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5诗五首教案3
25、 《诗五首》 备课人 姜国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学常识,了解绝句与律诗;2、品味写景与情感(借景抒情); 3、品味重点诗句的含义,整体感知诗意,把握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4、学习把握诗人的人生来理解作品的方法; 5、体会对比、对偶、运用典故的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学生结合注释,利用资料理解内容;老师引导、点拨,品味诗意诗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对和平的向往,。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 难点:品味重点诗句的含义,整体感知诗意,理解主题思想。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杂诗》 (一)引入: 同学们,你们小学毕业进入初中,对于小学生活,你们肯定有难忘的东西。那么,让你谈一谈对小学的思念,母校的什么事物最容易触动你的情思?(学生讨论、展示) 小结:它已经成了你怀念小学生活之情的集中寄托,它已经被典型化了,一想起小学生活,你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它。 (二)范读,熟读、自由读诗歌。 (三)理解诗歌 1、 谁来逐句说说诗歌的内容?(利用达标;齐读内容) 2、诗的三四句,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或情感?这是一首抒发什么情感的诗? 讨论、明确:思乡之情 3、久别忽然遇到故乡的人,想问的事肯定特多,诗人为什么独问“寒梅着花未”? 讨论、明确: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的。所谓“乡思”,浮现在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事物,这窗前的寒梅也是依林,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庭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它已经被诗化了、典型化了。因此,这寒梅也自然成了诗人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4、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四)了解作者,识记文学常识:1、体裁; 2、姓名(原名) 3、朝代 4、文学地位 (五)作业:背诵、默写 二、学习《淮上与友人别》 (一) 谈话引入:唐诗宋词,唐朝,是诗的盛世。唐朝,诗的创作达到了顶峰,诗风很浓,无时无地都有诗。宴会时会赛诗,好友聚会时要赋诗,畅快时要吟诗,看到美景时会即兴作诗,分别是要赠诗······ 唐人分别时,要折柳相赠,柳——留,表达挽留、不舍之意。 (二) 范读,熟读、自由读诗歌。 (三)理解诗歌 1、谁来逐句说说诗歌的内容?(利用达标;齐读内容) 2、分别的时间和地点?谁和谁? 明确:柳絮飘飞的春天的一个黄昏; 扬子江一渡口的离亭 3、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记叙的四要素。 4、 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离别的哀愁。 第 4 页 共 4 页 4、 这首诗写的是谁送谁? 明确:握别诗(不是送别) 5、 这首诗借景抒情,怎样的景?怎样的情? 明确:景——春风和煦,杨柳摇曳,杨花飘飞;情——深深地离情。 以美景衬哀情,更见离情的哀切。 6、 了解文学常识。 7、 作业:背诵; 练习册,文言达标。 三、学习《夜雨寄北》 (一)播放歌曲《昨夜星辰》,投影李商隐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引入。 无 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衙去,走马兰台如转蓬。 (“大李杜”——“小李杜”) (二)范读,熟读、自由读诗歌。 (三)简介李商隐生平:晚唐,牛李党争,李商隐受双方排挤,虽有报国的才智,却几度任小官,终身潦倒。妻子王三小姐(父亲曾任节度使),才貌双全,因李商隐家境贫寒而前程暗淡收入极少,劳累过度早早过世。李商隐没有再娶妻。 (四)理解,分析: 1、谁来逐句说说诗歌的内容?(利用达标;齐读内容) 2、结合全诗、注释,解题(学生讨论,再明确): 1)写给谁的?(友人在哪?) 2) 在哪里写的?(诗人在哪?——东川节度使的办事员) 3) 为什么写? (相当于一封回信) 4)在怎样的环境下写的?(秋天,一个下着雨的夜晚) 5)回信的内容主要是什么? 3、 理解诗人的情感: 1) “问归期”,为什么却“未有期”?(旅居他乡,身不由己——思亲、不能归的愁苦) 2) 回信中为什么写“巴山夜雨涨秋池”句?(或:“巴山夜雨涨秋池”表达什么意思或情感?) 讨论、明确:表达旅居遥远的巴山而不能归的深切愁苦。(比喻,形象表达——愁思如满池的雨) 3) “共剪西窗烛”写什么时候的情形?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讨论、明确:(设想)日后重逢; 对未来重逢的欢乐情景的向往。 4) “却话巴山夜雨时”。“巴山夜雨时”是怎样的情景?日后与友人重逢秉烛夜谈,为什么还要谈到当年写回信的情景? 讨论、明确: 秋夜,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的雨。自己对友人的思念,如同涨满池子的秋雨。 表达诗人对友人强烈的思念之情和强烈的思归之情。 4、 老师点拨:回环往复之美。 反复诵读,体会情感和回环往复之美。 (五) 作业:背诵、默写; 练习册,《文言达标》 第 4 页 共 4 页 四、 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 谈话引入:诗仙? 诗圣? 诗佛? 诗鬼? 还有一个死得早的——王勃(26岁),“初唐四杰(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之一。(怎么死的呢?老师简介) (二) 范读,熟读、自由读诗歌。 (三)理解,分析: 1、解题:1)人物? 2)事件? 2、逐句说说诗歌的内容?(利用达标;齐读内容) 3、分析内容与情感: 1)在哪里相送? 这里是怎样的景象?( 壮阔) 2)杜少府要去哪里? 诗中用什么来代指? (老师提问:这些景象, 诗人看得见吗?如何理解?) 3) 送别时,作者向杜少府表达了怎样的意思或情感?由此可见王勃对杜少府的情谊怎样? 讨论、明确:因为同是宦游人,所以我理解你此时的心情。因为同是宦游人,所以难免有分分离离,因而要看得开,要豁达,要开心。朋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作为知心朋友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沟通。虽远在天涯,也像近在咫尺那样亲密无间)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不要伤离别。 对杜少府情谊深挚。 4)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不必伤离别的豁达情怀和对友人的深挚情谊。 4、 品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 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感或意境相同的诗句? 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 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感或意境相反的诗句?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李白《送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伤离别 5、 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豁达胸怀。 6、 文学常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7、 作业:背诵、默写; 练习册、文言达标。 五、 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 范读,熟读、自由读诗歌。 (二) 解题: 1、文学常识: 2、刘禹锡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首诗? 注释3——5。补充:刘禹锡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23年,复职后应召回京路经扬州,淮南节度使王播在扬州设宴招待刘禹锡、白居易。 醉后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第 4 页 共 4 页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一) 理解,分析: 1、 刘禹锡有着怎样的政治遭遇? 为了国家和李唐皇帝而进行革新运动却遭贬谪于巴山楚水竟然23年。 2、 颔联抒发怎样的情感?用了什么手法? 讨论、明确:怀念故友和物是人非的感慨、惆怅。 用典故。 3、 颈联中的“沉舟”、“病树”指谁?“千帆”、“万木”又指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讨论、明确:“沉舟”、“病树”指诗人自己。“千帆”、“万木”指官场得意的新贵们。 比喻。 4、 颈联,诗人是要表达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讨论、明确: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忧伤。 虽有惆怅之情,但表达了诗人豁达的情怀。 5、 现在,颈联有什么新的含义? 讨论、明确: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6、 尾联表达什么意思? 讨论、明确:表现诗人要振作精神,积极生活。表现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 7、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四)反复诵读,体会抒发的情感和抒情的方式。 (五)作业:背诵、默写; 练习册、文言达标。 第 4 页 共 4 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