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模块1专题4第9讲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模块1专题4第9讲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学案

第9讲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 近代西方代议制的先驱——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光荣革命”‎ ‎1.原因: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限制王权,发展资本主义。‎ ‎2.历程 ‎(1)内战阶段:1640—1649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以国王为首的封建势力进行了两次内战。‎ ‎(2)独裁阶段:克伦威尔奉行独裁统治。‎ ‎(3)复辟阶段: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威胁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 ‎(4)“光荣革命”:1688年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被迎立为英国国王,复辟王朝的统治结束。‎ ‎3.意义: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政治前提。‎ ‎“光荣革命”的影响 大不列颠国通过“光荣革命”驯服了专制王权,使得议会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权力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二、限制王权的法案 ‎1.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2.内容 ‎(1)《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 ‎(2)《王位继承法》:把包括王位继承和任命法官等权力掌握在议会手里。‎ ‎3.意义: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 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三、责任内阁制形成 ‎1.历程 ‎(1)“光荣革命”后内阁取代枢密院。‎ ‎(2)1721年,沃波尔开创了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 ‎(3)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 ‎2.内容: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国王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3.影响: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 责任内阁制的运转 ‎(世袭产生,国家象征,“统而不治”)‎ 四、1832年议会改革 ‎1.背景 ‎(1)欧洲大陆革命潮流的冲击。‎ ‎(2)英国群众斗争的高涨,以及工业资产阶级为谋取参政权进行的积极斗争。‎ ‎2.内容 ‎(1)降低城市与农村居民选举权的财产资格限制。‎ ‎(2)取消“衰败选区”,减少小选区的选举名额,并将空出的席位分配给新兴的工业城市。‎ ‎3.影响: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仍受到种种限制。‎ 工业革命对1832年议会改革的影响 这一(产业)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移了。……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一次新的斗争。‎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五、英国议会中的“第三院”‎ ‎1.原因: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已经完成;政党组织的日益完善。‎ ‎2.表现 ‎(1)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的立法提案权和取得一部分立法权。‎ ‎(2)内阁篡夺了议会的财政权。‎ ‎(3)首相和内阁对议会下院的控制加强。‎ ‎[教材拓展] 英国的上院、下院 ‎ ‎(1)上院的议员不是由选举产生的,而是由王室后裔、世袭贵族、离任首相等组成,无任期限制。上院保留尊严和荣誉,权力相当有限。‎ ‎(2)下院的议员通过普选、平等、直接、秘密的方式进行选举。下院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政府的监督权等一切大权,是政治权力中心。‎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史料一 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 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史料二 为什么别的国家不采取这些法律(指英国法律)呢?这样是否等于问为什么椰子在印度能成熟,在罗马就不会?你可以回答:在英国,这些椰子不是老成熟的;可以回答:它们被栽培得还不久……所以,试种一下罢!‎ ‎——伏尔泰《哲学通信》‎ ‎[解读]‎ ‎(1)史料一中“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说明“光荣革命”后王权受到限制,议会权力日益超过王权。‎ ‎(2)史料二中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符合英国的国情,其确立经历了艰难的过程。说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和完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思考]‎ ‎(1)史料一中作者提到的“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是什么?‎ 试答:                                    ‎ ‎                                   ‎ ‎(2)谈谈你对史料二中“在英国,这些椰子不是老成熟的”这句话的理解。‎ 试答:                                    ‎ ‎                                   ‎ ‎(3)根据两则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对世界的影响。‎ 试答:                                    ‎ ‎                                   ‎ ‎【提示】 (1)制定《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对国王的权力进行明确的制约。‎ ‎(2)英国近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经历了长期的斗争和努力:“光荣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18世纪上半期,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 ‎(3)英国较早地形成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鼓舞了欧洲大陆各国人民推翻封建制度的斗争;为世界各国建立类似民主政体提供了范例。