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议论文写作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 议论文写作

议论文写作 考点一 结构思路 一、议论文的基本特征 议 论 文 特点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可兼用其他表达方式;‎ 以鲜明的态度表明观点或主张;‎ 以充分的材料证明其观点或主张 要求 论点——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 中心论点,分论点 论据——对论点进行证明的材料、依据 事实依据,理论依据 要求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归纳法——由个别到一般。‎ 演绎法——由一般到个别 分类 立论 从正面阐述其观点,说明其观点的正确 驳论 对反面论点进行驳斥,确立其正确观点 结构 基本结构 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 本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 结论——结尾部分,解决问题 论证结构 并列式 对照式 层进式 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 方法 例证法 运用典型事例证明论点 引证法 引用经典或名言、谚语等证明论点 喻证法 借助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论点 类比法 用另一同类事物或事例比较说明论点 用反向事例或事理比较说明论点 对比法 引申法 又叫归谬法,先假设所驳观点是“正确”的,从而引申出荒谬的结论以证明其错误 二、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议论文的“三段论”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常在写作中阐释为: ‎ 提出问题:提出作文的中心观点。‎ 分析问题:分析中心观点的正确性。‎ 解决问题:在分析问题之后得出结论。‎ 这种“三段论”作文结构在中学写作中一般处理成如下结构谋篇。即:‎ 如2016年全国卷Ⅱ(考题见本专题“真题快递1”)的中心话题是“语文学习的三条途径”,由此,可以将本文的总体结构列出:‎ 当然,应试的800字的作文中,不必将上面的4个内容都完整地分析到位,只要分析一两个问题就可以构成一篇完整的议论文。至于选择哪一两个问题,可以根据相应的作文试题或个人喜好,灵活变通即可。‎ 一、并列式(分论点式)结构 基本模式:‎ 第一部分:(引论)提出中心论点(解说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本论)‎ 提出分论点一(解说分论点一)——举例或引理论论据——分析事例或解说理论论据。 ‎ 提出分论点二(解说分论点二)——举例或引理论论据——分析事例或解说理论论据。‎ 第三部分:(结论)重申全文中心论点,提出怎么办。‎ 说明:第二部分的分论点一般情况下设置二至三个,最多四个,可以是并列式的,可以是正反对比式的。分论点的句子一般放置在段落的开头或单独一段。这样层次清晰,观点鲜明。‎ 注意:并列式是面的展开,用的是横向思维,其分论点与分论点之间没有严格的顺序。‎ 如《谈骨气》的结构提纲:‎ ‎1.提出论点(引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分析:(1)什么叫有“骨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骨气”是有阶级性的。‎ ‎2.从不同角度论述(本论):‎ ‎(1)文天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骨气。‎ ‎(2)古代穷人“贫贱不能移”的典型事例。‎ ‎(3)闻一多“威武不能屈”的典型事例。‎ ‎3.总结全文,重申论点(结论):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照应开头)‎ ‎【例1】(考题见本专题“真题快递2”)请用并列式结构,写出你的作文提纲。‎ 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论点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论点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论点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标题:阅读的三重境界 中心论点:在阅读中充实自己,在阅读中提升自己。‎ 分论点一:境界之一重——消遣式阅读(电子阅读),让自己惬意,快乐每一天。‎ 分论点二:境界之二重——充电式阅读(多媒体阅读,进修业务,提升能力),让自己跟进时代,跟进知识。‎ 分论点三:境界之三重——养心式阅读(传统阅读),让自己修养身心、陶冶性情,寻找精神的栖地。‎ 结论:阅读让人快乐,阅读让人增长见识,阅读让人进入美丽的人生大境界。‎ 二、层进式结构 层进式结构,顾名思义,就是要层层递进,一般说来,要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层次。写作时,先亮出中心论点,然后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层次进行论证,或者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分论点进行论证,最后总结论点,这就是“层进式结构”。这种结构较并列式结构更易于深入论述论点,符合人们由浅入深认识问题的规律。这种结构模式要求文章各段落、各层次之间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论述观点,次序不能颠倒。‎ 基本模式:‎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答题。‎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然。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用层进式结构,写出你的作文提纲。‎ 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怎么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指导 这道作文题给出两则材料,前面一则侧重于从审美角度谈人与文的关系,突出人的性格对文风的影响,认为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后面一则更侧重于从道德层面讨论文与人的关系,认为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具体立意时,可以参考以下几种角度:①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相符合的,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作品意境与内涵深远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学识与涵养的多少。人的思想跃然纸上形成作品的格调,而人的思想付诸实践形成人品。②文不如其人。文章和人品没有必然的联系,文章写得好,并不意味着人品一定好;文章写得不好,也并不意味着人品一定不好。一个人的人品建立在他的言行之上,其文章仅是一个参考。③文章与人品关系复杂,不可一概而论。因为文章和人品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没有必然的联系。人好文好、人好文差、人差文好、人差文差等各种情况都会存在,所以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答案 (示例)中心论点: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 是什么:作品表现生活。‎ 为什么:作品如其人,也未必如其人。‎ 怎么办:重作品,回归文章本体——道。‎ 总结:用作品传递力量。‎ 优秀作文 ‎ 且以作品论英雄 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模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因此,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开篇先抑后扬,提出中心论点。)‎ 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即作品反映作者人品。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怎会发出这肺腑之言?伟大的心灵,投映在文学上,必然是伟人的作品。(正面论证:以杜甫为例,点明“言为心声”,揭示作品反映人品。)‎ 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尚的作品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我们从小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认清犹太人斤斤计较、视财如命的险恶心肠,明白人不能被金钱奴役,要追求人性上的美与善良——但事实上呢?莎士比亚成名后一直为钱财奔波,他拼命敛财,甚至发放高利贷,更因一家人无法如期还清财物而气急败坏,与这家人对簿公堂。这时候我们再看元好问的“文章宁复见为人”,便显得格外讽刺且引人深思了:从高雅的作品中并不能看出创作它的人的人品如何。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样从所弹的曲子中推断出创作这首曲子的人是文王呢?(反面论证:以莎士比亚为例,论证高尚的作品背后不一定是脱俗之人。)‎ 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人类的文明本身就是宽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所谓“文以载道”,“道”是作品的根本。我们不妨说,如果一部作品传递了真善美,读之令人动容、发人深省,那它就已经达到了作品所应达到的目的,至于作者本人如何——你无法从作品中推知作者人品的情况是可能发生的——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作者或许可以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深入论证,全面阐述“作品重于人品,应看重作品,忽略人品”的观点。)‎ 所以我认为,面对一部作品,且以作品论英雄。我们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怀,但我们也能从《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义忠诚的力量。作者终将逝去,其人品也会随之消失,但若其作品高雅,便足以光照千古,惠泽古今。作品为重,道为重,应以作品论英雄!(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三、对照式结构 对照式结构,就是在论证过程中,把两种性质、特征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加以比较,通过比较来讲清道理,阐明观点。正反对照式有“纵比”和“横比”之分。发生在同一时期、同一地点的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的比较,叫作“横比”;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的不同情况的比较,叫作“纵比”。文章运用正反对照式的目的是通过两个方面的比较,对坏的事物予以否定,对好的事物予以肯定。运用这种结构方式能起到对比鲜明、深化观点的作用。‎ 基本模式:‎ ‎【例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知止,则日进无疆,反者,道之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墨子)‎ 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现,不因功名而贪欲,不因感极而求妄。(曾国藩)‎ 知利之止,知欲之止,为知人生之成局!(李嘉诚)‎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请用对照式结构,写出你的作文提纲。