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3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3新人教版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四川省德阳五中高考语文总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3) 新人教版 1、(2011·上高二中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20 分) 阅读是一种孤独 毕淑敏 ①它有些像吃,有些像睡,有些像搏斗…… ②阅读的感觉难以比拟。 ③它有些像吃。对于头脑来说,渴望阅读的时刻必定虚怀若谷。假如脑袋装得满满当当,不断溢出香 槟酒一样的泡沫,那不宜于阅读,尤其是阅读名著。 ④人愈是年轻的时候,愈是贪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吃得渐渐地少了,但要求渐渐地精了。我们 知道了什么于我们有益,什么于我们无补。有许多长寿的人,你问他们常吃什么食品,他们回答说:什么 都吃,并无特殊的禁忌。但有许多东西他们只尝一口,就尖锐地判断出成色。读书也是一样,好的书,是 人参燕窝熊掌,人生若不大快朵颐,岂不白在世上潇洒走过一回?坏的书,是腐肉砒霜氰化物,浪费了时 间贻误了性命。名著一般多是经过了许多年代的考验,是被大师们的智慧之磨研磨了无数遭的精品。读的 时候,像烈火烹油的满汉全席,为大享乐。 ⑤它有些像睡。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按摩,在书页中你嗅得见悲剧的泪痕,摸得着喜剧的笑靥,可以看 清智者额头的皱纹,不敢碰撞勇士鲜血淋淋的创口……当合上书的时候,就像纸页与人的灵魂发生共振, 为精神增添了新的钙质。当我们读完名著的最后一个字时,仿佛从酣然梦幻中醒来,重又生机盎然。 ⑥它有些像搏斗。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书的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千方百计把 读者柔软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的力度却在争执中强硬 了翅膀。 ⑦在读名著的时候,我常常在看上一页的时候,揣测下一页的趋势,它们经常同我的想象悬殊甚远。 这种时候我会很高兴,知道自己碰上了武林中的高手。大师们的著作像某一流派掌门人的秘籍,记载着绝 世的功法。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会在潜移默化中悟出不可言传的韵律。我一次次在先哲们辉 煌的思辨面前顶礼膜拜,我一次次在无与伦比的语言搭配之下惊诧莫名……我战胜自己的怯懦不断地阅读 它们,勇敢地从匍匐中站起。我知道大师们在高远的天际微笑着注视着后人,他们虽然灿烂却已经凝固。 他们是秒表上固定了的纪录,是一根不再升高的横杆。在阅读中,我们被征服;在较量中,我们蓬勃了自 身,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⑧阅读是一种孤独。它同看电影听音乐会是那样的不同。前者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美味地共享, 后者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窃窃私语。他在不同的时间对 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唱。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里渗出悲悯的叹息。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 与他对话。 ⑨阅读名著不可以在太快乐的时光。人们在幸福的时候往往读不进书。快乐是一团粉红色的烟雾,易 使我们的眼睛近视。名著里很少恭维幸运的话语,它们更多是苦难之蚌分泌的珍珠。 ⑩阅读名著也不可在太富裕的时刻。阅读其实是思索的体操,富裕的膏脂太多时,脑子转动得就慢。 名著多半是智者饿着肚子时写成的,过饱者不大读得懂饥饿的文字。 真正的阅读,可以发生在喧嚣的人海,也可以坐落在冷峻的沙漠。可以在灯红酒绿的闹市,也可以 在月影婆娑的海岛。无论周围有多少双眼睛,无论分贝达到怎样的嘈杂,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那是一颗 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捶击,那是已经成仙的老爷爷特地为你讲的故事。 1.文章开头一段“它有些像吃,有些像睡,有些像搏斗……”,有什么作用?(4分) 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 (1)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的力度却在争执中强硬了翅膀。(3分) (2)快乐是一团粉红色的烟雾,易使我们的眼睛近视。(3分) 3.文章为什么在第八自然才点出“阅读是一种孤独”这一主旨?试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4分)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6 分) A.作者虽然说“阅读的感觉难以比拟”,但她还是用“吃”“睡”“搏斗”等生活现象来作比喻,生动 而形象地阐述了阅读的特点和作用。 B.在本文作者看来,与看电影看录像听音乐会不同,真正的阅读不是共享而是独啜。 喧嚣的人海和灯红酒绿的闹市中是不可能存在真正的阅读的,因为你不可能静下心来进行孤独的 阅读。 C.名著一般多是经过了许多年代的考验,经过大师研磨后的精品,因此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像享受 满汉全席一样吞下它。 D.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因为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撞击,你从中获得了属于你自己的 独特的理解和认识。 答案:1.(6 分)形象地写出了阅读带给人们的多种多样的复杂感受;(3 分)领起下文,展开对阅读感受 的具体描述。(3 分) 2.(4分)(1)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的思维往往不如作者缜密和深刻,但通过与作者的交流、碰撞,我 们思维的力度会得到进一步提升。(2分) (2)人在快乐的时候,很容易失去冷静的心态和客观的视角,对名著当中所包含的真知灼见往往就会 视而不见。(2分) 3.(4分)文章前七个自然段对阅读进行了通俗形象又富有感情的解读,使读者对阅读产生强烈的向往和 期待之情;(2分)在这种情况下,及时提出“阅读是一种孤独”这一主旨,更易于广大读者理解接受。(2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分) 4.(6 分)CD。 (C 根据文章最后一段“无论周围有多少双眼睛,无论分贝达到怎样的嘈杂”推断 D 项因果关系不成立,“毫不费力”错) 2、(2011·嘉兴一中 10 月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20 分) 时间的残雪 瘦 谷 ①去年冬天的残雪其实也是时间的残雪。我们眼看着它们像一朵朵地上的云团被时间风干,被在温度 计中一天天向上爬行的季节吞敛……雪融化的声音从房檐上滴落下来,真是很像古老的以水计时的钟漏。 每一下声音都在提醒我们:覆水难收,时间一去不返;逝去的岁月留下的只是充满想像、幻觉的记忆,而 不能再现、重逢。 ②关了一个冬天的窗户已经打开,初春的阳光径直射进屋来。我们看见石头壁炉中的火苗正在熄灭, 松香的气味在阳光中像是陈旧的灰尘,在归来的故人的眼中徐徐缭绕、升腾。这一切都予人时间停留的感 觉——其实只有在现实中生活得情绪沮丧的人才有这种幻觉。除此之外还有多情善感的诗人、作家、艺术 家,他们耽于幻想,热爱童话的气质使他们喜欢做梦。他们以他们的青春和生命做这种他们称之为“艺术” 和“创造”的赌注。他们与时间拔河,与时间作战。看见壁炉中火苗最后的情景,我似乎看到了这种努力 的结果。这些最顽强的火苗即使在生命濒临死亡的最后一刻,它们仍然伸直身体,做一个最后的腾跳..。 ③这些最后的焰舌即使在阳光中也仍然可以把我们的眼睛照亮。