‎ ‎ 英国代议制演变过程的特点及趋势 ‎1.特点 ‎(1)连续性:近代英国的主要政治制度和国家机构几乎都是从中世纪继承下来的,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从内阁到责任制内阁,都体现了连续性特点。‎ ‎(2)渐进性:英国君主立宪制在17世纪末形成,以后逐渐发展完善,实现了全面的民主化。‎ ‎(3)创新性:如内阁本是国王的咨询机构,革命后内阁作为国王的私人会议的成分减弱,内阁逐渐独立行事,于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责任制内阁。‎ ‎2.趋势 从专制 到民主 ‎“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为限制王权、建立君主立宪制奠定了基础,有利于英国政局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由人治 到法治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成为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使国王的权力受到了法律的制约,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行政权由 国王转移 到内阁 ‎1721年,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英国国王失去行政权,逐渐成为国家的象征 选举权不 断发展完 善   ‎ ‎1830年,英国只有少数的成年男性拥有选举权,而拥有被选举权的人则更少。后来,英国进行了多次议会改革,逐渐完善了选举制度。直到1969年,英国才规定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下院选举 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感悟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近现代的政治制度是英国中世纪政治制度的延伸和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所变革的并不是英国中世纪的政治体制的机构和框架,而只是变革了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政治体制中的阶级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部分内容也被不断变革着,使之更加适合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摘编自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相关知识,‎ 围绕“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 归纳材料内容,可确定论题为英国近现代的政治制度是英国中世纪政治制度的延伸或发展,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政体建立的相关史实论述即可。‎ ‎[答案] 示例一 论题:英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变革是中世纪政治制度的延伸。‎ 阐述侧重围绕英国的议会制与君主制进行,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二 论题:英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变革是中世纪政治制度的发展。‎ 阐述侧重围绕英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两党制进行。‎ 示例三 论题:英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变革是中世纪政治制度的延伸和发展。‎ 阐述综合前两种答案。‎ ‎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启示 ‎1.政治制度的确立应符合本国国情。‎ ‎2.重视妥协在政治进程中的作用,顺应时代潮流。‎ ‎3.只有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国家才有活力。‎ ‎4.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1689年1月召开的英国“民会国会”以詹姆士“已经退位”和“王位虚悬”为由,决定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继承王位,前者为国王,后者为女王。议会的这一做法(  )‎ A.冲击了传统的“王权神授”观念 B.使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C.意在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解决了英国国王与议会间的矛盾 A [根据“决定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继承王位,前者为国王,后者为女王”可知,议会的这一做法冲击了传统的“王权神授”观念,故A项正确;《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但这有一个过程,故B项错误;光荣革命结束了王权专制,‎ 材料中的这一做法更多是为了限制王权,确立议会主权,故C项错误;议会的做法并不能彻底解决国王与议会的矛盾,故D项错误。]‎ ‎2.(2019·乐山一模)1688年11月荷兰执政威廉率领远征军登陆英国,国王詹姆士二世出逃。议会通过了詹姆士二世“退位”的决议,正式立威廉为国王,玛丽为女王。此举意味着英国(  )‎ A.国王彻底丧失统治权 B.法权至上时代来临 C.责任内阁制正式确立 D.君主制度从此结束 B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在1688年爆发光荣革命,议会通过决议实现政权和平转移,确立王在法下原则,故B项正确;光荣革命后国王仍旧有行政大权,并未彻底丧失统治权,故排除A项;1721年责任内阁制开始逐渐形成,故排除C项;光荣革命立威廉为国王,说明英国依旧实行君主制度,故排除D项。]‎ ‎3.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对中世纪以来的政治原则“国王不能犯错误”有了新的解释:国王的错误应由签署该项决定的大臣负责。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 A.已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B.奉行司法权独立于主权的原则 C.限制王权获得了重大进展 D.国王享有不被法律追责的权力 C [《王位继承法》之前的1689年的《权利法案》,是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故A项错误;“国王的错误应由签署该项决定的大臣负责”不属于司法的范畴,故B项错误;“政治原则‘国王不能犯错误’有了新的解释:国王的错误应由签署该项决定的大臣负责”意味着国王的行政权进一步受到法律的制约,故C项正确;“国王的错误应由签署该项决定的大臣负责”不是指国王的特殊权力,而是指其权力被内阁或大臣所取代,故D项错误。]‎ ‎4.(2019·福州质检)英王乔治三世(1738—1820年)先后撤换过多位首相,得不到国王充分信任的政府往往寿命不长。1770年,乔治三世任命自己童年朋友诺思勋爵为首相,此后诺思任首相长达十余年。这反映了英国(  )‎ A.《权利法案》并未实行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国王重新成为权力中心 D.