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教材)2020人教版生物新素养导学必修二课时素养评价十七6-3-1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 Word 版,请按住 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 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 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素养评价 十七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20 分钟·70 分) 一、选择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0 分) 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种群内的个体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C.一个池塘内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D.一个树林中的全部马尾松是一个种群 【解析】选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 正确;种群是在一定空间 范围内同时生活着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内的个体彼此可以交 配,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B 正确;一个池塘内的所有鱼不是 一个种群,因为鱼是总称,有许多种类,C 错误;马尾松是同一个物种,所 以一个树林中的全部马尾松是一个种群,D 正确。 2.如果某一种昆虫缺乏适应变化的环境所需要的变异,它可能 ( ) A.进化为另一物种 B.进化到更高等形式 C.退化到低级种类 D.灭绝 【解析】选 D。“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若某一种昆虫缺乏适应变 化的环境所需要的变异,此种昆虫就会被淘汰甚至灭绝。 3.下列关于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C.环境条件稳定基因频率不变 D.生物性状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解析】选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只要基因频率 发生改变,就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环境条件保持稳定,说明自然选择 对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影响,但是可能存在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等,种 群的基因频率可能发生改变;生物的性状受基因和外界环境的共同作 用,性状变了基因不一定改变,基因频率不一定改变,生物也不一定进 化。 【补偿训练】 18 世纪初,一位生物学家在某山谷里发现老鼠种群中有少量的个体有 轻微的趾蹼(绝大多数个体无趾蹼)。1900 年,由于修筑一条水坝,使老 鼠的栖息地成了沼泽。若干年后调查发现,这个山谷的老鼠绝大部分有 趾蹼,偶尔才能找到少数无趾蹼的老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有趾蹼的老鼠是适应沼泽环境的类型 B.若谷中老鼠过度繁殖,将导致生存斗争加剧 C.为了适应沼泽环境,没有趾蹼的老鼠长出了趾蹼 D.老鼠性状比例变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解析】选 C。沼泽地中绝大部分老鼠有趾蹼,少数无趾蹼,说明有趾蹼 的老鼠是适应沼泽环境的类型;有趾蹼的性状在环境变化前就已经突 变形成,而不是没有趾蹼的老鼠为了适应环境而长出了趾蹼。 4.水稻非糯性(Y)对糯性(y)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用非 糯性抗病和糯性不抗病的两纯种水稻杂交,让 F1 自交三代,在自然情况 下,基因频率的变化是 ( ) A.Y 逐渐增大、R 逐渐增大 B.Y 逐渐减小、R 逐渐减小 C.Y 基本不变、R 基本不变 D.Y 基本不变、R 逐渐增大 【解析】选 D。根据题意可以知道,非糯性抗病的基因型是 YYRR,糯性 不抗病的基因型是 yyrr,自交后 F1 的基因型是 YyRr,F1 的基因频率是 Y=50%,R=50%,连续自交三代,水稻非糯性与糯性个体生活力相当,自然 环境没有对其进行选择,抗病与不抗病个体生活力不同,自然环境对其 起选择作用,rr(不抗病)的个体可能会患病而被淘汰,而使 r 基因频率 降低,R 基因频率升高,因此在自然情况下,Y 的基因频率基本不变,R 的 基因频率逐渐增大。 5.镰状细胞贫血由基因突变引起,其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用 a 表示), 只有隐性纯合子才会发病,携带者不发病且对疟疾的抵抗力高于正常 人。在非洲某些疟疾流行的地区,携带者比例在 20%左右;现在美洲黑人 中携带者的比例已降到了 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非洲疟疾流行地区 a 基因的频率大约为 30% B.美洲黑人中 a 基因频率的下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镰状细胞贫血患者死亡会导致该种群基因库发生变化 D.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有害的突变基因可转变为有利的基因 【解析】选 A。根据题干信息无法计算出非洲疟疾流行地区 a 基因的频 率;基因突变能够改变基因频率,而基因频率的改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人群中 镰状细胞贫血患者死亡会导致该种群的基因库发生变化;在一定外界 条件下,有害的突变基因可转变为有利的基因。 6.在某一遵循遗传平衡定律的人群中,已调查得知,隐性性状者为 16%, 则该性状不同类型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按 AA、Aa、aa 顺序排列) ( ) A.0.36、0.48、0.16 B.0.48、0.36、0.16 C.0.16、0.48、0.36 D.0.16、0.36、0.38 【解析】选 A。人群中隐性性状者(aa)的比例为 16%,则 q2=0.16,q=0.4, 而 p=1-0.4=0.6,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计算出 AA 的基因型频率为 0.36,Aa 的基因型频率为 0.48,aa 的基因型频率为 0.16。 7.在 19 世纪中叶以前,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蛾几乎都是浅色型(s) 的,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逐渐将树皮熏成黑褐色,到了 20 世纪中叶,黑色型(S)的桦尺蛾成了常见类型。