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学案2
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 学案 微提示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性阅读,一般有三问,即读过一篇文学类文本至少应该知道“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写得怎么样”。透过阅读了解“写了什么”是所有学科的共性,“怎么写的”“写得怎么样”却是语文学科特有的,更是文学阅读的重中之重。综观近几年高考题,审美(表达)效果题经常出现,长盛不衰,尤其是2018年七套试卷,七篇文学类文本共有七道题考查它。这种题型主要放在“鉴赏评价”层级中考查,有的放在探究题中;分值在4~6分,难度中等偏上。题干中有“效果”二字,常与“赏析”一词同时出现。有直接设题的,也有间接设题的;有单一设题的,也有综合设题的。解答这类题型,要从以下几点考虑: 1.据“法”探“果”:“怎么写”决定“写得怎么样” 所谓“效果”,就是指由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多指好的)。高考题多指向具体的语言、语言技巧(修辞)或描写、抒情、议论时的表达手法。要求能够说明作者在语言运用或写法上的技巧,收到什么样的效果,也就是说,“效果”是与“写法”“方法”“手法”“技法”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有什么样的“法”,才有什么样的“果”。因此,答题时首先必须明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或哪些手法,其次才谈得上表达效果。 2.分文体多角度赏析 (1)小说审美效果题。其涉及的点有物象作用、景物作用,情节、人称及表现手法效果。其答题要领是“一个中心(人物),三个基本点(情节、环境、主题)”,这是一个基本框架,然后在这个框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 (2)散文审美效果题。其本身灵活多样,设点繁多,难以一下名状。其作答框架一般是结构上、内容上、效果上。在这个基本框架下,再具体题目具体分析。无论怎样要牢记“答案在原文,回归到原文,联系上下文”的基本原则。 (3)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赏析效果都要从自身效果(这种手法自身固有的效果)和文本中的效果两个角度展开,后者是重点。说明效果要与内容相结合,要与语言相结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观鹳雀 贾国勇 ①若不是窥到了鹳雀眼中闪出的光,说不定你会误认为那是一团蓬蓬松松的芦花。 ②正是芦花飞扬的季节,每一棵芦苇的头上都顶着一团硕大的缨穗。风吹来的时候,缨穗就散发出一团团芦绒,漫天里飞舞,落在观鸟岛上似白雪皑皑。那只鹳雀就站在一簇簇的芦花下面。她垂下了长长的翅膀,缩回了细细的长颈,头深深地埋藏在灰色的羽毛中,偷偷地观察着这个世界。如一只浅灰色的球体,隐身于同样是浅灰色的芦花中,浑然一体,若不 是细心观察怎么看得出不同来? ③这个时候,我正坐在淮阳龙湖国家湿地的游客观鸟椅上,观察着水面上掠过的一只只蜻蜓。在我的身后,有一棵树皮斑驳陆离的老柳树,葱茏的树枝如一把密不透风的遮阳伞,为我掩映着厚厚的树荫。鹳雀就站在我前面的芦苇荡边缘,头上是飞扬的芦花,脚下是遮盖了水面的浮萍。浮萍圆圆的叶儿,厚厚实实,如翡翠样悬在水面上。有凉爽的风吹了过来,浮萍随风漂浮,散开来又聚拢到一起。鹳雀站在那儿犹如入定,任是风掠过水面芦苇摇曳,却岿然不动。是在享受这难得的清静吗?还是在为大自然中许许多多奇妙的秘密而思考?没有人回答我。 ④在淮阳县,有“饿死干慌饿不死老等”的俗语。“老等”就是鹳雀的俗名,“干慌”指的则是鹭鸶。这句话的意思是鹳雀以等待见长,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鹭鸶则是慌里慌张地不停地寻食儿,其结果并不见得比鹳雀收获得多。今天我倒是要看看鹳雀能站多长时间,会有什么样的收获? ⑤很长时间了,柳树的树荫已经移去,温热的感觉一点点地袭了上来,直到感受到了炙热烘烤,我才明白应该挪个地方了。