当火焰熄灭,我们就感到我们所处的 屋子、世界、时空突然一暗。但是,即使是这种辉煌的结束,即使火焰完成了这最后的挣扎..,时间仍然会 毫不留迹地匆匆走过。我们可以暂时保留火焰后的灰烬,但却无法保留火焰原本的音容和身体。 ④火焰后的灰烬其实就是时间的残雪。这些美丽的、白色的翅膀安静地垂落下来,然后消失…… ⑤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描述火焰曾经的、真实的样子了。 ⑥我从冬天末尾的黑屋子中走进春天最初的山岗。早晨灿烂的阳光中,满山岗都是残雪被阳光烧灼时 发出的轻轻的、咝咝的声音。残雪卷着身体,在湿漉漉的山岗上三五成群地晒着太阳。 ⑦如果闪电已经横空出世,那么雷声是不是就要滚滚而来?地壤下冬眠的虫子是不是就要苏醒?那个 名叫“惊蛰”的调皮孩子是不是就要把地上的残雪惊吓得魂飞魄散,以至于连身体都会躲进时间深处?虫 子和残雪在同一条路上相逢,匆匆忙忙的它们甚至来不及相互问一声好,就错身而过了。松软、湿润的土 地中,麦苗舒展开了身肢,而草则笑嘻嘻地露出了星星点点细小的牙齿。 ⑧是谁在这山岗上放牧这娇小的白羊?是谁在这山岗上放牧这时间的残雪? ⑨时间在达利的画笔下可以折叠,而残雪呢?柔软的残雪却不能被一个真正的、关注时间的忧世伤生 者保留,哪怕是一个短暂的季节。美丽的残雪在我们的面前匆匆走过。啊!残雪,你发出的足音是溪流、 是瀑布、是东去的大江,还是枝头音乐般闪烁异彩的晶露? ⑩我坐在山岗的石头上,任由残雪在我的心中徐徐地漫漶,感受残雪热烈的簇拥。一条小路曲曲弯弯,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我留不住你们,就像我留不住我自己。你们也留不住我,哪怕你们在这山径两旁伸出温情真挚的手,想拉住 我在风中飘拂的衣襟。 除了山岗上停留着残雪外,河流上也有残雪,树枝上也有残雪,但鸟巢上没有。黑黑的鸟巢像是冬 天中落尽枯叶后的果子,硕大,饱经风霜。 残雪不时从树上喀嚓一声落下来,落到地上和河中。这是春天来到时,注定要发生的事情。那些枝 上的嫩芽齐心协力,“嗨”的一声便把残雪从自己的身上推了下来。 有薄冰嚓嚓破碎的声音,这声音和河上的残雪一起顺流而下。明亮的阳光从天而降,直达河上漂流 浮升的碎冰。从碎冰上折射出来的光斑在我黑色的衣裳和树下的阴影中闪闪烁烁。残雪就在这些沾着阳光 的浮冰间安静地穿行,而我却看不见河边牧鹅的少年。 是的,在这个季节,残雪将从我们的眼前溜走,就像那些暗藏心机、调皮的白鹅从牧鹅的少年的竹 竿下溜走一样。我们触景生情地张开嘴巴,却无法唱起往日的牧歌。时间已经使我们再也找不准那首老歌 的调子。即使残雪漫漶的水痕最终也干枯消失得踪迹全无。 1.同样是写火苗即将熄灭,第③段用“腾跳”,第④段却用“挣扎”来描绘它,这是为什么?简述你的理 解。(3 分) 2.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⑦自然段中“虫子和残雪在同一条路上相逢,匆匆忙忙的它们甚至来不及相互 问一声好,就错身而过了”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4 分) 3. 本文借用了诸如“残雪”“火苗”等具体的物象来表情达意,请在文中再找出一例,并分析通过这一物 象传达了怎样的信息?(4 分) 4.本文的语言形式唯美,立体鲜活,灵动跳跃。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从文中任选两例具体赏析。(4 分) 5.从文章对“时间的残雪”的具体思考中,我们可以从中解读出作者对时间这一古老话题的新思索和积 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请结合全文简要阐述。(5 分) 答案:1.“腾跳”写出了火苗对生命的十分珍惜的主观情感,表现出火苗生命虽短暂却十分充实、美丽。 “挣扎”则写出了生命消逝的必然性,在时间老人面前,濒临死亡的任何努力均是徒劳的。(3 分) 2. 残雪是会被“惊蛰”吓得魂飞魄散的旧冬象征,而虫子则是从“惊蛰”后醒过来的新春代表,两者匆 匆擦肩而过,形象地表明冬去春来新旧交替的必然性。(2分)从下文来看,麦苗舒身,小草嘻笑呈现出 春回大地的喜人景象,体现出这一划线句子结构上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分) 3.(1)文中除“残雪”“火苗”这两个物象之外,还有:a.破碎的薄冰;b.横空出世的闪电,滚滚而来的 雷声;c.从冬眠中苏醒的虫子;d.舒展身肢的麦苗,露出细小牙齿的小草;将残雪从自己身上推下来的枝 上的嫩芽 ……(1 分)(2)文章借用这些物象传达出这样的信息:时间一去不返,时间不可回溯,时光易 逝,生命难再;大自然的伟力不可抗拒。(此答案的要义在于能抓住冬去春来的季节特点,体现出该事物 或消亡或新生的生命特征。)(3 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4.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清新灵动。比如:(1)拟人。“那些枝上的嫩芽齐心协力,‘嗨’的一 声便把残雪从自己的身上推了下来。”赋予“嫩芽”这一静态的事物以人的动作,“齐心协力”“推”以及 人的声响“嗨”,活画出嫩芽初生时蓬勃的朝气和旺盛的活力。(2 分)(2)比喻。“这些美丽的、白色的翅 膀安静地垂落下来。”将“灰烬”喻为“美丽的、白色的翅膀”,形象地写出了灰烬垂落时的轻盈、飘逸, 表达了对火焰即使在最后一刻也尽量辉煌美丽的礼赞。(2 分) 5.虽然时光易逝,青春难再,但作为一个关注时间和忧世伤生的人,作者从另一个角度渲染了一种积极的 亮色,那就是执著生命和抗衡时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2 分)作者认为,虽然我们无法感动时间老人,但 我们可以在有限的生命中,与时间拔河,与时间作战。我们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 3、(2011·江西师大附中 10 月月考)完成 1-4 题 (21 分) 老廖一整夜都睁着眼睛坐在值班室的电话机旁。 昨天中午,突然接到从青海来的电话,说地质学家彭工当天下午到达山下的火车站,请接站。老廖一 下懵了头。疗养院的大客车和面包车上午都送疗养员们到山下的风景点去了,不到傍晚回不来。留在家里 的一辆备用小车,被韦局长要去了。当时,大客车和面包车都满员,韦局长提出派小车。虽然让面包车上 的工作人员给他腾个座位是没有问题的,但老廖估计不会有人上山,还是满足了韦局长。皆大欢喜总是好 事,韦局长所在的那个省的科技局在疗养院基建的时候给过许多支持,更不好意思让人家觉得怠慢。 却偏偏出了例外!又偏偏出在彭工头上。彭工是中国盐湖地球化学的创始人之一。有关他的报道,老 廖读过很多:上世纪 50 年代从国外回来,直接就去了柴达木,此后在那里一待就是好几十年,足迹遍及 青海、西藏、内蒙、甘肃、宁夏,大半时光都在终年不见绿色的盐湖度过。中科院在庐山建了这个疗养院 之后,不知动员过他多少次来疗养,每一次他都谢绝了。哪座山能同千里昆仑、万仞唐古拉、冰雪冈底斯、 天外喜马拉雅媲美?在中科院今年发来的疗养员名单中,老廖见到了彭工的名字,心里一样没抱什么指望, 尽管对见到他几乎有一种渴望。 他却来了。这一次,他不得不来。半年前,体检发现他的心脏“传导阻滞,心跳过缓”。他说,我立 个字据吧,死了和组织无关系,又一次领着考察队去了西藏盐湖。他后来住了一个月医院。出院后,被强 行要求来庐山疗养院。人们希望借助这里丰沛的生命气息,借助这里经由大量针叶林的尖端放电产生的大 单位的负氧离子,使他得到一次充分的休养生息。 整整一下午,老廖一个接一个地打电话,向有关系和没有关系、说得上话和说不上话的单位借车,结 果电话挂了个遍,毫无希望。正当旅游旺季,哪个单位的车也不会闲着。只有请山下风景点转告疗养院的 陪同,让韦局长坐的那辆小车去接彭工。 结果非常糟糕。韦局长很不高兴,他不相信这么大个庐山就挤不出一辆车。而且,接他时用的是面包 车——当时他一行有好几个人,接彭工为什么就必须用小车?要知道,他虽然是行政领导,也是申报了院 士的。他把住车门,理论了好半天,等司机急急忙忙把小车开到火车站,最后一批旅客已经走出车站广场。 司机在车站里外找了个遍,没有见到彭工的影子。彭工的去向只有几种可能:要么误了车或者又一次 改变了主意;要么被山下什么单位接走;要么自己上了旅游车……如果没有意外,他应该会来个电话。 老廖一整夜等的,就是这个也许会来的电话。负责好科学家的疗养,真不是一件轻松事。当初调老廖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来筹建这个疗养院,他就很犹豫。责任太大了! 窗外,黑了不知有多久,好像有 100 年。老廖就坐在这 100 年的黑暗中静听着山风在树林中穿过,虫 子在草丛中鸣唱,越来越浓重的夜雾淅淅沥沥,疗养楼隐隐传出鼾声。