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3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34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学案
第34讲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考纲明细]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2.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3.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Ⅱ) 板块一 知识·自主梳理 一、生态系统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形成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1)实例 (2)基础: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3)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原状难以恢复。 3.类型 4.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 二、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1.实验原理 (1)生态缸中必须包括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特别需要注意必须有足够的分解者。 (2)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生物之间要有合适的食物链结构,生物的数量不宜过多。 (4)生态缸必须是透明的,这样可保证生态缸中有充足的太阳能。当然,生态缸一定要封闭,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 2.实验流程 3.生态缸稳定性观察与分析 (1)观察稳定性,可通过观察动植物的生活情况、水质变化、基质变化等判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由于生态缸中的生态系统极为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极差,所以抵抗力稳定性极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极易被破坏。因此,生态缸内的生物只能保持一定时间的活性。 三、人口增长与全球性环境问题 1.人口增长 (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①现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②前景:人口基数大,在较长的时期内仍将持续增长。 ③目标:202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4.5亿以内;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①人均耕地减少,粮食需求增加。 ②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 ③环境污染加剧等。 (3)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①继续控制人口增长。 ②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③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④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⑤推进生态农业。 2.全球性环境问题 (1)列举环境问题 (2)不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连线) 答案 ①—c ②—a ③—e ④—b ⑤—d 四、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①范围:生物圈中。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①直接价值:食用、药用、文学艺术创作。 ②间接价值:调节气候、涵养水源。 ③潜在价值:未发现尚不清楚的价值。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①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 ②易地保护:把待保护物种迁至异地进行专门保护。 ③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 ④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2.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 (1)内涵 追求的是自然、社会、经济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2)实现措施 ①保护生物多样性。 ②保护环境和资源。 ③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 深入思考 1.某地农业部门在防治棉铃虫问题上,提出了两种方案——Ⅰ.喷洒高效农药;Ⅱ.放养赤眼蜂(其为棉铃虫天敌)。请评价哪种方案更有利于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说明理由。 提示 放养赤眼蜂。因为喷洒高效农药,在消灭棉铃虫的同时,也会杀死大量的棉铃虫的天敌。棉铃虫失去了天敌的控制,就容易再度大爆发。在棉田中放养赤眼蜂,由于棉铃虫和赤眼蜂在数量上存在 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能够将棉铃虫的数量长期控制在较低水平。从这个角度看,这个方案更有利于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物种群密度消长的决定因素是什么?这种规律是否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 提示 出生率与死亡率及迁入率与迁出率。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消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但是,人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具有特别发达和善于思维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能动地调控人口增长以及能动地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等。所以,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 ◆ 自查诊断 1.污染的湖泊,鱼类大量死亡,腐生细菌增多,进一步加重污染,这种调节是负反馈调节。( ) 答案 × 2.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一定存在反馈调节。( ) 答案 √ 3.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 答案 × 4.为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应继续控制人口增长,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努力推广生态农业。( ) 答案 √ 5.保护生物多样性并非禁止开发利用任何自然资源,而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 ) 答案 √ 板块二 考点·题型突破 考点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015·全国卷Ⅱ]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解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正确;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功能,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有能量的输入和散失,B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作用,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C正确;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答案] B 题型一 反馈调节 1.