‎ 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面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面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面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面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名言类材料作文题。题目提供的是墨子、曾国藩、李嘉诚三人的名言,写作时要关注提示语“综合上述材料”。三则名言所谈的话题都是“止”,整体上阐明了各人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清人曾国藩一生的作为和成就,处处都有“止”的烙印;李嘉诚将“知止”二字高悬于办公室的醒目之处,最终成为一代商界至尊。他们均是“知止”的典范。当然也有一些利欲熏心的人,对名利贪得无厌,没有丝毫收敛,这既毁了自己又害了别人。写作时,可以从正面着眼,阐明“止”‎ 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可以从反面着笔,论述“不止”的危害性和严重性。可以立意为:①知止者智;②为“止”喝彩;③生活需要“止”;④懂“止”行“止”;⑤不止与止;⑥不止乃亡。具体构思行文时,要以“止”字为突破口,立足生活,联系社会现实,写出广度和深度来。‎ 答案 (示例)中心论点:适可而止与永不止步 正面论证:“适可而止,无贪心也”。朱熹语,理论论证。‎ 反面论证:生活中有些时候需要“永不止步”。事例论证。‎ 正面论证:心如止水,淡泊明志。孔明语,理论论证。‎ 反面论证:生活中的奢侈与攀比,害人不浅。事例论证。‎ 总结:善于止,勇于不止。‎ 优秀作文 ‎ 止与不止 有一本谋略学著作,叫作“止学”。你可能会生出疑问:“止”能有什么学问呢?其实,“止”字虽然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是“止”有时会决定一个人的成与败、荣与辱、高尚与平凡。(由远及近,从“止学”谈到“止”,切入话题。) ‎ ‎“适可而止,无贪心也。”朱熹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事情做到一定程度就停下来,不要过头。再好的蔬菜熟过了也会老,再甜的果子熟过了也会烂,再美的花儿开得久了也会枯。人也是这样,每个人都有欲望,为了欲望去努力奋斗,目标达成后便可停止了,如果一味地想要得到更多,反而可能会因此付出惨痛的代价。(揭示论点,强调“适可而止”的重要性。) ‎ 但是现实告诉我们,对待不同的事情要有不同的态度,所以我们既要适可而止,又要永不止步。当然,是对人生信念与梦想的追求永不止步。说到永不止步,我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永不止步》这本书的作者——尼克·胡哲。他生来没有四肢,小时候他多次想到过自杀。但是当他十岁时,他第一次意识到人要为自己的快乐负责,于是他重拾信心,以演讲师的身份踏上了辉煌的人生旅程。他的身影出现在各个校园,他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讨论挫折、成长、爱情、心理等话题,鼓励人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叫永不止步,以及如何做一位心灵强大的强者。(反向提出“永不止步”的观点,论述在生活中有些时候需要“永不止步”。)‎ 心如止水也是“止”的重要内容,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便提示我们要心如止水。只有心如止水,才能脱离焦躁,才能理清思路,做任何事都有条不紊。心如止水,并不是说要对任何事都不闻不问,而是指一份淡泊心境,是如今翻出原来耿耿于怀的人或事,一笑置之;是如今看待曾经放不下的情愫,学会释怀。这样才能真正心如止水。(阐释“心如止水”的观点,介绍另一种人生境界。)‎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时候需要“止”:记仇需要“止”,嫉妒需要“止”,浪费需要“止”,奢侈需要“止”,攀比需要“止”,污染环境需要“止”,假冒伪劣需要“止”‎ ‎,造谣惑众需要“止”,贪污腐化需要“止”……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时候也需要“不止”:助人为乐、救死扶伤、孝顺感恩、团结友爱、学习探索等都需要“不止”。“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现”,人生之善“不止”,可开掘美丽前景。(结合生活实际,阐明哪些该“止”,哪些不该“止”,对比鲜明,令人深思。)‎ 把握“止”与“不止”的度,善于“止”,勇于“不止”,才能在人生之路上游刃有余,自由而行。(表明观点态度,总结全文。)‎ 四、引议联结式结构 引议联结式结构,也是议论文常用的结构模式。引,就是用精练的语言引述材料,并根据材料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议,就是对自己提出的观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议论分析,论证观点的正确性;联,就是广泛联系个人、社会、历史、现实等实际情况,全方位、多角度地对论点进行论证;结,就是总结全文,深化观点。引议联结的过程,本质上也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这种结构模式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是思路清晰、内容充实、结构完整且严谨的好文章。‎ 基本模式:‎ ‎【例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用引议联结式结构,写出你的作文提纲。‎ 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指导 “坚硬”和“柔软”是对立的孪生兄弟,说它们“对立”,是因为它们的性质不一样;说它们“孪生”,是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它们,它们关乎每个人的成熟与成长。可以从两者的统一性来写,主张形成和谐人格,也可以侧重一个方面来写。行文前首先要弄清“坚硬”与“柔软”是什么,如正直、执着、刚毅、勇敢、无畏等都可算是人心中“坚硬”的东西,善良、通达、仁慈、温顺等都可算是人心中“柔软”的东西。参考立意如下:①以柔克刚;②亦刚亦柔成就和谐自我;③把“坚硬”坚持到底;④坚者自坚,柔者自柔。‎ 答案 (示例)中心论点:亦柔亦坚,成就和谐。‎ 引:引用老子的话“天下之至柔……”开篇,引出全文中心论点。‎ 议:议论“坚”的重要性——守住初心。‎ 联①:联系社会实际,论证“亦柔亦坚”的必要性。‎ 联②:联系名人轶事,论证“亦柔亦坚、亦刚亦让”的重要性。‎ 结:照应开头,总括议论,点题。‎ 优秀作文 ‎ 亦坚亦柔,成就和谐 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便是所谓人心的奇妙之处,有坚如磐石时,亦有温柔如水时,二者共享方寸之地,方有一个和谐的自我卓然而立。(引:引用老子名言,紧扣材料和标题,提出论点。)‎ 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诚如毕淑敏所言,人心,首先应该是一座坚固的堡垒。以道德准则为盾牌、以理想信念为防线的我们都是天赋使命的战士,应有勇气也有毅力捍卫生命中那些真正神圣的东西,就像英国文豪托尔金在《魔戒》中诠释的那样,“相信这世界并非不可救药,而一定存在某种良善,值得我们奋战到底”。没有人能做到始终无畏不悔,那是只存在于神话之中的品质,而常人真正能做到的是,守护坚实稳固的初心,即守护生命耿直不移的态度,这样才能展现生命的伟大力量。(议:扣住材料分析,强化观点,阐明人心坚固的重要性。)‎ 然而,人心的坚硬并不等同于固执,冰冷刚硬到不可触碰更不应成为人生的常态,很多时候,我们也需要让心灵受到温存与爱意的滋养,让心灵由寸草不生的荒漠变为处处繁花的锦绣花园。是啊,在这个正在被冷漠的铁壁铜墙侵占的世界里,我们总以为百毒不侵、刀枪不入、自我封闭就是坚强,可如果我们连呵护真诚、期许美好、拥抱爱情的能力都已失去,那么这种机械冰冷的生活不配称为“人生”,甚至算不上好好“活过”。我们既然没有理由扼杀美好,何不以最阳光的姿态享受心灵深处的柔软?故而,人心中那些必不可少的柔软的东西,与坚硬的东西一样,都是构成精彩人生的要素;故而,唯有亦坚亦柔,方能塑造和谐的自我。(联:联系社会现实生活,论证唯有“亦坚亦柔”,才能“塑造和谐的自我”。)‎ 我想,真正洞察了这一道理的人,一定会懂得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写下的“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温存,因为坚强与温柔是相互融合而非完全对立的存在;一定会明了HITA在《天命风流》中唱出的“灵秀上眉头,浩气存胸口”的洒脱,因为豪情满怀的人依然需要情感的滋养;一定会欣赏荀夜羽所表达的“击鼓动远雷,琵琶脆涟漪”的和谐,因为勇气与温柔的契合才是生命最本真的形态。所以,要想造就一个和谐的自我,要想活出一世动人的精彩,最重要的,便是让这方寸之地,亦坚亦柔,亦刚亦让。(联:联系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歌手HITA、荀夜羽等人的事例,纵横拓展,强化观点的表达。)‎ 心寄方寸,所求为何?亦坚亦柔,成就和谐。如此,方能一路携美好同行,方能一生尽光明磊落。(结:总括议论,再次点题,收束全文。)‎ ‎1.请按照提示,为作文《快与慢》列出相应的提纲。‎ 提纲一:并列结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纲二:层进结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纲三:对照结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 提纲一:并列结构 中心论点:慢一些,我们会看到别样的风景。‎ 分论点一:慢是一种智慧。‎ 分论点二:慢是一种豁达。‎ 分论点三:慢是一种享受。‎ 总结:怀着“慢”的心态“快”行动,才是我们这个时代对人类的指示。‎ 提纲二:层进结构 中心论点:诚然,快,带给了我们更多的物质享受,可生活在这样一个快得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里,压力、烦躁,甚至“过劳死”也成了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 为什么:我们的机体以如此快的节奏运作,是为了我们生活得更好,而不是走马观花,风尘仆仆,何必太匆匆?‎ 怎么办:请停一停,等待灵魂的脚步。‎ 总结:请停一停,给心灵一个小憩的时间;请停一停,给情感一个宣泄的空间;请停一停,给灵魂一个思索的机会。磨刀不误砍柴工,唯有当我们打点好心情,确定前进坐标之后,我们才能快步前行,所向披靡!‎ 提纲三:对照结构 中心论点:要学会“快与慢”的辩证法 正面论证:俗话说:兵贵神速,打仗是要讲究速度的,速度要快,否则就会贻误战机。‎ 反面论证:“快”固然有好的一面,但是一味地求快,却可能失去很多的东西,甚至带来严重的后果。‎ 总结:在该快的时候,请勇敢地向前大步迈进!在该慢的时候,请轻轻地放慢脚步流连一下!‎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加强食堂管理,改善学生用餐伙食差、秩序乱的状况,某校出台了校长陪餐制度。制度规定校长每月应至少陪餐一次,每学期陪餐四次以上。对该校的规定,人们议论纷纷,叫好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 对于校长陪餐制度,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考生要紧扣校长陪餐制度阐述观点和理由,在表明观点时既可赞成,也可反对。如果赞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谈理由:校长陪餐制度有助于拉近校长和学生的距离,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关怀;有助于校长了解学校情况,制订针对性更强的措施,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等。如果反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谈理由: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管理者,去食堂陪餐是本末倒置,轻重不分;要通过制度来改善食堂现状,校长陪餐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管从哪一角度写,一定要紧扣材料,就事论事,即事说理,决不能撇开材料,另立炉灶。