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十五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作业(江苏专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十五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作业(江苏专用)

专题十五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2018江苏无锡考前)1949年,在讨论《共同纲领》的草稿时,有一位代表提出应该把“实现社会主义”写进《共同纲领》,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没有同意这个提议。对党中央所持态度的合理解释是,当时(  )‎ A.中共中央对革命前途缺乏清醒认识 B.中共中央力求避免重蹈右倾覆辙 C.《共同纲领》暂不具有宪法效力 D.中国民主革命任务还没有完成 答案 D 新中国成立时,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彻底完成,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把‘实现社会主义’写进《共同纲领》”超越了当时中国的国情,B项错误;《共同纲领》在当时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C项错误。‎ ‎2.(2019江苏南通5月)著名报人徐铸成回忆道,对于《共同纲领》不提社会主义的疑问,周恩来解释说,今天应集中力量于新民主主义建设,发展包括民族资本主义在内的四种经济成分。如过早写出社会主义,易在国内外引起误会。周恩来的解释在当时有利于(  )‎ A.团结各阶层人士共同建设新中国 B.推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 C.落实“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尽快结束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的局面 答案 A 题干“《共同纲领》不提社会主义……今天应集中力量于新民主主义建设”表明1949年通过的《共同纲领》不提社会主义,其目的是团结各阶层人士共同建设新中国,A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是1953—1957年,B项错误;落实“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是在1956年,C项错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不再代行人大职能,D项错误。‎ ‎3.(2018江苏常州期末)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这次大会的主要功绩是(  )‎ A.确立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的制度 B.中国人民开始成为真正的国家主人 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利的唯一机关 答案 C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大的主要功绩是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C项正确;人民代表是经过普选产生的,故A项错误;B项是指新中国的成立,错误;D项错误。错在“唯一”。‎ ‎4.(2018江苏盐城三模)1954年6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宪法草案全文并发表社论,号召全国人民讨论宪法草案,参加讨论的人数达1.5亿,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1954年第9期《人民画报》封面,展现了北京中央民族学院的少数民族学生正在讨论宪法草案的场景。由此说明(  )‎ A.群众参政能力提高 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广泛建立 C.人民民主意识显著增强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以确立 答案 C 全国人民讨论宪法草案,参加讨论的人数达1.5亿,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说明人民参政的积极性高,反映了人民民主意识的增强,故选C。A和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就确立了,故排除A、B、D。‎ ‎5.(2018江苏南京、盐城一模)到1951年10月,全国有27个省、8个行署、146个市、2038个县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到1952年底,全国所有的省、市、县、区、乡都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绝大部分乡的人民政府委员会已由乡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这表明当时(  )‎ A.基层民主制度开始确立 B.“民主建政”有利于国家政权建设 C.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答案 B 地方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对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国家政权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故B符合题意。‎ ‎6.(2018江苏南京、盐城二模)1988年2月,台湾当局准许国民党员、干部赴大陆探亲、旅游;7月,确定在维持官方不谈判、不接触、不妥协政策的前提下,“民间、间接、单向、渐进”开放两岸关系;11月,又宣布有条件地开放大陆同胞赴台探病、奔丧。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大陆和台湾实现了真正停战 B.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 C.“一国两制”得到两岸认同 D.两岸隔绝状态已经被打破 答案 D “台湾当局准许国民党员、干部赴大陆探亲……11月,又宣布有条件地开放大陆同胞赴台探病、奔丧”说明两岸隔绝状态已经被打破,D正确。A发生在1979年,排除;B是“九二共识”提出的影响,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7.1991年2月,台湾“国家统一委员会”通过了“国统纲领”,设计两岸统一的进程为:“近程——交流互惠阶段,中程——互信合作阶段,远程——协商统一阶段。”这说明当时(  )‎ A.“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B.“九二共识”得到认同 C.台湾当局认同“一个中国”‎ D.“台独”势力主导台湾政局 答案 C “一国两制”构想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付诸实践,材料无法体现“一国两制”构想在台湾问题上得到实践,故A项错误。1991年“九二共识”尚未产生,故B项错误。根据“两岸统一的进程”“协商统一阶段”可知当时台湾当局认同“一个中国”,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台湾当局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认同,说明当时“台独”势力尚未主导台湾政局,故D项错误。