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双墩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素质检测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化学】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双墩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素质检测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双墩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素质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用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 g·cm-3)配制80 mL 1 mol·L-1的稀硫酸。现给出下列仪器(配制过程中可能用到):①100 mL量筒 ②10 mL量筒 ③50 mL烧杯 ④托盘天平 ⑤100 mL容量瓶 ⑥胶头滴管 ⑦玻璃棒 ⑧80 mL容量瓶 按使用仪器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④③⑦⑧⑥ B. ②⑤⑦⑥‎ C. ①③⑧⑥⑦ D. ②⑥③⑦⑤⑥‎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于没有80mL容量瓶,因此配制80 mL 1 mol·L-1的稀硫酸,需用100mL容量瓶,即配制100mL稀硫酸,设需要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 g·cm-3)的体积为xmL,根据稀释定律可得,0.1L×1 mol·L-1×98g/mol=xmL×1.84 g·cm-3×98%,解得x=5.4,则需要用10 mL量筒量取浓硫酸,根据用浓硫酸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的步骤:计算、量取、稀释、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装瓶,可知使用仪器的先后顺序为:②10 mL量筒、⑥胶头滴管、③50 mL烧杯、⑦玻璃棒、⑤100 mL容量瓶、⑥胶头滴管,故D正确;‎ 答案选D。‎ ‎2.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S-32 O-16 ) ( )‎ A. 标准状况下,22.4L氦气含有2NA个氦原子 B. 在常温常压下,11.2L Cl2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C. 常温常压下,64g SO2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2NA D. 标准状况下,11.2LH2O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标准状况下,22.4L氦气是1mol,氦气是单原子组成的分子,因此原子物质的量为1mol,故错误;‎ B.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大于22.4L/mol,所以11.2L Cl2的物质的量小于0.5mol,所含的分子数小于0.5NA,故错误;‎ C.64gSO2的物质的量为1mol,所含氧原子物质的量为2mol,故正确;‎ D.标准状况下,水不是气体,故错误。‎ 故选C。‎ ‎3.下列实验操作与安全事故处理错误的是( )‎ A. 使用水银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的水的温度时,不慎打破水银球,用滴管将水银吸出放入水封的小瓶中,残破的温度计插入装有硫粉的广口瓶中 B. 试管夹从试管底由下往上夹住试管口约处,手持试管夹长柄末端进行加热 C. 燃着的酒精灯翻倒,酒精洒到桌面并且燃烧,为了人身安全,应立即撤离现场 D. 将玻璃管插入橡胶塞孔时,用厚布护手,紧握用水湿润的玻璃管插入端并缓慢旋进塞孔中 ‎【答案】C ‎【解析】A.汞可与硫粉反应生成难挥发的硫化汞,故A正确; B.给试管加热要用试管夹夹持,试管夹位于距试管口约处,故B正确;C.不慎将酒精洒到桌面燃烧,应用湿布覆盖,故C错误;D.玻璃管本身比较脆,经受不住力多大,所以要用厚布护手,润湿和旋转均是为了减少胶塞的摩擦,更好插进孔里,故D正确;故选C。‎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Na2O2是呼吸面具中氧气的来源 B. Na2O和Na2O2投入水中都能生成NaOH,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它们都是碱性氧化物 C. Na2CO3可用于制玻璃、肥皂、造纸、纺织等工业,而NaHCO3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制造发酵粉等 D. NaCl的性质稳定,可用作调味品 ‎【答案】B ‎【解析】A. Na2O2可以与二氧化碳及水发生反应生成氧气,所以Na2O2是呼吸面具中氧气的来源,A正确;B. Na2O和Na2O2投入水中都能生成NaOH,但是Na2O与水的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B不正确;C. Na2CO3可用于制玻璃、肥皂、造纸、纺织等工业,而NaHCO3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制造发酵粉等,C正确;D. NaCl的性质稳定,可用作调味品,D正确。本题选B。‎ ‎5.