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45页
文档介绍
2018届高考地理人教第二轮复习课件:大气环境 课件(45张)
第 3 讲 大气环境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1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 . 大气的垂直分层 (a)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典例 1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 完成下列各题。 (1) 人造天体在升空的过程中 , 途经大气层的温度变化为 ( ) A. 减 — 增 B. 增 — 减 C. 减 — 增 — 减 — 增 D. 增 — 减 — 增 — 减 (2) 人类排放的氟氯烃会破坏图中臭氧所在层的是 ( ) A. ① 层 B. ② 层 C. ③ 层 D. ①②③ 三层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第 (1) 题 , 结合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可知 , 大气层的温度变化为先减再增再减再增 , 故选 C 项。第 (2) 题 , 人类排放的氟氯烃 , 能破坏平流层中的臭氧层 , 图中②层为平流层。 答案 解析 关闭 (1)C (2)B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2 .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b) (1) 表现形式 : 选择性吸收、散射和 反射 。 ① 选择性吸收 : 对流层大气中的 CO 2 、水汽、云和浮尘 , 可直接吸收相当数量的红外光 ; 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能大量吸收紫外光。 ② 选择性散射 : 微尘、空气分子能散射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便是大气散射的结果。 ③ 反射 : 水汽、云和浮尘等可阻挡、反射和吸收一部分可见光 , 绝大部分可见光能够直接到达地面。 (2) 削弱强度 : 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3 .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b) (1) 保温作用的图示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过程 Ⅰ : 地面增温过程 , 地面吸收透过大气的太阳辐射升温。 过程 Ⅱ : 大气增温过程 ,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 过程 Ⅲ : 大气保温作用 , 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增温。 (2)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 → 地面吸收 → 地面增温 → 地面辐射 ↓ 大气逆辐射 ← 大气升温 ← 大气吸收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1) 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 太阳是大气的根本热源。 (2)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 , 大气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 (3) 大气逆辐射并非只在晚上存在 , 白天也存在 , 并且白天辐射比晚上更强。大气逆辐射最强时为大气温度最高时 , 即午后两小时左右 , 并不是在夜晚。 (4) 特别注意当二氧化碳增多时所有环节的变化 , 削弱作用 ( 吸收、反射、散射 ) 增强 , 大气逆辐射增强 , 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强 ,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 , 宇宙外的太阳辐射不变。 (5) 由于太阳辐射随太阳高度发生日变化 , 因此地面温度也具有日变化 , 在传递过程中易导致地面温度比大气温度低的现象 , 产生逆温 , 最严重时为黎明前。逆温不利于大气对流运动 , 可能加剧大气污染。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4 . 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 (b) 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有 : 纬度因素、下垫面因素和气象因素等。 (1) 纬度因素 : 纬度不同 , 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不同 , 穿过的大气路径不同 ,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不同。因此太阳辐射强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2) 下垫面因素 : 下垫面的状况不同 , 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这就使世界各地地面辐射的变化 , 并不完全与纬度的变化相一致。一般新雪的反射率高 , 而海洋的 ( 平均 ) 反射率较低。如南极极端低温的产生就与南极冰雪的强反射率有关。 (3) 其他因素 : 其中气象因素的影响最大。如同纬度地区 , 晴天越多的地方 , 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就越少 , 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就越多。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典例 2 (2016 黑龙江大庆质检 ) 读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 完成下列各题。 (1) 当前化石燃料的燃烧 , 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会导致 ( ) A. ① 减少 B. ② 增加 C. ③ 增加 D. ④ 减少 (2) 我国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 是因为 ( ) A. 白天地面吸收强 , 夜晚 ① 弱 B. 白天反射作用强 , 夜晚 ② 弱 C. 白天大气辐射强 , 夜晚 ③ 弱 D. 白天太阳辐射强 , 夜晚 ④ 弱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第 (1) 题 ,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主要吸收长波辐射 , 使①②④增加 , ③减少。第 (2) 题 , 昼夜温差大 , 说明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 即大气削弱作用弱 ; 晚上散失的地面辐射多 , 即大气逆辐射弱。 答案 解析 关闭 (1)B (2)D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2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1 . 热力环流原理及图示 (c) (1)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图示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其过程可归纳为 : 近地面 冷热 不均 → 空气的 上升 或 下降 → 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 大气的 水平 运动 → 热力环流 (2) 热力环流的形成实例 ① 海陆风。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② 山谷风。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③ 城市 “ 热岛效应 ” 。 热岛环流的形成 : 气流在城市上升 , 在郊区下沉 , 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 2 . 水平气压梯度力 (a) 气压梯度力就是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 , 是使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 是形成 风 的直接原因。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3 . 风的形成过程 (b)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1) 三种力的不同特点。 ① 水平气压梯度力 : 大气运动的原动力 , 既影响风向 , 又影响风速。 ② 地转偏向力 : 与风向垂直 , 只影响风向 , 不影响风速。在风速相同的情况下其随纬度降低而减小。 ③ 摩擦力 : 与风向相反 , 既影响风速 , 也影响风向。近地面最显著 , 高度愈高 , 作用愈弱 , 高空忽略不计。 (2) 近地面摩擦力越大 , 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愈大 ; 反之 , 则夹角愈小。 (3) 风向与所在半球位置及气压分布有密切关系。无论高空还是近地面 , 风的来向为高压一侧的方向 ; 北半球风向向右偏 , 南半球风向向左偏。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典例 3 (2016 浙江绍兴一中高一期中 ) 下图为北半球某地区的热力环流剖面示意图。读图 , 完成下列各题。 (1) 若 ①②③④ 处的气压分别为 P 1 、 P 2 、 P 3 、 P 4 , 则 ( ) A.P 1P 4 (2)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M 处气温较 N 处高 B. 环流方向为逆时针 C. 气流 a 自东向西运动 D.d 处盛行上升气流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第 (1) 题 , 根据热力环流对等压线的影响 , 高压向高处凸 , 低压向低处凹 , 海拔低处的压强比海拔高处的高的规律 , 可得 P 1 >P 2 >P 3 >P 4 。故选 D 项。第 (2) 题 , 根据等压线与压强的关系 ,M 处近地面为高压 , 气温低 , 气流作下沉运动 ;N 处气压低 , 气温高 , 气流作上升运动。近地面气流由 M 处向 N 处运动 , 因此环流方向为逆时针。故选 B 项。 答案 解析 关闭 (1)D (2)B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4 .