‎ 考点二 开头结尾 一、开头的要求 ‎1.全面考虑文章的主题、体裁、风格。‎ ‎2.言简意赅,凝练明快,不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3.照顾全局,与其他部分自然衔接。‎ ‎4.要新颖,以便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但不能为追求新奇而故弄玄虚。‎ 二、结尾的要求 ‎1.要有力。用语简截、刚健,直指中心,发人深省。‎ ‎2.要有韵味。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 ‎3.要与开头呼应。有呼应,才能使文章血脉贯通,融为一体。‎ ‎4.要自然。妙手天成,恰到好处,不可画蛇添足。‎ 一、吸引读者眼球的开头 ‎(一)开门见山式 在开头直接点明文章立意,亮出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彰显文章的题旨,使读者对自己的行文意图有所洞彻,以便确定文章是否跑题。如:‎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充满激情的生命,总不会甘于平庸;壮丽瑰奇的人生,需要自强不息来成就。‎ ‎(高考优秀作文《壮丽人生,自强不息》)‎ ‎2.稚童满心欢喜地握着满分试卷,却未曾料想一次完美竟成了往后一次次的重压;顽子手持及格边缘的试卷,因分毫之差而享受截然相反的待遇。看似天差地别的境况,其本质却都是家长对孩子的失误持绝对否定的态度。(高考优秀作文《怀容误之心,成大美格局》)‎ ‎3.‎ 现代刑侦理论中有凭笔迹辨人一说,因为一个人再怎么隐藏、伪装,流在骨中的血脉是不变的,而笔迹如是,文章亦如此。于书山稗海中沉潜含玩,钩沉觉隐,一旦发而为文,纵有千万般隐匿修饰,字里行间总是风流个性,不可抑勒。(高考优秀作文《似曾相识燕归来》)‎ ‎【例1】(考题见专题十六“真题快递5”)请认真阅读作文题,写一个开门见山式的开头段。‎ 标题:虚拟与现实 开头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虚拟,以一种模仿现实的姿态,诉说着超越现实的梦想,却不敢回过头来,直面现实。‎ ‎(二)排比入题式 排比,能先声夺人,增加气势,使结构整齐匀称,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用来状物,能景象纷呈;用来叙事,能酣畅淋漓;用来说理,能气势磅礴;用来辩论,能排山倒海;用来抒情,能汪洋恣肆。如:‎ ‎1.一抹赏心的风景,一份简单的心情,一件怡心的乐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构成了千千万万人的社交主页。在屏幕面前,信息的发布者在浏览他人生活琐事的同时,也带着些许不安的心情:这条动态信息会得到多少人的点赞?又会有多少人给出评论?‎ ‎(高考优秀作文《做冷静的接受者》)‎ ‎2.春花的智慧在于燃尽生命的怒放,于是有了草长莺飞,最美人间四月天;夏蝉的智慧在于蛰伏地底十七年,于是有了一朝破土,一鸣惊人;凤凰的智慧在于烈火的淬炼,于是有了脱胎换骨,涅槃重生……而树的智慧,却远不止如此。智者,若树。‎ ‎(高考优秀作文《智者若树》)‎ ‎3.喜欢一卷诗书在手,或品读“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慵懒与情思,一抹浅淡的远山黛,画出女子的婉丽;或感受太史公笔下暗潮涌动的政权争夺,尔虞我诈,险象环生;或带着一颗心和三毛共赴撒哈拉沙漠,体味异域风情。正如古人所言:“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不错,在文章中确实能感受到作者的性情,或潇洒坦荡,或自由不拘。‎ ‎(高考优秀作文《文显其品动人心》)‎ ‎【例2】请运用排比的手法,为议论文《感恩》写一个开头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父母真的不容易!每天陪着我们到深夜,他们怎会不累?听到我们偶尔的咳嗽,他们怎会不担心?面对我们情绪低落,他们怎会不揪心?做儿女的,一味被爱是自私,回馈才美。‎ ‎(三)引用名句式 在广阔的文学殿堂里,优秀的诗词、名言警句浩如烟海。如果我们能够掌握积累大量的诗词名句,又能在开头引用,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 ‎1.“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对未来没有憧憬,没有向往和追求,就不会有人生的精神支柱。‎ ‎(高考优秀作文《理想》)‎ ‎2.有句古话说得好:“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法律赋予我们的言论自由是把双刃剑,你可以随意地使用它来表达心中所想,无人能防得了民众的言论,就像无人能防得了汹涌的河流。在现代社会,“评论”似乎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微信朋友圈有动态,可以去调侃几句;微博关注的人有动态,可以随意发表感想;就连街头巷口,也可以和乘凉的老大爷对当下时事政治点评几句。(高考优秀作文《民之口,甚于川》)‎ ‎3.“生活是一种绵延不绝的渴望,渴望不断上升,变得更伟大而高贵。”杜伽尔这样定义人生。在生活中,人们带着渴望不断追寻,有的人在物质的享乐中迷失自我,深陷无尽的物质涡流,而有的人乐享精神的富足,走向生命的高贵。(高考优秀作文《价值观念决定选择》)‎ ‎【例3】请引用诗词名言,为作文《包容》写一个开头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百多年前,法国的雨果曾经这样感叹:“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古老的东方,人们也世代传承着一句浅白的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法国人的浪漫和中国人的实在碰撞在一起,于是人们发现:包容超越了国家、语言、民族和文明的界限,包容是这个美丽星球的子民所共同拥有和赞美的品德。‎ ‎(四)设置疑问式 在文章的开头设置疑问,往往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引人深思。如:‎ ‎1.面对挫折,我们是挺直腰杆,还是低头认输?面对讥讽,我们是一笑而过还是心灰意冷?‎ ‎(高考优秀作文《昂起不屈的头颅》)‎ ‎2.青瓷缸中溶溶水影,养的是水仙清丽;污泥塘里深深沼洼,养的是白莲洁净。倘若人品是哺育艺术的土壤,为何白莲见不到泥土色,闻不见土壤气?性情急徐固然可从字里行间略窥几许,而人品一说,实难揣测。然而我们欣赏艺术,并非一定要读作者生平,只要骨子里渴望开出一朵好花。(高考优秀作文《殊途同归》)‎ ‎3.古语云:“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三训不易。”“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如此吗?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是为简易;同一事物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表现,变化无穷,是为变易;常识由生活而来,经久适用,是为不易。故庄子云:“道在便溺”。因常识,于生活,我们泰然。‎ ‎(高考优秀作文《文之常识》)‎ ‎【例4】请为作文《跳出枷锁,创造风格》设置疑问写一个开头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为什么服装设计师总要千方百计地设计一套又一套的时装?为什么我们的祖国在前进的号角中总夹杂着这样一句话——提倡科技创新?为什么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不沿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筑的风格?一切的一切,只因为时代在变化,人的思想也在变化。时装要迎合时代潮流,发展要与时俱进,生活赋予我们创新的动力。跳出圆圈的枷锁,创造新颖的风格,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选择。‎ ‎(五)起兴拓展式 起兴拓展式开头即先以简洁的语言从描绘其他事物或景物开始,然后再结合主旨阐述话题。这样由远及近,娓娓道来,令人感到亲切和舒畅,同时主旨鲜明,充满诗意,能引起阅卷老师的阅读兴趣。如:‎ ‎1.看春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然限于目力所及;通过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无观云之趣。观草木于林间,未必能道出花鸟之名;轻点鼠标,可通知生物之属,却丢失花果之清香、丛林之气息。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太远。何不将远近之利相结合而感知自然呢?‎ ‎(高考优秀作文《远近结合,感受自然》)‎ ‎2.雄鹰拥有翅膀,就能展翅高飞;飞机拥有翅膀,就能翱翔蓝天。我也幻想有一对翅膀,风雨中让我展翅飞翔,没有谁能阻挡我飞越世界的梦想。‎ ‎(高考优秀作文《假如给我一双翅膀》)‎ ‎3.蒲公英放弃了母亲温暖的怀抱,插上翅膀,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于是遍及天涯海角;雨滴放弃了天空中游荡的自由,化作甘露亲吻万物,于是百花嫣然,万物蓬勃……放弃,并不是不作为,恰恰相反,有时只有适当地放弃才能更好地作为。‎ ‎(高考优秀作文《放弃》)‎ ‎【例5】请以“亲情”为话题,写一个借物起兴的作文开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远去的飞鸟,永恒的牵挂是故林;漂泊的船儿,始终的惦记是港湾;奔波的旅人,时时惦念、夜半萦回的地方,还是家。亲情是一个人永远难以割舍的牵挂。‎ ‎(六)故事导入式 故事导入式开头即开篇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用叙述性的语言,把情节表述清楚,然后由这个故事引出文章的论点或论题。用故事开头,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能自然而然地引出观点,并能激发阅卷老师的阅读兴趣。如:‎ ‎1.一个大森林突然燃起了熊熊大火,所有的动物都独自乱闯,只有蚂蚁聚集在一块儿,他们紧紧地相互拥抱着,最终滚成了一个大大的球,然后那个大蚂蚁球向大火滚去,外面的一层被烧焦了,发出“噼里啪啦”‎ 的响声,而那个球越滚越快,终于滚出了火海,外面的蚂蚁死了,而里面的大多数蚂蚁却活下来了。等到大火被扑灭的时候,森林里满是一些动物被烧焦了的尸骨。当看到那惊心的一幕时,您想到了什么呢?合作会使我们渡过难关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是我从中受到的启发。‎ ‎(高考优秀作文《合作》)‎ ‎2.从前有个人,他养了一只鹰,后来这只鹰逃走了。几天后,主人在山上发现了鹰的尸体。主人不明白为什么鹰会死去。在守林老人的指引下,他剖开鹰腹,才恍然大悟。原来鹰在笼中,养尊处优,竟失去了猎食的能力,腹中空空如也,活活饿死了。孩子是一群终究要离开笼子的鹰……‎ ‎(高考优秀作文《放飞孩子》)‎ ‎3.我常常被那个叫作尾生的古人感动得落泪。“尾生与女子约,女子三日不至,遇大水,尾生抱柱而死。”尾生就是这样一位执着得可爱的君子,为了那一个或许并不重要的约定,为了守住自己心灵深处写给自己的那一份契约,他竟然用生命来壮烈地捍卫它。我从他的身上看到了闪光的两个字——诚信。‎ ‎(高考优秀作文《守住心灵的契约》)‎ ‎【例6】请为作文《智慧的起点》,写一个故事导入式开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987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出人意料地回答说:“是在幼儿园。”这位学者的答话得到了与会科学家的赞同。‎ 二、曲终和众的结尾 ‎(一)首尾呼应式 首尾呼应是作文构思的惯用手法,开头提出观点,经过论证,结尾再次照应观点,强化主题,使文章首尾圆和,严整完美,从而使文章的主题鲜明。如:‎ ‎1.(开头)茶香氤氲,带着指尖的温度荡涤开来。‎ ‎(结尾)无言。茶香袅袅,承载着爷爷的个性。‎ ‎(高考优秀作文《语迟人生,无言之道》)‎ ‎2.(开头)当漫天的黄沙遮盖了远行的身影,当滚滚的浓烟升腾成不落的信念,当咫尺的天涯跨越了时空的阻隔,我看到,大片大片的红花,笑对风霜,在历史的每一个年轮上傲然绽放。‎ ‎(结尾)当风沙覆盖了唐玄奘的脚印,当历史湮灭了林则徐的音容,当人们送走了连战的身影,我站在历史的天空下,看到一片片红花从每一个历史的年轮上蔓延开来。