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示范高中(四平一中、梅河口五中、白城一中等)2020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吉林省示范高中 2020 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联考历史试题 1.商朝末年,周武王联合各部落,结成克商联盟灭掉商朝。周初通过分封诸侯不仅改变了 克商联盟的联盟特征,而且也建立起根本不同于殷商的严格政治秩序,诸侯的命运完全掌 握在周王的手中。由此可知,周初分封 A. 确立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B. 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 促进了宗法体系的建立 D. 强化了统治权力的等级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改变了克商联盟的联盟特征”“根本不同于殷商的严格政治秩序”等可 知,周初通过分封诸侯加强了对诸侯的控制,从而强化了上下尊卑的统治等级性,故选 D;贵 族世袭特权早在夏朝就已经确立,排除 A;周初未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排除 B;夏商 时期已确立了宗法体系,排除 C。 2.学者唐晏在《两汉三国学案》中指出:“夫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诉讼、辄 引经义以决之。”由此可知,汉代儒学 A. 背离了先秦儒学的宗旨 B. 推动了政治道德化进程 C. 否定了法家的功利思想 D. 实现了世俗化和社会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代以儒家思想处理国家政务,说明儒家思想已经上升为国家主流 思想,故 B 正确;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而非背离,排除 A;材料体现儒法结 合,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并不是否定法家功利思想,排除 C;儒学实现世俗化是在宋元时期, D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3.北宋时期,政府改变了以往利用官府机构进行垄断性经营工商业的做法,而是将一些诸如 粮食市场、副食品市场等逐步放开,甚至有些官署部门直接参与“分民之利”的工商业活 动。这一做法 A. 遏制了政府部门的经济腐败 B. 推动政府改变了抑商政策 C. 挤压了民营工商业发展空问 D. 增强了商品市场活跃程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政府不仅开放工商业领域,而且官府也直接参与工商业竞争,这 - 2 - 必然增强商品市场的活跃程度,故选 D 项;政府部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不等于经济腐败, 排除 A 项;材料现象说明政府放松了工商业限制,而不是改变了抑商政策,排除 B 项;材料 现象说明民营工商业的经营范围扩大,空间得到拓展,而不是受到挤压,排除 C 项。 4.明代监察法规《宪纲》中明确规定:禁止大臣亲属、曾犯奸贪罪名之人、曾背负刑事或 行政处分的官员入职监察系统。这些规定意在 A. 保证监察官员的品行 B. 助推皇权干预监察部门 C. 提高监察系统的效力 D. 强化监察官员的自律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对进入监察系统人员的规定,既体现了防范亲属作为监察官员时的徇情枉法, 又体现了纯洁监察系统队伍,这有利于监察系统公正监察,从而提高监察系统的效力,故选 C; 材料中的“禁止大臣亲属”与官员的品行无关,排除 A;古代监察系统本来就直接服务于皇权, 且材料现象也不能说明皇权干预监察部门,排除 B;材料中是对入职监察人员的规定,与监察 官员自律性无关,排除 D。 5.光绪初年,东南沿海地区农民“非购洋布,加购洋纱,所织之土布,已少矣”。但上海附近 崇明农村,“种棉者十之六七”,收获后,由农妇”就车纺之,……织以为布”、“以济农丁 之闲”。该材料旨在说明 A. 自然经济解体具有不平衡性 B. 农村纺织业受制于世界市场 C. 民族纺织业得到了初步发展 D. 农民传统经济观念根深蒂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上海附近崇明农村农民仍然是种棉、纺纱、织布相结合,说明当地 仍然是自然经济,而沿海地区的许多农村自然经济趋向解体,故 A 项正确;B 项说法与材料的 主旨不符合,排除;甲午战争后(光绪末年),民族纺织业得到了初步发展,C 项说法不符合 光绪初年的史实,排除;材料说的是自然经济解体具有不平衡性,不能说明农民固守传统观 念,排除 D 项。 6.孙中山晚年认为:“自由万万不可用到个人上去,要用到国家上去,个人不可太多自由, 国家要得完全自由要这样做去,便要大家牺牲自由。”孙中山这一主张 A. 有利于凝聚国人力量以救亡图存 B. 强调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C. 注重建立完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D. 