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图示 (c) (1) 三圈环流的空间分布及图示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2)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及图示 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 , 与二分日相比 , 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 北 , 冬季偏 南 。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典例 4 下图为以南极点为中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 , 完成下列各题。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1) 图 1 中 C 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 ) A. 赤道低气压带 B. 副热带高气压带 C. 副极地低气压带 D. 极地高气压带 (2) 图 2 中箭头能正确表示图 1 中 D 风带风向的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第 (1) 题 ,C 位于 60°S~70°S, 为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第 (2) 题 , 结合 D 风带所处的纬度位置知其为南半球西风带 , 其风向为西北风。 答案 解析 关闭 (1)C (2)B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 . 气压带、风带移动及海陆分布对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影响 (b) (1)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根据 7 个气压带所分布的大致纬度位置 , 理解各自的成因、气流运动和对气候的影响。具体如下表所示。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根据 6 个风带所处的位置 , 理解各风带风向产生偏向的原因和对气候的影响。具体如下表所示。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2) 气压带、风带移动对地中海气候的影响 地中海气候的分布 : 在南北纬 30°~40° 大陆西岸 , 最典型的分布区是地中海沿岸。 成因和气候特点 : 夏季因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 , 位于回归线附近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移控制该区域 , 天气晴朗 , 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因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 , 西风带向南移控制该区域 , 西风带来丰富降水 , 气候温和多雨。 ( 以北半球为例 ) (3) 海陆分布对季风气候的影响 ① 成因 :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 大陆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快于海洋。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② 图示 :1 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7 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 ③ 表现 : 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 , 因为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北半球气压带呈 块状 分布 , 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4)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② 典型地区 : 亚洲东部和南部。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③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典例 5 下图为亚洲东部和南部某月气压与风向的示意图。读图 , 完成下列各题。 (1) 有关该图表示的时间 , 以及 M 点的风向 , 说法正确的是 ( ) A.1 月、西北风 B.7 月、西北风 C.1 月、东南风 D.7 月、东南风 (2)M 地季风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 A.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B.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 地形的影响 D. 沿海洋流运动的影响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第 (1) 题 , 由图可知 , 亚欧大陆上形成高压 , 气温低 , 为冬季 (1 月份 ) 。此时 M 点吹西北风。故选 A 项。第 (2) 题 ,M 地位于东亚 , 其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太平洋与亚欧大陆之间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故选 B 项。 答案 解析 关闭 (1)A (2)B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2 . 太阳辐射制约下的气温特点 (b) (1) 太阳辐射周期变化影响气温的时间分布 南北半球热量分布不均 , 导致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 , 根据最热月或最冷月以及气温曲线的形态可以确定南北半球。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2) 太阳辐射影响气温的空间分布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3 . 大气环流控制下的降水特点 (b) 从全球来看 , 大气环流实现了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水热交换 , 是全球各地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 是影响降水的决定因素。大气环流分为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 不同的气流运动方向决定不同的降水特点。 (1) 三圈环流控制下的降水特点 ① 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降水特点。 在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降水较稳定 , 季节变化小 , 分析如下。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②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对降水的影响。 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 , 降水往往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 , 具体分析如下。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2) 季风环流控制下的降水特点 季风环流形成的季风气候 : 冬季 , 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 降水少 ; 夏季 , 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 降水多。 4 .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成因 (b) (1)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特点及成因分析的图解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2)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成因总结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3)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 ① 纬度因素 : 纬度影响太阳辐射 , 是影响地表气温的最基本因素。 ② 大气环流因素 : 分季风环流和三圈环流 , 主要影响降水。 ③ 下垫面因素 : 分下垫面物质性质和海拔 , 主要包括海陆、地形和洋流等 , 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同纬度陆地夏季气温比海洋高 , 冬季比海洋低 ; 内陆降水少。同纬度海洋冬季气温比陆地高 , 夏季比陆地低 ; 近海一般降水多 ; 暖流经过地区 , 气温较高 , 降水较多 ; 寒流经过地区 , 气温较低 , 降水较少等。 ④ 人类活动 : 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使全球气候变暖。另外 , 人类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也可调节局部气候。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典例 6 〔 2016·4 浙江学考 ,26(3)(4) 〕 读欧洲西部部分区域略图 ( 图 1) 及图中 ② 地的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 ( 图 2), 完成下列各题。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1) 图中 ② 地的气候特征是 , 其形成原因是终年受 控制。 (2) 比较图 1 中 ① 地和 ③ 地冬季气温高低 , 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第 (1) 题 , 根据图 2 可判断②地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 终年温和多雨 , 原因是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第 (2) 题 , 根据图形信息 (1 月 0 ℃等温线 ) 可判断 , ③地气温高于①地 , 主要从地形和洋流等角度分析。 答案 解析 关闭 (1) 终年温和多雨 西风带 (2) ③地气温高。原因 : ③地受 ( 北大西洋 ) 暖流影响 ; ①地距离海洋远 , 地势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