后来天渐渐亮了。阳光穿过稠密的 树林倾泻下来。一切都像往常一样:清新、明亮、温馨、欢快,但老廖却不知为什么老想哭。 下面有人喊他,喊声很急。莫非是彭工到了?他猛地站起,推开窗户:“什么事?”“餐厅里吵起来了。” 争吵的双方是食堂管理员和韦局长。韦局长昨天从山下回来开始腹泻。他认为他腹泻的原因是食堂的 饭菜有问题。 “假如腹泻不普遍,那就还得找别的原因。比方说,你昨天是不是喝过泉水了?” 疗养员因为喝泉水引起腹泻的事经常发生,尽管疗养院一再提醒告诫,还是有人克制不住自己的好奇。 “这跟泉水有什么关系?你自己看看你们做的饭菜!” “哪个,哪个说我有问题?”人 群后面忽然一声大喊,食堂大厨挤进来。他 40 来岁,很粗壮,两只 袖子卷得老高的手沾满了面粉,紧紧抓着一支擀面杖。“你再说一遍,我有什么问题?”大厨横眉立眼, 上上下下打量韦局长。 韦局长不由得后退了一步:“我没有说你,我说的是饭菜。” “饭菜都是我做的。我自己吃了,拉的屎你嚼都嚼不烂。你拉肚子,关我屁事!” “住嘴!”刚走进餐厅的老廖大喝。 但是事情已经无可挽回。 “无法无天,无法无天!这么一团糟,怎么会不把大科学家给弄丢了!送我走,立刻!” 韦局长今天 的火气,显然是昨天下午调走了小车引起的。 “大科学家”指的自然是彭工。老廖心里一阵刺痛。 上了小车的韦局长不停地长吁短叹:居然弄了这么一帮人来管理疗养院,科学家来这里谈何疗养,简 直就是受迫害。可怕,这么粗暴,难以想象…… 坐在司机旁边的老廖只有沉默。他没有守住自己的责任。毕竟,他是院长,派不派小车,决定权在他 手里。 “我看彭工不来倒是对了。何苦来受罪呢……”韦局长没完没了。 “停车!”老廖突然喊。车子怪叫一声刹住了。 老廖发现了一个人。那个人秃顶,两腮下塌,在庐山早晨一尘不染的阳光下,沿着牯岭街心公园的小 道,向园门外缓缓走来。 老廖直直地盯着这个离车窗越来越近的人。 不错,是他,是彭工,是那个照片一再在报纸上登过的地质学家。 老廖推开车门,跳出去——“请问,您是彭工?” “是啊,您是?” “我是疗养院的。我们昨天中午接到你要来的电话,可把我们找苦了。” 老廖的两条腿微微发抖。 “哎——呀,”彭工声音喑哑,“抱歉,抱歉!我该主动跟你们联系的。”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您来了就好。”老廖的声音有些哽咽了。 “我昨天就上山了,坐旅游车上来的。天快黑了,我想你们都该下班了,不好去麻烦你们。” “您在哪里过夜的呢?” “那里。”彭工回过头,指了指街心公园的草地。草地上,还有一些从山下带着席子和毯子来的露宿 者横七竖八地躺着。几乎是清一色的青年男女。 “这里真绿,绿得醉人。不像我们那里,坐车跑几天也看不到一点绿色,有时候忽然发现一棵小草, 全车的人都要下车来,围着看个半天。” 彭工仰起清瘦枯槁的脸,陶醉地眯着眼睛,两边塌陷的腮帮子翕动着。 “我昨天睡得真好。” “彭工……”老廖的泪水夺眶而出:“苦了您了!” “苦?怎么会苦?我喜欢露营,在戈壁滩露营惯了。这里枕的、垫的是这么厚的绿草,享受得很,简 直就是奢侈了。”彭工像儿童一样笑着。 老廖一把从彭工手上拿过行李箱,走回车子,拉开后车门,对里面的韦局长说: “跟您打个商量,请您下车来等一等,我把彭工送回疗养院,再来送您下山,行吗?” 车子里没有回答。 前面,碧蓝碧蓝的天空下,雪一样洁白耀眼的庐山瀑布云,正从日照峰那一面翻越过来,波涛汹涌, 漫无边际,滚滚而下,牯岭一带所有的峰峦、峡谷、树林、溪流、屋舍、楼亭很快就淹没在似有若无的缥 缈中了。 1.分析小说划波浪线部分环境描写的特点与作用。(4 分) 2.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有怎样的性格特征?(5 分) 3.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与作用。(6 分) (1)哪座山能同千里昆仑、万仞唐古拉、冰雪冈底斯、天外喜马拉雅媲美? (2)车子里没有回答 4.请为小说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6 分) 答案:1.以夸张、比拟、对比等手法,(1 分)描写了庐山夜色的安宁、闲适和黎明的生机盎然;(1 分) 烘托了老廖内心的焦虑、不安与愧疚,(1 分)为后文情节的转换做铺垫。(1 分) 2.①答小说主人公是彭工的,(2 分) 性格特点:一心扑在事业上;随和,朴实;对人真诚、善良(答到 1 点给 1 分,答到其他点,言之 成理也可;共 3 分) ②答小说主人公是老廖的,(1 分) 性格特点:认真负责,忠于职守;为人周到,热情 (答到 1 点给 1 分,答到其他点,言之成理也 可;共 2 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③答小说主人公是韦局长或其他人的,不给分。 3.(1)转述人物的语言,表达人物对自然与事业的热爱与忠诚,(1 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1 分), 回答了读者的疑问。(1 分) (2)此时无声胜有声,(1 分)表现了车子里的人内心的震撼,(1 分)突出了人物的形象(1 分) 4.①以“庐山瀑布云”为标题,揭示象征意义的,言之成理,给 6 分; ②以“责任”“疗养”等内容为标题的,言之成理,给 4 分; ③以“科学家”或“老廖”等职务、人名为标题的,言之成理,给 3 分; ④以“真没想到”“巧合”等情节为标题的,言之成理,给 3 分。 4、(2011·成都外国语 10 月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 题。(22 分)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 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 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丽堂皇了。 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 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 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安静地在圣洗盆前 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 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 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 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 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 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感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 线条来描绘人物。 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 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 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 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皙,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 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 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9 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 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 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 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 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画的上部是安德 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烛油的老妇人。