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猗临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临猗临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临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年级六月份月考 一、现代文阅读(课内文言知识检测)(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 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 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 ‎ 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日落归山、黄河入海的壮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度提炼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名句。 ‎ 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但以上这些至关重要。在登临巅峰的过程中,唐代文人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可能在当下尤为欠缺,因而对今后的文艺建设最有启发性。 ‎ ‎(摘编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人们的自觉努力促使唐诗达到了高峰,其他因素也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 B.唐代文人能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 C.唐朝吸取了前朝覆亡的教训,认识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 ‎ D.唐代诗歌革新的核心内容是发扬风雅传统、宏博气象,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一开头就指出了写作重点,然后在主体部分从三个角度论述文章中心论点。 ‎ B.文章第三自然段的论述可分为三层,第二层按时间顺序分别阐述了三次诗歌革新。 ‎ C.文章引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在证明盛唐诗人有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 ‎ D.文章第五自然段总结前文,进一步指明了文艺工作者向唐代文人学习的具体内容。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人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对创作出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意义重大。 ‎ B.如果唐代没有三次重要的诗歌革新,其诗歌创作可能还会沿袭齐梁陈隋时期的浮靡诗风。 ‎ C.唐代诗歌所表现出的普遍性人情、生活哲理等,是唐诗在后代引起广泛共鸣的重要因素。 ‎ D.只要当下的文人能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就能创造出一个新的文艺巅峰时代。 ‎ ‎(二)课内知识检测(4小题,共12分)‎ ‎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B.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 C. 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 D. 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 ‎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词类活用不同的一项是( )‎ A. 草行露宿 道中手自抄录 B.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C. 安能屈豪杰之流 秦地可尽王也 D. 不能容于远近 亦以明死生之大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有小说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 B.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国别体史书,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孔子修订的《春秋》所作的传。‎ C. 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先秦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今存《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D. 《五人墓碑记》中的“碑记”是叙述死者生平事迹的一种文体;《指南录后序》中的“序”也是一种文体,一般用来介绍、评价书的内容或表明写作目的等。