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业(湖北专用)
2021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作业 (湖北专用) 1.(2019·上海虹口模拟)小萌的手不小心碰到滚烫热水,她会立即缩回手并马上用冷水冲洗,小萌的反应( ) A.前者是条件反射 B.前者与脊髓活动无关 C.后者是非条件反射 D.后者与大脑皮层活动有关 解析 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B错误;用冷水冲洗属于条件反射,C错误;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D正确。 答案 D 2.(2019·山东济南模拟)关于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过程不消耗ATP C.兴奋只能发生在神经组织中 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实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解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A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不消耗ATP,而传导过程需要消耗ATP,B错误;肌肉组织可以作为反射弧的效应器,可以产生兴奋,C错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实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正确。 答案 D 3.(2019·北京丰台质检)肾上腺髓质和某些神经元都能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可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也可以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肾上腺素继续分泌,多数最终又被突触前膜摄取,并贮存在突触小泡中,实现多次重复利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肾上腺素作用于突触后膜,促进Na+内流 B.肾上腺素的分泌和摄取与膜的流动性有关 C.肾上腺素是一种神经递质,只能参与神经调节 D.肾上腺素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神经元继续分泌肾上腺素属于负反馈调节 解析 肾上腺素既是一种激素也是一种神经递质,即肾上腺素能参与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C错误。 答案 C 4.图甲是缩手反射的示意图,图乙和图丙分别为图甲中的d和e的放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刺激图甲中的b点,效应器a会发生收缩反应,该过程可称为反射 B.图乙中的A为突触小体,B为突触后膜,前者中的小泡内储存的是信号分子 C.刺激图丙中的A点时,A处膜外钠离子内流,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D.图丙中AB段小于BD段,同时同强度刺激A、D两点,B处膜电位仅出现一次外负内正 解析 刺激图甲中b点,虽然效应器做出相应的反应,但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能称为反射,A错误;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是储存神经递质的场所.而神经递质属于信号分子,B正确;刺激图丙中的A点,膜外钠离子内流,刺激部位膜电位逆转,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一致,C正确;同时同强度刺激A、D两点,兴奋先传导至B处,此时该处膜电位会出现1次外负内正,而来自A、D的兴奋将同时传导至AD段的中点处,方向相反的兴奋会在AD段中点处相互抵消,故兴奋不能再次传导至B处,即B处膜电位仅出现一次外负内正,D正确。 答案 A 5.下列对膝跳反射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直接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也可以引起膝跳反射 B.效应器的传出神经末梢受到叩击能产生动作电位并向脊髓传导 C.动作电位在传入神经纤维和传出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D.膝跳反射中枢位于脊髓,受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控制 解析 反射必需经过完整的反射弧,直接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不会引起反射,A错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效应器的传出神经末梢产生的动作电位不能向脊髓传递,B错误;兴奋沿着反射弧单向传递,C错误;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为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但仍受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控制,D正确。 答案 D 6.哺乳动物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在静息时膜电位维持内负外正过程中有K+排出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过程表明,K+排出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B.该过程表明,膜两侧K+的浓度差会缩小 C.该过程中,神经元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D.神经元受刺激部位的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解析 神经细胞内K+浓度高于膜外,因此K+顺浓度梯度排出细胞,是被动运输,A错误;K+排出细胞后,膜外K+浓度上升,膜内外K+浓度差缩小,B正确;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C正确;神经元受剌激后,Na+内流,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D正确。 