如果有列宾在世就好了。这个 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把这个主题表达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像 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 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 我非常喜欢但丁在 《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后的幻象》 中: 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 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 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上,看到 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 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 (有删节) 1.作者为什么说莫斯科与圣彼得堡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4 分) 答: 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短语或句子的含意。(6 分) (1)辛酸而又喜悦(3 分) 答: 。 (2)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3 分) 答: 。 3.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巧妙,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赏析。 (6 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0 答: 4.请综合全文,谈谈你对本文标题含义的理解。 (6 分) 答: 答案:1.答案 ①教堂和人物雕像一样,只有外表的精美,没有内在的美丽(或只有躯光,没有灵魂)。 ②它们太富丽堂皇,氛围与朴素的宗教精神相悖。(4 分,各 2 分) 2.(1)辛酸是指这个六旬老妇因家境贫寒不得不佝偻着身躯在教堂从事扫烛油的劳动;喜悦指这些默默无 闻的底层劳作者让人们看到了永恒的光明,这种心灵的洗礼让人喜悦。(3 分) (2)人间的温暖,生活的希望或者艺术的灵感并不是来自对社会上层人物的仰慕,也不是来自 于对神的祈祷,而来自于对社会底层默默无闻的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3 分) 3.答案 :俄罗斯满街的雕像神圣而恒立,人们可常常见到,教堂里清扫烛油的老妇人渺小而卑微、神色 暗淡,毫不引人注意;(2 分)教堂里宏大艳丽的壁画需仰视才可欣赏,神像脚边安静的老妇人却只需你不 经意间一低头就可注意。(2 分)静与动,神圣与卑微,崇高与渺小,短暂与永恒,在自然的尘世里形成了 鲜明对比,扩大了文章的思考范围,使文章有深度。(2 分) [6 分,大意对即可] 4.答案:(1)标题中的 "低头"是个具体的动作,"低头"才看到那深深打动作者并让作者"镌刻在心中"的 老妇人;(2)指能带来光明的"博大深沉"的感情往往蕴藏在最底层的苦难的人们中间(或:底层人群往往 蕴藏着对"光明"的执着信念);(3)暗示出作者将笔触伸向最底层的人群,寄托了作者对人世间真善美的 思考。 5、(2011·福建六校联考) 阅读下文,完成 1—3 题。(15 分) 周杰伦和感伤时代 林如玉 这个世界纷纷扰扰,创造了许多机遇和光华,也诞生了几多无奈和感伤。 在别人面前强作欢颜和练达,回头独处一隅,欲泣却无人顾怜。打开电视,尽是些你痴我狂的情感纠 缠,似乎在情字面前,没有一个人是清醒、狡黠的,而现实中,又有谁的胸膛可以终生依托?推开窗户, 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似乎人世间从来都可用繁华来形容,只是自己一直置身其外,更无一双慧眼识得自 己的孤独和失落。于是,日复一日,晚霞续写着朝霞的辉丽,自己心房的那个角落依旧钝暗。灿亮的露珠 揣着绿叶的温情,吧的一声,醉倒在大地;待到秋尽,那片泛黄了的绿叶禁不起思念的重量,伴着和风, 悠然舞下,陶醉地吻了露珠栖身的大地……那一刻,自己恨不是露珠或落叶。 多少年来,独自行走在大街上,经常能听到从两旁店铺里飘出流行歌曲,若是巧与当时心境相契,那 种年轻的忧伤就会沉渣泛起,足足够我体味些日子了。几年前的夏天,朋友帮我下载了一批歌曲,其中有 周杰伦的《七里香》。方文山写的词,“雨下整夜,我的爱溢出就像雨水;窗台蝴蝶,像诗里纷飞的美丽章 节;几句是非,也无法将我的热情冷却,你出现在我诗的每一页……”极尽诗的温婉与绮丽,从周杰伦口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 中唱出,含糊不清,也无阳刚之气,倒有几分感伤的情调。想起我烂漫的情感,和情感外水泥块般冷硬的 现实,歌曲散发的异香,无意中抚慰了我几年的心怀。 后来,又听了《东风破》、《菊花台》和《青花瓷》,虽不能与《七里香》比肩,却也别有韵致。这个时 代,没有普遍性的大悲,却有不同的浅愁,方文山用他很古典很雅致的美笔,点染中国文化元素,说出了 人们心中那些莫名的浅愁,让它们通过周杰伦的曲调和吟唱自由传染,在不同年龄的人心中产生共振。一 群高中女生课下小声谈论周杰伦,一个女生辩到激动处,跳起来大叫:“谁要说周杰伦不好,我就跟她急!” 在歌厅里,一帮四十多岁的哥们竟也争着点唱周杰伦的歌曲。 平心而论,周杰伦小眯眼,瘦瘪的脸,按照东方人的审美标准,算不上帅气,却迷倒了包括少女在内 的几个年龄层的无数 Fans,这不能简单地用“盲目崇拜”来概括,而应该说,周杰伦用他的歌曲,简练、 直白地抒写了这个时代众多人内心埋藏的情感,最具有象征性地传达了年轻一代的生存状态。近几年,台 湾“亚洲四小龙之一”的美誉在褪色,民众彷徨;大陆的城市出现了年轻的失业人群,许多昔日的“天之 骄子”寒窗之哭尚未饮尽,象牙塔、玫瑰园里的憧憬未及回味,就迷失在求职的茫茫人潮中;投来的都是 柔情蜜意,却感到其背后波诡云谲,于是绕树三匝,仍无枝可栖……这个充满幻象的时代,并不是精英的 人们,有许多情感要倾诉,歌曲可以打破性别、地域、职业、文化层次等藩篱,成了不二选择;帅哥靓女 似乎都轻薄,而相貌平平的周杰伦,恰是这类情感的代言人,他真的以略带感伤的曲调,完美地演绎了无 数带伤族的心路历程。 实际上,港台周杰伦式的艺人还有李宗盛、罗大佑、赵传、刘若英等,他们各领风骚,风靡大陆,那 种深情和细腻,打翻了大陆那些大腕们粗俗、干瘪、毫无根由的歌词,炫耀般无病呻吟的演唱,以及无所 适从甚至令人啼笑皆非的装饰。大陆有许多方文山、周杰伦,他们的才情被一道道门槛挡在了深闺,只惜 至今人未识。 浮华不可能绵亘一生,露珠与绿叶的平淡,却诠释了心灵相识的渴望。也许,我的日子就像脚下的一 条条石板,没有人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只有自己谛听的时候,才觉得每天有着不同的声响。而记刻在年 轮上的歌曲响起时,就如同路旁多了赏心悦目的花与树,或幻想的知音,陪伴自己走过这个时代,让我不 感寂寞。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现实世界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作者认为人世间似乎一直都可以用繁华来形容,但是这一切的繁华却 似乎与自己无关,自己依然感到孤独与寂寞。 B.不管有些人对周杰伦有什么样的不好的评价,一个不争的事实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那就是周杰伦以 及他的歌已经深入人心,尤其是少男少女们对他的追崇已经不能简单地形容为“盲目崇拜”了。 C.“灿亮的露珠揣着绿叶的温情,吧的一声,醉倒在大地”;这句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生动地描绘出了露珠从叶面落到地上的美丽瞬间。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2 D.这是一个物欲横流充满幻象的时代,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有太多的感情需要倾诉,而周杰伦的歌曲却 能冲破性别、民族、阶级等方面的限制,与人们内心的所有情感要求契合。 