‎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得兄事之 A. 越国以鄙远 B. 常以身翼蔽沛公 C. 臣请完璧归赵 D. 先破咸阳者王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3小题,15分)‎ 拾穗者 曾冠华 ‎ 秦风深深陶醉在土围村金色霞光中。秦风已连拿到了两届三年一度的省摄影大赛金奖,还在力争蝉联。‎ 秦风一屁股坐在收割后的禾茬上,开心地望着飞翔的鸟儿群起群落,让风儿挤过热浪的空隙钻进他的衣服里送凉吸汗。秦风抿抿嘴,随着喉咙上下滑动,他拿过水瓶想饮水,跟前有几粒饱满而精致的金灿稻谷入了眼际,他毫不犹豫地捡起其中一粒稻谷,褪了壳放到嘴里,便嚼出浓郁的稻米芳香。秦风顾不住旅途劳顿,双臂摆出胜利的姿势,然后欢快地跳起来。‎ 土围村背对三角寨,三角寨后面是连绵不断的瑶山山脉。在树荫间若隐若现的农舍,错落有致地呈现出天然的乡野之美。村前的这片开阔地,披着金色的霞光,耀眼、壮观而富丽。这真是一块风水宝地,秦风相信土围村会带给他好福气。‎ 秦风设想着一个画面:庄稼人从村子走出,朝开阔地而来。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当然老少最好,尤其老妇儿童为妙。她们虔诚弯腰拾穗,低垂的长发随风摇曳,汗珠挂脸,勤快的纤手鸡啄米般拾起散落地上的谷粒。‎ 第二天傍晚,秦风在湄江边五谷庙前摆好摄影装备。不一会,他盼着的情景出现了,一位老妇人背后紧随一群孩子,呈扇形散落在开阔地上。他们手提着小竹篮,弯下腰身拾稻穗。秦风没有急着按下快门,等待浓淡相宜的金色霞光从湄江这边出发,照向开阔地照向他们,他要捕捉到令人心跳的、最完美的画面。‎ 秦风是幸运的,大约半小时后,终于等到了他心中所想。秦风不再迟疑,快速按下快门,抓拍下一张张照片,这些作品任选一张都是一等一的干货,他喜悦满怀。‎ 天色骤然由晴转阴起来,秦风收拾摄影家伙,隔着远远的开阔地,朝老妇人和孩子们跑去,他要跟他们说声谢谢。‎ 近山多雨。雨,说下便要下了。秦风还没有跑出一半,老农妇便站起转身带领孩子们离开开阔地,向村子去。他们的行动轻松而愉快,秦风觉得他们是一群有趣的人。‎ 秦风在一座朴素的院落找到了老妇人和孩子们,她在帮孩子们洗脸洗手。老妇人端庄慈祥,孩子们唤她“高家奶奶”。‎ 老妇人把一个大西瓜切好,用盘子盛放在厅堂的长木桌上,让孩子们享用。秦风看见木桌两头还放着两篮黄沙梨,室内的布置跟学校一样,墙上的小黑板明显写着“今天作文:拾穗有感”一行醒目惹眼的文字,院里到处氤氲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这时,老妇人热情地招呼秦风:“吃土围无籽西瓜,清甜、润喉、止渴、解暑。黄沙梨也是我们土围村的特产,它脆口、甜嫩、糖含量适中——”她知性的语言,透露着职业教师特有的优雅。‎ 秦风对老妇人开辟的这个第二课堂深感兴趣。‎ 老妇人猜出了秦风的心思,她说:“放暑假了,孩子们留守,得有人看护。”‎ 秦风终于明白了大概,他问:“您老退休多年了吧?”‎ 老妇人轻轻笑说:“工作退了休,心不敢退休。”‎ 秦风的心儿突然颤了一下。‎ 老妇人说:“感谢你到我们土围村来,把我们这里的自然风光带出去。”‎ 看到老妇人气质不俗,秦风转而问:“您老,家人在城里吧?”‎ 老妇人说:“我儿子在省城上班。他也是我值得骄傲的学生。”话间,她好似想起什么,幽上一默说:“他在外面种树,我留守村子育苗——”然后,她忍不住了自己掩嘴笑,像一位羞涩的童真孩子。‎ 秦风告辞时发现,跟随老妇人欢送他的孩子们,紧依她身旁像结硕成垛的金灿谷穗,让人看得眼热。‎ 秦风依依不舍离开土围,满怀信心踏上路程。‎ 又一届省摄影大赛如期举行,秦风没有如愿获得金奖。颁奖大会上,省委高书记百忙中出席,他饱含深情地说:“一幅叫‘拾穗者’的作品这次虽然落选金奖,但它在对乡村的记录中,饱含坚守的意义及传递着充满希望的未来……”‎ 细心的秦风发现高书记眼角泛起泪花。‎ ‎ (选自《金麻雀》网刊,2018年8月14日)‎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摄影家秦风的视角,运用动静结合,视觉、嗅觉相结合的描写手法,从色彩、光影等角度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壮观、秀丽的田野美景。‎ B.“高书记眼角泛起泪花”这一细节描写,既暗示了高书记的特殊身份,又表现了党的干部不忘乡土、关注农村的真情,提升了人物的境界。‎ C.“他在外面种树,我留守村子育苗”的话语,“掩嘴笑”的神态,表现了老妇人内心的欣慰与满足,同时也表现了她腼腆、羞涩的性情。‎ D.秦风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是“高家奶奶”关爱留守儿童的见证者,小说通过秦风参加摄影大师拍摄照片,有条不紊地展开情节,塑造人物。‎ ‎9.文章为什么要用大篇幅描写乡村的美丽画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10、秦风“没有如愿获得金奖”,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处?(6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 文言文阅读(4小题,19分)‎ 王云字子飞,泽州人。父献可,仕至英州刺史、知泸州。黄庭坚谪于涪,献可遇之甚厚,时人称之。云举进士,从使高丽,撰《鸡林志》以进。擢秘书省校书耶,出知简州,迁陕西转运副使。宣和中,从童贯宣抚幕。入为兵部员外郎、起居中书舍人。靖康元年,以给事中使斡离不军,议割三镇以和。使还,传道斡离不之意,以为黏罕得朝廷所与余观蜡书,坚云中国不可信,欲败和约。执政以为不然,罢为徽猷阁待制、知唐州。金人陷太原,召拜刑部尚书,再出使,许以三镇赋入之数。云至真定,遣从吏李裕还言:“金人不复求地,但索五辂及上尊号,且须康王来,和好乃成。”