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安徽省安庆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监测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安庆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 期末教学质量调研监测试题 一、选择题 1.“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与之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禅让制 D. 礼乐制度 【答案】B 【解析】根据“祖德”“宗功”可知,材料与重视血缘关系的宗法制相关,故选B;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礼乐制度是周代维护封建制度而建立起的文化制度,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顾炎武在《日知录·郡县条》中说:“春秋之世,灭人之国者,固以为县矣。”材料表明春秋时期的“县” A.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B. 是由被灭国所设立 C. 由周天子任命其长官 D. 是西周分封的国名 【答案】A 【解析】材料“春秋之世,灭人之国者,固以为县矣。”指春秋时期诸侯国在新征服的地区设立县,以巩固对当地的统治,故选A;“县”是征服国设立的,排除B;“县”的长官由诸侯任命,排除C;诸侯国在新征服的地区设立“县”,不是诸侯国,排除D。 3.在宋朝的官方史书中,声称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之前,是没有预谋的。但是,近代许多史学家认为,从赵匡胤即位后竟无须再出征辽兵即“自行遁去”、《辽史》也没有“是年南寇”的记录以及京师汴梁在兵变前不久即谣传“点检作天子”、再加上现成黄袍之预备、禅位诏之事先草拟等,说明陈桥兵变是有预谋的政变。这表明 A. 历史的真相无法搞清楚 B. 历史记述带有一定的主观意识 C. 历史的真相是无法掩盖的 D. 宋朝的官方史书没有真实内容 【答案】B 【解析】在宋朝的官方史书中,声称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之前,是没有预谋的,而近代许多史学家认为陈桥兵变是有预谋的政变,说明历史记述由于受立场和时代的局限性,带有一定的主观意识,故B正确;A犯了不可知论的错误,排除;材料信息无法得出陈桥兵变的真相,不能说明历史的真相是无法掩盖的,排除C;D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错误。 4.下表是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反映出两宋时期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A. 家世门第成为选官的标准 B.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C. 社会阶层流动性得以加强 D.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中北宋和南宋宰相祖辈任官情况可知,两宋时宰相祖辈担任无官职记录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说明越来越多的没有政治背景的平民有机会担任宰相职务,体现了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故选C;北宋时期宰相祖辈担任高级官员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而南宋时有所减少,材料未能反映出世家大族的影响,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宰相的权力的变化,排除B;身份地位较为低下的人出任宰相,得益于科举制的推行,排除D。 5.“竹枪一支,打得妻离子散,未闻炮声震地,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这幅19世纪的对联反映了 A. 鸦片战争的灾难 B. 吸食鸦片危害无穷 C. 洋枪洋炮的危害 D. 科技产生巨大威力 【答案】B 【解析】19世纪“竹枪一支,打得妻离子散,未闻炮声震地,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吸食鸦片的危害,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竹枪一支”“铜灯半盏”,排除。 6.“达开既至安庆……缉盗贼,严军旅,使各安其业。更督民造粮册,按亩输钱米,于乡里之豪暴者抑制之,无告者赈恤之。”石达开在安庆实行的政策 A. 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 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C. 实现了太平天国的理想 D. 说明绝对平均主义无法实现 【答案】D 【解析】根据“更督民造粮册,按亩输钱米”可知,太平天国绝对平均分配土地的政策没有得到实施,也说明了绝对平均主义无法实现,故选D;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太平天国运动没有实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排除C。 7.“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这篇近代日记反映的重要事件是 A. 辛亥革命 B. 北伐战争 C. 南昌起义 D. 秋收起义 【答案】A 【解析】根据“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武昌起义,即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故选A;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时期“万恶之政府”清政府已经被推翻,排除BCD。 8.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在中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外国人拒绝接受中国政府的法律裁决。清末进行了仿效西方的司法改革,1906年清政府拟订了《天津府属试办审判厅章程》。这表明 A. 领事裁判权已经名存实亡 B. 中国司法近代化逐渐加强 C. 在华洋人反对领事裁判权 D. 中国建立完善的司法体系 【答案】B 【解析】清末进行了仿效西方的司法改革,1906年清政府拟订了《天津府属试办审判厅章程》,促进了中国司法近代化,故选B;A材料无法体现,且说法不符合史实,领事裁判权被废除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C项错在“反对”,排除;D项言过其实,排除。 9.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在广岛设立战时大本营,天皇亲自坐镇,统一指挥军事、政治和外交,“举国一致,目标集中,讨伐中国”的情绪弥漫全国;而处在指挥作战地位的李鸿章,事事需要奏请,难以迅速形成决策。材料主要反映了 A. 清政府采取“保全和局”战略 B. 民族情绪左右战时决策效率 C. 政治体制对政府决策影响大 D. 清末皇帝仍完全掌握决策权 【答案】C 【解析】根据“天皇亲自坐镇,统一指挥军事、政治和外交”“处在指挥作战地位的李鸿章,事事需要奏请,难以迅速形成决策”可知,中国的君主专制体制影响决策这是导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重要原因,故选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保全和局”战略,排除A;民族情绪影响战时决策,不能左右战时决策效率,排除B;甲午战争时期,慈禧太后掌握实际大权,排除D。 10.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A. 脱离中国民主革命实际 B. 已经建立起革命统一战线 C. 受共产国际的影响较大 D. 