E.本文中,作者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旁征博引,娓娓道来,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道出了当今社会许许多 多少男少女的心声。 2.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露珠”和“绿叶”,有什么作用?(4 分) 3.请结合社会实际,探究周杰伦和感伤时代有什么样的联系。( 6 分) 答案: 1.(5 分)C(没有夸张的修辞手法) D (“与人们内心的所有感情要求相契合”说法太绝对) 2.(4 分) 答案要点:结构上,前后相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2 分)内容上,表达作内心对露珠和绿叶那种平 淡而真实的温情的向往之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2 分)(如有其它分析,言之成理亦可) 3.(6分)探究要点:繁华的社会过于浮躁,(1 分)这个浮躁的社会为人们尤其是年轻的少男少女们带来 了许多的迷茫。(1 分)例如:就业的迷茫、情感的迷茫、对人生的迷茫等,而这些迷茫的情感积聚在内心 造成年轻人些许的哀愁,(1 分)这些哀愁在冷酷的现实面前又无从宣泄;(1 分)而周杰伦的歌虽无阳刚 之气,却有些许感伤的情调与人们的感伤相契合,(1 分)能使人们内心的忧伤泛起,甚至能抚慰人们受伤 的心灵。(1 分) 6、(2011·重庆南开中学 10 月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第 1—4 题。 说品味 董桥 ①中国化学家张子高业余收藏古墨出名,藏品近千方,其中不少是明清墨中至宝,写过多篇考证古墨 的文章。难怪他说:“藏墨是我的爱好,也是我研究化学史的一个小方面。”职业和趣味竟如绿叶配牡丹, 很难得。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也有这分福气,他一生游历不少山川,《平郊建筑杂录》里提到他和夫 人林徽因 1923 率在游香山途中发现杏子口山询南北两崖上的三座小小石佛龛、。几块青石板经历了七百多 年风霜,石雕的南来风貌依稀可辨,说是“虽然很小,却顶着一种超然的庄严,镶在碧澄澄的天空里,给 辛苦的行人一种神秘的快感和美感”。建筑家有这样的领会,梁思成名之为“建筑意”。 ②“意”,不太容易言使,等于品味、癖好之微妙,总是蕴涵一点“趣”的神韵,属于纯主观的爱恶, 玄虚不可方物,如声色之醉人,几乎不能理喻。袁宏道所谓“世人所难得者惟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 中、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惟会心者知之。” 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3 一心追求高级文化之神情旨趣,恐怕变得有身如桎,有心如棘,入理愈深,去趣愈远,终致身价太高而找 不到市场出路。张岱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 古董,好花鸟,跟大学问家的心境虽然不同,但断非胸元丘壑,一俗到底,不然明亡后他又何苦入山著书? 萧伯纳说凯萨有“知卵有?趣:,所以一生毫无发明,更无道德勇气。萧翁此论当不得真,他只是在故意 挖苦西方用其人的“趣味”判斯其人的精神境界之标准。 ③品味跟精神境界当然分不开,可惜庸俗商业社会中把人的道德操守和文化修养都化成“交换价值”, 视之如同“成品”, 只认标签不认内涵,品味从此去“品”何止千里!梁启超向清华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 恪,曹问“陈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非博士,也非硕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 著作。”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就难了!梁大怒,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 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由此可知梁任公学问、胸襟跟曹云祥不同:前者知趣, 后者乏味;明乎此则会心微笑可也! ④懂得看破功利社会怪现象而发出会心微笑的人,才能洞识“现代品味”的真谛,才可以在交换价值 市场上立足且自得其趣。在这样精致的按钮时代里,没有一点品味的人注定寂寞。品无高下,要在一“巧” 字耳!美国有个 Dna Hurle;y 专写一分钟小说,他有一篇小说的故事说一位汉子半生潦倒,事业屡试屡败, 终于决心放弃追求成功,转而向世人袒露心中的失败意识,开设一家招叫“温啤酒坏食品”的馆子;岂料 人人看了大为赞赏,都说他至情至世,天下一怪,馆子客似云来,汉子从此腾达了。说知趣,说品味,这 个人算是正等正觉最上乘了;计穷虑迫、心机震撼之后灵机畅通,既不孤芳自赏,也不随波速流,结果性 情和生计都保住了。所谓“窗内人于窗纸上作字,吾于窗外观之,极佳”,他深谙此趣。 ⑤虽说“花不可以无蝶”、“石不可以无苔”,到底“居城市中,当以画幅当山水,以盆景当花圆”;现 代人身在城中,心在城中,殊难培养层次太高深的文化品昧;但是,培养求知的兴趣,多少可以摆脱心中 的围城。知识可旧可新,可中可西,可真迹,可复制,不必僵持,也不一定都能化成力量,却大半可以增 添生活情趣,减轻典章制度消磨出来的精神溃疡。张子高耽悦古墨,梁思成醉心山川,张石公酷爱繁华; 说是求“知”求“趣”,实际上也流露出他们对人性的无限体贴。品味僳是可以这样调节出来的。 (选自《20 世纪中国散文》,有删改) 1.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意。(6 分) (1)只认标签不认内涵,品味从此去“品”何止千里! (2)减轻典章制度消磨出来的精神溃疡。 2.本文第二自然段的语言颇有特色,请简要赏析。(6 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4 3.第四自然段弓 l 述美国小说中的故事有何作用?(4 分) 4.作者认为“现代人身在城中,心在城中,殊难培养层次太高深的文化品味;但是,培养求知的兴趣, 多少可以摆脱心中的围城。”结合全文,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6 分) 答案:1.(1)现代社会只注重人的名利、地位和身份等外在标志,而忽视人的道德操守和文化修养,这 样离品味就十分遥远了。(“标签”和 t。内涵”是置换要点)(2)知识可以部分弥补现代社会刻板的 规则所给人带来的精神缺失。(“减轻”“典章制度”和“精神溃疡”是置换要点) 2.①运用比喻,如“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等句,形象说明趣味的含蓄抽象,如“有身如桎,有心 如棘”,形象表现一心追求高级文化的痛苦和无趣;引用,如引用袁宏道对“趣味”的看法。②便用 排比,构成整句,如“好精舍,好美婢”等句,与散句相搭配,显得错落有致;③语言风格典雅,文 段中大量运用文言的句式,增添了语言的典雅。 3.①引述小说中的故事意在论述现代社会中人应该看破功利,巧妙地寻找品味这一观点,增强了文章的 说服力;②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4.观点分析:现代人已经很难从自然中去培养情趣和品味了,通过对知识的追求,尚可以培养人的品味, 帮助人们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精神困境。 评价:,赞同作者的观点。现代人生活在城市之中,远离自然,让心灵陷入物质的困境之中,对趣味 和品味显得更为艰难了;我们对品味的培养,既可以亲近自然,也可以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增添生活的情 趣。 7、(2011·吉林一中第二次检测)阅读下面短文,完成 1—4 题。(15 分) 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 ⑴游淮安河下镇,运气出奇的好。一路豪雨,临近镇子时,却住了雨脚。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青砖黛 瓦的建筑。古巷弯弯曲曲,旧宅瓦椽不整,老店铺面半朽。