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作业

‎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作业 ‎1.(2019·河北衡水安平中学月考)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 B.Aa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C.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D.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生物在不断进化 解析:选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A正确;Aa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等于a基因的频率,各占50%,B错误;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等于女性群体的,C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D错误。‎ ‎2.(2019·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冲刺模拟)某科研小组用面粉甲虫研究人工选择的功效,他们称量甲虫蛹的体重,并选择部分个体作为下一代的亲本,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验者在每个世代中选择了体重最大的部分蛹作为亲本 B.体重越大的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越强 C.该实验中人工选择的方向与自然选择的方向是相反的 D.该实验中每一代甲虫的基因库与上一代都有所差异 解析:选B。由图可知,持续选择条件下,甲虫蛹的体重会持续增加,‎ 故实验者在每个世代中选择了体重最大的部分蛹作为亲本,A正确;从停止人为选择的曲线可以看出,甲虫蛹体重下降,故体重越小的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越强,B错误;该实验中人工选择的方向与自然选择的方向是相反的,C正确;该实验中每一代甲虫的基因库与上一代都有所差异,因为存在选择,D正确。‎ ‎3.在某动物种群中,V基因在甲种群和乙种群中的基因型个体数如下表。通过分析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基因型 甲种群(个)‎ 乙种群(个)‎ VaVb ‎200‎ ‎0‎ VaVa ‎50‎ ‎120‎ VbVc ‎100‎ ‎200‎ VcVC ‎150‎ ‎50‎ VaVC ‎100‎ ‎80‎ A.甲种群的基因库大于乙种群 B.基因Va在甲种群中的频率约为33%‎ C.若甲、乙两种群长期隔离,表中基因型数量会发生变化 D.种群越小,基因的丧失对该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小 解析:选D。基因库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由表格数据可知,甲种群的基因库大于乙种群,A项正确;基因Va在甲种群中的频率为(200+50×2+100)÷(200×2+50×2+100×2+150×2+100×2)×100%≈33%,B项正确;若甲、乙两种群长期地理隔离,两种群进化的方向不同,基因型数量会发生变化,C项正确;种群越小,基因的丧失对该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大,D项错误。‎ ‎4.(2019·福建福州一中期中)如图表示小鼠原种进化为某种小鼠新种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Y使该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若图中X、Y、Z1、Z2表示物种形成中的基本环节,则Z1是形成小鼠新种的必要条件 C.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可认为,X来源于突变和基因重组 D.某个小鼠有利变异的产生不一定引起该小鼠种群的进化 解析:选D。分析题图可知,Y是自然选择,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Z1为地理隔离,图示中由于地理隔离形成的小鼠新品种与小鼠原种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故没有形成新物种,而Z2为生殖隔离,为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错误;X表示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突变和基因重组,这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不是达尔文的观点,C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某个小鼠有利变异的产生不一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D正确。‎ ‎5.(2019·河北定州中学开学考试)桦尺蠖的体色暗黑由显性基因S控制,体色灰白由隐性基因s控制。由于工业化发展,S和s基因的频率在英国某工业污染区100年间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工业污染区 ‎1800年 ‎1810年 ‎……‎ ‎1890年 ‎1900年 s基因 ‎99%‎ ‎90%‎ ‎……‎ ‎19%‎ ‎10%‎ S基因 ‎1%‎ ‎10%‎ ‎……‎ ‎81%‎ ‎90%‎ A.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可使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下降 B.暗黑色桦尺蠖是通过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产生的新物种 C.自然选择能保留有利变异且能使有利变异逐代积累 D.污染区种群S基因频率上升是桦尺蠖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选B。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淘汰了体色灰白的桦尺蠖,从而使种群中s基因频率下降,A项正确。暗黑色桦尺蠖与灰白色桦尺蠖虽然在性状上有很大的不同,但二者之间并未发生生殖隔离,所以并非产生了新的物种,B项错误。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因而能保留有利变异且能使有利变异逐代积累,C项正确。污染区种群S基因频率上升是桦尺蠖对环境的适应,D项正确。‎ ‎6.(2019·河北永年一中月考)甲海岛上的某种鸟一部分迁徙到乙、丙两个海岛(三个岛屿相互隔绝),下图为刚迁入时和多年后决定羽毛颜色 相关基因的调查结果(B—黑色、b—灰色、B1—黄色)。