已知常温下在溶液中可发生如下两个离子反应:Ce4++Fe2+=Fe3++Ce3+,Sn2++2Fe3+=2Fe2++Sn4+,由此可以确定Fe2+、Ce3+、Sn2+‎ 三种离子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 A. Sn2+ 、Fe2+、Ce3+ B. Sn2+、Ce3+、Fe2+‎ C. Ce3+、Fe2+ 、Sn2+ D. Fe2+、Sn2+、Ce3+‎ ‎【答案】A ‎【解析】‎ ‎【详解】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根据反应Ce4++Fe2+=Fe3++Ce3+可知,Fe2+为还原剂,Ce3+为还原产物,还原性Fe2+>Ce3+,根据反应Sn2++2Fe3+=2Fe2++Sn4+可知,Sn2+为还原剂,Fe2+为还原产物,还原性Sn2+>Fe2+,则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Sn2+>Fe2+>Ce3+,故选A。‎ ‎6.为了使宇航员在飞船中得到一个稳定的、良好的生存环境,一般在飞船内安装了盛有Na2O2(或K2O2)颗粒的装置,它的用途是产生氧气。下列有关Na2O2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Na2O2中阴、阳离子的个数比是1∶1‎ B. Na2O2分别与水及CO2反应产生相同量氧气时,需水和CO2的质量相等 C. Na2O2的漂白原理与SO2的漂白原理相同 D. 与CO2、H2O反应产生等量氧气,转移电子数相同,耗Na2O2的质量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过氧化钠和水、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Na2O2=4NaOH+O2↑、2CO2+2Na2O2=2Na2CO3+O2。‎ ‎【详解】A.Na2O2中阴离子是过氧根离子,阳离子是钠离子,阴阳离子的个数比是 1∶2,A错误;‎ B.Na2O2分别与水及 CO2反应产生相同量氧气时,需水和 CO2的物质的量相等,但质量不相等,B错误;‎ C.Na2O2的漂白原理与SO2的漂白原理不相同,过氧化钠利用的是强氧化性,SO2利用的是SO2能和有色物质化合,C错误;‎ D.根据方程式可知,与 CO2、H2O 反应产生等量氧气,转移电子数相同,耗Na2O2的质量相同,D正确,答案选D。‎ ‎7. 对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 B. 常温下,浓硝酸可用铝罐来贮存,说明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 C. 向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出现发黑现象,说明浓H2SO4具有吸水性 D. 氯气可使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而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A.在氨气溶于水的喷泉实验中,正是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使得烧瓶内外产生较大的压力差,从而产生了“喷泉”,故A正确;‎ B.常温下,铝被浓硝酸氧化在铝的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薄膜,保护了内部的铝不再受到氧化,这种现象称为钝化,故可以用铝罐来贮存浓硝酸,故B正确;‎ C.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可使蔗糖脱水生成炭黑,不是浓硫酸的吸水性,故C错误;‎ D.氯气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氯气不具有漂白性,氯气可使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其原因为氯气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具有杀菌消毒、漂白的作用,故D正确;‎ 故选C。‎ ‎8.现有下列几个离子反应:‎ ‎① Cr2O+14H++6Cl-===2Cr3++3Cl2↑+7H2O ‎② 2Fe2++Br2===2Fe3++2Br- ③ 2Br-+Cl2=== Br2+2Cl-‎ ‎④ 2Fe3++SO2+2H2O===2Fe2++SO+4H+‎ 下列有关性质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 A. 氧化性:Cr2O>Cl2>Fe3+ B. 氧化性:Cl2>Br2>Cr2O C. 还原性:SO2Cr3+>Fe2+‎ ‎【答案】A ‎【解析】一般来说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由①可知氧化性Cr2O72->Cl2,还原性Cl->Cr3+,由②可知氧化性Br2>Fe3+,还原性Fe2+>Br-,由③可知氧化性Cl2>Br2,还原性 Br->Cl-,由④可知氧化性Fe3+>SO42-,还原性SO2>Fe2+,因此氧化性Cr2O72->Cl2>Br2>Fe3+>SO42-,还原性SO2>Fe2+>Br->Cl->Cr3+,只有A正确;故选A。‎ ‎9.下列实验操作对应的实验现象及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或结论 A 用某无色溶液进行焰色反应 透过钴玻璃,火焰呈紫色 原溶液一定是钾盐溶液 B 向NaOH溶液中滴加足量的MgCl2溶液,然后再滴加足量的CuCl2溶液 先产生白色沉淀,然后沉淀变成蓝色 Ksp[Cu(OH)2]sp[Mg(OH)2]‎ C 将水蒸气通过灼热的铁粉 粉末变红 铁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发生反应 D 将稀硝酸加入过量铁粉中,充分反应后滴加KSCN溶液 有气体生成,溶液呈红色 稀硝酸将Fe氧化为Fe3+‎ ‎【答案】B ‎【解析】A.