深化了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答案】D 【解析】中国共产党在认真分析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后,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故选D,排除A;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1924年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排除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1.观察如图漫画,图中文字为“农民暴动起来,打土豪分土地。”下列口号与此是同一历史时期的是 A. “打倒列强除军阀” B. “将革命进行到底” C. “坚持抗战到底” D. “建立全国苏维埃政权” 【答案】D 【解析】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提出“打土豪分土地”口号,1931年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故选D;A是国民大革命时期,B是解放战争时期,C是抗日战争时期,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12.下表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不同时期的主题,其中1924—1927年处应该填写 1894—1912: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1924—1927: 1927—1937: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1945—1949:争取民主,全面内战 A. 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B. 国民革命,分道扬镳 C. 抗日烽火,救亡图存 D. 民族独立,获得新生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24—1927年是大革命时期,这时期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革命,结果大革命失败,国共两党分道扬镳,故选B;A是1927—1937年国共对峙时期,C是1937-1945年的抗战时期,D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3.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握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执行该战略的军事行动 A.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B. 粉碎了国民党重点进攻 C. 消灭了国民党军的主力 D. 推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该战略的军事行动是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故选A;B在战略反攻以前,排除;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的主力,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CD时间都在战略反攻以后,排除。 14.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 A. 取得了抗战以来第一个胜利 B. 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C. 鼓舞了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心 D. 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 【答案】C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重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故选C;A是平型关大捷,D是淞沪会战,排除;B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而图片中晋察冀是在华北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排除B。 15.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会议,决议在1953年召开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的乡、县、省(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在此基础上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体现了 A. 直接民主 B. 社会主义宪法已经颁布 C. 人民主权 D. 社会主义制度最终确立 【答案】C 【解析】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的乡、县、省(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在此基础上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故选C;根据“人民代表大会”可知是代议制,排除A;1954年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排除B;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最终确立,排除D。 16.在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仪式上,维和部队首次亮相。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兵力最多的国家。这表明新时期中国 A.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 积极与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C.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 D. 开始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答案】A 【解析】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兵力最多的国家,说明新时期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故选A;材料信息与“睦邻友好关系”无关,排除B;联合国是全球性国际组织,不是地区性国际组织,排除C;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D。 17.2019年国台办新年贺词中说“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战胜风险挑战,团结广大台湾同胞顺应历史大势,把握时代机遇,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前提是 A. “一个中国”原则 B. 政治协商制度C. 和平统一方针 D. 统一战线策略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前提是“一个中国”原则,故选A;B是我国的政党制度,与解决两岸关系无关,排除;CD不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政治前提,排除。 18.如图是“罗马扩张示意图”,为适应新变化罗马实施了 A. 习惯法 B. 《十二铜表法》 C. 公民法 D. 