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讲“自由放任”的美国、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讲“自由放任”的美国、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 20 讲“自由放任”的美国、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师用书 人民版 时 空 坐 标 专 题 主 旨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世界性的大危机,它极大地破坏了资本主 义世界的物质财富,使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状态,并导致了政治危机。以罗斯福新 政为起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调整经济政策,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种调整的实 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917 年俄国十月革 命胜利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苏联(俄)先后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和斯大林模式等探索历程。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 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及斯大林体制而收效甚微。戈尔巴乔夫改革则因方向性错误而导致 苏联解体。 第 20 讲 “自由放任”的美国、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考点 1| “自由放任”的美国与罗斯福新政 NO.1 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自由放任”的美国 1.经济大危机 (1)原因 ①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原因:生产与销售的矛盾,即生产相对过剩。 2.过程 (1)1929 年 10 月,以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首先在美国爆发。 (2)引起连锁反应,形成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3)特点 范围广 资本主义各国及其殖民地和附属国 时间长 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世界性经济危机 破坏性大 各国工业生产水平大幅度下降,世界贸易额剧减;农业遭受灭顶之 灾 (4)影响 ①破坏社会生产力,浪费社会资源。 ②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其他矛盾。 ③激化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峻的考验。 [轻巧识记] 1929—1933 年经济大危机 3.胡佛政府的反危机措施——杯水车薪 (1)指导思想:奉行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2)措施:1930 年,大幅度提高关税。1932 年,实行通货紧缩政策,削减政府开支,反 对联邦政府进行救济。 (3)影响:进一步加剧了危机,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推向崩溃的边缘。 4.病入膏肓的经济——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影响 (1)金融业:股票价格连续下跌,大批银行破产。 (2)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全国经济陷入混乱和窒息境地,失业工人大量增加, 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激化。 [概念阐释] “自由放任”政策 指导 思想 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思想,反对政府的直接干预,政府扮演“守 夜人”角色 主要 表现 (1)政府对经济不进行较强的干预 (2)只是被迫采取一些措施,如实行联邦政府和私人企业合作、扶持 私人企业以摆脱危机的政策 (3)乐观地估计危机只是暂时的,“繁荣就在眼前” 二、罗斯福新政 1.实干家罗斯福 (1)当选和就任:1932 年,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当选为总统;1933 年,宣誓就职。 (2)新政的准备 ①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可以自我调节的信念已被彻底击碎的现实,果断地放弃了自由放任 主义政策。 ②起用一批锐意进取的专家和教授组成“智囊团”,并把一大批有志于改革的人士安置 到政府各个部门。 ③国会授权罗斯福进行大规模的干预和调节,支持他改革经济运行机制。 ④罗斯福还用“炉边谈话”的形式向人民解释新政,争取人民的支持。 (3)新政的演变:开始是通过国家干预摆脱危机;在取得初步成效后,逐步发展成为一 系列具有改革意义的金融、工业、农业和劳工政策。 2.施行新政与渡过难关 (1)两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1933 年 3 月到 1935 年初,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结束混乱状态,稳定人 心。 ②第二阶段:1935 年到 1939 年,主要是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 (2)主要内容 ①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下令所有银行停业整顿,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 ②恢复工农业生产:国会相继通过《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等。 ③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政府举 办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等。 ④保护劳工权利: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等。 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通过《社会保险法》,全国性的失业保险、养老金以及救济制度 初步形成。 (3)主要特点: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实行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4)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①对美国渡过经济危机起到了重大作用;二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进入新的繁荣发 展阶段。 ②新政作为通过国家干预来摆脱经济危机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对战后美国以及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形象记忆] 罗斯福新政 NO.2 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1.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应对措施及教训 史料一 同 1929 年相比,1932 年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 44%。其中美 国下降 55.5%,德国下降 52.2%,法国下降 36.1%,英国下降 32%。美、德、法、英四国共有 29 万家企业破产。各国的工业生产倒退到 20 世纪初和 19 世纪末的水平。 ——《经济大萧条研究》 史料二 经济不景气的问题②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的。经济的创伤 只能由经济实体的细胞——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自我治疗的。 ——胡佛的第二个年度国情咨文 史料三 “是胡佛政府③建立了好大的公共工程,让人们有活干;于是胡佛建立了重组 金融公司,把钱贷给处于财务困难的私人企业和银行;也正是胡佛在经营政府时,不怕出现 最大规模的预算赤字。”1930 年 5 月,胡佛批准了《霍利—斯穆特关税法》,大幅度提高 887 种商品的关税,1931 年底对 25 个国家采取报复性措施。 ——《新美国经济史:从殖民地时期到 1940 年》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经济大危 机的危害 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 44%”“29 万家企业破 产”→经济危机波及到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波及范围广,工业生 产下降幅度大,危害深 史料二:胡佛政府 解决经济危机的 指导思想 ②“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的”→胡佛反对国 家干预经济,坚持自由放任的政策 史料三:胡佛政府 的干预措施 ③“建立了好大的公共工程”“大幅度提高 887 种商品的关 税”→胡佛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进行了干预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经济大危机源于美国并在短时间内波及世界的主 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美国经济发达,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中心。 (2)结合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危机,世界各国在危机初期 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结果如何? 【提示】 措施:坚持自由放任政策;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结果:经济形势更加 恶化。 史论归纳 世界主要国家应对经济大危机的对策及其教训 (1)对策 ①提高关税:可以阻止、限制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以尽可能地保护本国工业。 ②实行货币贬值:可以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增加商品出口。 (2)教训 ①各国在发展经济时,不仅要关注目前的直接效益,更要着眼于未来,要确保经济的持 续发展,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机,防患于未然。 ②政府要居安思危,要适时调整内部机制和政策。 ③各国要注意协调国际经济关系,削减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在经济区域化和经 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当今世界,国际合作尤其重要。 2.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评价 史料一 鉴于农产品价格低下和农民购买力猛降构成了大萧条的原因之一,①罗斯福一 上任就拟定一个农业法案。它旨在恢复农业购买力、②减少农产品过剩。从结果上看,它则 使农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③国家用补贴等重要杠杆来直接调控农业生产和提高 农民购买力。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它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 式,对挽救资本主义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罗斯福传》 史料二 罗斯福认为,(联邦)④政府对于全体公民的福利负有一种终极的责任。如果私 人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未能为那些愿意工作的人提供工作和为不幸的人提供救济,那么, 那些并非由于自己的过错而遭遇困难的人就有一种要求政府予以援助的权利,他宣称“所有 的人”,都有权“享受充分保障,不必在经济上担心老、病、事故和失业的权利”。 ——摘自《美利坚合众国成长史》等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罗斯福为挽 救美国农业采取的改 革措施 ①“罗斯福一上任就拟定一个农业法案”②“减少农产品过 剩”→其措施为减耕减产;③“国家用补贴等重要杠杆来直接 调控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购买力”→其措施为补贴农业 史料二:罗斯福的社 会福利政策 ④“政府对于全体公民的福利负有一种终极的责任”“享受 充分保障,不必在经济上担心老、病、事故和失业的权利”→ 体现了政府的责任,为日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奠定了基础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为挽救美国农业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你怎样 理解罗斯福的措施“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 【提示】 措施:减耕减产;补贴农业;颁布农业法案。 理解:国家干预(或直接调控)。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提供“工作”和“救济”,罗斯福政府采取了 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体现了国家干预的手段有哪些? 【提示】 措施:举办救济;举办公共工程或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手段:出台法令;建立委员会和管理局;增加国家财政支出。 