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县明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第一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选题(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1.下列表格反映汉代前期太尉一职任职变化情况,据此可以推知( ) 汉帝 太尉 在任时间 任前职位 去职原因 备注 高祖 卢绾 公元前205—前202年 列侯 迁燕王 高祖世交 周勃 公元前196—前196年 列侯 罢相 惠帝 周勃 公元前184—前179年 列侯 迁丞相 高祖遗命 文帝 灌婴 公元前179—前177年 将军 迁丞相 景帝 周亚夫 公元前154—前150年 中尉 迁丞相 A.汉初太尉设置变化无常时有时无 B.汉初太尉设置与加强皇权关系密切 C.太尉大多为皇帝亲信而得以提拔 D.汉初太尉设置与中央集权关系密切 2.自唐中叶以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其次才是东西差距。到近代,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已变为东西差距为主、南北差距为次。这种变化反映了( ) A.东部沿海自然条件优势更加明显 B.近代列强对南方的破坏甚于北方 C.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趋势 D.农业经济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发展 3.“新安僻居山溪中,土地小狭,民人众,世不中兵革,故其齿日益繁,地瘠薄,不给于耕,故其俗纤俭习事。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蓄聚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此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 A.新生产方式的形成 B.小农经济的局限性 C.商帮的由来与形成 D.各地区的经济交流 4.梭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抽签选举国家大多数官职,先由各大行政单位投票选出各官职的候选人,然后在候选人之间抽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以执政官为例,当选人数和候选人数比例为1:3。这一选举法( ) A.体现了民主过于泛滥 B.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 C.降低了贵族参政意愿 D.不利于公民素养提升 5.在英国伟大的科学倡导者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年)的著作中,有许多地方是借用远航探险作比喻。培根表示自己渴望成为新的知识世界中的哥伦布。穿过直布罗陀海峡两岸的悬岩(旧知识的象征),驶入大西洋,以寻找新的、更有用的知识。这说明,哥伦布等航海家对西方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 A.激发了西方人科学探索的热情 B.激发了西方人的冒险精神 C.促进了西方人文主义思潮兴起 D.促进西方人求新知于世界 6.以坎贝尔为代表的新时代学者认为:十七十八世纪,英国至少在诺福克地区,农业改良的先锋并非大地主,而是作为佃农和自耕农的小农场主,小农场上的单位面积产出,并不低于大农场, 在很多情况下,甚至比大农场还要高。十九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英国农业劳动力的构成中,雇佣劳动力的比例明显下降,而家庭劳动力的比例明显上升。出现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 ) A.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导致农工比例严重失调 B.工业革命促进农业生产发生革命性飞跃 C.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返朴归真 D.小农场经营有优越性 7.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状况。经济持续增长,中等阶级要求变革,他们觉得自己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不相称,希望在“有产”的同时也要“有权”。为此英国( ) A.颁布了《权利法案》 B.实行责任内阁制 C.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 D.进行1832年议会改革 8.《共产党宣言》中说:“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存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关系不断变革,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这反映了( ) A.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无法调和 B.资本主义的灭亡已成为必然 C.当时生产关系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D.社会主义革命提上议事日程 9.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们感到“仅有学界运动,其力实嫌薄弱”“须要找一个共同奋斗的同盟军……于是一部分学生领袖往民间去,跑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去办工会。”这一转变促进了( ) A.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 B.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C.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D.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 10.1922年,中共二大发出号召:全国的工人、农民团结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斗争,并联合全国一切的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联合战线;并决定邀请国民党等革命团体举行联席会议,共同商讨合作的具体办法。这一号召( ) A.建立在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基础上 B.表明中共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C.说明中共已确定国共合作的具体方式 D.成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11.1930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七十号通告,提出“扩大红军的总策略是要建立在集中农民武装,扩大红军向着中心城市发展”。同时,又提出“打破游击战争中之上山倾向、保守观念、分散政策等农民意识和土匪倾向”。由该报告可判断出( ) A.中共党内存在“左”倾冒进思想 B.当时的革命形势利于中央根据地 C.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有待完善 D.中共中央对时局的估计过于乐观 12.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关于国家高度重视该活动的主要原因理解正确的是( ) A.