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三个岛屿上的这种鸟既存在地理隔离,也存在生殖隔离 B.鸟类迁入新岛屿后会与其食物、天敌和无机环境共同进化 C.甲、丙两个岛屿的相同环境决定羽毛颜色朝着相同方向进化 D.乙岛屿的环境促进羽毛颜色基因发生定向突变,产生B1基因 解析:选B。分析题图可知,甲岛的鸟迁到乙、丙两岛后存在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生物的进化是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因此鸟类迁入新岛屿后会与其食物、天敌和无机环境共同进化;分析题图可知,甲岛种群进化过程中B基因频率逐渐升高,b基因频率逐渐降低,丙岛种群在进化过程中B基因频率逐渐降低,b基因频率逐渐升高,两者进化的方向不同,因此生存的环境不同;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7.(2019·湖北沙市中学月考)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具有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C.异地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解析:选A。突变是自发的,青霉素对细菌的抗药性只起到选择作用,A错误;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B正确;异地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C正确;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 ‎8.(2019·山东泰安期末)美国白蛾是外来入侵物种,‎ 对果树等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科学家利用某病毒防治该害虫,防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a→b年间,美国白蛾能适应入侵地的环境 B.c年时,美国白蛾种群的基因库与b年时的相同 C.该病毒对美国白蛾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D.美国白蛾与该病毒和当地物种相互适应、共同进化 解析:选B。a→b年间,美国白蛾的种群数量增长较快,说明其能适应入侵地的环境,A正确;c年时,由于种群数量减少,因此美国白蛾种群的基因库与 b年时不同,B错误;该病毒作用后,白蛾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病毒对美国白蛾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C正确;引入病毒后,白蛾在病毒的影响下,数量减少,两者之间存在共同选择,因此美国白蛾与该病毒和当地物种发生了共同进化,D正确。‎ ‎9.科学家在研究北美两种不同物种果蝇(物种1与物种2)的进化过程时发现,在百万年之前,北美大陆只有一种果蝇,其基因型为aabbccDDeeff。随后不同区域的果蝇出现了不同的基因(见下图);当基因A与B同时出现在个体中会发生胚胎早亡;同样,基因C与D或E与F同时出现也有胚胎期早亡现象。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所有的果蝇构成一个________________。北美大陆不同区域在历史阶段Ⅰ出现了基因的差异,这种变化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性。‎ ‎(2)果蝇最多只能飞跃邻近两地的距离。对历史阶段Ⅰ而言,甲地与乙地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属于________多样性,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丙两地的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属于________多样性。‎ ‎(3)甲地与戊地果蝇最终进化成两个物种,运用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解释其最终导致生殖隔离。可能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甲地果蝇(物种1)一个基因组含有15 000个基因,甲地共有果蝇50 000只;戊地果蝇(物种2)一个基因组比甲地果蝇多了25个新基因,戊地共有果蝇38 000只。比较两地的果蝇种群基因库的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种群,故甲地所有的果蝇构成一个种群。北美大陆不同区域出现了基因的差异,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的特点。(2)甲、乙两地果蝇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之间的差异属于物种多样性,物种内基因和基因型的多样性叫做遗传多样性。(3)由于环境对变异的影响,加上两物种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最终导致甲地与戊地果蝇的生殖隔离。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所以甲地果蝇种群基因库较大。‎ 答案:(1)种群 不定向(随机、不确定、多样性)‎ ‎(2)物种 甲、乙两地果蝇交配后代不能存活或基因不能交流(或生殖隔离) 遗传 ‎(3)由于两地距离遥远,超越果蝇飞行距离,基因不能发生交流;两地环境不同,环境对变异的选择不同,基因频率发生不同的改变 甲地大 ‎10.苍蝇的有翅、无翅为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将一定量的有翅和无翅苍蝇饲养在甲、乙两瓶中,甲瓶内放有捕蝇纸,乙瓶内没放捕蝇纸,其余实验条件(如培养基、有翅和无翅的苍蝇数量等)皆相同。一段时间后,如图所示,‎ 甲瓶内仅无翅的苍蝇存活,捕蝇纸上皆是有翅的死苍蝇,乙瓶内有翅和无翅的苍蝇皆存活。下列对此实验的解释或推论合理的是(  )‎ A.甲瓶苍蝇在选择作用下会产生定向变异 B.甲瓶苍蝇中控制有翅性状的基因频率不一定为零 C.通过优胜劣汰,甲瓶中苍蝇进化产生了新物种 D.无翅的苍蝇比有翅的苍蝇更适合生存于乙瓶 解析:选B。有翅和无翅的显隐性未知,若有翅为隐性性状,则无翅苍蝇中仍可能含有控制有翅性状的基因,B正确。变异具有不定向性,且变异不是在选择作用下产生的,A错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生殖隔离,通过题干信息不能得出甲瓶中苍蝇进化产生了新物种,C错误。由实验结果可知,无翅的苍蝇比有翅的苍蝇更适合生存于甲瓶,而乙瓶中有翅和无翅的苍蝇都能存活,据此不能推断出哪种苍蝇更适合生存于乙瓶,D错误。‎ ‎11.