史论归纳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1)新政策: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放弃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2)新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 国家借鉴和继承,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变化。 (3)新特点: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采取了一 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 (4)新起点: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 命力,成为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NO.3 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2017·凉山二诊)以下是 1933 年主要国家的经济状况表,此表最能说明当时( )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世界 工业下降 46.2% 40.6% 28.4% 16.5% 8.4% 1/3 外贸缩减 70% 69.1% 50% 60% 50% 2/3 失业人数 1700 万 600 万 近 300 万 85 万 300 万 3000 万 A.德国遭到的破坏最严重 B.世界各国经济普遍下降 C.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 D.经济危机破坏力巨大 D [材料数据表明德国相对其他国家在工业、外贸和失业人数三个方面都不是最大的, 由此不能说明德国遭到的破坏最严重,故 A 项错误;材料仅呈现六个主要国家的经济状况, 不能由此说明世界各国经济普遍下降,故 B 项错误;材料仅涉及 1933 年的情况,不能说明 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六个主要国家在工业、外贸和失业人数的数 据可知经济危机破坏力巨大,故 D 项正确。] 2.1935 年,美国国会通过《紧急救济拨款法》,赋予总统建立适当行政机构的广泛权 力。这反映了当时的美国( ) A.制衡原则发生了变化 B. 1787 年宪法得到修正 C.新政促进了政局稳定 D.权力模式出现新变化 D [美国 1787 年宪法确定的三权分立原则没有改变,故 A 项错误;材料不是指美国 1787 年宪法进行修正,而是面对经济危机,赋予了总统更多的权力,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 政局稳定,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赋予总统建立适当行政机构的广泛权力”可知,D 项正 确。] 3.1933 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 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1935 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 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 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据此可知,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有( ) ①以立法的形式建立 ②由政府主导 ③实行以工代赈 ④致力缩小贫富差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A [由材料信息“1933 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1935 年又颁布《社 会保障法》”可知①②正确;由材料信息“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 公用事业的建设……”可知③正确;④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 项符合题意。] 考点 2|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NO.1 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表现 ①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②政府广泛补贴出口产品,维持高出口水平。 ③政府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推行福利主义政策。 (2)作用:美国快速完成了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20 世纪 50 年代起,美国经 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2.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 历史阶段 在位总统 理论依据 经济情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 20 世纪 60 年代末 杜鲁门、艾森豪威 尔;肯尼迪、约翰逊 凯恩斯主义 经济高度繁荣 20 世纪 70 年代 尼克松、福特、卡特 凯恩斯主义 陷入“滞胀”困 境 20 世纪 80 年代 里根 供给学派、货 币学派 经济回升并增 长,但赤字严重 20 世纪 90 年代 克林顿 宏观调控、微 观自主 美国迎来新一轮 经济扩张,进入 “新经济”时代 3.美国的“新经济” (1)特征:经济增长伴随着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基本实现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 就业。 (2)表现:经济增长率较高,通货膨胀被化解。巨额财政赤字消失,失业率下降。 (3)评价 ①积极方面:创造了经济扩张的奇迹,反映出美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某些深刻变化。 ②消极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依然占据支配地位,左右着国家政 策。 [易混辨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既不是指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也不是指国有企业占 主导地位,而是指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2)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定了经济计划,但不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计划只是发展经济 的手段。 二、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1.