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试题(解析版)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中考试(文)试题 Ⅰ卷 一、选择题 ‎1. 公元前594年梭伦在雅典实行改革的根本推动因素是 A. 雅典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B. 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日益激化 C. 梅加腊占领雅典的萨拉米斯岛 D. 梭伦出身于贵族家庭且有经商阅历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推动梭伦改革的根本原因应该从经济层面入手,故选A;BCD都是梭伦改革的推动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故选A。‎ ‎2.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加强 ‎②冯太后掌握实权,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文化 ‎③孝文帝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文化落后的深刻认识 ‎④鲜卑贵族实行民族平等政策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北魏完成统一,民族融合加强;符合具备的有利条件。②冯太后掌握实权,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文化;符合具备的有利条件。③孝文帝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落后的深刻认识;符合具备的有利条件。④鲜卑贵族实行民族平等政策;不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其它三项都含有④,故排除ABC三项。‎ ‎3.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 ‎①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 ‎②平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 ‎③平城经常受到北方强敌柔然的骚扰 ‎④洛阳是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平城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因此迁都洛阳,①正确;平城的位置偏北,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因此迁都洛阳,②正确;平城经常受到北方强敌柔然的骚扰,因此迁都洛阳,③正确;洛阳是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迁都洛阳有利于巩固统治,故④正确;故选A。‎ ‎4. 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将兵法 ④市易法 A. ②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王安石变法的内容①富国之法:为改变积贫的局面,王安石主持制定的政策、措施主要有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②强兵之法:为改变积弱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又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③取士之法:王安石也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采取的措施有: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因此③将兵法属于强兵之法,而非理财措施。‎ ‎5. 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 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 ‎ B. 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C.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 ‎ D. 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王安石变法最终是以失败告综,没有挽救北宋的统治危机,没有解除财政危机和辽与西夏的威胁,但该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故排除ACD项,选B项。‎ ‎6.‎ ‎“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这是针对王安石哪项变法措施的评议?‎ A. 青苗法 B. 均输法 C. 募役法 D. 市易法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青苗法含义是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加息,随夏秋两税纳官.实行青苗法的目的,在于使农民在青黄不接时免受兼并势力的高利贷盘剥,并使官府获得一大笔“青苗息钱”的收入。BCD不符合题意。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7.“孝公用商君,……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务本”主要是指 A. 建立县制 B. 什伍连坐 C. 奖励耕织 D. 焚烧诗书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本”指的是农业。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在变法中积极推行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例如奖励耕织。故C项正确。建立县制是地方政治制度的变化,什伍连坐体现了秦国法律的严苛,焚烧诗书属于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故ABD三项排除。‎ ‎8.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根本原因是(  )‎ A. 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B. 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C. 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D. 人民群众的大力拥护 ‎【答案】B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根本原因”,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商鞅变法之所以得到贯彻落实,是由新兴的经济形式决定的,A项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C项秦孝公的鼎力支持、D项人民群众的大力拥护均为政治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故此题应选B项。‎ ‎9.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表现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 迁居洛阳的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 B. 鲜卑贵族占领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 C. 汉族人民学习了鲜卑族的游牧经验 D. “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描写了鲜卑女子的汉化结果 ‎【答案】D ‎【解析】D项所引诗歌反映出汉族女子受鲜卑文化的影响,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ABC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10.1861年俄国改革前,工业资本家雇佣的30%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有可能被地主侵占。