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2019年茶陵三中高一年级历史第一次月考 一、选择题 1.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这主要源于古代的()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世袭制 D. 分封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这主要源于古代宗法观念的影响,B正确;禅让制与宗法观念无关,排除A;世袭制是继承制度,与宗法观念无关,排除C;分封制与宗法观念无关,排除D。所以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睛】关于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度,是高考重要考点。宗法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这种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起着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可算是氏族血缘关系的产物,又是宗法制度的表现。同时也要注意联系生活中的诸多现象,诸如对清明节祭祖,家谱族谱,姓氏辈分,祠堂,光宗耀祖观念,重男轻女观念等,体现的是宗法制度带来的影响。 2.“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与材料描述相关的制度是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答案】C 【解析】 从“鲁、卫、晋、齐”可以看出这些都是西周的分封制下的封国,再根据“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看出,这是分封制的对象,因此本题涉及到的是分封制,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禅让制主要是传贤不传子;B选项是王位继承的关系问题,材料没有涉及;D选项郡县制是秦朝的政治制度,材料中只涉及到了西周。 点睛:本题涉及到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我们首先可以将制度进行划分,可以根据时间划分几个阶段,因为材料中涉及到的是商周时期的事情,故可以排除A、D选项,再根据具体内容确定本题选择C选项。 3.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C 【解析】 材料对秦国和东方六国的墓葬做了对比:秦国除君王墓葬外均无明显等级差别,而东方六国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说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故选C项。A项和B项知识错误,D项“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太绝对,故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运用比较论证问题的能力。具体考查分封制。 4.有史学家指出:“战国的一个重大变化是逐渐用郡县制替代了分封制。”相对于分封制,郡县制 A. 解决了贵族权力继承的矛盾 B. 有利于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 削弱了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答案】C 【解析】 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有皇帝直接任免,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故选C;分封制、郡县制属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A、B、D与此无关,排除。 【点睛】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相对于分封制”切入,结合郡县制的特点进行思考。 5.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用:“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反映出在皇帝制度下 A. 皇帝处理一切事务 B. 皇帝独尊 C. 三公九卿形同虚设 D. 皇权至高无上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可知,皇帝制度下皇权的至高无上,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皇帝处理一切事务”不符合史实,并且材料内容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特点,没有体现皇帝是否处理一切事务的内容,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特点,没有体现皇帝对什么东西独尊的内容,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公九卿在有很高的地位,而不是形同虚设,材料内容也没有体现有关三公九卿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 6.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那就是 A.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B. 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 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D. 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君主权力在不断加强,宰相权力在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因此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涉及的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及军机处与中国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有直接的关系,而不是提高办事效率,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代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而不是“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故C选项错误;材料要求回答的是中央机构改革中一贯的理念,而不是强调对制度的不断完善,故D选项错误。 7. 台湾学者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政治结构是 A.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B. 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D. 从民主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凸显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特征,贵族政治是以血缘世袭为特征的,所以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也就是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答案选C,A B D三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8.公元前74年,汉武帝之孙刘贺被拥立为帝,在位27天被废。汉宣帝时被封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隶属豫章郡。材料信息表明汉代 A. 全面推行分封制度 B. 郡国并行弊端初显 C. 宗法观念荡然无存 D. 侯国曾经归郡管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食邑四千户,隶属豫章郡”可知“海昏侯”曾经为豫章郡所管辖,故D项正确。A项,题干现象为汉代郡国并行制,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郡国并行的的弊端,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宗法观念,排除。 9. “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 A. 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B. 集体统治到个体统治的转变 C. 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 D. 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周王是天下的“共主”,但各个诸侯国有较大的自主权,权力世袭,体现了贵族政治的特征。