促成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实施 - 3 -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孙中山强调了国家自由要高于个人自由,是追求国家利益至上的体现,有利 于凝聚国人力量以救亡图存,A 正确;B 项主张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B;C 项未体现材料主 旨,排除;D 项说法错误,排除。 7.1944 年,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考察延安。美国记者冈瑟・斯坦因获准进入陕甘宁边区采访, 他在之后的《红色中国的挑战》一书中写道:国民政府对言论自由实施了“残酷无情”的 压制,而延安则大不相同,即便持不同政见,也不会遭到逮捕。当时类似的著作或报道很 多,这些著作或报道 A. 反映出国共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转变 B. 有利于西方社会全面了解中国政局 C. 表明国共两党加强对国际與论的争夺 D. 说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出现了裂痕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在延安持有不同政见的人不会受到打击,说明延安允许人们言论自由, 这与国民政府对言论自由的压制形成鲜明对比,有利于西方全面了解中国社会和政局,B 正确; 1944 年国共力量尚未发生根本转变,排除 A;材料体现的是国共两党对言论自由的政策不同, 而不是舆论争夺,排除 C;材料反映了陕甘宁边区很好地维护了统一战线,而不是统一战线出 现分裂,排除 D。 8.下图是 1953 年画家武德祖创作的宣传画。此宣传画内容反映了 A. 意识形态建设成为工人阶级的主要任务 B. “大跃进”运动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风 貌 C. 工人阶级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意识增强 D. 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初步奠 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1953 年,我国开始“一五计划”,从宣传画题目上可以看出,当时工人的劳动热情 - 4 - 高涨,也从深层次上反映了工人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意识增强,故 C 正确;意识形态建设不 是工人阶级的主要任务,A 项说法错误,排除;宣传画创作于 1953 年,“大跃进”是 1958 年 开始的,排除 B;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初步奠定是在 1957 年“一五计划”完成后,排 除 D。 9.西塞罗指出,古罗马的最初立法者努力把罗蔡洛斯在征服战争中获得的土地均分给公民, 并规定他们可以通过辛勤耕耘来获得维持需求的产品。这种做法随着罗马法的发展逐渐转 变为法律当中的“支配权”概念。这说明当时 A. 罗马帝国公民利益得到维护 B. 罗马法律体系完备 C. 战争助推国家主权观念增强 D. 私有观念逐渐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将征战获得的土地分给公民,由此产生“支配权”观念,这反映的是 私有权观念的发展,故 D 正确;西塞罗不是生活在罗马帝国时期,A 错误;《民法大全》标志 着罗马法体系完备,B 错误;材料未体现国家主权观念的增强,C 错误。 10.下图为 1871 年至 1900 年间德国城市人口占人口总数中的比重变化情况示意图。其反映 了当时德国 A. 国民经济结构日趋失衡 B. 工业化与城市化相辅相成 C. 城乡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 D. 科学技术发展一枝独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德国的城市人口比重持续地增长,到 1900 年达到了总人口的 50%,说明 德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迅速,并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者相辅相成,故选 B 项;材料反映 的是城市化进程加快,无法反映国民经济结构日趋失衡,排除 A 项;材料无法反映城乡之间 的差距扩大,排除 C 项;根据材料“1871 年至 1900 年”可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和 美国都是发源地和中心,D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 5 - 11.达尔文“以科学的方式结束了人的特殊地位,把人带进了与动物和其他有机生命相同的 生物学范畴”。可见,达尔文进化论 A. 开创了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 B. 创立了科学的生命研究体系 C. 颠覆了上帝的宗教神学地位 D. 