再次唤起人们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 B.铭记日本侵华这段国耻,不忘仇恨 C.纠正日本恣意篡改历史的错误做法 D.向外国人宣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3.表2 开平煤矿1890—1894年供给清政府用煤及其在出口总量中所占比重表 单位:量(吨),值(海关两) 年代 供给清政府用煤 开平产煤出口总量 供给清政府用煤量占其出口总量之% 量 值 1890 1891 1892 1893 1894 9,612 24,667 29,963 30,485 38,550 40,851 99,144 128,661 140,330 168,477 56,855 95,552 85,589 81,840 104,252 16.90 25.82 35.00 37.25 36.97 表2可知( )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B.民族工业解决了清政府财政困难 C.洋务企业具有抵制外资侵略的作用 D.开平煤矿使直隶成为重工业中心 14.1866年,左宗棠创办马尾造船厂时奏称:“臣愚以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轮船成则漕政兴,军政举,商民之困纾,海关之税旺,一时之费,数世之利也。”这说明他创办此厂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筹集资金以充海军军费 C.加强海军海防建设 D.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15.【加试题】温州新学社群成员张棡在1903年4月26日的日记中记录,这一天有海轮从上海到了温州,给他带了五期《新民丛报》、《政艺通报》第六号和四月份的《中外日报》,新学社群的人闻讯至他家看新书报。类似这样从上海购买、聚看的事例,在他的日记中屡屡出现。对上述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清末上海对周边地方产生文化辐射 B.交通、通讯的变革加速城市化进程 C.新式报刊推动地方政治团体的发展 D.维新变法运动已深入到了社会基层 16.美国一位作家两次访问访苏联,第一次给其印象是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对苏联社会主义表示怀疑;1934年第二次访苏,该作家却向斯大林表示:“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导致该作家对苏联态度变化的原因是( ) A.苏联已全面实现国家工业化 B.苏联新经济政策取得巨大成功 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复苏无望 D.苏联的经济建设成就十分显著 17.历史学家钱乘旦曾写道:“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这里修补的“两个方向”具体指( ) A.推行自由放任政策和西欧国家建立共同体 B.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推行计划经济发展模式和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推行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政策和西欧国家一体化 18.二战之后,联邦德国建立了“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经济奇迹般地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日本建立了“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其发展速度赶超了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两种经济发展模式共同的特点是( ) A.国家干预经济 B.国家高度统制经济 C.市场调节大于政府干预 D.政府干预大于市场调节 19.2017年12月18日,联合国安理会对一项旨在推翻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包括中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在内的14个国家投赞成票,但是由于美国投票反对,草案未获通过。中国代表表示,安理会及国际社会应保持团结,维护中东地区和平。这说明( ) A.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单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B.欧盟成员国开始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世界更多政治力量致力于推进多极化进程 D.冷战结束后区域性、小规模冲突持续不断 20.二战后,在法国看来,建立包括法、德参加的欧洲联合组织,有利于将联邦德国纳入共同的利益之中和欧洲的监督之下,加强欧洲的世界地位,而法国在欧洲联合组织中的主导作用则有助于凸显其世界大国地位;在联邦德国看来,加入欧洲联合组织,有利于消除法国对德国的成见和疑虑,取信于国际社会以重新崛起。基于这种观念的转变,法德两国( ) A.一致接受欧洲经济援助计划 B.共同协商以推进德国实现统一 C.联合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通过主权让渡推进区域一体化 21.“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已触动许多人的切身利益。无论富国还是穷国,全球化提供了巨大机遇、潜力与可能,但也产生了人类必须面对的新挑战与新威胁。对大多数人来说教育、就业、收入、健康、文化、环境等事关人类切身的问题都变得更不确定与不安全。”由此说明经济全球化( ) A.经济发展同时带来新问题 B.发达国家资本新一轮扩张 C.不利于各国经济深度合作 D.违背了各国人民共同意愿 22.2002年3月,美国以欧盟、日本等8国出口的钢铁产品损害了美国钢铁业为由,对多种钢材加征为期三年的进口税,税率总水平达30%。欧盟则对美国部分商品征收100%的关税。结果造成欧盟损失超过2.4亿美元,美国在承受近数亿元损失的同时还出现了7.4万个钢铁消费者失业。这表明( ) A.经济多极化不利于世界工业的进步 B.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不利于经济发展 C.凯恩斯主义推动了世界工业的发展 D.国际关系恶化影响了世界贸易发展 23.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随后,一系列法律、法令,如《婚姻法》《土地改革法》《选举法》以及各种《条例》也相继出台。1954 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同时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 ) A.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 B.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 C.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 24.某同学在查阅一篇文章时发现这样一段话:“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所有权和自主权必须受到国家法律的切实保护……公社各级经济组织必须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算报酬,克服平均主义;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这段话出自( ) A.