某池塘演变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随之大量繁殖,导致藻类数量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因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负反馈调节 B.早期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正反馈调节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调节 D.早期、后期均属于正反馈调节 答案 B 解析 一个过程的结果又反过来作用于这个过程,称反馈调节。如果是使这个过程加强,就叫正反馈调节;如果是使这个过程减弱, 就叫负反馈调节。池塘演变早期,藻类的增多,导致水蚤增多,结果使藻类减少,故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池塘水体污染,导致大量水蚤死亡,从而使水体进一步污染,故属于正反馈调节。 2.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图2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1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乙→甲→丙 C.图2所示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维持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 D.图1是负反馈调节,图2是正反馈调节 答案 C 解析 图1所示为一条食物链,组成是乙→甲→丙,它们表示的是负反馈调节机制,即乙的增加会促使甲、丙的增加,甲的增加会抑制乙的增加,丙的增加会抑制甲的增加,A、B正确;而图2为正反馈调节,它会使生态系统偏离原有的稳态,D正确,C错误。 题型二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强 B.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C.不同的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 D.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答案 D 解析 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强,A错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B错误;不同的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不同,一般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低,C错误;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正确。 4.[2017·四川模拟]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图所示,由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强 B.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B点左移 C.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C点右移 D.乙生态系统B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答案 D 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与乙相比,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长,波动范围大,说明甲的抵抗力稳定性低,乙的抵抗力稳定性高,A正确;若乙的干扰提前,其结构和功能恢复至正常运行范围的时间也会提前,即B点左移,B正确;若甲的干扰强度增大,则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延长,C点右移,C正确;乙生态系统在恢复原状后不一定有新物种产生,D错误。 知识拓展 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四点归纳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仅与生物种类有关,也与各营养级的个 体数量有关。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是恒定不变的,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 (3)强调“生态系统稳定性高低”时,必须明确是抵抗力稳定性还是恢复力稳定性,因为二者一般呈负相关。 (4)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理解:某一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应视为抵抗力稳定性,如河流轻度污染的净化;若遭到彻底破坏,则其恢复过程应视为恢复力稳定性,如火灾后草原的恢复等。 考点2 生态环境的保护 [2017·北京高考]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 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解析] 经过模拟酸雨处理,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说明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A正确;据题可知,酸雨仅对楝树的株高影响较大,对樟树影响较小,据此无法判断酸雨对种群密度的影响,B错误;本题仅确定了酸雨对两树种株高的影响,对其他植物有何影响不清楚,所以不能确定酸雨对物种丰(富)度是否有影响,C错误;该实验只能说明酸雨对楝树的生长产生影响,并不能说明楝树生长的群落中的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D错误。 [答案] A 题型一 环境污染实例分析 1.夏初,在某河口多地点采集并测定水样,结果表明,各采样点无机氮浓度相近,而无机磷浓度差异较大。按无机磷浓度由低到高的顺序,绘制各采样点对应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密度曲线,结果如图。无机磷浓度高于P1的采样点,浮游动物的密度反而比P1采样点低,下列有关其原因的分析,不可能的是( ) A.可被浮游动物取食的浮游植物种类较少 B.水体溶解氧较高 C.浮游动物的捕食者数量较多 D.水体有害物质浓度较高 答案 B 解析 无机磷浓度越高,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越严重,浮游植物增多,呼吸加剧,导致水中的溶氧量下降,从而引起浮游动物死亡,数量下降。 2.[2017·南昌模拟]某湖泊由于大量排入污水,藻类爆发,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之后浮游动物及鱼类等生物死亡,水体发臭。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导致沉水植物死亡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是缺少阳光 B.藻类刚爆发时,某小组分别于早晨和下午在该湖泊的同一地点、同一水层取得两组水样,测得甲组pH为7.3,乙组pH为6.0, 那么取自早晨的水样是甲组 C.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污染,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D.