秦汉以后实行中央集权制、郡县制,中央到地方的官员全部由皇帝任免,他们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皇帝成为天下的“独主”,体现了官僚政治的特征,所以这一变化反映了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西周不是集体统治而是诸侯和天子共治;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政治体制的变化而不是从分裂到统一的变化;D选项错误,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仅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是对这一变化最准确的描述。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0.魏晋时期修谱之风盛行,除了帝王将相的世系,一般宗族的家谱也受到广泛重视。这一时期形成这种风气的制度性因素是 A. 世卿世禄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修谱”、“宗族”等信息可知,这一制度重视血缘和家世门第。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最重视家世门第,世族为防止家世血统混淆,为防止庶族假冒士族,世家大族便编写家谱,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世卿世禄制实行于先秦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察举制是汉代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其选拔标准是德才,不是门第出身;D选项错误,科举制开始实行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1.隋唐时期在选官制度上实行的科举制与汉朝、魏晋以来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较,其进步作用除了更有利于“惟才是用”之外,对于当时社会的意义还在于 A. 有利于农民通过考试而入仕 B. 有利于豪强地主巩固统治地位 C. 有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D. 有利于限制军事集团操纵政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科举制打破了贵族和豪强对政治的垄断,平民也可积极参与其中,有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巩固了中央集权,答案选C,A项表述并不准确, B D两项说法错误。 考点:科举制的影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科举制的影响的分析,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官员选拔的一种重要制度,不等同于教育制度,其最主要的职能是为中央集权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员,高考中对科举制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科举制的内容②科举制的影响和作用③科举制的演变。 12.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答案】B 【解析】 【详解】唐朝三省六部的运转方式: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再具体事务交由六部执行。故材料中运作程序是: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并交由工部开展执行,故排除ACD,B符合题意。 13.唐朝元和年间,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傅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祜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祐的意见。崔祐所属的部门应是 A. 参知政事 B. 中书省 C. 门下省 D. 尚书省 【答案】C 【解析】 【详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中书、门下、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从材料信息来看,崔祐属于审议部门的官员,所述部门应当是门下省。故答案为C项。北宋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排除A项;中书省负责决策,尚书省负责执行,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D项。 14.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 ) A. 派文臣做知州 B. 设“三衙”,收精兵 C. 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 D.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选儒臣”、“分治大藩”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针对前朝地方武将割据地方的弊端,宋代派文臣做知州,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设“三衙”将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与派遣儒臣治理地方无关;C选项错误,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是宋代中央削弱地方财权的措施,与派遣儒臣治理地方无关;D选项指的是宋代的禁军制度,与派遣儒臣治理地方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5.宋代对三省六部制多有调整,其核心是 A. 重新划分部门职能,提高办事效率 B. 消解相权,强化皇权 C. 充分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 D. 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宋代对三省六部制多有调整,其核心是削弱相权,强化皇权,北宋在中央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故选B。宋代重新划分部门职能,目的是强化皇权,故排除A。宋代军队方面实行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防止武将叛乱,但这与三省六部制无关,故C项不是核心,排除C。宋代对三省六部制多有调整,不是加大而是削弱各部的权限,D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北宋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的掌握,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基础题,难度不大。 16.元世祖继位后,废除唐宋以来三省制而实行了只设中书省的一省制,并由皇太子挂名担任中书省的长官。这一措施的积极作用在于 A. 提高了行政效率 B. 有利于走向民主 C. 违背了历史潮流 D. 加强了地方监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废除唐宋以来三省制而实行了只设中书省的一省制”可知,元朝实行中书省制度,三省变为一省制,适合元朝统治的需要,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是封建专制社会,不是民主,故B选项错误;由三省变为一省制度,适合元朝统治的需要,不违背历史潮流,故C选项错误;材料的论述重点是元朝实行中书省制度,与地方监察无关,故D选项错误。 17. 下列措施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的是() A. 颁布“推恩令” B. 实行行省制度 C. 废除宰相制度 D.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加强中央集权,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宋太祖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加强中央集权,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加强皇权,C符合题意,所以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废丞相 18.清代的军机处设在隆宗门内,乾清门两侧,严禁外人进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也须退出。这些规定 A. 避免了权臣干预决策 B. 提高了决策的机密性 C. 提高了军机大臣的地位 D. 有利于遏制腐败现象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严禁外人进入”“太监也须退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军机处具有严格的保密管理机制,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避免了权臣干预决策,排除A。