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 (1)形成时期:二战后到 1979 年。 ①政策:主张国家采用经济政策进行调控,不采用计划经济的方式。 ②特征:私人企业与国有化结合、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相 结合。 (2)初步发展:1979 年后,撒切尔夫人改行货币主义政策,调整经济运行机制。 (3)进一步发展:20 世纪 90 年代,由国家过多干预向经济自由主义转变,向“多市场、 少政府”转变。 2.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 背景 二战后,政府干预经济力度加大 方针 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化和建设福利国家 方式 提高国有企业比重和制定经济计划 手段 财政、税收、价格 影响 法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 3.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 (1)建立:1949 年,阿登纳政府废除中央统制经济,建立“社会市场经济”。 (2)特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3)结果: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 4.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背景 二战后初期,实行“统制经济体制” 形成 50 年代中期以后,形成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特征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 结果 1987 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轻巧识记] 图示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NO.2 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史料一 1945 年底,(英国)议会通过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①1946 年开始实施煤炭工 业国有化。法国(20 世纪 60 年代)鼓励和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全民教育事业,不惜投入巨额 资金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支持科学研究活动,②国家投资开办职工职业培训学校。1949 年 1 月 5 日,杜鲁门在提交国会的年度咨文中,正式③提出“公平施政”的政策纲领,把过去各 种建议合并起来,形成一个更广泛、更系统、更具体的计划。 ——《世界史·现代史编》 史料二 二战后的西欧国有经济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二战后 西方国家经济 政策的调整 ①“1946 年开始实施煤炭工业国有化”→英国煤炭工业国有化;② “国家投资开办职工职业培训学校”→法国投资办教育;③“提出 “公平施政”的政策纲领”→美国提出“公平施政”纲领 史料二:二战后 西欧国有经济 法国:“计划指导型”;德国:“社会市场经济”,英国:“混合 市场经济”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特点。 【提示】 战后发达国家普遍放弃自由放任政策,采取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 预的政策。 (2)根据史料二,概括西欧国营经济的发展所反映的实质。 【提示】 政府全面干预经济,实质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大规模应用。 史论归纳 全面认识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表现 ①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 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②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到分配领 域,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 ③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进步使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 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同时还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 宇航以及激光等。 ④经济全球化:由于科技的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2)认识 ①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 自我调整。其变化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问题。其变化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 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与其发展相悖的因素。 ②资本主义之所以要主动地变化,既是利润最大化的需要,也是与社会主义制度接触中 的借鉴。 NO.3 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4.当代西方工人阶级的成分趋向多元化、复杂化,“蓝领”工人进一步减少,出现了“白 领”“灰领”“金领”“敞领”“粉领”等称谓,代表工人阶级的不同分层。这一变化说明 ( ) A.科技革命影响社会结构的调整 B.西方社会发生了根本变化 C.国家干预导致阶层成分多元化 D.社会流动呈现出增强趋势 A [材料中“蓝领”“白领”“灰领”“金领”“敞领”“粉领”的变化说明随着科 技革命不断变化,工人阶级分工不断变化,故 A 项正确;工人阶级分工变化,并不能说明西 方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故 B 项错误;国家干预政策不是材料中工人阶级分工变化的主 要因素,故 C 项错误;社会流动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信息,故 D 项错误。] 5.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一种可怕的通胀形式——滞胀,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新的 噩梦:物价上涨,失业率升高,经济陷入长期衰退,原有的经济调控手段似乎失灵,人民的 财富按照不可阻挡、不可预知的方式缩水。为应对这一危机,西方国家普遍的做法是( ) A.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B.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放松对经济的干预 D.