‎ ‎(高考优秀作文《今年花胜去年红》)‎ ‎【例7】(考题见专题十六“真题快递4”)请为作文《“掌印”与“唇印”》写一个首尾呼应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开头)丰子恺曾言:“孩子的心,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林徽因也曾这样形容自己的孩子:“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可见,“孩子”是个多么让人感觉欣喜的名词。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孩子们的处境也与从前大不相同了。‎ ‎(结尾)让我们少一点苛求,多一点宽容,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走进那最接近天堂的地方。‎ ‎(二)排比议论式 排比议论式结尾即用排比的句式表达情感,照应文题,揭示主旨,突出中心,其优点是结构严密且语势强烈。如:‎ ‎1.事实上,老实人并不为吃亏代言。只有从悬崖边跳下的时候,人们才能看到雄鹰的英姿勃发;只有即将坠落时,人们才能看见瀑布的壮观雄伟;只有在特殊的场合,人们才能发现老实人的身上正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高考优秀作文《老实人的智慧》)‎ ‎2.将意气之歌,在生命中唱响,唱出生命绚丽的华章;将意气之帆,在生命中扬满,到中流击水,看时代风光;将意气之剑,在生命中磨亮,披荆斩棘,不怕前路漫漫,我自力创辉煌。‎ ‎(高考优秀作文《谈意气》)‎ ‎【例8】请以“品味”为话题,写一个排比议论式的作文结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每一滴水都折射出一个多彩的世界,每一双眼睛都嵌进一个多彩的世界,每一缕阳光都照耀出一个多彩的世界。不要空叹人世的无奈,且用美丽的心情来看待人世的繁华多彩,细细品味那无处不在的美吧!‎ ‎(三)引用名句式 古今中外,名言佳句很多,作文结尾之时,若能巧妙引用,既可增添文采又能加深文章的意境,效果很好。如:‎ ‎1.“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我要将闻一多先生的爱国箴言告诉所有的华夏子孙,让我们为祖国而生,让我们为祖国而死。(高考优秀作文《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 ‎2.泰戈尔说:“且看我头置簪花,一路走来一路盛开,频频遗漏一点,又深陷风霜雨雪的感动。”荣枯随缘,遇合尽兴,我们也终将窥得生活的洞天。‎ ‎(高考优秀作文《荣枯随缘,遇合尽兴》)‎ ‎【例9】请以“自信”为话题,引用名句写一个作文结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海伦·凯勒告诉我们:“对于凌驾于命运之上的人来说,自信是命运的主宰。”惠特曼则认为:“自信是灵魂的防腐剂。”莎士比亚总结道:“信心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信心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人生因自信而成功。‎ ‎(四)画龙点睛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笔时,把写作意旨交代清楚。如:‎ ‎1.因此,请不要漠视老规矩。时代的潮流滚滚向前,今日的老规矩其实是历经大浪淘沙后的精华所在,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所在。它历经千年锤炼,口耳相传,恪守至今,教会我们中华儿女修身、立志、齐家,言而有礼,行而有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老规矩,不应老去!‎ ‎(高考优秀作文《挥之不去的老规矩》)‎ ‎2.双赢,还要明确目的。“山羊过独木桥”这一游戏的目的,应当是强身健体,培养竞争意识,而非合作双赢,培养同学友情。目的不正确,即使实现了,也是谬之千里,没有意义,当然更谈不上双赢了。‎ 双赢诚可贵,原则不可抛。‎ 只有摆正立场,遵守规则,明确目的,才能实现真正的双赢。‎ ‎(高考优秀作文《双赢的原则》)‎ ‎【例10】请为作文《欲速则不达》写一个画龙点睛的结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新时代的人们,请牢记——欲速则不达!请在泥泞的小路上留下你坚实的步伐,在历史的书页里留下你泛黄的足迹。坚定向前,成功就在不远方。‎ ‎(五)感召呼告式 这种手法,往往是在文章观点已经明确并且经过严密论证之后,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延伸到他人或整个社会,呼吁人们行动起来,或者提出一些建议。这样的结尾,更具有警策意义,颇具思想深度。如:‎ ‎1.人与人之间,多一份宽容,便少一份争斗;多一份宽容,便少一份误解。有了这份宽容,社会才会更和谐,更温馨。小肚鸡肠与耿耿于怀永远要不得。所以,请给别人一次机会,给自己一份解脱,世界会更有温度。(高考优秀作文《多点宽容,世界会更有温度》)‎ ‎2.心之所至,境之所达。人生之境,一伟人用四字概括:静水流深。静,是生命的圆满;水,是生命的本源;流,是生命的体现;深,就是生命的蕴藉。用心去感知自然,体悟自然,师之自然,人生之境必能达到你想要的高度。‎ 去用心与自然相拥吧,去用心与自然倾诉吧,去自然中释放自己,走向人生之巅吧!‎ ‎(高考优秀作文《心之所至,境之所达》)‎ ‎【例11】请以“忧伤”为话题,写一个感召式结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过去的,不要过不去。过不去的绕过去。总之,生活的一切都会过去。让一切过去吧!‎ ‎1.请引用诗词名句,为作文《直面挫折》写一个开头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面对人生的挫折,勾践忍辱卧薪尝胆,终于“三千越甲可吞吴”;面对丧妻流放,东坡高唱“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于是文传千古,流芳百世……古人告诉我:遭遇挫折是必然,而放大痛苦就会造成下一次失败,有时调整心态,痛苦也会烟消云散,一切本可云淡风轻。‎ ‎2.请为作文《名与实》写一个故事导入式的开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春秋时期,晋国有一权臣赵简子,为了表示他有仁慈之心,喜欢让老百姓替他捉斑鸠送到他府中,让他在年初一时放生。于是,每年邯郸地方的老百姓便纷纷拥进赵简子的府第,来进献斑鸠。这是何其荒唐!为了放生,结果被打死打伤的斑鸠很多很多,以致“名”为行善,“实”为行恶。这种只讲形式,不讲效果的做法,正是一种沽名钓誉、假仁假义的伪善行为。由此可见,只顾“名”而不注重实际的形式主义,其害何其深也!‎ ‎3.请用排比议论的方法为作文《奋斗》写一个结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人生的风筝会遇上风刀雪剑的冲击,人生的风筝会受到强风暴雨的侵袭,人生的风筝会面临进退两难的困境……那么只有懂得“生有所息,奋斗不止”的人才能让他的那只风筝永远飘荡在空旷美丽的天空,永远和着细雨,永远伴着春风,永远永远不断线……‎ ‎4.请引用名句为作文《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写一个结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席慕容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我们乘坐着各自独有的船在左岸与右岸穿梭,才知道——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 考点三 主体论证 一、议论文语段的特征 ‎1.一个标准的议论文语段包括五种句子: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如:‎ 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句)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阐释句)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材料句)凭什么?知识,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分析句)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禁锢在轮椅上20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材料句)靠什么?知识——关于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分析句)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给人自由。(结论句)‎ ‎2.议论文语段的基本构成有以下三种形式:‎ ‎(1)并列型 ‎(2)正反型 ‎(3)归纳型 二、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且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 大凡爱国志士都是忧国忧民在先的。屈原被放逐后仍然心系楚王,“哀民生之多艰”;杜甫身居茅屋,心忧黎民,宁肯“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也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类比论证 将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作用:富于启发性,使读者易于领悟抽象的道理。如:‎ 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地方太挤了,而掩盖废墟的举动又太伪善了。‎ ‎3.对比论证 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突出论证观点,让人印象深刻。如:‎ 其实自然界的生命也是一样,它们都要经历生命的“弯道”,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禾苗长大要经过风霜雨雪的“弯道”,揠苗助长只会使它过早枯黄;夏蝉破蛹要经过痛苦挣扎的“弯道”,剪蛹只能加速它的死亡。弯道是它们成长的一部分。‎ 有谁不想避开弯道?可成就生命的辉煌必须经过“弯道”的磨砺。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没有曲折,哪来成功?‎ ‎4.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如:‎ 走路有散步和赶路之分。“散步”,安步当车,到处走走,一摇二摆,逍遥自在。这好比“随手翻翻”,这是休闲式的读书,随心所欲,非常开心,缺陷是“东一榔头,西一榔头”,不全面,不系统,不深刻。“赶路”则不同,它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抵达特定的地点,所以,必须是健步如飞,大步流星,不可闲逛,不采野花,心无旁骛,矢志不渝,坚持到底,这有点像“高考”。‎ ‎5.引用论证 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轶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轶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引用古典诗词名句,可以增强议论的文学性等。如:‎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有这样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对“出”的必要作了最好的阐释。我们做事,主观意识起着主导作用,谁也不能保证不出一丝纰漏。荀子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当我们出现失误时,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就可能误入歧途,等我们醒悟过来时,也只能哀叹“一失足成千古恨”了。所以,在做事为人时,跳出主观的圈子,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使我们少犯错误。