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九 近代中国碰撞与交融中的思想嬗变课件(106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九 近代中国碰撞与交融中的思想嬗变课件(106张)

主题 ( 二十二 ) 主题 ( 二十一 ) 目 录 ONTENTS C 专题跟踪检测 ( 九 ) 模块二 近代史 专题九 近代中国碰撞与交融中的思想嬗变 主题知识夯实 / 依 托教材 · 高于教材 一、 “ 向西方学习 ” 思潮的兴起 1 . 背景 : 两 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大门;西学东渐;经世致用思潮影响;清廷统治危机。 2 . 特点 : 以 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主力,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为主要内容,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为目的。 3 .内容 (1) 鸦片战争后, “ 新思想 ” 萌发,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提出了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的思想,从此以后,学习西方、强国御侮成为近代思想主流。 (2)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的主张,为西学传播提供舆论环境。 二、民族危亡下的制度设计 1 . 维新思想 (1) 背景 ① 19 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 ②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③ 洋务运动的破产使有识人士认识到改革制度的必要性。 (2) 兴起: 19 世纪 90 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3) 内容:宣传西方启蒙思想,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 (4) 特点: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并利用进化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 (5) 影响: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 提出: 1905 年,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孙中山提出了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 的三民主义思想。 (2) 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但未明确提出反帝主张,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三、民国初期的思想启蒙 1 . 背景 : 民 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 . 兴起 : 1915 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 青年杂志 》 ,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3 . 内容 : 提 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 .意义 (1) 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2) 宣传了民主与科学,起到了思想启蒙、文化革新的作用。 (3)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5 . 局限性 : 对 东西方文化的态度片面化、绝对化;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途径和影响 1 . 途径 (1) 先进知识分子著书立说,广泛传播。 (2) 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 出版报纸杂志,宣传马克思主义。 (4) 成立社团和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2 .影响 (1) 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指明了方向。 (2)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 指导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主题考向探究 / 找 准考向 · 素养提能 考向 ( 一 )  转换思维的角度 1 . (2018· 高考全国卷 Ⅲ ) 1920 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 “ 零零碎碎的救济 ”“ 无补大局 ” ,主张对社会进行 “ 根本改造 ” ,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    ) A .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 .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 .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 .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学科 素养 时空观念: 1920 年。 史料实证:批评改良主义,主张对社会进行 “ 根本改造 ” 。 历史解释:分析史料中出现这种转变的原因。 思维 脉图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 “ 1920 年 ” 及材料中主张对社会进行 “ 根本改造 ” ,结合所学可知是反对胡适提出的改良主义,主张发动工农群众,进行革命,说明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且其在中国的影响日益增强, C 项正确;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 (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前 ) 的指导思想,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 A 项;实业救国运动是在甲午战争后兴起的,主要是宣扬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与题目不符,排除 B 项;材料中并未体现批判传统礼教, D 项错误。 答案: C 考向 ( 二 )  拓展教材的宽度 2 . (2016· 高考全国卷 Ⅲ ) 1903 年,张之洞等拟 《 奏定学堂章程 》 ,其中规定禁止使用 “ 团体 ”“ 膨胀 ”“ 舞台 ”“ 影响 ”“ 组织 ”“ 运动 ”“ 报告 ”“ 观念 ” 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 A .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 .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 .反对向西方学习 D .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解读 《 奏定学堂章程 》 。 《 奏定学堂章程 》 是清末新政的产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学制。