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五月考试历史试卷
www.ks5u.com 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据《国语·晋语》记载,春秋末年,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的子孙因国内政治斗争失败避难到齐国后,从事农耕,牛也从“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牺牲品)”变为“畎亩(田地)之勤”。这表明了 A.春秋时出现了牛耕技术 B.农耕经济取代游牧经济 C.宗法和宗庙已不受重视 D.铁器和牛耕已得到普及 2.春秋前期,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一都按田亩实税。其主要历史影响是( ) A.加速速土地私有化发展 B.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C.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 D.加剧地方割据混战 3.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 A.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 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水利鼓风冶铁工具的发明 D.铁农具的广泛使用 4.唐朝诗人王建在《夜看扬州》诗中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平常日,犹自笙歌彻晓闻。”该诗从侧面可以印证唐朝( ) A.严格市场的管理 B.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C.草市已经出现 D.局部商业活动的时间已有所突破 5.如表是某学者统计的汉代铁犁铧文物的分布状况表。它反映了汉代( ) 中原 西北 东北 江南 岭南 西汉 238 54 13 47 ﹣ 东汉 467 95 14 138 29 A.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B.精耕细作已普及全国 C.先进生产方式不断拓展 D.手工业发展十分迅速 6.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D.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7.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社会痼疾。其原因是( )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 B.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 C.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D.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 8.宋代有“榜下捉婿”的风习,每当科举张榜公布进士考试结果时,富商大贾争相挑选新科士做女婿,这反映了( ) A.门第观念彻底废除 B.政府重商政策的盛行 C.官商勾结风气严重 D.社会婚姻观念的变化 9.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商人,秉承这样一个传统,他们不是想方设法去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器,而是千方百计想从官方获取捕鼠的特权。在这些商人看来,如果没有获取捕鼠的特权,再高效的捕鼠器,都无法工作。材料说明了( ) A.古代商人有独立的经商意识 B.中国古代一直存在“工商食官” C.古代商业对官府的依赖性强 D.古代商人深受特权社会剥削 10.清代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千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 ) A.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 B.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 C.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D.传统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11.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 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C.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D.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12.“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18世纪末以来,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西方人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落伍 B. 中国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C. 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D. 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13.1522年9月6日,某国国王举行褒奖仪式,特地制作了一个地球仪,赠送给生还的18位勇士,说:“你们第一个拥抱了地球。”该国王褒奖18位勇士的主要原因是他们( ) A. 最早绕过非洲最南端,开辟了通往东方的航路 B. 横跨三大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C. 第一次到达印度,开通了欧亚之间的海上航路 D. 四次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开辟了欧美航路 14.19世纪后期,各国相继通过《公司法》,该法的价值在于“允许人们自由地组建一家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粉墨登场:它由特许变为自由的注册,由特权变为平等的权利竞争,由封闭到开放的市场的形成。与此相适应的是( ) A. 自由主义思潮兴盛 B. 重商主义的再兴 C. 凯恩斯主义的兴起 D.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15.进入20世纪,美国许多大公司纷纷成立工业研究实验室,其中通用公司、杜邦公司的实验室成为现代工业研究实验室的典范。这一现象主要说明了( ) A.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联系紧密 B.当时美国科研开发力量最为雄厚 C.公司为科技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D.国力强弱取决于现代科技的发展 16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如印度和埃及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南部非洲的黄金和铜、中美洲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等。其历史根源是 A.新航路的开辟促进全球商品流通 B.三角贸易推动区域资源优势互补 C.亚非拉美国家注重发展民族经济 D.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 17.有学者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去二百多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关于三次工业革命,下面论述正确的是 A.“机械化”是指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 B.“规模化”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C.“个性化”是指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D.三次工业革命都依赖新能源开发和利用 18.下图是20世纪初欧美国家报刊上的一幅漫画(图中大树意为自由贸易,树底下坐着的是英国,而正在采摘果子的为美、法、俄、荷等国)。下列对这幅漫画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 A.英国仍然坚持传统的自由贸易政策 B.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争夺世界市场激烈 C.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D.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19.有学者用“它们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信、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来评价中国近代的某一历史事件。对该学者评述的历史事件理解正确的是( ) A.其倡导者的思想极其守旧 B.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C.其尝试完全排斥西方文化 D.开始有限度地进行政治改革 20.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21.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1912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后财政总长周学熙等为其所设公司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这反映了民国初期( ) A.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 B.经济立法鼓励工商业自由竞争 C.中央政府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 D.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 22.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 行业 矿冶业 机器业 纺织业 食品工业 其他工业 数量(家) 72 3 ? 100 153 A. 2 B. 31 C. 73 D.193 23.1936年3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设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工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这表明( ) A.政府忽视轻工业建设 B.国共对峙局势日趋缓和C.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 D.工业布局逐步走向合理24.