答案 A 7.(2019·山东潍坊市统考)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射是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B.机体受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与胞外Na+内流有关 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一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D.神经系统可支配某些内分泌腺的分泌,故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不受激素的影响 解析 机体受刺激后,Na+ 内流导致膜电位逆转,从而形成局部电流,产生神经冲动,B正确;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A错误;神经递质有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与受体结合,使突触后神经元受到抑制,C错误;甲状腺激素不但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对已分化成熟的神经系统活动也有作用,D错误。 答案 B 8.下图1是成语“火中取栗”的故事图解,假设图2表示猫从火中取板栗时其反射弧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猫从火中取板栗时,因火烧爪快速缩回,说明机体的这种活动主要是通过 调节完成的。 (2)猫对盆中火的危险作出判断与反应的神经中枢位于 ,猫感受火刺激的痛觉感受器位于图2中的 。 (3)刺激图2中的A处和E处时,F的反应 (填“相同”或“不相同”),兴奋沿着E传导时,E细胞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 (填“相同”或“不相同”)。 (4)猫取栗过程中,兴奋在其反射弧中的传导是 (填“单”或“双”)向的,这与图2中的 (填字母)结构有关。 解析 (1)神经调节具有快速而准确的特点,因而猫遇火烧爪快速缩回。 (2)猫对盆中火的危险作出判断与反应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和脊髓等,主要参与的是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以及脊髓的神经中枢。猫的皮肤中具有感受冷、热、触、痛等的感受器。 (3)刺激图2的A处,F收缩,刺激E处,F也收缩,因为刺激A处和E处,兴奋都可以传到F处。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4)突触的存在决定了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答案 (1)神经 (2)大脑皮层和脊髓 A(或皮肤) (3)相同 相同 (4)单 D 9.(2019·华大新高考联盟质评)下图为反射弧中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与突触的结构类似)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ch属于神经递质,其合成发生在突触小泡中 B.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处,不会导致突触前膜电位变化 C.骨骼肌细胞膜离子通道开放后,Na+、Cl-同时内流 D.该结构为效应器的一部分,刺激后可引起肌肉收缩 解析 Ach(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在细胞中合成后贮存于突触小泡中,A错误;神经冲动传来会使突触前膜的电位发生变化,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B错误;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与骨骼肌细胞膜受体结合后,Na+通道打开,Na+内流、Cl-不会内流,C错误;由图中神经冲动传导方向判断,此结构为反射弧中效应器的一部分,引起骨骼肌细胞膜电位发生逆转,进而引起肌肉收缩,D正确。 答案 D 10.(2019·江西金太阳全国大联考)去甲肾上腺素(NE)是某些“神经—肌肉”接点处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NE能和突触后膜上的α受体结合,使肌肉收缩;也能和突触前膜上的β受体结合,抑制突触前膜释放NE。某实验小组为研究某药物对α受体和β受体是否有阻断作用,将该药施加在突触处,发现突触间隙的NE量是对照组的20倍,但肌肉没有收缩,由此说明( ) A.该药物对α受体有阻断作用,对β受体没有阻断作用 B.该药物对α受体没有阻断作用,对β受体有阻断作用 C.该药物对α受体和β受体都没有阻断作用 D.该药物对α受体和β受体都有阻断作用 解析 去甲肾上腺素(NE)能和突触后膜上的α受体结合,使肌肉收缩;也能和突触前膜上的β受体结合,抑制突触前膜释放NE。将该药物施加在突触处,肌肉没有收缩,说明该药物会阻断β受体的功能;发现突触间隙的NE的量是对照组的20倍,说明该药物能阻断α受体的功能,导致NE不能抑制突触前膜释放NE,从而出现NE超量的现象,D正确。 答案 D 11.(2018·山东枣庄模拟)研究发现脑细胞中β淀粉样蛋白大量沉积产生毒性,诱导中枢神经系统中胆碱能神经元凋亡,乙酰胆碱浓度不足,导致患者出现记忆功能减退等一系列症状,进而形成老年痴呆症。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胆碱能神经元凋亡之后,不能通过存活的神经元增殖填补,导致脑内乙酰胆碱浓度下降 B.用淀粉酶水解β淀粉样蛋白,减少β淀粉样蛋白含量可以预防该病 C.乙酰胆碱酯酶(可以水解乙酰胆碱)抑制剂可用来治疗该病 D.中枢神经系统中,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的树突形成突触 解析 从题中信息可知,胆碱能神经元凋亡之后,乙酰胆碱浓度不足,A正确;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β淀粉样蛋白的水解,B错误;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以减少乙酰胆碱的分解,可用于治疗该病,C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中,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的树突形成突触,D正确。 