这些现象反映了农奴制度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利影响是 A. 自由劳动力缺乏与国内市场狭小 B. 自由劳动力与国内资金的缺乏 C. 国内资金缺乏与科学技术的落后 D. 国内资金缺乏与国内市场狭小 ‎【答案】A ‎【解析】30%的农奴反映了自由劳动力少,财产随时被地主侵占,造成的结果是地主的需求小,国内市场狭小,故A正确; 材料中未涉及资金的问题,故B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到资金与科技的问题,故C排除;材料中未涉及到资金的问题,故D错误;‎ ‎11.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强调说:“一国之独立,基于一身之独立,一身之独立,乃学问为急务”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日本明治维新推行了 A. “殖产兴业”政策 B. 废除了旧体制 C. 实行“文明开化”政策 D. 进行军事改革 ‎【答案】C ‎【解析】福泽谕吉强调的是“学问”对于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至关重要,所以这一思想指导下,日本推行了文明开化的政策,C项正确;殖产兴业、废除旧体制和军事改革,均与学问和个人成长没有直接关系,所以ABD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12.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牟平的学子张子邵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在维新变法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 A. 设立京师大学堂 B. 废除八股 C. 派留学生出国留学 D. 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 ‎【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中的“学子”。当时的读书人,读的是四书五经,期望通过八股取士取得功名,以光宗耀祖。戊戌变法的法令中,明确规定废除八股,这就断了其当官之路,故答案选B。其他三项不是最佳答案。‎ ‎13.新华社报道,自‎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 郡县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科举制度 ‎【答案】B ‎【解析】据所学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了分封制下的统治秩序,对后世中国人重视亲情的宗族观念有深远影响,B符合题意;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无关,A错误;分封是是周王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与材料无关,C错误;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无法体现中国人重视亲情的情节,D错误。‎ ‎14.据《史记·殷本纪》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国古代统治者采用了 A. 分封制 B. 嫡长子继承制 C. 王位世袭制 D. 世官制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王位世袭制到商朝时为“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兄死由弟继承,直到少弟死后,再由长兄之子继位。仲丁以后,王室内部继续发生王位纷争,兄终弟及制遭到破坏。当继位之弟死后,弟之子都不肯把王位交还兄之子,因而造成了“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的混乱局面,针对这种状况,周朝开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答案为B;根据材料“诸侯莫朝”说明已经实行了分封制,A错误;王位世袭制在夏朝就已经出现了,C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夏商周实行世官制,不符合题意,D错误。‎ ‎15.‎ 传说古代帝王在阴历一月決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避讳嬴政的名,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把“正”字的音读作“征”了。一月的这种变化体现了 A. 皇帝独尊 B. 皇位世袭 C. 君权神授 D. 皇权至上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由于避讳嬴政的名,就把政月改为正月”,这体现了皇帝独尊,正确答案为A。皇位世袭和君权神授与材料没有关系,故B、C错误。皇帝独尊是建立在皇权至上的基础上的,乃是皇权至上的一种具体体现,皇权至上是一种中央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 ‎16.下表为中国古代史籍中有关郡县制的记载。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邦、冀戎,初具之。十一年,初县杜、郑”。“冬,楚子为陈夏氏乱故。伐陈……因县陈”‎ 晋“遂灭祁、羊舌氏……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为三县”‎ 秦孝公十二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 A. 春秋时期县制已取代分封制 B. 县制产生的过程形式多样 C. 秦朝是最先推行县制的国家 D. 春秋时期已经出现郡县制 ‎【答案】B ‎【解析】由表格中的内容可知,县的产生有来自于兼并战争而成的,也有来自于合并行政区域而成的,这说明当时县制的产生形式是较为多样的,故选B;材料的描述仅涉及部分地区,因此县制取代分封制的结论无法得出,排除A;单凭材料信息我们只能说秦国是较早推行县制的国家,但是否就一定是最早,还需其他史料的印证,C项结论无法得出,排除;材料并未体现郡的设置,因此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17.东汉时期,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的局面交替出现。即“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 皇帝权力的渐趋衰微 B. 宗族观念的根深蒂固 C. 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 D. 地方割据势力膨胀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相权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与皇帝关系密切的宦官和外戚才得以通过皇帝的信任而掌控大权,C项正确;皇帝权力衰微是宦官专权和外戚专政的影响,而非根源,A项排除;宦官专权与宗族观念没有必然联系,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权力,没有涉及地方权力,D项排除。所以选C ‎18.唐代宰相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这反映出当时 A. 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B. 中央政府决策实现民主化 C. 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 相权对皇权具有一定制约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可知,原则上皇帝下发诏令不能绕过宰相,必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才能算合法,说明相权对皇权具有一定制约,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皇帝下发诏令的程序问题,没有体现行政效率提高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皇帝下发诏令的程序反映了当时相权对皇权具有一定制约,但不能够说唐代中央政府决策实现民主化,中国古代是专制主义政体,故B选项与史实不符;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内容体现的是皇权一定程度上受到相权的制约,与中央集权无关,故C选项错误。