钦宗悉从之,且命王及冯澥往。未行,而车辂至长垣,为所却,云亦还。澥奏言云诞妄误国,云言:“事势中变,金人必欲得三镇,不然,则进兵取汴都。”中外震骇,诏集百官议,云固言康王旧与斡离不结欢宜将命帝虑为所留云曰和议既成必无留王之理臣敢以百口保之遂受命而云以资政殿学士为之副顷云奉使过磁、相,劝两郡彻近城民舍,运粟入保,为清野之计,民怨之。及是,次磁州,又与守臣宗泽有憾。于是王出谒嘉应神祠,云在后,民遮道谏曰:“肃王已为金人所留,王不宜北去。”厉声指云曰:“清野之人,真奸贼也。”王出庙行,或发云笥,得乌絁短巾,盖云夙有风眩疾,寝则以护首者。民益信其为奸,噪而杀之。王见事势汹汹,乃南还相州。是役也,云不死,王必北行,议者以是验天命云。建炎初,赠观文殿学士。云兄霁,崇宁时,为讲议司详议官,上书告蔡京罪,黥隶海岛。钦宗复其官,从种师中战死。‎ ‎(选自《宋史·王云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康王旧与斡离不结欢/宜将命/帝虑为所留/云曰/和议既成/必无留王之理/臣敢以百口保之/遂受命而云/以资政殿学士为之副/‎ B.康王旧与斡离不结欢/宜将命/帝虑为所留/云曰/和议既成/必无留王之理/臣敢以百口保之/遂受命/而云以资政殿学士为之副/‎ C.康王旧与斡离不结欢/宜将命帝虑/为所留云/曰/和议既成/必无留王之理/臣敢以百口保之/遂受命而云/以资政殿学士为之副/‎ D.康王旧与斡离不结欢/宜将命帝/虑为所留云/曰/和议既成/必无留王之理/臣敢以百口保之/遂受命而云/以资政殿学士为之副/‎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丽,朝鲜半岛政权,由王建建立,先后灭新罗、百济,基本统一朝鲜半岛,四百多年后被李氏胡鲜王朝取代。‎ B.靖康,宋钦宗的年号。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史称靖康之耻。‎ C.拜,授予官职,任命。古汉语中与之意思相同的还有升、擢、陟、迁、除、封、赏、授、守、通籍等。‎ D.赠,一指追赠,或作追封、追晋,即加封死者的官职。一为古代帝王、官员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赠给一个表示褒贬的称号的行为。此处为“追赠”。‎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云出身官宦,仕途顺遂。他的父亲官至刺史,而他自己也在中进士后官职一路升迁,做到起居中书舍人。‎ B.王云担任使者,参与议和。他在金兵大军压境之际被授予议和的使命,并力劝康壬赵构前去与金人议和。‎ C.王云身处乱世,深受宠幸。他在金兵入境之际,得到皇帝重用和信任,肩负家国责任,多次前往金营,为缓解危局寻求对策。‎ D.王云得罪百姓,终遭大祸。他因坚壁清野而招致民怨,后又因与宗泽的矛盾以及百姓的误会,被当作奸细在民乱中杀害。‎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为黏罕得朝廷所与余观蜡书,坚云中国不可信,欲败和约。(5分)‎ ‎(2)为清野之计,民怨之。及是,次磁州,又与守臣宗泽有憾。(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2小题,共9分)‎ 初到黄州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注释】:员外置:指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此时授检校水部员外郎。水曹郎:水部员外郎。梁代的何逊、唐代的张籍、宋代的孟宾子皆以诗名,且都曾任水部郎。压酒囊: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这里说,检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作者曾自注:“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 ‎15.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篇两句,用语简洁,诗人借“自笑”“为口忙”“转荒唐”之语,以自嘲的口吻回顾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B.‎ ‎ 第五句中诗人以“逐客”自命,是夸张愤怼之语。第六句中诗人以古今诗人自比,表明自己所得官阶都是虚授之职,并无实权。‎ C. 最后两句反话正说,如绵里藏针,平和中见锋颖,谈笑诙谐之际,表明诗人贬官到此,将会破费朝廷许多抵作俸禄的“压酒囊”,体现出一种幽默之感。‎ D. 诗歌语言平实清浅,但内涵丰富,写出了诗人复杂微妙的感情,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表达技巧。‎ ‎16、本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杜鹃,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感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感。‎ ‎(2)《诗经•卫风•氓》中写男女主人公少年时一起愉快玩耍的诗句是“ , ”。‎ ‎(3)《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 ‎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唯一载体的艺术。(      ):汉字的抑扬顿挫和无穷组合,造成了中国文化的辉煌灿烂和        。书法是汉宇的艺术。离开汉字就没有中国书法,就不是中国书法。