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甘旗卡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
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甘旗卡第二高级中学 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 甲骨文中有田、畴、禾、穑、麦等字,又有酒、鬯(音同畅,香酒)等字。这说明当时 A.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 家庭手工业的形成 C.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 农业生产有所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酒、鬯(音同畅,香酒)等字”,可见商朝已经会酿酒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是酿酒的前提,故D正确。出现酿酒与土地所有制无关,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家庭手工业、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排除BC。 2. “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材料反映出 A. 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财富的源泉 B.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 C. 小农经济有一定的脆弱性 D. 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反映了古代封建政府赋税和百姓衣食之源在于农业中农民缴纳的赋税,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特点,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小农经济脆弱的一面,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的作用,故D项错误。 3. 历史学家王家范说: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细长”者在这种“分布态势”中应为 A. 官营手工业 B. 民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工场手工业 【答案】B 【解析】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其中的官营手工业是官府经营、保证官府和皇家专用,而家庭手工业是个体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种应该属于哑铃两头粗壮的部分,而民营手工业属于私人投资经营,且受到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所以应该属于中间细长的部分,故选B而排除AC;工场手工业不属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基本形态,故D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 4.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萌芽。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萌芽虽有壮大,却无突破,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A.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入 B. 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C. 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 D. 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阻挠,故B项正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入主要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手工工场只是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表现形式,不是原因,故C项错误。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是外部原因之一,故D项错误。 5. 鸦片战争后,“上海自设纱厂后,民间自轧自弹,反不如买机器纱之便宜,于是遂不顾布庄之挑剔,而群焉买之……且以机器纱为细洁,而乡间几无自轧自弹之纱也”。由此可见 A. 上海传统纺纱业遭到破坏 B. 传统土布与洋纱各具特色和优势 C. 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 D. 自然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解体 【答案】A 【解析】由“反不如买机器纱之便宜,于是遂不顾布庄之挑剔,而群焉买之,……且以机器纱为细洁,而乡间几无自轧自弹之纱也”可以分析出人民纷纷买机器纱,导致上海传统纺业遭到破坏,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与“民间自轧自弹,反不如买机器纱之便宜”不符;C项中的“原料产地”材料中没体现;D项中的说法错误,是以偏概全。 6. 洋务派在1865年以后创办的军事工业中,普遍实行雇佣劳动。工人的工资基本上是按照技术高低而定,劳动强度虽然很大,但加班作业,亦加给工资。这表明当时的洋务企业 A. 注重保障工人权益 B. 已脱离落后因素的影响 C. 具有资本主义因素 D. 主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中,比较普遍地采用了雇佣劳动,大部分工人都是自由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他们的工资大体上是按照技术高低而决定的,且“加班作业,亦加给工资”说明当时的洋务企业具有资本主义因素,故C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洋务企业中的雇佣关系,没有涉及保障工人权益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近代洋务企业中已经具有资本主义的因素,但不能得出已脱离落后因素的影响,说法太绝对,故B选项错误;近代洋务派主动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但材料没有涉及到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相关内容,故D选项与材料无关。 7. 下图纪念邮票中的“伊敦号”是轮船招商局初创时从英国购置,1873年首航日本神户、长崎,开创了中国商轮驶入国际航线的历史。此举标志着中国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近代造船工业诞生 C. 近代海军初具规模 D. 航运业进入新阶段 【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鸦片战争后,A项错误;据材料“伊敦号”是轮船招商局初创时从英国购置,B项错误;据所学可知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时期的民用工业,C项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我国航运业进入新阶段应该是洋务运动1872年创办的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开始的,它标志着中国近代航运业诞生,故选D。 8.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该材料折射出 A. 洋务运动已走向失败 B. 政府限制发展近代企业 C. 工业发展受到列强制约 D. 近代工业发展不平衡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893年对于机器生产的 优势,广东、两江闽浙和河洛之北的认识是不一样的,所以反映了不同地区对近代工业生产的认识不同,所以可以折射出近代工业发展存在地区的不平衡,故D项正确;1895年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政府的态度,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工业发展与列强之间的关系,故C项排除。 9. 1912—1922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迅速,平均年增长率为15%,民族资本家办厂热情高涨,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根本原因是由于 A. 洋务运动办厂诱导 B. 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 C. 辛亥革命扫清障碍 D. 欧洲列强放松侵略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故选C。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时已宣告破产,这与1912—1922年的时间限定不符,排除A;清政府在1912年已经结束了统治,排除B;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一战的时间是1914—1918年,这显然无法解释1914年前和1918年后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发展的原因,排除D。 