‎ 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论证方法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分析事例就是扣住材料分析它是如何体现观点的。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丰富文章内容、开掘议论文深度的关键。有了分析,才能使事例和论点成为有机的统一体。作文时围绕论点摆出论据后,一定要围绕论点对论据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分析一下它与论点之间有什么关系,讲清它们为什么能证明论点,千万不能只是单纯地罗列事例而不讲道理。只有通过理性的分析,揭示出事例与论点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文章产生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 一、因果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就是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和论据联系起来。具体来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往往用设问的方式或因果复句的句式加以强调,从而凸显论点的合理性。标志性的词语:“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如:‎ 原文:磨难,能历练人生。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分析:这一语段,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中间列举贝多芬、司马迁和李宁三个例子来证明论点。毛病是在例子和论点之间缺少分析语言。那么,怎样展开议论呢?阅读语段,我们发现,“三位人物在磨难下的结果”已告知我们了,而对于原因则只字未提,所以,我们就可以添加“原因探究”的分析文字,以便较好地架起事例与结论之间的桥梁,达到“叙”为“议”服务的目的。‎ 改文: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 ‎【例1】用“因果分析法”在下面的“叙例”后面加上一段“析例”。分论点:放下包袱,才能实现梦想。‎ 叙例: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出生在一个平民家庭,父母都是工厂的普通工人,但他们都热爱歌唱,帕瓦罗蒂从小耳濡目染,也喜欢歌唱,并且他的嗓音极好。在父母的教导下,帕瓦罗蒂以优异的成绩从高中毕业,这时帕瓦罗蒂却面临一个两难抉择,他喜欢歌唱,也喜欢教书,可他只能选一样,帕瓦罗蒂不能决定,于是去问父亲,父亲告诉他:“歌唱和教书就像两把椅子,你不可能同时坐上去。如果想要同时坐上去,就会从中间掉下来。”听了父亲的话,帕瓦罗蒂决定专攻歌唱事业,经过数十年奋斗,他终成歌坛中的一颗明星,用他的嗓音感染了千万人。‎ 析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正是因为帕瓦罗蒂放下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诱惑,致力于歌唱事业,他才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走向辉煌。‎ 二、假设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是假设材料中能达到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分析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对语段进行假设分析时,如果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应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举的例子是反面的,那么就应从正面来假设分析。如:‎ 王羲之九岁就开始练字,立志要做书法家,无论酷暑严寒,还是刮风下雨,从不间断。他在绍兴兰亭的一个水池边练字,池水都被他洗笔砚染黑了。他俊秀飘逸的书法作品,千百年来被人们奉为瑰宝,古人诗赞云:“古砚池中起墨波,右军书法妙如何?”假如王羲之根本没想过要当什么书法家,只是平庸过日子,那他绝不可能有这么坚强的意志去练字。那么,王羲之其人也不会为我们后人所知。正因为他从小就立下高远的志向,才会有坚强的意志去苦练书法,才会成就一代书法家。‎ ‎【例2】用“假设分析法”在下面的“叙例”后写一段“析例”,表达“走出自己的一步,才会彰显个性”的道理。‎ 叙例:学习借鉴会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则必然导致失败。燕国寿陵的少年觉得赵人走路好看,便远行到赵国的邯郸来学步。但他盲目模仿,落得最后忘记了自己的步伐只得爬回燕国的下场。东施羡慕西施的美丽,觉得她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便学习她的姿态,照搬她的举止动作。可她终究不是西施,在别人看来她不但不美丽,反而矫揉造作。真是偷鸡不成反蚀米,她的一腔苦水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 析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倘使燕国的寿陵少年能在学步之时,融进自己的步伐特点,在借鉴的同时取长补短走出自己的一步,形成独特的步伐,可能他就不至于爬回燕国了,说不定还会走出被他人推崇的步伐。假若东施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盲目模仿,或许也能成为一种新形式的“美”的代表,使欣赏她的人在她的石榴裙下拜倒。‎ 三、对比分析法 列举两个不同的事例,通过对所叙事例进行比较,找出相同,发现不同,使读者深刻理解所举事例的内涵,强化所论述的观点。如:‎ ‎2000年奥运会上,面对枪靶,44岁“高龄”王义夫老枪新传,一枪失准,下一枪再来,最后关头的二次举枪显示出过人的老练,终于用金牌弥补了亚特兰大奥运会的遗憾。而英国网球运动员亨曼虽然一直保持在一流选手的行列之中,但从未拿过一项大满贯赛事冠军。在2005年的奥网赛场上,比他小7岁的俄罗斯选手达维登科都能教训他一把。同样是一流高手,结果却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是个人的品质和心理起了关键的作用。‎ 王义夫因为有了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镇定,所以在一枪失准的情况下,能快速调整心态,重振旗鼓,在下面的几次射击中打出最好的成绩,赢得了金牌。而英国网球运动员亨曼却因为丧失了意志力,惨败连连,留下了终身的遗憾。‎ ‎【例3】用“对比分析法”在下面语段后面写上正面的分析。‎ 有多少孩子在“虎爸虎妈”的棍棒下失去童年的快乐,失去学习的兴趣,失去为人的礼义廉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又有多少孩子尽管没有所谓成长的“关爱与激励”,却享受着天真烂漫的玩耍、山清水秀的自然,积淀着人生最真诚的爱心,为一生的健康打下了基础。‎ 四、内涵分析法 深刻地揭示事例的内涵,让读者明了你的事例和结果的关联。如:‎ 原文:人生中的曙光从来都是历经颠簸与坎坷之后才赫然闪现的。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屡屡失意而心灰意懒的年轻人邂逅一位山寺老僧。老僧用名贵龙井招待之。但老僧冲泡的第一杯绿茶,年轻人饮后觉无一丝香味;待第二次冲泡后,才有一丝若有若无的香气荡漾开来;待冲泡了五六次后,屋子里便弥漫着阵阵清香。年轻人满载而归,从此奋发向上。‎ 分析:上述语段中年轻人的“喝茶”行为与其最后“满载而归,奋发向上”的结果,语意上有较大的跳跃。年轻人“喝的是茶”,但为什么会“满载而归,奋发向上”?这中间年轻人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而这心理活动我们如果能填补解说出来,不但文气贯通了,而且年轻人从消沉到发奋的原因也揭示出来了。这样,“理”就透了,读者也就“信服”了。‎ 改文:……待冲泡了五六次后,屋子里便弥漫着阵阵清香。闻着龙井的醉人浓香,年轻人心灵澄澈起来了:原来,茶香是来自于沸水的一次次“冲泡”;茶越香醇,“冲泡”次数就须越多,如此,方可将茶之精髓一点点滤出。那么,人生的曙光,不也要经一次次的“冲泡”才能陡现吗?要想人生大放异彩,“冲泡”的次数不也就须越多吗?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后才能“曾益其所不能”也!原来,人生的每一次挫折,都是冲泡的历练啊!于是年轻人郁积的愁眉舒展了,自信、坚毅重现脸上,从此奋发向上。‎ ‎【例4】用“内涵分析法”,在下面语段后面写上一段文字。‎ 学好语文,关键在于从社会生活实践中获取知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鲁迅曾经说过:“一碗酸辣汤,耳闻口讲的,总不如亲自呷一口的明白。”这多少给我们些许启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很美,可若从未有过尝试,又怎能体会到其中登高远望、明确方向的雄心壮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很美,可若不亲身品味,怎能悟出一种关于废寝忘食的执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很美,但若不试一试,又怎会知道这其中关于“花香蝶自来”的信念?‎ 请以“毅力是成功的保证”为论点,按照要求各写一段分析文字。‎ ‎(1)因果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设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因果分析:为什么说毅力是成功的保证呢?因为做任何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它们都是我们前进途中的绊脚石。我们只有依凭顽强拼搏的毅力才能征服它,才能摘取成功的果实。因为有了毅力,就有了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有了毅力也就有了恒心。狄更斯说得好:“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2)假设分析:如果我们没有坚强的毅力,没有刻苦耐劳的精神,遇到困难绕道而行,遇到挫折就气馁,那我们永远也不会取得成功。‎ 课时达标46‎ 一、请根据作文题目,审题立意。‎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90后女孩钟嗣源热衷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她发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很少,愿意传承的人更少,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于是她立志做一个传承者,毕业后她决定到玉皇观做一名道士,全身心投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事业当中去。她的这种做法引起了广泛争议。‎ 对此你如何看待?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指导 材料叙述了钟嗣源毕业后去当道士传承传统文化这一事件及由此引发的争议。透过这一材料,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进行反思。应该说,钟嗣源的做法代表了当前社会上一些人的价值追求,但这种追求似乎与主流价值观不相吻合。据此,写作时,考生可以从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入手,由事件进行拓展,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表达观点。参考立意如下: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执着的精神;②转变思维,传承中国传统文化;③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应采取更好的方式;④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前不久,一则几经反转的新闻事件引起广泛关注。一位79岁的老人跌坐在一辆玩具汽车前,被网民、媒体定义为“碰瓷新高度”,招来骂声一片。