结论不正确,也可能是氢氧化钾溶液,所以A错误;B.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足量氯化镁溶液后生成氢氧化 镁白色沉淀,氢氧化钠已消耗完,此时混合物中存在着氢氧化镁的沉淀溶解平衡,向此体系中加入氯化铜溶液能生成蓝色沉淀,说明与氢氧化镁组成相似的氢氧化铜的溶度积更小,所以B正确;C.铁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所以B的现象不正确;D.硝酸与过量的铁生成硝酸亚铁,溶液呈浅绿色,所以D的现象和结论都不正确。‎ ‎10.某实验小组通过下图所示实验探究Na2O2与水的反应:‎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②中的大量气泡主要成分是氧气 B. ③中溶液变红,说明有碱性物质生成 C. ④中现象可能是由于溶液中含有强氧化性物质造成的 D. ⑤中MnO2的主要作用是降低了水中氧气的溶解度 ‎【答案】D ‎【解析】A.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故A正确;B.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是强碱,遇到酚酞,溶液变成红色,故B正确;C.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可能生成了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具有强氧化性,能够使溶液褪色,故C正确;D. 生成的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时发生了分解,因此放出大量气泡,故D错误;故选D。‎ ‎11.NaNO2像食盐一样有咸味,有很强的毒性,误食亚硝酸钠(NaNO2)会使人中毒。已知亚硝酸钠能发生如下反应:2NaNO2+4HI═2NO↑+I2+2NaI+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的氧化剂为HI B. 反应产物中能使淀粉变蓝的物质有I2、NaI C. 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1:1‎ D. 人误食亚硝酸钠中毒时,可以服用HI溶液解毒 ‎【答案】C ‎【解析】‎ ‎【详解】A.NaNO2转化为NO,N元素的化合价由+3价降低为+2价,所以氧化剂为NaNO2,错误;‎ B.NaI不能使淀粉变蓝,错误;‎ C.NaNO2为氧化剂,在方程式中的系数为2,HI为还原剂,化合价变化的HI的系数为2,所以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1:1,正确;‎ D.氢碘酸是强酸,能使蛋白质变性,所以人误食亚硝酸钠中毒时,不能服用HI溶液解毒,错误。‎ 故选C。‎ ‎12.下列关于分散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分散系的分类:‎ B. 用平行光照射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可以加以区分 C. 把FeCl3饱和溶液滴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以制取Fe(OH)3胶体 D. 如图显示的是树林的晨曦,该现象与丁达尔效应有关 ‎【答案】C ‎【解析】A、分散系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可以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当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0-9m时,为溶液,当介于10-9m~10-7m时,为胶体,当大于10-7m时,是浊液,故A正确;B、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溶液和胶体,故B正确;C、Fe(OH)3胶体的制备是将FeCl3饱和溶液滴入到沸水中,继续煮沸,至溶液变为红褐色即制得氢氧化铁胶体,故C错误;D、雾是胶体,被阳光照射时产生丁达尔效应,故D正确;故选C。‎ ‎13. 如图是学校实验室从化学试剂商店买回的硫酸试剂标签上的部分内容。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硫酸试剂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8.4 mol/L B. 稀释该硫酸时应把水倒入硫酸中,边倒边搅拌 C. 50 mL该H2SO4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并加热,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为0.46 mol D. 标准状况下2.7 g Al与足量的该硫酸反应可得到H23.36 L ‎【答案】A ‎【解析】‎ ‎【详解】A.根据公式c= ==18.4mol•L-1,故A正确;‎ B.稀释浓硫酸时应把浓硫酸倒入水中,边倒边搅拌,故B错误;‎ C.发生反应Cu+2H2SO4(浓)CuSO4+SO2↑+2H2O,被还原硫酸的物质的量是发生反应的硫酸的物质的量的一半,随反应的进行,浓硫酸变为稀硫酸,Cu与稀硫酸不反应,故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小于0.05L×18.4mol/L×0.5=0.46mol,故C错误;‎ D.常温下铝遇浓硫酸时钝化,不会产生氢气,故D错误,‎ 故选A。‎ ‎14.