下图是中国1872-1911年按经营方式分类的厂矿及其资本总量统计。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现图中所示现象的原因是( ) A.政府统一货币且实行关税自主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D.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蓬勃开展 25.(2019·赣州高一期末)近代中国关税长期维持在值百抽五水平,直到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实施差等税率,1933年改为抽5%到抽80%的14级。差等税率的实施( ) A.杜绝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B.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C.表明列强无力控制中国 D.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 26.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58年,中国各大报刊出现了大量的“卫星”字眼,其意在于( ) A.祝贺苏联取得的重大成就 B.表达中苏人民的友好感情 C.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 D.体现发展科技的强烈愿望 27.英国《卫报》专栏作家断言:“21世纪始于1978年”,因为这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文中的“一步”是指( ) A.结束了“两个凡是” B.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C.提出“一国两制” D.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8.1981年,《芜湖日报》发表了芜湖市个体商户年广久炒卖瓜子发家致富的报道——《货真价实的傻子瓜子》,社会上流行起顺口溜“傻子瓜子呆子报,呆子报道傻子笑,四项原则都不要,如此报纸真胡闹”。 这反映当时( ) A.市场经济成为社会共识 B.企业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 C.经济体制改革亟须深入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 29. 1992年初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其背景是 A、“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左”倾思想仍然占统治地位 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C、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D、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0. 20世纪90年代,外电评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一时期,世界看到中国 A、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确立改革开放的政策 C、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D、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汉武帝时代起,史籍已经多见关于气候严寒的记录。如《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光四年(公元前131年)“夏四月,陨霜杀草”······王莽时期严重低温的气候反常记录更为频繁。例如,天凤三年(公元16年)二月,“大雨雪,关东尤甚,深者一丈,竹柏或枯”。在公元前50年至公元70年这120年间,有关气候异常严寒的记载多达20余起······王莽专政时最为集中的10年中,大约7年都发生严寒导致的灾害······引发了绿林、赤眉大起义·····王莽本人在农民起义打击下落了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 ——《中国经济通史·秦汉卷》 材料二 据估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8.5亿亩,清朝又增至11亿—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 材料三 武夷北苑,夙著茶名······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现在种茶之区,市疲山败····· ——卞宝地《卞制军政书》 (1)根据材料一,从小农经济特点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自然灾害常常会导致中国古代政权的灭亡。(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这些“边际土地”的开发给当时清朝社会带来哪些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各国通商之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7.(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 从顺治元年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的一百六十多年间,银钱比价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始终是在一千文左右波动。在鸦片战争前夕,一两白银所换制钱已达一千二三百文,最高达一千六百文。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中国“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4分) (2)材料二中出现“银贵钱贱”和“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指出这些现象与世界市场形成之间的关联。(4分) (3)材料三中图一和图二之间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从图二中可以获知哪些重要的信息?(5分) 23.(15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近代工业发端于19世纪40年代,从1843年上海出现第一家现代企业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虽然经历了100多年,但是现代工业十分薄弱。外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工业,主要是为了掠夺中国的资源和榨取廉价劳动力。因此,外国资本的投资集中在采矿业和轻纺工业,而钢铁工业和机械制造业得不到发展。 ——摘自陈向东《毛泽东五十年代在天津调查研究的实践与思想》 材料二 从1953年起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新中国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开始步入了工业化的初创阶段,从而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其突出的特点是实施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战略,依靠国家的整体力量启动工业化进程,以国营经济为主体,以此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摘自石建国《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道路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述评》 材料三 1979-1981年我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百分比的变化 年份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79年 26.6 32.1 41.3 1980年 27.2 34.3 38.5 1981年 28.8 36.7 34.5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79年后国民经济比例发展的趋向,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趋向所产生的主要影响。(6分) 参考答案 一、将选择题答案写入下列表格:(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A A D C D B D C A D C B A A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B C B C B D C B B C B C C C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10分)【答案】 (1)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入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国家阶级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中国古代政权灭亡。(2分) (2)积极方面:增加了粮食产量,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地矛盾;推动封建经济发展;(4分)消极方面: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口的过快增长;大量垦荒也会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4分) (3)变化: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分) 32.(13分)答案: (1)变化: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商业交换的品种增多。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的加剧。(4分) (2)原因:白银外流;列强侵华不断加剧。关联: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4分) (3)新的交通工具的使用,使世界各地联系更加紧密。信息: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5分) 33.(15分)答案: (1)特点:历时长而成效低;受外国资本的控制;行业发展不平衡。(3分) (2)中国原有的工业基础薄弱;重工业是建立独立工业体系的基础;加强国防建设急需重工业的发展;受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影响。(6分) (3)趋向:农业和轻工业比重上升;重工业比重下降;国民经济发展比例趋向平衡。 影响:保证了消费市场的商品供应;改善了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6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