书圣王羲之的最伟大贡献,是完成了中国书法的艺术化、       ,中国书法的提高和普及之间、历史和未来之间架设了桥梁。颜真卿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则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而有了晋代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也顺理成章、      ‎ 了。晋代、唐代、宋代,是中国书法的三个辉煌时代。颜真卿之所以能够成为继王羲之之后,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位伟大书法家,他的最伟大成就,就是在继承王羲之的基础上,超越了王羲之,从而开拓了中国书法前所未有的宏大格局和正大气象,达到了骨力和       的高度统一,完成了雄浑、宽博的新体楷书创作,树立了唐代楷书的典范。‎ ‎18.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 ‎ B.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就是汉字 ‎ C.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又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 ‎ D.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就是汉字,也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博大精深  典范化   浑然天成  宛转      ‎ ‎ B.千姿百态  典范化    浑然天成  含蓄 ‎ C.千姿百态  规范化   应运而生  含蓄      ‎ ‎ D.博大精深  规范化   应运而生  宛转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说颜真卿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则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 ‎ B.即使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最高代表。‎ ‎ C.如果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 ‎ D.即使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 ‎21.下面是一封感谢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2018年3月18日,我光临你校,垂询学生就学事宜。不慎将手包遗失在办公楼附近。当我返回寻找时,发现你校李子阳同学正在原地等候。这种行为充分体现了你校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也是你校为精神文明建设所尽的绵薄之力。感谢你们培养出这样优秀的学生。本人请你校务必对李子阳同学提出表扬,使他的行为能感染更多同学。‎ ‎22下图是某地肉牛生态养殖循环经济流程图,请将其转换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精准,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6)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  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斗转星移,三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地域文化代表的方言处境却愈显尴尬。湖南电视台主持人汪涵自掏腰包500万,发起“響應”(乡音)方言保护计划。他一句“普通话让你走的更远,方言让你记住你的根在哪里”戳中许多人的泪点。余秋雨则认为仅保留于少数几种那些具有丰厚的历史,有较大的人口覆盖面,又具有相当的内涵的方言便足够。而哥伦比亚大学语言学家约翰?麦克沃特则表示:试图保护所有的语言这一行为是非理性的。‎ ‎  以上三人,你更赞同谁?请根据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 临晋中学高一年级六月份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1、 B 2、C 3、D ‎4、D 5、C【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词类活用不同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活用方法不相同的”,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设题,考生可以先明确加点词本身的词性,然后根据在句中的位置或所做的成分来分析活用类型。A项,名词作状语,在草地里;亲手。B项,名词作动词,修墓;用盒子装。C项,使动,使……屈服;名词作动词,称王。D项,形容词作名词,远近的人;重大意义。故选C。‎ ‎6、D【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作者、姓名字号、籍贯、作品、风格流派等要一一对应记忆。A项,“小说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不正确,《野草》是散文诗集,《朝花夕拾》是散文集。