题干中这些新名词蕴含着革命思想,张之洞等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禁止使用这些新名词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故 D 项符合题意;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只是表象,并不是根本目的,排除 A 、 B 两项;反对向西方学习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C 项。 答案: D 考向 ( 三 )  挖掘认知的深度 3 . (2019· 高考全国卷 Ⅰ ) 1915—1918 年, 《 新青年 》 中 “ 革命 ”“ 科学 ”“ 平等 ”“ 民主 ” 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 1919—1922 年, “ 民主 ” 出现次数不到 “ 科学 ” 的 1 /10 ,不及 “ 革命 ” 的 1/ 20 。这种变化可说明 (    ) A .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 .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 .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解析: A 对:分析材料可知, 1915—1918 年,“民主 ” 与 “ 科学 ”“ 革命 ” 等词在 《 新青年 》 中出现的频次相当,但到 1919—1922 年时, “‘ 民主 ’ 出现次数不到 ‘ 科学 ’ 的 1/10 ,不及 ‘ 革命 ’ 的 1/20 ” ,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后期,由提倡民主科学到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十月革命,题干所述变化说明了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 错:国民革命运动发生在 1924—1927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 C 错:资本主义政体模式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 错:当时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未发生改变。 答案: A 4 . (2016· 高考全国卷 Ⅲ ) 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 “ 诗界革命 ” ,曾赋诗 “ 泱泱哉我中华 …… 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 ” 这反映出 “ 诗界革命 ” (    ) A .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 .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 .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 .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时代背景认识 “ 诗界革命 ” 的作用。 “ 诗界革命 ” 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梁启超等人发起的诗歌改良运动。题干中这首诗创作的背景是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诗歌中蕴含着振兴中华民族、挽救民族危亡的思想,说明 “ 诗界革命 ” 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故选 C 项;倡导民主革命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排除 A 项;推动白话文运动的是新文化运动,排除 B 项;在甲午战争以前,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已经出现,排除 D 项。 答案: C 考向 ( 四 )  延展知识的长度 5 . (2015· 高考全国卷 Ⅱ ) 康有为在 《 新学伪经考 》 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 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 A .揭露历史真相     B .引介西方理论 C .倡导变法维新 D .颠覆孔孟学说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康有为写作 《 新学伪经考 》 的目的。 《 新学伪经考 》 倡导变法维新,对于统治阶级是致命打击,因此才会遭到清政府禁毁,故 A 项错误, C 项正确;康有为把西方民主思想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托古改制,利用孔子学说宣传变法,主要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故 B 、 D 两项错误。 答案: C 变化 1  从被动到主动 鸦片战争后,从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到 “ 中体西用 ” ,再到民主与科学,对西方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 变化 2  从 “ 夷务 ” 到 “ 洋务 ” 在古代中国的传统观念中,认为自己是 “ 天朝上国 ” ,周围各国为 “ 夷 ” ,和外国有关的事务为 “ 夷务 ” 。而从 19 世纪 60 年代起, “ 天朝 ” 与 “ 夷 ” 的对称逐渐变为 “ 中国 ” 与 “ 西洋各国 ”“ 泰西各国 ” 的对称, “ 夷务 ” 逐渐演变为 “ 洋务 ” 。这反映出统治者逐渐形成国家平等 ( 近代国家 ) 的国家意识和平等交往的理念。 变化 3  从 “ 淫巧 ” 到 “ 长技 ” 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 “ 奇技淫巧 ” ,皆 “ 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 ” 19 世纪 40 - 60 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 “ 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 ,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受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人们对西学的态度由排斥到接受。 [ 预测押题 —— 学以致用 ] 1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认识到, “ 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 。这主要表明部分中国人 (    ) A .已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 B .强调学习西学应循序渐进 C .反对政府固守传统的做法 D .对西方的认识仍较为肤浅 解析: 根据材料 “ 练兵为要 ”“ 制器为先 ” 可知,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西方器物的先进,表明其对西方的认识还停留在表层,故 D 项正确;由材料可知,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并未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故 A 项错误; B 、 C 两项并非材料强调的主旨,故排除。 答案: D 2 .魏源在 《 海国图志 》 中提出:在圆形的地球之上, “ 居中之国 ” 并不存在。他还认为 “ 今华夷通市,正朔相通 ” ,故比较了中国历法与西洋历法的异同, “ 以便稽览 ” 。这表明魏源 (    ) A .倡导 “ 师夷长技以自强 ” B .主张与外国进行 “ 商战 ” C .突破了传统的 “ 天朝上国 ” 观念 D .