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C [自由放任政策是罗斯福新政之前各国普遍采用的做法,故 A 项错误;加强对经济的 干预是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的做法,正是由于干预太多,导致经济“滞胀”, 故 B 项错误;1973 年的经济“滞胀”后,芝加哥学派兴起,主张放松对经济的干预,得到 西方国家的认同,故 C 项正确;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不符合 20 世纪 70 年代后西方国家的现实, 故 D 项错误。] 6.下表为美国三大产业占 GDP 比例统计表,反映出( )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50 7.0% 38.0% 55.0% 1980 2.5% 33.4% 64.1% 2006 1.0% 20.0% 79.0% A.美国产业结构日益优化的趋势 B.美国制造业的逐渐衰落 C.经济危机阻碍了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D.美国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A [表格中显示第二产业逐渐下降,第三产业逐渐上升,体现出美国产业结构日益优化 的趋势,故 A 项正确;材料中不能说明美国制造业的逐渐衰落,故 B 项错误;经济危机不可 能阻碍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和其他国家对比的信息,不能体现美 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故 D 项错误。] 主题一 走出“梦魇”——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主题立意] 20 世纪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直接引发了一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 机。美国通过实施罗斯福新政,运用政权力量对国家经济全面干预,不仅成功地使美国渡过 了危机,而且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知识交汇] 1.综合分析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 (1)时代潮流:新政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 (2)经济实力:美国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国家经济,如给予 农民大量补贴、兴建公共工程等。 (3)民主传统:美国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 障。 (4)理论依据:20 世纪 30 年代,国家干预经济和运用财政政策调整经济成为美国经济 学界的强大思潮,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理论依据。 2.多元史观看待罗斯福新政 (1)近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 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社会史观: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解 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3)生态史观:罗斯福减少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 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4)整体史观: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 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同时,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中 国改革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主题二 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主题立意] 国家干预、宏观调控的经济思想,是凯恩斯主义的运用,也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核心, 是 20 世纪 30—70 年代资本主义自我调整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加强国 家对经济的干预,主要内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知识交汇] 1.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方式及实质 (1)方式 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发达国家把铁路、电力等投资数额大、见效慢、利润低、 私人不愿投资的基础工业、交通运输业、公用事业收归国有,同时兴办原子能、宇航等工业 企业。 ②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其目的是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 序状态。发达国家的经济计划是指导性的,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 ③财政政策调节。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也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 (2)实质:国家干预经济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过程中,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 下进行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20 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变化 时间 变化 第一 阶段 罗斯福新政 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 美国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加 强了经济干预的力度。20 世纪 50—70 年代初出现了经济发 展的“黄金时期” 第二 20 世纪 70 年 20 世纪 70 年代的经济危机暴露了国家过分干预经济的弊端。 阶段 代到 21 世纪 初 为了克服经济危机,西方国家普遍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缩 减财政支出,充分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调节作用。