‎ ‎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让我们最大限度地团结了更多的国家,让新中国摆脱了被孤立的状态,改变了周边国家对新中国政权的敌对立场。这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解决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B.淡化了与周边国家的意识形态分歧 C.使周边国家与中国的社会制度趋同 D.彻底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 答案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能“改变了周边国家对新中国政权的敌对立场”,就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冲破了意识形态分歧,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故选B项。A项中“解决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周边国家大多数为资本主义国家,排除C项。D项中“彻底”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9.(2018江苏南通二模)“会议期间周恩来与之打交道的几乎包括了当时世界上各种类型的国家的代表人物。他坚决反对美国的干涉政策,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态度,并说服越南放弃难以实现的要求。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绝不再被盟国拖入与美国的战争。”新中国在此次会议上(  )‎ A.倡导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以“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亚非友好相处 C.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 D.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争端 答案 D 从材料中“周恩来”“与之打交道的几乎包括了当时世界上各种类型国家的代表人物”“说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可以分析出这次会议是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内瓦会议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争端,故D项正确。A、C两项是新时期的外交方针,排除;B项是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的,排除。‎ ‎10.(2018江苏扬州期末)20世纪50年代,尼泊尔代表团团长评价某次国际会议时说:“最重要的事实是到处洋溢着亚非团结感。这种团结感是这样强烈,连那些反对公理并且跟着另外一方跑的人最后都不能不同意,因为他们不想违背潮流。”在这次国际会议上新中国(  )‎ A.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首次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C.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积极奉行不结盟的政策 答案 C 由材料中“到处洋溢着亚非团结感”“反对公理并且跟着另外一方跑的人最后都不能不同意,因为他们不想违背潮流”,可知这符合万隆会议的特点,万隆会议是二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故选C。A是要实现睦邻友好,排除;B是新中国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排除;新中国当时并不奉行不结盟政策,排除D。‎ ‎11.1970年3月,尼克松宣布放松对去中国旅行的大部分官方限制,后又公开表示了愿意到中国访问的迫切愿望。他还在一个外交场合,第一次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称,发出了举世瞩目的“意味深长的外交信号”。这表明当时 (  )‎ A.美国实施的是以退为进的战略措施 B.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提升 C.美国主动释放改善中美关系的信号 D.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优势 答案 C 由材料“放松对于去中国旅行的大部分官方限制,后又公开表示了愿意到中国访问的迫切愿望”可知,美国试图缓和、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故选C项。美国的做法并非以退为进,而是真心谋求改善对华关系,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排除B项。当时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排除D项。‎ ‎12.(2018江苏徐州考前测试)20世纪50年代的某重要国际会议称:“尊重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三国的民族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并对其内政不予任何干涉。法国军队将从印度支那三国撤军。”这次会议(  )‎ A.缓和了亚洲的紧张局势 B.确立了国际外交的准则 C.结束了西方的殖民历史 D.贯彻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答案 A 材料中“尊重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三国的民族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法国军队将从印度支那三国撤军”反映了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内容,日内瓦会议的成功召开使印度支 那的和平得以恢复,缓和了亚洲地区的紧张局势,故A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了国际外交的准则,但它并不是日内瓦会议确立的,故B错误;日内瓦会议虽然使印度支那的和平得以恢复,但并未结束西方的殖民历史,故C错误;“求同存异”的方针是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故D错误。‎ ‎13.2017年初,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总部演讲中说: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材料表明当今中国(  )‎ A.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框架 B.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D.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答案 A 从材料可知,中国与世界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反映出中国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框架,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我国与多国之间的有差别的外交关系,而非强调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故B项错误。