《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B.《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C.《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 D.《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二、材料阅读(3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14世纪中叶,“黑死病”席卷欧洲,人口死亡率达到30%—50%,劳动力减少了25%,传统的谷物生产已经无利可图,大量农田被改为牧场用来养羊,很多封建主放弃农业而经营商业性畜牧业。大批拉丁语的教授死于瘟疫,许多学校放弃拉丁语教学,提高了各国本土语言的地位。死亡的威胁使追求现世享乐成了新的社会观念。为了阻止黑死病的传播,一些城市采取措施隔离从东方归来的船员;在远离城市的地方集中深埋死于黑死病的人;欧洲各地出台公共卫生法,组建市政健康委员会。到了16世纪在欧洲大部分中心城市,注重公共卫生成了普遍的现象。 ——据薛国中《黑死病前后的欧洲》等整理 材料二 18世纪中叶后,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工商业城市人口骤增 …… 英国依然遵循着自中世纪以来的自治及自由放任的传统,这种与现实社会脱节的地方管理使公共卫生更加恶化 ……医疗卫生改革者查德威克提出应设立一个中央政府部门承担公共卫生的责任 …… 1838年霍乱病再度流行,这终于使政府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至1848年通过《公共卫生法》,建立了中央卫生理事会。此后中央政府干预公共卫生的思想被保留了下来,这也为英国向福利国家的迈进奠定了基础。 ——摘自张丽丽《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立法研究》 (1)习近平说:“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14世纪中叶“黑死病”这一危机给欧洲社会带来的机遇。(8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18世纪中叶后英国“公共卫生更加恶化”的原因,并指出英国政府在加强“公共卫生”治理方面采取的对策。(8分) 26.(16分)联邦最高法院在美国经济生活中有重要作用,其司法理念的转变体现了渐进性和时代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19世纪末,联邦最高法院……置经济畸形发展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利益不断遭受侵蚀的社会现实于不顾,凭借自己拥有的司法审查权,极力寻找各种可以利用的联邦宪法和法律缺口,阻止各级政府对经济进行正当管制,从而片面地维护了工商业强势集团的利益,使其审判带有了非常明显的“司法达尔文主义”特性。 ——白雪峰《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司法达尔文主义”》 材料二 1934—1935年联邦最高法院在行使司法审查权时还是克制和容忍的,由于社会大环境所迫,司法部门不得不对行政部门的应急措施作出一定的让步。从1935年开始,经济危机的形势趋于缓和,最高法院主动地对新政的各项立法和措施进行审查,最高法院的多数法官开始向反对新政的立场上倾斜。新政后期,尤其在罗斯福改组法院事件结束后,最高法院逐渐放弃对经济领域的实质性正当程序的司法审查,而将注意的重点转向对公民权利的保护方面。 ——摘编自蔡东丽《罗斯福新政时期的联邦最高法院(1933—1939)》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联邦最高法院“司法达尔文主义”的表现,其出现与哪一经济思潮有关。(6分) (2)据材料二,分析联邦最高法院在1935年前后对罗斯福新政的态度有何变化及变化的原因,并指出新政时期联邦最高法院的关注领域有何变化。(6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联邦最高法院司法理念转变的原因和启示。(4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抗日战争胜利大事记(部分) 1941年 12月 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德、意宣战 1942年 1月 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 1944年 3月 中国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 1945年 4月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 5月 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7月 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8月 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 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战区日本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 10月 台湾光复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 材料二 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1972年2月《中美联合公报》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以及世界上任何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978年12月中美《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并概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第二个公报比第一个公报在内容方面的重要发展,请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这两个公报的发表对中国外交关系发展的意义。(10分)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C B A D D C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C C A D D A C D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A B B B 1.【答案】B【解析】根据图表信息可知,历代太尉任职时间较短,任职前职位相对低下,去职多为升迁为丞相,可知当时太尉职位的人选体现了皇帝作为选拔亲信的过渡职位,此做法有助于加强皇权,故选B项;“职位设置时有时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太尉的提拔多为低级官员,而非皇帝亲信,排除C项;太尉掌管军事,属于三公之职,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项。 2.