‎ ‎19.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西汉通过削弱周后势力分化相权 B. 北魏施行三长制分割丞相行政权 C. 宋代设立三司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 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答案】C ‎【解析】西汉通过内、外朝制衡分化相权,A项不选;三长制是配合均田制的地方基层组织形式,不能分割丞相的行政权,B项不选;军机处的设立不能消除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项不选;仅C项表述正确。‎ ‎20.‎ 元朝行省官员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负责)相结合的方式处理。行省的军事权,由中央专官提调,钱谷财赋也由朝廷指定的一二名官员掌管,其他官员一般不得干预。据此可知,元朝的行省制 A. 完善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 B. 改变了绝对专制的政治大环境 C. 开创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 强化了丞相对地方财政的控制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元朝行省官员掌握较大的权力,同时中央设置专门官员管理行省的赋税等,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也赋予地方较大自主权,完善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问题,不属于专制主义问题,排除B;秦朝实行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C项“开创了”表述错误;材料信息不涉及丞相,排除D。‎ ‎21.《皇明祖训》记载:“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朱元璋此语意在说明明初 A. 加强中央集权的紧迫性 B. 废除丞相制度的合理性 C. 设立内阁制度的有效性 D. 中央官职制衡的必要性 ‎【答案】B ‎【解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言论。从材料中的“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来看,朱元璋认为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因此这一说法是说明废除丞相制度的合理性。故答案为B项。废除丞相制度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不是中央集权,排除A项;朱元璋时期没有设立内阁制度,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22.雍正以后,形成了以军机处辅佐皇帝办理机要大政,以内阁协助皇帝处理例行庶……的政治体制。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由此可知,清朝军机处 A. 有军国大事决策权 B. 与内阁同为宰辅机构 C. 秉承皇命上传下达 D. 统领中央和地方官员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没有决策军国大事的权力,故A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而不是宰辅机构,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不能统领中央和地方官员,故D选项错误。‎ ‎23.公元前5世纪,是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当时民主政治的表现有 A. 颁布解负令使债务奴隶重获人身自由 B. 设立十将军委员会 C. 实行陶片放逐法进行政治的监督 D. 给公民发放工资和“观剧津贴”‎ ‎【答案】D ‎【解析】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颁布解负令,使债务奴隶重获人身自由,排除A;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设立十将军委员会,并创立陶片放逐法,排除BC;公元前5世纪,伯里克利时期是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公民享有充分权利,公民参政议政还可以获得工资和“观剧津贴”,故选D。‎ ‎24.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这体现了《十二铜表法》的实质是 A.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 维护广大平民利益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受到的惩罚重,而打断“奴隶”的骨头受到惩罚轻,这说明《十二铜表法》主要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故A项排除;打断”自由人”和“奴隶“骨头,会受到不同的惩罚,故B项错误;D项错误,法律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25.有学者指出,拿破仑的民法典“可以大致被看作罗马法规则的概要……这些规则在所有情况下都被扩大使用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罗马法 A. 确立了近代法国行为规范 B. 维护的民主制度影响深远 C. 成为近代西方法律的基础 D. 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的“被看作罗马法规则的概要”“这些规则在所有情况下都被扩大使用了”可知,拿破仑的《民法典》受罗马法影响很大,而《民法典》又成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故C项正确。A项混淆了“法律规范”与“行为规范”的区别,排除;材料肯定的是罗马法的影响,而非其所维护的民主制度的影响,排除B项;D项对材料理解错误。‎ Ⅱ卷 二、非选择题 ‎26.在中国古代强化君主专制过程中,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划分君、相的权限成了历代政治制度设计中的重要事情。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代的朝廷,主要由“三公”和诸卿组成。“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从制度上说,秦朝应有太尉的官位,实际上大概未曾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皇帝若同意)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以复核。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近四十年来……普遍有一种误解,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 ‎——摘编自吴晗《历史上君权的限制》‎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代“三公”的主要职责。试分析秦代太尉一职从未授予大臣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唐代宰相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两代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一千四百年”的古代中国历史中限制君权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职责: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原因:便于皇帝直接掌管兵权,加强皇权。‎ ‎(2)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相互牵制和监督。