责任内阁制名存实亡 B [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先后撤换过多位首相,得不到国王充分信任的政府往往寿命不长”说明这一时期英国君主还拥有一定的行政权,表明英国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故选B项;《权利法案》于1689年颁布实施,故排除A项;此时议会仍然是英国权力中心,故排除C项;1721年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此后不断发展完善,故排除D项。]‎ ‎ “分权制衡”体制的典范——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美国1787年宪法 ‎1.背景:邦联体制使刚刚独立的美国很快遇到了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 ‎2.制定:1787年9月,费城制宪会议通过。‎ ‎3.内容 ‎(1)联邦政府的权力大大加强,各州在行政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2)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4.评价 ‎(1)地位:美国联邦宪法是近代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2)积极: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局限: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美国联邦制的确立 ‎“对于一个联邦的持久存在,必要的文明同质性不亚于各成员的结盟需要……各州不仅有大致相同的利益、相同的起源和语言,而且处于相同的文明水平。这便使它们的联合几乎永远成为容易的事情。”‎ ‎——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二、从“邦联”到“联邦”‎ ‎1.依据:1788年,正式生效的联邦宪法。‎ ‎2.措施 ‎(1)中央:集中财政、外交和制定各项经济政策的权力。‎ ‎(2)地方:各州保持一定程度的自治地位,拥有一些州权。‎ ‎3.作用 ‎(1)使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 ‎(2)有利于形成全国性的市场,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3)维护国内统治秩序,巩固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新政权。‎ ‎(4)恰到好处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邦联”与“联邦”‎ ‎(1)邦联:指若干独立的国家为军事、外交或贸易等方面的利益而组成的联合体,实际上不是一个主权国家;各成员国拥有完全独立的主权。 ‎ ‎(2)联邦: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其成员(国、州、邦)加入联邦后不再享有完全的主权,但保留一些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力。‎ 三、两党制的雏形 ‎1.起源:独立战争时期,美国已有了民主派和保守派之分。‎ ‎2.确立:19世纪后半叶,美国的两党制度正式确立。‎ ‎3.本质:两党交替上台执政,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两党制是美国政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强化了竞争,迫使两党不断调整政策来适应民众与社会的需求;同时也迫使其不断选出杰出的人才,从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两党互相监督,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权政党滥用权力。但两党制下也不可避免地出现金钱政治、互相诽谤等弊端。‎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 美国1787年宪法 史料一 现在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 ‎——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当前 的邦联不足以维持联邦》‎ 史料二 总统由各州的选举团选举,参议员也由各州议会选举,故各州的主权在联邦政府中实际上有很重要的影响力,可以有效地防止中央权力的专制化。……(联邦政府内部)国会制定法律,但总统可以否决之;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经国会通过并经总统签署的法律违宪,但总统经参议院批准任命最高法院法官;总统执行法律,但必须由国会给予财政支持。……任何法案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故参议院和众议院在制定法律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解读]‎ ‎(1)史料一中汉密尔顿指出美国成立之初面临的问题是“建筑物结构”本身的问题,即邦联体制自身的弊端。‎ ‎(2)史料二中以省略号分层,逐层分析了美国权力制衡的运行机制。州政府与联邦政府的相互制约,政府内部的三权分立,国会内部的分权制衡。1787年宪法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思考]‎ ‎(1)结合美国建国初期的史实说明,史料一中的“建筑物”指什么?“结构上的基本错误”又指什么?美国是如何纠正“结构上的基本错误”的?‎ 试答:                                    ‎ ‎                                   ‎ ‎(2)史料二反映了美国各种政治权力之间怎样的一种关系?根据史料二简述其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试答:                                    ‎ ‎                                   ‎ ‎(3)根据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末美国民主制度建立的积极意义。‎ 试答:                                    ‎ ‎                                   ‎ ‎【提示】 (1)“建筑物”:邦联体制。‎ ‎“结构上的基本错误”:当时美国只是一个松散的邦联,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纠正: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 ‎(2)关系:分权制衡。‎ 表现: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联邦政府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权力之间,具有立法权的参议院和众议院之间都是分权制衡关系。‎ ‎(3)意义:加强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权力,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权力;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权力的滥用,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 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原则 ‎1.