随便走进一处宅院,都能在弥漫的湿气中嗅到 浓郁的历史气息。雕花窗棂、檐兽、陶缸、红木桌椅和青花瓷器,隐隐透出了往昔的热闹和繁华。 ⑵但印象最深的还是那里铺路的石板。 ⑶古镇里的许多铺路石板,久已废弃,被随便丢在巷子深处,或者就摆在窗前屋下。有些石板磨损严 重,呈现出柔和的曲线。它们大都是土黄,或者透出点红色,一块一块,像固体的阳光,带着一点温暖, 一点黯淡,与镇子的青灰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⑷这些石板皆非本地产。当初盐运兴盛时,大运河、淮河上来往的舟船,去时载盐,返回时捎带石板 压舱,卸于河边,富有的盐商便购来铺路。数十年下来,这里的街道上就铺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板。原 来,这些石板都曾随船只,压着波浪,伴着涛声,最后落户在这里,成了古镇的“居民”。 ⑸这曲折的石板上,走得最多的是盐车。明朝中叶以后,淮盐全部运到河下,经检验抽税后再分运到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5 各地销售。这么一个小镇子,成了全国食盐的重要集散地之一,狭小的巷子里,竟然曾滚动过影响国民经 济的商业洪流。 ⑹除了盐,还有粮,还有竹木铜铁……自明代起,湖广、浙赣、江南等省漕粮必须经此地停留,等待 漕署官员查验成色数量后,方可北上,而回程之船携带的商品也在此集散。永乐年间创办造船厂以后,这 里更是成为造船物资的集散地。如今,在河下镇还可以看到打铜巷、钉铁巷、估衣巷、竹巷、绳巷等街巷。 ⑺商业的发达,带来了多少尘世浮华。“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时休。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在 西湖嘴上头。”(“西湖嘴”即今河下镇)这是明朝邱浚描写古镇盛况的诗句。琵琶刘街、花巷街、菜巷街、 西湖嘴街、粉章巷、干鱼巷等众多见于典籍的街巷记载,都是从前的生活画卷留下的印痕。 ⑻富庶还养护了这里的深厚文脉。从元朝起,山阳县儒学就建在这里。《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也生活 在这里。想象吧,曲折深巷的院子里,曾飘荡过多少朗朗的读书声。而当报喜的骏马跑过,伴着清脆的马 蹄声,又有多少人的心也像这石板一样,迸发出烨烨的火星。 ⑼这石板上也曾有皇家的辇乘招摇而过。康熙、乾隆两帝数度南巡都经过这里。 ⑽这些石板还见证过更久远的历史。这里是古代名将韩信、梁红玉的出生地。韩世忠、梁红玉曾驻兵 于此与金兵对峙。金戈铁马的杂沓之声,给这座古镇平添了许多壮怀激烈的铁血内涵。 ⑾所有的烟云都过去了,只有这座镇子还留在这里,只有这些老石板还留在这里。坑坑洼洼的石板上, 踩来踩去的已经是现代人的脚步。要经多少脚步、车马的磨损,才能造成这些坑洼?岁月是峥嵘的,而这 些石板的外表却越来越随和、温婉,棱角都已失去,像磨损了边角的古籍。 ⑿我们顺着一条小巷走到尽头,登上几十级台阶,就站到了古运河的大堤上。运河水在静静流淌,虽 然多日下雨,河水也不见汹涌之势。一条古老的河,由于见过太多,也许已变得宠辱不惊了吧。回头看镇 子,许多屋脊已落在脚下。古镇的地势低于运河,这该是镇子得名的原因吧。 ⒀雨又下起来了。我们顺着来路往回走,镇子重新变得空阔。迷蒙的雨雾中,那些饱经风霜的古宅, 在江南的氤氲中显出别样的风致。石板也全都湿漉漉的,晃动着明亮的水洼,像是不断闪回的古镇的记忆。 物换星移,一切都变了,不变的只是江南的雨。丝丝的细雨依然洒在亘古千年的石板上,默默地见证着石 板曾经承载的荣耀与辉煌。脚下的石板静静地延伸着,连缀成通向新时代的路…… 1.文中描写雨水的主要作用是什么(4 分) 2.第⑾段画线句有何表达效果,请作赏析。(6 分) 3.本文标题是“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请概括“从前”在文中的主要内容。(6 分) (l) (2)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6 (3) 4.纵观全文,分条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 6 分) 答案:1.(1)首尾照应(2 分)渲染气氛,引发思古幽情(2 分) 2.运用比拟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石板外表磨损,古韵犹存的意蕴。 3.(1)小镇的经济繁荣(2)小镇的文脉深厚(3)小镇的历史人物辈出 4.要点:(l)对悠久历史的赞叹(2)对物是人非的惆怅(3)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8、(2011·银川一中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勋 章 (俄国)契诃夫 “我有事找你商量。”军事初级中学教员,十四品文官列甫•普斯佳科夫对他的朋友列坚佐夫中尉说, “要不是极其需要,我也就不来麻烦你了。好朋友,请你把斯坦尼斯拉夫勋章借给我。今天,我要到商人 斯皮奇金家里去赴宴。你是知道斯皮奇金那个混蛋的:他非常喜欢勋章,他把那些脖子上或者纽扣眼上没 挂着什么勋章的人几乎都看成坏人。再者他又有两个女儿,……娜斯嘉和齐娜,……我是把你看做朋友才 跟你说的……你借给我吧,劳你的驾!”普斯佳科夫这些话是结结巴巴,涨红脸,不住胆怯地回过头去看 房门而说出口的。 中尉骂了几句,然而同意了。 普斯佳科夫坐上出租马车到斯皮奇金家去。他略微敞开皮大衣,看他的胸口,别人的勋章在他胸口金 光闪闪,釉子发亮。 “不知怎么,自己都对自己多添了几分敬意呢!”教员想着,嗽了嗽喉咙。“区区一个小玩意儿,至多 也不过值五个卢布,却造成多么大的声势!” 到斯皮奇金的家门口,他敞开皮大衣,开始慢吞吞地把车钱付给赶车的。赶车的,依他看来,一见到 他的肩章、纽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似乎就愣住了。普斯佳科夫得意地嗽一下喉咙,走进房子里,在前 厅脱掉皮大衣,昂起头,挺起胸脯,走进大厅里。 可是这时他看见一件可怕的事,他的同事,法语教员特兰勃良,同齐娜并排坐着。普斯佳科夫头一个 想法就是扯下勋章,或者往回跑。可是勋章缀得很结实,往后退也已经不可能。他赶紧用右手盖住勋章, 拱起背来,很别扭地向大家一鞠躬,同谁也没握手,沉重地在空椅子上坐下,恰好坐在他的法国同事对面。 仆人在普斯佳科夫面前摆下一盆汤。他用左手拿起汤匙来,然而又想起在上流社会不宜于用左手吃东 西,就赶紧声明已经吃过饭,不想再吃了。 普斯佳科夫灵魂里充满钻心的苦痛和煎熬般的烦恼:汤盆里腾起馋人的香气,清蒸鲟鱼冒出异常开胃 的热气。教员有心放开右手,用左手盖住勋章,可是这显得颇不方便。“天主啊,快点结束这顿饭!我要 到饭馆里去吃它一顿!”他对自己说。 他胆怯地用一只眼睛瞥一下法国人。发现对方正瞧着他,却也是极其忸怩不安,也是什么东西都没吃。 两个人互相看着,越发慌张,就低下眼睛看面前的空碟子。 “他识破了,这个混蛋!”普斯佳科夫暗想。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7 吃第五道菜了,有人提议:“为在座的女士们的青春干杯!”宴席上的人乱哄哄地站起来,普斯佳科夫 也站起来,用左手拿起酒杯。 “列甫•尼古拉伊奇,请您把这杯酒交给娜斯嘉!”有人递给他一杯酒。 这令普斯佳科夫大为恐慌,他不得不使用右手了。勋章和勋章上那根揉皱的红丝带终于见了天日!教 员脸色煞白,低下头去,心虚地往法国人那边瞥一眼——法国人正在看他,眼睛里满是惊讶和疑问,嘴唇 却很快露出狡猾的笑意,困窘神情也很快消失了。 “尤里•阿甫古斯托维奇!”主人对法国人说,“请您把这瓶酒放回原处!” 特兰勃良迟疑不定地伸出右手去接那个酒瓶,于是……啊,真是时来运转!普斯佳科夫看见他胸前原 来也有一枚勋章。而且是安娜勋章!法国人也在捣鬼!普斯佳科夫高兴得笑起来,往椅子上一坐,浑身松 了劲。如今再也不必遮盖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了! “啊啊,……嗯!……”斯皮奇金看见教员胸前的勋章,哼哼哈哈地说。 “是啊!”普斯佳科夫说,“真是怪事,尤里•阿甫古斯托维奇!年前我们那儿呈报上去领勋章的人多 么少呀!我们那儿的人那么多,可是领到的却只有您和我!这可真是怪事!” 特兰勃良快活地频频点头,亮出他的左边衣领,那上面赫然闪着一枚安娜三级勋章。 饭后,普斯佳科夫走遍各处房间,让那些小姐看他的勋章。虽然他饥肠辘辘,可是心里却轻飘飘的, 逍遥自在。 “要是我早知道这样,”他嫉妒地瞧着同斯皮奇金谈勋章的特兰勃良,心里暗想,“那我就会戴上一枚 符拉季米尔勋章。唉,真没想到啊!” 只有这个想法才使得他难过。