为制度变革寻求理论依据 解析: 根据材料 “‘ 居中之国 ’ 并不存在 ”“ 今华夷通市,正朔相通 ”“ 比较了中国历法与西洋历法的异同 ”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源的观念与传统的 “ 天朝上国 ” 观念相比,已有很大进步,故 C 项正确; “ 师夷长技以自强 ” 是洋务派在洋务运动中提出的口号,而魏源提倡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商战,故 B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源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并没有提出关于制度变革的主张,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3 . 19 世纪七八十年代,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两广总督张树声都在奏议中谈到过西方政体。前者说: “ 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 ” 后者说: “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 ” 这反映出当时 (    ) A .部分官员实现了从洋务派到维新派的转变 B .对西学的探索由格致之学进入哲理学说 C . “ 中体西用 ” 的内在矛盾推动了观念嬗变 D .洋务派坚持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广泛批判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如何对待西方政治体制的问题上,一些官员对 “ 中体西用 ” 提出了质疑,认为外国的议院 “ 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 ” , “ 遗其体而求其用 ” 无法真正实现富强,这反映出 “ 中体西用 ” 的内在矛盾推动了人们观念的更新,故 C 项正确;材料仅描述了官员文祥、张树声对 “ 中体西用 ” 的认识,并不能说明他们转变为维新派,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官员对当时西方政体的认识,不是哲理学说,故 B 项错误;由材料中两个人的观点不能说明洋务派的主张受到广泛批判,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4 .下表为清末民初上海竹枝词中不同类型知识分子涉及民族观念的词汇检索及频次。   身份 词语   传统保守 知识分子 传统开明 知识分子 中西之间的 知识分子 新型知 识分子 夷 22 10 5 1 洋 0 38 12 86 西 0 6 15 88 其他中性词 0 5 2 20 由此可知,当时上海的知识分子 (    ) A .具备开放的近代视野   B .摆脱了自身传统观念 C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D .西化的水平领先全国 解析: “ 西 ”“ 洋 ” 使用较多体现了一定的近代民族观念,但 “ 夷 ”“ 其他中性词 ” 使用,也体现了一定的保守性,故 A 项错误;根据表格,仍有很多知识分子使用 “ 夷 ” 一词,体现了一定的传统夷夏观念,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 “ 夷 ”“ 洋 ”“ 西 ”“ 其他中性词 ” 等词汇适用情况,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西文明的碰撞,故 C 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全国不同类型知识分子涉及民族观念的词汇状况,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 二 ) 素养感悟 (1) 以时间为经、以政治经济状况为纬,构建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的知识网络。一方面,需要把握近现代中国不同时期的不同思想派别及其救国主张,如 19 世纪 40 年代的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 19 世纪 60 年代的 “ 中体西用 ” 、 19 世纪 90 年代兴起的君主立宪 ( 维新 ) 思想和民主共和 ( 革命 ) 思想、 20 世纪初的民主科学思想、新民主主义及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的三大理论成果等,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另一方面,要把不同时期的思想与当时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相结合,构建起立体的知识框架。 (2) 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的史学方法,理解历史概念。如洋务派的 “ 中体西用 ” 观念、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孙中山的新旧三民主义等,要注意将其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辩证分析其内容、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和自身的局限性。 (3) 重视家国情怀。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以救亡图存为宗旨、以促进现代化和实现民族复兴为目标,始终站在时代前列,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如林则徐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的责任意识,孙中山 “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 的国际视野,毛泽东 “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的革命情怀。 [ 预测押题 —— 学以致用 ] 5 .梁启超称康有为是孔教之马丁 · 路德,蔡元培认为宋恕要在建制度儒学里边做文艺复兴运动,因此两者变法主张本质是一致的。这表明康宋二人 (    ) A .通过民主科学,改造中国旧社会 B .照搬西方文化,解放国人思想 C .借助儒家思想,变法走资本主义 D .批判传统礼教,推翻清朝统治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康有为是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思想特点是托古改制,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资本主义的主张,故选 C 项。 A 、 B 、 D 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 C 6 .严复的译著 《 天演论 》 ,把生物的进化引申到社会的进化。他认为,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一种制度、 一种道德、一种价值都不能一成不变,不变就会僵化,就会落后,就会在弱肉强食的人类生存竞争中被淘汰。这反映了严复 (    ) A .大力提倡君主立宪 B .积极倡导科学救国 C .以救亡图存为己任 D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7 . 1923 年,国内出现了 “ 科学与人生观 ” 的争论。梁启超提出,要反思一战,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反对 “ 科学万能论 ” ;有人坚持科学是人生观的基础与核心;陈独秀则立场鲜明地主张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人生观问题。这场论争 (    ) A .民主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B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开端 C .使国人认识到了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D .