藻类刚爆发时,若投放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将有利于修复 答案 B 解析 由于藻类爆发,浮在水面上遮挡了阳光,导致沉水植物缺少阳光而死亡,A正确;藻类刚爆发时,因经过一天光合作用,水中的CO2浓度下午较早晨低,故水体pH在早晨较低,B错误;水体污染导致水生生物死亡,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C正确;投放的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可通过捕食限制藻类数量,大型挺水植物可通过竞争阳光等资源抑制藻类爆发,D正确。 知识拓展 水体污染后的物质及生物的变化规律 (1)有机物污染→好氧细菌大量繁殖→氧气浓度迅速下降→水中动植物大量死亡→好氧细菌死亡,厌氧细菌大量繁殖→有机物变为无机物→厌氧细菌死亡。 (2)无机物污染(N、P)→浮游藻类大量繁殖→下层植物死亡→缺氧使动物死亡→厌氧细菌快速繁殖。 题型二 人口增长特点对环境影响 3.[2017·济南模拟]由于人口增长,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变本加厉,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增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给国家经济造成严重损失。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沙尘暴”天气逐年加剧说明我国北方植被受到了严重破坏 B.我国北方地区频繁出现“沙尘暴”的主要原因是工业的发展 C.草地面积减少,土壤蓄水能力增强 D.增加植被覆盖率不能治理沙尘暴 答案 A 解析 “沙尘暴”天气逐年加剧说明我国北方植被受到了严重破坏,A正确;人口增长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过度放牧是沙尘暴频发的主要原因,B错误;草地面积减少,土壤蓄水能力降低,植被遭破坏使土壤裸露并荒漠化,有风便起风沙,森林面积减少,防风固沙能力下降,导致出现沙尘暴,C错误;治理沙尘暴的措施有造防护林,保护草原、退耕还林、还草等增加植被覆盖率,D错误。 4.[2017·扬州中学月考]下列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 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C.科技进步能完全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 D.人口过度增长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密切联系 答案 D 解析 地球人口仍在增加,所以人口数量还没有超出地球环境容纳量,A错误;人不等同于动物,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并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B错误;科技进步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但不能完全解决,C错误;人口过度增长会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由于资源短缺人类会盲目地开发和破坏自然环境,进而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D正确。 题型三 生物多样性内容及价值 5.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B.基因突变是基因多样性的根本来源 C.在人工生态林中适当增加植物的种类,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保护遗传的多样性 答案 D 解析 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6.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直接价值明显大于其间接价值 B.栖息地的丧失是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C.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D.无论是生活污水还是工业废水污染,都会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答案 A 解析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生态功能),A错误;栖息地的丧失是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即就地保护,B正确;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容,C正确;无论是生活污水还是工业废水污染,都会对一些物种尤其是水生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D正确。 技法提升 生物多样性的原因分析 (1)从分子水平看: ―→―→ (2)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题型四 结合实例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7.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 B.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建巢、喂食 C.迁地保护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 D.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 答案 D 解析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该地区珍稀动植物资源及其生存环境,属于就地保护,A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后,不允许人们随便进入,干扰生物的正常生活,B错误;迁地保护是把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迁移到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C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而是合理地开发和利用,D正确。 8.[2017·广州一模]下列有关环境保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绿萝有吸收甲醛、净化空气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外来物种的入侵是破坏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C.用于吸收环境中的重金属、分解泄漏石油的工程菌可通过基因工程获得 D.赤潮的发生与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使水体富营养化有关 答案 B 解析 人类对环境资源的过度利用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知识拓展 外来物种入侵 (1)概念 某物种从它的原产地,通过自然或人为的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 (2)危害 如果迁入地环境条件适宜,入侵物种由于缺少天敌的控制,一旦传入,能迅速传播蔓延开来,在短时间内呈现种群的“J”型增长,从 而破坏迁入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生态平衡;使迁入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即引发生态危机。 实验十五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大纲卷]现有A、B两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其生物组成和光照条件见下表。一段时间后,发现A瓶的生态系统较B瓶的稳定。 注:“+”表示有,“-”表示无。 请回答: (1)A瓶中微生物、浮游藻类、水草和浮游动物共同组成了一个________,浮游藻类和水草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 (2)一段时间后,B瓶中浮游藻类种群密度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生活在同一区域中的各种生物构成群落。浮游藻类和水草为生产者,争夺阳光、矿质元素等,二者属于竞争关系。 (2)B瓶无光照,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该瓶中氧气逐渐减少,浮游藻类种群密度降低。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浮游植物逐渐减少,且瓶中氧气减少,导致浮游动物数量减少。 (3)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最终分解为无机物是通过分解者 的分解作用完成的。 [答案] (1)生物群落 竞争 (2)降低 没有光照,藻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降低 氧气与食物不足 (3)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最终分解为无机物 1.[2017·江南十校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缸制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态缸的密封性越差,其生物死亡就越快 B.生态缸中放入较多的小乌龟有利于该生态系统的稳定 C.生态缸中的生物之间最好不要有捕食关系,否则稳定性就差 D.生态缸制作完成后,应放在光线良好但不是阳光直射的地方 答案 D 解析 生态缸的密封性越差,与外界的联系就越大,其生物死亡就越慢,A错误;生态缸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比例要适宜,小乌龟是该小型生态系统的最高级消费者,数量宜少,B错误;生态缸的生物之间最好有捕食关系,否则稳定性就差,C错误;生态缸制作完成后,不能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否则会因为温度过高而导致缸内生物的死亡,D正确。 2.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3个生态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分解者数量过少 B.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 C.丙瓶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 D.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瓶不应放在黑暗中 答案 A 解析 甲瓶中主要是因为消费者(植食性小鱼)过多,生产者无法满足小鱼的食物需求,所以应保持各组分的比例合适,方能使生态瓶维持较长时间。 板块三 方向·真题体验 1.[2016·江苏高考]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答案 B 解析 加入菌剂增加土壤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促进土壤中的物质循环,B错误;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C正确;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D正确。 2.[2014·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B.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C.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 D.农田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不矛盾 答案 B 解析 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增加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A正确;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物种数量减 少,物种多样性降低,B错误;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可提高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C正确;农田是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是为了使能量流向农作物,提高能量利用率,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不矛盾,D正确。 3.[2014·海南高考]将水生植物和小鱼放入盛有水的玻璃缸中,密闭后置于光照、温度等适宜条件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为鱼的生存提供氧气 B.鱼可为植物的光合作用生存提供CO2 C.能量流动可以从植物到鱼,也可以由鱼到植物 D.若该玻璃缸长期置于黑暗中,鱼和植物将会死亡 答案 C 解析 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为鱼的生存提供氧气,A正确;鱼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CO2,B正确;能量流动可以从植物到鱼,但不可以由鱼到植物,能量不能循环,C错误;若该玻璃缸长期置于黑暗中,没有能量输入,鱼和植物都将会死亡,D正确。 限时规范特训 一、选择题 1.[2017·临沂模拟]森林遭遇持续干旱时,树木往往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 )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答案 B 解析 森林遭遇持续干旱时,树木往往会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这体现了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此为抵抗力稳定性,说明该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2.[2014·天津高考]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 (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答案 A 解析 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正确;题图a、b分别表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两者的营养结构可以由多个营养级组成,如在农村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农作物→昆虫→蜘蛛→鸟→猫头鹰,B错误;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虽然城市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但其也有自我调节能力,只是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低,C错误;流经城市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和外来人为的物质输入,D错误。 3.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 ( ) A.由于乱砍滥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 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 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 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答案 D 解析 在受到外界干扰后没有恢复原状,A错误;B项和C项都抵抗了外界干扰而保持原状,属抵抗力稳定性,B、C错误;在大型肉食动物闯入封闭的生态系统后,经过各成分相互作用又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属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D正确。 4.[2017·湛江模拟]自然水体具有自净能力,图甲为某清洁水体遭受一次性有机物轻度污染后,污染物含量的变化。则此时间段水体中好氧型微生物数量变化的曲线类似于图乙中的( ) A.曲线A B.曲线B C.曲线C D.