B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国别体史书”不正确,《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C项,“先秦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不正确,庄子是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故选D。‎ ‎7、【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类活用的辨析。文言词类活用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也可以活用。例句,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那样。A项,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界。B项,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C项,完:形容词的使用用法,使……完整。D项,王:名词作动词,称王。例句和B项都是名词作状语。故选B。‎ ‎8、C ‎9.(6分)‎ ‎①主题方面,表达对乡村坚守者的歌颂和对乡村美好未来的希冀。②情节方面,引出老妇人的故事,为下文高书记深情的发言做铺垫。③艺术效果方面,让读者身临其境,增添了小说的诗意之美。‎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6分)‎ ‎①使故事情节增添了波澜,引发读者思考。②和高书记的评价形成反差,突出照片的意义。③更能彰显高书记对母亲的爱和对乡村的关注。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1.B(原文标点为:“康王旧与斡离不结欢,宜将命。”帝虑为所留,云曰:“和议既成,必无留王之理,臣敢以百口保之。”遂受命,而云以资政殿学士为之副。)‎ ‎12.C(“古汉语中意思相同的还有升、擢、陟、迁”错误,这几个词语都是有提升官职之意。)‎ ‎13.B(“力劝康王赵构前去与金人议和”错误,王云是上奏皇上建议康王前去议和的而不是亲自劝说康王。)‎ ‎14.(1)是因为黏罕得到朝廷给余观的蜡书,坚持说中国不可信,准备撕毁和约。(“与”“中国”“败”各1分,句意2分)‎ ‎(2)实行清野政策,百姓怨愤。到这时,驻扎磁州,又跟守臣宗泽有怨隙。(“为”“次”“憾”各1分,句意2分 ‎15. B ‎16. 难言的伤感。开篇二句诗人回顾人生道路,“荒唐”二字看似轻松,实则自伤。初到的喜悦。诗人初到黄州,看长江而思鱼美,望好竹而羡笋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包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苦中作乐,乐观旷达。尾联既有自嘲,也有对朝廷权势者的嘲笑,刻画了诗人被贬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绪,深刻地表明诗人无论遭受多大打山和迫害,决不向命运低头,更不为此摇尾乞怜,始终保持旷达的情怀,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乐趣。‎ ‎17.略 ‎18.A【解析】根据前后文,本句表达的主语应为“汉字”,排除B、D;先“最小单元”后“最高代表”,形成递进关系,故选A ‎19.C【解析】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文段是在说“书法”,更强调姿态。“规范”是指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标准,具有明晰性和合理性。“典范”被认为是值得仿效的人或物在某方面的表现和基本特征是最正规、合乎规范的。第二空处意在强调约定俗成为标准,故选“规范化”。应运而生: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浑然天成:谓自然形成的整体,没有斧凿的痕迹,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也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第三空处指适应时机而产生,故用“应运而生”。“含蓄”是指表达得很委婉,耐人寻味。“宛转”是指委婉曲折,话语柔 和曲折,不直接坦率;也形声音圆润柔媚,悠扬动听。第四空处意指表达委婉,耐人寻味,故用“含蓄”。‎ ‎20.C【解析】“即使……那么……”关联词搭配不当排除B、D;根据时间顺序,应该先晋代,后唐代,排除A ‎21.【答案】(1)光临,是敬语,应改为“到”;(2)“你校”不能体现感谢和尊敬,应改为“贵校”;(3)“垂询”为敬语,应改为“咨询”或“询问”;(4)“所尽的绵薄之力”为谦辞,应改为“所做的贡献”;(5)“务必”语气过于强硬,应删去。‎ ‎【解析】【详解】此题考核考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懂得看对象,审尊卑长幼是否得体,改换谦敬词,做到敬谦词使用不错位;看场合,审是否合乎氛围,改逆情悖理的语句为顺情合理的语句;看感情,审褒贬词语是否误用,改换褒贬词语,该褒不贬,该贬不褒;看语体,审有不伦不类、文白夹杂现象,根据不同的听众、读者对象,该用口语改用口语,该用书面语该用书面语;看劝诫语,审有无人文关怀,改粗俗浅陋语为温情关怀语;看转述,审对象改换后,叙述角度、人称、时间和地点是否随之改变。