那鹳雀却依然动也不动。水色潋滟,波光粼粼,有翠色的鸟儿飞了过来,竟然落在了鹳雀的头上,伸出嘴去不停地为鹳雀梳理着羽毛。鹳雀如没有知觉的木桩,只是呆呆地站在那儿,任翠色的鸟儿在她的头上折腾。 ⑥又有一群鹭鸶从天而降,落到了鹳雀的不远处。鹳雀头上那只翠色的鸟儿也飞了起来。显然,鹳雀对翠色鸟儿的骚扰有点儿不耐烦了,轻轻地摆动了一下头。也就是在翠色鸟儿飞起的瞬间,我看到了从鹳雀眼中射出的一丝光,那目光如闪电,似流星;又如利剑出鞘。这时的鹳雀更像是深藏于密林、时刻准备着出击的猛虎,虎身未动,目光早已经杀向猎物。 ⑦不愧被称为“干慌”,刚刚落到水面,鹭鸶就开始忙碌起来。大伙儿三三两两散开,如围猎的猎手,不停地用嘴啄击着水面,似乎要从水下叼出些什么来。结果,失望得很,除了偶尔出现的一条细小可怜的小鱼外,几乎没有见过鹭鸶有大的收获。也正是在鹭鸶的啄击中,一条鲤鱼从鹭鸶围猎的缝隙中钻了出来,径向站在芦苇荡边缘的鹳雀游去。这条鲤鱼银色的鳞片闪耀着熠熠的光辉。个头也相对大些,估摸着足可以让鹳雀饱餐一顿。相对于湿地的浅水区,深深的芦苇荡可以阻止鹭鸶的围猎,对这条受惊吓的鲤鱼来说非常重要。但是,由于急于逃命,这条鲤鱼根本没有顾及芦苇荡边还站着一只鹳雀。或许,鹳雀隐藏得太深了,在鲤鱼的视线内,那也不过是一团灰色的芦花…… ⑧当那条鲤鱼刚刚游到鹳雀脚下时,她突然伸出了尖利的喙,一下子就刺入水中。速度之快,若雷鸣电闪,尖喙入水出水也就是瞬间的工夫。待我惊讶地站起身来准备细细地看时,鹳雀已经叼着那条鱼扑闪着翅膀离开了芦苇荡……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2月17日,有删改) 1.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内容上,具体描写鹳雀所处的季节和环境以及鹳雀的外貌、动作等,突出表现了鹳雀与芦花浑然一体的特点。 结构上,承接上文,引出下文,并为后文写翠色鸟在鹳雀头上落脚和鹳雀伺机捕食做铺垫。 2.第⑤段画波浪线的语句说“柳树的树荫已经移去,温热的感觉一点点地袭了上来,直到感受到了炙热烘烤,我才明白应该挪个地方了”,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与第③段的描写呼应。 (2)表现时间过去很久,而“那鹳雀却依然动也不动”,突出鹳雀等待的耐心非同寻常。 (3)借描写景物和自己的心理感受表现时间的流逝,形象生动。 3.请赏析第⑥段中画横线语句的表达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如闪电,似流星;又如利剑出鞘”形象地再现了鹳雀目光的敏锐、犀利。 (2)整散句结合,语言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和画面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条绳索 [秘鲁]弗朗西斯科·埃斯卡特 胡安发现了一条从天上垂下来的绳索。 那条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绳索一直往上延伸,延伸,直至消失在冬日的云层里,胡安一边看看它一边想身边没有人会相信他看到的这一幕。 “这孩子太孤独,出现幻觉了。”听到胡安的故事,他姑姑会这么说。“应该带他去看心理医生!”最后她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于是胡安一直跑回了家,看见他爸爸正坐在门口的那段老树干上。“有一条绳子从天上垂下来!” 胡安喊道。 父亲沉默地看了他一眼,好像胡安说的是一种奇怪的无法理解的方言。 胡安痛恨没有人认真地对待这件事,然而他已经习惯了,人们总是把他当成一个小孩子,尽管他都快十岁了,在大草原上可以骑着自行车到处来去。 “爸爸,你得看看,我发现的那条绳子非常粗大,我一个人没法把它运回家。”胡安试着用父亲的语言表达,想让他别再像平时那样用轻蔑的表情看着自己。 “请您跟我来一下吧,爸爸,就一会儿。”胡安哀求道。 但这仍是徒劳,父亲不喜欢胡安求他玩耍,就像不喜欢玩耍本身,于是那孩子决定再次消失,重新向发现那条绳索的地方跑去。 他很快又看到了它,在大草原中央,纹丝不动,风吹拂着,但那条绳索仍定定地悬在那 里,并不是绷紧了,只是静静的。