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阅读”学案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 (时间:60分钟 分值:80分)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8分) 金缕曲·闻杜鹃 刘辰翁① 少日都门路。听长亭、青山落日,不如归去。十八年间来往断,白首人间今古。又惊绝、五更一句。道是流离蜀天子,甚当初、一似吴儿语。臣再拜,泪如雨。 画堂客馆真无数。记画桥、黄竹歌声,桃花前度。风雨断魂苏季子②,春梦家山何处?谁不愿、封侯万户?寂寞江南轮四角,问长安、道上无人住。啼尽血,向谁诉? [注] 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词人。②苏季子:即苏秦,曾游说六国抗秦。 (1)这首词中蕴藉着诗人情感、贯穿全词的意象是 。(2分) 解析:此词题为“闻杜鹃”,全篇由“闻杜鹃”生发开去。在羁旅者的耳中,杜鹃声勾起乡愁无限;而遗民却从杜鹃声中生发出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悲。 答案:杜鹃(子规) (2)下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词句赏析。(6分) 答: 解析:首先,明确各种艺术手法,找出与之对应的句子;然后,具体赏析该手法在内容、情感方面的作用。 答案:①“画堂客馆真无数。记画桥、黄竹歌声,桃花前度”为虚实相生(答“对比”也可)。“真无数”“画桥”“前度”所写乃是临安失陷前的繁华景象,这是虚写;而“黄竹歌声”才是眼前所见宋亡后故都的凄凉景象,这是实写。词人将昔日之繁华和今日之败落相互对照,虚实相映,伤怀倍添。 ②“风雨断魂苏季子,春梦家山何处?谁不愿、封侯万户?”为用典。以“苏季子”喻抗元英雄,南宋末年的爱国志士们为抗击元军,英勇献身,只得梦回家山,他们虽未封侯拜爵,却得到人们的普遍崇敬和深刻铭记。(答设问、反问也可:感慨英雄们英勇献身,却只能魂归故里被人铭记。) ③“寂寞江南轮四角,问长安、道上无人住”为借景抒情。描写临安失陷后,京都道上,人烟萧瑟,一路寂寥难行。词人触景生情,抒发国破家亡之痛。 ④“啼尽血,向谁诉?”为拟人。结句又回到“杜鹃”上,用拟人化的语气,说杜鹃终日啼鸣,纵然啼尽鲜血,也不能诉说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悲。(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8分) 点绛唇·春愁 赵 鼎① 香冷金炉②,梦回鸳帐馀香嫩。更无人问,一枕江南恨。 消瘦休文③,顿觉春衫褪。清明近,杏花吹尽,薄暮东风紧。 [注] ①赵鼎:南宋政治家、词人,是宋高宗时的宰相,在朝中与秦桧进行过激烈的较量,最终绝食自杀。②金炉:香炉的一种。③休文:即梁沈约,一个多愁多病的才子。 (1)从风格来看,这首词属于 词。它的写景顺序是 。(2分) 解析:词的风格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很明显这首词属于婉约派。“香冷金炉,梦回鸳帐馀香嫩”写的是室内的景物,而“清明近,杏花吹尽,薄暮东风紧”这三句写的是室外的景物。 答案:婉约 从室内到室外 (2)词中“更无人问,一枕江南恨”中的“恨”有哪些?(6分) 答: 答案:①从梦中醒来,愁绪不散,意欲倾诉而又无人相慰相问的失望;②亡国之痛;③伤春愁春;④对人生的叹喟,对世事的忧虑。 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8分) [中吕]朝天曲 张养浩 柳堤,竹溪,日影筛金翠。杖藜徐步近钓矶。看鸥鹭闲游戏。农父渔翁,贪营活计,不知他在图画里。对这般景致,坐的[注],便无酒也令人醉。 [注] 坐的:的确。 (1)“不知他在图画里”,这里的“图画”指 的情景。(2分) 答案:柳堤、竹溪、日影,鸥鹭闲游,农夫渔翁忙活 (2)简析这首元曲的表现手法。(6分) 答: 答案:①白描手法。此曲用最直观最简洁的文字描述了堤上溪边的景色、鸥鹭游戏的场景及农夫渔翁忙活的情景,描绘出一幅悠闲美好的田园生活图景。②动静结合。有静有动,有闲有忙(作者的杖藜闲步,农夫渔翁的贪营忙活),画中有画,充满了诗情画意。③以议论作结,与前面的描写相得益彰,表现出作者被眼前美景深深陶醉和由衷的赞美及对闲适生活的热爱。