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高考浙江选考政治一轮教师备用题库:必修4第四单元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1.(2017江苏单科,32,2分)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画面最大、图像数量最多的涂绘类岩画。花山岩画主要描绘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和剑、钟、铜鼓等器物,以及日月星辰等天体图形,记录了古代先民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材料表明( ) A.生产方式制约社会发展进程 B.生产关系是对生产力的反映 C.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D.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答案 D 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变化是由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的,排除①。人们的环保意识着眼于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超前性,故②正确。社会意识可以超前于社会存在而变化,排除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变化的根源在于社会存在的变化,故④正确。 2.胡杨树生长在中国西北浩瀚的沙漠中,它扎根深,抗干旱,迎风沙,耐盐碱,生命力极强。人们赞美它“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称其为“英雄树”,誉之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我们之所以需要弘扬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是因为(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人的精神力量决定人的行动的成败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答案 C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因而要弘扬胡杨树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C项正确。A、D两项与题干不能构成因果关系。B项“决定”夸大了精神的作用。 3.(2016江苏单科,31,2分)某地作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地区之一,正在逐步完成从“确权到人”到“确权到户”的制度转变,从而更好地让集体土地入市流转,使农户更好地分享工业化收益。这一做法表明( ) A.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C.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D.改革的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答案 C “土地”属于生产资料,土地改革是生产关系的改革,是为了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C项正确。A、B与材料无关。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目的,D说法错误。 4.(2017江苏单科,33,2分)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③要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本题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材料的主旨是,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了解群众所思所愿,要回应网民关切。这启示我们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①③正确切题。材料并没有讲述人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②④与题意不符。故选B。 5.(2016课标Ⅲ,20,4分)在谈到中国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时,习近平指出,“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只有能够持续造福人民的发展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这一论断的哲学依据是( ) ①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②基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发展道路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③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就能把握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④人民群众的意愿是衡量社会发展道路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本题考查矛盾的特殊性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强调了矛盾的特殊性,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利益,①②符合题意。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③说法错误。价值判断与 价值选择的标准,一是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的意愿不能作为衡量社会发展道路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排除④。故选A。 6.(2017海南单科,20,2分)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迸发出无穷智慧。“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山定树、树定根、人定心”……这些富有创见的主意都是人民群众首先提出来的,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坐在屋里想不明白的事,到群众中就能找到答案。这里蕴含的唯物史观道理有( ) ①坚持群众路线,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只要尊重群众意愿,就能取得实践的成功 ③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④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这些富有创见的主意都是人民群众首先提出来的,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说明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建议由人民提出,坐在屋里想不明白的事情,到群众中就能找到答案,说明要坚持群众路线,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①④正确。实践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多种主客观条件,尊重群众意愿只是主观条件之一,②错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③错误。 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中央电视台推出特别节目《大国工匠》,讲述实现中国梦征程中劳动者的故事,讴歌中国工人的精湛技艺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回答下题。 7.(2016课标Ⅲ,22,4分)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讴歌劳动者,是因为( ) ①劳动者是创造历史的社会主体和真正英雄 ②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在劳动创造中的作用日益融合 ③劳动者的知识结构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优化 ④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本题考查人民群众的作用,为因果类选择题。之所以讴歌劳动者,是因为劳动者的地位和作用,①④正确。②③本身正确,但不是讴歌劳动者的原因。故选B。 8.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而国人对读书的热情却似有日渐式微之势。据调查,近几年国民每年人均阅读量还不到5本书。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书香氤氲,则社会清明、国民儒雅。我们要让书香为社会存正气,为发展增底蕴,为时代聚精神,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必要性。(8分) 答案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国的物质财富不断增加,但国人对读书的热情有日渐式微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反映出社会现实,非常必要。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书香氤氲,则社会清明、国民儒雅,书香可以为社会存正气,为发展增底蕴,为时代聚精神。“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对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9.每个时代会有每个时代的英雄。和平年代同样需要发扬英雄精神。革命战争年代,沂蒙老区涌现出了全国闻名的模范群体“沂蒙六姐妹”,以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积极拥军支前。现在,这片红色的热土又养育出了“沂蒙扶贫六姐妹”,她们开网店、办公司、做义工,勇于进取、忘我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带领群众行进在脱贫奔小康的征途上,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沂蒙扶贫六姐妹”的先进事迹及其精神,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扶贫队伍,增强了老区人民脱贫的信心,形成了“社会各界自愿扶贫、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良好局面。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中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和平年代同样需要发扬英雄精神的原因。(5分) 答案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每个时代的英雄精神都是对自己时代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革命战争年代,为了革命胜利需要发扬英雄精神;和平年代,为了更好地推进现代化建设同样离不开发扬英雄精神。 10.(2018江苏高考,37)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21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时期。 我国是拥有300万平方公里主张管辖海域、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的海洋大国。当前,我国对外贸易运输量的90%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据初步核算,2017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7761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4%。随着第一次可燃冰试开采成功、“深海勇士号”探索深海4500米区域的神秘资源、第一艘国产航母下水……我国走向海洋的步伐越来越快。 同时,我国也面临着海洋权益争夺加剧、海洋安全形势日趋尖锐,以及因不合理开发而导致的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海洋资源枯竭等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依海富国,以海强国,建设海洋强国的“蓝色中国梦”才会越来越近。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分析今天我们重视海洋强国建设的原因。(6分) 答案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家战略利益和战略空间不断向海洋拓展和延伸,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性。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重视海洋强国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具有重要意义。(如从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角度回答,亦可) 11.[2017课标Ⅰ,40(1)(3),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舞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2分) 答案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创造者;树立人民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的意识;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 和现实价值;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传承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