然而,真相却与传言截然相反,大妈的确被玩具车撞倒受伤,也被孩子家长及时送到医院,非但没有敲诈勒索,而且婉拒了对方更多的赔偿。真相曝光后,网友和媒体纷纷致歉,一位记者坦言:他乍看网传视频时想当然地认为老人在碰瓷,完全忘掉了新闻人应该先问真假再断是非,事后很是惭愧。‎ 对此你如何看待?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指导 材料中一位79岁的老人跌坐在一辆玩具汽车前,网民、媒体都将其定义为“碰瓷新高度”,但真相却是这位老人真的摔伤了,并且婉拒了对方更多的赔偿。真相曝光后,网友和媒体纷纷道歉。审题立意时,注重从记者(媒体)的角度、网民的角度、老人的角度等入手分析。参考立意如下:①固定思维要不得;②发表意见要先看清事实;③媒体应有基本的职业操守。‎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3年湖北钟祥市有家长因子女作弊被抓而围攻殴打高考监考人员,还充满正义感地高喊:“我们要的是公平,不让作弊就没法公平。”‎ ‎2016年国际奥委会对北京奥运会的尿样进行重新检测,在牙买加接力队队员内斯塔·卡特的尿样中发现兴奋剂,2017年1月25日,国际奥委会宣布剥夺牙买加男子4×100米接力队的北京奥运会金牌。‎ ‎2017年1月29日大年初二,一名成年男子为逃票翻越栅栏掉入宁波雅戈尔动物园虎山内被老虎咬死。‎ 对此你如何看待?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指导 材料由三则新闻构成,第一则新闻的中心事件是家长因子女作弊被抓而围攻殴打高考监考人员;第二则新闻的中心事件是牙买加男子4×100米接力队因某队员服用兴奋剂而被剥夺奥运会金牌;第三则新闻是某成年男子为逃票翻越栅栏掉入动物园虎山内被老虎咬死。三则新闻涉及不同领域的人和事,但都涉及违规行为。因此“规则”就成了立意的核心内容。作文时可以阐述规则对个人与社会的意义,也可以阐述自由与规则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探讨规则意识缺失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等。参考立意如下: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②遵循规则才能有真正的自由;③规则意识是公民素质的重要内容;④克服侥幸心理,常存规则意识。‎ 二、请根据作文题目,在审题立意后,给作文拟写一个你认为最合适的标题。‎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某地一位老人接8岁孙女放学,在路口猛拍等红灯的公交车,要求上车,司机没有开门。进站后爷爷上车,对司机大骂,同车的人劝阻老人无效,小孙女挺身而出:“爷爷是你不对,再这样你就别接我了!”然后转身对司机说:“‎ 阿姨,对不起,是我爷爷不对,我替爷爷向您道歉。”司机听后感动落泪。‎ 此事一经传开,网友纷纷热评:这小孩教得太好了,下一代都像这样何愁国不强,从小培养道德素质很重要。身教重于言传,爷爷怎么能做这样的榜样?爷爷还不如孙女明事理。‎ 对于上述事件,你怎么看?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拟写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指导 根据材料所述的事件,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首先是老人,老人在路口猛拍等红灯的公交车车门,并且因司机没给他开门而在公交车进站后上车对司机大骂,面对同车人的劝阻,他并没有停止。老人的做法明显是错误的。作为长辈,他没有切实为孙女做好榜样。由此可以立意为:言传更要身教,切实做好榜样,等等。其次是小女孩。她认识到爷爷的错误行为,不仅批评了爷爷,而且给司机赔礼道歉。她的行为值得肯定。由此可以立意为:明辨是非,道德素质很重要,等等。最后是公交车司机。她没有在等红灯时给老人开门,听到小女孩的道歉后感动落泪,可见她是遵守规则的,并且能够宽容待人。由此可以立意为:遵守规则,宽容待人,等等。‎ 答案 (示例1)做好榜样,春暖花开 ‎(示例2)遵守规则,绽放自我 ‎(示例3)人生之树因明辨是非而常青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作者:叶春阳)‎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寓意及生活实际作文,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与抄袭。‎ 拟写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指导 ‎ 此漫画由三幅图画构成,第一幅图是两条体形差不多大的狗;第二幅图是这两条狗分别照两个镜子,左边镜子照出的狗的体形比现实中大很多,右边镜子照出的狗的体形却比现实中小很多;第三幅图是两条狗再次相遇时,镜子中体形大的狗变得趾高气扬,镜子中体形小的狗变得卑躬屈膝。从狗的角度立意:①正确地认识自己;②正确对待外界评价;③选择恰当的参照物;④要保持心灵的强大。从镜子的角度立意:①要给出负责任的评价;②要给出正确的导向。‎ 答案 (示例1)选好人生的参照物 ‎(示例2)别让“差评”绑住自己 三、请根据作文题目,拟写标题、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们的生命总是在“完成”和“未完成”的状态中行进。回家卸下行囊,是一次旅行的完成;高中毕业,是一段学业的完成;书稿付梓,是一次写作任务的完成;走进婚姻,是一场恋爱的完成。但我们又时时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未完成”。‎ 即将高中毕业的你,如何看待生命中的“完成”或是“未完成”呢?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论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指导 材料告诉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充满了“完成”和“未完成”,并列举了一些事例说明“完成”的状态。最后,材料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将高中毕业的你,如何看待生命中的‘完成’或是‘未完成’呢”。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在指明立意方向。写作时可针对生命中的“完成”阐述自己的看法,也可针对生命中的“未完成”谈自己的观点,也可把“完成”和“未完成”二者结合起来辩证分析其关系,表明立场。‎ 答案 (示例)(1)标题:世上永无完成时 ‎(2)中心论点:未完成促使人们不断努力,创造辉煌。‎ ‎(3)分论点:①未完成是生命的常态;②完成是生命的追求;③在未完成与完成之间努力创造生命的奇迹。‎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根据尹义作品改编)‎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作文,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1)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论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指导 漫画中有四棵大树,树干上分别写着《儒林外史》《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每棵树的一片叶子上都有对应的文字,写有《儒林外史》的树的一片叶子上写着“营销学”,写有《西游记》的树的一片叶子上写着“管理学”,写有《红楼梦》的树的一片叶子上写着“公关学”,写有《三国演义》的树的一片叶子上写着“策略学”。由此可以看出,漫画主要表述的是象征古典名著的四棵大树上分别长着“营销学”“管理学”“公关学”“策略学”等树叶。审题立意可以从对古典名著的个性化解读、古典名著本身有着丰富的内涵和营养、多层面理解古典名著等角度入手。‎ 答案 (示例)(1)标题:让经典结出新的果实 ‎(2)中心论点:从新角度诠释古典名著,激发更多的阅读体验。‎ ‎(3)分论点:①与时俱进,让经典更具现实意义;②深层探究,让经典充满新的生命力;③创新体验,让经典提升全民智慧。‎ 四、请从下面五道题中任选一道,写一篇作文。‎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通过审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消息传出后,瞬间刷爆了朋友圈,成为社会的焦点话题。‎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 申遗成功意义重大,会让我们去主动寻找许多已经日渐丢失的中华传统文化;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是农业生产活动的“时间指针”,隶属于农耕文化,在现代生活里“节气”已经“过气”了;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至今仍然在现实生活中活态传承着,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你认为上述三种看法中哪一种更为合理?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权衡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写作指导 材料由两段文字组成,第一段叙述“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引起社会热议,第二段介绍了三种看法。第一段为背景材料,旨在引出后面的三种看法。每一种看法都是针对一种具体情况而提出的,因而都具有其合理性,因为是针对一种具体情况而言的,所以每一种看法难免有疏漏和偏颇。比如,第一种看法强调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意义,而忽视了申遗的真正目的;第二种看法强调了“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生产中的实用价值,却忽视了其所蕴含的人文内容;第三种看法强调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但忽略了这种关系的相对性。这些疏漏和偏颇为“权衡与思考”留下了空间。在根据材料确立自己观点、支持某种看法的时候,一定要顾及另外两种看法,做到胸有全局、突出一点。参考立意如下:①要主动寻找许多日渐丢失的传统文化,“寻找”是传承的前提,找回丢失的记忆,才能激活更多的传统文化;②不能割断历史,传承是最好的保护;③实现活态传承,让传统文化在生活中发挥作用,这才是最有效的传承。‎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下面是巴黎恐怖袭击案后记者对一对父子的采访。‎ 记者:“你知道巴黎发生了什么事吗?”‎ 小男孩:“知道,他们非常非常坏。他们有枪,他们会射我们。”‎ 爸爸:“那没关系,他们有枪,但我们有花。”‎ ‎“可是,花什么作用都起不到……”小男孩疑惑地说。‎ ‎“它们当然有作用,”父亲指着地上的花束,“你看,每个人都在献花,那是用来对抗枪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材料以巴黎发生恐怖袭击后记者与一对父子的对话为背景,表达了一种积极的思想认识。材料中,“花”代表美好,如善良、爱心等;“枪”则代表邪恶、武力等。“你看,每个人都在献花,那是用来对抗枪的”一句揭示出了材料的内涵。参考立意如下:①用美好感化邪恶。美好的品质,具有向上的力量,在面对邪恶时,这种力量可以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让邪恶无所遁形。②种下善念,收获爱心。善,是一种品质与修养,带着善良去面对世界,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会充满阳光,每一个人都会被爱心萦绕。③‎ 宽容待人,升华美德。宽容是一种境界,能够以一颗宽容之心对待他人,尤其是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会让生命变得更加高尚。‎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关于“路”,古往今来的人们有很多感受和思考。