推动了现代思维方式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知,达尔文进化论改变了关于人类产生的传统认识,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让人们以科学的方式认识人类和其他生命的产生发展,推动了现代思维方式的发展,故 D 正 确;达尔文不是唯物主义研究方法的开创者,早在 16 世纪就已经开创了,排除 A;科学生命 研究体系不是达尔文创立的,排除 B;达尔文进化论冲击了宗教神学,但并未覆上帝在宗教神 学的地位,排除 C。 12.20 世纪 90 年代后,世界进入“一个力量转移和分散的年代”,各国之间的较量也从传统 的军事力量对抗转变为综合国力的较量。该“转变” A. 加剧了东西方国家之间的矛盾 B. 阻碍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 C. 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D. 导致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1 年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大国和国际集团从军 事对抗转变为综合国力的较量,国际竞争“力量转移和分散”,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 C 项正确;“加剧了东西方国家之间的矛盾”与“综合国力的较量”需要更多的合作与交流不 符,A 项错误;两极格局结束有利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B 项错误;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是 这一转变的原因,不是结果,D 项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取士的兴起以及统治者对进士的推崇,导致门阀士族子弟逐渐步入科举 入仕的洪流,由此科举取士的社会基础进一步扩大。在唐前期门荫与科举的选用人的激烈斗 争中,科举最终胜利取得优势地位,在政治上掌握着较大的话语权,且逐渐成为高级官吏的 主要未源。门荫入仕受到打压,专惠官贵子弟的门萌逐渐衰落,选官用人更多地倾向于通过 科举考试出身的庶族寒人,贵族的致治话语权被削弱,势力有所衰减。 ——编自田磊《科举制与唐前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换》 材料二英国贵族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特权阶层,自 19 世纪中后期以来,经历着最没长的 - 6 - 和无法逆转的危机和衰落。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土地的重要性逐漸 减小,工业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经济的变化导致社会构的变化,土地贵族因为经济利 益的失势而面临着政治权益的削弱。经历了 1832 年和 1867 年议会改革后,贵族们面临着不 可遂转的全面衰落。到 20 世纪末期,世袭贵族的政治特权几乎被夺殆尽。 ——摘编自蒲慧《渐进、妥协、保守——英国贵族院宪政改革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贵族政治衰落的表现和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 世纪中后期英国贵族政治衰落的原因;综上, 说明唐代和英国贵族政治衰落的相似影响及本质区别。 【答案】(1)表现:贵族不再是国家高级官史的主要来源;门荫入仕的贵族特权遭到打击; 贵族的政治话语权被严重削弱。 背景:封建经济的发展;君主专制的加强;士族地主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崛起;科举制的 发展;文官政治的发展。 (2)原因:工业革命导致了农业经济地位的下降;议会改革削弱了贵族的政治权利。 相似影响:都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促进了官员队伍结构的调整;都有利于增强 国家的政治活力。 本质区别:唐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英国发展和完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解析】 【详解】(1)表现:根据“科举最终胜利取得优势地位……且逐渐成为高级官吏的主要未源” 得出贵族不再是国家高级官史的主要来源;根据“门荫入仕受到打压”得出门荫入仕的贵族 特权遭到打击;根据“贵族的致治话语权被削弱”得出贵族的政治话语权被严重削弱。 背景:根据“科举最终胜利取得优势地位”得出科举制的发展,文官政治的发展;根据所 学,还可从封建经济的发展,君主专制的加强,士族地主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崛起等角度 分析总结 (2)原因:根据“工业革命后,……土地的重要性逐漸减小,工业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 源”得出工业革命导致了农业经济地位的下降;根据“议会改革后,贵族们面临着不可遂转 的全面衰落”得出议会改革削弱了贵族的政治权利。 