调节的主要反射弧是体内(内脏)温度感受器→传入神→下丘脑体温调节中→传出神→汗腺。‎ ‎47.下丘脑是调节水盐、血糖、体温平衡和内分泌的中枢:‎ ‎(1)饮水不足、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促进______释放抗利尿激素,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_______。人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又不至于过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体内血糖浓度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有相应的调节机制。为研究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某同学将禁食一段时间的健康实验小鼠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B、C、D三组均腹腔注射等量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B、C、D三组小鼠出现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而A组小鼠未出现这些症状。‎ ‎①B、C、D三组小鼠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B、C、D三组小鼠出现上述症状后进行第二次注射,给B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为尽快缓解上述症状给C组小鼠注射某种激素、给D组小鼠注射某种营养物质。那么给C组小鼠注射的激素是____________,给D组小鼠注射的营养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 ‎③第二次注射后,C、D两组小鼠的症状得到缓解,缓解的机理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垂体 (2).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使尿量减少 (3). 加强 (4). 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从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 (5). 注射胰岛素后,胰岛素加速了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从而使体内血糖浓度降低 (6). 胰高血糖素 (7). 葡萄糖 (8). 胰高血糖素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类,促进肝糖原的分解 (9). 注射葡萄糖,使体内血糖升高 ‎【解析】‎ ‎【详解】‎ ‎(1)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水的重吸收。‎ ‎(2)寒冷刺激机体冷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传递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导致机体产热增加。另一方面,甲状腺激素会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活动,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3)①由于胰岛素是降血糖激素,能使血糖浓度降低,所以B、C、D三组小鼠在腹腔注射等量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血体内糖浓度明显降低,从而出现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 ‎②‎ 由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类、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使血糖浓度升高,所以C组注射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D组注射的营养物质是葡萄糖,直接补充血糖,使体内血糖浓度升高。‎ ‎③第二次注射后,C、D两组的症状得到缓解,缓解的机理分别是C组:胰高血糖素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类、促进肝糖原的分解;D组:注射葡萄糖,使体内血糖升高。‎ ‎48.洋葱根尖是有丝分裂实验的良好材料,但传统洋葱根尖培养方法生根率较低,为探究提高洋葱生根率的条件,某实验小组以生长素(IAA)和细胞分裂素(6-BA)为材料进行实验,主要步骤及结果如下:‎ ‎①选取饱满光亮、鳞茎盘大的洋葱18个,随机均等分为6组(每组3个洋葱),编号。‎ ‎②用所给试剂对洋葱底部进行处理。‎ ‎③在适宜温度下,用水培法培养洋葱,每隔2天换一次水。‎ ‎④每隔3天统计洋葱生根数,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实验 编号 植物 激素 质量浓度/mg•L-1‎ 处理时间 平均生根条数 ‎3天 ‎6天 ‎9天 ‎12天 ‎15天 ‎1‎ IAA ‎50‎ 速蘸 ‎6.00‎ ‎4.33‎ ‎4.33‎ ‎4.33‎ ‎0.67‎ ‎2‎ ‎100‎ ‎10min ‎0.67‎ ‎2.00‎ ‎2.00‎ ‎4.00‎ ‎1.33‎ ‎3‎ ‎150‎ ‎5min ‎17.67‎ ‎21.00‎ ‎21.00‎ ‎19.33‎ ‎19.67‎ ‎4‎ ‎6-BA ‎50‎ 速蘸 ‎16.33‎ ‎22.33‎ ‎22.33‎ ‎21.00‎ ‎15.67‎ ‎5‎ ‎100‎ ‎10min ‎18.67‎ ‎45.33‎ ‎45.33‎ ‎51.67‎ ‎27.00‎ ‎6‎ ‎150‎ ‎5min ‎60.67‎ ‎67.33‎ ‎67.33‎ ‎111.33‎ ‎111.67‎ 请回答:‎ ‎(1)本探究实验主要运用的生物学原理是,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生长素(IAA)和细胞分裂素(6-BA)能够促进植物生根,在本实验中自变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2个)‎ ‎(2)有同学提出可以每组洋葱相同时间内平均生根长度作为实验的观察指标,你认识合理吗?