材料未反映军机大臣地位的提高,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大臣地位较低,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有利于遏制腐败现象,而是强调军机处具有严格的保密性,排除D。 19. 有学者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认为,罢除中书省,六部尚书归皇帝直接领导。“这样,皇帝既为国家元首,又为行政首脑。”该学者评价的是 A. 秦始皇创立皇帝制 B. 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C.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 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时,中央设三公,还没有中书和六部,故A项错误;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与材料中的“罢除中书省,六部尚书归皇帝直接领导”不符,故B项错误;明初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材料中“罢除中书省,六部尚书归皇帝直接领导”说明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故C项正确;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名师点睛】丞相与内阁的区别: 宰相 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信任 职责 中央一级决策者 侍从咨询为主 任免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由皇帝决定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对皇权影响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20.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A. 秦朝御史大夫 B. 汉朝丞相 C. 唐朝六部尚书 D. 明朝内阁大学士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说明一定不是法定的官职,故应该是D。历史上出现上述非法定或者制度外的官员,是依照皇帝的好恶来决定的,这恰恰说明皇权专制的加强。ABC中的几个官职都是当时正式设立的法定官职,故都不符合题意,排除掉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 21.我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趋势是逐渐加强,下列能反映这一趋势的排列是 ①参知政事的设立 ②丞相制度废除 ③军机处设立 ④三省六部制创立。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③① C. ②④①③ D. ④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隋唐时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有效地加强了君权;宋代的时候,为进一步加强君主的权力,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设立参知政事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明初,太祖朱元璋干脆废除了宰相制度,大权独揽;清雍正帝时,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设立军机处。所以应选D。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 22.下列选项中,通过限制地方来加强中央的措施有 ①西汉“推恩令”、刺史制度 ②唐朝三省六部制 ③宋朝设立文臣知州、通判 ④明朝废丞相、设殿阁。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有两对基本矛盾,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①③旨在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②④旨在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故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行省的设立 23.通过对从秦朝到清朝中央、地方两级官制演变的基本史实的学习,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中国古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各朝无不想着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因此①②正确;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过程中,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越来越巩固。同时设置一些制度强化对地方官吏的监督和控制。因此①②③④均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故选D。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在秦朝创立,其内部存在着两对矛盾,发展趋势是皇权和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除此之外,历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等内容都要求掌握,也是考试的重点。 24.“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 A. 封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完善 B. 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 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D. 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 【答案】D 【解析】 郡县取代分封是历史的进步,但因秦的短期而亡而出现郡国并行制,西汉初年的七国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证明了其错误,最终被行省制度所代替。这一过程中,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地方行政制度也日趋完善,故本题选择D项。分封制在西周确立,西周属于奴隶社会,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朝建立,A选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不是君权和相权的矛盾,B选项错误;题干反映了中央集权的逐渐加强,C项错误。 点睛:地方势力的大小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紧密关联,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是高考中的常频考点,对其发展历程应该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就其发展过程而言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①西周时期盛行分封制;②战国时代开始推行郡县制,到了秦代普遍推行郡县制;③汉朝初期推行郡国并行制;④唐宋时期主要推行州(府)县制;⑤元代行省制度开始推行,并辅以州(府)县制。 25.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最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 ) A. 是以血缘为依据,世代承袭 B. 以德行和才能为考察标准 C. 破除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 D. 主要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科举制可以调动学子参政的积极性,可以扩大封建统治基础,相对而言科举制是公平公正,所以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且科举制破除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C项正确。A项是世官制,与材料强调科举制不符,排除。B项是察举制,与材料强调科举制不符,排除。D项是九品中正制,与材料强调科举制不符,排除。 