相似影响:综合材料,可从适应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官员队伍结构的调整,有利于 增强国家的政治活力等角度分析回答。 本质区别:结合所学可知,唐代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英国是资产阶级民主政 治的完善。 - 7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吴虞在《新青年》上发表的重要文章一览表 ——摘编自何《陈独秀与<新青年>的转变》 从表格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闸述。(要求:论题明确,阐 述有理有据,史论结合。) 【答案】论题一:吴虞致力于批判传统封建儒学。 闸述:表格信息显示,1917 年吴虞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全部是反对传统文化的,而 且重点是批判儒家文化;新文化运动大力宣扬民主和科学,反对愚昧和旧道德,把斗争的 矛头指向了维护封建礼教的传统文化;吴虞作为反封建文化的斗士,自然更将矛头指向封 建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表格中吴虞的文章既涉及了封建儒学对人们道德观念的束缚, 又涉及了封建儒学与专制政治的关系,较为全面而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儒学;吴虞致力于批 判传统封建儒学,极大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为新思想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论题二:吴虞认识到传统儒学是封建政治的根基。 阐述:表格信息显示,吴虞的文章不仅涉及传统文化对革命的消极影响,也涉及到封建儒 学是封建政治的根基,说明他认识到要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就要批判传统儒学;辛亥革命 虽然废除了封建帝制,但由于从思想上没有消除封建儒学的影响因而民主政治步履艰难, 甚至出现了复辟帝制的逆流;新文化运动正是为了从思想领域维护民主政治而极力倡导民 主和科学,吴虞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干将,认识到传统儒学是封建政治的根基,因而致 力于批判传统封建儒学。 注: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作为开放型试题,首先从材料信息中提取出一个能够充 - 8 - 分阐述的论题,如归纳表格中文章的特点,可拟定出论题:吴虞致力于批判传统封建儒学。 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 1917 年吴虞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全部是反对传统文化的, 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维护封建礼教的传统文化,吴虞的文章较为全面地批判了封 建儒学,极大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等进行阐述。说明时要注意史论结合、史实准 确、论述充分。 请考生在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右侧方 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多涂、多答,按所涂的首题进行评分;不涂,按本选考题的首题 进行评分。 15.材料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家防疫事业得到较大发展。防疫法规、法律进一步 完善和健全,专职卫生防疫部门从中央延伸至县乡,防疫宣传和教育有计划地推广,疫情报 告制度本确立,入伍、入学体检成为慣例,疫苗注射被强制执行,公共卫生设范成为市政建设 的重要内容,四家防疫重点已从疫后“阻变”调整到疫前“预防”。……在政府干预及上层 社会的影响下,慣于“以吏为师”“学在官府”的民众逐渐注重起日常防疫。自来水、肥皂、 牙粉、牙骨及消毒水等卫生用品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注重环境卫生,捕鼠灭蝇驱蚊,定期 沐浴,吃西药、看西医等成为民众新习俗。 ——摘编自谷永清《中国近代防疫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防疫改革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防疫举措的意义。 【答案】(1)举措:健全防疫法律和法规;加强专职卫生防疫部门的服务范围;加强防疫的 教育和宣传;建立疫情报告制度;强制推行疫苗注射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 (2)意义:完善了公共卫生防疫体系;提高了对疫情的预防能力;增强了民众的日常防疫 意识;促进了民众卫生、治病等新习俗的形成。 