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学案: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ww.ks5u.com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2.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3.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1.了解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等内容,认识中国人民不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了解“文化大革命”的经过,吸取“文革”的教训。 3.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建设成就,认识其开创性、奠基性作用。 4.了解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等外交成就,认识综合国力与外交的关系。 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5.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 二 “文化大革命” 1.重要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 2.经过 1966年 春夏全面发动 中央文革小组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 1967年初 “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1969年4月 中共九大召开 1971年 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武装政变,阴谋夺取最高权力,毛泽东、周恩来粉碎了这次政变 1972年 周恩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极左思潮,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 1975年 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这些整顿实际上是后来拨乱反正的预演。江青等人极力反对邓小平领导的整顿,使国民经济再度恶化 1976年9月 毛泽东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 1976年10月 中央政治局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 3.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三 伟大的建设成就 1.原因 (1)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2.成就 项目 成就 意义 工业 冶金、汽车、机械、煤炭、石油、电力、通信、化工、国防等 建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科技 国防 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成功爆炸原子弹、氢弹,成功发射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等 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 农业 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 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文教 卫生 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培养了大批经济文化建设的骨干;劳动者整体素质有了提高 外交 到1976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 打开了中国外交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年,中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3.艰苦创业的民族脊梁 在科技领域和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事业中涌现出大批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如“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有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著名科学家,形成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这一时期形成的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不断激励着人们。 4.意义 (1)通过四个五年计划,建成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2)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名词解释] 1957年整风运动 1957年,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以毛泽东的《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为指导文件,在全党进行的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 [名词解释] 反右派斗争 为了反对在整风运动当中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对社会主义的进攻所发动的政治运动。但后来反右派严重扩大化,造成“左”的错误。 [易混易错] 过渡时期总路线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于1953年9月提出,指明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任务、途径和步骤,主要内容是“一化三改”,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于1958年提出,其目的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前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针,后者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 [知识拓展] 比较“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不同 (1)“大跃进”属于生产力范畴,根源在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忽视了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 (2)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根源在于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思考探究1] 如何认识“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金版点拨:(1)思想上: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内“左”倾错误的发展。 (2)主观上:毛泽东错误地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3)具体原因: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思考探究2] “文化大革命”有何教训? 金版点拨:(1)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发扬民主,依法治国。(最深刻教训) (2)必须坚持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原则,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专断。 (3)要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易混易错] 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而非加入 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判断正误] 1972年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中美正式建交不是1972年,而是在1979年。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及《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说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 主题一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历程 一 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钢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 ——《立即行动起来,完成 把钢产量翻一番的伟大任务》 (1958年9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 二 北戴河会议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摘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史料一反映出1958年我国钢铁产量的高指标,体现出“大跃进”运动的一个侧面。史料二反映出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及其特点。 (1)史料一表明“大跃进”的核心是什么?反映了“大跃进”的特点是什么? 金版参考:核心:大炼钢铁。 特点: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指标、高速度。 (2)史料二反映了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主要表现是什么?