至于其余方面,他倒是完全幸福的。 (选自《契诃夫小说全集》,朱逸森译,有删改) 注:安娜勋章比斯坦尼斯拉夫勋章高一等,符拉季米尔勋章比安娜勋章又高一等。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的两项是(5 分) A.由于斯皮奇金那个混蛋的非常喜欢勋章,他把那些脖子上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勋章的人几乎 都看成坏人。所以普斯佳科夫特地去跟他的朋友列坚佐夫中尉借来了勋章。 B.“普斯佳科夫得意地嗽一下喉咙,走进房子里,在前厅脱掉皮大衣,昂起头,挺起胸脯,走进大厅 里。”“可是这时他看见一件可怕的事,他的同事,法语教员特兰勃良,同齐娜并排坐着。普斯佳科夫头一 个想法就是扯下勋章,或者往回跑。”这样描写达到了强烈对比的效果,从侧面写出了,人物的性格,推 动了故事的发展。 C.“列甫•尼古拉伊奇,请您把这杯酒交给娜斯嘉!”有人递给他一杯酒。这个细节的出现,使得故 事情节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D.普斯佳科夫高兴得笑起来,往椅子上一坐,浑身松了劲。如今再也不必遮盖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了! 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使得普斯佳科夫顿时放松了戒心,不再为自己的虚荣心而感到不好意思,这样写使得 小说的结尾有了强烈的升华效果。 E.契诃夫的这篇小说,有独特的叙述方法。这种叙述方法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处理,用眼睛和 耳朵去追寻,文字像画笔的音符那样流动。自然,质朴的文风,不拖泥带水,高度浓缩与深入浅出的表现,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8 更增加了作品的韵味。 (2)《勋章》这篇小说的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一开篇就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6 分) (3)小说对普斯佳科夫的心理变化刻画得非常成功,请结合作品内容赏析。(6 分) (4)有人说,小说的内容不一定完全真实,但往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和社会风俗画,契诃夫借《勋章》 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的一面。如果这样,你从这篇小说中看到了当时的俄国社会怎样的一面呢?请联系全 文,谈谈你的看法。(8 分) 答案:(1)、答案 A,D,(A 构不成因果关系。借勋章只是普斯佳科夫的虚荣心在作怪。D,这样写使得小 说的结尾有了强烈的升华效果错误,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而是起到继续揭示主题的作用。) (2)、答案:小说第一段主要写普斯佳科夫请求他的朋友列坚佐夫中尉借勋章给他去参加商人斯皮奇金的 家宴。(3 分) 作者一开篇就写这些内容的作用:①交代故事的开端;②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③为 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每点 1 分) (3)、答案:小说中对普斯佳科夫的心理变化刻画得可谓层层深入。①在赴宴前借勋章时,他“说话结结 巴巴,涨红脸,不住胆怯”,内心的急迫、紧张表露无遗;②佩戴上勋章后去赴宴一路得意不已;③在宴 会上见到同事后他惊恐万状,丑态毕露;④当他发现法国人也挂着别人勋章、坐在商人的另一个女儿身边 招摇撞骗的事实以后,他转忧为喜,而且灵机一动,主动和法国人演出“两骗子双簧戏”;⑤欺骗成功后, 他的赌徒心态又活灵活现了,他悔不该未下更大的赌注,借别人更高级的勋章!普斯佳科夫在不同情况的 不同心态和心理变化,既写得具体细致、合情合理,又讥讽得妙趣横生、令人发笑。(每点 1 分,总括 1 分) (4)、答案:①爱慕虚荣。普斯佳科夫去斯皮奇金家赴宴借别人的勋章增加取悦主人女儿的资本;斯皮奇 金非常喜欢勋章,把那些脖子上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勋章的人几乎都看成坏人;普斯佳科夫戴上勋章 后自己都对自己多添了几分敬意;依普斯佳科夫看来,赶车的似乎一见到普斯佳科夫的肩章、纽扣、斯坦 尼斯拉夫勋章就愣住了;特兰勃良同样为虚荣而弄虚作假;普斯佳科夫虽然饥肠辘辘却到处炫耀他的勋章。 ②弄虚作假成风。列坚佐夫中尉对普斯佳科夫借勋章虽然“骂了几句,然而同意了”;普斯佳科夫借勋章 作假;特兰勃良同样弄虚作假;普斯佳科夫后来为没有借更高等级的勋章而“难过”,可以预料他今后可 能会变本加厉,行更大的骗。(意思对即可。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9、(2011·于都中学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1分) 醉意的境界 单士兵 他又被贬了。临近不惑之年,命途却还如此多舛,这让他有些压抑不住内心的忧伤。在汴京的大殿前, 他兀立良久,对着周遭静默的雕梁玉砌,喃喃悲叹:欧阳修呀,欧阳修,你还能回得来吗? 滁州在哪里?离汴京有多远?欧阳修不知道。此刻,他内心溢满落魄失意,正如水一样,一次一次漫 过。透过岁月依稀斑驳的影子,他看到了自己的身世浮沉。四岁时父亲就病死了,是母亲用荻草秆儿在泥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9 地上教他认字,才有了袍笏加身的荣耀,才有了“文章名冠天下”的美誉。然而,现在却又以言获罪了, 不是快不惑了吗?难道是自己越活越糊涂了? 心里感觉还是很委屈。委屈到想大醉一场,不再醒来。人有时很奇怪,瘦削的肩头能扛起盛名与地位, 却撑不起污名与委屈。忘记委屈,也许不难。不就有许多隐逸之士,或是亲近自然,或是沽酒买醉,忘却 烦忧吗?就像陶潜,悠然饮于南山,还有阮籍、刘伶,常于竹林下,酣歌纵洒,忘怀避世。特别是那个李 白,失意地离开长安后,游山玩水,饮酒作诗,不亦乐哉? 天更显阴沉了,大风乍起,皇家的亭台楼阁,在北宋的风沙中若隐似无。终于,欧阳修还是抬起了头, 是该走了。这时,他反倒有了些坚定,略带解嘲意味地自语道,范仲淹不是早已走了吗?他决定不再去想 什么寒窗十年、悬梁刺股了。反正,学成文武艺,是要售与帝王家的。这普天之下,哪里又不是皇土呢? 耳畔,传来了一声雁唳。振振长衫,撩抚一下长须,欧阳修骑上了那匹瘦马。东京渐远,滁州在望, 一片青山绿水,比汴京要美多了。在溪边喝一口泉水,水很清洌,山很秀丽。这让他更清醒了,处江湖之 远,摆脱宦海纠葛,在这里,更要经邦济世。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做不好这地方父母官, 岂不枉负了这一方山青水绿? 处理政务之余,欧阳太守常与官员们去看婀娜多姿的山水。歇脚时,会在亭中品茶。有一次,当他看 到老百姓喝不起热茶,只能喝溪涧泉水,便将品香茶改为饮泉水,召集幕僚们议事,也用泉水招待。与民 同乐方为乐。能做到这样,这太守让“滁人爱公若父母”,也就不足为奇了。最后连出家人智仙也被感动 了,专门修建个亭子,作为太守闲看山水之所。这亭子,太守谓之醉翁亭。 历史漫漫风尘湮灭了太多陈年遗踪。当初,又有谁会想到,就是这一方亭台,竟然会成为后人公认的 “天下第一亭”呢。的确,太守文章写得好,使“滁之山水得欧公之文而愈光”。不过,千古醉翁亭,恐 怕还在于其笼罩着一种不朽的醉意,千年来,从未飘散,历久弥浓。这醉意,不会诱人避世沉沦,反而催 人醒世勃发;这醉意,让人明白,这世间真正值得沉醉的,不是美酒,不是仕途,而是山水,而是民众。 带着这份独特的“醉意”,此后,他在扬州,施行“宽简之政”,那“文章太守”做得更是没话说。 一个人,有再多的委屈,历史是不会陪你哭泣的,它只会记得你的贡献。往事越千年,如今欧阳修从 历史幽暗的一隅走出来,闪光的,不只是锦绣诗文,还有为官善治。著文倡道,见心明志,说到底,不是 在纸上,还是用于现实。就像欧阳太守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这里的“文”,说的可不只是诗 酒文章,更大的指归是:以生命入世,推动历史的车轮。 现在,我们还真得感谢北宋庆历五年的贬谪事件。要不然,庆历六年,中国文坛上又怎么可能同时诞 生《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这样的千古雄文呢?