曲线D 答案 D 解析 有机物轻度污染后,好氧型微生物繁殖增加,水体中有机物因消耗而减少后,好氧型微生物繁殖减弱,数量随之减少。 5.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在发展的过程中生物总能量(A)和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B)的变化,下面是据图得出的几个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第10~20年是该生态系统向营养结构复杂化发展的时期 B.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30~40年期间比20~30年期间强 C.从a点开始,曲线B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消费者数量不断增加 D.该生态系统在40~60年期间的生物种类比60~80年期间要多 答案 D 解析 由题图知,10~20年间生物总能量和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都在增加,该阶段应是向营养结构复杂化发展的时期,A正确;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30~40年期间比20~30年期间强,是因为30~40年期间生物总能量增多,营养结构复杂,B正确;从a点开始,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少,说明生产者数量减少,生物总量增加,说明捕食生产者的消费者数量增加,C正确;该生态系统中生物总能量不断增加,说明生态系统在往结构复杂的方向发展,生物种类越来越多,故该生态系统在40~60年期间的生物种类比60~80年间要少,D错误。 6.[2017·辽宁大连双基测试]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生物圈的稳态 B.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C.生物多样性中基因多样性决定了物种多样性 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答案 B 解析 森林能够调节气候是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7.下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曲线图中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最大承载能力 B.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Ⅰ、Ⅱ、Ⅲ C.据图可知人类能改造环境,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 D.现在的人口问题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 答案 C 解析 通过对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的分析,很容易发现Ⅰ曲线是最理想的,可以说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Ⅱ、Ⅲ曲线表示当人类的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环境就会对人类产生反作用,人类的数量会大幅度下降,特别是Ⅲ曲线表明的情况最严重。 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态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 B.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生物多样性包括种群、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内容 D.抵抗力稳定性越差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一定越强 答案 A 解析 保护生物多样性,才能保持生态系统稳态,A正确;森林 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错误;一般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很弱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强,但在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弱,D错误。 9.[2017·陕西二模]“发展经济不应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为此,汉中市政府精心筹划以汉江为依托修建了天汉湿地文化公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春天湿地公园群落中的青蛙呈“J”型曲线增长 B.若在江边的空地通过人工管理提高某种速生树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C.人工林生态系统需要不断得到来自于系统外的能量补充,而原始森林生态系统不需要 D.湿地公园的观赏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 B 解析 春天湿地公园群落中青蛙的繁殖也有环境阻力,不会呈“J”型曲线增长,A错误;在一片山林地上通过人工管理提高某种速生树的产量后,导致生物种类减少,其抵抗力稳定性降低,B正确;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得到外部的能量补给,C错误;湿地公园的观赏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10.[2017·广东模拟]下列有关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农作物长势整齐,但该群落在垂直方向上仍有分层现象 B.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随人的作用加强而逐渐加强 C.农田生态系统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一般能够长期处于稳态 D.防治鼠害有助于提高生产者到其他生物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 A 解析 一个群落中具有多种生物,例如农作物群落中,不仅有农作物,还有草等其他生物,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在垂直方向上具 有分层现象,A正确;农田生态系统中人的活动包括播种、施肥、灌溉、除草和治虫等,其中除草、治虫会降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使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B错误;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较单一,其稳定性较低,因此不能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C错误;防治鼠害可以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但不能提高生产者到其他生物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11.[2017·衡水中学模拟]某人用透明的玻璃瓶,种上几根水草,添加一定量的池塘水,再放入适量的小鱼,定期投入食物,其中的生物可以存活很长时间。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池塘水中的微生物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重要的作用 B.水草所固定的太阳能仅是流经该生态系统总能量的一部分 C.小鱼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 D.该装置要放在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射 答案 C 解析 微生物属于分解者,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重要的作用,A正确;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水草所固定的太阳能和投入食物中的能量,B正确;小鱼同化的能量包括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和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错误;装置要放在光线良好,但避免阳光直射的地方,避免水温过高导致生物死亡,D正确。 