有何特点及影响? 金版参考:主要表现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方面。 所有制形式的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盲目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 分配方式的特点:“一平二调”,实行平均主义和无偿调用。 影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 综合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曲折 项目 特征 影响 原因 教训 社会主 义建设 总路线 “多快 好省”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1)根本原因在于“左”倾错误蔓延到经济领域 (2)两极格局下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使党和国家领导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 (3)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热情空前高涨,渴望祖国繁荣富强 (4)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 (1)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2)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不能片面追求高速度 (3)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4)要发扬民主,加强党的建设,反对个人崇拜和专断 (5)要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大跃 进”运 动 大炼 钢铁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人民公 社化运 动 一大 二公 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被严重挫伤 “文化 大革 命” 以阶级 斗争为 纲 国民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干扰 主题二 20世纪70年代外交 一 下图是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潇洒而豪放的大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 二 “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1972年访问时)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周恩来)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回忆录》 三 1972年9月29日,中日发表联合声明,宣布结束两国之间迄今存在的不正常状态,建立外交关系,尽快互换大使,中日关系揭开了新的篇章。此时,最不高兴的可能就是美国人了,因为日本这个“小伙伴”在对华政策上居然跑到了自己前头。 关注史料一的时间及乔冠华豪放的大笑,可知中国外交的胜利。史料二描述了美国从拒绝与周恩来握手到主动握手的变化,实际体现的是中美关系的变化。史料三关注“1972年”“建立外交关系”等关键信息。 (1)乔冠华为何发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的大笑? 金版参考:因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美国等西方国家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中国将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为什么尼克松说“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金版参考:尼克松访华结束了中美两国的敌对状态,开始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历程。 (3)为什么美国人认为日本对华政策“居然跑到了自己前头”? 金版参考:日本先于美国在1972年与中国建交。 (4)20世纪70年代我国为何能够取得如此多的外交成就? 金版参考:中国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科技领域成就突出,原子弹、氢弹、中远程导弹、人造卫星等先后研制成功;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外交领域与亚非许多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等。总之,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①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就,为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②联合国中的亚非国家逐年增加,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多,赞成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国家也越来越多。 ③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操纵联合国的局面无法维持。 (2)影响 ①美国长期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 ②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③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力量。 2.正确认识中美关系正常化 (1)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是中国外交局面转变的关键。受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影响,西方国家在中美关系缓和之前大多未与中国建交,而中美关系的缓和使国际上出现一个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2)中美关系正常化,并非正式建交。1978年签署《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正式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为中美建交奠定基础。这主要在对“一个中国”的立场和对台湾问题的态度上。 (3)出于意识形态分歧和社会制度差异,中美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台湾问题是影响两国关系的关键因素,这预示着中美关系不会一帆风顺,曲折发展在所难免。 三线建设的概况 1964年6-8月,毛泽东提出建设西部后方的主张: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8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等人向中共中央提出报告,建议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建设;要把能搬的一线重要企业、科研机构、学校一部分迁移到三线、二线;今后一切新建项目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 (注:一线指东部沿海和边疆地区;三线指云、贵、川、陕、甘、宁、青省区及晋、豫、湘、鄂等靠近内地的地区;二线指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 ——摘编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决策文献选载》, 《党的文献》1995年第3期 课堂跟踪训练 1.1957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做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 ) A.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B.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统一战线 C.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D.完善社会主义各项民主制度 答案 C 解析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已经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统一战线及民主制度,故B、D两项错误;三大改造完成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1956年中共八大规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即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因此毛泽东提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故C项正确。 2.(2020·山东聊城期末)“粮、油和蔬菜、副食品等的极度缺乏,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这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反右倾’斗争的严重后果,其沉痛的教训应该认真总结和记取。”为克服这一困难局面,党和国家( ) A.实施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B.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 C.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958年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1959年的反右倾斗争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为此1960年冬中共中央会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D项正确。