体现出国人积极思考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解析: 根据材料中梁启超、陈独秀等提出了不同的主张,说明当时国人积极思考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故选 D 项;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排除 A 项;俄国十月革命后, 1918 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排除 B 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对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评判,排除 C 项。 答案: D 8 .早年,孙中山认为: “ 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 ” 十月革命后,孙中山进一步指出: “ 所谓得民心,最主要的是得农民之心 …… 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 ” 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 (    ) A .认识到农民阶级是国民革命的主力军 B .以民生主义作为三民主义的核心 C .对农民的关注由经济上升到政治层面 D .实现了救国思想向社会主义转变 解析: 通过题干中 “ 早年,孙中山认为: ‘ 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 ’” ,到后期 “ 孙中山进一步指出: ‘ …… 得农民之心 …… 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 ’” ,可知其对农民阶级的关注由经济层面上升到政治层面,故选 C 项; A 、 B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孙中山是资产阶级,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主题模拟演练 / 实 战演练 · 直通高考 1 .魏源在 《 海国图志 》 中述及菲律宾、印尼亡国,越南、缅甸抵御外敌时指出 “ 夷烟夷教,毋能入界,嗟我属藩,尚堪敌忾 ” ;他还探讨英国所以强大的原因,对照中国的积弱,提出自守、攻夷、款夷之策。这反映出魏源 (    ) A .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近代化 B .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C .经世治国的儒生情怀 D .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的思想 解析: 材料中体现当时魏源对其他国家的抗敌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叙述,不是社会发展的近代化,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天朝上国的思想,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 “ 嗟我属藩,尚堪敌忾 ” 和 “ 提出自守、攻夷、款夷之策 ” 说明面对列强的侵略,魏源主张抗敌救国的思想,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是对当时各国的分析及态度,并未提出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2 .曾国藩认为儒学的学问分为四个方面: “ 有义理之学,有词章之学,有经济之学,有考据之学 ” ,四者缺一不可,既强调义理为儒学之本,又使经济之学为义理所统辖。曾国藩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 A .为中体西用寻找理论依据 B .缓和与顽固派的既有矛盾 C .宣传西学,挽救民族危机 D .开始以全新眼光审视世界 解析: 根据材料中曾国藩对儒学的认识,说明当时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是有理论依据的,故选 A 项;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要矛盾是对西学的态度,且二者的共同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排除 B 项;当时洋务派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不是挽救民族危亡,排除 C 项;材料中体现的仍是以中学为根本,不是以全新眼光审视世界,排除 D 项。 答案: A 3 .下表为晚清时期西学输入的基本脉络,该表反映出 (    ) 时间 代表作 鸦片战争后 《 四洲志 》《 海国图志 》《 瀛环志略 》《 万国公法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 克虏伯炮说 》《 水师操练 》《 探矿取金 》《 工程致富 》 甲午中日战争后 《 中东战纪本末 》《 泰西新史揽要 》《 文学兴国策 》 戊戌变法后 《 民约论 》《 万法精理 》《 自由四论 》《 美国独立宣言 》 A. 中西方思想文化逐渐融为一体 B .先进中国人已找到救国之路 C .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学的深入 D .西方的民主制度被广泛接受 解析: 据材料 “ 《 四洲志 》《 海国图志 》《 瀛环志略 》《 万国公法 》 , 《 民约论 》《 万法精理 》《 自由四论 》 ” 可知主要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并未出现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趋势,故 A 项错误;依所学,先进中国人最终意识到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故 B 项错误;据材料 “ 从鸦片战争后到戊戌变法后 ” ,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的演变,故 C 项正确;辛亥革命后,西方民主制度才被广泛接受,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4 .据统计, 1899 - 1918 年,中国国内出现了多篇 《 共产党宣言 》 的译文,译者主要采用片译、段译和摘译等方式进行翻译;翻译的内容也被夹杂在社会进化论、改良主义、三民主义等社会思潮中传播。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 A .文学革命方兴未艾 B .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C .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兴起 D .国人尚未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 解析: 据材料 “ 翻译的内容也被夹杂在社会进化论、改良主义、三民主义等社会思潮中传播 ” 说明当时国人尚未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故选 D 项;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发生在 1917 年,与材料提供的时间不符,排除 A 项; 19 世纪末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排除 B 项;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 1919 年,与材料提供的时间不符,排除 C 项。 答案: D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前,中国人只知有朝廷,有天下,而不知有国家。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具有近代意义的国家意识才逐渐为中国知识分子所接受。 1900 年,梁启超写成 《 少年中国说 》 ,他将造成当时 “ 老大中国 ” 之责归罪于一班 “ 老朽之人 ” 。