10. 据统计,1949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所占比重为84.5%,1952年74.7%,1957年为62.3%。这说明该时期 A.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B.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 国民经济逐渐得到恢复 D. 我国确立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到1952年,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斗,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占比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农工商业均有所恢复和发展,该时期国民经济逐渐得到恢复,C项正确;建国初期,经过土地改革,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比较高,A项错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是1958年大跃进运动的后果,B项错误;我国在1953年以后,才开始确立计划经济体制,D项错误。 11. 1984年7月,全国利改税工作会议决定:将国营企业应当上交的收入,按国家设置的税种以向国家交税的方式上交,税后利润归企业自己安排使用。这次利税改革 A. 使国家的财政经济开始好转 B. 加速了国营企业股份制改革 C. 有利于国营企业自主权扩大 D. 有利于企业经营范围的扩大 【答案】C 【解析】利改税是中国改革国家与国营企业利润分配关系的一项重大措施,使国家与企业、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得到比较合理的解决,实行政企分开和简政放权,有利于国营企业自主权扩大,故C正确。A项“开始”说法错误;股份制是指以入股方式把分散的,属于不同人所有的生产要素集中起来,统一使用,合理经营,自负盈亏,按股分红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是企业财产所有制的一种形式,B项与题干没有关系,排除;题干与企业经济范围没有关系,排除D项。 12.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索是 A. 发展外向型经济 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改革 D.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B 【解析】材料中邓小平这段“南方谈话”的思想主旨是要学习资本主义一些先进的东西,而这一谈话是在1992年提出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在中共“十四大”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答案为B项。AC项,在1992年“南方谈话”之前就已出现,均排除;D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排除。 13. 既是中国近代最早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又是改革开放时期设立为经济特区的城市是 A. 福州 B. 宁波 C. 厦门 D. 上海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1842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故C项符合题意。福州、宁波和上海是1984年开放的沿海城市,与题意不符,排除ABD。 14.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其中“全方位”是指 A. 不仅对发达国家而且还要对发展中国家 B. 不仅开放沿海而且开放内地 C. 不仅开放经济领域而且开放政治文化领域 D. 不仅开放特区而且开放沿海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指的是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时开放,故选A;BD项属于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排除;C项属于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排除。故选A。 15. 历史变迁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生活细节来反映。下列选项中能反映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生活细节是 A. 粮票―股票 B. 集中管理—分散管理 C. 父母官—人民公仆 D. 自由放任—国家干预 【答案】A 【解析】粮票是建国后发行的购粮凭证,是计划经济的体现,股票代表股东对企业拥有所有权,体现的是以市场配置为主、多有所有制成分并存的市场经济体制,A项正确。BC两项均是政治体制的改革,而题干反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由放任是市场起主导作用的经济体制,国家干预是国家对经济进行行政管理的经济体制,排除D。 16. 《新全球史》中写道:“欧洲商人的远航不仅刺激了东半球的商业发展,还促进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贸易体系的诞生。”文中“远航”是指 A. 新航路开辟 B. 殖民扩张 C. 开展三角贸易 D. 争夺海上霸权 【答案】A 【解析】根据“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贸易体系的诞生”可得出这是受新航路开展的影响,世界开始联系成为一个紧密的整体,世界贸易逐步发展起来,因此远航是指新航路开辟,A正确;BCD都是受远航的影响而出现的,故排除BCD。 17. 16世纪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说:“一个国家若能成为海上的主人就等于成了一个帝国。”在世界近代史上,英国为确立“海上的主人”地位,首先是打败了 A. 西班牙 B. 葡萄牙 C. 荷兰 D. 法国 【答案】A 【解析】英国确立殖民霸主地位首先于1588年打败西班牙,17世纪打败了荷兰,18世纪打败了法国,最终确立“日不落帝国”殖民强国,故A项正确;B、C和D不是最先打败的国家。排除。 18. 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闻。这说明 A. 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 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 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 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材料中内容的时间是在19世纪初的英国,这个信息十分的关键,是解题的决定因素,透露出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B项为无关项,材料内容并没有涉及B项内容。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轻工业为主导的,不是重工业,所以C项错误。D项既是无关项也是错误项。 19. 19世纪上半期,随着火车的出现,贵族男女同下层百姓同挤一列车。这种情景,使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材料主要反映了工业革命 A. 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性质 B. 冲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 C. 推动了蒸汽时代的到来 D. 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贵族男女同下层百姓同挤一列车”“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可知,火车的出现冲击了原有的封建等级制度,使封建贵族特权出现动摇,社会关系出现了变化。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没有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信息点,排除;C项,工业革命时期本身就是“蒸汽时代”,“推动”一词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造成社会秩序混乱,明显和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0. 如果没有麦克斯韦在理论上证明无线电波的存在以及赫兹的实验验证,除了幻想家外,谁都不会想到不要导线就可以传递信号。材料可用于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 A. 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 B. 技术推动了科学理论进步 C. 电报成为标志性成就 D. 电报发明具有偶然性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说明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推动了技术的发展,这进一步说明科学和技术紧密的结合,故A正确;材料说明的是理论推动技术进步,故B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电力发明,故C项错误。