答案 B 12.(2018·山东青岛调研)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以及相关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B.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H区和S区 C.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D.饮酒过量的人表现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小脑 解析 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A正确;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的V区和W区,B错误;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的是下丘脑,C错误;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大脑皮层,因为大脑皮层中有语言中枢,D错误。 答案 A 13.(2019·山东名校联考)静息电位和兴奋的产生,均是以膜两侧离子的不均匀分布为基础的。将神经浸泡在某一溶液(模拟细胞外液,但无Na+)中,则该神经( ) A.表现为外负内正的静息电位,刺激后可产生兴奋 B.表现为外负内正的静息电位,刺激后不产生兴奋 C.表现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刺激后可产生兴奋 D.表现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刺激后不产生兴奋 解析 神经细胞处于静息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此部位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由于该神经浸泡在无Na+的溶液中,Na+不能内流,所以不能产生兴奋。 答案 D 14.(2019·山东枣庄质检)如图为闰绍细胞(一种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参与调节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运动神经元1兴奋时,使闰绍细胞产生兴奋 B.图中有三个神经元,构成三个突触 C.图示神经元之间的环状联系,能实现负反馈调节 D.图中三个细胞构成了一个反射弧 解析 由图分析可知,运动神经元1兴奋时,会将兴奋传到闰绍细胞,使其产生兴奋,A正确;图中有三个神经元,构成三个突触,B正确;闰绍细胞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当运动神经元1兴奋时,通过闰绍细胞之间的环状联系可使运动神经元1由兴奋状态恢复为抑制状态,故神经元之间的环状联系,能实现负反馈调节,C正确;图中不涉及感受器和效应器等结构,不是完整的反射弧,D错误。 答案 D 15.(2019·山东潍坊模拟)下图为人体某神经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示意图中反射弧的效应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刺手指皮肤时,感受器能够产生兴奋主要是因为神经细胞膜对 通透性增大,导致相应的离子进入细胞内。 (3)针刺手指皮肤后,兴奋到达脊髓中枢,再经过多个中间神经元的传导、传递,在 产生痛觉。痛觉开始产生的时间应 (填“早于”“迟于”或“等于”)相关肌肉收缩开始产生的时间。 (4)来自大脑皮层相应中枢的兴奋,既可以使脊髓中枢中兴奋性神经元a兴奋,导致肌肉收缩;也可以使脊髓中枢中抑制性神经元b兴奋,进而抑制传出神经细胞兴奋。 ①推测抑制性神经元b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突触后膜难以产生兴奋。 ②手指意外受针刺,会出现缩手反射,但在手指上针刺取血时可以不出现缩手反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向脊髓注入某种药物后,再针刺手指,一定出现缩手反射,可能原因是该药物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据此可知题图中的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2)感受器产生兴奋时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形成是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所致。(3)感觉(包括痛觉)产生于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针刺感受器后,从图中看兴奋只需要通过两个突触结构就可以传至肌肉,而兴奋到达脊髓中枢,再经过多个中间神经元的传导、传递才能到达大脑皮层,由于要经过多个中间神经元,因此,痛觉开始产生的时间应迟于相关肌肉收缩开始产生的时间。(4)①抑制性神经元通过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传出神经元上的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不能产生“外负内正” 的动作电位,从而不能产生兴奋。②在手指上针刺取血时可以不出现缩手反射,原因是大脑皮层使脊髓中枢中的抑制性神经元b兴奋,进而抑制传出神经细胞兴奋,导致肌肉不会收缩。如果向脊髓注入某种药物后,再针刺手指,一定出现缩手反射,原因可能是该药物能阻断抑制性神经递质释放或促进抑制性神经递质分解或使突触后膜相应受体失活,使抑制性递质无法发挥作用。 答案 (1)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 (2)Na+ (3)大脑皮层 迟于 (4)①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②大脑皮层中枢抑制脊髓中枢(合理均可) 阻断抑制性神经递质释放、促进抑制性神经递质分解、使突触后膜相应受体失活(合理均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