海内外遂涌现出 “ 少年中国之革命军 ” 、 《 少年中国晨报 》 等团体及刊物。由于进化论风靡,少年必然代表未来的希望似乎成为一种常识,甚至 “ 青年 ” 尚嫌不够,还要冠之以 “ 新 ” ,但在建构 “ 少年中国 ” 过程中,国人对中国的 “ 文化认 同 ” 和 “ 制度认同 ” 出现危机:要复兴民族,却要抛弃传统;痛恨帝国主义,却又对其文化情有独钟。在 “ 少年中国 ” 旗号下,聚集着持各种不同乃至相对立的观点、主义的知识分子。更加复杂的问题是到底该由谁来承担建设 “ 少年中国 ” 的责任。 “ 少年中国 ” 始终是一个虚幻的理想,时人对这一概念的珍爱,恰恰映衬出内心无所皈依的危机。 —— 摘编自 《 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 》 材料二  亨廷顿认为,美国的国家认同并非世人熟知的 “ 美国信念 ” ,而是 17 世纪和 18 世纪早期定居者的盎格鲁 — 新教文化,其核心元素包括:英语;起源于英国的法治理念、统治者的责任理念和个人权利理念;敢于持异议的新教价值观,如工作道德以及相信人有能力和义务创造人间天堂。但是从 20 世纪后期开始,盎格鲁 — 新教文化的重要地位和实质内容受到了诸多挑战,包括来自拉丁美洲和亚洲的移民浪潮、学界和政界流行的文化多元主义、以族群和性别为核心的身份认同,以及精英人士日益强调的跨国身份认同等。与此同时,在美国人看来,全球霸权已经成为美国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最重要特质之一,不是世界第一的美国就不是美国。 —— 摘编自谢韬 《 美国国家认同的危机 —— 民主、种族和霸权的视角 》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 少年中国 ” 说出现的背景,并分析 “ 少年中国 ” 在当时无法成为一种国家认同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后期美国国家认同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 综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你对国家认同的认识。 解析: (1)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性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新文化运动、民族意识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 “ 要复兴民族,却要抛弃传统;痛恨帝国主义,却又对其文化情有独钟 ”“ 聚集着持各种不同乃至相对立的观点、主义的知识分子 ”“ 到底该由谁来承担建设 ‘ 少年中国 ’ 的责任 ”“‘ 少年中国 ’ 始终是一个虚幻的理想 ” 进行分析。 (2)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 “ 盎格鲁 — 新教文化的重要地位和实质内容受到了诸多挑战 ”“ 学界和政界流行的文化多元主义 ”“ 全球霸权已经成为美国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最重要特质之一 ” 进行概括。第二小问,可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移民、社会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3) 此问为开放性设问,可从文化、国家关系、中国梦等方面作答。 答案: (1) 背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或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民族意识觉醒, “ 国家 ” 概念广泛传播;社会上兴起各种思潮。 原因:新旧文化冲突造成了国人矛盾的心理;思想观点复杂多样,无法形成共识;时局混乱,缺乏坚强有力的领导力量; “ 少年中国 ” 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未付诸实践。 (2) 变化:盎格鲁 — 新教文化的价值内涵被弱化,文化多元化和全球霸权的观念日益显现。 原因: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下,美国要维系其霸主地位;经济全球化影响广泛;移民浪潮带来多元文化;种族与性别歧视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3) 认识:凝聚国家认同,要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现实文化结合起来,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国家认同,需要推动建设互相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凝聚国家认同,需要广大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展现人生的价值。 主题知识夯实 / 依 托教材 · 高于教材 一、民国初年的困惑 1 .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1)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不断强化独裁统治,改内阁制为总统制, 1915 年 12 月悍然宣布称帝, 1916 年 3 月,在全国人民的反对浪潮下以失败告终。 (2) 北洋军阀割据混战: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系、皖系和奉系,军阀之间割据混战,政局动荡,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 .民国初期的对外交往 (1) 美日争夺中国的加剧:民国建立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放松了对华侵略,美日则加强了对华侵略,日本拥有一定的在华优势。 (2) 分而治之:各派军阀分别依附于不同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扶持奉系、皖系军阀,美国扶持直系军阀,成为美日在华的代理人。 二、民国初年的进步 1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民心 (1) 人民政治权利增加: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央的权威有所削弱,人民的权利有所增加,罢工、游行等斗争活动开始出现,五四运动是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爱国救亡运动。 (2)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民心:袁世凯和张勋先后复辟帝制失败,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迫使独裁的北洋军阀政府不得不保留共和的招牌。 (3) 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继续斗争,先后发动了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在南方拥有广泛的影响,并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2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春天 : 民 国政府建立后,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再加上欧洲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发展的高峰,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 思想解放运动的高涨 : 面 对民国有名无实的现状,中国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开展思想领域革命的必要性,他们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将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推向新的高峰。 