【解析】 【详解】(1)举措:根据材料中的“防疫法规、法律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得出健全防疫法律 和法规;根据“专职卫生防疫部门从中央延伸至县乡”得出加强专职卫生防疫部门的服务范 围;根据“防疫宣传和教育”得出加强防疫的教育和宣传;根据“疫情报告制度”得出建立 疫情报告制度;根据“疫苗注射被强制执行,公共卫生设范成为市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得出强 制推行疫苗注射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 (2)意义:根据“疫前预防”“民众逐渐注重起日常防疫”得出提高了对疫情的预防能力, 增强了民众的日常防疫意识;根据“专职卫生防疫部门从中央延伸至县乡”得出完善了公共 - 9 - 卫生防疫体系;根据“注重环境卫生,捕鼠灭蝇驱蚊,定期沐浴,吃西药、看西医等成为民 众新习俗”得出促进了民众卫生、治病等新习俗的形成。 16.材料 1916 年秋季,全球范国粮食款收,对协約国犹如雪上加霜,也给德国进行潜艇 封锁战一个“绝佳机会”。恶劣的气候导致英、法、意谷物歉收。德国期望 1917 年的封锁 会使协約国出現“粮荒”。同时,德国认为美国在 1917 年突然参战的可能性不大,德国可以 通过与美国进行外交斡旋等方式使美国不会马上倒向协约国。由于陆军、海军、国会和舆 论都一致要求使用这一“最后武器”,最后皇帝、首相也必须屈从这种意志。1917 年 2 月 1 日,“无限制潜艇战”再度开始。德国战争后期穷兵黩武的行为使德国与美国等中立国的关 系走到了尽头,4 月 6 日,美国参战。 ——摘编自崔俗《一战中英国对德经济战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再度实施无限制潜艇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再度实施无限制潜艇战的影响。 【答案】(1)原因:德国企图借此加剧协约国的粮食危机;德国误判美国不会倒向协约国参战; 德国已经无力进行长期的战争。 (2)影响:进一步消耗了德国经济和军事力量;加剧了德国与中立国之间的矛盾;为美国参 加提供了借口。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1916 年秋季,全球范国粮食款收,对协約国犹如雪上加霜,也给德国进 行潜艇封锁战一个‘绝佳机会’。恶劣的气候导致英、法、意谷物歉收”可知德国企图借此 加剧协约国的粮食危机;根据材料“德国认为美国在 1917 年突然参战的可能性不大,德国可 以通过与美国进行外交斡旋等方式使美国不会马上倒向协约国。由于陆军、海军、国会和舆 论都一致要求使用这一‘最后武器’,最后皇帝、首相也必须屈从这种意志。”可以概括出德 国误判美国不会倒向协约国参战;德国已经无力进行长期的战争。 (2)根据材料中的“最后武器”“中立国的关系走到了头”“美国参战”和所学知识从进一 步消耗德国经济军事力量;加剧德国与中立国矛盾和美国借机参战等方面分析出影响。 17.材料 虞世南(58-638 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每当唐太宗向 他询问时事,或同他议论古代帝王政事的得失时,他都能直言敢谏,因势利导,提出一些兴利 除弊的意見。贞观八年,陇右地区山崩,各地多次出现大蛇,山东和长江、浪河流域相继发生 水灾,太宗感到忧虑不安,向虞世南征求意见。虞世南举出历史上一些山崩地震、洪水泛、 大蛇出现的例子。说明深山大泽是龙蛇所居,出现大蛇,不足为怪。山崩、洪水等自然灾害 - 10 - 对百姓的危害,只要实行德政,“施于天下”,“修德可以销变”,大宗采纳了他的意见,派 使者到各地赈济灾民,平反冤狱,从而减轻了人民的疾苦。 ——摘编自自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虞世南受到重用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虞世南的政治言行。 【答案】(1)时代背景:唐代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唐太宗善于纳谏,政治清明;文官政治的 发展;社会风气相对开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简评:虞世南能够因势利导地直谏唐太宗,具有高超的政治技巧;他不迷信灾异对政治 的影响, 有利于破除封建迷信思想;他要求统治者实行德政爱民,体现了对国家能否实现长 治久安的注重对当时的“贞观之治”起着积极的作用。 【解析】 【详解】(1)时代背景:根据“每当唐太宗向他询问时事,或同他议论古代帝王政事的得失时, 他都能直言敢谏”,结合所学得出唐代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唐太宗善于纳谏,政治清明; 根据所学,还可从文官政治的发展,社会风气相对开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等角度分 析总结。 (2)简评:根据“因势利导,提出一些兴利除弊的意見”得出虞世南能够因势利导地直谏唐 太宗,具有高超的政治技巧;根据“深山大泽是龙蛇所居,出现大蛇,不足为怪”得出他不迷 信灾异对政治的影响,有利于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根据“山崩、洪水等自然灾害对百姓的危 害,只要实行德政”“修德可以销变”概括得出他要求统治者实行德政爱民,对当时的“贞观 之治”起着积极的作用。 - 1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