联邦制原则: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采用联邦制,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权力都是由宪法赋予的,各州保留了一些自治权。‎ ‎2.中央集权原则:美国1787年宪法明确规定联邦政府拥有国防、外交等一切大权,把美国由一个松散的邦联,变成一个统一的联邦制国家,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3.分权制衡原则:美国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由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行使,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 ‎4.民主原则:总统、议员均由民主选举产生并有任期限制,对选民负责;人民对政府进行制约与监督。‎ ‎5.宪法至上原则:美国宪法以及国会通过的法律的效力高于其他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规定。‎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待西方民主政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没有冲突,就没有政治;没有妥协,政治就只能以暴力冲突收场。民主政治不能取缔冲突,但是可以化解冲突,变恶性冲突为良性冲突。民主政治正是妥协中炼成的,以冲突始,以妥协终。其实,民主政治本身就是一个妥协的产物。民主政治是制造妥协的政体,专制是制造暴力的政体。民主政治极大增加了不妥协的成本。对执政者来说,在非民主政治下,妥协的成本很高;在民主政治下,不妥协的成本很高,会受到法律、选民和道德的三重制裁。妥协的制度安排,包括对少数派的保护,都是民主制度的一部分。‎ ‎——摘编自刘军宁《政治是妥协的艺术 民主是妥协的制度》‎ 试以近代欧美国家民主政治的实践为例,阐述以上观点。(要求以英美两个国家为例,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解析] 首先根据材料明确观点,再结合英美两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完善的相关史实,说明在民主与专制的斗争中各派政治力量的较量、斗争及妥协。‎ ‎[答案] 示例一 观点:妥协在英国民主政治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论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克伦威尔死后,英国政局动荡,资产阶级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革命成果,选择让斯图亚特王朝重掌政权,这体现了一定的妥协。由于请回来的国王缺乏妥协精神,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又有了后来的“光荣革命”。“光荣革命”体现了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相互妥协。(举英国议会改革的例子亦可)‎ 示例二 观点:妥协在美国民主政治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论证: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充满了矛盾,如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权的矛盾、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南方州与北方州的矛盾。最终通过实行联邦制、议员分配比例、奴隶人口计算等方法调和了各方矛盾,体现了各方的妥协。‎ ‎ 政治妥协与西方民主政治 政治妥协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常见的政治现象,‎ 是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等方式互相做出让步,以缓解矛盾并达成共识的一种行为。在西方国家,权力的分立与制衡使得决策往往是各有关国家机关之间妥协的结果,在分权的体制下,妥协成为一种基本的政治现象。在代议制下,议会是各种利益派别在政治上的竞争中心,同时也是社会团结的中心。议会的这种双重性决定了它也是代议制民主下社会的政治妥协中心,代议制必然包容政治妥协。同时,妥协也是西方政治发展与民主制度演进的重要方式。‎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2019·衡水调研)在美国建国之初,相比于掌握钱袋子的国会和手握枪杆子的总统,美国最高法院是最弱的一个权力分支,没有实权。这说明在当时美国(  )‎ A.1787年宪法遭到破坏 B.法院无权制约国会和总统 C.三权分立制尚未完善 D.联邦政府权力划分不明确 C [本题考查美国建国之初的政治体制。A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根据三权分立原则可知,最高法院有权制约国会和总统,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美国建国初,最高法院权力比较小,这与三权分立的制约和平衡原则不符,说明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尚不成熟,故C符合题意;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2.1791年通过的美国宪法修正案第十条规定: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由各州各自保留,或由人民保留。这一规定(  )‎ A.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 B.加强了州政府的权力 C.削弱了联邦政府的权威 D.维护了民主共和体制 A [美国联邦制实行有限政府原则,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权力都有禁区,设置权力禁区是由联邦制的分权性质决定的,故A项正确;“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由各州各自保留,或由人民保留”,说明权力禁区外的权力“由各州各自保留,或由人民保留”,故B项错误;修正案是对宪法漏洞的修补,并不能削弱联邦政府的权威,故排除C项;题干与维护民主共和体制关系不大,故排除D项。]‎ ‎3.(2019·滨州模拟)“无论美国人对自由报以多么深的敬意,‎ 在制宪者看来,让中央政府为自由而受到束缚,以致不能去做那些需要它做的事(这些事包括保有能让自由得以繁荣的条件),并不明智。”由此美国(  )‎ A.实行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B.践行三权分立原则,实现权力制约平衡 C.开创两党制,避免一党专制独裁 D.推行人民主权原则,确保公民自由权利 A [根据材料“无论美国人对自由报以多么深的敬意,在制宪者看来,让中央政府为自由而受到束缚,以致不能去做那些需要它做的事(这些事包括保有能让自由得以繁荣的条件),并不明智”可得出美国实行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故A项正确。]‎ ‎4.(2019·湛江调研)1787年美国宪法在阐述政府的目的时,使用了“树立正义”“促进公共福利”“得享自由”等“中性”的原则,这些原则被后来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甚至没有合法公民地位)的美国人在争取权利时采用。由此可见,美国宪法(  )‎ A.超越了最初的阶级属性 B.具有一定的伸缩性 C.