某温度下,将Cl2通入NaOH溶液中,反应得到NaCl、NaClO、NaClO3的混合液,经测定ClO-与ClO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3,则Cl2与NaOH溶液反应时,被还原的氯元素与被氧化的氯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21∶5 B. 11∶3 C. 3∶1 D. 4∶1‎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ClO-与ClO3-的浓度之比1:3,由Cl到ClO-,失去1个电子,由Cl到ClO3-,失去5个电子,一共失去1+3×5=16个电子;由Cl到Cl-,得到1个电子,需要16个原子才能得到16个电子,所以,被还原的氯元素与被氧化的氯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16:(1+3)=4:1,故答案为D。‎ ‎15.下列有关氢氧化铁胶体说法正确的是( )‎ A. 将外加直流电源通过该胶体,阴极处颜色变深,则说明该胶体带正电荷 B. 鉴别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可用利用丁达尔效应 C. 采用过滤,可将Fe(OH)3胶体中的FeCl3杂质除去 D. 向Fe(OH)3胶体中加入大量盐酸,则最终可引起胶体聚沉 ‎【答案】B ‎【解析】‎ ‎【详解】A.胶体本身不带电荷,但胶体微粒具有吸附性,吸附离子致使胶体微粒带有电荷,故A错误;‎ B.Fe(OH)3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可利用丁达尔效应鉴别溶液和胶体,故B正确;‎ C.胶体可以通过滤纸,故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来去除胶体中的可溶性杂质,故C错误;‎ D.向Fe(OH)3胶体中加入过量的盐酸先生成沉淀,后沉淀溶解,故D错误;‎ 故选B。‎ ‎16.表所列各组物质中,物质之间通过一步反应就能实现如图所示转化且所给反应条件正确的是(  ) ‎ 序号 X Y Z 箭头上所标数字的反应条件 ‎①‎ SiO2‎ Na2SiO3‎ H2SiO3‎ ‎①与Na2CO3熔融 ‎②‎ Na Na2O2‎ NaCl ‎②加H2O ‎③‎ NO NO2‎ HNO3‎ ‎③与C加热 ‎④‎ Al2O3‎ NaAlO2‎ Al(OH)3‎ ‎④与NaOH A. ①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二氧化硅与熔融的碳酸钠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硅酸钠和二氧化碳、硅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硅酸,硅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硅酸钠,硅酸不稳定分解生成二氧化硅与水,物质之间均可以一步实现如图所示转化关系,正确;‎ ‎②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不能一步转化为氯化钠,错误;‎ ‎③碳与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的混合气体,不能一步转化为NO,错误;‎ ‎④氧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生成氢氧化铝,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氢氧化铝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铝,可以实现如图所示转化关系,正确;‎ 答案选A。‎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 ‎17.下图是某学校实验室从化学试剂商店买回的浓硫酸试剂标签上的部分内容。现用该浓硫酸配制480 mL 1 mol· L-1的稀硫酸。可供选用的仪器有:① 胶头滴管② 烧瓶③ 烧杯④ 玻璃棒⑤ 药匙⑥ 量筒⑦ 托盘天平。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容量瓶的使用方法中,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________‎ A.使用容量瓶前检查它是否漏水 ‎ B.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配制溶液不需要干燥 C.配制溶液时,如果试样是固体,把称好的试样用纸条小心倒入容量瓶中,缓慢加入蒸馏水到接近标线1~2cm处,用滴管加蒸馏水到标线 D.定容后盖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用另一只手托住瓶底,把容量瓶颠倒摇匀多次 ‎(2)该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mol· L-1。‎ ‎(3)配制稀硫酸时,还缺少的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 ‎(4)配制480mL 1mol· L-1的稀硫酸需要用量筒量取上述浓硫酸的体积为_______mL。所需量筒的规格为________。(可供选择的量筒有5mL、10mL、20mL、50mL、100mL)‎ ‎(5)过程中的部分步骤,其中有错误的是(填写序号)____________。‎ ‎(6)对所配制的稀硫酸进行测定,发现其浓度大于1 mol· L-1,配制过程中下列各项操作可能引起该浓度偏高的原因有___________。‎ A.定容时,仰视容量瓶刻度线进行定容。 ‎ B.将稀释后的硫酸立即转入容量瓶后,紧接着就进行以后的实验操作。‎ C.容量瓶用蒸馏水洗涤后未干燥,含有少量蒸馏水。‎ D.转移溶液时,不慎有少量溶液洒到容量瓶外面 E.定容后,把容量瓶倒置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便补充几滴水至刻度处。‎ ‎【答案】(1). C (2). 