‎ 作用: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3)表现: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 因素:相权的牵制;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儒家伦理道德。‎ ‎【解析】‎ ‎(1)职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太尉主管全国军务,这会威胁到皇帝的权力与地位,所以才会出现理应有的职位,但却始终无人担任的局面。‎ ‎(2)特点:由材料可知,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门下省负责“复核”,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可知,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但相权分散;另一方面三省之间存在相互牵制和监督的关系。‎ 作用:由材料可知,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且相互牵制,故其作用是削弱了相权,加强君主的权力。‎ ‎(3)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两代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为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 因素:结合所学可从政治制度上的权力牵制和思想上的限制入手分析。政治上是宰相制度的牵制,思想上的限制主要是儒家思想中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和“伦理道德”等。‎ ‎27.民主政治起源于希腊,对近现代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最初为君主政体,不久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他们全是贵族。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我们雅典)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我们不说他是一个注意自己事务的人,而说他根本没有事务。我们雅典人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因为我们认为言论和行动间是没有矛盾的,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开始冒失行动。‎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三 (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苏格拉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政治自由化”指什么?雅典民众要求“政治自由化”的经济基础是什么?这种“政治自由化”确立的标志事件是什么?‎ ‎(2)据材料二,分析雅典民主政治有哪些优势?‎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有哪些?‎ ‎(4)据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政治对雅典和世界各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 ‎【答案】(1)“政治自由化”:民主政治。‎ 经济基础:奴隶制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商品经济发达)‎ 标志:克利斯提尼改革。‎ ‎(2)优势:有利于选拔人才;能充分调动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避免盲目决策。‎ ‎(3)缺陷:不同素养的人享有同等的民主权利,会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雅典民主具有狭隘性,享有公民权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而广大的奴隶、妇女和外邦移民则没有公民权。‎ ‎(4)影响: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解析】‎ ‎(1)第一小问政治自由化,根据材料一“强有力的中产阶级,……要求政治自由化”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雅典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强烈追求民主政治方面回答。第二小问经济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奴隶制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方面思考作答。第三小问标志,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标志是克利斯提尼改革。‎ ‎(2)根据材料二“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可以得出有利于选拔人才;根据材料“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我们不说他是一个注意自己事务的人,而说他根本没有事务”可以得出能充分调动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根据材料二“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开始冒失行动”可以得出避免盲目决策。‎ ‎(3)根据材料三“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可以得出不同素养的人享有同等的民主权利(直接民主),会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民主范围的狭隘(享有公民权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而广大的奴隶、妇女和外邦移民则没有公民权)方面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 ‎(4)‎ 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作用,对雅典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推动雅典思想文化的发展方面作答;对世界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被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借鉴方面分析作答。‎ 整体分析:本题以雅典民主政治为切入点,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确立标志、优势和缺陷、以及作用等相关内容,问题相对简单,学生熟悉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即可解决上述问题。关于雅典民主政治,可以说是人类伟大文明的催化剂,也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民主政治起源于希腊,对近现代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8.【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答案】(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可分析出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有自身认识的改变、赢得光绪的支持及减少阻力等方面。‎ ‎(2)特点:根据材料“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可知体现的是变法的核心机构;根据材料“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可知体现的是注重维护皇帝的权威;根据材料“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可知体现的是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