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1953年提出的,排除A项;1957年党的整风运动中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B项错误;1958年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在其指导下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C项错误。 3.“从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六年,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全国大约损失工业总产值一千亿元,钢产量两千八百万吨,财政收入四百亿元……” 这则材料反映出“文化大革命”的一个严重后果是( ) A.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B.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C.经济结构极不合理 D.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摧残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文化大革命”使我国工业总产量、钢产量、财政收入等都造成严重损失,说明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B项正确。 4.“两弹元勋”邓稼先,在他生前有不少人问:“原子弹成功后,你得到多少奖金?”他总是笑而不答。直到1986年病危时,杨振宁看望他时提起此事,他才回答: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邓稼先的这一事例反映出( ) A.建国初期科技投入的不足 B.新中国科技事业进展缓慢 C.中美在国防上的巨大差距 D.科技人员为国奉献的精神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他总是笑而不答。直到1986年病危时,杨振宁看望他时提起此事,他才回答: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可知,邓稼先具有淡泊名利和为国奉献的高尚品德,故选D项。科技投入有限与科学家个人的报酬奖金不一定成正比,排除A项;“两弹一星”问世说明我国科技进步显著,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中美国防差距,排除C项。 5.(2020·天津河北期末)197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这说明中国( ) A.开始结束屈辱外交 B.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注重睦邻友好关系 D.已经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 197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并结合所学可知,七十年代的三大外交成就打开了中国外交新局面,D项正确。开始结束屈辱外交是新中国成立,A项错误;七十年代的三大外交成就打开了中国外交新局面,而不是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课时作业 1.刘少奇在1956年的一次会议上说:“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次会议应该是( )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一届政协 D.一届人大 答案 B 2.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是( ) A.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B.变落后农业国为先进工业国 C.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B 3.(2020·北京通州期末)下图为新中国某一历史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从中可以看出( ) A.“一五”计划开局之年农业总产值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B.三大改造期间的工业总产值始终不及农业总产值 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业总产值进一步下降 D.20世纪5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呈现持续健康发展趋势 答案 C 解析 1958年我国开始发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结合变化图可以看出,农业总产值不断下降,故C项正确。“一五”计划是1953年开始的,从变化图上看农业总产值并没有下降,A项错误;三大改造是1953年到1956年,从图上看1956年工业总产值就超过了农业总产值,B项错误;1958年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说明20世纪5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不是呈现持续健康发展趋势,故D项错误。 4.(2020·北京石景山期末)下图是一张年历画,画中题诗:“人民公社顶呱呱,工农商学兵一家。人众财多好建设,工农业遍地开花。”此年历画应该出现在( )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一五”计划期间 D.“大跃进”时期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人民公社顶呱呱,工农商学兵一家”可知,指的是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基本上与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属于同一时期,D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在1949-1952年,排除A项;三大改造时期是在1953-1956年,排除B项;“一五”计划期间是在1953-1957年,排除C项。 5.(2020·北京朝阳期末)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取得这一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B.过渡时期总路线全面实施 C.国家财政经济统一的基本实现 D.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落实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并结合所学可知,1960年八字方针提出,开始对国民经济比例进行调整,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故D项正确。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是1952年底,A项错误;过渡时期是1949-1956年,B项错误;国家财政经济统一的基本实现是1949-1952年,C项错误。 6.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 A.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B.要加强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C.要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D.要继续“左”倾方向 答案 B 解析 “文革”主要是一次大规模的政治动乱,故A、C两项错误;根据材料“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文革”对党、政、军、司法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是对民主与法制的野蛮践踏,是民主政治的严重倒退,因此,提出加强新时期民主法制的建设,故B项正确;“文革”爆发的原因之一就是“左”倾错误的发展,故D项错误。 7.1975年7月17日,党中央转发国务院《关于今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情况的报告》指出,3个月以来,“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一个月比一个月好”。全国工业总产值增长15%,全国农业总产值比1974年增长4.6%。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粉碎了林彪集团 B.国家工业政策的推动 C.邓小平大力整顿 D.人们建设国家的热情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故出现材料中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的情况,C项正确。 8.据以下史实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A.都是“文革”时期的科技成果 B.科技发展与国家政治环境关联不大 C.中国在国防科技领域成就显著 D.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可知,科技成就主要集中在国防科技领域,故选C项。“文革”开始于1966年,排除A项;科技发展与国家政治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9.“铁人精神”包括“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等诸多内涵。“铁人”是( ) A.雷锋 B.王进喜 C.焦裕禄 D.邓稼先 答案 B 10.(2020·北京平谷期末)新中国70年代外交关系的三次突破可以用此表述,突破一:艰难复常,扬眉吐气;突破二:跨洋握手,冰释前嫌;突破三:相逢一笑,邻里往来。其中第一次突破指的是( ) A.中国重返联合国 B.中美建交 C.中日邦交正常化 D.中美关系解冻 答案 A 解析 20世纪70年代中国有三大外交成就,分别是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以及中日正式建交。其中“艰难复常,扬眉吐气”是指中国重返联合国,A项正确。“跨洋握手,冰释前嫌”是指中美关系的解冻,B项错误;“相逢一笑,邻里往来”是指中日邦交正常化,C项错误;D项包含于B项的内容,排除。 11.有学者说:“政府主导下的资源动员和分配模式,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殊性。