这边厢,欧阳太守醉于山水,与民同乐;那边厢,范 仲淹吁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可谓,生死一知己。欧阳太守在人生的起伏颠折中, 自责自求,亲历亲为,其实不就是将范氏“忧乐”蕴含的至高境界,收归于“醉意”二字之上吗?这样充 溢着入世精神的醉意,不就是世间最高境界的醉意吗?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0 1.请在前三段文字中找出描写欧阳修心情的三个词语,并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文章开头描写欧阳修的 心情有什么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说“我们还真得感谢北宋庆历五年的贬谪事件”?(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写作上有突出的特色,请从景物描写和对比手法中任选一种对文章进行赏析。(8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⑴忧伤 落魄失意 委屈(3分)作者在文章开头这样写,意在欲扬先抑(或形成强烈反差)更 能充分展现欧阳修在被贬中的心态和成就。(2分) 2.这句先描写自然环境,后描写社会环境,两相结合,既为欧阳修的离京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氛围,又含 蓄点明了北宋王朝的黑暗现实。(4分) 3.因为这一年,中国文坛同时诞生了《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两篇千古雄文,让我们看到了同时发 出心系人民的时代强音的欧阳修与范仲淹的伟大襟怀。(4分) 4.(8分)(1)[答题要点]文章的景物描写集中在前半部分,虽着笔不多,但给人印象深刻。对静默的雕 梁玉砌、皇家的亭台楼阁、阴沉天气的描写,对雁唳、瘦马的描写,渲染了气氛,衬托了人物忧伤的 感情,而对滁州清冽泉水及秀丽青山的描写则给人物的心情带来亮色。景物描写使文章所表之情、所 达之意更具艺术美,更耐人寻味。 (2)[答题要点]文章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有人物心情之前的落魄失意与之后的乐观豁达的对比,有欧阳 修少时的贫寒家境与后来的袍笏加身、名冠天下的对比,有东京的压抑沉闷与滁州的明媚自然的对比,有 欧阳修不朽的醉意与陶潜的悠然,阮籍、刘伶忘怀避世,李白游山玩水的对比,这些对比,展示了欧阳修 的积极人生态度,凸现了欧阳修催人勃发、与民同苦乐的伟大襟怀。 10、(2011·兰州一中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秋光里的黄金树 这里就正是秋天。 它辉煌的告别仪式正在山野间、河谷里轰轰烈烈地展开:它才不管城市尚余的那三分热把那一方天地 搞得多么萎蔫憔悴呢,它说“我管那些?”说完,就在阔野间放肆地躺下来,凝视天空。秋天的一切表情 中,精髓便是:凝神。 那样一种专注,一派宁静; 它不骄不躁,却洋溢着平稳的热烈;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1 它不想不怨,却透出了包容一切的凄凉。 在这辉煌的仪式中,它开始奢侈,它有了一种本能的发自生命本体的挥霍欲。一夜之间就把全部流动 着嫩绿汁液的叶子铸成金币,挥撒,或者挂满树枝,叮当作响,掷地有声。 谁又肯躬身趋前拾起它们呢?在这样豪华慷慨的馈赠面前,人表现得冷漠而又高傲。 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女孩子。她拾起一枚落叶,金红斑斓的,宛如树的大鸟身上落下的一根羽毛。她 透过这片叶子去看太阳,光芒便透射过来,使这枚秋叶通体透明,脉络清晰如描。仿佛一个至高境界的生 命向你展示了它的五脏六腑,一尘不染,经络优美。“呀!”那女孩子说, “它的五脏六腑就像是一幅画!” 还有一个老人,一个瘦老头,他用扫帚扫院子,结果扫起了一堆落叶。他在旁边坐下来吸烟,顺手用 火柴引着了那堆落叶,看不见火焰,却有一股灰蓝色的烟从叶缝间流泻出来。这是那样一种烟,焚香似的 烟,细流轻绕,柔纱舒卷,白发长须似地飘出一股佛家思绪。这思想带着一股特殊的香味,黄叶慢慢燃烧 涅榘的香味,醒人鼻脑。老人吸着这两种烟,精神和肉体都有了某种休憩栖息的愉悦。 这时的每一棵对,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 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式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姿,令 人惊羡。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 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 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 极限,自我完美的颠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 但是树有过忧伤么 但是树有过拒绝落叶的离开么? 当然没有。它作为自然的无言的儿子,作为季节的使者和土地的旗帜,不准备躲避或迁徙,这是它的 天职。 当我们在原野上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哪怕是远远地,只看见团团的、兀然出现在地面上的影子,我 们也会感到这是自然赐给我们的一番美意。当然随之我们就会遗憾太少,要是更多一些该多好,要是有一 片森林该多好!但是毕竟是因为有了这几棵树才引起我们内心更大的奢望。 对森林的奢望,是每个人对远古生活的回忆和依恋。 荒野是那么寥廓; 荒野上的道路是那么漫长。 原先驻守在这片荒野上的树呢?它们曾经无比强大,像一支永远不可能消失的大兵团,密集的喧哗的 笑声,仿佛在嘲笑一切妄想消灭它们的力量,而且它们拥有鸟类和众多的野兽,这些鸟兽类也不相信森林 会消失。 但是时间被入利用了; 时间使人成了最强大的。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2 人类坚持不懈的努力着,一斧头砍死一棵树,就像杀死一个士兵.最终,整个兵团消失了,连骨头也 不剩。 后来的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呢?关于树的呼吁已经很多了,我不打算重复了。 我忽然想到,当地球上砍伐掉最后一棵的时候,人类肯定是更发达、更神奇了。但是那时人类将用什么 办法复制一棵树呢?复制一棵真正的树一一会增长年轮的、会发芽、开花、结果、叶子变成金币自动飘落 的树一一假如有谁可以做到,那无疑会成为科学史上的崭新一页。 但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因此,对树充满敬意吧一一从现在就开始,对任何一棵树充满敬意,就像对自己的上司那样。 (节选自《周涛散文·伊犁秋天的札记》,有改动) 1.作者写秋天的落叶,为什么要联系孩子和老人来写?(4 分) 2.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画线段落加以赏析。(6 分) 3.结合原文,理解下列词语和句子的含义。(6 分) ①童话 答: ②那 答: 4.结尾 答: 答案:1.(4 分)与对待落叶冷漠而义高傲的人进行对比。表明人类要爱护自然,珍惜自然豪华慷慨的赠 予,或突出天真的孩子和睿智的老人能自然和谐相处。 2.(6 分)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于法,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 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 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 美,为文意的转折作铺垫。 3.(6 分)(1)喻指拥有众多鸟兽的茂密而美丽的森林,表达了作者对森林变成荒原的忧虑。 (2)对想象中的情景发出感慨;人类滥伐森林又复制树术的行为是极其荒唐可笑的。 4.(6 分)由秋天的表情,写到落叶及孩子和老人对落 n 的态度,接着写树的成熟完美和作者对树的赞美, 然后写树木被人类摧残 F 命运及作者的忧虑、谴责,最后写到作者的 呼吁,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