18.4 (3). 500mL容量瓶 (4). 27.2 (5). 50mL (6). ① ④ (7). B ‎【解析】‎ 分析】(1)根据容量瓶的使用要求解答;‎ ‎(2)根据公式c=计算;‎ ‎(3)根据用浓溶液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稀溶液的操作步骤判断所需要的仪器;‎ ‎(4)实验室没有480 mL的容量瓶,应该选用500mL容量瓶,即应该配制500mL 1mol·L-1的稀硫酸,这是关键的一步,再根据稀释前后硫酸的物质的量不变进行计算;‎ ‎(5)根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操作进行分析判断;‎ ‎(6)根据,判断操作过程中对溶质物质的量以及溶液的体积的影响,从而判断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影响。‎ ‎【详解】(1)A. 容量瓶口部有塞子,使用容量瓶前需要检查它是否漏水,故A正确;‎ B. 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配制溶液不需要干燥,含有少量水对实验结果无影响,故B正确;‎ C. 容量瓶不能用来溶解固体,故C错误;‎ D. 定容后摇匀的方法是:盖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用另一只手托住瓶底,把容量瓶颠倒摇匀多次,故D正确;故答案为C;‎ ‎(2)c===18.4mol/L,故答案为:18.4;‎ ‎(3)配制480 mL 1 mol·L-1的稀硫酸的步骤为:计算、量取、稀释、冷却、转移、洗涤、定容、摇匀,根据步骤可知需要的仪器有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量筒、容量瓶,实验室没有480 mL的容量瓶,应该选用500mL容量瓶,故答案为:500mL容量瓶;‎ ‎(4)实验室没有480 mL的容量瓶,应该选用500mL容量瓶,即应该配制500mL 1mol·L-1的稀硫酸,根据稀释前后硫酸的物质的量不变,需要浓硫酸的体积==0.0272L=27.2mL,选用量筒的规格为50mL,故答案为:27.2;50mL;‎ ‎(5)根据图示,稀释浓硫酸时应该“酸入水”,故①错误;定容时视线应该水平,故④错误故答案为:①④;‎ ‎(6)A. 定容时,仰视容量瓶刻度线进行定容,导致溶液的体积偏大,浓度偏低,故不符合;‎ B. 将稀释后的硫酸立即转入容量瓶后,紧接着就进行以后的实验操作,导致配制的溶液温度高于常温,溶液的体积偏小,浓度偏高,故符合;‎ C. 容量瓶用蒸馏水洗涤后未干燥,含有少量蒸馏水,不影响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对结果无影响,故不符合;‎ D. 转移溶液时,不慎有少量溶液洒到容量瓶外面,导致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浓度偏低,故不符合;‎ E. 定容后,把容量瓶倒置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便补充几滴水至刻度处,导致溶液的体积偏大,浓度偏低,故不符合;故答案为:B。‎ ‎18.晶体硅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材料,制备纯硅的主要步骤如下:‎ ‎①高温下用碳还原二氧化硅制得粗硅。‎ ‎②粗硅与干燥 HCl气体反应制得 SiHCl3:Si + 3HClSiHCl3+ H2 ‎ ‎③SiHCl3与过量 H2在 1000 ~1100℃反应制得纯硅 已知 ①SiHCl3能与 H2O强烈反应,在空气中易自燃②普通玻璃在6000C左右融化。‎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第①步制备粗硅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 ‎(2)粗硅与HCl反应完全后,经冷凝得到的SiHCl3(沸点 33.0℃)中含有少量 SiCl4(沸点57.6℃)‎ 和 HCl(沸点-84.7℃),提纯 SiHCl3采用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 SiHCl3与过量 H2反应制备纯硅装置如下(热源及夹持装置略去):‎ ‎①装置 B中的试剂是 ___________。 装置 C中的烧瓶需要加热,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 ‎②反应一段时间后,装置 D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装置 D不能采用普通玻璃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③为保证制备纯硅实验的成功,操作的关键是检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控制好反应温度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为鉴定产品硅中是否含微量铁单质,将试样用稀盐酸溶解,取上层清液后需再加入的试剂(填写字母代号)是____________。‎ A 碘水 B 氯水 C NaOH溶液 D KSCN溶液 E Na2SO3 溶液 ‎【答案】(1). SiO2+2CSi+2CO↑ (2). 分馏(或蒸馏) (3). 浓硫酸 (4). 使滴入烧瓶中的 SiHCl3气化 (5). 有固体物质生成 (6). 在反应温度下,普通玻璃会软化 (7). SiHCl3+H2Si+3HCl (8). 