主题考向探究 / 找 准考向 · 素养提能 考向 ( 一 )  挖掘认知的深度 1 . (2018· 高考全国卷 Ⅱ ) 1923 年底,孙中山认为: “ 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 ” 其意在 (    ) A .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 .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 .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 .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学科 素养 时空观念: 1923 年底。 史料实证:对比中俄美法革命差异,皆因中法美 “‘ 无一定成功之方法 ’ 、 ‘ 惟俄国有之 ’” 。 历史解释:分析孙中山对比中俄革命出现差异的意图。 思维 脉图 解析: 根据材料中 “ 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 ” 可知,孙中山认为资产阶级革命不能成功的原因在于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不力, “ 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 ” 可知,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是因为有团结而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因此孙中山意在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C 项正确。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他只是从俄国革命中获取经验,不可能走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及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故 A 、 B 两项错误;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没有改变,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考向 ( 二 )  延展知识的长度 2 . (2014· 高考全国卷 Ⅱ ) 1926 年,有报纸评论说: “ 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 ( 爱国、爱民、爱敌 ) ,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 ( 民权、国权、人权 ) 。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 A .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 .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 .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 .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解析: 材料中所宣扬的各个主义明显不同, A 项错误; B 项说法错误;由材料中的 “ 三民主义 ”“ 标榜三爱 ”“ 主张三权 ” 可知 C 项正确;材料中各军阀标榜的主义多与三民主义无关,谈不上是对三民主义理解的差异, D 项错误。 答案: C 考向 ( 三 )  拓展教材的宽度 3 . (2015· 高考全国卷 Ⅰ ) 《 申报 》 “ 时评 ” 栏目曾评述说: “ 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 ” 这一时局出现在 (    ) A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 .义和团运动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解析: 本题关键信息是 “ 皖直交斗 ” 。材料 “ 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 ……” 反映了当时中国处在大分裂时期,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混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局面出现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 D 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考向 ( 四 )  转换思维的角度 4 . (2019· 高考全国卷 Ⅲ ) 1916 年 1 月,陈独秀在 《 青年杂志 》 撰文称: “ 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 ( 皆 ) 反乎是。 ” 陈独秀意在 (    ) A .主张国家至上 B .批判封建伦理 C .反对西方民主 D .传播马克思主义 解析: B 对:从材料 “ 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 ( 皆 ) 反乎是 ” ,可知陈独秀反对中国的封建道德。 A 错:材料强调的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并不是说国家至上。 C 错:不符合新文化运动的史实,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民主和科学;也不符合陈独秀的阶级属性,这时候的陈独秀还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不可能反对西方民主。 D 错: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才在中国广泛传播,与题干时间 1916 年不符。 答案: B 链接一 中国历史的重要社会转型时期 1 .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 2 . 明末清初时期 :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 3 . 鸦片战争后 :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 4 . 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 :中国社会的重要变化。 5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与新中国成立初期 :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变化。 6 .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化。 7 . 改革开放后至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立及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链接二 世界历史重要社会转型时期 1. 14 - 16 世纪 :西欧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 ( 经济、思想 ) 。 2. 17 - 18 世纪末 :近代工业文明的前奏及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 ( 近代自然科学、启蒙运动、英美代议制等 ) 。 3.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两次工业革命、自由资本主义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等。 4.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 :两种政治制度对抗、两极格局的形成及演变、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等。 