……根据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特点,毛泽东后来(1958年)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由此可知,该总路线实质上是一种( ) A.物质刺激 B.意识形态的对抗 C.精神鼓励 D.不均衡增长战略 答案 C 解析 1958年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在这一总路线中“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状态下的鼓励,故C项正确。材料中不是物质奖励,属于精神鼓励,故A项错误;材料中总路线不存在意识形态的对抗问题,故B项错误;总路线没有提出具体的发展战略,故D项错误。 12.下图为1957-1960年经济建设中的相关数据,其中的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 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单位:亿元) A.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 B.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C.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了问题 D.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是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起步,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大跃进”时期国民经济的畸形发展,而非好转,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我国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通过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急于求成,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体现了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了问题,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是在1978年,故D项错误。 13.20世纪70年代,中国之所以能够摆脱某些大国的孤立,有效地遏制和对付苏联,部分原因就是在意识形态上冲破了与西方交往的障碍,抛弃了非敌即友的陈腐观念。但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却认为中国是在“向快要淹死的尼克松扔救生圈”。这表明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 ) A.摆脱了苏联的威胁 B.延续意识形态外交 C.拯救了美国的衰落 D.奉行国家利益至上 答案 D 解析 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与苏联处于敌对状态,苏联在中国北方边境陈兵,中国尚未摆脱苏联的威胁,故A项错误;根据“意识形态上冲破了与西方交往的障碍,抛弃了非敌即友的陈腐观念” 可知,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已经突破了意识形态外交,故B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美国地位相对下降,但并没有衰落,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两国共同的需要,故C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中国突破意识形态,实现了与美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正常化,是出于遏制和对付苏联等国家利益的需要,奉行国家利益至上,故D项正确。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年9月26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八大的共识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三大改造取得的决定性胜利以及亚非地区的和平和国际形势的缓和,阶级斗争已不再是主要矛盾,经济不发达才是主要矛盾,其实质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遗憾的是,八大精神没有得到持续的全面贯彻。 ——摘编自杨鹏《中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 材料二 1956-196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初的十年。十年间,我国初步建成了独立的、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不仅电力、冶金、机械等工业得到长足的发展,而且电子、原子能和航天等新兴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壮大。由于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的建成投产,我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1958-1965年,新建铁路通车里程达7200多千米,全国除西藏以外,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通了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也有了较大发展。1965年,我国国民收入比1956年增长57%,工业总产值增长118%。 ——摘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正确分析的依据。分析八大精神没有得到贯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十年的成就。 答案 (1)依据: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国际环境相对有利。 原因: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对国情认识不清;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2)初步建成独立的、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石油实现自给;交通运输业有较大发展;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迅速增长。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三大改造取得……胜利”“国际形势的缓和”“经济不发达才是主要矛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依据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国际环境相对缓和。第二小问,从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忽视国情与客观规律的角度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二“我国初步建成了独立的……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可以得出初步建成独立的、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根据材料二“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的建成投产”可以得出石油实现自给;根据材料二“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通了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也有了较大发展”可以得出交通运输业有较大发展;根据材料二“我国国民收入比1956年增长57%,工业总产值增长118%”可以得出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迅速增长。 1.(2018·全国卷Ⅲ)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答案 C 解析 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新政权建立是在1949年,与材料时间“1956年”不符,排除B项;根据材料时间“195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的中心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因此,在法制建设上,也必须与之同步,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保障,故C项正确;依法治国是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提出的,排除D项。 2.1964-1980年,以备战为中心、以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为核心的“三线建设” 期间,我国共新设56个城市,城市总数由167个增加到223个,增长33.5%。其中,内地新设城市29个,占同期全国新设城市的52%。据此可知( ) A.各区域经济结构已趋于平衡 B.国家意志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C.苏联援助促使城市数量增长 D.中共八大方针得到贯彻实施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在此时期国家建设以备战为中心、以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为核心,因而大力建设“三线城市”,此时期内地新设城市占同期全国新设城市的较大比重,内地的城市化进程有所发展,这正体现了国家意志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各区域经济结构已趋于平衡,排除A项;此时期中苏关系破裂,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八大方针并未得到贯彻实施,排除D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