调和了不同群体的利益 D.缺乏应有的权威性 B [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1787年宪法有着明显的阶级属性,故A项错误;根据“使用了……‘中性’的原则,这些原则被后来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甚至没有合法公民地位)的美国人在争取权利时采用”可知,1787年宪法的“中性”原则涉及各个层面,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和权威性,故B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性”原则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而不是强调调和不同群体的利益,故C项错误。]‎ ‎ 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法国、德国代议制的确立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背景 ‎(1)法国自大革命到法兰西第二帝国的覆灭,政局一直动荡不安。‎ ‎(2)巴黎公社失败后,各派政治力量围绕共和与帝制的政权形式问题展开反复较量。‎ ‎(3)1873年,新调整的议会开始了制宪工作。‎ ‎2.标志:1875年1月,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3.内容 ‎(1)总统 ‎(2)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 ‎(3)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 ‎(4)其他:此后规定了法国国歌、国庆日以及“政府的共和国形式”等。‎ ‎4.意义 ‎(1)在法律上确立了法国的共和政体,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 ‎(2)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为法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法国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具有长期性、反复性、艰巨性、曲折性,反映的实质是复辟与反复辟、民主与专制、共和制与君主制、议会民主制与军事独裁的斗争。‎ 二、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1)过程:俾斯麦的三次王朝战争为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标志:1871年1月,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加冕为皇帝。‎ ‎2.《德意志帝国宪法》‎ ‎(1)确定帝国为联邦制国家 ‎①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海关和颁行法律等权限。‎ ‎②各邦保留了一些自治权。‎ ‎(2)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①皇帝: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主宰议会等大权。‎ ‎②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 ‎③议会: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其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帝国议会权力较小,由普选产生。‎ ‎3.评价 ‎(1)性质:德意志帝国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2)局限性: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是一种不完善的代议制。‎ ‎(3)进步性:是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的标志,使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德国的国家结构 当时有人讽刺说,这是一个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联邦。新帝国形式上是作为一个联邦组织起来,参加帝国的各邦表面上并未失去各自的原有地位,但是统治权属于普鲁士控制的帝国政府,而不属于各邦。‎ ‎——丁建弘《德国通史》‎ 三、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1.确立方式:通过革命战争或和平改革制定宪法,设立议会。‎ ‎2.主要特征:选举和议会立法。‎ ‎3.影响 ‎(1)积极 ‎(2)局限:维护的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并且在欧美部分国家尚未成熟。‎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一 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史料一 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不再发生革命了,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摘编自刘金源《从历史学视角透视 世界现代化进程》‎ 史料二 总统在理论上享有一个国王所享有的权力,但是除非通过内阁的媒介,他不能行使任何权力,而且他是不向议会负责的。总统任期七年,这在一个共和制国家里是很特殊的,这个任期是共和党人要求的四年和保王党人提议的十年的折中办法。‎ ‎——摘编自[法]瑟诺博斯著《法国史》‎ ‎[解读]‎ ‎(1)史料一省略号后面的内容是最关键的信息,注意“转折”“妥协”“民主制度”等核心词,它体现了法国民主制度的确立方式。‎ ‎(2)史料二第一句话说明了总统、内阁、议会之间的关系,第二句话体现了总统任期及确立办法。‎ ‎[思考]‎ ‎(1)结合史料一,说明法国通过什么方式建立起怎样的民主制度。‎ 试答:                                    ‎ ‎                                   ‎ ‎(2)史料二体现了法国政体的哪些体制?总统任期说明了什么?‎ 试答:                                    ‎ ‎                                   ‎ ‎【提示】 (1)1875年初,‎ 国民议会用妥协的方式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2)体制:法国实行总统制和议会制,权力中心在议会。‎ 说明:法国共和制保留封建残余,是政治力量相互妥协的产物。‎ ‎ 法国共和政体的特点及认识 ‎1.特点 ‎(1)曲折性:经历了君主专制的复辟、君主立宪制、帝制,直至最终确立共和政体。‎ ‎(2)铲除专制主义,实现政治民主化,以法治取代人治,以民主取代专制是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基本特征。‎ ‎2.认识:法国共和制政体确立过程具有反复性、曲折性,但总体趋势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无论是共和制还是帝制,并不是封建力量与资本主义力量的斗争,它们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实质是资产阶级内部实行何种政体的争斗。