如“光临”“你校”“垂询”“所尽的绵薄之力”都属于敬谦词使用不当,应分别修改为“到”“贵校”“咨询”“所做的贡献”。而“务必”一词则属于使用场合不当,语气过于强硬,删 ‎22.【答案】示例一:农户养牛可以获得牛肉等畜产品,牛粪可以成为生产沼气的原料;沼气能为农户提供燃气和照明,沼液、沼渣等又可以成为农作物的肥料;农作物为农户提供粮食,同时秸秆又可以作为牛的饲料。‎ 示例二:农户种植农作物获得粮食,其秸秆可以作为牛的饲料;牛为农户提供牛肉等畜产品的同时,其粪便又成为生产沼气的原料;沼气能为农户提供燃气和照明,沼液、沼渣等又可以成为农作物的肥料。‎ ‎23.【文题解析】:‎ ‎  一、分析材料 ‎  所给材料:湖南卫视主持人注涵自费近500万保护方言。材料中列举了三个人不同的观点。写作任务是:以上三人,你更赞同谁?请根据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随着普通话的普及,人口迁移,越来越多的人说着普通话。随着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急剧加速,城市新移民的大幅增长,方言这种文化传承正慢慢地呈现出被普通话取代的趋势,和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正在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线。普通话可以让你走得更远,更方便。但方言,可以让你不要忘记自己从哪里出发。这句话唤起不少人的乡愁,也激起他们保护自己家乡话的意识。但也有人认为方言的式微或消失是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不必刻意对其进行保护。‎ ‎  抓住材料关键词:方言 ‎  二、参考立意 ‎  根据材料中三人的不同的观点立意:‎ ‎  (1)根据汪涵的“普通话让你走的更远,方言让你记住你的根在哪里。”立意为:维护方言的多样性和国家战略毫不矛盾,反而是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标志;乡土方言是地域文化心的载体,传承和维系着集体记忆,塑造了文化共同体,留住方言,就是传承了地域文化;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而是增强文化认同感。‎ ‎  (2)根据余秋雨的观点立意:仅保留于少数几种那些具有丰厚的历史,有较大的人口覆盖面,又具有相当的内涵的方言便足够。立意为:普通话不搞独霸,要允许少数方言的存在。‎ ‎  (3)根据哥伦比亚大学语言学家约翰?麦克沃特的看法立意:试图保护所有的语言这一行为是非理性的。‎ ‎  【佳作赏析】:方言让你记住自己的根 ‎  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三十多年过去了,普通话越来越普及,然而,作为地域文化代表的方言处境却愈显尴尬,逐渐被人遗忘甚至消失。该不该保护方言众说纷纭。汪涵自掏五百万保护方言:不能只会 说普通话和英语。这个新闻一出,各种各样的看法也是层出不穷,更甚有大神评论“这是国家大事,不该汪涵去决定去提倡”,反而我更想为汪涵这样的行为点赞。‎ ‎  记得汪涵说过一句话“普通话可以让你走的更远,方言则可以让你记住你的根在哪里”。‎ ‎  方言的消失是一种语言的剥夺,而语言是一种社会特征更是一种社会的凝聚剂。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语言的消失意味着民族的消亡。‎ ‎  方言消失最直接的危害就是以该方言为载体的所有地方文化都会消失,比如戏曲、风俗。以及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会渐渐淡化。‎ ‎  举个例子“舍不得孩儿套不住狼”其实这个话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慢慢就变成了这样,方言中“hai”是鞋子的意思,这句话的原句是“舍不得hai套不住狼”,既然想要猎到狼作为战利品就得走远路所以费鞋是在所难免的。反观用孩子去诱惑狼想必这父母得多么的残忍才可以做到。‎ ‎  很多的调查显示:10后基本听不懂方言,00后听懂方言的比例也在下降,95后和00后的青少年和家长对话都是普通话,甚至很多的00后认为老师都说了“请讲普通话”所以讲方言是很不文明的行为。‎ ‎  在我的观点中“方言会自然消亡”因为方言的受众开始变少随着全国青少年普通话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普通话,反而大多数的受众者都是一些年纪较大的人,就好像多元化的产品不断地出现受众少导致产品的竞争力不断地减少最后之至消亡。所以全国的方言都会在时间的磨砺下慢慢自然的消亡。‎ ‎  方言从非物质文化方面来说作为一种语言代表的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大的范围来说是一种相对长久的政权代表。在历史的长河中,民族和国家总是伴随着政治上的一致对外,在文化上又是秉持着对内是一致认同的态度。‎ ‎  方言是一种来自家乡的归属感,这种感觉当你身处异乡的时候更是铭心记忆。‎ ‎  记得初到上海的时候,为了省那么几十块打车费愣是将三十斤的行李箱搬到地铁上听着上海大妈用方言骂我的时候内心是超级感谢有方言的,因为我完全听不懂大妈说的是什么,听不懂就没必要去理会这就是我自我安慰的一种方法。‎ ‎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时隔好多年依然乡音无改,是因为乡音在我们离家的时候可以给我们心理上找到一种归属感。‎ ‎  综上所诉,我的观点是支持方言的保护,也是一种保护文化和民族凝聚力的方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