胡安看了它一会儿,又向天上望去,寻找一种解释,但是同样一无所获,这时他想到直到现在他还没有碰过那条绳索,就决定碰碰看,好证明那是真实的,而不仅仅是种幻觉,或是海市蜃楼,就像那些在沙漠里迷路的旅行者所看到的。 胡安重新看了一下绳索,决定走过去,但因为某种原因,他又想起了搂着绳索渴死的旅行来,不敢向前走一步。考虑了几秒钟后,他吸了一口气,向前迈出了第一步,然后,又一步,直到剩下不到一米的距离,他伸出胳膊,用指尖轻轻地碰了一下绳索。“很软。”他想。 胡安决定拉一下那条绳索。他用双手抓住绳索,使劲向下一拉,但是什么也没发生,绳索顶住了他的全部力量,于是他决定全身吊上去,他助跑,牢牢地搂着绳索纵身一跳,就像一个九岁的人猿泰山一样吊在了绳索上。 胡安想起了一个小孩和三颗菜豆的故事,那个小孩在他家院子里种下了三颗菜豆,最后菜豆长成了一颗巨大的爬蔓植物,一直长到了天上,那孩子顺着它爬上去,在顶端发现了一座城堡,里面满是财宝。但是真的是菜豆吗?菜豆不会长成爬蔓植物呀,真是个奇怪的故事…… 胡安学校的作业本上总是写满了老师的评语,说他是个非常不专心的孩子,喜欢在课堂上想入非非。现在胡安可给了所有那些老师一个理由了,在他眼前出现了一条悬空的神奇的绳索。“我应该爬上去,我得看看这是什么。”他这样想着,开始攀着绳索向上爬。 胡安爬到了十米高的时候,就害怕得不敢继续了,但是也没有勇气松开手,于是就停在了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的小手很疼,胳膊开始颤抖,他决定慢慢地滑到地面上去,然后从家里随便找个人来,让他看看这条绳索。但是他刚准备动一下,就感到绳索开始下降。 突然,从很高的地方传来一声:砰……胡安一下子掉在了地面上,绳索开始往他身上落,好像终于从固定它的地方松开了。 绳索不停地往胡安身上落,把胡安埋在里面形成了一座小山;胡安绝望地挪动着胳膊,这时他,感到绳索湿透了……他终于从里面钻了出来,一溜烟跑回了家。 父母不想听胡安解释,他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开始下着细雨;一顿惩罚后,他上楼回到自己的房间,透过窗户看着雨,无法讲述自己的奇遇。雨不停地下了三天三夜,胡安的父母决定停止度假回城去;胡安无法回到发现绳索的地方了,全家人都监视着他,同时全家人都受够了那场绵绵不绝的雨。似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那场雨的罪魁祸首…… 在绳索落地的地方,大雨形成了一个湖;随着时间的流逝,湖带来了植物,植物引来了动物,大草原变成了一个山谷;七十年后,那个被称为“拉坎提亚”的山谷里的湖成了当地河鳟最多的地方。最近一次我去那里,一边和孩子们在湖里游玩,一边与好几个钓鱼爱好者和渔夫一起钓着河鳟。但是一些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湖里的所有小艇上只有一个人没有在垂钓,那是一个老人,他看着在这沁凉的湖水,似乎在思念着什么,看了他好一会儿,我禁不住好奇心驱使,上前问他在找什么。 “我的绳子。”他回答道。(选自《译林》,有删改) 4.这篇小说的叙事角度前后有什么不一样?请谈谈作者这样处理的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面是全知视角(上帝俯瞰),后两段是有限视角(凡人眼光)。视角的转换使得故事既有魔幻性又有现实性。 5.赏析文中的画线语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和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胡安见到绳索时恐惧又好奇的心理,并终于在好奇心的激发下尝试付诸行动的情形。 6.文中插入了“三颗菜豆”的童话以及胡安平时在学校的表现,这些插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丰富文章内容,更增添了文章的魔幻性。②舒缓了文章的情节进程,使小说跌宕起伏。③突出了胡安富有想象力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具普遍性。④将成人对想象力的态度与孩童进行对比,凸显主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