20 世 纪 90 年代,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繁荣的局面 第三 阶段 2008 年以来 2008 年从美国开始,蔓延全球的金融次贷危机爆发,西方国 家普遍出现了市场调节失灵、国家经济衰退的局面。各国纷 纷推出经济刺激计划,加大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 结论 目前大多数西方国家都注重对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既注意运用市场经济规 律,又不放弃国家的干预。这说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正在不断调整和完 善 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 考纲 考题统计 情境创设 相关考点 (1)1929 年 至 1933 年资本主 义世界经济危 机 (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美国等 国资本主义的 新变化 2016·全国丙卷·40 近代西方福利制度的发 展,古代中国救济制度 与西方福利制度的异同 英国社会保障制 度和西方福利制 度 2015·全国卷Ⅰ·34 美国国会法案 美国社会保障制 度 2014·全国卷Ⅱ·34 美国经济大危机期间的 电影院 经济大危机 2013·全国卷Ⅰ·31 胡佛的干预措施 国家干预经济 把握高考规律 领悟高考真谛 真题实战 解题支招 1.(2015·全国卷Ⅰ)1935 年 8 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 凡年满 65 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 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养老金是什么?是 退休人员的社会生 活保障。将四个选项 与之逐一对应,答案 水落石出。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2.(2013·全国卷Ⅰ)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 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 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胡佛的部分措施被 罗斯福所借鉴,联系 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采用逆向思维法来 寻求正确答案。 【解析答案】 1.B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由材料“规定凡年满 65 岁的退休人员……一定数额的养老金”,说明对工人退休后的生活保障有明确的规定,建立 了社会保障制度,故选 B 项;A、D 两项是对工业生产的调节,C 项是对农业生产的调节,故 排除。] 2.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楚胡佛应对危机的举措的实质——坚持“自由放任”前 提下的有限干预和罗斯福新政的内容。A 项不是胡佛总统的措施;B 项是胡佛的措施,但后 来新政中罗斯福并未借鉴这种做法;C 项罗斯福新政是通过行政手段调整农业生产,并非 “自愿减少耕地”;D 项的整顿金融和兴办公共工程的做法为罗斯福新政所借鉴。] 演练仿真模拟 明确高考趋向 1.在美国胡佛政府后期,人民群众特别是失业工人斗争十分激烈。唯一的希望在于代 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有些人以羡慕眼光看着莫斯科,有些 人看着柏林和罗马。人们的“希望”“羡慕”所折射出的共同信息是指( ) A.借鉴苏联管理经济模式 B.建立国民经济军事化体制 C.渴望扩大政府职能 D.改变资本主义代议制度 C [根据题目中“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 导”可得出,处于经济危机中的美国人民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以克服经济危机,对胡佛 政府继续推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不满,并未上升到改变国家政体的层次,故 C 项符合题 意。] 2.(2017·武汉模拟)罗斯福在某次就职演说中曾说:“我们要前进,我们就必须像一 支训练有素而又忠诚的军队那样,为了共同的纪律而乐意有所牺牲:因为没有这样的纪律就 不可能前进,就不可能实现有效的领导。”这里他主要是强调( ) A.企业应该公平经营 B.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C.对经济进行控制调节 D.权力的制衡原则 C [“企业应该公平经营”体现了材料“为了共同的纪律而乐意有所牺牲”,但它只是 其中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之一,不能整体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目的和特点,故 A 项错误;建立社 会保障体系针对的主要是美国社会下层民众,而“为了共同的纪律而乐意有所牺牲”主要是 针对资本家而言的,故 B 项错误;强调纪律就意味着要对“自由”的经济进行调整,加强国 家对经济的控制调节,故 C 项正确;权力的制衡原则强调的是制衡,故 D 项错误。] 3.罗斯福新政时期制定了《社会保险法》,法律规定:凡年满 65 岁退休的工资劳动者, 根据不同的工资水平,每月可得 10 至 85 美元的养老金。关于失业保险,罗斯福解释说:“保 险金的来源,一半是由在职工人和雇主各交付相当工人工资 1%的保险费,另一半则由联邦 政府拨付。”材料主要表明( ) A.美国是一个高福利的国家 B.美国已走出经济困境 C.基层民主政治趋于完善 D.新政注重缓和劳资关系 D [材料中“每月可得 10 至 85 美元的养老金”不能表明是高福利,故 A 项错误;“已 走出”与材料中“罗斯福新政时期”不符,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养老金。关于失业保 险”是经济而非民主政治,故 C 项错误;材料中“一半是由在职工人和雇主各交付……保险 费,另一半则由联邦政府拨付”表明缓和劳资关系,故 D 项正确。] 4.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尽管这一学说未 在西方发达国家贯彻到底,但却要求广大发展中国家推行,即开放市场,减少国家对经济的 干预和将企业私有化,支持全球性的自由贸易等。这种主张的根本目的在于( ) A.使发达国家摆脱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B.解决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遇到的问题 C.缓和同发展中国家的紧张关系 D.便于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控制 D [材料中“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西方发达国家未贯彻到底,却 “要求”发展中国家推行,要求其开放市场,支持自由贸易,所以可以看出该主张的根本目 的在于便利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控制,故 D 项正确。] 5.