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外交活动与材料中中国同美国、俄罗斯发展友好关系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故D项错误。‎ ‎14.(2018江苏淮安、宿迁期中)阅读下表可知,某一阶段《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语态变化最大,其主要原因是(  )‎ ‎《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不同语态所占比例 ‎1960年1月 至3月 ‎1975年1月 至3月 ‎1985年1月 至3月 积极报道 ‎0(0%)‎ ‎2(2%)‎ ‎51(14%)‎ 消极报道 ‎323(95%)‎ ‎81(87%)‎ ‎88(24%)‎ 中性报道 ‎16(5%)‎ ‎10(11%)‎ ‎224(62%)‎ A.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 B.新闻媒体的文字风格发生了重大改变 C.全面对外开放推动中美关系改善 D.国策调整促使对美认识趋向理性客观 答案 D 根据表格中的数字对比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民日报》对美国的积极和中性报道越来越多,而消极报道越来越少,这是由中美关系的发展决定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中美关系僵化,美国敌视中国,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1979年以后,两国关系正常化,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多,D正确。1979年中美建交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A错误;新闻媒体的文字风格也是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而变化的,排除B;“全面对外开放”与表格中时间不符,C错误。‎ ‎15.1988年12月6日,第43届联合国大会一致同意中国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从1990年到2010年,中国先后参加18项维和行动,累计派出1.47万余人的维和官兵。这一行动表明我国(  )‎ A.主导了联合国维和行动 B.深化拓展新型区域合作 C.推进“一带一路”倡议 D.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答案 D 我国是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不是主导,故A项错误;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体现了我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不是新型区域合作,故B项错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无关,故C项错误;我国参与维和行动,维护世界和平,是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13分)‎ ‎16.(2019江苏苏锡常镇5月)贸易战的背后往往有政治利益或意识形态的较量。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美国政府就确定了要利用经济手段对新中国施加压力的方针。国务卿艾奇逊在1949年2月28日向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关于美国对华贸易的政策》的报告时就说,中共既要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又要重建国家,它势必寻求外援,寻求与西方的贸易,因此“在共产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现实之间的第一个冲突大概会具体地在经济领域中产生”,“正是在对华经济关系领域中美国具有对付中共政权的最有效的武器”。3月3日,这一报告作为NSC 41号文件获得总统批准。‎ ‎——陶文钊《禁运与反禁运:五十年代 中美关系中的一场严重斗争》‎ ‎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维持对华的严格的贸易管制,不仅使美国商业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受歧视的不利地位,美国每年还要为此付出4 000万~7 500万美元的经济代价,而且,这种管制中的治外法权“成为美国与西方盟国经济摩擦的火种,进而发展成为二者之间的外交问题”。尼克松在其回忆录中也承认这样的事实:近20年来,美国一直在世界上鼓吹和带头孤立和封锁新中国,不但没有奏效,反而招致自己对华利益的巨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尼克松政府决定缓和对华的贸易管制,作为调整对华政策的突破口。‎ ‎——摘编自何海波《尼克松政府对华 贸易管制政策的缓和》‎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总统批准艾奇逊报告的原因。(2分)‎ ‎(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政府决定缓和对华贸易管制的背景。(2分)‎ ‎(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合作与分歧”为主题,就1949年以来的中美关系的发展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9分)‎ 答案 (1)原因:美国敌视社会主义阵营,希望通过贸易遏制新中国的发展。(2分)‎ ‎(2)背景:贸易战导致美国经济严重受损,美国与盟友关系紧张。(2分)‎ ‎(3)小论文(例文)‎ 中美关系总体朝着健康良性的合作方向发展,但时有分歧。(2分)‎ ‎ 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政策,中美关系几乎隔绝。(2分)‎ ‎20世纪70年代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且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于是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缓和,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3分)‎ 新时期以来,中美两国合作交流的程度大大加深,但美国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中国以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外交政策的目标,所以两国在经济、政治等领域仍有摩擦。(2分)‎ 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正是在对华经济关系领域中美国具有对付中共政权的最有效的武器”并结合所学归纳。第(2)问,据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维持对华的严格的贸易管制,不仅使美国商业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受歧视的不利地位,美国每年还要为此付出4 000万~7 500万美元的经济代价”归纳。第(3)问,属于小论文题,解答的关键是围绕中美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关系的特征及背景进行分析论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