(每点2分)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8分) 明月何皎皎 [东汉] 无名氏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1)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 诗;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 诗。(2分) 答案:古体 闺怨(或思乡)(每空1分) (2)诗歌刻画的是思归的游子形象,还是盼归的闺中女子形象?请根据诗歌内容分析。(6分) 答: 答案:(示例一)全诗塑造了一个客居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前四句写皎皎明月引起了他的乡愁,辗转难眠索性“揽衣”而“起”,在室内“徘徊”。游子“看月失眠”“揽衣起床”“室内徘徊”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他醒着的时间长,也说明他心中的忧愁很深。五、六句“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点明愁因:他乡作客,无乐可言;归而不得,无可奈何。后四句再通过一系列动作描绘出其细腻的情感变化。由“室内徘徊”到“出户彷徨”,由“引领远望”到“入房泪下”,这一系列动作进一步表现主人公内心烦闷无处排遣、故乡遥遥归而不得的孤独与痛苦。全诗共十句,除了“客行”二句外,均用一个紧接一个的动作细致刻画了欲归不得的游子形象。 (示例二)诗中刻画了一个独守空闺、愁思难寐、徘徊辗转的闺中女子形象。前四句写明月引起独守空闺的女子的愁思,只好披衣而起,徘徊于闺室。五、六句“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是女子心头对“客行”在外游子的劝说,有抱怨,也有期许。满腹愁思无人可诉,只好出户孤独地彷徨。引领远望,不见归人,愈添愁情,不得不回房,止不住的泪水打湿了衣裳。全诗共十句,除了“客行”二句外,均用一个紧接一个的动作细致刻画了独守空闺、愁思难寐的女子形象。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8分) 浣溪沙 敦煌曲子词 五两[注]竿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注] 五两:古人用鸡毛五两系于高竿顶端,用来观测风向、风力变化。 (1)上片中船夫“柔橹不施”是暗示 ,所以才有后面的短句“是船行”。(2分) 解析:从“张帆举棹觉船轻”这句可知扬帆后不用划桨也觉得船很轻,由此可知,正好处于顺风时候。 答案:处于顺风(或风力增强)(意思对即可) (2)简析这首词下片的修辞手法和抒发的情感。(6分) 答: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行山迎相对运动的感觉。山,原本岿然不动,由于舟船行驶,映入舟中人眼帘的仿佛是山在迎面走来。本词把这种视觉造成的心理错觉写得极有趣味,也抒发了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 6.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8分) [双调]沉醉东风·秋景 卢 挚 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注]里。 [注] 潇湘画:宋代画家宋迪曾画过八幅潇湘山水图,世称“潇湘八景”。历代题咏者不少。“潇湘”,湖南境内两条河流的名字。湘水流至零陵和潇水合流,世称潇湘。 (1)这首元曲共有三处明显用典:“挂绝壁松枯倒倚”一句化用了诗人李白《蜀道难》中的“ ”;“落残霞孤鹜齐飞”一句,化用了王勃《滕王阁序》里的名句“ ”;“载我在潇湘画里”一句中,“潇湘画”指宋代画家宋迪的《潇湘八景图》,是著名的一组平远山水画。(2分) 答案:枯松倒挂倚绝壁 落霞与孤鹜齐飞 (2)全曲仅有45个字,其所蕴含的“情”与“景”却十分丰富。请结合全曲简析。(6分) 答: 答案:全曲通过时空的转换,对景物做动态的描写,使画面有所移动,使黄昏与静夜两个时间范畴同时出现,将诗情融于画意。前五句写黄昏之景,后两句写静夜之景,二者又有机地构成一幅反映时空推移的动态画面,传达出作者悠闲宁静而略带萧瑟的情思,让读者欣赏到了一幅气象阔大、意境飞动的秋光图。 7.阅读下面这首曲,完成(1)~(2)题。