12.[2017·日照市高三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决定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 B.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小于它的间接价值 C.为了保护行将灭绝的动物,最好为其建立自然保护区 D.蜜蜂通过“跳舞”告诉同伴蜜源属于行为信息 答案 C 解析 为了保护行将灭绝的动物,最好将其迁至动植物园或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C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7·日照市一模]有些人工林面积大,树木种类单一,年龄和高矮一致,且十分密集。密集的树冠层遮挡了阳光,使下层植被无法生长。林下缺乏中间的灌木层和地面的植被,因而失去了保持水土的能力,这种森林被称为“绿色沙漠”。回答下列问题: (1)人工林中植物种类单一,动物种类也比较少,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践表明,人工林的虫害发生程度远高于天然生态林,这主要是因为天然生态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人工林中,其中的一条食物链为:杨树(W1)→杨毒蛾幼虫(W2)→喜鹊(W3),括号内字母为该生物种群每年的同化量,正常情况下测算,发现W2远小于1/10W1,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预防病虫害发生是保护人工林的重要措施,一般采用样方法对某种害虫的________密度进行调查,估算其种群密度,预测发生程度。改造“绿色沙漠”的最好办法是依靠自然的力量来恢复已退化的生态系统,该过程发生的演替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人工林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和栖息环境 (2)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强) (3)还有一部分能量流入第二营养级的其他种群 (4)幼虫(或虫卵) 次生演替 解析 (1)人工林植物种类单一,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也十分稀少。 (2)天然生态林与人工林相比,其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因此其虫害发生程度较低。 (3)能量传递效率指下一营养级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题中杨毒蛾幼虫只是第二营养级的某种生物,所以W2与W1的比值远小于1/10,原因是还有一部分能量流入第二营养级的其他种群。 (4)为预防病虫害发生,应对某种害虫的幼虫(或虫卵)密度进行调查,预测发生程度。在已退化的生态系统中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等,因此依靠自然的力量来恢复已退化的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发生了次生演替。 14.[2017·辽宁模拟]如图为某条小河从高山湖泊汇入大河的示意图,其中食品工厂、村庄会向小河中排污(含大量有机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高山、河流、村庄中的生物分别属于不同的群落,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________,该河流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食品工厂排污后,河流水体变浑浊,但是下游村庄附近河流又保持清澈见底,这说明该河流具有________稳定性;若过度排污,将导致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锐减。 (3)调查表明,村庄周围被踩踏过的地方,很难见到高大的植被,取代的是低矮的草,甚至有不长草、土壤板结的现象。这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河边的芦苇,不仅可以用于造纸,还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价值。 答案 (1)物种组成 太阳能和工厂、村庄排放污水中的有机物中的能量 (2)抵抗力 生物多样性 (3)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4)直接和间接 解析 (1)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河流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主要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但也有工厂、村庄 污水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 (2)食品工厂排污后,河流水体变浑浊,但是下游村庄附近河流又保持清澈见底,这说明该河流具有抵抗力稳定性;若过度排污,将导致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 (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4)小河边的芦苇可以用于造纸,这体现了直接价值,还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这体现了间接价值。 15.[2017·东北三省三市联考]我国民间很早就有放生的习俗,但放生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行为,随意放生可能对放生的动物、放生区域的生态造成很大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放生的生物可能是宠物,如巴西龟,外形可爱,颜色绚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放生的巴西龟可能在放生地大量繁殖,对放生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从生态环境角度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巴西龟为杂食性动物,可以以放生地中的水生植物、植食性鱼类等为食,则巴西龟在放生地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可处于营养结构中的第________营养级。 (3)调查放养地巴西龟的种群数量可以采用________法,若发现其数量迅猛增长可合理采取________措施进行防治,同时避免环境污染。 答案 (1)直接 放生地空间条件适宜,食物充足,缺少巴西龟的天敌 (2)消费者 二、三 (3)标志重捕 引入天敌 解析 (1)巴西龟,外形可爱,颜色绚丽,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由于放生地空间条件适宜,食物充足,缺少巴西龟的天敌,所以放生的巴西龟可能在放生地大量繁殖,呈“J”型曲线增长,对放生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 (2)巴西龟为杂食性动物,可以以放生地中的水生植物、植食性鱼类等为食,则巴西龟在放生地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消费者。以水 生植物为食时,巴西龟属于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以植食性鱼类为食时,巴西龟属于次级消费者,处于第三营养级。 (3)巴西龟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广,所以调查放养地巴西龟的种群数量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若发现其数量迅猛增长可合理采取引入天敌措施进行生物防治,同时避免环境污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