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岑参说: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王安石说: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鲁迅说:走上人生的旅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对于“路”,你有什么思考?综合上述材料中的两句或几句,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材料是有关“路”的名句或名言,因此作文的立意应围绕“路”展开。屈原的诗句注重的是追求过程中的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岑参的诗句注重的是行路中的坚持和不放弃,注重的是过程;王安石的诗句注重的是行路中的艰难迷惑,相信在坚守中就可以迎来光明、看到希望。鲁迅的话关注的是行路中的勇气和魄力。写作时,应将材料中的两句或多句有机联系起来综合立意。‎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材料一:巴尔扎克有一个癖好,只用缺口的杯子,买了新杯子,他会用调羹在杯子上轻轻敲出一个小小的缺口。巴尔扎克用有缺口的杯子,是想提醒自己,无论写了多少作品,这些作品上都有一个缺口,以此来激励自己,写下一部,将这个缺口补上。‎ 材料二:沉香是我国名贵的中草药材,是高级的香料。沉香树并不直接产生沉香,为了得到沉香,当地农民用力在沉香树上砍出缺口,树脂顺着伤口溢出,覆盖在伤口表层,不久,伤口处结成一层厚厚的痂,过几年,农民把痂取下,就是沉香。‎ ‎“缺口”能激励出新的作品,“缺口”能产生名贵的沉香。你的人生有缺口吗?你怎么看待缺口?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题,在审题立意上比单则材料作文更难把握。首先,要能正确分析材料,弄清每则材料的主旨:第一则材料是写巴尔扎克寻找缺口,正视缺口,通过弥补缺口来提高,作品得以大成;第二则材料写沉香树被砍出缺口,在弥补缺口时,出现沉香这种香料,沉香就是补缺口的结晶。其次,从整体上把握两则材料之间的关系,辨析材料的异同,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挖掘材料蕴含的意义。通过综合比较分析,不难发现,“缺口”是两则材料的契合点,两则材料都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缺口”,并且都是指向“缺口”的积极意义——“缺口”能激励出新的作品,“缺口”能产生名贵的沉香。可见,两则材料的内涵是相同的。最后,从材料的共同点入手,有的放矢,准确提炼出观点。“缺口”既指人的不足之处,也指人生路上的失败、挫折、苦难、磨难等,围绕“缺口”,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我们可以这样立意:①直面缺口,寻求成功;②有一种缺口叫收获;③人生需要缺口;④在缺口处突破;⑤缺口创造美丽。‎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山水画透过色彩浓淡的铺陈,就能显示出意境:有时千山万水,层峦叠翠;有时风强雨急,枯枝败叶……这些不都像是人生的写照吗?‎ 请以“人生就像一幅山水画”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本题是一道命题作文题。材料中说山水画色彩浓淡的铺陈能显示出画的不同意境,而人生和山水画有共同之处。有的人一路顺畅,就像色彩鲜明的山水画;有的人生不逢时,一路充满挫折和阻挠,就像山水画面里的“山穷水尽”。但是,有的人虽然遇到阻挠,却越发激励斗志,因为他相信只要翻越飞腾,勇猛前进,人生会有“柳暗花明”的时候。写作时,可就如何执笔来彩绘人生的山水画来立意。‎ 课时达标47‎ 一、请根据作文题目,审题立意。‎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尼采)‎ ‎②人从枝上折下花来,供在瓶里,到了结果的时候,却对着空枝叹息。(冰心)‎ ‎③如果你看到面前的阴影,别怕,那是因为你的背后有阳光!(冯巩)‎ ‎④命运不能选择,但是你可以在你这俗人道路上做得稍微好一点,认真一点,这不就行了。(靳尚谊)‎ ‎⑤生活总会有点不顺意,我们都会犯错。天性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开始改变。(电影《疯狂动物城》)‎ 富有哲理的句子总是会点燃内心的某些火花。读了上面五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指导 五则材料,都充满哲理,发人深省。第①则材料旨在说明要实现的目标越高远,需承受的痛苦越深刻。第②则材料旨在说明人生若只求一时的愉悦,终将一无所得。第③则材料旨在说明遇到困难别害怕,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第④则材料旨在说明客观的命运与主观努力的关系。第⑤则材料的道理与第④则材料的道理接近,强调以主观努力去弥补生活中的不如意。题目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可有以下组合方式:①②两则可以合为一组,警示人们必须要有深厚的生命根基,否则无法结出生命之果;④⑤两则可以合为一组,强调通过主观努力弥补客观现实给我们造成的生活缺陷;第③则可以试着与①②两则组合或与④⑤两则组合,但必须能自圆其说,不能生拼硬凑。‎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互联网报道,鲁班木工学校的28位毕业生日前被授予“匠士学位”。从2005年起,该校已连续11年为优秀学生颁发该学位,不仅为社会输送了人才,也在国际上争得了荣誉。目前,我国9成以上技术密集型企业都缺少技术过硬的技工、技师,有一技之长的技工、技师特别吃香,最近郑州便爆出贴膜、按摩技师月薪过万的消息。相反,许多大学毕业生,却因无一技之长而很难找到工作。‎ 对这些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结合以上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进行写作。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指导 材料举例说明了职业教育和高校教育的现状。职业教育培养出了许多技工、技师,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实用人才,值得肯定。大国工匠,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为世界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高校教育,为我国培养出了许多尖端人才,但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办学目标过于求大求全,理论与实际脱节等。为此,写作时应当思考,高校教育内容与方向如何进行调整与改革。目前,中国经济处于飞速发展阶段,职业教育也好,高校教育也好,都要服务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参考立意如下:①改变对教育的认知,不能以老眼光看待新生事物,不要再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角度去看待求学。②教育应该主动适应变革。我们的高等教育应该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③不要以一时的得失作为标准来衡量教育。教育不应仅仅是为适应现实,还应该有更高的追求。‎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石悦,2006年某省理科高考状元,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业完成于北京大学,在校成绩非常突出,读研期间拿到了含金量极高的国家奖学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霸。但她目前是一名网络游戏主播,在某网络直播平台拥有10万的关注量,新浪微博有90万粉丝。石悦坦言从名校毕业却做游戏主播的“转型”是兴趣驱动。此举在网上引发争议。‎ 有人说:“学了那么多年的专业,又学得那样好,转行做网络主播,可惜了。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更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更有人言辞激烈:“名校毕业做网络主播,是讽刺还是玩笑?浪费国家教育资源!”当然也有人表示理解:“游戏媒体人和清华大学学霸,这两个身份并不矛盾,用心做自己爱做的事情,活出自我,挺好!”‎ 对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请根据材料,联系现实,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指导 分析材料可知:人物是石悦,理科高考状元、清华北大学霸、游戏媒体人;事件是学霸变成了网络媒体人、网络游戏主播;争议有反对与支持,反对的理由是浪费国家教育资源、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更能实现人生价值,支持方认为两个身份不矛盾,做自己爱做的事情更能活出自我。给出的问题是:你是支持还是反对,理由是什么?‎ 从反对的角度来说,石悦的这种转型是失败的。作为学霸,她本可以在科研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为国家、社会作出更大贡献,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国家对她的教育投入那么多,她理应用自己之所学回馈社会,而不是任由自己的性子,干自己爱干的事,这是一种缺乏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的行为。‎ 从支持的角度来看,石悦的选择符合张扬自我、“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现代年轻人的精神追求,人活在世上开心最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倘若非要让她干自己不想干的事,未必能做出多大成就。人不是为他人活着,活出自我,才能活得精彩。‎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中学实行义工服务换综合评价2个学分的政策,引发诸多讨论。‎ 高一学生李超感到新奇:“既奉献了爱心,又收获了学分,一举两得,我想参加。”‎ 而高三学生王东则质疑:“义工服务是一种自发的公益活动,不应附加条件,如果义工服务能获得学分,那就不是义务工作了。”‎ 校方回应:并非强制要求义工服务,这项举措是为了鼓励和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综合评价的2个学分还可以通过参加普法宣传等活动来获取。‎ 对此,你怎么看?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指导 我们首先要从材料中明确中心事件,即“义工服务换学分”,并由这一事件得到一些关键词,如:奉献爱心、社会公益、道德、善心、鼓励引导、附加条件、功利、有偿获得等等。随后从材料中寻找行文角度。从材料中我们不难分析出两个角度,一个是认可学校“义工服务换学分”的做法,一个是反对这一做法。结合之前提炼的关键词,可以选定立意并作文。‎ 若从校方角度考虑,可选定爱心、回报等立意:义工服务属于学生个人自愿行为,学生有关爱他人、奉献爱心的精神理应被嘉奖。学校通过恰当的激励方式,使得参与义工服务的学生获得肯定,也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到奉献爱心的队伍中去,这是学校肩负的育人使命的体现。诚然,不求回报乃行善者应持有的正确心态,但不懂感恩,则是错误做法。善举岂能无善报?校方以学分回报善行,可谓立足高远、深思熟虑。‎ 若持反对意见,则可指出以服务换学分的做法只求简单快捷,其性质是有偿的,过于功利,违背义工无偿劳动的本质,进而会误导学生产生唯利是图的思想,引发恶劣后果。‎ 二、请根据作文题目,在审题立意后,给作文拟写一个你认为最合适的标题。‎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四川达州石桥一位八旬老人在女儿陪同下,准备乘动车到省城看病,因节后人多没有买到全程坐票,借坐邻座,到南充后,被刚上车的座位主人女大学生“请”‎ 起来,老人女儿请求挤一挤坐,座位主人坚持要按票坐,老人女儿很不满意,但座位主人认为,坐自己的座位有错吗?‎ 对这件事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拟写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指导 材料讲述的是:八旬老人坐动车到省城看病,没买到全程坐票,老人女儿在让座问题上与座位主人女大学生发生争执。