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培养的9天内,第2组实验的生根数比第1组实验__________。‎ ‎(4)实验结果表明,水培洋葱生根的最佳方法是用质量浓度为________溶液处理5min。‎ ‎(5)椿芽是北方一种特别的菜肴,适量采摘有利于侧芽萌动、加快生长,反之则出现顶端优势,请解释出现该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赤霉素也能促进植物生长,在植物体内其合成的部位主要是________。生产生活中往往使用人工合成的赤霉素进行相关操作,人工合成的赤霉素可以称为__________________;但在植物体内,________和乙烯却表现为抑制植物的生长发育。‎ ‎【答案】 (1). IAA、6-BA溶液的浓度、处理时间 (2). 不合理 (3). 因为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提高生根率的条件,并非探究促进生根长度的条件 (4). 少 (5). 150mg/L的6-BA (6). 顶芽合成的生长素只能向下面的侧芽进行极性运输,这种运输方式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偏高,会抑制侧芽的生长发育,而顶芽生长素浓度较低,促进顶芽生长 (7).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8). 植物生长调节剂 (9). 脱落酸 ‎【解析】‎ ‎【详解】(1)IAA和6-BA都能促进插条生根,因此本实验的原理是在一定范围内,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能够促进植物生根。分析表中数据,对插条处理的激素有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激素的种类不同,每种激素所用的浓度和处理时间不同;‎ ‎(2)分析题干信息,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探究提高洋葱生根率的条件”,实验需要测定的是生根率,而不是测定生根的长度;‎ ‎(3)分析表格中的数据,第2组中IAA的浓度大、处理时间长,而且高浓度的生长素具有抑制作用,抑制洋葱生根;‎ ‎(4)分析表中数据,质量浓度为150mg/L的6-BA溶液处理5min的生根率高于其他组。‎ ‎(5)椿芽是北方一种特别的菜肴,适量采摘,会解除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对侧芽的抑制,因为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素含量过高,抑制生长。摘除顶芽,利于侧芽萌动、加快生长。‎ ‎(6)赤霉素合成的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赤霉素是植物自身合成的,属于植物激素,而人工合成的赤霉素可以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果实成熟起主要作用的植物激素是乙烯,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两者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抑制作用。‎ ‎49.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该草原中各生物种群关系的示意图,据图回答:‎ ‎(1)如图1中表示生产者的物种是________________ (用字母表示),该食物网中E所占有的营养级是________________营养级。‎ ‎(2)从空中俯瞰,发现草原上芦苇、菖蒲、碱茅等植物呈散乱、交错分布状态,从群落的结构角度看,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结构,这种空间结构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某年鼠种群的K值为2000只,且1只兔与5只鼠或200只食草昆虫消耗的草的能量相等,若次年兔的数量增加50只,昆虫减少4000只,则鼠种群K值变为___________只。‎ ‎(4)经调查发现草原上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20000只,环境容纳量是指______________。‎ ‎(5)该草原上有座风电场,研究发现该风电场周围的蛇及爬行类昆虫会逐渐增多,科学家们试着从鸟类身上寻找有关原因,你认为最可能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B和F (2). 第三、第四 (3). 水平 (4). 不同地段上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别 (5). 1850 (6).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7). 风电场影响鸟类的飞行高度和栖息高度,使捕食蜥蜴的鸟类数量减少,导致风电场周围的蜥蜴、爬行昆虫逐渐增多 ‎【解析】‎ ‎【详解】(1)生产者是其他生物食物的根本来源,由图可知,B和F为生产者。E位于4条食物链中,分别占居第三、第四营养级。 (2)群落的结构分为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其中水平结构是由于地形等因素形成的镶嵌分布现象。具体表现为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 ‎(3)根据题目信息可知,兔的数量增加50只,则老鼠减少250只;昆虫减少4000只,则老鼠增加100只。可见,老鼠共减少150只,则老鼠的K值为1850只。‎ ‎(4)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环境容纳量即K值。‎ ‎(5)风电机会影响鸟类的飞行高度和栖息高度,风电场周围的蜥蜴、爬行类昆虫逐渐增多的最可能原因是捕食蜥蜴的鸟类数量减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