排尽装置中的空气 (9). BD ‎【解析】‎ ‎【分析】(1)高温下,碳和二氧化硅反应生成硅和一氧化碳;‎ ‎(2)根据题中数据,采用分馏方法提纯SiHCl3;‎ ‎(3)①生成的氢气含有水蒸气,用浓H2SO4干燥;加热促使SiHCl3气化;②SiHCl3和氢气反应有硅单质生成,根据硅的颜色判断D装置中的颜色变化;反应温度较高,普通玻璃会软化;SiHCl3和H2反应生成硅和氯化氢;③氢气是可燃性气体,易产生爆炸,为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先通一段时间H2,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尽;④取少量产品于试管中加盐酸溶解,再滴加氯水和KSCN(aq),若出现红色说明含Fe,若不出现红色说明不含Fe。‎ ‎【详解】(1)高温下,碳和二氧化硅反应生成硅和一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SiO2+2CSi+2CO↑;‎ ‎(2)SiHCl3(沸点33.0℃)中含有少量SiCl4(沸点57.6℃)和HCl(沸点-84.7℃),由于沸点差别较大,可以通过分馏除去杂质。‎ ‎(3)①锌和稀硫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生成的氢气含有水蒸气,为干燥氢气,一般选用浓H2SO4干燥;气体的反应速率较大,所以加热的目的是使滴入烧瓶中的 SiHCl3气化;‎ ‎②高温下,SiHCl3和氢气反应生成硅单质,硅单质是灰黑色固体,所以D装置中的现象是有固体物质生成;由于高温下,普通玻璃会软化,所以使用石英玻璃;反应方程式为SiHCl3+H2= Si+3HCl;‎ ‎③氢气是可燃性气体,当氢气的量达到一定时易产生爆炸,为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先通一段时间H2,排尽装置中的空气;‎ ‎④铁能和酸反应生成亚铁离子,亚铁离子有还原性,亚铁离子能被氯水氧化生成铁离子,铁离子遇硫氰化钾溶液变红色,所以可以用氯水和硫氰化钾溶液检验铁的存在,答案选BD。‎ ‎19.铜器久置,表面会生成一层绿色固体,为了解铜在空气中的腐蚀情况,某化学兴趣小组收集家中铜器表面的绿色固体进行探究。查阅相关资料后,猜想该绿色物质可能是铜的碳酸盐。该小组同学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部分夹持仪器略)。‎ ‎①对试管内的绿色固体进行加热,至完全分解,观察到A装置中绿色固体逐渐变成黑色,B装置中无水硫酸铜变成蓝色,C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取少量加热后生成的黑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观察到黑色固体逐渐溶解,溶液变成蓝色。‎ ‎③取少量上述蓝色溶液于试管中,浸入一根洁净的铁丝。观察到铁丝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绿色固体中含有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热后试管中剩余的黑色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设该绿色物质是一种纯净物,则其化学式可能是______________,加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实验步骤③中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装置最后的干燥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将B、C两装置对调,能否达到实验目的______(填“能”或“不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Cu、H、O、C (2). CuO (3). Cu2(OH)2CO3 (4). Cu2(OH)2CO32CuO+H2O+CO2↑ (5). Fe+Cu2+=Cu+Fe2+ (6). 防止空气中的CO2进入广口瓶 (7). 不能 (8). 因为对调后无法说明反应中有水生成 ‎【解析】‎ ‎【分析】①对试管内的绿色固体进行加热,至完全分解,观察到A装置中绿色固体逐渐变成黑色,B装置中无水硫酸铜变成蓝色,说明分解产物中有水蒸气,C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分解产物中有二氧化碳;②‎ 取少量加热后生成的黑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观察到黑色固体逐渐溶解,溶液变成蓝色,则黑色固体为CuO;③取少量上述蓝色溶液加入试管中,浸入一根洁净的铁丝,观察到铁丝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即析出Cu,所以该绿色固体中含有C、H、O、Cu元素。‎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绿色固体中的元素为C、H、O、Cu;‎ ‎(2)由分析可知黑色固体为CuO;‎ ‎(3)假设该绿色物质是一种纯净物,由组成元素和各元素的化合价可知该物质应是碱式盐,其化学式为:Cu2(OH)2CO3;加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u2(OH)2CO32CuO+H2O+CO2↑;(4)步骤③中Fe与铜离子反应生成Cu和亚铁离子,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Cu2+=Cu+Fe2+;‎ ‎(5)装置C是检验二氧化碳,要避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C而产生干扰,所以实验装置最后的干燥管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CO2进入广口瓶;‎ ‎(6)不能将B、C两装置对调,若将B、C对调,气体先通过石灰水,则无法证明绿色物质分解时是否有水生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