(8分) [正宫]塞鸿秋·题人采菊图 [清]许光治 蜉蝣只作昏朝计,蟪蛄岂识春秋意。蟭螟①局促人间世,虫鱼琐屑书生事。龙头翰墨场,燕颔②功名志,笑东篱未必渊明是。 [注] ①蟭螟:亦作“焦螟”,传说中一种极小的虫。②燕颔:形容相貌威武。东汉名将班超自幼即有立功异域之志,相士说他“燕颔虎颈”,有“万里侯”之相。 (1)蜉蝣、蟪蛄、蟭螟、虫鱼共同的特点是 、 。(2分) 解析:通过“只作昏朝计”“岂识春秋意”“局促人间世”“琐屑书生事”,可知它们生命的短暂、卑微渺小。 答案:生命短暂 卑微渺小 (2)作为题采菊图之作,这首散曲所表达的意旨颇有新意,请结合具体语句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这是一首题写在采菊图上的散曲。采菊图一般表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表现隐逸之乐(“出世”的人生态度);这首散曲却反图意而题之,匠心独运,富有新意,赞许科场夺魁、沙场建功的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8分) 莺 梭 刘克庄 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 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功夫织得成。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 之情。(2分) 答案:对春天由衷的喜爱 (2)这首诗构思精巧,试作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这首诗的构思,妙在巧用比喻。作者把柳莺的飞上飞下喻为莺梭,把它的“交交”鸣叫声喻为织布机的声音,把洛阳盛开的花儿喻为锦绣。三个比喻,新颖贴切,生动形象。更为重要的是,后两个比喻由第一个比喻扩展而来,可谓独具匠心。(点出比喻2分,分析到位4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8分) 浣 溪 沙 [明]刘基 布谷催耕最可怜,声声只在绿杨边。夕阳江上雨余天。 满地蓬蒿无旧陌,几家桑柘有新烟?战场开尽是何年? (1)这首词写的是 (季节) (时分)所见的农村景象。(2分) 解析:由诗中“布谷催耕”“绿杨”可知是春天,由诗中“夕阳”可知是傍晚。 答案:春季(春天) 傍晚(黄昏或夕阳西下) (2)简析这首词的表现手法及作者的情感。(6分) 答: 解析:本词描写了“布谷催耕”“声声”“绿杨”等春天的景物,又描写了“满地蓬蒿”“无人耕种”等画面,用反衬的手法表现了战争对人们的伤害。句末用了反问的手法,表现作者对连年战争的不满和谴责。 答案:表现手法:①采用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②采用白描手法,简洁勾勒;③采用反诘手法,描写、议论结合,篇末点明主旨。 作者情感:①对连年战争的不满和谴责;②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期盼战场早日化为良田。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8分) 玉 楼 春 [清]郑文焯 梅花过了仍风雨,著意伤春天不许。西园词酒去年同,别是一番惆怅处。 一枝照水浑无语,日见花飞随水去。断红还逐晚潮回,相映枝头红更苦。 (1)本词是一首惜春伤春之作,其中 意象象征了摧残美好事物的破坏力量,而“一枝”意象则折射出作者 的情感。(2分) 解析:由“梅花过了仍风雨,著意伤春天不许”可知,伤春的是“风雨”,“一枝”可见数量少,只有一枝,孤独寂寞的情感油然而生。 答案:风雨 寂寞孤独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相映枝头红更苦”所蕴含的思想情感。(6分) 答: 解析:分析诗句蕴含的思想情感,首先要分析句子。“相映枝头红更苦”一句中描写的“枝头红”指未谢之花,而前面的“花飞”指凋谢之花。因为未谢之花从已谢之花随水浮沉中见到自己将来凄苦的结局,顿生“更苦”的心理,体现的是一种生命的悲剧意识。 答案:①“枝头红”不因“断红”逝去、自己尚存而沾沾自喜,而是从同伴的遭遇中预感到自己相似的命运,表现出一种深深的伤感之情;②作者借“枝头红”的自伤自怜感慨人生的飘忽不定、命运的难以把握。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