‎ ‎►探究二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特点及评价 史料一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第十一条 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宣战和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收使节。‎ 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 第十五条 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 第二十三条 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组成为统一的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皇帝指挥。‎ 史料二 漫画解读德国的发展 ‎   漫画1         漫画2‎ 漫画1:组成木桶的木条代表德意志各邦,‎ 箍木桶的铁条代表德意志帝国颁布的各项法令。‎ 漫画2:年老的俾斯麦仍然身手不错,喻指德国的经济迅速腾飞。‎ ‎[解读]‎ ‎(1)史料一引自法律条文,其中信息反映出德国皇帝具有空前广泛的专制权力,议会、内阁对皇权没有制约。但这也揭示出德国虽确立了代议制,但其民主政治的道路仍比较漫长。‎ ‎(2)史料二为图片史料,其中“各项法令”“箍木桶”“铁条”“迅速腾飞”等文字信息说明君主立宪制适应并促进了德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思考]‎ ‎(1)恩格斯曾说:“帝国宪法具有唯一的稳固的轴心——一个帝国首相(宰相)。联邦议会应当处于这样一种地位,这种地位使其他责任行政权成为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因而使帝国责任大臣无法存在。”结合史料一,分析恩格斯评价的是什么政体。简要概括该国政体的基本特征。‎ 试答:                                    ‎ ‎                                   ‎ ‎(2)1875年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而同时代的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应如何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差异性?‎ 试答:                                    ‎ ‎                                   ‎ ‎【提示】 (1)政体: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 特征:帝国宰相拥有对内阁的控制权,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2)要从国情的差异角度来认识政体的差异,政体的优劣应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 ‎ 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其成因 ‎1.特点 ‎(1)德意志是名义上的君主立宪制,德意志皇帝掌握行政权和军队,拥有广泛的权力。‎ ‎(2)德意志宰相由皇帝任命,宰相主持政府并担任联邦议会议长,但只对皇帝负责。‎ ‎(3)德意志帝国议会是立法机构,但无实权,法律须经皇帝批准。‎ ‎(4)立宪为虚,专制为实,具有浓厚的封建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 ‎2.成因 ‎(1)历史原因:德国统一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的;容克贵族在德意志的统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普鲁士邦国在统一过程中处于领导地位,帝国成立后继承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 ‎(2)现实原因: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德国资本主义发展起步晚,发展不充分);德国新兴资产阶级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帮助他们在国际市场上同他国展开竞争。‎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感悟法国“一票共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在大革命后的近一个世纪内,君主制与共和制的斗争此起彼伏,国家政体变动频繁。1870年9月4日,巴黎人民通过革命推翻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但共和制仍然前途未卜。当时国民议会中派别林立,有君主派、温和共和派、激进共和派、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等,各派之间展开错综复杂的斗争。1875年1月30日国民议会以353票对352票确定了选举共和国总统的方法,意味着确认了共和制。随后,主张君主制的议员越来越多地转而支持共和制,并且君主派已是资产者的派别。国民议会通过了5部宪法性法律,合称为第三共和国宪法或1875年宪法。‎ ‎——摘编自郭华榕《法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由国民议会两院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拥有统率军队、任命内阁各部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解散众议院等权力。总统的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副署。国民议会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众议员由直接普选产生,参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 内阁向议会负责,内阁总理须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议员可以兼任内阁官职。‎ ‎——摘编自洪波《法国政治制度变迁 ‎——从大革命到第五共和国》‎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1875年宪法得以通过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体与美国的政体相比有何不同。‎ ‎[解析] 第(1)问,结合两则材料分析1875年宪法通过的原因。 第(2)问,从总统、议会、内阁等方面比较法国和美国政体的不同。‎ ‎[答案] (1)共和制逐渐获得广泛支持;国民议会中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共和派的变化;君主派与共和派之间不存在根本利益上的冲突;宪法吸收了各派意见,借鉴了英美经验。‎ ‎(2)具有总统制和议会制双重特色;权力重心在议会;总统由议会选出,权力相对较小,总统之下设有内阁。‎ ‎ “一票共和”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任何事物、任何关系、任何过程都具有必然和偶然的双重属性。没有纯粹的必然性,也没有纯粹的偶然性,在种种偶然性的过程中都包含着必然的东西,而必然性总是要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法国1875年宪法的通过就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双重作用的结果。‎ ‎1.