材料意在引导考生正确理解情与理方面的问题,女大学生坐自己的座位没有错误,这是理;把座位让给老人值得称赞,这是情。作文时,应围绕情与理,对老人女儿、女大学生或其他有关方面的行为表明态度,阐述看法。参考立意如下:①按票入座是个人的权力,让座应出于自愿,不能强迫他人让座;②要弘扬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只讲权利而任由冷漠滋生,并非社会之福;③可以呼吁道德,但不能搞道德绑架。‎ 答案 (示例1)道德之绊 ‎(示例2)理之当然,情之所至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6年12月27日到2017年4月10日,“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在成都博物馆举办。展览首日观展人数过万,据报道,不仅成都本地人,包括南充、眉山等地也有“博物馆粉”专程赶来观展。有人认为敦煌石窟艺术应该保持原有的形态,不应该破坏石窟的壁画和彩塑,只有原汁原味的艺术才值得我们传承;而有人认为传统的敦煌石窟应该加入新的元素,在创新中求发展,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请你就其中的某一个观点,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体现你的权衡、思考和选择。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拟写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指导 传承,是“传授、继承”的意思,一般指好的方面,如传承优秀的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优良传统等。材料探讨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关键词有“原汁原味”“发展”等。参考立意如下:①若只是一味传承而缺少创新意识,不符合新时代的潮流,便阻碍了发展;②创新需要胆识;③传统文化,传承重于创新,不能让传统文化变了味;④传承时要正确地创新,不可为创新而创新。‎ 答案 (示例1)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示例2)创新不是新瓶装剩酒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小刚今年军校毕业,他想申请去西藏援助边疆建设。对此,他身边的人发表了很多看法。‎ 妈妈:去西藏太远了,咱家就你一个孩子,妈妈要很久才能见你一次,妈妈会想你的。‎ 二叔:援边多没意思,又不挣钱,跟二叔做生意,几年就让你住上小洋楼。‎ 朋友:西藏那边条件太差了,你去,要吃很多苦,安全也没有保障,还要浪费大好光阴……‎ 对于小刚的选择,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拟写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指导 材料的中心事件是小刚准备援边。母亲对小刚的留恋,金钱对小刚的诱惑,困难给小刚的压力都是小刚追求理想的阻力。作文时,应思考这些因素到底是不是阻力,该怎样对待这些因素。结论是:人生要追求理想,但是理想不能庸俗地化为世间的名利。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应无所畏惧,勇往直前,排除万难。‎ 答案 (示例1)且先上路 ‎(示例2)活得像一颗树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杭州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实行“零门槛”阅览,因此常有乞丐、拾荒者和农民工进门阅览,图书馆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有读者无法接受,找到褚树青馆长,说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图书馆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褚树青回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 此消息在网上传播开后,引起了网友和一些主流媒体的关注。被感动的网民把杭图称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慨叹,公共图书馆零门槛开放本来就是正常之事,也已做了多年,瞬间引发如此大的关注值得反思。‎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拟写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指导 针对这则材料,写作的立意点对这件事的“反思”,即馆长褚树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发的“慨叹”:公共图书馆零门槛开放本来是“正常之事”,却被人视为“不正常”而引发高度关注,这种现象值得反思。立意角度如下:①着眼于网友、媒体的反应与馆长态度的反差来思考,网友和媒体对杭州图书馆零门槛”开放这件正常的事情少见多怪,恰恰证明我们很多时候是生活在一个常识匮乏、尊严缺失的社会。只有当本该正常的现象成为社会的常态时,我们的社会才真的成熟了。②着眼于有些读者的说法来思考,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受辱感”?他们的偏见、他们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高贵感、优越感究竟来自哪里?对此问题进行探讨。③着眼于材料中所特别强调的阅览群体“乞丐、拾荒者和农民工”来思考,这种现象说明底层民众也有精神生活的渴求。社会应关注弱势群体,不能忽视他们的文化需求。④着眼于公共图书馆的职能来思考,若想实现公共服务设施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就必须具备“底层意识”,关注并服务于底层民众。⑤着眼于褚树青的回答来思考,知识面前,人人平等。捍卫一个人拥有平等的权利,也是捍卫每一个人的权利。‎ 答案 (示例1)等价的灵魂 ‎(示例2)阅读乃众生之权 ‎(示例3)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 三、请从下面三道题中任选一道,写一篇作文。‎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成功获得了高收视率,成为热点。‎ 有人认为,该节目点燃了民众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喜爱之情,引起了社会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也有人认为,该节目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感,树立了民族文化的自信。但也有人担忧:传统诗词在被普及的同时越来越符号化,诗词承载的宝贵情感越来越被疏离;对熟稔应试套路的学生而言,诗词大会堪称另一场标准化考试,而单纯背诵会让思维僵化,影响创造力发展。‎ 对以上观点,你怎么看?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材料首先概述《中国诗词大会》成为热点的事实,然后介绍人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几种看法。第一种看法,强调民众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第二种看法,强调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感和民族文化自信问题;第三种看法,强调传统诗词在被普及的同时不能被符号化;第四种看法,强调诗词大会不能成为另一场标准化考试。参考立意如下:①强国无弱民,用传统文化培育健康的国民;②敬畏传统文化,捍卫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③增强文化自信,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④打破应试模式,重燃对古典文学的热爱;⑤教育生动化,宣传常态化,让古典诗词的绚丽之花开遍中华大地。‎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同的交往,会形成不同的“共同记忆”。角色不同,“共同记忆”的意义便不相同。例如:‎ 张爸爸:共同记忆是亲情的纽带。再忙,我都要多花些时间陪孩子,见证孩子的成长。‎ 沈老师:共同记忆是精神的家园。我要做一名谦谦有爱、修己达人的园丁。‎ 吴市长:共同记忆是城市的根和魂。我们需要高楼大厦,我们更需要文化底蕴。‎ 上述三位长辈关于“共同记忆”意义的认识,对你有什么启示?你对“共同记忆”的意义有怎样的理解?请从子女、学生、市民三种角色中任选其一,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作文材料从整体上为“共同记忆”提供了一个较广阔的写作空间,那就是材料所示的“不同的交往”和“角色不同”,以及所产生的“不同的‘共同记忆’”和不同的意义。“共同记忆”是唯一的写作话题,“三对关系”是可选择的写作空间。题目要求从子女、学生、市民三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来写,“张爸爸”“沈老师”“吴市长”的话是对子女、学生、市民的点拨和启发,而不是“共同记忆”话题的全部。比如张爸爸说:“共同记忆是亲情的纽带。再忙,我都要多花些时间陪孩子,见证孩子的成长。”‎ 从子女的角度,可以赞同张爸爸的观点,也可以大胆反对,甚至进行反思批判,如:即使无法陪伴,也不会影响亲情;过度陪伴,反而会消磨亲情;亲情与陪伴并无必然联系,有时虽远隔千里,但依然相亲相爱,有时近在眼前,却形同陌路。参考立意如下:①亲情不是血缘关系的自然产物,亲情在陪伴中产生,在关爱中成长;②亲情里有美好或痛苦的“记忆”,它可以促人不忘初心,展望未来;③学生需要老师用知识的乳汁来滋养,更需要老师用人文的琼浆来浇灌;④老师应当是人类精神的导师,不应当仅仅是一种职业;⑤城市的繁荣昌盛是几代市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城市的文化底蕴是城市的根和魂。‎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共享单车”是商家投资的共用自行车,只需手机扫码即可付费骑车,因其灵活便捷、低碳环保成为许多城市常见的“短途代步神器”。‎ 共享单车在大中城市投放使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共享,提升了资源的利用率,它的出现实际上是“互联网+”时代治理交通拥堵的创新之举,受到广泛欢迎。有人用完后将它擦得锃亮,有人为它加了车筐使用起来更方便;但也有人涂抹编号据为己有,也有人随意乱放私自加锁,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它侵犯了自己的利益而故意破坏……‎ 对上述现象,你有什么看法?它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作文,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材料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叙述“共享单车”的积极意义,二是叙述人们在使用“共享单车”过程中的不同行为。题目要求对“上述现象”进行思考,发表看法,这里的“上述现象”无疑是指这几类人的做法,所以文章应当围绕这几类人的做法进行思考,提出恰当的立意。对于第一类人的行为,即“用完后将它擦得锃亮”和“为它加了车筐”,应当予以肯定,可从克己守礼、维护公共利益的角度立意;第二类人的行为,即“涂抹编号据为己有”和“随意乱放私自加锁”,是一种自私行为,可从公德缺失、公民素养有待提高等方面立意;还有一类人认为“共享单车”侵犯了他们的利益,于是用故意破坏“共享单车”的行为来表达不满,这有违反法律的嫌疑。参考立意如下:①提倡共享精神,人人为我,我为人人;②克己守礼,心向美善,为温暖行为点赞;③共享单车考验社会公德,自私自利行为损人也害己;④摆正个人位置,力戒自私狭隘,服从社会需求;⑤坚持理性表达,远离任性和冲动;⑥加强制度建设,促进文明的生成;⑦管理促进秩序,监督催生文明。‎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