撒切尔夫人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首相,曾有媒体以“新保守主义”来形容她, 认为她执政期间(1979-1990 年)一连串的改革行动是要将英国带回到亚当·斯密时代。下 列措施中最有可能是其实施的是( ) A.减少政府公共开支与征税 B.重要产业收归国营 C.使用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 D.扩大失业救济范围 A [A 项体现了英国减少对经济的行政干预力度,增强市场自由竞争活力,与亚当·斯 密倡导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相适应,正确;B 项是资本主义国家行政干预加大的体现,与亚 当·斯密倡导的经济原则不符合,错误;C 项是凯恩斯主义的经济调控原则,错误;D 项体 现了凯恩斯主义的经济调控原则,故 D 项错误。] 6.下图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 1947 年和 1970 年的主要工业门类净产值所占制造业比重 图,由此可见( ) A.战后西欧国家经济得以迅速恢复 B.科技革命促使创新经济逐渐兴起 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扩大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调整产业结构 B [1947 年和 1970 年的主要工业门类净产值所占制造业比重的变化并不能推断出整个 西欧国家经济发展概况,故 A 项错误;电子工业、化学工业的大幅增长受制于战后科技革命 的影响,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出现,故 B 项正确;材料论及的是关于发达国家在不同时 期的工业比重变化,与发展中国家无关,故 C 项错误;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行政干预缺乏 论据,故 D 项错误。] 历史学科的三大能力层次[史学方法] [方法阐释] 近几年高考强调对综合能力的考查,实际上,历史学科综合能力并不神秘,考试大纲明 确提出记忆、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 1.记忆:第一能力层次 记忆能力是学好历史的基本能力,在高考能力要求中,记忆能力有两个层次:①再认、 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②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 展过程。提高记忆能力的技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归类记忆法:整理归类历史知识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便于记忆。 (2)串线记忆法:通过串线,使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按 历史发展的线索加以理解和巩固。 (3)比较记忆法:所谓比较,就是对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然后对不同的内容进行记忆,对相同的内容联系起来记忆;或将容易混淆的部分列出来,进 行辨别记忆。 2.理解:第二能力层次 (1)宏观揭示法和微观剖析法;放眼历史全貌、大处着眼,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 阶段特征,对某一历史现象进行深刻分析,认识其本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透过现象看本 质”。 (2)规律探寻法:规律是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联系,历史规律是指通过对历史现象进行 辩证分析而得出的科学结论,而这种科学的结论需要理解掌握。 (3)逆向分析法:就是从已知历史知识的反面思考其隐含的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 3.应用:第三能力层级 (1)准确阅读材料:要注意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 材料中说明的问题,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材料表现了怎样的历史现象,材料所体现的立场、观 点,最大限度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解答问题。 (2)有效归纳事物:归纳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学习要求。主要是指会归纳历史阶段的特征 和具体历史事物的特点、性质、实质和所反映的历史规律,在历史上的作用、意义、历史地 位等。能够把理论总结、认识和史实相结合,条理清楚地回答问题。 (3)作出正确判断:要想使判断准确,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对史实掌握全面、准确、清 楚,不含糊、不似是而非。二是有科学的观点和理念。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做到:准确判断 问题所给的结论是否正确;准确清楚地表达推理的史实依据和用事实说明问题。 4.(对接高考)高考命题对罗斯福新政的考查侧重于新政的内容、特点、实质突出考查 学生的理解能力,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考查侧重于归纳、比较、灵活应用、突出综合 能力的考查。 [针对训练] 1.1933 年 5 月 27 日,美国通过了证券法。该法仿照英国公司法,授权联邦贸易委员 会监督新证券的发行,要求每次发行新证券时必须附有有关财务信息的说明书,并规定公司 的董事们在提供假信息时负民事和刑事上的责任。其主要作用是( ) A.约束金融大亨的权力 B.保证金融交易的秩序 C.抑制证券投机的行为 D.保护中小企业的利益 B [美国 1933 年的证券法诞生于大萧条的时代背景中,在 1929 年的股灾以及随之而来 的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国会就考虑对金融市场进行合理地监管,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根 据题干材料可知,证券法的通过是要保证金融交易秩序,故选 B 项。] 2.中共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借鉴历史 经验,下列历史现象最符合环保要求的是( ) A.古代中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垦荒 B.1958 年中国开展“大跃进”运动 C.苏联赫鲁晓夫改革,进行大规模垦荒 D.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发展“新经济” D [鼓励垦荒明显是破坏生态环境,故 A 项错误;1958 年中国开展“大跃进”运动中, 焚烧树木,大炼钢铁,污染环境,故 B 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进行大规模垦荒也破坏了 生态环境,不利于环保,故 C 项错误;“新经济”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 主导的新的经济模式,属于环保的经济模式,故 D 项正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