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正 确的是 ( ) A.自然选择的方向发生了改变,所以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 B.桦尺蛾种群进化过程中接受选择的是各种基因型的个体 C.该地区桦尺蛾种群进化过程中 Ss 的基因型频率不会改变 D.长时间的环境污染导致 s 基因突变成 S 基因的频率增加 【解析】选 B。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表型,选择的是 各种基因型的个体;Ss 个体对应的表型为黑色,适应环境,通过选择,其 基因型频率先增加后减少;通过自然选择,S 基因的频率增加。 8.某种有翅昆虫有时会出现残翅的突变类型,残翅昆虫在大陆上难以 生存,但在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残翅昆虫在种群中的比例却上升。下列 对该现象的有关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不符的是 ( ) A.昆虫适应海岛环境而产生了残翅变异 B.海岛上残翅昆虫具有更多的生存繁殖机会 C.环境对昆虫的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D.昆虫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解析】选 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变异是不定向的,而环境对变异进 行定向的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 【互动探究】按照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残翅昆虫在种群中的比例 上升的原因。 提示:该昆虫存在可遗传的变异,残翅昆虫适应常刮大风的环境,而生 存下来,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9.在调查某小麦种群时发现 T(抗锈病)对 t(易染病)为显性,在自然情 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传粉,据统计 TT 为 20%,Tt 为 60%,tt 为 20%, 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易染病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 亡。计算该小麦种群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且开花之后基因 T 的 频率分别是 ( ) A.50%和 50% B.50%和 62.5% C.62.5%和 50% D.50%和 100% 【解析】选 B。小麦种群中 TT 为 20%,Tt 为 60%,tt 为 20%,所以 T 的基 因频率为 20%+(1/2)×60%=50%;感染锈病后易染病小麦在开花之前全 部死亡,所以感染锈病且开花之后 TT、Tt 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1/4、 3/4,T 的基因频率是 1/4+(1/2)×(3/4)=62.5%。 10.已知一批豌豆种子中 AA 和 Aa 个体的数目之比为 1∶2,在自然状态 下种植,若不同植株结实率相同,每一代都淘汰 aa 的植株,则 F2 中 AA∶Aa 为( ) A.3∶2 B.5∶4 C.7∶2 D.19∶8 【解题导引】(1)关键信息:每一代都淘汰 aa 的植株。 (2)隐含信息:豌豆自然状态下均为自交。 【解析】选 C。这批豌豆中,AA 占 1/3,Aa 占 2/3,其中 1/3AA 自交后代 不发生性状分离,基因型均为 AA;2/3Aa 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后代为 2/3×(1/4AA、1/2Aa、1/4aa),F1 中,AA、Aa、aa 的数量之比为(1/3+2/3 ×1/4)∶(2/3×1/2)∶(2/3×1/4)=3∶2∶1,淘汰 aa 的植株后,AA 占 3/5,Aa 占 2/5,其中 3/5AA 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基因型均为 AA;2/5Aa 自交后发生性状分离,后代为 2/5×(1/4AA、1/2Aa、1/4aa),F2 中,AA、Aa、aa 的数量之比为(3/5+2/5×1/4)∶(2/5×1/2)∶(2/5× 1/4)=7∶2∶1。 二、非选择题(共 2 小题,共 30 分) 11.(15 分)某植物种群中,AA 基因型个体占 30%,aa 基因型个体占 20%, 则: (1)植物种群中的 A、a 基因频率分别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若该植物自交,后代中 AA、aa 基因型个体分别占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这时,A、a 的基因频率分别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种植物在两年中是否发生了进 化?__________ 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此可知,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进化的原 材料是由__________________提供的,是否发生进化取决于 __________________,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 【解析】(1)由题意可知,Aa 基因型个体占 50%,则 A 的基因频率 =30%+50%×(1/2)=55%,a 的基因频率=1-55%=45%。 (2)(3)若该植物自交,自交后代产生的基因型比例为:AA=30%+(1/4)× 50%=42.5%;aa=20%+(1/4)×50%=32.5%;Aa=(1/2)×50%=25%。 同法可求出:A、a 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A=42.5%+25%×(1/2)=55%,a=45%。 通过计算可以发现前后代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说明生物没有发 生进化。 (4)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原 材料,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答案:(1)55% 45% (2)42.5% 32.5% 55% 45% (3)没有发生进化 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 (4)种群 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基因频率的改变 12.(15 分)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图 1 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 表示生物进化的基 本环节。