偶然性:法国自资产阶级革命以来就一直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政体一直在共和派与保守派之间的争夺中游走不定。保守派与共和派实力难分伯仲,法国1875年国民议会中,共和派仅以1票之差胜出,这是历史的偶然性。‎ ‎2.必然性: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能极大地解放当时法国的社会生产力,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符合当时法国社会的发展趋势,而保守派所代表的封建势力是社会发展的束缚,所以法国共和派的胜利是必然的,法国组建共和国是必然的历史趋势。‎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1876年法国众议院选举,结果共和党人获得多数票,并提出由温和派的共和党人西蒙任总理。1877年5月,君主派总统麦克马洪解散了共和派内阁,迫使西蒙辞职,在取得参议院同意的情况下强行解散众议院。麦克马洪此举(  )‎ A.体现了总统与议会的相互制约 B.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C.打破了保守派与共和派力量均势 D.反映了法国封建势力的强大 B [本题考查法国共和制的确立。A、D两项材料均不能体现,‎ 故排除;根据“君主派总统麦克马洪解散了共和派内阁,迫使西蒙辞职,在取得参议院同意的情况下强行解散众议院”并结合1875年宪法的规定可知,总统可在参议院同意的条件下解散众议院,故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总统依宪法行使自己的权力,故C项错误。]‎ ‎2.(2019·哈尔滨模拟)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在会议的闭会期间,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这说明(  )‎ A.总统有控制议会的权力 B.总统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C.行政权与立法权相互制约 D.行政权高于立法权 C [根据材料“在会议的闭会期间,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可知,总统并没有控制议会的权力,故A项错误;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体系之内,处于国家权力中心的是议会而非总统,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立法权和行政权具有相互制约的特点,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在会议的闭会期间,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可知,行政权并没有凌驾于立法权之上,故D项错误。]‎ ‎3.(2019·邯郸模拟)英国在1867年扩大选举权后,仍旧只有不到一半的成年男性居民获得这种权利。而在德意志帝国成立的1871年就有一半的民众参加了议会选举。这显示出德国(  )‎ A.政治民主化水平远远高于英国 B.人民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 C.政治民主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果 D.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C [德意志帝国专制主义突出,而材料中“选举权”不能说明整个政治民主化水平,故A项错误;材料中“选举权”不等于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故B项错误;材料中“帝国成立的1871年就有一半的民众参加了议会选举”超过英国“只有不到一半的成年男性居民”,表明在选举权方面德国成果明显,故C项正确;德意志帝国的国家权力中心是皇帝而非议会,故D项错误。]‎ ‎4.(2019·徐州一模)‎ 恩格斯评价德意志帝国时说:“德国牢不可破的统一是摆脱它目前的贫困和创造国家财富的首要条件,统一使它走向了经济现代化、军事现代化,却将政治现代化抛之脑后。”下列最能体现德国“将政治现代化抛之脑后”的是(  )‎ A.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元首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皇帝 C.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 D.宰相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 D [本题考查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君主立宪政体体现的是政治现代化,故A项错误;“元首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皇帝”是德国君主立宪政体的一种表现,体现不了“将政治现代化抛之脑后”,故B项错误;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体现了民主性,故C项错误;宰相作为内阁首脑不对立法机关负责而对皇帝负责,反映了专制的残余,故D项正确。]‎ ‎2015—2019年全国卷考情统计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全国卷Ⅰ ‎2016·君主立宪制的完善 ‎2015·责任内阁制形成 ‎—‎ ‎2016·欧洲代议制 全国卷Ⅱ ‎—‎ ‎2017·美国1787年宪法 ‎—‎ 全国卷Ⅲ ‎—‎ ‎—‎ ‎2016·1958年以来法国政体的变化 ‎1.从考查趋向看,多以情境材料为载体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特点、责任内阁制的运行模式等,体现英国民主进程的渐进性。1787‎ 年宪法体现的权力制约与平衡原则、美国共和政体的示范作用是全国卷考查的核心所在。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过程、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等方面仍是考查重点方向。‎ ‎2.从社会热点看,2019年是英国《权利法案》颁布实施330周年,理解适合本国实际的政治体制才能促进本国文明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国的民主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不同国家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具体国情选择和建构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民主政治制度。‎ ‎3.从预测角度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国情、传统之间的关系以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政治运作将会成为考查的重点。应特别关注美国1787年宪法以及两党制,同时与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代议制进行比较,认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法德两国代议制政体的不同特点及影响是考查的重点,同时要认识和理解民主政治道路的多元性。