万民法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罗马帝国疆域的扩大,罗马法由适用于罗马公民发展到适用于罗马境内一切自由民的万民法,故选D;AB与罗马扩张关系不大,排除;公民法是适用于罗马共和国的法律,排除C。 19.《十二铜表法》第七表第二条: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沟的应留和沟深相同的空地;掘井的应留空地六尺;栽种橄榄树和无花果树的,应留空地九尺;其他树木留五尺。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A. 强调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性 B. 注重预防和调节经济纠纷 C. 注重维护贵族的土地私有权 D. 强调经济自由的基本原则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十二铜表法》对公民用地的规定,用于避免公民之间因筑篱笆、筑 围墙、挖沟等引起的用地纠纷,说明古罗马利用法律规范社会行为,调解公民之间的经济纠纷, 故B正确;“强调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性”不是材料主旨的体现,排除A;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不得越过”、“应留”等规定可知,材料的主旨是体现对民众系列民事纠纷的调解,CD 两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20.1784年,英国首相小威廉·皮特试图通过改革来抑制国王(乔治三世)专权倾向,当时有不少议员被国王收买,皮特下令解散下院重新选举议会,他的改革得到新议会的大力支持,皮特得以继续主持内阁17年。这表明 A. 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 B. 皮特所在党赢得了议会大选 C. 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被破坏 D. 国王仍然是英国的权力中心 【答案】B 【解析】根据“皮特下令解散下院重新选举议会,他的改革得到新议会的大力支持,皮特得以继续主持内阁17年”可知,皮特所在党赢得了议会大选,能够继续组织内阁,故选B;1721年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形成,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君主立宪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排除C;议会是英国的权力中心,排除D。 21.王希在《原则与妥协》中说“制宪会议的代表们的目的不是建立一个流芳百世的民主政府体制,他们关心的更多的是如何建立一个有效力的但又受到约束的政府”。体现美国新政府有效力的是 A. 实行三权分立 B. 实行邦联制 C. 实行联邦制 D. 实行责任内阁制 【答案】C 【解析】根据“如何建立一个有效力的但又受到约束的政府”,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建立了一个有效的但权力又受到约束的中央政府,故选C;三权分立是中央权力部门的权力制约,不符合题意,排除A;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废除邦联制,实行联邦制,排除B;美国没有实行责任内阁制,排除D。 22.有学者认为“某些国家在某些历史发展阶段,代议制只是他们粉饰民主的一块幌子而已,他们是打着代议民主的招牌,而行专制独裁之实”。该学者论述的是 A. 美国1787年宪法 B.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C. 英国《权利法案》 D.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大权,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代议制只是他们粉饰民主的一块幌子而已,故选D;美国1787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英国《权利法案》都是保障民主的宪法,不符合题意,排除ABC。 23.“3月8日,按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俄罗斯局和彼得格勒委员会决定举行集会,庆祝国际妇女节,并进行反对饥饿、反对战争、反对沙皇制度的宣传鼓动……当天晚上,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俄罗斯局和彼得格勒委员会讨论了一天来斗争的形势,主张继续开展斗争,推进革命。”材料反映的事件 A. 属于社会主义革命范畴 B.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 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D. 表明和平夺权已无可能性 【答案】C 【解析】根据“反对饥饿、反对战争、反对沙皇制度”可知,材料反映的事件是二月革命,结合所学可知,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故选C;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排除A;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排除B;七月流血事件表明和平夺权已无可能性,排除D。 24.在欧洲,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重返一些大学的校园,马克思主义文献电子数据也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马克思著作读书会、马克思秋季学校吸引着求知者的目光。西方社会每遇到一次危机,就会引发一场“马克思主义研究热”。这说明 A. 马克思主义深受欧洲民众普遍关注 B. 欧洲国家普遍重视马克思主义研究 C. 马克思学说在当今仍具有时代价值 D. 马克思主义研究热已是学界新潮流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当今西方社会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西方社会每遇到一次危机,就会引发一场“马克思主义研究热”,说明马克思学说在当今仍具有时代价值,故选C;A项错在“民众普遍关注”,排除;B项错在“欧洲国家普遍重视”,排除;“马克思主义研究热”不是学界新潮流,排除D。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而采取的主要举措,并指出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答案】(1)主要措施: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掌控地方赋税等等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积贫积弱埋下了隐患。 (2)特点:管辖区域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 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 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解析】(1)主要措施:根据所学,可从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掌控地方赋税等等分析回答。影响:根据“厉行中央集权”得出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根据“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得出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积贫积弱埋下了隐患。 (2)特点:根据“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得出管辖区域大;根据“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结合所学得出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 原因:根据“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得出元朝疆域辽阔;根据“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得出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 影响:结合所学,可从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等角度分析回答。 2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城邦正是若干(许多)公民的组合”……“城邦不论是哪种类型,它的最高治权一定寄托于‘公民团体’,公民团体实际上就是城邦制度”;“在一个同样的人们组成的社会中,根据平等和一致原则,实行轮番为治的制度,却是合乎正义而值得称颂”。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材料二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积极立法,中国逐步建立了以宪法为核心,由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人民政协积极探索和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就决策执行中的问题提出批评和建议;截至2017年,全国农村98%以上的村委会依法实行直接选举,村民参选率达95%;55个少数民族均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占14.7%。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进步》白皮书 (1)依据材料一概括亚里士多德关于古代希腊城邦政体构建的基本主张,并指出该政体构建明显的局限性。 (2)有人说,美国的政治体制比英国的政治体制进步,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运用有关史实论证。 (3)材料三反映了新中国哪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为争取实现民主政治历经了种种挫折和艰难,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基本主张:公民大会行使城邦最高权力;轮番而治。 局限性: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直接民主过于泛滥。 (2)答案1:同意。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妥协的结果,革命不彻底,君主世袭;而美国的共和政体是一种全新制度,总统由选举产生,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更为明显,对其它国家的影响更为深远等。 答案2:不同意。两者各自都有自己的特点,都与本国的国情相适应,没有优劣之分,况且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等。 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借鉴中外人类政治文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解析】(1)基本主张:根据“城邦不论是哪种类型,它的最高治权一定寄托于‘公民团体’,公民团体实际上就是城邦制度”得出公民大会行使城邦最高权力;根据“实行轮番为治的制度”得出轮番而治。 局限性:根据所学,可从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直接民主过于泛滥等分析总结。 (2)关于同意的说法。可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妥协的结果,革命不彻底,君主世袭,美国的共和政体是一种全新制度,总统由选举产生,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更为明显等分析说明。 关于不同意的说法。可从两者各自都有自己的特点,都与本国的国情相适应,没有优劣之分,在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等角度分析说明。 (3)根据“全国人大”得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据“人民政协积极探索和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得出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根据“55个少数民族均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得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全国农村98%以上的村委会依法实行直接选举”得出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等。 认识:可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借鉴中外人类政治文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角度分析总结。 2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莫斯科签订。主要内容是:防止帝国主义侵略以巩固远东和世界和平;双方保证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制止任何国家的侵略与破坏和平。双方均不缔结、也不参与任何反对对方的同盟、集团或行动。与此同时,两国还签订了一些协定,根据这些协定,苏联同意放弃在中国的特权,在1952年以前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和财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苏军从旅顺撤出,中国政府偿付苏联自1945年以后在此的建设费用。苏联贷款3亿美元给中国政府,年利1%。 ——摘编自黄日涵、姚玉斐《国际关系实用手册》 材料二 新中国初期为了保证国家的安全,在整个外交工作当中斗争性较为明显。而从1954年以来,中国的外交思想和外交实践都发生了变化……中国的方针是要和平共处,要和世界各国搞好关系,要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八卷)(1949-1959) 材料三 70年来,中国人民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方针。 (2)依据材料二指出1954年以来新中国外交思想发生了怎样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建国以来中国外交的认识。 【答案】(1)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斗争性革命外交向务实性外交转变,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国外交不断适应国际国内形式的变化;中国始终担当,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建国初期我国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 (2)根据“新中国初期为了保证国家的安全,在整个外交工作当中斗争性较为明显。……中国的方针是要和平共处,要和世界各国搞好关系”得出斗争性革命外交向务实性外交转变,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可从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国外交不断适应国际国内形式的变化,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等角度分析总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