【答案】C【解析】根据中国近代史,东部崛起更多出于政策因素,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南方受西方入侵较早,但对其开发也较早,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自唐中叶以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其次才是东西差距”,反映的是中国内向型的农耕经济下,南与北的差异,而“到近代,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已变为东西差距为主、南北差距为次”,近代西方入侵以来,中外经济往来密切,沿海经济迅速发展,东西差距扩大,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阐述中国历史上的地域差异,与农业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 3.【答案】C【解析】材料未提及资本主义萌芽的相关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认为徽人走天下经商的习俗来自于地方小农经济的不发达,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了徽商家乡的贫穷不得不出外闯天下,故C项正确;材料提及徽商外出的缘由和经历,不能说明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故D项错误。 4.【答案】B【解析】“抽签选举国家大多数官职”能够防止贵族的特权,有利于民主的发展,故选B项;“先由各大行政单位投票选出各官职的候选人,然后在候选人之间抽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这种方法可以在最初选举时一定程度上保持人员的素质,不能说明“泛滥”,排除A项;“由各大行政单位投票选出各官职的候选人”这种做法对贵族有一定的保护,排除C项;“先由各大行政单位投票选出各官职的候选人”这种推选过程对素养是有一定要求的,排除D项。 5.【答案】A【解析】由材料“培根表示自己渴望成为新的知识世界中的哥伦布。穿过直布罗陀海峡两岸的悬岩(旧知识的象征),驶入大西洋,以寻找新的、更有用的知识” 可知哥伦布的航行给了科学家探索的信心与勇气,激发了他们科学探索的热情,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科学探索而非冒险,排除B项;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于14、15世纪,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获取新知,而获取知识不一定走向世界,排除D项。 6.【答案】D【解析】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得益于商业资本主义和农业资本主义化,故A项错误;工业革命促进农业飞速发展但不能说明家庭劳动力上升、雇佣劳动力比例下降的原因,故B项错误;工业革命后社会生活节奏快按照常理应该是推动雇佣劳动力比例上升,故C项错误;小农场经营具有优越性是家庭劳动力比例上升的主要原因,结合早期农业资本主义化的特征,故D项正确。 7.【答案】D【解析】略 8.【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强调的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内部出现问题,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并未牵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不可调和,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题目中“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关系不断变革,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不相符,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关系不断变革,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得出,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故C项正确;题目中并未牵涉社会主义革命以及革命的作用,故D项错误。 9.【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五四运动之后,知识分子的一部分人“往民间去,跑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去办工会”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这种转向,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故选C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知识分子在感到自己力量不足之后,开始联合工人,以促使运动的完全胜利,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才开始,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华民族的意识就已经开始了,这与题干中的“五四运动后”不符,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后,革命革命运动才开始,排除D项。 10.【答案】A【解析】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矛盾,因此中共要依靠工农,“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联合战线”,故选A项;材料“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表明当时的奋斗目标是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排除B项;C项是1923年中共三大确立的,排除C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新三民主义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都主张反帝反封建,成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排除D项。 1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扩大红军的总策略是要建立在集中农民武装,扩大红军向着中心城市发展”可以看出其仍然坚持城市中心论,与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相违背,体现了其“左”倾冒进思想,故A项正确;当时国民党正对共产党进行剿杀,革命形势不利于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内容无关,而是涉及到中共的高层在政策制定上仍然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共对时局的估计是乐观还是悲观,故D项错误。 12.【答案】A【解析】略 13.【答案】C【解析】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获得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后,且开平煤矿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开平煤矿供给清政府用煤量的增长,并未提及清政府财政困难,故B项错误;结合史实,洋务运动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对外国的经济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由材料中“开平煤矿1890—1894年供给清政府用煤及其在出口总量中所占比重”不断增长的数据可知洋务企业具有抵制外资侵略的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开平煤矿的生产情况而非近代工业发展地理分布,故D项错误。 