【点睛】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可以培植全国人民最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结合科举制的意义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暴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多诶。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二 秦代虽然确立了郡县制这一具有进步意义的制度,但是由于其残暴统治,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尚未得以体现……刘邦不愿意重蹈秦短命的覆辙……采用的是……混合体。 材料三 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元朝,政治制度与前朝比,具有一些鲜明的特色……元朝行省制度的定型,标志着地方大行政区划的形成……就全国而言,行省并未覆盖全部路府州县……设立数目有限的行省,代表中书省对其力所不及的地方进行管理,中央再从大局上对诸行省实施节制,确实也是一种具有明显优点的统治模式。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研究》 材料四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王夫之对郡县制是如何评价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并说明他采用这一体制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就全国而言,行省并未覆盖全部路府州县”,并说明行省制的优点。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答案】(1)评价: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度为历朝所沿用。 (2)混合体:郡国并行制 原因:郡县制的优越性尚未得以体现;刘邦不愿意重蹈秦短命的覆辙。 (3)说明:元朝除行省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或者答“腹里”和“宣政院辖地”;答宣政院不给分)。 优点: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4)从秦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都以加强中央集权为根本目的,外在形式变化,但根本性质不变。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多诶”可从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方面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关于作用,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管理形式、国家统一、被后世借鉴等方面思考作答。 (2)根据材料二“刘邦不愿意重蹈秦短命的覆辙……采用的是……混合体”即可知道混合体的制度。关于原因,根据材料二“,但是由于其残暴统治,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尚未得以体现……刘邦不愿意重蹈秦短命的覆辙……采用的是……混合体”概括即可。 (3)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用“腹里”“宣政院辖地”等史实加以说明即可。第二小问,关于优点,根据材料三“设立数目有限的行省,代表中书省对其力所不及的地方进行管理,中央再从大局上对诸行省实施节制,确实也是一种具有明显优点的统治模式”可从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方面思考作答。 (4)根据材料中“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无根本性质的变动”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根本目的出发,指出变的是外在形式,不变的是根本性质方面思考作答。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三: 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 (1)上述材料中的“秦王”指谁?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秦王”的哪一功绩?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宰相的主要职责。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军机处的设置对皇权的加强有何作用?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答案】(1)秦始皇,统一中国。(4分) (2)辅助皇帝,统率百官,处理政务。(2分) 汉武帝设立中朝与外朝对抗;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6分) (3)军机处的设置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3分) (4)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绝对君主专制。(3分) 【解析】 【分析】 略 【详解】 (1)根据“六王毕,四海一”。可得出答案。 (2)结合所学可得出宰相的职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第二问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答案。 (3)结合军机处的职能及作用回答。 (4)结合材料的信息并根据所学,可从中央集权的加强,皇权的加强这两个角度概括。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的任官和军功、任子、赀选等紧密相关。任子制是享二千石(郡太守等)以上官员,任满三年,可以保举其子弟中的一人做官的制度。赀选制是凭资产资格做官的制度。汉高祖十一年二月诏是察举制的先声,以后逐渐成形、发展,察举的科目渐多,至汉武帝时经董仲舒建议,察举开始制度化,察举的科目以孝廉、秀才为主。由州、郡长官推荐孝廉、秀才的人选,而州郡的察举又是基于县、乡、里的推荐,即人们所说的“乡举里选”。东汉以后,察举的对象还要经过考试,并有年龄限制。这种自下而上,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的选官制度,与世卿世禄、任子与赀选相比,是历史的进步。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绝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者削下,兴者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材料三 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 (1)根据材料一,汉代任官的主要依据有哪些?察举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看法。除此之外科举制度还有什么积极作用?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答案】(1)依据:军功、门第、财产和他人举荐。特点:自下而上推荐人才。 (2)观点: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 (3)看法:科举制取代举荐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科举制的积极作用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4)看法:选官制度会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往往影响着国家的治乱兴衰。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1)依据:依据材料一“汉初任官和军功、任子、赀选等紧密相关”可知选官标准是军功、门第、财产和他人举荐。特点:依据材料一“这种自下而上,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的选官制度”可知是自下而上推荐人才。 (2)观点:依据材料二“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可知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 (3)看法:依据材料三“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可知科举制取代举荐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积极作用依据所学从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等回答。 (4)看法:依据材料和所学从选官制度会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以及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往往影响着国家的治乱兴衰回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