‎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 还原历史情景 教材主干知识常考常新 ‎ (2016·全国卷Ⅰ)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明立意:从英国君主立宪制演变历程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抓关键:“安妮女王即位”“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 理思路:本题属于历史情境型选择题,难度较大。考生对《权利法案》中有关国王权力的界定理解不到位,责任内阁制形成后,国王才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安妮女王可以更换执政党,表明国王仍然拥有较大权力并可干涉行政权,这体现出当时英国君主立宪制尚不完善,故B项符合题意;1689‎ 年《权利法案》的颁布即确立了议会限制王权的原则,故A项错误;英国内阁制开始逐渐形成是在1721年沃波尔担任内阁首相后,故C项错误;题干无法体现《权利法案》遭到破坏,故D项错误。‎ 练点:美国总统的职权 ‎1.(2017·全国卷Ⅱ)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  )‎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C [美国内阁对总统负责,其成员由总统任免,故C项正确;行政权力的加强是相对于立法权和司法权而言的,而题干材料体现的是行政权范围内政府首脑的阁臣任免权,故A项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明确规定总统掌握行政权,内阁对总统负责,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总统与内阁成员政见不同,而非党派之争,故D项错误。]‎ 练点:法国民主共和制的特点 ‎2.(2016·全国卷Ⅲ)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 A.有利于政局稳定 B.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A [1875年以后,法国的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内阁更迭频繁。戴高乐时期,宪法赋予总统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国家政治中的权力中心从议会转至总统,使政府有相对独立性,增强了政府的稳定性,故选A项;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故排除B项;该规定只是强化了总统权力而没有剥夺议会的主要权力,故排除C项;法国是典型的多党制国家,故排除D项。]‎ 挖掘历史题源 学科考核目标活学活用 ‎ (2015·全国卷Ⅰ)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明立意:从英国内阁成员发言内容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抓关键: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8世纪中叶”。‎ 理思路:材料信息“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体现了18世纪中叶时在宪法规定上英国国王还掌握媾和与开战的权力,但实际上是国王做出决定要有议会的参与,这说明了当时英国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上的权力,故选D项;A、B、C三项均不符合18世纪中叶英国的国情,故排除。‎ ‎[新题快递·自我评估]‎ ‎1.(2019·南通一模)1743年英国的《议会法》规定,享受王室俸禄和任命的相当一部分官员不得担任议员。这一议会改革举动表明(  )‎ A.工业资产阶级获得参政权 B.英国责任制内阁尚未形成 C.国王对议会的影响受到挑战 D.议员不再由国王任命产生 C [“享受王室俸禄和任命的相当一部分官员不得担任议员”,这是减少国王对议会的影响,故选C项;工业资产阶级获得参政权是1832年议会改革的结果,排除A项;18世纪中叶,责任制内阁形成,排除B 项;议员是由选举产生的,不是国王任命的,排除D项。]‎ ‎2.(2019·乌鲁木齐一模)著名学者何顺果认为,美国“建国之父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使这个国家的‘权力结构’配置合理又运转正常的问题”。根据1787年宪法,解决美国“国家与国民的关系”确立起来的原则是(  )‎ A.人民主权原则  B.联邦制原则 C.分权与制衡原则   D.共和制原则 A [1787年宪法中解决美国“国家与国民的关系”的问题的规定是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即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故选A项;联邦制原则解决联邦政府和各州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分权制衡原则体现在行政、立法和司法三部门之间,排除C项;共和制原则指国家代表机关或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制的一种制度原则,排除D项。]‎ ‎3.(2019·洛阳一模)1762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任命他的老师布特伯爵接任首相,用封官许愿、贿赂等方法在议会中形成一个“国王之友”派,利用这个集团去打击辉格党,削弱辉格党的势力。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 A.议会对王权的制约尚未形成 B.光荣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 C.议会内部两党斗争十分激烈 D.立宪政体有待进一步完善 D [材料中心是1762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利用自己国王的地位培植亲信,直接干预政治,反映了君主立宪政体尚不完善情况下的王权滥用,故D项正确;1689年的《权利法案》就是为限制国王权力颁布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英国国王试图控制议会和内阁,权力有上升的趋势,但已经不是专制的国王,光荣革命结束,王权专制的任务已经完成,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国王与议会、内阁的斗争,故C项错误。]‎ ‎4.(2019·张家口调研)在美国,除非能证明媒体存在着实际的恶意,否则对公职人员的报道即使不准确,媒体也免受司法追究。这一做法(  )‎ A.有利于保证决策的科学 B.表明媒体凌驾于政府之上 C.体现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D.有利于防止公共权力膨胀 D [本题考查美国的政治制度。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媒体对政府的监督受到法律保护,而不是强调政府合理科学决策,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除非能证明媒体存在着实际的恶意”可知媒体如果恶意报道仍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媒体没有凌驾于政府之上,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媒体对政府的监督受到法律保护,而不是强调法律至上的原则,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对公职人员的报道即使不准确,媒体也免受司法追究”可知美国借助媒体监督政府,从而防止公共权力膨胀,故D项正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