(2019·湖南常德期末)某岛上一种动物的肤色有A、B1、B2、C四种,不同肤色的个体数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此岛上所有该种动物的全部肤色基因构成基因库 B.种群内的基因朝着与环境颜色一致的方向突变 C.B1和C的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T5时期,B2与A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解析:选C。此岛上所有该种动物的全部基因构成基因库,A错误;种群内的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B错误;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不同肤色的个体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12.(2019·河北张家口期末)某雌雄同株植物的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受精作用过程中,A基因的精子与A基因的卵细胞结合会使胚胎致死。现有基因型为Aa的该植株若干做亲本。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如果从亲代起至F2,每代均自交,则F2植株中A基因的频率为0.2‎ B.如果从亲代起至F3,每代均自交,则F3植株中基因型为aa的植株所占比例为7/9‎ C.如果从亲代起至F2,每代均自由交配,则F2植株中A基因的频率为0.25‎ D.如果从亲代起至F3,每代均自交,则F3植株中基因型Aa∶aa之比为3∶5‎ 解析:选D。基因型为Aa的植株自交产生的F1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aa=1∶2∶1,由于基因型为AA的胚胎致死,则F1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2∶1,子一代自交产生的后代为AA(致死)∶Aa∶aa=1∶2∶3,因此F2植株中A基因的频率=2/5×1/2=1/5(0.2),A正确;F2(Aa∶aa=2∶3)自交产生的后代为AA(致死)∶Aa∶aa=1∶2∶7,因此F3植株中基因型为aa的植株所占比例为7/9,B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F1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2∶1,其自由交配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致死)∶Aa∶aa=1∶4∶4,则F2植株中A基因的频率为4/8×1/2=0.25,C正确;如果从亲代起至F3,每代均自交,则F3植株中基因型为Aa∶aa的植株之比为2∶7,D错误。‎ ‎13.(2019·四川眉山中学月考)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关于物种形成、生物多样性发展机制的理论探索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如图是科学家利用果蝇所做的进化实验,两组实验仅喂养食物不同,其他环境条件一致。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代时,甲箱和乙箱中的全部果蝇属于两个________。‎ ‎(2)经过八代或更长时间后,甲箱果蝇体色变浅,乙箱果蝇体色变深。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出现严重的同体色选择偏好,以此推断,‎ 甲、乙品系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体现的是____________多样性,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过八代或更长的时间后,两箱中的果蝇体色发生了很大变化,用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解释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两箱分养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变异后,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化,形成两个体色差异很大的群体。‎ ‎(4)下表是甲、乙两箱中果蝇部分等位基因[A—a、T(T1、T2)—t、E—e]的显性基因频率统计的数据:‎ 世代 甲箱 乙箱 果蝇数 A T1‎ E 果蝇数 A T2‎ E 第一代 ‎20‎ ‎100%‎ ‎0‎ ‎64%‎ ‎20‎ ‎100%‎ ‎0‎ ‎65%‎ 第四代 ‎350‎ ‎89%‎ ‎15%‎ ‎64.8%‎ ‎285‎ ‎97%‎ ‎8%‎ ‎65.5%‎ 第七代 ‎500‎ ‎67%‎ ‎52%‎ ‎65.2%‎ ‎420‎ ‎96%‎ ‎66%‎ ‎65.8%‎ 第十代 ‎560‎ ‎61%‎ ‎89%‎ ‎65%‎ ‎430‎ ‎95%‎ ‎93%‎ ‎65%‎ 甲、乙两箱果蝇的基因库较大的是________,频率基本稳定的基因是________,第十代时,甲箱中果蝇的该等位基因杂合子出现的频率是________%。‎ 解析:(1)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因此甲箱和乙箱中的果蝇属于两个种群。(2)由题意知,经过八代或更长时间后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出现严重的同体色选择偏好,两品系果蝇之间可能产生了生殖隔离,属于两个物种,因此可能体现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多样性。(3)由于两箱分养造成地理隔离,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变异后,由于食物的差异与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导致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变化,形成两个体色差异很大的群体。(4)分析甲箱和乙箱的果蝇数量可知,甲的种群数量大,因此甲箱果蝇的种群基因库大;分析表格中信息可知,E基因频率在不同世代之间的变化不大,最稳定;第十代时,甲箱中E的基因频率为65%,则e的基因频率为35%,‎ 因此该等位基因杂合子出现的频率是2×65%×35%=45.5%。‎ 答案:(1)种群 (2)物种 由于交配的同体色偏好,造成两品系果蝇之间发生生殖隔离现象(或遗传 虽然交配选择上有体色偏好,但可能依然不影响两者交配的行为与后代的可育性) (3)地理隔离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食物的差异与选择 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 (4)甲箱 E 45.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