5. 20 世纪末 :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区域集团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等。 链接三 西欧从农耕文明向近代资本主义文明转型时期的特征及表现 1 . 阶段特征 :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前 (16 世纪前后- 18 世纪 60 年代 ) 是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资产阶级开始按自己的要求改造世界,体现了由传统农耕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时期的特点。 2 . 主要表现 (1) 政治上:资产阶级逐渐建立起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2) 经济上:伴随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伴随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与掠夺,世界市场得到拓展。 (3) 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批判封建思想,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4) 科学上: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链接四 近代以来中西社会转型的不同特点 1 . 西方 (1) 伴随着对落后的农业国家和自然界的征服与破坏的殖民扩张与掠夺逐步确立。 (2) 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力迅速发展,先进的工业国家迅速积累财富。 (3) 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确立起资本主义民主代议制政体。 (4) 资产阶级人文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促进思想解放和科技创新。 2 . 中国 (1) 近代伴随着西方的殖民扩张和侵略,中国社会被迫转型;到现代中国主动融入世界潮流。 (2) 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逐步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建设。 (3) 经过民族民主革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体制。 (4) 从向西方学习到立足于中国国情,不断的思想解放和创新。 [ 预测押题 —— 学以致用 ] 1 . 战国时期,士人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提拔为国之重臣。魏文侯重用李悝、吴起,魏国首霸中原;燕昭王尊郭隗为师,用乐毅等士,燕国得以振兴。这类做法 (    ) A .导致士人阶层掌控国政 B .改变了天下分裂的趋势 C .冲击了传统的血缘政治 D .反映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解析: 士人受到重视并不会导致士人阶层掌控国政,故 A 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士人受到国君赏识,提拔为重臣,并没有涉及天下局势的分裂与统一,故 B 项错误;士人受到赏识,得到重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原有的贵族政治,故 C 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此时期思想上的百家争鸣,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2 .秦汉以后,皇帝以 “ 天子 ” 自居,天下百姓是他的 “ 子民 ” ,皇帝被称为 “ 君父 ” 。而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 “ 父母官 ” 。这反映 (    ) A .皇帝神化君权以强化统治 B .宗族关系成为皇帝执政基础 C . “ 家天下 ” 观念的政治影响 D .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 解析: “ 皇帝被称为 ‘ 君父 ’” 没有体现对君权的神化,故 A 项错误; “ 子民 ”“ 君父 ”“ 父母官 ” 不是一种宗族关系,故 B 项错误; “ 天下百姓是他的 ‘ 子民 ’ ,皇帝被称为 ‘ 君父 ’ 。而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 ‘ 父母官 ’” 本质是一种 “ 家天下 ” 观念的体现,故 C 项正确; “ 皇帝以 ‘ 天子 ’ 自居,天下百姓是他的 ‘ 子民 ’” ,没有体现 “ 仁政爱民 ” 的原则,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3 .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提出: “ 国民经济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必须是建立在价值规律基础上才能实现的。 ” 这一理论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真正体现是 (    ) A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B . “ 大跃进 ”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题干材料中所提及的国民经济既强调计划经济又强调价值规律,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 D 项。 “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 是 1958 年在中共八届二次全会中提出的经济建设路线,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故 A 项错误; “‘ 大跃进 ’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是计划经济引导下 “ 左 ” 倾错误的产物,同样排斥价值规律,故 B 项错误; “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 与材料中强调价值规律不符,故 C 项错误。 答案: D 4 .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规定 “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 ;古希腊克利斯提尼改革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两者体现的共同趋势是 (    ) A .国家走向统一   B .贵族政治走向瓦解 C .权力趋向集中 D .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秦国从世卿世禄到军功爵制,古希腊从血缘部落到地区部落。两者体现的共同趋势是贵族政治逐渐走向瓦解,故 B 项正确; A 、 C 、 D 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 B 5 . 16 世纪的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以前的农民及其一家都睡在地板上,厨房里仅有一两口锅;而到 16 世纪末,一位农夫可能拥有 “ 在橱柜里摆有一套精致的锡铅合金餐具,三四张羽绒床,好几套床罩和挂毯,一个印制的盐罐,一罐酒 …… 以及一打羹匙 ”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 A .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 “ 世界工厂 ” B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C .