电报发明具有偶然性不符合材料中逻辑,故D项错误。 【点睛】根据排除法可知,A项本身正确,但是不符合材料信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科学走在了技术前面,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推动了技术发展,故C项逻辑关系错误。 21. 随着危机的加深,美国国会多次将通过的救济法案皇递总统,但均遭否决。时任总统的胡佛对国会说,“我国人民正在按照美国的传统方式对付贫困。”材料中“美国的传统方式”的指导思想是 A. “自由放任”政策 B. 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C. 计划经济政策 D.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随着危机的加深”、“时任总统的胡佛对国会说,‘我国人民正在按照美国的方式对付贫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揭示的是美国胡佛政府应对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措施。进一步可知,传统“美国的方式”指的是奉行“自由放任”政策,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项错误,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是由胡佛总统之后的罗斯福总统开创的,排除;C项错误,美国没有实行计划经济政策,排除;D项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是美国传统经济政策,排除。故选A。 22. 据可靠统计,在1929年,美国1.2亿人口中,接近0.3亿户家庭积极参与股市交易,有100万投资者可以被称为投机者。这种情况造成的严重后果是 A. 使美国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B. 很多美国人一夜暴富,刺激了美国经济的繁荣 C. 全民皆股,造就了美国人拥有丰厚的经济学知识 D. 股价被大幅度哄抬,造成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1929年美国的股市交易已经非常疯狂,这无疑增加了股市崩盘的风险,造成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故D正确;美国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的原因并不是股市,排除A;材料强调股市的风险,而不是促进经济繁荣,也与经济理论无关,故排除BC。 23. “波及除苏联以外的全世界,这是一场影响深远的财政、信贷、外贸、工业和农业的全面危机,不仅涉及生产领域,而且涉及流通、分配等领域。”这则材料从侧面反映了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 A. 来势汹涌 B. 范围广 C. 破坏性强 D. 持续时间特别长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除苏联以外”“影响生产……分配、流通”等信息都是对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范围广这个特点的描述,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 24.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下列说法中受罗斯福新政影响的是 ①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②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并促进农业、工业的发展 ③“新经济”出现 ④福利国家制度的逐步建立 A. 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B. ①③正确,②④错误 C. ①④正确,②③错误 D. 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因此,①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④福利国家制度的逐步建立都受其影响,而②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并促进农业、工业的发展③“新经济”出现是90年代才出现的,与其无关,故C项正确,排除ABD项。 25. 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 A. 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 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C. 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 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是苏联国内战争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根据所学,其有利于国内战争取得胜利,选项B正确;十月革命时期并未实行余粮收集制,选项A 排除;新经济政策实施时间为1921年,在农业方面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选项C排除;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并未实施余粮收集制,选项D排除。 26. 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A. 二月革命时期 B. 十月革命时期 C. 新经济政策时期 D.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解决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C项正确。二月革命时期列宁没有提出新经济政策,排除A。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但没有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排除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商品经济,排斥资本主义,排除D。 27. 戈尔巴乔夫执政以来,粮食产量一直在2亿吨左右徘徊,1984—1986年,农产品平均产量增长速度为2.6%,而1987—1989年下降为1.5%。1986—1989年,进口粮食1.37亿吨,年均进口量为3430万吨。材料表明 A.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在重工业 B.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延续 C. 戈尔巴乔夫农业改革未达预期 D.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越来越突出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不能推断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重工业,故A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冲破了斯大林模式,不是其延续,故B项错误;因此也不能反映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越突出,故D项错误;戈尔巴乔夫农业改革并没有带动粮食产量的增加,因此未能达到预期,故C项正确。 28. (家国情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二战后美国试图通过某项协定,用新型的金本位来达到贸易自由化,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以此协定为基础建立的是 A. 上海合作组织 B. 关贸总协定 C. 布雷顿森林体系 D. 亚太经合组织 【答案】C 【解析】依据“二战后美国”、“金本位”、“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结合所学知识判定应该是指二战后美国试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自己在世界金融领域霸权,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题干“国际金融的大权”不符合,应排除。 29. 1995年成立的世贸组织,旨在逐步调降各会员国关税与减少非关税贸易障碍,预期中的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更要会员国万种商品相互零关税。这说明 A. 全球贸易中心发生重大转移 B. 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贸易自由化 C 国际间货物将实现自由流通 D. 贸易壁垒制约落后国家工业化 【答案】B 【解析】世贸组织成立后,促进了世界贸易的自由化,不是全球贸易中心发生重大转移,故A项错误;世贸组织的成立有利于世界贸易自由化,预期中的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更要会员国万种商品零关税,就是世贸组织促进世贸易自由化的表现,故B项正确;国际间货物自由流通还没有实现,故C项错误;题目中不是说落后国家的工业化问题,故D项错误。 3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舞台上各种多边峰会纷纷涌现,如G20峰会、APEC峰会、欧盟峰会、“金砖四国”峰会、世界气候变化峰会等。这反映了 A.