14.【答案】C【解析】材料中并非为扩大对外贸易,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筹措资金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轮船成则漕政兴,军政举,商民之困纾,海关之税旺,一时之费,数世之利也”说明主张建立造船厂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海防,故C项正确;马尾造船厂属于洋务运动的军事工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D项错误。 15.【答案】A【解析】根据“类似这样从上海购买、聚看的事例,在他的日记中屡屡出现”可知清末上海通过报刊对周边地方产生文化辐射,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报刊的作用,没有强调交通、通讯的变革,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新学社群成员聚看报刊,但没有反映对新学社群产生的影响,材料中也没有说明新学社群的性质,故C项错误;维新变法运动1898年9月失败,而且维新变法运动也没有深入社会基层,故D项错误。 16.【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1937年全面实现国家工业化,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新经济政策1928年已经取消,不是1934年作家对苏联态度变化的原因,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所复苏,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前面分析可知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成就十分显著,故D项正确。 17.【答案】D【解析】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是工业革命时代到经济大危机前西方国家普遍奉行的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西方国家对资本主义进行修正而非改变社会制度,故B项错误;北约组织性质为军事、政治组织,但不能超越国家本身,故C项错误;二战后,为恢复战后经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西欧国家加强联合建立了具有邦联性质的国家间组织欧洲共同体,故D项正确。 18.【答案】A【解析】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恢复战后经济,国家加强干预经济,故A项正确;国家高度统制经济往往出现在战争期间或经济危机期间,故B项错误;日本政府干预大于市场调节,故C项错误;联邦德国市场调节大于政府干预,故D项错误。 19.【答案】C【解析】略 20.【答案】D【解析】材料认为法德的联合既对自身有利,也有利于“加强欧洲的世界地位”,因此两国通过主权让渡推进区域一体化,建立欧共体,故选D项;材料强调法德的联合,而非接受美国的经济援助,排除A项;材料强调法德的联合,而非推进德国的统一,排除B项;材料强调法德的联合,而非加入美国主导的北约,排除C项。 21.【答案】A【解析】略 22.【答案】B【解析】2002年3月,美国与欧盟的关税战没有涉及世界经济的多极化概念,故A项错误;材料中美国通过关税加大对自己贸易的保护,而欧盟亦然,结果双方都受到巨额损失,故B项正确;材料着重说明这场贸易占据危害,没有涉及到凯恩斯主义,故C项错误;材料所列举的事例为国际经济贸易方面的情况,并没有出现国际关系恶化的情况,故D项错误。 23.【答案】B【解析】1997年依法治国成为治国方略,有法可依是前提,故A项错误;强调法制工作的开展表明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故B项正确;法制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建设,故C项错误;法制工作推动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故D项错误。 2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主张发展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等信息可知不是建立人民公社,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主张一定的自主权和分配原则可以判断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故B项正确;关于经济体制主要是从城市企业进行的,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之后提出的,与材料中人民公社等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二、材料阅读 25.【答案】(16分) (1)机遇:据材料一中“ 传统的谷物生产已经无利可图,大量农田被改为牧场用来养羊,很多封建主放弃农业而经营商业性畜牧业”,得出农业生产转型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据材料二中“大批拉丁语的教授死于瘟疫,许多学校放弃拉丁语教学,提高了各国本土语言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民族语言发展促进宗教改革运动;据材料二中“死亡的威胁使追求现世享乐成了新的社会观念”,得出追求现世享乐促进文艺复兴运动;据材料二中“欧洲各地出台公共卫生法,组建市政健康委员会”法制及机构建设推动公共卫生进步,注重公共卫生成为普遍现象。(8分) (2)原因: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人口骤增;政府遵循自治及自由放任的传统;地方管理与现实社会脱节。(6分) 对策:颁布《公共卫生法》;建立公共卫生机构;政府干预公共卫生。(2分) 26.【答案】(16分) (l)表现:损害弱势群体利益,反对政府管制经济,维护工商业强势集团。(4分) 思潮:自由主义(自由放任)。(2分) (2)变化;从容忍到反对。(2分) 原因:经济危机有所缓和,不满政府干预经济。(2分) 领域:从经济自由到公民权利。(2分) (3)原因:经济形势的变化,行政与司法部门的斗争。(2分) 启示:与时俱进,关注民生和社会公正。(任答2点给2分) 27.【答案】(20分) (1)地位: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4分) 胜利原因: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低柱;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团结协作、配合作战。(6分) (2)重要发展: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由不应谋求地区霸权发展为不应在世界上任何地区谋求霸权。(4分) 意义:1972年公报:结束中美之间20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直接推动中日关系的改善;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4分) 1978年公报:为中美正式建交奠定法律基础;推动中国的对外开放。(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