X、Y 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 ____________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______。 (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 ________ ____________。 (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 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 基因;w 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图 2 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 程。 ①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_____________加剧。 ②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数量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③图 2 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 变化,其本质是蜥蜴群体内的______________发生了改变。 【解析】(1)由图可知,X 表示突变(变异),Y 表示自然选择。(2)小岛上 蜥蜴原种个体构成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3)小岛上生存的蜥蜴个 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4)蜥蜴过度繁殖导致生存斗争(种内 斗争)加剧,使小岛上食物短缺,而联趾蜥蜴能游泳,可以获取更多食物, 适应环境,数量比例逐渐增加,这种变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 化。 答案:(1)突变(变异) 自然选择 (2)种群 基本单位 (3)基因库 (4)①生存斗争(种内斗争) ②联趾个体趾间有蹼,适于游泳,可以从 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 较多(合理即可) ③基因频率 (10 分钟·30 分) 1.(5 分)调查某校学生中关于某种性状的各种基因型及比例为: 基因型 XBXB XBXb XbXb XBY XbY 比例(%) 42.32 7.36 0.32 46 4 则该校学生中 XB 和 Xb 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 A.6%、8% B.92%、8% C.78%、92% D.8%、92% 【解析】选 B。伴性遗传的基因频率计算,只计数等位基因所存在的染 色体,即男性只统计一个基因,女性中统计两个基因,所以该校学生中 Xb 的基因频率为 ×100%=8%,则 XB 的 基因频率为 92%。 2.(5 分)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 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 A 和 a 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 1 的 A 基因频率为 80%,a 基因频率为 20%;种群 2 的 A 基因频率为 60%,a 基因 频率为 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 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 Aa 的基因型频率是 ( ) A.75% B.50% C.42% D.21% 【解析】选 C。基因频率是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 基因数的比值。基因频率不变的前提条件是种群足够大,个体间随机交 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其不起作用。根据题意,两个 种群合并为一个种群后,A 基因频率为(80%+60%)÷2=70%,a 基因频率为 (20%+40%)÷2=30%,则随机交配,下一代 Aa 的基因型频率为 2×70%×30%=42%。 3.(5 分)如果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自交产生的后代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 能力或竞争能力是 AA=Aa>aa,则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下列能比较 正确地表示 A 基因和 a 基因之间的比例变化的曲线是 ( ) 【解析】选 A。AA 和 Aa 个体生存能力较强,而 aa 被淘汰的可能性最大, 所以 a 的基因频率会降低,由于 Aa 的存在,a 的基因频率不可能降至 0。 【实验·探究】 4.(15 分)寄生在某种鸟的羽毛中的羽虱大量繁殖会造成羽毛失去光泽 和尾羽残缺不全,影响雄鸟的求偶繁殖。 (1)若某种群中对羽虱具有抵抗力的个体 AA 和 Aa 分别占 20%和 40%,则 a 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__。 (2)请预测以后基因频率的变化规律,将该变化在坐标图中以曲线的形 式表示出来(标明基因,绘出大致趋势)。 (3)研究者认为雄鸟能否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与雄鸟尾羽长短有 关,为了验证这个观点,选取若干只尾羽长度相似且生长状况一致的雄 鸟均分成 A、B、C 三组,做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①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本实验应如何操作以实现对自变量 的控 制?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②实验结 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aa 的基因型频率为 1-20%-40%=40%,a 的基因频率为 40%+1/2×40% =60%。(2)由于 aa 的个体对羽虱没有抵抗力,故 aa 个体将减少,a 的基 因频率将降低。绘图时应注意起点和趋势。(3)由题图可知,A 的尾羽最 短,C 的尾羽最长,B 的尾羽长度在 A、C 之间,所以是将 A 组鸟的尾羽剪 下粘在 C 组鸟的尾羽上,B 组鸟作为对照;雌鸟筑巢数是 C>B>A,由此得 出雄鸟的尾羽越长越易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 答案:(1)60% (2) (3)①雄鸟尾羽的长度 将 A 组雄鸟的尾羽剪短,把剪下来的尾羽粘在 C 组雄鸟的尾羽上,B 组雄鸟的尾羽不做任何处理 ②尾羽长的雄鸟更能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 关闭 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