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B.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依赖程度逐渐加深 C. 发展中国家谋求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D. 区域集团化是实现全球化的步骤和途径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国际舞台上各种多边峰会纷纷涌现……世界气候变化峰会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峰会的大量出现,体现了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各国通过多边峰会加强了彼此的联系,增强经济合作,本质体现了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互相依赖程度加深。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没有涉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信息,而是强调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依赖程度逐渐加深,排除;C项发展中国家谋求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与材料信息“G20峰会”、“欧盟峰会”不符,排除;D项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集团化的最后归宿,但与材料强调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依赖程度逐渐加深不符,排除。 二、材料题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材料三 《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四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 ——《清世宗实录》卷57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 (2)据材料二、三说明明清时期商品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现象?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这些经济政策有何影响? 【答案】(1)基本模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或小农户个体经营)。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或封建土地私有制)。 (2)新现象:材料二反映出现商帮;材料三反映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妨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使中国与世隔绝,导致中国近代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一定程度上起了自卫作用。 【解析】(1)模式:依据材料一“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可以看出这是一种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特点。土地制度:结合所学可知,与小农经济相对应的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所有制。 (2)依据材料二“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可以得出商帮出现;依据材料三“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可以得出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3)政策:依据材料四“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性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补实,不为华巧”可以得出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结合所学可知还有海禁政策。影响:根据所学内容主要从消极影响来分析即可。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O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罗斯福是一个精明的统治者,在驾驭政府与时代方面有无与伦比的胆略和才能,又由于他在内政方面的巨大建树和在与法西斯斗争中的不朽功绩,而被世人公认为同华盛顿、林肯相比肩的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是他,把美国人民从苦难和经济大萧条中拯救出来,扩大了中央政府的权力,首创干预经济生活的先例。 材料三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中国1977年全年的农业成就是不能满足本国需要的,其失误……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摘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材料一中的“退却年代”是指什么?(政策及特点)罗曼罗兰所说苏联30年代“剥夺年代”的含义是什么?(政策及弊端) (2)材料二中的罗斯福“扩大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指的是什么?这一调整对当时的美国有何积极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邓小平在农业方面进行了怎样的政策调整?1992年南方谈话回答的计划和市场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是什么?1992年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答案】(1)政策,指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特点,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直接联系起来;弊端,在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的利益太多;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后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2)含义,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影响,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 (3)政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关系:计划和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手段,社会主义可以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1)政策,根据材料一“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O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可知,指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特点,根据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分析可知,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直接联系起来;;弊端,根据所学知识,从斯大林模式的局限性分析可知,在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的利益太多;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后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2)贡献,根据材料二“扩大了中央政府的权力,首创干预经济生活的先例”可知,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影响,根据材料二“把美国人民从苦难和经济大萧条中拯救出来”可知,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 (3)政策,根据材料三“中国1977年全年的农业成就是不能满足本国需要的”及所学知识,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角度分析可知,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关系,根据所学知识,从南方谈话的内容分析可知,计划和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手段,社会主义可以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目标,根据所学知识,从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内容分析可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