商贸中心发生转移,英国经济发展迅速 D .圈地运动不断扩展,英国农民收入增加 解析: 新航路开辟发生时间是在 15 世纪末到 16 世纪初,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处于大西洋沿岸,经济获得迅速发展,故选 C 项。据所学知识,工业革命的时间是在 18 世纪中期到 19 世纪 40 年代,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圈地运动侵害的是英国农民的利益,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主题模拟演练 / 实 战演练 · 直通高考 1 .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 1912 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 5 年。后财政总长周学熙等为其所设公司申请 30 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这反映了民国初期 (    ) A .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 B .经济立法鼓励工商业自由竞争 C .中央政府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 D .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 解析: 材料只是论及企业专利制度,并不能说明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 A 项错误;材料中 “ 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 5 年 ”“ 申请 30 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 ” 说明政府鼓励企业自由竞争, 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官营商业信息, C 项错误; D 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实际。 答案: B 2 .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 《 申报 》 称:帝制取消后, “ 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 ” 。由此可知民国初年 (    ) A .服饰文化颠覆了传统 B .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 C .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 D .服饰变革带有时代色彩 解析: 政府规定的服饰是 “ 中西两类 ” ,说明政府对服饰的选择是开放的,民间更加自由,这些都体现了民国建立后民主自由的时代特色, D 项正确。 “ 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 ” 表明服饰文化并未颠覆传统, A 项错误;崇洋媚外与穿洋服是两个概念, B 项错误; “ 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 ” 发生在上海,广大农村依然是传统的服饰, C 项错误。 答案: D 3 .以下是民国初年成立的部分政党。据此可知,当时 (    ) 名称 创立时间 代表人物 宗旨 中华民国宪政党 1912.3 伍廷芳 “ 博采民国宪法,确定纯粹中华政体 ” 统一党 1912.3 张謇 “ 巩固全国之统一,促进共和政治 ” 共和党 1912.5 黎元洪 “ 防止分裂,便利政务进行,实行共和政治 ” 国民党 1912.8 孙中山、宋教仁 “ 促成政治统一,维持国际和平 ” 民主党 1912.8 梁启超 “ 拥护法赋自由,调和社会利益 ” A. 政党林立,国家分裂 B .政治变革推动政治转型 C .民主共和制不断完善 D .革命党人积极参政议政 解析: 政党政治是一种新的参政模式,是民主政体的重要内容,民国初年政党林立,且多以自由、民主、共和、统一为宗旨,说明民国建立推动中国政治转型, B 项正确;政党政治与国家分裂无关,排除 A 项;政党政治的出现不一定促进民主共和制的完善,袁世凯复辟帝制就是一个例子, C 项错误;材料中除了孙中山、宋教仁属于革命党,其他都不是革命党人, D 项错误。 答案: B 4 .民国初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规定,学校不准祭孔、不准尊孔读经。袁世凯上台后,下令尊崇伦常,提倡礼教,尊孔之风甚嚣尘上,章太炎等首先站出来反对。针对孔教的争议 (    ) A .造成了立宪派与革命派之间的论战 B .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学的对立 C .引发了中国思想文化层面深刻变革 D .推动中国由君主立宪走向民主共和 解析: 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孔教之争,这场争论的实质是民主与专制之争,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制度的改变仍不足以救中国。这使人们意识到要实现民主反对专制,必须从思想文化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由此学者们掀起一场学习西方文化、改造旧文化的新文化运动,故 C 项正确;立宪派与革命派之间的论战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A 项; B 项是新文化运动中出现的绝对化倾向造成的影响; D 项错误,孔教争议发生于民国初期,而随之引发的新文化运动旨在维护民主共和,进行思想领域的革命。 答案: C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胡适有一个著名论断: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既然是以孔子思想为正统,那么,孔子思想自然而然也要为专制负责。但胡适在 1939 年担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主持美国匹兹堡大学孔子纪念堂揭幕典礼时却说: “ 中国受孔子民主理想及其教育方法之熏陶,故富于民主思想。中国之所以能成为自由主义及民主主义国家者,孔子之学说有以致之也。 ” —— 摘编自邢哲夫 《 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 对传统文化的真实态度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胡适对孔子思想认识的变化。 解析: “ 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 ” ,如果不能将历史观点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就很难理解这些历史观点的本质。材料中胡适对孔子的观点是矛盾的,新文化运动中的胡适批判孔子,而抗日战争中的胡适赞扬孔子,结合相关时代背景,分析胡适上述两种不同观点的主观目的即可。 答案: 变 化:从认为孔子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到认为孔子思想具有民主精神并推动中国成为民主自由国家。 评述:胡适两个相反的观点,是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为达到不同目的得出的结论。 前者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借否定孔子思想达到否定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宣传资产阶级民主科学,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目的;后者是在抗战时期,借高度评价孔子民主自由思想,拉近中美两国关系,期望达到美国加强对华援助的目的。这是他实用主义思想的体现,也是他对传统儒学认识深化的结果。 专题跟踪检测 ( 九 ) 点击进入 word....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